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戲新前沿

    我是慕容古奇,我來回答。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個故事。

    說是明朝時期,日本人侵略北韓,結果遇到了李如松率領的軍隊,當時在日軍方陣有位將領,許是讀《三國演義》讀魔怔了,所以直接抗著武器就從隊伍裡跑出來朝對方大喊:“誰敢和我一騎打!”一騎打在日語中就是單挑的意思。

    但是明軍聽不懂日語,哪知道他說的是啥,還以為他是在朝自己人瘋狂挑釁,於是明軍統帥看不過去,直接下令開火,結果把這哥們給一下子打成了篩子。

    所以單挑這種模式大約就是從小說《三國演義》開始流行的,然而很明顯,如果單打能力可以決定勝負的話,那還需要養那麼多軍隊做什麼?

    畢竟這些武將再厲害他也只是一個人,人才厲害也是有上限值的,幾個人如果幹你不過,幾十個人總可以吧?實在不行讓十個人站在不同的方位朝你射箭,能擋的了?

    而且如果光靠武將能力可以決定勝負,那麼擁有關羽張飛的劉備按理來說前期應該是最厲害的,但是他的前半生卻都是在各處奔走,甚至無立錐之地。

    所以很明顯,一名武將的單打能力再厲害,他也是無法決定戰役勝負的。

    當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和錯覺,無非是因為小說和影視劇看多了,而只有這些文學作品,才會著重強調這些角色,為了渲染角色的能力才這麼寫的,畢竟如果書中給你真實的描寫戰爭,什麼軍事後勤、排兵佈陣等等,誰還會看,不如直接看孫子兵法得了。

  • 2 # 流水遇瀟湘

    一般來講,武將是很少會出現在戰場上一人穿梭與千軍萬馬之中的,那都是小說效果而已,不說別的,千軍萬馬一人射一支箭過來你就成馬蜂窩了,還怎麼影響戰局啊?

    所以想要純粹靠武力值擊潰對方心理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雖然呢,武將沒辦法影響敵人,但可以影響自己人啊。古代冷兵器時代,雖然也可能會有後勤、裝備上的差異,但打仗勝利關鍵還是在人。嚴謹的治軍風格,會很大程度地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兩支軍隊,岳家軍和戚家軍,也沒見史書上說岳飛、戚繼光是萬人敵吧?但是兩人自身的品質,無形間提升了軍隊的作戰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武將是可以影響整個軍隊的,進而影響戰局的勝敗。

  • 3 # 銘記恩澤方

    不是,若論單打獨鬥,呂布怎麼樣?可謂天下無敵,馬超怎麼樣?讓曹操割袍斷須,結果呢?諸葛孔明手無縛雞之力,又怎麼樣?大小戰役取得的勝利數不勝數!所以,將在謀而不在勇,一將無謀,累死三軍!

  • 4 # 阿琨談談

    第一,天時地利人和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第二,軍隊的數量。雖然歷史上有很多的以少勝多,但大部分情況下還是人數佔優勢的能獲勝。

    第三,統兵將領的能力。俗話說得好,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名優秀的統帥可以在各種不利的條件下抓住戰機,反敗為勝。

    第四,戰爭拼的是經濟實力,後勤保障能力。如果前方的戰士餓著肚子哪裡還有力氣去拼命。

    第五,任何時候發動戰爭都需要一個好的藉口,師出有名才能讓士兵有士氣。軍隊計程車氣也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

  • 5 # 蕭立誌

    在古代戰爭的勝負, 主要取決於士兵的戰鬥力和將領的指揮才能,而不在於主將的“匹夫之勇”。《孫子兵法》說 , 為將者須具備智、信、仁、勇、嚴五項基本素質 ,其中並無“力大 ”、“ 能打 ”等指標要求。像韓信個人武藝就不行,才有胯下之辱,但不妨礙他成一代名將。

    《三國演義》《說岳全傳》《水滸傳》《楊家將》等小說中那些每逢戰事,兩軍對壘,將與將單挑獨鬥,大戰多少回合,勝利者斬對方於馬下的情景,純純是小說家為了塑造英雄人物把古代戰爭簡化了。

    所謂的“回合”,是指古代兩將戰馬衝刺,兩將兵器相交的剎那叫“合”,如果都沒能擊中對方,帶馬回頭轉彎的過程叫“回”,因之,所謂一個回合需要馬匹加速、衝擊,兵器對刺,隨後減速,帶馬迴轉,這有一個過程。如演義中那樣,勢均力敵的兩將,動不動鬥上百十餘合,或三百合,這是不可能的,縱使人不累,那馬也累死了。由之,那單挑是小說家給讀者的誤區,不要當真就好。如果古代戰爭是以武將單挑來決勝負的話,那麼動輒帶十幾萬幾十萬軍隊幹什麼呢?啦啦隊嗎?人多加油的時候聲音比較大?

    在真正意義上的戰爭中,究竟有沒有出現過以主將單挑來決定整個戰爭勝負的情況呢?答案還是有的。

    單挑大約起源於商周時期的一種叫致師的遺留。在春秋以前,人們古樸的思維講究禮儀,就是打仗也要師出有名,兩將“單挑”分個高下叫作“致師”。致師的主旨在於先聲奪人,顯示己方的勇猛威武,以達到鎮懾敵軍氣焰、鼓舞本軍鬥志的目的。因此,致師者的風格可以各異,但有—點卻是共同的,即都要突出一個“勇”字。東漢末年的鄭玄解釋說:“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

    春秋時代,曾經流行過“車戰”。在車戰時代,作戰的主力是將,而不是兵。作戰的時候,戰車駕駛員熟練的趕著馬兒專往對方人群最多、最密集的區域猛烈地衝了進去!主將衝鋒在最前沿,口裡大喊著“跟我上!”馬上,緊緊跟隨著戰車的眾多士兵們,手持刀槍劍戟,快速地趕上前來,將那些搠翻在地的受傷敵兵們,一個個的就地處決掉!

    當雙方都有戰車的時候,就要比誰的駕駛技術更高,誰的將領武藝更強!緊跟戰車計程車兵們,則只能起到配合作用。他們心情緊張的緊緊地跟隨著戰車,既不敢衝的太前,也不敢落的太后,戰車勝,他們就殺敵立功,戰車敗,他們就鳥獸散。這樣一來,兩軍決戰,士兵在後,主將在前。兩邊的主將都在高呼:“跟我上!”兩邊的主將也都衝在了戰場的最前沿。戰車,專尋敵人的戰車去衝。將領,專尋敵人的將領去殺。於是,整個戰爭就變成了戰車與戰車的較量,將領與將領的過招。如果某方的戰車翻了,或將領死了。那麼,勝敗立見,戰局立定,士兵們很自然地也就會或逃或降或死。主將專找主將決鬥。主將勝,則整軍全勝;主將敗,則整軍全敗。這大概就是武將單挑的雛形吧。

    在春秋之前,講究仁人君子,遵循周禮,致師還時有發生,到了戰國時期,隨著禮崩樂壞,致師這種傳統的方式逐漸消失了。隨著時光的推移,當戰爭規模越來越大的時候,武器越來越先進的時候,將整個戰爭的勝負繫於主將一人之身的做法,就是非常危險與愚蠢的了。

    作戰的方法在不斷的淘汰與更新,主將也從原先最前沿的危險位置上,逐步後移,一直移到了最後面的安全位置上。那種雄性的號召“跟我上!”也最終演變成了冷酷的命令“給我上!”

    到了秦末,楚漢相爭,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較量逐漸處於下風,兩軍在廣武附近對陣之時,項羽激昂地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二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為也。(如今天下不定,都是你我之間連年爭鬥不止,讓老百姓處於兵荒馬亂之中,所以,我們用最簡單的辦法來解決問題,你我單挑好了,一決勝負。)”劉邦聽了,詭異地笑了:“吾寧鬥智,不能鬥力!(我才不與你比武,軍事講究韜略。)”項羽望著劉邦那熊樣,派出一隊“壯士”出陣挑戰,劉邦軍中有樓煩善於射箭者,項羽前來挑戰的將士都被射殺,“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三國時期,主要是步騎兵作戰的年代,衝鋒陷陣的是士兵和下級軍官,主將處於保護地位。但有時為了攻堅挫銳,主將也要親冒矢石,以激勵士卒,比如孫氏三代就有這個傳統,但很少造成兩方主將對打的局面。說單挑,就是擺開陣勢對壘也是不得已而為的,關羽對顏良,是突然襲擊,不是陣前對打,呂布與郭汜,是事先有約定,算是個特例吧。

    單挑並不是中國古代戰爭的主要形式,日本古代卻有每戰必先單挑的傳統,先是隊前出一武力超群之部將,先鳴鏑,然後衝陣,和對方的先鋒單挑,一般武士皆以於主公馬前為榮。

    於是在明朝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侵略北韓,遇上了明朝李如松的遼東鐵騎的時候發生了有意思的一幕:日軍將領,跳出來大喊:“誰和我‘一騎打’(單挑)”,明軍不知所云,一頓火槍把他打成了篩子。

  • 6 # 殺胡世家的異見

    見過農村爭水械鬥沒有?這就是戰爭的雛形見過械鬥約定單挑三戰兩勝沒有?這就跟戰爭中用武將單挑來定勝負一個道理

    所爭利益並不大,也許只是意氣之爭,讓那麼多人打生打死會影響本勢力的實力,所以單挑決勝在早期戰爭中經常使用。

  • 7 # 中華大仙ChungHwa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也得講“流量”啊!所以,會把武將單挑寫得很好看,就像在看武打片。

    而事實上,古代戰爭中將領起到的是統帥作用。包括平時的治軍、練兵;發生戰爭時,如何排程後勤;什麼時候進攻、什麼時候防守;預判敵軍行動,搶佔先機等等,都是一個優秀的將領必須具備的素質。

    比如衛青,就可以憑自己的經驗和直覺,準確地判斷匈奴人的行動路線,每次都打得匈奴人措手不及;又比如霍去病,擅長長途奔襲,能夠很好地組織自己的部隊進行閃電戰。

    所以,將領的單挑能力很強,固然能鼓舞士氣,但是,將領綜合素質才是左右戰場勝負的關鍵因素!

  • 8 # 林宋IF

    武將就算猛如項羽,力敵千軍,也不能改變戰爭的勝負,之所以給人這種印象,主要是受了小說的印象。

    雖然武將的個人武力決定不了戰爭勝敗,但古代史官百姓的觀念中,將領的優劣仍然是勝敗的決定性因素,他不像今天我們的眼光,還能看到經濟氣候科技對戰爭的影響。

    因為中國古代的戰爭過程主要是從武將的列傳中疏匯出來的,過分誇大個人對戰爭勝敗的影響,如果沒有兵馬俑的出土,我們對秦國的軍事瞭解是空白的,只會想到白起王翦等名將的卓越指揮能力,而想不到秦國的軍事制度是如此先進。

    演義小說誕生於民間,繼承了這種唯將領論,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戰爭非常複雜,特別是中原王朝。反而是遊牧民族可能會有這種單挑的舉動,奉行強者至上的遊牧民族,有時就像動物之間打架,勝者為王,統領整個部族。

    小說如果沒有戲劇性,就沒有看點,複雜的軍事活動確實不如武將陣前單挑那麼意氣風發,豪氣沖天,讓人心馳神往,何況看史書,也沒幾個人喜歡看兵志食貨志,武將的列傳比那些精彩多了。

    以中國古代百姓的認知水平,不可能像今天的專家一樣瞭解戰爭真正的勝敗原因,用這種簡單的武將單挑就能讓百姓能大致瞭解戰爭的過程情節,獲得簡單基礎的歷史軍事知識。

    同時華人的聖人崇拜情節也是誕生這種小說的基礎,既有很強的群體意識,也有強烈的“超級人”崇拜現象,這些武將身上就被賦予了超級人的特點以供百姓信仰。

  • 9 # 浩中一內

    古代領兵器時代打仗,電視劇給我展示的場面,常常是兩軍對陣排開,然後雙方分別派出幾員大將陣前單挑,若遇到一方單挑的大將戰敗,如果對方沒有及時派出新的戰將出來救援,那麼獲勝的一方大部隊就要向著戰敗的一方軍陣中衝過去,戰敗的一方因為大將率先戰敗,士氣低落,面對對方的衝殺,便落方而逃,這樣就基本決定了戰役的勝敗。

    這樣的戰爭場面給人的感覺,打仗基本上是靠兩軍主將身先士卒的挺身而出,而兩軍計程車兵就是撐撐場面,在戰役勝敗基本決定之後進一步擴大戰國而已。

    其實,這只是為了展示熒屏盛大效果而已,真實的戰役,從邏輯上想也不可能是主將先行拼殺。一個能夠領軍的主將,培養出來的成本是昂貴的,也是來之不易的,一軍之主將是要指揮這隻軍隊打仗的,而不是率先拼掉自己性命的。

    古代戰役中,有沒有武將單打的時候呢?也是有的。這往往是小範圍作戰迫不得已的時候。例如三國趙雲長坂坡單騎救主,這是劉備軍被曹軍追的潰散之際,趙雲雖深知危險重重,為了救回後主劉禪也不得不單騎挺身而出,拼一拼運氣了。

    古代戰役中,武將單打也只有在小規模單位戰役中,比如幾人幾十人的戰役中,武將武力值超群的話,可以決定戰役勝敗。但是如果是大規模軍團作戰,某個武將的武力值對戰爭勝敗的影響,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就如同項羽,曾有溫酒斬華雄的英雄事蹟,但是在面臨曹操大軍圍困於土山的時候,他一個人的武力值也是無濟於事,要麼投降,要麼自殺。項羽雖力能扛鼎,武力超群,在被漢軍圍困於烏江邊時,敗局已定,雖然組織了幾次非常漂亮的突圍,最後也不得不輸給現實,拔劍自刎以謝天下。

    在古代戰爭中,正面戰爭都是肉搏戰,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為了減小我軍的傷亡,就需要排兵佈陣,運用謀略,將敵軍化整為零,各個擊破。

    所以,我的觀點就是,古代戰爭中,武將單打的場面幾乎沒有,而且武將單打決定戰爭勝利的,也只有在小股作戰時能夠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情緒有點崩潰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