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草梅
-
2 # 銀餅
癌這詞是從民間的口頭語中來的,這裡有故事,地域不同口頭語也不同,最早的時候這癌了就是死了的意思,有些地方現在還保留著這個口頭語,雞鴨鵝,等等動物如果死了,就說癌了,河南話不中了,蘇北話不行了,山東話不管了,蘇南話癌了,還有好多地方的話就不知道咋說了,隨著癌了這口頭語的傳播,大家都熟悉了這字的意思了,這個字代表是無能為力了,不好治了,要死了的意思,隨著現在醫術的發展這癌代表很難治的病症,不代表死亡,以前就是帶表死亡,癌了
-
3 # 愛美的琳妹妹
癌原作“巖”,讀yán。巖(巌、喦、嵒)巖這字是會意字(山、石象形字合成字),巌是形聲字,喦、嵒是象形字。在中國八大方言的江浙話(我們這裡,大致是滬、寧、杭地區吧)中,巖yán是讀ái的。隨著文字的變遷,歸類,疾病的巖已作癌,是象形字嵒加病字頭疒(疒讀nè),說明癌是一種病,且是惡病(從造字上分析),字典上已不能完全解釋現在醫學中“癌”清楚了。
古代中醫將表面凹凸不平、質地堅硬如石的腫物(即較明確的惡性腫瘤)稱為“巖”,例如“乳巖”(乳腺癌)。而古時“巖”字與象形字“嵒”(山上的石塊)相通,後人再加上“疒”(“病”字偏旁),就成為“癌”了。有趣的是,中西醫學都從形態上把惡性腫瘤看作面目猙獰的病魔,這實在不能不佩服東西文化的溝通之處。此外,正式用“癌”來翻譯“cancer”乃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處的事。
-
4 # 淘之夭夭
19世紀起日本人將現代癌症翻譯為「癌腫」。20世紀起中國開始使用「癌」這個詞稱呼此症狀。其實中文的「癌」字最早出現於北宋1170年東軒居士著《衛濟寶書》:「癰疽五發,一曰癌……」。南宋楊士瀛著《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十二·癌》中,記載了癌的症狀:「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由是簇頭,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裡,男則多發於腹,女則多發於乳,或項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癌字從嵒,嵒即山巖,巖為巖的俗體字,古代癌、嵒、嵓、巖、巖通用,癌的本義和讀音均同「巖」,傳統中醫學常用其本義本字「巖」作為病名,指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腫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巖、腎巖、舌巖,多歸類於外科。
在普通話中,癌症的「癌」字依造字規則應讀作ㄧㄢˊ(yán,巖),但自1950年代之前開始,生活中「癌」字常讀作ㄞˊ(ái,皚)。這是為了避免口語中與炎症混淆而更動讀音。在中國大陸1961年編修《新華字典》時為了同「炎症」區別,推薦「癌」讀ㄞˊái。所以今天「皚」的發音在大陸是唯一的正確發音。
-
5 # 陳小剪
在中國,“癌”字最早出現在殷墟甲骨文中,是古人發現女人的乳房發生腫瘤“高突如巖頂,爛深如巖壑”之意,後人加上病字頭才變成“癌”字。宋代東軒居士在所著《衛濟寶書》中,第一次使用“癌”字病名,但從上下文來看,與惡性腫瘤並不完全相符,很可能是指痛疽的一種。真正用“癌”字稱惡性腫瘤見之文獻者,當首推公元1264年的楊士瀛。他在著述《仁齋直指附遺方論》中寫到:“疼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裡。”明代《外科啟玄》中亦載有“論癌發”。之後,各家對癌的病因、病理、辨證治療均有論述。可見,“癌”字作為惡性腫瘤的名稱,相沿為習,由來已久。所以中醫研究和治療癌症具有千年歷史了,遺憾的是被現代人遺忘了。這是華人的悲哀呀。
-
6 # 帽子哥粉象生活
在中國,“癌”字最早出現在殷墟甲骨文中,是古人發現女人的乳房發生腫瘤“高突如巖頂,爛深如巖壑”之意,後人加上病字頭才變成“癌”字。宋代東軒居士在所著《衛濟寶書》中,第一次使用“癌”字病名,但從上下文來看,與惡性腫瘤並不完全相符,很可能是指痛疽的一種。真正用“癌”字稱惡性腫瘤見之文獻者,當首推公元1264年的楊士瀛。他在著述《仁齋直指附遺方論》中寫到:“疼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裡。”明代《外科啟玄》中亦載有“論癌發”。之後,各家對癌的病因、病理、辨證治療均有論述。
回覆列表
癌這個字怎麼發明的,我也不清楚,不過現在的癌症,在以前不叫癌症,而叫決症,好象是50一6O年改偽癌症,大約在65一8O年之間改為仲瘤,也就是說,決症,癌症,仲癌都是現在治不了的病叫做仲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