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玉壺秋露
-
2 # 杜海詩書畫印
若想懂得如何鑑賞印章,必須先了解各種不同風格的篆書和秦漢印及明清流派印、近現代篆刻名家作,最好能嘗試學習篆刻以提升眼力。
-
3 # 老石牛
畫工筆可多用秦漢風格印,畫寫意可用現代齊派風格印。注意壓角,引首,名章,齋號印用法。多看大家作品!!!
-
4 # 文物鑑定專家邢捷
一幅完整的國畫,是分三部分組成。第一題字、第二繪畫、第三印章。雖然印章在書畫鑑定中屬於輔助依據,但是它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要想提高對印章的欣賞水平和鑑賞能力,首先要了解篆刻發展史,要了解秦漢印,要了解明代文彭、何震的治印特點,尤其是要了解清代乾隆年間興起的金石學,也就是要了解浙派和它的創始人丁敬、黃易,和皖派的創始人鄧石如。在中國近代畫家中,書畫用印比較多的有齊白石、張大千等,透過深入研究發現,張大千在書畫作品中曾經使用過的印章多達數百方。
張大千書畫用印
但是我們發現它在具體的使用時還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就為欣賞和鑑別張大千書畫用印提供了方便,現在總結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張大千早年在書畫作品中鈐蓋的印章基本上均為他自己所刻。其風格,上至周秦古璽、漢魏官印、宋元印押,下至浙派的趙次閒、皖派的吳讓之、海派的吳昌碩,甚至齊派的齊白石,張大千都有所涉獵。
張大千刻印
左上:《大千好夢》;左下:《大千》;右上:《張爰》:右中:《大千居士》;右下:《冷透鬚眉見小乘》
二,張大千中年的書畫作品中鈐蓋的印章多為陳巨來、方介堪所刻,其篆刻風格與張大千迥然不同,張大千治印以古拙見長,陳、方二人治印線條遒勁。
陳巨來,方介堪為張大千刻書畫用印
左上:《大千居士》;左下:《暱燕》;右上:《張爰》;右下:《暱宴樓》
三,張大千在畫荷花時多鈐“三十六陂秋色”、“冷香飛上詩句”等印;張大千畫有關佛教作品時,多鈐“除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等印;張大千在畫有關敦煌壁畫風格的作品時,多鈐“老棄敦煌”等印;張大千畫有關石濤風格的作品時,多鈐“浪花無際似清湘”、“道濟長城”、“苦瓜滋味”等印。
左圖:《道濟長城》;右圖:《老棄敦煌》
四,張大千對書畫用印有著自己的見解,這也對鑑賞張大千書畫用印有幫助。張大千說:“人名印章以方形的最好,圓形還可,若腰圓天然形等都不可用。”他還認為工筆畫中宜用周秦古璽,而寫意畫可用兩漢官司印信的體制以及皖浙兩派,就中吳讓之的最為合適,若明朝的文、何都不是正宗。
左圖:《張爰》;右圖:《張爰之印》
-
5 # 石道雜談
印石文化,殷商時就有,材質多為銅或陶,是古時的憑信作用。秦朝稱印為“古璽”這時印文才慢慢成熟,筆劃細如毫髮,都出於鑄造,一般是官方所用,後私印也開始流行起來,印文為秦篆。漢印更為工整,風格雄厚典重,結構平直方正,達到中國印文化的登峰造極,世稱“漢印”,為後世篆刻學習典範。
清代工藝精湛,刻鈕成風,印章的文化才真正形成,刻鈕與篆刻珠聯璧合,把印章之美完全呈現出來。民國文人輩出,篆刻達到歷史的高峰,成立了西冷印社,這批人把中國的印文化推至世界,真正體現了中國文人的印章文化。
-
6 # 天心齋
一方好的印章可遇不可求,首先是材質的精美,然後製作之人的藝術表現水平,好的題材都能為一方印章加分。
-
7 # 秦漢風骨
欣賞篆刻印章,就欣賞本質來說,是以篆為主,但是到了清以後特別是近代,很多人群變成了以賞石為主了,或者二者並重。
篆刻是篆與刻二者的有機結合體,首先是篆,其次是刻,就是所謂刀法。
但是今天講刀法的多,篆卻有退二線的意思了,讓人不解。
幾十年來齊刀門徒甚眾,有壟斷篆刻藝術之態勢。
我還是認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馬衡的觀點值得倡導,不懂篆,光玩刀法有用嗎。
-
8 # 東家APP
姓名章很好理解,即作者本人的印章,包括姓氏章、名章、字號章一般有朱文和白文,可以蓋一個也可以蓋兩個。
閒章的內容很廣泛,沒有特定的要求,齋號章、雅趣章、年月章都可以。
至於最後一種就是與收藏有關了。
在自己收藏的書畫上鈐印以示歸屬,說白了就是XXXX到此一遊。
△ 吳昌碩印刻
其實有很多書畫家,他們精通書法、畫法、篆刻,而且具有嫻熟的技法,舉個例子,你看張大千、傅抱石、齊白石、吳昌碩、趙之謙這些人,他們不僅畫工一級棒,而且也會自己篆刻印章。
△ 吳昌碩印刻
你翻看歷代書畫家的作品,幾乎都能發現上面鈐了印。
為何印章如此重要,可以與書畫本身共論呢,實際上在鑑賞方面,印章能大幅度的辨認是否是真跡。
之前我們也有說過這個問題,在古時沒有像現在技術發達,印章可以批次生產,那時沒有機器,只能人工篆刻,所以很少有人能製作出一模一樣的印章,臨摹和復刻都不可以,多多少少都存在著差異。
其次,印章能起到完善整幅作品構圖的作用, 水墨畫也好,書法也好,色彩會比較單一,印章與印泥搭配,紅色的印泥能夠為作品增添色彩,這種感覺就像“萬綠叢中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須多”的感覺。
我們在鑑賞時,也不能忽略了印章的色彩變化,畢竟有的書畫經過時間的變遷,印章的色彩也會跟隨變化變得稍微暗淡了一點。
最後,若你細心觀察會發現,歷代出色的書畫家,他們的作品風格與印章的風格相一致。幾乎不太可能出現小楷書法會蓋有飄逸飛舞的印章,同理,潑墨等大氣的圖畫,也不太可能會蓋有小巧秀氣的印章,印章與作品,有著相呼應的感覺。
-
9 # 老夏174
書畫力透紙面,字型風格剛筋有力,附合個人的一慣寫意和流派的作風,時代的特徵和年代的區分,印章是否貫用自己個人的特點和印泥的區別,是否和個人常用印璋一致,其實按照個人用一定出版社,出版的往年印刷出版的畫一比對就可以辨別真偽了!
-
10 # 冰彩中華
衡量印章的收藏價值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1、使用者;
2、年代;在材質、工藝相同的情況下,年代越早其收藏價值越高,但同時還應參考存世量的多少來決定價值的高低。
3、品相;好印章要求字圖清晰,邊飾無損,有殘缺的印章在價值上大為遜色。此外,傳世品印章的價值一般高於出土印章的價值。
4、材質;印章所選用的材料多種多樣,比較珍貴的有金、瑪瑙、玉石、象牙、犀角等材料,其次是銅、鐵、竹木等。
5、印鈕工藝;一般來說,工藝精細的印鈕比工藝簡單的價值高。
6、用途;按印章的款式內容可分為姓名章、成語章、年號章、收藏章、齋館章、謎語章等。收藏章、齋館章、謎語章多為名人名家所擁有,具有專門用途,價值高於一般名章或成語章等。
-
11 # 醇夫真賞
我不是印學中人。清乾隆年間一部由汪啟淑精心輯錄家藏古銅印以及當時一百數十家印人篆刻而成的《飛鴻堂印譜》,讓我有幸一睹先賢以鐵畫石,在方寸間營造的別樣世界。十多年間,在有意無意中,散落市井的或銅石、或牙木、或水晶蜜蠟的印章被我收入囊中,大概也有百方,其中不乏“石帝”田黃、“石後”雞血等名貴印石。讀印文,常心馳神往文人閒時雅集的高古、恬淡,亦熱衷於撫石吟句,與印人傾心唱和。
對於印章鑑賞,明代周公瑾將印章分為逸、神、妙、能四品,認為法是品的基礎,“品”是“法”的評價,得法者才能夠稱得上是印章的上品。《印說》中說:“惟胸中有書,眼底無物,筆墨間另有一種別緻,是為逸品”,這說明印章水平的高低與作者內在氣質與修養有關。齊白石指出:“刻印,其篆刻別有天趣勝人者,唯秦、漢人。秦漢人有過人處,全在不蠢,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里。”汲取精華,大膽創造,尋求變化,都是我們品評印章藝術性的依據。
明清之後近300年來,中國印章藝術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眩目的成績。紛呈的流派,著名的篆刻大家,以印品、人品俱佳的實績,贏得了人們的敬仰。何震所開創的皖派,丁敬所開創的浙派,以鄧石如、吳熙載為代表的鄧派,以吳昌碩為代表的吳派,以黃士陵為代表的黟山派,都稱雄印壇。吳熙載的沉著穩健,回味醇厚;趙之謙的奇思妙想,豐富多彩;吳昌碩的古拙沉著,藏密雄強;黃士陵的參差有序,寓巧於拙:齊白石的大膽潑辣,犀利蒼勁……識其精髓,方能練就眼力。
收藏印章,最重要的是看使用者,名人使用的印章具有歷史人文價值。名家鐫刻的印章就要比一般的珍貴,古代官印存世稀少,官越大價值越昂貴;參考存世量,一般來說年代越早收藏價值就越高:從品相看,印章要求字圖清晰,邊飾無損,而有殘缺的印章在價值上就大為遜色。傳世品印章的價值一般高於出土品;從材質上看,昂貴的有田黃石、雞血石、瑪瑙、玉石、金、銀、象牙、犀角等材料,其次是銅鐵、竹木等。製作印鈕工藝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價值,精美的印鈕本身就是一件工藝品。印章的內容可分為姓名章、成語章、年號章、齋館章、收藏章、謎語章等,名人的收藏章、齋館章等價值比較高。當我們擁有、把玩它的時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不僅僅是快慰,更多的是一種志趣的共鳴和心靈的溝通。
“石不能言最可人”。石本有靈性,而印人賦予它全新的生命後,印石的靈魂就被激活了。文人把民族固有的文化元素注入其中,更多是寄託了一種精神。在其中游歷,審視傳統與現代一脈相承的篆刻藝術,其內涵正如乾隆年間著名篆刻家周芬所刊的印文所言:“樂在其中”。
(奉上幾方家藏的印章,與同好共賞。)
-
12 # 橫店開青旅的小演員
篆刻之美,美在篆法,美在刀法,美在章法。 中國的書法,繪畫作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而被視作書(法)、(繪)畫,(篆刻)三位一體並同歸一源的篆刻藝術,由於受其表現形式的侷限,因而就遠不如書與畫來得明瞭直接。
確切地說,它更多地是作為書畫作品的依附(署款印、起首印、押腳印和收藏印等等)而出現的。 加之篆刻的風格、流派本來就紛繁多樣,相反傳世和刊行的“印譜”,在數量上卻向來要比字帖畫冊少得多.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讀者們欣賞和鑑別印章的難度。
在“如何欣賞印章 ”這個題目正式提出以前,看來還有必要複述一下“篆刻”本身的含義。所謂篆刻,一般地說是指隸屬於中國書法範疇的一種體式——篆書以及它和雕刻相結合的工藝美術,由於是書法重於雕刻,且又不同於一般的工藝美術,因而稱之為篆刻。
其實,用刀刻印,猶如用筆寫字畫畫。它們都是藝術創作的一種形式。無論是書畫中講究的“點,線,塊面”,還是篆刻的“刀、筆、韻味”,它們所要昭明的中心總是一個——即作者試圖透過其作品來宣表自己的審美觀點和情趣。
所不同的只是,寫字,畫畫的“舞臺”是紙張,而刻印卻是印材。 在功用上,印刀即毛筆,難怪它又有“鐵筆”的別稱了。
欣賞中國印章可從兩個方面,一為中國印的藝術美,二為中國印的材質美,前者為主。
通常,印藝之美則可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
印文的鑑賞
鑑賞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藝術表現手法的特徵,如書法、章法、刀法,再要體會印文內容中蘊含的情趣、意味,綜合起來細細品鑑、慢慢欣賞。
書法
歷來有成就的印藝家對書法都十分重視,“無一訛筆”是保證印文具備鑑賞價值的重要前提。書法是寫字的藝術,如果連字都不能識讀,還有什麼藝術鑑賞可言。印章之所以被歷代知識階層推崇、喜愛,也正是由於他的難能、他的艱澀所帶來的挑戰和誘惑。
垂手可得的東西不具備挑戰性,也沒有誘惑力,更談不上鑑賞價值。 而對於鑑賞者來說,識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務。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位置安排和整體佈局的方法。
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給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蘊不足甚至是冒牌貨。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實、大方、端正,漢印章法大多根基於此,進一步要求自然生動、別饒情趣,這樣才可供協商、玩味。
刀法
古人鑿銅刻玉,力艱功深,其過程較為複雜。佳石極宜受力,一如良紙之受筆墨,鐵筆所行之處,石屑紛披,呈現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線條痕跡具有古拙蒼勁的金石氣息。
刀法大致可分為兩種:衝刀和切刀。衝刀行進爽快,一瀉千里,很像書法中一拓直下的筆法,能表現出雄健淋漓的氣勢;切刀則行進較慢,用短程碎刀連續切成,一步一個腳印,猶如書法中的澀筆,能表現出遒勁凝鍊、厚實穩健的氣象。
有時兩種刀法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們知道,歷代許多文學家、詩人、書畫家都對印章情有獨鍾,許多印人同時也兼工詩書畫,他們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語、詩詞佳句或者俚俗語言作為閒章內容,往往能出奇制勝,饒有情趣和意味。
當我們鑑賞到這類語句時,也會覺得分外的有滋有味、興趣盎然。
邊款的鑑賞
邊款,就是銘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記錄。按照鐘鼎等銘文的稱法,“款是陰字凹入者,識是陽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領域,不論陰陽,通常統稱為邊款或款識,很少有把印章陽文款識稱為“邊識”的。
上古印章極少署款,文彭以雙刀行書款開了風氣,此後的印家各顯身手,使印章邊款迅速上升為印章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了像繪畫題跋一樣的作用。 在款識的刻制上,也同樣顯示出印家們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書法境界,值得我們細加品鑑和賞析。
印章款識除了可作書法碑帖藝術品來鑑賞外,有些款識還具有很高的文學性。它可以或記事或抒情,或談藝或品味,讀之令人神往,發思古之幽情。所謂“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不單是指印文,而且也適合款識,兩者都具有金鑄玉琢的微 妙感覺,同樣引人入勝,喚起我們不盡的聯想,帶給我們無窮的意味。
概而言之,把握一方印章,習慣上總是從刀法、篆法和章法這三個方面著眼。其中刀法,指的是用刀鐫刻印文並表現線條韻律和力感的基本方法,—相當於書法、繪畫中的“筆法”;篆法,泛指篆字的書寫法則和結體形式;章法,是指一方印章內所有文字的有機排列和組合,類似書畫中的“佈局”。
一般說來,一方印章的刀法愈嫻熟,篆法癒合度,章法愈安當,它的藝術水準自然就愈高,也就愈有“看頭”。
欣賞問題還受到不同觀眾的欣賞差異而制約,會產生許多不同結論,這就看觀者各自水平如何了。
方寸間靈動之文字,朱白之相宜,縱橫之章法,淋漓盡致間,展現出耐人玩味的古雅逸趣,回味雋永,這就是中國印。 中國印雖無書法之揮灑自如,少繪畫之色彩明暗,卻另有一種古樸和渾厚情致,其間,更是蘊含著華人特有的審美情趣和豐富哲理。
-
13 # 李常樂
印章石指的是珠寶玉石當中摩氏硬度低於5的,卻具有美觀,又稀少的一些礦物集合體,所以印章石欣賞的第一點,就是美觀,大家都愛的“雞血石”印章石,就是因為它通體的正紅,或滿血的豪氣,或星星點點的優雅,還有“田黃”那與身俱來的皇家威嚴,天生好“材”的印章石是不需要多加修飾的,而巧奪天工的雕刻,也有讓天生不完美的石材重生的本領,所以沒有資金買一個天生麗質,買一個後天修飾的“尤物”,也是值得的
-
14 # 孟掌櫃vlog
中國印雖無書法之揮灑自如,少繪畫之色彩明暗,卻另有一種古樸和渾厚情致,其間,更是蘊含著華人特有的審美情趣和豐富哲理。 藝術大師豐子愷曾說過,篆刻(中國印或印章)藝術是“經營於方寸之內,而賞鑑乎毫髮之細,審其疏密,辨其妍媸”。所以“書畫同源,而書實深於畫,金石又深於書”。 欣賞中國印章可從兩個方面,一為中國印的藝術美,二為中國印的材質美,前者為主。 通常,印藝之美則可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 印文的鑑賞 鑑賞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藝術表現手法的特徵,如書法、章法、刀法,再要體會印文內容中蘊含的情趣、意味,綜合起來細細品鑑、慢慢欣賞。 書法 歷來有成就的印藝家對書法都十分重視,“無一訛筆”是保證印文具備鑑賞價值的重要前提。書法是寫字的藝術,如果連字都不能識讀,還有什麼藝術鑑賞可言。印章之所以被歷代知識階層推崇、喜愛,也正是由於他的難能、他的艱澀所帶來的挑戰和誘惑。垂手可得的東西不具備挑戰性,也沒有誘惑力,更談不上鑑賞價值。而對於鑑賞者來說,識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務。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位置安排和整體佈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給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蘊不足甚至是冒牌貨。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實、大方、端正,漢印章法大多根基於此,進一步要求自然生動、別饒情趣,這樣才可供協商、玩味。 刀法 古人鑿銅刻玉,力艱功深,其過程較為複雜。佳石極宜受力,一如良紙之受筆墨,鐵筆所行之處,石屑紛披,呈現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線條痕跡具有古拙蒼勁的金石氣息。刀法大致可分為兩種:衝刀和切刀。衝刀行進爽快,一瀉千里,很像書法中一拓直下的筆法,能表現出雄健淋漓的氣勢;切刀則行進較慢,用短程碎刀連續切成,一步一個腳印,猶如書法中的澀筆,能表現出遒勁凝鍊、厚實穩健的氣象。有時兩種刀法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們知道,歷代許多文學家、詩人、書畫家都對印章情有獨鍾,許多印人同時也兼工詩書畫,他們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語、詩詞佳句或者俚俗語言作為閒章內容,往往能出奇制勝,饒有情趣和意味。當我們鑑賞到這類語句時,也會覺得分外的有滋有味、興趣盎然。在中國,印章石歷史很是久遠,從古至今,印章石一直為文人術心靈和思緒的寓體,陸游有詩云“花如解語嫌多事,石不能言最可有”,印石以其特有的色、紋、韻、剛、柔、形,無言地傳文達意,以無聲現有聲。 早在戰國到西漢時期,就開始用滑石制印,但石質粗劣,只用於殉葬。後出現了古代璽印,多以質堅耐久的銅玉為材料。元末,浙江的著名畫家王冕,用花乳石自刻印章,這可說是印章石擠身藝術之林的開始。明代中期,文彭在南京於意外中得到四筐用來製作婦女首飾的青田凍石,試著自刻印章,自此在文人中興起了篆刻藝術。經過數代,印章石料日益豐富,載體多樣,形式各異。 這其中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最秀。[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也作”鈐” )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候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死”同音,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三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出現,在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表徵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古代璽印的使用]:漢以後,紙的運用比較普遍,印章才採取蘸水印色以後,鈐蓋在紙上的形式,後來又有了印泥。在這以前,文書大都寫在竹木簡牘上,為避免簡牘散失,密封文書內容,就在寫好的簡牘外,再加上一塊挖有方槽的木塊並用繩子捆紮,把繩結放入方槽內,加上一塊軟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這種於是幹後硬化的軟泥,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封泥”。用於按捺軟泥的印章,白文顯得清晰,鈐在紙上則朱文印為佳,因此大古印的白文為多。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專門用來烙在馬身上作為印記的,也有可能為大件物品傳送的封用印記。
-
15 # 卓然堂
欣賞印章之美,應從幾個方面著眼。
1. 篆刻藝術之美。講究印文的章法、刀法、書法、韻味。歷代流派紛呈,需要較高的傳統文化修養,方可品評。邊款也可反映書法、刀法甚至詩文的水平。
2. 印鈕之美。講究造型與雕工。這方面因材而異,石料印章的印鈕造型及雕刻工藝,隨形章的淺浮雕、薄意雕的構思、佈局、雕工,在方寸之間進行藝術創作,水平高下,較易區分。玉印多在印鈕造型雕刻上下功夫,優劣高下立辨。
3. 印材之美。金石牙角,均可入印。戰漢時期高古印章,以銅、玉為多見,金銀或其他材質偶見。明清以降,石印章為多,雞血石、青田石、壽山石印料占主導地位,田黃、昌化雞血石為珍稀的上等印料。同時和田玉、象牙、犀角也是高階印材。
雖然以上三條可以相互獨立存在,但一方好的印章,如果能兼顧二點或三點,方為上品。
從收藏的角度來看,古代印章承載了大量的歷史文化資訊,值得收藏。在材質貴賤、雕工優劣、篆刻藝術高下諸多因素外,歷史文化因素佔重要地位。而近現代印章,則以材質優劣佔比較大,應擇優入藏。此外,名人印章,自戴光環,如有機會,不應放過。當然,贗品例外。
1-2. 各式材質的戰漢印璽:金、玉、銅鎏金,水晶;
3. 清皇家玉璽;
4. 吳昌碩〈靜樂〉壽山石閒章,帶老缶紀年邊款;
5. 陳巨來邊款象牙印章;
6. 各式清獸鈕和田玉印;
7-9. 田黃隨形章,薄意雕。
-
16 # 知行軒主人
我看印章,主要看印文邊款篆刻,其它的似乎就不是很在乎,但是很多人看的是料和工,我覺得差了,把篆刻藝術糟蹋了。
-
17 # 海琳閣壽山石
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
今天雖然不是人人有印章,但在一些重要檔案上還是需要印章的印證,而且還有人專門去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印章。
但在古代大臣幾乎是人人有一枚印章,這些印章不僅極具藝術美,同時若是使用一些名貴材質,還有材質美:且歷來有成就的書法家對印章都十分重視,會在自己的書畫上鈐上印章。
印章還是一種雕刻和書法融合的藝術,是和中國書法、繪畫密不可分的藝術樣式。一枚好的印章一定具備以下四點要求
一、體型章以高、方、大為佳。一方正方形的章如果從中間鋸下,就變成了兩方長方形的章;兩端邊線向內收縮,則成了橢圓章;繼續收縮,就變成了圓形章。所以從數學原理來看,切成正方形的章難度最大,耗料最多。
方方正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崇尚的美德。所以皇帝的玉璽是方的。方在正中央,在方的基礎上求高,求大。高則有氣勢,大則氣勢磅礴。尺寸越大,難度也越大。田坑,水坑自古以來料少難求,要求可以放鬆。山坑的料要在一寸見方以上方可成材。體積的計算我們都清楚:如果長、寬、高為1,體積為1。如果長、寬、高擴大兩倍,則體積擴大8倍,其價值自然也增加了八倍,甚至更多。
二、別緻想像一下,一棵樹上長滿了綠色的葉子,固然說,沒有一片葉子是相同的,但看起來總是相似。如果其中有一片葉子是紅色的,那就格外醒目。這就是個性。有個性才卓然不群,在萬馬群中颯顯英姿。壽山石有許多個性鮮明。如魚腦凍,欲滴不滴凝為膏,殊為難得;魚鱗凍、眼凍、鱔草凍……以及奇特紋理,奇特色彩構成的奇觀,更使人驚歎造物之神奇。
三、稀少如果周圍兄弟姐妹人手一顆鑽石,那再好的鑽石也變得無所謂。少不等於好,但好的一定是少的。對於一方值得收藏的章,稀少性很重要。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稀少自然能吸引人們的眼球,引起人們的重視,產生愛憐之心。如果大熊貓遍地都是,就不會成為國家級保護動物。稀少隨著時機的推移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給人以無盡的想像,帶來巨大的升值空間。
四、工藝 -
18 # 雕塑者1983
只講章法。
最近入了篆刻的坑,開始學習,很多人都推薦吳頤人老師的《篆刻五十講》。裡面提到了十條、二十詞、四十字,簡簡單單,應該是一個好的篆刻作品應有的標準。抄在這邊,權當做個整理。
一、平正、勻落
“最基本的要領,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勻稱妥帖。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將筆劃故作盤區的姿態填滿空間,也不能如鉛字一樣呆板。一般以筆劃繁者不覺其繁,筆劃少者不覺其少的處理手法為主。”
二、疏密、統一
“對印面文字筆劃多寡差別較大的印,古人有時以“寬可走馬,密不容針”的方法處理,對多劃字不讓其佔地多,對少劃字反給予較多的地位,從而使疏密對比更強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時還可調整文字的異體和繁體,人為地安排疏密。統一是指線條的方圓、字型、流派風格要彼此統一。”
如這個“舞”字,筆劃甚多,但是由於處理得當,使人覺得密而不悶,疏而不空。
三、巧拙、粗細
“巧”、“拙”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纖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則應參之以拙,文字中多拙者,則應參之以巧。
四、增減、重複
“為求全印妥帖,對部分文字有時要作增減處理,但要注意,一印中切不可逐字增減,增減的筆劃也不能太多;增減要不礙字義,不失篆體。如增減後變成他字,或章法上並無需要而強自增減,會弄巧成拙。”
“和”、“香”不增筆繁化,則無此強烈的疏密對比效果,而“靈”、“壽”、“琴”、“書”、“詩”、“畫”這幾字不簡化,則全印勢必悶塞而無此疏朗效果。
五、挪讓、呼應
“挪讓,即在字有空處設法填實,或一字筆劃無法使之平正方直時,伸縮文字所佔地位,移動文字筆劃的位置,使全印氣勢寬展的辦法。呼應,這裡主要指在章法上兩個相同的區域性(包括空間)經過人為的強調,使之起到此呼彼應作用的一種手段,一般有“對角呼應”、“並頭呼應”、“盤曲呼應”、“留紅呼應”等。”
“遊”、“佗”、“海”左旁的“氵”、“亻”為章法需要而移位,而“焦”字則變上下結構為左右結構。
六、盤曲、變化
“字型有的帶方勢,有的帶圓勢,有的屈曲,有的平直,為求章法上的協調,對個別字可作屈伸方圓處理,但一切應視印文而定。”
“芳”、“慰”、“印”、“姜”、“珂”幾個字都使區域性零件適當盤曲,產生接近於繆篆、鳥蟲書的魅力。
七、穿插、並筆
“有時為了打破平板的章法,使字與字互相顧盼,往往將其中筆劃隨勢伸縮,上穿下聯已達到氣貫勢連。有時白文印筆劃繁多瑣碎或平行線條過多,則可對文字作“並筆”處理,使全印渾為一體,並筆相當於書畫上的“墨滲”,但往往化到一定程度為止。”
八、留紅、空白
“印章的留空處,在白文叫留紅,朱文稱空白。尤其白文,大塊留紅,朱白相映,可給欣賞著以強烈的視覺印象。篆刻講究方寸之地“分朱布白”,這“布白”也即留出空處,實在是最要緊的事,它給人以舒展疏朗的空靈感。”
九、離合、變形
“離是將字形太侷促者分開,使其寬展;合是將字形太散漫著串連一體,不致造成幾個字的感覺。關於變形,有些字筆劃繁簡不一,線條排列方圓雜陳。就須變動其字型的一部分地位,使之化長為方,或化方為長,以取得統一調和。”
來楚生的“錢明直印”一印,對“明”字做足文章,既使左右零件比例相反,且中間留紅,又與“錢”字粘連。下邊兩字中間也留紅。而鄧散木中的“驚”和“界”則變上下結構為左右結構,整個氣韻頓生。
十、迴文、合文
印章文字一般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排列,但有時為了佈局上的需要,將繁簡懸殊的文字安排得斜角對稱,將文字的次序作逆時針方向處理,就是“迴文”。有時為將單數字排列成雙數字那樣均衡,或將一簡一繁的文字或兩個較簡單的文字處理成只佔一個字的地位,這便是“合文”。
試將“伊立勳印”、“趙之謙印”按常規程式排列,筆劃繁複的“勳”、“趙”、“謙”全堆積在印之上方,會出現頭重腳輕的不穩定效果。
回覆列表
書畫印章如書法一樣,也是藝術作品,不過它是方寸之間的藝術。因此,印章的鑑賞如書法差不多。古人對書法鑑賞,分耳鑑.目鑑、和心鑑三種。耳鑑是不看作品,別人說好就認為好。目鑑也是不看作品怎樣,只看後面的落款,印章,只要是名人,便是好的。心鑑是真正的鑑賞,從字法,筆法,墨法,章法去看作品好在哪裡。古人形容耳鑑和目鑑為村嫗玩花,徒增笑料。印章的鑑賞也是如此。一方印章拿來,首先要看它的篆法。是不是符合篆書寫法及用的篆字是否一致,如果甲骨、大篆、小篆混用那就不對了。其次要看章法。印章字雖不多,章法卻是關鍵。古人云疏處可跑馬,密處不透風!其次再看刀法。線條的質量越好越上乘。但不是越光滑越好。再有,就是款識。簡單一說,其實印章鑑賞非常複雜,關鍵多讀古人印,名人印來提高自己的鑑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