-
1 # 天道的痕跡
-
2 # 諾琳珂
努爾哈赤興起後,高舉滿蒙聯姻,滿蒙一家國策,對蒙古採取了編旗、聯姻、會盟、封賞、圍獵、賑濟、朝覲(jìn)、重教等政策,加強對蒙古上層人物及部民的聯絡與轄治。僅以和親為例:據秦永洲和華立的統計,自天命初到乾隆末下嫁到外藩蒙古的,“從公主到鄉君就有70餘人之多。“嘉道年間,科爾沁、敖漢、巴林部共公主子孫、臺吉、姻親3000餘人。同時皇帝大量選用蒙古族侍衛,將其視為遠遠比漢人可靠的忠誠的下屬。可以說,蒙族在清朝政治體系中是有著第一少數民族地位的,清帝對草原事務格外重視,一直對北方動態高度關注,一年一度的木蘭秋狩既是為了提倡尚武之風,也同時是與蒙古王公的一次大規模聚會。透過例行的在木蘭圍場聚會,瞭解王公的一舉一動,同時以調節者和仲裁者的身份進行勢力的不斷再分配。
清朝充分的分化和瓦解蒙古各部落,透過草場的劃分不斷積累各部落之間的矛盾。本來北方草原的各民族在成吉思汗的旗下已經統一成為了蒙古民族,但是清朝在蒙古實行了一套盟旗制度,而這套盟旗制度又將地域畫得非常之小,等到清末的時候,草原上已經產生了茫茫多的蒙古王爺。這種分而治之的政策給蒙古內部造成了極大的負擔,也在各盟旗間種下了深深的矛盾。直到現在,內蒙與外蒙之間,東蒙與西蒙之間,各個部落之間,依然存在著互相的鄙視鏈。可以說,這種延續幾百年的內部鬥爭都是清朝逐步策劃的。
-
3 # 居安思危自強不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北逐大元,蒙古貴族遠遁漠北草原。後又經朱棣五伐漠北,蒙古已元氣大傷。紛紛歸順大明。在後來的歷史長河裡,時而反叛時而歸順,大明以長城防守。蒙古和東北地區相連,蒙古族和女真族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相近,所以兩族存在著合作關係。萬曆年間末年,大明重臣努爾哈赤反叛後,對蒙古推行懷柔政策和聯姻方式,與蒙古聯合共同反明。這個時期應該是合作關係。明朝滅亡,滿朝入駐中原。那時蒙古分裂數十個部落,又從清朝得到一些好處,所以願受清朝的統治。這個時期是君臣關係!
-
4 # 子由拍案驚奇
清朝建立之後,與蒙古諸部落之間是打壓結合的關係。
但是,滿蒙之間,一直沒有斷了聯絡。
滿、蒙兩個民族在生活習俗和所處地域上,都有很大的相同點而要言簡意賅的說清歷史上清朝與蒙古的關係,還得從清朝對待蒙古所秉持的三大國策說起;
自從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的時候起,他就開始對林丹汗為首領的察哈爾蒙古部落大加籠絡,到了清朝建立,對蒙古的重要性更是時刻不忘,所以,對蒙古的舉措,以國策的形式立為準則;
一, 分化蒙古民族的凝聚力之“分封以制其力”
為籠絡和拉進蒙古上層勢力與清朝統治者的感情和距離,清朝一直按照自己的爵位分封制度去分封蒙古上層核心人物。
在實際分封的過程中,被分封的蒙古人數以及相對級別均多於和高於清朝人。
清朝所分封的親王一級,除了鐵帽子王之外,一般均是降級承襲,可是蒙古一般都能升格繼承。
而且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還給蒙古人保留了蒙古汗這一級別。
根據嘉慶年間統計,被清朝分封的蒙古汗共有4人,親王10人,郡王28人,貝勒27人,貝子27人,鎮國公20人,輔國公48人。
而且,對於分封的這些人,清政府是按級別發給年俸等待遇。並且實行年班、圍班制度,給蒙古王公優厚賞賜。
這些榮譽與待遇都加深了被分封的人與清朝廷的私人感情。
二, 血緣拉動,連綿不斷的“南不封王,北不斷親”
在這裡的“南不封王”是指對於南方的漢人將領與大員再不封王爵。
而“北不斷親”則是指對於北面蒙古部落的和親制度。
實際上,從最初的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始,當時的滿洲貴族與蒙古部落上層人物之間的的和親通婚,就進行的熱鬧非凡。
這中間經過了8個清朝皇帝,時間跨度三百年。
有清史專家統計,有清一朝,皇族之中,共計有二十多位后妃都來自蒙古各部。
而與此對應的是,清皇族也有四十幾位公主嫁到蒙古部落王公的家中。
特別是皇太極的宮中,他的后妃裡,庶妃以上者6人都是蒙古人,其中的孝端文皇后、孝莊文皇后都是來自科爾沁草原之女。
福臨皇帝也同樣擁有蒙古后妃六人。
這種連綿不絕的族屬之間的和親政策極大的拉近了滿蒙兩個民族的距離,促進了清朝與蒙古諸部落之間的和諧相處。
三, 羈縻蒙古民族鬥志之“崇釋以制其生”
對於制衡蒙古各部落的政治方略,清朝皇帝皇太極曾經這樣說,“以黃教柔順蒙古,中國之上計也”。
對此,康熙皇帝則說的更加直接,“建一廟(喇嘛廟)勝養十萬兵”。
蒙古民族在早期實際上是信奉薩滿教的,可是從清代開始,大力提倡蒙古諸部族信奉喇嘛教,當然,很快就得到了蒙古上層王公勢力的響應,以至於蒙古諸部落傾心皈依七世達賴喇嘛,由此至六十年塞外和平。
這都使得清朝廷越加認識到宗教對於蒙古各部族的強大力量。
那麼,“古代歷史上清朝和蒙古什麼關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歷史上清朝和蒙古是一種安撫與被安撫、壓制與被壓制、分化與被分化的關係,大略如此。
-
5 # 本昌談歷史
一,清朝時期,外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
清朝初年,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部分。漠南屬於內蒙古,漠北和漠西屬於外蒙古,總面積總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外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從下面地圖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外蒙古是屬於大清帝國的版圖。
二,清朝時,外蒙古是中國的一個高度自治區
外蒙古與清政府的關係是與內地地方政府不一樣的,外蒙古是一個高度自治地區,(1)外蒙古仍然保留“汗”號特權。(2)行政事務自己說了算,有高度的自治權力。(3)享有中央朝廷在必要時給與的支援和賑濟權利。(4)直屬中央朝廷理藩院管理。(5)清朝皇帝親自兼任蒙古大汗。(6)中央朝廷有駐軍權利,以防國外侵略和內亂。等等
-
6 # 所見非同
清朝建立後,蒙古王公諸部可以說是完全臣服於清朝。
一、清朝在蒙古建立蒙古八旗制度,扶持拉攏親自己的蒙古勢力以為統治爪牙。
二、蒙古各部原本都為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清朝來了後給各部劃定了嚴格的界線,絕對不允許過界放牧,遊牧民族一旦定居了,過上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其血液裡的狼性絕對會退化,進而失去了反抗之心。
三,拉攏上層王公貴族,清朝從到皇帝到宗親都會娶蒙古王公女兒當老婆,來籠絡他們,想用姻親來繫結他們的忠誠。
四、清朝統治時期,沒有一個統一的蒙古統治機構,大大小小的各色王公都是直屬清朝,勢力很分散,除了清初的準格爾叛亂,沒有什麼反抗勢力。
總而言之,清朝對蒙古是既防備又拉攏,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時候,初期全靠蒙古兵擋著。不是蒙古兵和漢族地主武裝,清朝早被端了。
-
7 # 玉之溪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奇怪,清朝建立後,蒙古當然是清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但我還是細說一下清朝建立的主導者——滿族和蒙古族的關係來的貼切。
清朝建立前後時期對蒙古的關係,他是由打壓和懷柔並用的一種關係。
清朝建立,前史稱後金,他們在發展過程中極為看重蒙古勢力,透過時而利用明朝打壓蒙古,時而和蒙古聯手騷擾明朝,來不斷壯大自己,到了後金後期,有了一定的實力之後,開始和蒙古聯姻、結盟、盟誓。利用蒙古內部紛爭,拉攏部門蒙古各部,打壓那些不聽話的,對清(後金)造成威脅的部落。
對臣服者,分封蒙古親王,利用聯盟的手段加以管理,和後金一樣,建立了蒙八旗制度。
對不聽話予以建國的衛拉特蒙古準格爾部,採取了強有力的軍事手段,予以消滅。其中和準格爾打了近百年,歷盡經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最後這個部落的蒙古人損失殆盡,之只在西域,今天的新疆北疆,留下了準格爾盆地的地名。
在宗教信仰上,從西藏引進喇嘛教黃教,鼓勵年輕人當喇嘛,當時不允許喇嘛結婚,減少人口出生率,控制族群數量,從元末到清朝中後期,蒙古人口總量下降了60%到70%,便於加上管理。
在政治上分化瓦解蒙古個部聯盟。
清朝總體上對蒙古是又拉更防的心態,極好的控制住了蒙古這支能征善戰的力量,組建的滿蒙八旗軍隊,更是主力部隊。
古代滿族建立的金和蒙古帝國的關係,更加敵對。
北宋中後期,肅慎(女真、滿族前身),漸漸形成部落,最終完顏部落,征服了其他部落,建立了金國,族名為女真,他們漸漸強大起來征服了蒙古高原諸部落,和北宋聯手攻了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後來又轉手滅了北宋,建立了金國。
他們知道草原民族的厲害,對草原民族採取了殘酷的打壓手段,每十年就會對草原諸位部落開展軍事掃蕩,俗稱“打秋草”,意思就是殺戮即將成年的男性。
後來蒙古高原部落的乞顏部落崛起,出了一個牛人——他的名字叫鐵木真。他率領的部落迅速崛起並壯大,統一了蒙古高原,最後對金國開展了反攻,經過近20年的,努力,最後和南宋聯手滅了金國。
最終殘餘的女真人就撤退到了遠東地區(今天的中國東北地區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直到元朝被推翻,明朝衰弱之際再度崛起,最終建立了清朝。
-
8 # JCX13_咱也侃球
清朝與蒙古的關係是,勇士配戰馬,如虎添翼。
努爾哈赤起家的建州女真在赫圖阿拉建都,滿語:hetu ala 橫山,地處山區不產馬匹。常聽到的說法,“滿族馬背民族”當時是錯誤的,只聽說努爾哈赤13副鎧甲起家,沒有說到他有幾匹馬。他們以農耕外加漁獵,山溝裡種糧食,鑽入原始密林打獵採集,特定季節趕山挖人參。人參是明朝萬曆年間被發現的,被追捧成仙丹神藥,一兩人參一兩金。努爾哈赤因為控制廣大長白山區壟斷人參貿易發大財了,因此引進漢人工匠大鍊鋼鐵打造兵器,撫順這鐵礦石、煤炭都有,買入洋人紅衣大炮,但是缺乏戰馬。在統一女真各部落時遇到的最大阻力來自葉赫,電視劇裡被說成是是世仇,也是皇太極姥姥家。葉赫西面與蒙古科爾沁草原接壤,戰馬武裝充分,與蒙古結盟戰時得到蒙古騎兵增援。所以在征服葉赫之後,努爾哈赤拼棄前嫌與蒙古結盟、聯姻,實在是出於對馬匹的戰略需求。因為努爾哈赤透過人參貿易得到很多錢,富得流油,又有很好的鋼鐵製品,籠絡蒙古貴族王爺,聘娶蒙古公主禮品豐厚,蒙古的饋贈、嫁妝就是戰馬。皇太極當政之時三宮皇后都是蒙古公主,其他王爺貝勒也是多位蒙古福晉。順治皇帝在北京迎娶蒙古公主作皇后,嫁妝是八萬匹蒙古戰馬。滿族八旗入關時被認定是馬背民族,那是通過蒙古來裝備的。
-
9 # 史料不輯
清朝和蒙古的關係只能用“剪不斷、理還亂”來形容。在清宮劇的普及下,“滿蒙一家”早已家喻戶曉,清朝皇帝不是蒙古王爺的外甥,就是表兄弟。然而真實的情況卻並不如此,蒙古並不是鐵板一塊,與滿洲大皇帝一家親的多為蒙古東道諸王,然而他們卻無法代表黃金家族。
首先,從法理上講,清朝皇帝是蒙古帝國的繼承人。清朝皇帝是滿族人,按理說他們是不可能繼承蒙古法統的,但因為皇太極在天聰九年擊敗了蒙古察哈爾部,獲得了林丹汗的傳國玉璽,所以後金才有資格改年號為“大清”。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英國皇帝身上,大英帝國雖然號稱“日不落帝國”,但英國皇帝卻是繼承自印度。在歐洲人眼中,只有羅馬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英華人心虛,需要印度莫臥兒帝國和帖木兒帝國皇帝身份給自己打氣。
察哈爾的林丹汗是黃金家族嫡系正枝,蒙古帝國真正的繼承人。察哈爾部被後金征服,林丹汗家族獻上傳國玉璽標誌著蒙古帝國併入“大清”。可是蒙古帝國分裂了幾百年,林丹汗僅是名義上的蒙古大汗,所以包括外蒙古,即喀爾喀蒙古在內的很多部族仍不願臣服於滿洲皇帝。
喀爾喀蒙古由蒙古帝國的喀爾喀萬戶演變而來。清軍入關前,喀爾喀蒙古有三汗,即土謝圖汗、車臣汗和扎薩克圖汗,他們都是達延汗後裔,但必須互不統屬,內訌不斷。土謝圖汗利用藏傳佛教的轉世制度,將喀爾喀最大的活佛轉世到自己家族之中,藉助宗教的力量,他們逐漸成為喀爾喀最大的勢力。
清軍統一漠南蒙古諸部後,漠北的喀爾喀蒙古立刻暴露在清軍兵鋒之下,但清軍急於入主中原,並沒有對漠北進行進一步的軍事征討,僅要求他們保持名義上的臣服。在清朝的威脅之下,喀爾喀蒙古與衛拉特蒙古結成聯盟,雙方共同制定了著名的《蒙古·衛拉特法典》。
《法典》的頒佈為蒙古民族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喀爾喀蒙古也團結起來,積極尋求反抗清朝的機會,同時還策反了漠南蘇尼特部首領,讓其叛出清朝。喀爾喀蒙古的一系列行為讓清朝皇帝震怒,多次派兵征討。
清軍在軍事上輕鬆取得了勝利,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很快屈服,但因為是要穿越沙漠遠征,清朝也被迫做出讓步。最終雙方達成和解,清朝在喀爾喀設定八紮薩克,但卻無法觸及喀爾喀三汗的權利。喀爾喀三部僅損失了部分表面上的政治權利,卻換回了豐厚的經濟利益。
喀爾喀和衛拉特會盟之後,喀爾喀蒙古各部雖然團結起來共同抗擊清朝,但在清軍的打擊之下,他們很快又陷入內訌。喀爾喀內訌之時,衛拉特蒙古的準噶爾部在噶爾丹的率領下逐漸崛起。
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以土謝圖汗之子殺死自己胞弟為由,領兵三萬東征喀爾喀。噶爾丹在鄂羅會諾爾地方與土謝圖汗決戰,結果大勝喀爾喀諸臺吉,土謝圖汗與哲布尊丹巴被迫南遷,向清政府請求歸降。
準噶爾部佔領了喀爾喀蒙古後,喀爾喀貴族僅少部分流亡沙俄,大部分選擇南下向康熙求援。這樣一來,清政府才算徹底控制了喀爾喀蒙古。
康熙三十七年,準噶爾雄主噶爾丹在內憂外困中病逝,標誌著準噶爾對喀爾喀長達十年的統治宣告結束。被安置在漠南的喀爾喀蒙古人陸續回到漠北,而在漠南實行的“蒙旗制度”也被推廣到漠北來,清政府從此才對喀爾喀蒙古實行了有效的治理。
-
10 # 九大掰
蒙古民族在黃金家族林丹汗以後,沒有大汗了,各部擁戴清帝為蒙古共主,所以清是蒙古大汗合法繼承人。這種地位延續到民國和新中國!
回覆列表
大家好,我來了,不用聽別人胡編亂造,請讓我給大家簡述真正的歷史。
歷史上,真正跟清朝好的,只有只有科爾沁,喀喇沁,錫林郭勒,扎魯特等地。事實上內蒙古沒跟外蒙一樣獨立,就是因為當初清朝還沒建國時候就幾乎等於一家。
科爾沁跟喀喇沁是今天內蒙古赤峰地區的喀喇沁,跟內蒙古通遼地區的科爾沁。沒去過內蒙古通遼的大家不知道,通遼地區口音是正宗的東北口音。
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就與附近的蒙古諸部會盟、聯姻。1593年蒙古科爾沁部參加了討伐建州的九部之役,後參加的科爾沁部明安和喀爾喀部勞薩與努爾哈赤“遣使通好,自是蒙古諸貝勒通使不絕”。[天命九年(1624年),蒙古科爾沁部首先成為後金的屬部。自明朝末期起,女真人臨近的科爾沁、喀爾喀等部,已時常捲入建州女真與其他各部女真的戰爭。
萬曆四十年(1612年),努爾哈赤娶明安之女為妃。之後,科爾沁、扎魯特等部多次與努爾哈赤家族聯姻。也就是通遼地區科爾沁,跟赤峰地區敖漢,奈曼地區扎魯特部。於是林丹汗與明朝結盟,聯手遏制努爾哈赤的擴張。努爾哈赤則利用各部落、氏族之間的矛盾,採取招撫、利誘、通婚、脅迫等手段,以分化蒙古各部,孤立林丹汗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汗努爾哈赤將其女嫁予古爾布什。此後,對林丹汗心懷不滿的一部分喀爾喀、扎魯特臺吉投靠努爾哈赤。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領兵入西藏,次年攻佔拉薩,殺死和碩特部拉藏汗。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將準噶爾軍逐出西藏。這就是電視劇中殲滅葛爾丹汗。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碩特部親王羅卜藏丹津自號“達賴琿臺吉”,舉兵反清。次年(1724年),清軍平定叛亂,將青海蒙古各部編為二十九旗,授以札薩克,不久設定西寧辦事大臣管理青海。
(1754年),清軍收撫阿爾泰烏梁海。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分兩路出征準噶爾,進佔伊犁,俘獲達瓦齊,準噶爾汗國滅亡。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再度調集大軍平叛,收復伊犁。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阿睦爾撒納逃奔俄羅斯,不久染天花病死。次年,清軍剿除了阿睦爾撒納殘部及“瑪哈沁”,天山北路底定。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由俄羅斯遷徙至伊犁,叩關內附。清廷以其部眾為舊土爾扈特四路;以叛逃復歸的土爾扈特臺吉舍稜所屬部眾為新土爾扈特部。這就是歷史上土爾扈特東歸。千里迢迢,迴歸故土。
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錫率土爾扈特部內附,蒙古除布里雅特、卡爾梅克等由俄羅斯統治外,其餘各部均納入清朝版圖,乾隆帝作詩曰:“從今蒙古類,無一不王臣。
旗盟的設定將原來自由遊牧的部落納入行政體制之中,使朝廷能夠有效管理蒙古各部。各氏族、部落的遊牧範圍被限制在旗界以內,不得越界放牧和遷徙。如遇重災之年,需由朝廷重新劃給牧地。這樣就避免了原先普遍存在的部落之間因爭奪牧地而產生的糾紛和混戰,抑制了動亂的發生。另一方面,朝廷在蒙古多封眾建,使原來的汗、部長(部落首領)成為僅掌管一旗的旗長,不再擁有與朝廷對抗的實力。
詳查蒙古文史書《黃金史綱》、祁韻士的《皇朝藩部要略》、張穆的《蒙古遊牧記》、何秋濤的《朔方備乘》《黃史》。在漢文史籍中見於《皇明九邊考》、《武備志》、《明代蒙古史論集》《登壇必究》、《蒙古律例》《理藩院則例》《聖武記》《大清會典》《蒙古律書》《國榷》等史籍。
孝端文皇后(1599年5月31日-1649年5月28日),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清朝開國皇帝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皇后。
博爾濟吉特·孟古青
清世祖廢后,生卒年不祥,清世祖順治帝第一任皇后,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孝莊文皇后侄女。清朝第三位博爾濟吉特氏皇后。首位廢后。
孝惠章皇后
孝惠章皇后,(1641年11月5日-1718年1月7日),博爾濟吉特氏,名阿拉坦琪琪格。清世祖順治帝第二任皇后,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孝莊文皇后之侄孫,一妹淑惠妃。
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思之女,孝莊文皇后布木布泰和敏惠恭和元妃海蘭珠的姑姑。清朝首位博爾濟吉特氏皇后(冊封)。首位皇太后。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后,受封為永福宮莊妃。
最為著名的就是博爾濟吉特氏的一位姑姑與兩個侄女,都嫁給了皇太極。這三位,一位是皇太極的髮妻,哲哲大福晉。一位是皇太極的摯愛,海蘭珠,還有一位就是地位在大清無人可以比擬的女子,孝莊,布木布泰。
1675年(康熙十四年),清廷將察哈爾部眾從遼西義州邊外遷徙到宣化、大同邊外安置,按滿洲八旗建制,設定左右兩翼察哈爾八旗。至此,察哈爾部就特指兩翼察哈爾八旗了。
蒙古獨立出去內蒙不跟著去,就是因為今天的內蒙黃金家族,在清朝還沒建國就在一起了。
而外蒙歷史一直對我們沒好感,清代康熙賞賜的金牌,都被當做歷史反面教材陳列在博物館裡。他們歷史包括電視劇都是,我們一直跟他們爭奪草場,聯合部分蒙古族人,打壓他們,數次平叛他們。他們的電視劇在只有黑白電視的時候就是我們在欺負他們。清朝在外蒙遺留的墓碑,都當做歷史反面教材教育後代。
他們看我們,同等於我們看日本。所以去外蒙旅遊別提什麼以前我們是一家這種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