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戲子無情BY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名著中最耀眼的明珠,它留下了許多有趣的問題讓後人研究,學習。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書中二位至關重要的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寶釵,她們在作者曹雪芹的筆下是怎樣的形象與地位呢?

    於是歷來紅學家或是平常愛好紅樓夢的讀者中大概存在了三種態度,即褒林貶薛,褒薛貶林,和林,薛雙峰並存之說。

    曹雪芹在前八十回的小說中,到底是褒義地描寫林黛玉,還是帶有編貶意地描繪薛寶釵,亦或正好相反?我認為第三種看法似乎更客觀更公正一些。

    為了證明這一觀點,我們先來討論林黛玉。在整部書中,林黛玉地重要應該是不容置疑的,沒有林黛玉和寶玉二人的愛情情節,那麼紅樓夢就將不會存在了,所以對於林黛玉這個人物曹雪芹是滿含同情,精心刻劃的,無論如何林黛玉這一形象在曹雪芹筆下是正寫的,而絕無任何蔑視。

    那麼薛寶釵呢?她在紅樓夢中的出現是個反派人物嗎?

    我想曹雪芹創作薛寶釵的目的不是把她寫成一名讓人厭惡的人物,相反薛寶釵只是不同於林黛玉的另一種典型女性,作者是十分客觀的描寫她,而沒有刻意去褒揚或蔑貶她。

    “擁林派”貶薛的重要證據主要有二條,其中之一是紅樓夢第二十七回,薛寶釵撲蝶不想偷聽到了小紅所說的關於與賈芸糾纏不清的悄悄話,為了隱藏自己多餘的到來,薛寶釵在小紅等人發現自己時,說了一段被認為是作者曹雪芹貶薛的話語,即表明先前林姑娘在這兒,而不是自己。

    這段話終於被人落了口實,於是人們便認為,薛寶釵的多麼虛偽,她將黒鍋背在了林姑娘身上,讓小紅等人的多疑轉到了別人,而自己則聰明的擺脫了干係。

    其實我倒認為這一點並不能真正說明什麼,從心理分析,當薛寶釵這樣正統的女子聽到小紅所言的心裡話都不免會心中暗驚,並急欲不讓別人發現自己知道了此事。寶釵是大觀園中聰明,能幹的少女,事試想當時她急中生智相出的應付話語只能說明她機智過人,善於應變,十分巧妙的渡過了一場尷尬的面對。至於指出林姑娘在此間,不過是隨意找個人來圓謊罷了。我想這一情節的描寫實是完善了薛寶釵善於應付複雜局面的性格,曹雪芹在此並沒有真的在貶薛。

    “擁林派”貶薛的另一重要證據便是王夫人的丫頭金釵頭井自盡後,寶釵對王夫人的一番話。

    人們認為這又說明薛寶釵蔑視地位低下的丫鬟,並欲得到王夫人的好感,以期她最後終能成為寶玉的金玉良緣。

    我們分析這段話的同時,首先還應注意說話人是在什麼樣的場合和有著什麼樣的心理。金釵一死,事後王夫人的確有點後悔及自責,這在她的話中得到

  • 2 # 江南知士wang

    因為林黛玉是愛情的.殉葬品,是封建禮教社會的犧牲品,因為人們的同情心,因為林黛玉是悲劇人物,當然讓人印象深刻又憐憫了。而薛寶釵雖然也算是封建社會腐朽禮教的犧牲品,當終歸嫁給了寶玉,雖然沒有得到寶玉的心,最起碼還算圓滿成為人家的媳婦。

    林黛玉身心孱弱,患有肺結核。且多愁善感,喜耍小心眼,天資聰慧,顏值絕佳。越是這樣的人,越是命不好。倚居外婆婆家中,自己親人早逝。性比天高,命比紙薄,雖然與寶玉青悔竹馬,兩情相悅,但終歸沒人走在一起。在哭泣聲中悲傷地離開了人世。而另一面卻是喜樂高聲婚禮,薛寶釵成了寶王的媳婦,而黛玉在悔恨與悲傷中離世。兩個場面,兩種對比,更襯托出林黛玉悲慘與淒涼,這樣的人物。怎麼讓人印象深刻?心生痛惜。相反,薛寶釵這個形象,是一箇中規中矩賢惠的封建禮教的形象,知書達禮,人品與美貌俱全的人物。對父母之命,言聽即成,孝心有駕。可謂難得的好女人。可是卻嫁了一個不愛她的男人。雖然也是一個悲劇人物,但相比林黛玉來說,畢竟好的多。所以她的光芒被林黛玉的悲劇美所掩蓋了。因為文學藝術.只有一個主角而林黛玉就紅樓夢這部絕世僅一的名作裡面的主角怎不讓人記憶深刻呢?

  • 3 # 秋子葉

    最初看《紅樓夢》還是中學的時候,印象中覺得黛玉愛發小孩子脾氣,容易鬧彆扭,寶釵總像鄰居家的大姐姐,可以將事情處理得圓滑世故。但是記憶深刻的是,在窗外偷聽了小紅的秘密後,竟心機地嫁禍給了黛玉。儘管也是可以理解她慌亂中隨口說出來的話,但是卻無法真的認同傷害別人的這種行徑。所以心裡還是偏愛單純的黛玉多一些。長大後再回頭看,依舊還是喜歡黛玉。

    1、黛玉有血有肉,她活得坦蕩磊落,開心就是開心,不開心就是不開心,她愛吃醋,愛耍小性子,但是我卻能在她的身上看到很多自己的小缺點,自己的影子。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才更渴望找到真正懂自己的人,包容自己,愛護自己。也正因為真正的在乎,才會打從心底裡為寶玉吃醋。

    2、黛玉的愛情是純粹的,她的心裡只容得下寶玉,因此她也希望自己的愛能換來唯一的愛。寶玉送花時,她諷刺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局外人看著小氣,但是倘若你是黛玉呢?你怎麼想?假如你給我的,跟你給別人的一樣,那麼我就不要了。倘若你也曾真心愛過一個人,或許會更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

    3、因為父母早逝,寄人籬下,黛玉內心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所以她在賈府說話謹慎,做事如履薄冰。我們有多少人能像寶釵這麼圓滑呢,反而是黛玉這樣的脾性更能引發我們內心的共鳴。

    4、黛玉是柔情的。在寶玉捱打後,她心疼落淚,一句“你從此可都改了吧”,足以見她對寶玉的包容和關心。她從不像寶釵那樣讓寶玉要讀書入仕,他們在一起就是簡單的快樂,沒有功利。

    5、黛玉雖然嘴巴不饒人,但是刀子嘴豆腐心,待人真誠善良。在香菱想學詩時,黛玉“我雖不通,大略也教得起你。”,真心為朋友著想,也樂意幫忙。

    6、質本潔來還潔去,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黛玉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白月光。黛玉拒絕庸俗之人的器物, “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東西,我不要他 !”她是遺世獨立的傲骨才女。

  • 4 # 海闊天空詩酒花

    不過我本人是站黛玉這邊的,如果把深入人心理解成縈繞在心難以忘懷,我覺得林黛玉可能確實比薛寶釵更容易得到這種待遇。究其原因,大概有三點。

    1.作者有意無意塑造的“主角光環”會使讀者更容易偏向於支援黛玉。

    雖然很多人認為《紅樓夢》是雙女主,但不得不說,單是書中設定的寶黛愛情這一明面上的故事主線,就已經將黛玉和寶釵的位置分出了主次。愛情是排他的,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肯定是一男一女的鐘情纏綿,所以在典型的愛情故事裡,這一男一女就是主角,其他人只能是配角。

    《紅樓夢》有很多種解讀,有人認為是世情小說,有人認為是歷史紀實,還有人認為是百科全書,但不管如何,最表面的那層故事,就是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悲劇。因為寶玉從頭到尾沒有愛過寶釵,寶釵也不可能公開地對寶玉示愛,所以這不是一個三角戀的故事,主角也就只能是寶玉和黛玉,寶釵只能是配角。

    當然,如果從其他角度解讀,把寶釵並列為雙女主之一,不是不可以。但是作者設定的表層故事,以及行文中技巧性地把黛玉設定為事實上的第一女主的寫法,自然會讓讀者傾向於站隊寶黛,站隊黛玉。這就是“主角光環”的魅力,也是很多人分析書中的林黛玉明明很多缺點,為什麼就是不但不讓人討厭反而還心生憐愛的原因。因為作者的立場就是站在黛玉那邊的,讀者自然會被作者帶著走。

    2.黛玉的遭遇和寶釵比起來更容易讓讀者產生同情和心痛的感覺。

    撇去作者有意無意對黛玉的美化——當然,作為“黛粉”我認為那不是美化而是真實的魅力,但不排除會有寶釵黨認為是美化——單看書中的表層故事,寶黛愛情的悲劇結局天然地就是比較容易讓人掬一把同情淚的。

    寶黛真心相愛,最後卻不能在一起,這樣的愛情故事在文學作品中是永恆的賺人熱淚的悲劇題材。相比之下,寶釵婚後受到寶玉冷落,最後孤獨寂寞過完一生,雖然也讓人同情,但給人感覺還是比不上早夭的黛玉來得慘。而且,由於寶玉和黛玉相愛在前,被迫和寶釵成婚在後,寶釵的角色就比較尷尬,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就是明知男人另有所愛還非要嫁給人家,就算不是居心叵測也是愚蠢活該,對她的同情自然又會打一些折扣。

    簡單地說,就是雖然黛玉和寶釵都讓人同情,但要“比慘”的話,讀者會覺得還是黛玉更慘一些。悲劇角色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既然黛玉比寶釵更“悲劇”,讓讀者更加念念不忘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3.比起和寶釵有共鳴的讀者,和黛玉有共鳴的讀者更感性一些,更容易產生深刻情緒。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一般人都是對和自己相似的人容易產生欣賞和認同的感覺的。《紅樓夢》問世多久,讀者群中黛粉和釵粉的並立對峙就有多久。原因也不特別,林黛玉和薛寶釵從價值觀到思維模式到行為習慣,各方面對比都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人群裡這兩種人都存在,自然會形成壁壘分明的兩個陣營。

    而寶釵相反,她習慣用社會規範約束自己,一切思想行為不是源於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是社會規範應有的“角色表達”。不管寶釵的情感到底是不是細膩豐富,反正她在公眾場合肯定會自覺壓抑情感,流露出理性的一面。長此以往,有意無意的訓練都會讓她的感受變得遲鈍,只知道自己的角色所要求的表現,用大白話說就是“應該怎樣就怎樣”。

    簡單地說,一個感性一個理性,一個情緒極端一個情緒穩定,一個是文藝青年一個是職業女性,她們相應的“粉絲”自然也是這兩類不同的人。黛玉的粉絲,偏文青氣質,自然會對文藝作品中的角色,尤其是讓她們有共鳴的黛玉這種角色投入深深的情感。而寶釵的粉絲,偏職場氣質,對於文藝作品中的角色,哪怕是寶釵這樣和自己相似的角色,也就是淡淡的共鳴而已,不會有很深的情感投入。

  • 5 # 回首向來蕭瑟去

    《紅樓夢》金陵十二釵之首的林黛玉和薛寶釵,為何是林黛玉更深入人心,我將分別從林黛玉和薛寶釵的角度來說明自己的看法。

    對於林黛玉來說,《紅樓夢》是以寶黛愛情為主線來開展的,作為整本書的女主角,決定了作者會下更多的功夫用更多的筆墨去塑造她,比如,從黛玉在賈府的第一次出場“林黛玉進賈府”中有這麼一段話:“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了他去”可以初見林黛玉的敏感小心。

    在第八回“探寶釵黛玉半寒酸”中,黛玉的小丫頭雪雁來送小手爐,黛玉趁機借題發揮奚落寶玉“也虧你倒聽他的話。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怎麼他說了你就依,比神旨還快些”,如此一個伶牙俐齒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毫無疑問,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縱觀古本,是前所未有的,在《紅樓夢》之前,愛情小說的女主角型別大多是知書達理、端莊秀麗,可以參考與《紅樓夢》同時代的同類型小說《牡丹亭》的女主角杜麗娘花容月貌,性情溫文爾雅。這些女主角們彷彿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缺乏真實感。而林黛玉的出現推翻了這些,她彷彿是個活生生的人物,喜歡她的人說她真性情,不喜歡她的人說她尖酸刻薄。

    反觀薛寶釵,對於薛寶釵的印象大多數人都是完美無缺,大家閨秀,博古通今,待人接物都是極好的。然而正是因為這樣,看起來太過於完美,反而讓人印象不夠深刻。就像學校裡的好學生總是沒有調皮的學生讓老師印象深刻一樣。

    我認為林黛玉是《紅樓夢》中塑造得最為成功的形象,因為她就像從書裡走出來一樣地真實。

  • 6 # 山中野果4812

    果子思考的答案:

    林黛玉和薛寶釵分別代表著兩種生命存在方式,與其說林黛玉更深入人心,倒不如說林黛玉生命存在的方式更讓人追求、嚮往。

    林黛玉和薛寶釵不僅在小說情節的推動發展中,起著不可還缺的作用,同時在作品的整體構思中,她們又具有各自不同的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這兩個象徵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她們自身命運本身。她們已經代表著生命的兩種典型存在方式,而且這兩種存在方式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各有利弊,不僅是作者,更是現在的我們對人存在方式的痛苦思考與執著追求。

    先說說林黛玉為何深入人心吧,果子的主要理由是:

    一.林黛玉崇尚個體人格的自我追求,在這點上,相信我們每一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林黛玉。

    因為她並不是什麼深刻的思想家,更不是一個對現實社會倫理的有意識的造反者。她只是崇尚自然,要求個性得到發展,即隨心而為、隨性而為,而不願違心、違性。她厭惡封建勢力和一切虛偽的東西。她的良知和封建環境格格不入。也正是這些,她和寶玉產生了心靈的共鳴,達到了精神上的契合。在禮教森嚴的虛偽的生存環境中,他們沒有屈從,更沒有逢迎,也沒有把靈魂交出來任人宰割,而是恣情任性,不失其赤子之心。唯其如此,兩位文學形象才贏得了數百年來無數正直善良人的心。

    儘管在曹公筆下的林黛玉多愁善感、愛哭鼻子、愛耍小性子,但聰明的曹公以林黛玉前世為絳株草,以感恩的形式加以了美化,而感恩不正是人世間最普世的感情嗎?而且林黛玉的愛哭、愛耍小性子,不僅飽滿了人物形象,更形成了另一種人格藝術美學。

    二.林黛玉內心的孤獨與痛苦,在這點上,孤獨與痛苦正是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本質。

    在賈府的現實生活使林黛玉認清了環境和人心的邪惡,但她仍然不逢迎與世,所以孤獨與痛苦像一片難以驅散的烏雲,始終籠置在她的心頭。在現實中的我們不也是如此嗎?在現實的世界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因此林黛玉的孤獨與痛苦,走進了我們每一個孤獨人的心中。

    林黛玉在現實生活中是一個弱者,而在她的精神王國裡,她卻是一個強者。她透過恣情任性,孤標傲世的外殼保護自己。她永遠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哪怕這個世界只能在幻想中存在,她也仍然痴痴的執著追求。正是如此,林黛玉透過情感化、內心化、夢想化的方式完成了她在現實環境中難以徹底實現的自主人格的追求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不正是我們每一個人在現實中自主人格理想完成的形式嗎?至少鄙人即使如此。

    三.林黛玉和寶玉之間純真的愛情,在這點上,不也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向往的感情嗎?

    在黛玉痛苦而孤獨的生活中,寶玉的愛是她唯一的心靈慰籍,給她生活帶來一絲亮色。本人以為,人活在世上只有兩層意義,一是生命延續,這是最基礎意義。二就是愛,這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最本質的意義。而寶黛之愛,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除了本身的純真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揭示了真正的愛在現實中存在的常態,即多受阻滯與困擾。雖然“兩個人原是一條心”,“卻多生枝葉,那求近之心,反弄成了疏遠之意”,表現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深刻隔膜,一種人的普遍的生存悲劇。這與我的經歷感同身受,相信與大多數人的經歷也感同身受吧?

    再說說薛寶釵為何不及林黛玉,主要理由是:

    世界上沒有人真正願意、發自內心的自律、自我約束,尤其是心靈與靈魂的“裡腳”,更沒有人願意對自己真誠的感情進行“閹割”,這是薛寶釵形象難以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

    為什麼這樣說呢?

    如果說在林黛玉身上流露出更多的對美好人性的呼喚,對人生理想的執著,對現實倫理體制的掙扎,那麼在薛寶釵身上則充分體現了對倫理人格的自覺追求和認同。說白了,薛寶釵的生存方式是一種體制下的產物,其人格不是自我人格,是一種儒家倫理人格,是一種自律,自我約束,是精神和靈魂上的“裹腳”。

    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因此人際關係歷來被倫理放在首要位置。而薛寶釵的最大特點就是“會做人”,即擅於處理人際關係。不僅如此,她還善於待人接物、理財治家、通曉庶務,並且言寡端莊,生活淡泊。這非常符合大眾之所需,更符合倫理體制之所需。所以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防效她,但心裡卻未必認同。因為沒有人願意成為“逢迎”的“狗。這是薛寶釵難以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

    在情感上面,寶釵認為婚姻大事要完全聽命於家長,談情說愛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她時刻把自己的真情掩藏起來,成為感情的被“閹割者”,即使最終成為了“寶二奶奶”,“到底意難平”,始終未得寶玉的心。因此沒有人願意成為被“閹割”感情後的“太監”,更不願意與所愛的人形同陌路。這也是薛寶釵難以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

    可以這樣說,薛寶釵是女性現實逼迫所要求的生存方式,是女性現實生活中不得不活著的樣子,而林黛玉才是女性靈魂深處想要或者渴望成為的樣子。這兩個人物,我個人認為,還可以把她們看成是一種自我追求與自我約束的張力的表現。前者是心之求,後者是形之役。

    透過以上分析,林黛玉與薛寶釵誰更深入人心已經不言而喻了吧。

    (本文所有圖片也網路圖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晨光和暮光,怎麼能拍攝出比較明顯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