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嚴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一個非常厲害的皇帝,他不僅幫王朝續命200多年,而且在中國眾多皇帝當中文治武功也相當厲害,這個人就是光武帝劉秀,東漢的開國皇帝,也是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第9世孫子,但是西漢由於實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到了劉秀這一代已經和普通的農民沒有什麼區別了,而他的父親只不過是一個縣令,實在是一個不能小的再小的官了。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王莽廢除皇帝篡漢稱帝,並且改西漢為新朝,而劉秀兄弟在南陽起兵,當時稱帝的是西漢的宗室劉玄,他有綠林軍做靠山,人多勢眾,所以劉秀也效力在劉玄的麾下,對於這個新生的政權,王莽絕對不會放過,是新朝的軍隊被綠林軍按在地上摩擦了幾次,根本沒有任何作用,為了能夠一統天下,王莽派遣王邑率領42萬大軍想要一戰定天下,而他們的目標就是昆陽。

    公元23年,昆陽之戰爆發,一方是擁有42萬大軍的新朝部隊,另一方只有17,000人的綠林軍,人數頂多不到2萬,在兵力絕對碾壓的情況下劉秀居然能夠戰而勝之,堪稱中國以少勝多的奇蹟,那麼這場戰爭到底是怎麼回事?人多勢眾的一方為何會被劉秀按在地上摩擦呢?今天我就和大家說說,當時綠林軍當中人心浮動,面對40多萬大軍很多人都失去了抵抗的信心,但是劉秀卻親自率領1000多人作為先鋒並且將前鋒部隊打了個措手不及,極大的振奮了軍心。

    在昆陽之戰爆發的時候,劉秀率領3000多人組成敢死隊出城迎戰,雙方人馬打成一團,而王莽的軍隊大多數都是被抓來的貧苦百姓,對於王莽早就恨之入骨,有不少人臨陣倒戈,劉秀有如天助瞬間扭轉了局勢,而這時候,突然天上颳起了大風,再加上雷電交加,還下起了大雨,王邑隨從的虎豹軍隊都被嚇得瑟瑟發抖,而42萬大軍頃刻間土崩瓦解,這場戰爭不僅幫劉秀問鼎中原,還讓整個新朝為之震動。

    後來劉秀由於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民心所向最後成為了東漢的開國皇帝,而王莽卻因為昆陽慘敗導致民心盡失,所以這場戰爭對於王莽來說是致命的,很多網友都評價,劉秀之所以能夠贏,是因為他是位面之子,王莽是穿越者,人家有如天助還能召喚雷電和暴雨,妥妥的是魔法師節奏,所以王莽敗得並不冤枉,劉秀有上天眷顧再怎麼打也打不贏,我想這隻能說是天意吧。

  • 2 # 凹凸花開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古代雖沒有明確的戰役概念,但昆陽之戰應當視作此前宛城之戰和此後洛陽之戰的組成部分。只有從整體上把握,才能正確認識昆陽之戰在這段歷史中的作用。

    第一、遭遇戰變成了阻擊戰

    劉縯連破甄阜、梁丘賜部與嚴尤、陳茂部後,趁勢圍攻宛城。逃入宛城的棘陽縣宰岑彭,與郡吏收拾殘兵,堅守不出,面對城高池深,漢軍一時無計可施。為迅速擴大戰果,成國上公王鳳、廷尉大將軍王常與劉秀等人奉命繞過堅城,攻略北邊的潁川郡。

    王莽必須要採取行動了,他派大司空王邑趕往洛陽,與大司徒王尋一起調集各郡兵力,大舉征討。關於部隊具體數量,《後漢書》上記載莽軍“兵百萬,其甲士四十二萬人”,即全軍一百萬人,其中甲士四十二萬,但是《後漢紀》《東觀漢記》都沒有百萬的說法。結合《漢書·王莽傳》來看,“發眾郡兵百萬……定會者四十二萬人”,即王莽開腦洞發兵百萬,實際集結的只有四十二萬人,這也比較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

    大軍陸續進發,首批抵達的兵力“且十萬”,《東觀漢記》作“五六萬”,而昆陽圍城多則十天,所以估計城下的莽軍應該在十幾萬人左右。

    五六月間,王邑、王尋率軍取道陽翟南下,與嚴尤、陳茂的殘部會合。當時劉秀正在今禹州附近的陽關,接觸到莽軍先鋒後迅速撤回,沿途城邑又紛紛落入敵手。百姓講起漢軍中有一位叫劉秀的年輕將領,與民秋毫無犯,嚴尤自言自語道:“難道是當年那個美髯少年?竟然能有今天!”

    王莽徵召天下兵法流派六十三家,共計數百人,充任各級軍吏;選練精兵猛士,旌旗輜重,千里不絕;一名身高丈餘腰大十圍的巨無霸,被起用為中軍壘尉;驅趕老虎、豹子、犀牛、大象等猛獸以壯軍威,據稱秦漢以來,未有如此盛況。

    諸將見莽軍勢大,不約而同退入昆陽,可是城中只有八九千人,這仗可怎麼打?很多人就想散夥,王鳳、王常也無法制止。關鍵時刻劉秀站了出來,他說:“現在敵強我弱,若拼死一戰,或許還有活路;若各自分散,必定全軍覆沒。況且宛城還未攻下,難以支援,昆陽一破,大家都得完蛋。大丈夫不思殺敵立功,難道要回家抱孩子不成?”

    激將法奏效了,諸將一個個氣急敗壞,劉秀只是笑而不語。不一會兒,斥候來報,說莽軍先鋒已到城北,綿延數百里,一眼望不到邊。這下想跑也跑不了了,大家只好找來劉秀,請他出謀劃策。

    劉秀建議據城固守,自己願意突圍求援,然後內外夾擊。於是王鳳、王常率領眾人守城,劉秀徵集敢死之士,與宗佻、李軼、鄧晨等十三人,備好快馬,趁夜在昆陽南門突圍。

    筆者曾在葉縣實地考察過,這一帶平坦無山,北面的沙河(滍水)距城十餘里,南門的灰河(昆水)不過是一條小河溝,本來無險可守。但不要忘了,小城有小城的優勢,防禦正面不大,上千人就能守得嚴絲合縫,還能輪換休息;而對城外的大軍來說,任你十幾萬人馬,每次進攻也只能用幾千人,另外昆陽地處要道,城牆修得又高又厚,想要一舉突破也並非易事。

    深諳兵法的嚴尤心裡明白,勸王邑說:“昆陽城小而堅,恐怕一時難以攻克,如今劉玄在宛城,不如擒賊先擒王。宛城一破,昆陽自然降服。”王邑自以為有百萬大軍,又怕被王莽責怪作戰不力,堅持攻打昆陽。嚴尤又勸:“窮寇勿追,圍城必闕,可按兵法行事。”王邑還是不聽。

    只見莽軍連營數百,圍困重重,旌旗蔽日,煙塵滾滾,鼓角之聲相聞;空中用雲梯攻城,地面用衝車撞門,地下用地道突襲,全方位聯合立體打擊;弓弩亂髮,箭如雨下,城裡的人出來打水都要揹著門板,不然就被射成刺蝟。

    王鳳被迫請降,但王邑、王尋驕傲自滿,覺得勝利在望,還不如多些首級計功,不接受投降。置之死地而後生,漢軍求生無路,只好拼死抵抗。莽軍久攻不下,銳氣逐漸消磨殆盡。老天爺也來湊熱鬧,夜裡有流星從莽軍營地上空劃過,白天又有積雨雲在營地上空出現(之後暴雨的預兆)。這本是自然現象,但是古人比較迷信,莽軍士氣因此更加低落。

    第二、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

    與此同時,劉秀抵達定陵後,事情卻並不順利。綠林好漢們搶了個盆滿缽滿,實現了小康生活,現在讓他們捨棄財物,去跟莽軍拼命,肯定都不想去。在這種情況下,劉秀只能以利誘之:“這一仗要是打勝了,戰利品豈止百倍,要是打敗了,性命都保不住,更別提財物了!”眾將覺得有理,這才勉強出兵。

    劉秀帶領大家日夜兼程,趕回已經岌岌可危的昆陽城。他親率步騎兵千餘人,在莽軍大營五里外列陣。有人要問了,這不一樣是送死嗎?

    我們需要對古代的軍事指揮體系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古往今來無數以少勝多的戰役一再表明,人多不一定就是優勢。受制於通訊手段、組織編制、後勤補給等條件,將領的個人素質往往成為勝敗的決定因素,他能夠有效指揮的部隊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人多在某些條件下還會成為劣勢,比如陣腳大亂引起連鎖反應,兵敗如山倒。

    王邑、王尋發現這股漢軍後,一來由於輕敵,二來大軍不便調動,便嚴令各部不得輕舉妄動,自率數千人(《漢書》說是萬人)迎戰。看來二位活寶的指揮能力也就萬人的級別,讓他們指揮數十萬大軍實在是趕鴨子上架。劉秀身先士卒,斬首數十人,後面的部隊一看:“劉將軍見小敵怯,見大敵勇,真是奇怪呀。咱們一起上吧!”

    於是漢軍一擁而上,王邑、王尋被迫退卻,又被斬首數百人。這時劉秀使出攻心之計,派細作攜帶書信,上寫“宛城兵到”,在混戰時故意丟失。王邑、王尋得到書信,將信將疑,左右為難,不知該如何是好。劉秀挑選三千敢死隊,改變進攻方向,從城西徒涉昆水,向莽軍中軍發起強攻。漢軍無不以一當百,越戰越勇,莽軍大敗,王尋落馬被殺。那個巨無霸不過是巨人症,看著唬人,其實行動遲緩,遠遠地就被射死了。城中漢軍見此情景,也擂鼓出戰,喊殺聲震天動地,向莽軍發洩著壓抑已久的怒火。

    失去指揮的莽軍主力看到中軍崩潰,爭先恐後地逃命,互相踐踏,死傷無數。逃過滍水的人還算幸運,而一場大風雷雨不期而至,飛沙走石,大雨傾盆,連隨軍馬戲團的猛獸都直打寒戰。上游洪峰襲來,擁擠在滍水兩岸的莽軍士兵頓時作了魚鱉,溺死上萬人,滍水為之不流。

    王邑、嚴尤等人騎馬踩著士兵的屍體才逃了回去,後續的數十萬大軍“各還歸其郡”。果如劉秀所言,繳獲的軍械輜重、金銀財寶,多得不可勝數。漢軍將士歡天喜地,照單全收,搬了一個月都沒搬完,剩下的笨重東西只好一把火燒掉。

    莽軍餘部的下落,除了逃回本郡以外,史書上其實也提供了線索。《漢書·王莽傳》記載“邑獨與所將長安勇敢數千人還雒陽”,而王邑被召還長安以後,《後漢書·劉玄傳》又交代“王莽使太師王匡、國將哀章守洛陽”。接下來“更始遣定國上公王匡攻洛陽,西屏大將軍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攻武關,三輔震動。”

    直到一個多月以後,王莽被關中義軍所殺,傳首宛城時,洛陽才被攻克。按照《漢書》的說法,還是王匡、哀章主動投降,如果沒有足夠的兵力,是不可能守這麼久的,推測應有一部分散卒退回洛陽。嚴尤、陳茂則歸降了在汝南稱帝的劉望,不久就被更始劉信部消滅。

    有人說,劉秀簡直是位面之子,不僅料事如神,還會召喚隕石、呼風喚雨。且不說莽軍兵力水分很大,如果沒有王鳳等人頑強抵抗,在昆陽牢牢釘住莽軍主力,劉秀這支奇兵根本沒有用武之地;王邑王尋不懂軍事還剛愎自用,頓兵于堅城之下,不接受投降迫使對手死戰,對大軍控制不力導致崩盤;劉秀逐漸成長,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至於流星暴雨之類,錦上添花而已。

  • 3 # 亂世中的歷史

    劉秀昆陽之戰以少勝多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王莽軍隊戰略錯誤

    昆陽之戰王莽派遣了以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為首的四十二萬兵力,到了穎川又會和了嚴尤、陳茂的兵馬,號稱雄兵百萬。而昆陽城的守軍不過八九千人,這時嚴尤曾向王邑進言:“昆陽城雖然小但非常堅固,我們繞開它,直取宛城的劉縯,劉縯敗,昆陽之敵自敗。”

    當時劉秀的大哥劉縯正率領更始軍主力圍攻宛城,久攻不下,嚴尤的計策非常致命。可王邑卻有個顧忌:王莽好大喜功,這麼優勢的兵力還拿不下小小的昆陽城,他怕即便打贏,回去也會被王莽責罰。另外,王邑也有點兒輕敵,這樣的兵力對比,拿下昆陽應該不在話下。

    其實,同樣的局面不久以後劉秀也碰到一回。劉秀在河北對抗王郎時,攻打鉅鹿一個月不克。耿純就建議劉秀繞過鉅鹿,直撲王郎的大本營邯鄲,最終將其消滅。這就是兩個主將的差別,孰高孰低,一目瞭然。

    (王莽劇照)

    二、劉秀有勇有謀為更始軍樹立了榜樣

    王莽大軍及至昆陽,更始眾軍驚慌失措,準備帶上財物各自逃命。平時非常低調的劉秀站了出來:“現在外敵強大,我們在團結起來尚能一戰。如果就此分散,大勢去矣。一旦昆陽失守,宛城還沒打下來,我們也會盡被消滅。”於是,他做出了個大膽的決定:只率領十三個人去離昆陽最近的郾、定陵兩地搬救兵。

    劉秀在兩地共搬來了近一萬人的將兵,並親率一千人的先鋒與王莽軍隊的數千人激戰。他身先士卒斬首數十級,莽軍暫敗。這一戰讓更始眾將徹底對劉秀服了,並說:“劉將軍平時膽小怯懦,不想在戰場上英勇無比,願為將軍效力。”

    接下來,更始軍士氣大振,劉秀又組織了三千人的“敢死隊”殺進王邑、王尋的大軍中。戰鬥中王尋被殺,王莽軍隊在昆陽城內守軍、劉秀搬來的救兵合圍下徹底崩盤。

    (劉秀劇照)

    三、隕石天災讓王莽部隊士氣大落

    天氣雖然在昆陽之戰中是個偶然因素,但又不能不提。根據《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記載:“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這用現代的話講就是隕石掉到王莽軍營裡了。中國古代都比較迷信,且從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後,人們普遍認為日食、月食、流星等現象是上天給世人或是君主的警示。而在新莽末年,王莽的苛政讓民不聊生,義軍頻起。現在又出現這樣不吉利的現象,所以才有所謂的“吏士皆厭伏”。這件意外的天文現象可能導致了王莽部隊士氣漸漸低落。

    (更始軍與王莽軍隊作戰劇照)

    綜上所述:劉秀2萬人大敗王莽42萬大軍,主要原因就是王莽軍隊自身的戰略失誤、劉秀關鍵時刻有勇有謀以及詭異的天文現象共同造成的。

  • 4 # 希望星晨58298869

    外戚王莽篡權後,對國家實行暴虐的統治,弄得民不聊生。各地紛紛起義反對王莽政權,起義軍擁立了漢朝宗室劉玄為更始帝與新莽政權爭戰。

    公元23年,雙方在昆陽一線對峙。當時新莽方面有42萬兵力,而堅守昆陽的漢軍只有一萬多人。昆陽城被圍得水洩不通,莽軍一天到晚不停地向城內射箭,如同下大雨一般。裡面的軍民連出門打水和上廁所都得頭頂著門板以防流矢。由於擔憂寡不敵眾,守將主動向新莽軍投降。而莽軍首領認為一定要親自屠城,才夠威風。竟不接受漢軍的請降!

    城內軍民眼看末日不遠,個個惶惶不可終日,幾近崩潰了。劉秀站出來號召大家,要同仇敵愾,不能氣餒散夥、被敵各個擊破!劉秀又率少數騎兵衝出包圍向外求援!城內軍民意識到,只有堅守待援,才有活路。不久劉秀帶回了援軍。不過只有區區3000士兵,和城裡守軍加起來,還不足兩萬。這樣的局面,昆陽之戰再打下去,從人數上講,似乎輸贏立判了。

    莽軍統帥王邑與王尋,得知劉秀回援時,僅帶領一萬的兵馬前去迎戰。劉秀一馬當先,率輕騎斬殺了莽軍一千多人,漢軍受到鼓舞,又連勝幾陣。莽軍的氣勢頓衰。劉秀為穩住城內人心,假說宛城的十萬綠林漢軍已經得勝,即日前來支援。他把訊息寫在信上,射進城內,還有意散落幾份到莽軍中間。莽軍議論紛紛,一個彈丸昆陽城才一萬多人,打了一個月都打不下來。再加上十萬援兵,只怕要落敗了,自此,軍心開始動搖。

    劉秀分析莽軍的情形,鎖定了敵軍關鍵部位,開始攻擊。他組織敢死隊衝向敵營。王邑、王尋輕敵,只帶領了一萬人抵擋。還下令其它各營,沒有命令不準擅自發動。結果一萬莽軍被劉秀打成了落花流水,王尋被殺。其他各部,亂作一團,只作了觀眾。劉秀軍如蛟龍入海,越戰越勇。城內的軍民見勢殺出,裡應外合。莽軍主力本是被強徵來的耕夫,早就反對王莽暴政。這下大部分都不戰而逃。敗走時,被淹死踩死者不計其數。王邑帶著千餘殘兵渡過滍河逃到洛陽去了。就這樣二萬不到的漢軍一舉擊潰了42萬莽軍。繳獲的物資堆積如山,漢軍花了一個多月才搬運完。

    “昆陽之戰”中,新莽42萬大軍為何不敵劉秀2萬大軍?

    1.當時,反抗王莽暴政是天下大勢,符合民眾的願望和要求。漢軍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援,這是昆陽之戰中起義軍最終取得勝利根本。

    2.軍事上,起義軍堅守昆陽牽制敵人。再調集兵力,積極反攻的正確做法,遲滯了王邑軍的行動。不斷地消耗了它的實力,逐漸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3.起義軍敢於拼殺,士氣高昂,又善於利用新莽軍的弱點,進行攻心打擊和軍事進攻雙管齊下,摧毀了敵人的意志,積小勝為大勝。

    4.義軍善於把握戰機,選擇新軍“龍頭”為首要進攻目標,將其一舉搗掉。使得敵軍群龍無首,陷入了混亂的境地。

    昆陽之戰是中國古代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聚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主力部隊,為起義軍進軍洛陽、長安,推翻新莽統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 5 # 香洲謝霆鋒

    從政治上的角度講,新莽政權改革改的天怒人怨,人心思變,士兵也是人啊,所以新莽王朝的軍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是不靠譜的?其次從軍事的角度上講,新莽犯了四個兵家大忌,第一輕敵,王邑根本就沒把率綠林軍放在眼裡,人家投降都不接受,接著就範了第二個大忌窮寇莫追啊,昆陽一座孤城投降是死,戰死也是死,還不如跟你拼了,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大大激發了綠林軍的戰鬥意志,第三重兵頓于堅城之下,小小一座昆陽城42萬大軍不可能全部展開,只能是添油戰術拼消耗,以己之短博人之長,久攻不下士氣低落;最後也是最最愚蠢的已經不能用成語解釋了,主帥王邑居然棄自己的兵力優勢於不顧只帶一萬人和劉秀一萬人搞什麼平等對砍(有點像宋襄公),結果被人一刀剁了,幾十萬大軍群龍無首再加上士氣低落迅速崩潰!說白了還是王邑太蠢,當然了綠林軍也是士氣高漲,作戰勇敢(很大程度是王邑逼出來的),最重要的是劉秀對形勢的正確判斷和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勇氣!

  • 6 # 山底紅花

    對於昆陽之戰新莽42萬人為什麼不敵劉秀2萬人的問題我分享下自已的看法,那就是勝利的理由總有相似之處、有前車之籤。失敗的理由五花八門各有各的不同。

    先說王莽吧:

    一:部陽為什麼而戰?

    此戰王莽擁兵42萬,兵士為什麼而戰呢?是為正義而戰?為了自身及家人能吃飽肚子而戰?還是為了民族大義保家衛國而戰呢?

    這些顯然都不是。

    大家知道王莽自纂權建國後總共在位七年;七年之中這個人驕奢淫逸打著復古的旗號進行了四次貨幣改革,貨幣制變極度混亂。勞命傷財,老百性怨聲載道苦不堪言。從他虛發大錢就可看出當時的國家財政己經出了很大的問題了,最直接的問題就是通貨膨脹。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的日子能好過嗎?

    在其之前2~3百年裡,西漢的歷任皇帝克勤克儉辛苦積累起來的千秋大業被他弄成那個樣子,王莽的不得人心程度可見一斑。

    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大軍士氣能高嗎?部隊有部隊的信仰,士兵有士兵的精神。兩樣都不俱備的情況下,這樣的部隊是缺乏戰鬥力的,是沒有軍魂的部隊。

    在這方面劉秀的部隊正好相反。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劉秀是眾望所歸的人物,人們在他身上寄於了很多的希望,希望他能帶領大家重塑西漢的輝煌。所以儘管劉秀手下只有區區兩萬人,但士兵一但有了士氣其作戰能力是非常強大的。

    二:驕兵必敗這四個字於戰爭中是條鐵的規律。

    自戰爭打響之日起,王莽集團自始至終沒有把劉秀放在眼裡。這點可想而知呀!自擁40萬之多的部隊又怎會把兵力不足兩萬的劉秀組織放在眼裡?古人云:驕兵必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縱觀昆陽之戰始末,王莽集團始終抱著無論怎樣都能取勝的戰爭態度致使整個集團組織不力。所用之人皆剛愎自用無真正的軍事才能(說不定走後門上去的呢!)

    而劉秀組織則正好相反;首先自己能身先士卒衝峰在前,其次其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發揮到了極致。此處不再敘述。

    所以說: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

    綜上所述:戰爭有時靠的不僅僅是人力和先進武器,更多的是人心所向和永不磨滅的意念。

    昆陽之戰中,王莽的失敗和劉秀的成功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些理念。

  • 7 # 東秋妮

    昆陽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以少勝多,往往決於:

    勝方出奇制勝!

    敗方驕兵必敗!

    話說王莽纂漢後,施行了一系列違反社會規律的政治措施,導致了階級矛盾日趨激化,從而廣大民眾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新莽王朝的統治。一時間,新莽王朝處於眾叛親離、風雨飄搖的境地。

    新莽四年一月,綠林軍推舉漢室後裔劉玄為帝,恢復漢制,年號更始。

    公元23年春季,正月初一。

    漢軍與下江兵共同攻打梁丘賜的軍隊,斬梁丘賜,殺死王莽軍隊士卒二萬餘人。

    王莽的將軍嚴尤與陳茂率軍前進,打算駐防宛城。

    劉縯軍與他們在淯陽城會戰,大破嚴尤、陳茂軍,接著包圍宛城。

    在此之前,青州和徐州的盜賊雖有幾十萬人,但一直沒有文書、號令、旗幟、軍隊組織。

    但等到漢兵起事,大家都自稱將軍,攻打城市,掠奪土地,傳遞文書,聲討王莽的罪惡。

    王莽聽到了開始擔心害怕起來。

    三月,王鳳和太常偏將軍劉秀等率領漢軍攻掠昆陽、定陵、郾等城,一連都攻了下來。

    王葬得知嚴尤、陳茂兵敗,就派王邑乘坐飛快的傳車前往,和王尋一起發兵去平定崤山以東地區。

    同時徵召通曉六十三家兵法的人為軍官,任用巨人巨霸為壘尉,又趕來虎、豹、犀等猛獸以助軍威。

    王邑到了洛陽,各州郡選派精銳的兵士,由州郡的長官親自帶領,定期會集起來的有四十三萬人,號稱百萬。

    其餘尚未會集在路上的軍隊,旌旗、輜重,千里不絕。

    夏季,五月,王尋、王邑向南到了穎川,與嚴尤、陳茂的部隊會合。

    漢軍的將領們看到王尋、王邑軍隊聲勢浩大,都往回跑。

    他們退到昆陽城,驚慌不安,擔憂妻子兒女,想從這裡分散到原來佔據的城邑去。

    劉秀對他們說:“現在城內兵寡糧缺,而城外敵軍又很強大,集中兵力抵抗敵軍,也許可以立功;如果分散,勢必不能保全。況且咱們的部隊還沒有攻下宛城,不能前來救援;一旦昆陽被敵軍佔領,只要一天的工夫,我軍各部就會遭到殲滅。現在怎麼能不同心協力,共立功業,反而貪生怕死想要守著妻子和財物呢!”

    將領們都大怒,說:"劉將軍怎麼敢這樣說!”

    劉秀笑而起身。

    正在此時,偵察的騎兵回來,報告說:“王尋大軍即將到達城北,軍隊連綿百里,看不到它後面的人馬。”

    將領們一向輕視劉秀,到了這樣急迫的時候,才互相商量道:“再去請劉將軍謀劃這件事。”

    於是劉秀又分析情況,制定具體行動方案,將領們聽了後都說:“是。”

    當時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劉秀讓王鳳和王常守衛昆陽,當夜自己同李軼等十三人騎馬馳出昆陽城的南門,在外面收集士兵。

    當時開到昆陽城下的王莽軍將將近十萬人,劉秀等人幾乎不能出城。

    王尋、王邑指揮大軍包圍了昆陽,嚴尤向王邑獻策說:“昆陽城小而堅固,現在假冒皇帝名號的劉玄在宛城,我們大軍迅速向宛城進兵,劉玄必定逃跑;宛城的漢軍一旦失敗,昆陽城裡的漢軍將不戰而降。”

    王邑說:“我以前圍攻翟義,因沒有活捉到他而受到責備,如今我帶領百萬大軍,遇城竟繞道而過,不能攻下,這就不能顯示軍威了。應當先攻陷屠殺此城,踏著血泊前進,前歌後舞,難道不痛快嗎!”

    於是把昆陽包圍了幾十層,列營上百個,鉦鼓之聲響徹幾十裡,還挖掘地道,使用衝車來攻城;集中了所有弓弩向城內亂射,矢下如雨,城內的人為了躲避飛矢,揹著門板出外打水。

    王鳳等乞求投降,不被理。王尋、王邑自以為片刻就可成功,並不擔心作戰的事。

    嚴尤建議說:“《兵法》上說:"圍城要留下塊ロ",現在應讓被圍之敵得以逃出,到宛城傳播失敗的訊息,從而使圍攻宛城的綠林軍害怕以動其軍心。”王邑又不聽取這個建議。

    劉秀到了郾、定陵等地,調發各營的全部軍隊支援昆陽;各營將領們貪惜財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兵士留守。

    劉秀說:“現在如果打敗敵人,財室要比現在多萬倍,大功可成;如果被敵人打敗,腦袋都保不住,還談什麼金銀財物呢!”於是就命令全部軍隊出發。六月初,劉秀和各營部隊一同出發,他親自帶領步兵和騎兵一千多人為先頭部隊,在距離王莽大軍四五里遠的地方擺開陣勢。

    王尋、王邑也派幾千人出來迎戰,劉秀帶兵直衝了過去,斬了幾十人首級。

    將領們高興地說:“劉將軍平時看到弱小的敵軍都膽怯,現在見到強敵反而英勇,太奇怪了!還是我們在前面協助你破敵!”劉秀又發起攻擊,王尋、王邑的部隊退卻,漢軍各部一同衝殺過去,斬了數百上千個首級。漢軍接連獲勝,繼續進兵,將領們膽氣更壯,沒有一個不是以一當百。劉秀見全軍振奮,於是就和敢死隊三千人從城西水岸邊攻擊王莽軍的主將營壘。

    王尋、王邑輕視漢軍,親自帶領一萬餘人巡視陣地,命令各營按部管束自己的部隊,沒有命令不得撞自出動,單獨迎上來同漢軍交戰。

    王尋等出戰不利,大部隊又不敢擅自相救;王尋、王邑所部陣腳大亂,漢軍乘機擊潰莽軍,並殺死了王尋。

    昆陽城中的漢軍見劉秀在城外取勝,也擊鼓大喊衝殺出來,裡應外合,呼聲震天動地。

    王莽軍全部潰敗,逃跑者互相踐踏,倒在地上的屍體遍佈一百多里。

    適值大雷、大風,屋瓦全都被風颳得亂飛,大雨好似從天上倒灌下來,滍水暴漲,虎豹都嚇得發抖,掉入水中溺死計程車兵數以萬計,河中的水都不能流動了。

    王邑、嚴尤、陳茂等以輕騎踏著死人,渡水而逃。

    漢軍獲得王莽軍拋下的全部軍用物資,不可勝算,一連幾個月都運不完,有些餘下的就燒掉了。

    王邑的殘兵四處奔跑,各自逃回故鄉,只有王邑和他帶領的長安勇士幾千人回到洛陽,長安的人聽到這個訊息十分驚懼。

    於是海內豪傑都紛紛響應,殺掉當地的州部長官,自稱將軍,採用漢的年號,等待更始皇帝的詔命。

    一個月內,這種形勢遍及了全國。

    昆陽之戰,起義軍殲滅了王莽軍的主力,取得了輝煌勝利。昆陽之戰,是綠林、赤眉起義中決定性的一戰,為最終推翻新莽統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昆陽之戰,雙方的關鍵人物:王邑和劉秀,在關鍵時刻所做的關鍵決定,勝與敗,早已見分曉!

  • 8 # 鐵錘文史

    發生在王莽新朝末期的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場經典戰役,也是決定“穿越者”王莽的生死之戰。在當年六月戰爭結束之後,八月漢軍就攻佔了洛陽和長安,九月,王莽就被殺死。

    可以說,昆陽之戰,敲響了王莽和他的王朝的喪鐘。

    我先把昆陽之戰發生之前的局勢簡單介紹一下,當時劉秀方面的漢軍主力在攻打宛城,另外不到一萬人已經攻佔了昆陽。宛城是南陽郡的郡城,軍事地位相當重要,如果宛城被拿下,那麼劉秀漢軍往北可以直達洛陽,往西可以直達新朝都城長安。正是在這樣的危急情況之下,王莽組織大軍對決綠林軍。

    回到問題本身,昆陽之戰中,新莽42萬大軍為什麼打不過漢軍2萬大軍呢?

    1,新莽陣營裡的豬隊友;

    王莽執政後期,天下大亂、民變四起,聲勢最大的是北方的赤眉軍和南方的綠林軍。

    王莽一開始就押錯了寶,他認為赤眉軍的危險似乎更大,就把主力部隊用於征伐赤眉軍。

    結果發現赤眉軍雖然號稱擁兵數十萬,但是他們的最高首領也不過是所謂的“三老”(最尊者號三老)。所謂三老就是秦朝和西漢時期基層官吏的稱呼,打一個比方,就是赤眉軍最高首領也就是王村長。而且赤眉軍沒有革命綱領、口號和清晰的政治訴求。

    反觀綠林軍可是大不一樣,這裡面不但有從鄉野之間崛起的造反草民,還有劉秀兄弟這樣的所謂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貴族之後,最後還找來一個漢室弟子劉玄,正兒八經的成了皇帝,國號為漢,年號更始,軍隊也被成為了漢軍,而且手底下還分出了三公九卿,儼然出現了一個政府的雛形。

    最致命的就是這個國號,漢,大家一看就能想起被王莽搞掉的漢朝,光看這個名字,似乎人家就比王莽更加具有執政的合法性。你王莽這個新朝也太新潮了吧,民間老百姓還是認為漢朝是國之正朔。

    王莽見勢不妙,馬上集合了自己的精銳主力,號稱百萬,實際數量大概在40萬左右,準備去剿滅劉玄政權。這個時候劉秀還只不過是一個偏將,人家劉玄才是皇帝,所以各位不要一位這個時候劉秀就是這邊天然的領導者了。

    王莽這邊的指揮官是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王邑,就是我說的豬隊友,實際上他是最大的指揮官了。

    前面說到,宛城的軍事地位極其重要,同時也是漢軍主力圍攻的要地。新莽軍隊抵達戰場的時候,可以有三個方案,

    方案一是繞過昆陽,直撲宛城,消滅漢軍主力,回頭再把昆陽的小股勢力掃平。這個方案可以說是效率最高的上策;

    方案二是留下一小部分軍隊對峙昆陽城內的漢軍,圍而不打,牽制住昆陽城內的有生力量,新莽主力先去解決掉宛城的主要威脅,回頭再來收拾昆陽也來得及。這是中策。

    方案三,就是先把昆陽打下來,然後再前往被漢軍主力圍攻的宛城。這個方案顯然是下策。因為它沒有率先解決戰爭中的主要矛盾,消除宛城的危險,而是把核心力量消耗在了一個價值不大的次要戰略據點,昆陽。

    做出這個最爛選擇的就是大司空王邑。

    當時新莽陣營裡面也有明白人,他叫嚴尤,嚴尤提出的就是最佳方案,繞過昆陽先解宛城之圍。但是豬隊友王邑傲慢的否決了這個建議。王邑這隻豬是王莽的親信,同時認為自己兵多將廣,這次大戰勝券在握,王邑對部下說:老子有百萬軍隊,看見敵人佔據的城池還要繞著走,我是不是傻子?所以我決定,幹掉昆陽城,血洗昆陽城,我們要踩著昆陽敵人的鮮血,唱著勝利的戰歌攻向宛城!

    這是豬隊友王邑犯下的第一個錯誤,選擇了最差方案,貽誤了救援宛城的戰機。

    王邑犯下的第二個錯誤,發生在劉秀調集軍隊反擊之後。

    劉秀在新莽圍攻昆陽之前帶人離開,調集了數千軍隊回到昆陽,首先以一千人的機動隊伍對新莽陣營發動進攻。王邑非常輕敵,臨時組織了幾千軍人與劉軍對戰,結果被神勇無比的劉秀部隊殺的丟盔卸甲,鎩羽而歸。

    隨後劉秀再次組織了3000人的敢死隊,在新莽陣營多地開花,穿插進攻。王邑依舊是眼高於頂,認為自己出馬一定手到擒來。這個時候,王邑方面既沒有對昆陽城內的軍隊做好重組有效的防禦措施,也沒有對後方反覆進攻的劉秀敢死隊制定針對性的戰鬥計劃。最後終於形成腹背受敵之勢,加上遭遇暴雨。百萬大軍自相踐踏,死傷無數,最終釀成不可收拾的慘劇。

    說完豬隊友,才說神對手。

    2,綠林軍裡的神對手。

    毫無疑問,這個神對手就是劉秀。劉秀在昆陽之戰中做對了下面幾件事。

    第一,劉秀做了漂亮的政治動員。戰爭打響之前,昆陽城內有人提出撤退逃跑,劉秀告訴他們,昆陽易守難攻,如果堅守昆陽,等待宛城主力勝利之後回頭接應,大家都還有一線生機;如果現在就撤退逃跑,將來遲早會被敵軍各個擊破消滅。

    第二次政治動員,是劉秀來到定陵、郾城等地調動軍力的時候,有一些地方官貪圖手上得到的金銀財寶,提出原地駐紮留守,不願意出兵增援昆陽。這時候劉秀告訴他們,等到起義勝利之後,你們各位可以得到的財寶比現在多一萬倍;而如果你們現在不去增援昆陽,到時候連你們現在手上的這點家當也會全部失去。利用人性的貪慾,劉秀成功的組成了援軍。

    第二,劉秀採取了成功的資訊戰。當時宛城已經攻陷,但是劉秀他們還沒有收到情報。劉秀搶先發了一個假訊息,他用飛箭射信告訴昆陽城內軍民,宛城已經被我們攻克,我軍主力很快就會趕來增援。同時有意把這個訊息也傳到了敵軍陣營。這一下自己陣營士氣大漲、敵人軍營士氣低落,這都為後面的戰鬥增加了勝算。

    第三,劉秀採取了正確的戰術。如前面所說的,既有正面進攻,又有敢死隊的穿插侵擾,最後是裡應外合進攻新莽陣營。

  • 9 # 萬事之始

    關於“昆陽之戰”,確實是世界軍事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但是,如果單純地從雙方的戰力對比來看,即使劉秀所率部隊再驍勇善戰,也無法戰勝新莽大軍。那麼,就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新莽42萬大軍敗與劉秀的2萬人馬的呢?

    以少勝多的戰例在中國的軍事史上不勝列舉,但如昆陽之戰這樣,以不足兩萬人的軍隊擊敗擁有甲士四十二萬的新莽大軍,確實是不可想象。所以,筆者不揣淺薄,以自己的分析,認為這一場戰役中新莽軍隊失敗的根源是一次“營嘯”事件。

    歷史背景

    筆者曾經讀過一個關於清末名臣左宗棠的笑話。說是左宗棠做夢,夢見自己力敵萬夫,醒後還對大家誇口說自己如何如何。在朋友嘲笑他的時候,他卻振振有詞地說,歷史上記載的那些著名的戰例有多少是真的呢?其中,就舉了一個“昆陽之戰”的例子。

    也是,對這個著名戰例,筆者也曾經有過懷疑。筆者懷疑的不是這場戰役的歷史意義,而是懷疑以當時昆陽義軍不區區八九千人,加上劉秀帶來的援兵,合計不超過二萬人,面對號稱百萬,實有甲士四十二萬的新莽大軍,如何能取得一場狂勝?

    下面筆者就來還原一下這場戰役。

    公元23年二月,起義軍公推劉聖公(玄)為漢帝,為更始帝,史稱“玄漢”。根據《後漢書》的記載,這個皇帝本來應該是劉秀大哥劉縯的。可是,這些義軍首領認為劉縯能力太強,不好控制,所以才推舉了劉玄為漢帝。

    要是單純地鬧個事,造個反,也不會引起王莽的極大驚恐。可是,劉玄的稱帝,明著就是要推翻自己,重建大漢朝,這是王莽絕對不能容忍的。於是,王莽下令,徵集全國兵力百萬,其中甲士四十二萬,派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率軍平叛。

    相對於新莽軍隊出兵時旌旗輜重,千里不絕;驅趕猛獸虎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史稱:“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的宏大場面而言,漢軍也沒有閒著。劉縯率軍圍攻宛(今南陽一帶);劉秀跟隨其他將領攻佔昆陽、定陵、郾城(劉秀當時只是個偏將軍,沒有多少軍隊)為圍攻宛城的劉縯提供糧草。

    關於這次戰役前期的經過筆者也不想寫得太多,相信讀者們也會了解一些。筆者想說的是,在劉秀突圍去搬救兵時,新莽大軍的統帥王尋和王邑是完全有機會攻克昆陽的。據《後漢書》記載,在新莽大軍的百般攻擊下,城內的漢軍負戶而汲,也就是說,連到井裡打水都需要揹著塊門板,不然就會被射死。

    城內守軍最高將領王鳳求情投降,被拒絕。這個舉措徹底斷了城內守軍的活命的念頭,因此,對新莽大軍的抵抗愈發頑強。新莽軍隊經歷了長途行軍,圍困堅城久而不下,又軍令嚴肅,攻城得死,攻不下又得死,這對於這支由臨時徵召來的農民組織起來的軍隊而言,其承受能力已臨近極限。

    不巧的是,在此時,又天象反常。

    據《後漢書 光武帝紀》記載:“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

    本來,這些士兵的忍耐已臨近極限,又遇到了這樣的天象,使他們認為這是天象示警,新莽必敗!這就為後來幾十萬大軍發生“營嘯”事件埋下了伏筆。

    “營嘯”事件

    所謂“營嘯”,就是在封建社會軍隊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兵變現象。士兵們在戰事不順,軍法嚴肅無情的情況下,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達到極限時所作出的一種無意識的瘋狂舉動。往往一人發狂,就會帶動很多人甚至全軍。在歷史典籍中,我們經常會發現軍營裡無故自亂,賴以領軍將領處置得當,安臥不動,最終事變平息的記載。如果將領處置不當,就會釀成兵變。其實,這種現象就是“營嘯”,只不過史書中沒有這麼記載罷了!

    劉秀率領救兵回來後,連戰連勝,同時,又派人把一封假冒的宛城報捷的軍書遺落在地,造成一種宛城已被劉縯攻克,援軍隨時趕到的假象。本來這是一個並不高明的計策,卻使得新莽軍隊的統帥自亂了陣腳。慌亂的情緒快速在新莽軍隊中蔓延,成為了激發“營嘯”事件的間接導火索。

    終於,在劉秀援兵和城內人馬拼命的攻擊下,加上雷雨大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後漢書》語)新莽軍隊士兵們的心裡承受能力被最後一棵稻草擊垮了,發生了“營嘯”,幾十萬大軍瞬間垮掉,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里間,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後漢書》語)。

    總結

    以少勝多的戰例在中國的軍事史上不勝列舉,但如昆陽之戰這樣,以不足兩萬人的軍隊擊敗擁有甲士四十二萬的新莽大軍,確實是不可想象。所以,筆者不揣淺薄,以自己的分析,認為這一場戰役中新莽軍隊失敗的根源是一次“營嘯”事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些銅板3.5元一枚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