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秦書生學歷史

    張巡是個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安史之亂爆發後,面對洶湧而至的叛軍,很多官員望風而降,張巡,作為一名文官,卻堅持帶兵抵抗叛軍。

    堅守雍丘

    公元756年,張巡守雍丘,以三千守軍面對數萬叛軍的進攻,從二月到十二月,張巡與叛軍交戰次數數不勝數。

    草人借箭

    在內無物資,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張巡智計百出,守到敵軍不敢出動進攻,其中比較經典的一次計謀便是“草人借箭”。

    當時雍丘城內箭矢斷絕,張巡便命令士兵做五百草人,趁夜吊在城牆上,叛軍以為城內有士兵要突擊,便以弓箭射之,張巡因此得箭十萬只,接連幾日,張巡都以此法將草人放到城牆上,叛軍以為張巡故技重施,慢慢便放鬆警惕,突然有一天,張巡命令五百勇士從城牆縋下,叛軍大意之下,被殺的大敗。

    死守睢陽

    後來張巡見周邊形式愈加惡化,便主動棄守雍丘,轉戰江淮屏障睢陽。公元757年,叛軍十多萬人馬進攻睢陽,張巡帶領士兵堅守城池,戰至僅剩千餘人馬,而且物資極度匱乏,士兵們只能啃樹皮充飢,瘦弱的連弓都拉不開。這時,張巡不得已殺死了自己的愛妾,煮熟了分給士兵吃,就這樣,張巡還陣前策反了李懷忠等多名叛軍將領。

    內外斷絕之下,張巡命手下大將南霽雲突圍求援,結果周邊唐軍或畏懼叛軍勢大,或嫉妒張巡名望,竟無一人出兵,南霽雲無功而返。

    睢陽城破之後,張巡被俘,誓死不投降,慷慨就義,享年四十九歲。

    後代仁人志士大多推崇張巡,張巡守城,從不被動堅守,而是伺機主動出擊,給予叛軍極大威脅,從而使叛軍不敢繞城攻擊江淮重地。

    相比張巡的民族大義,他殺愛妾之舉,更突現出當時境遇的悲壯,是他萬般無奈之下的選擇,與吃人惡魔根本不沾邊。

  • 2 # 南朝居士

    是英雄還是惡魔,取決於最後誰得天下了。

    黃巢和張巡,都曾吃過人,張巡吃人,大唐帝國官方都是承認的,這個可以肯定,而黃巢的軍隊是否吃人不好說,

    如果都吃過人,那他們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最後的名聲雲泥之別?

    無他,張巡是英雄,無非是他的主子大唐皇帝最後勝利了,而黃巢成了惡魔,是因為他最後失敗了,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安祿山勝利了,唐朝之後是大燕朝(不是慕容復那個),那歷史怎麼記載張巡和唐玄宗、唐肅宗呢?

    估計歷史上的張巡,就是惡魔了,因為你為了維護那個邪惡的帝國,居然吃光了城裡的3萬婦女小孩,這不是魔鬼是什麼?

    如果黃巢最後勝利了,建立了齊國,那歷史怎麼記載黃巢呢?吃人?那都不叫事,也許都不會記載的。

    比如,李淵、武則天、唐肅宗、唐代宗都曾經請突厥、回紇的僱傭兵幫忙打仗,誰知道?誰會譴責他們?不會。

    但是石敬瑭請契丹的僱傭兵,就成了千古罪人。

    李淵、武則天、唐肅宗、唐代宗所付出的代價,並不比石敬瑭低啊。

    唐肅宗承諾,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

    唐代宗承諾,收復的城池,回紇隨便搶三天,財富、女人都歸回紇,留下城池就行了。

    張巡是英雄還是惡魔,取決於誰勝利了,但是,如果你是當時城中人,估計你想的是,還是安祿山佔領吧!至少還能活著。

    同樣的,長安洛陽和淪陷的城池的老百姓,估計都喜歡安祿山佔領,而不想唐朝收復,

  • 3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歷史上,用兵如神又最具爭議的,非張巡莫屬。長久以來,對張巡的爭議從未中斷,而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兩方面,一是能否以剝奪他人的生命來換取自己的存活;二是突破了道德底線。

    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之一,是人類不吃自己的同類。而張巡卻狠狠地踩在了這條紅線上,以至於戰事結束,到了論功行賞時,朝廷上下也分成了兩派,有斥其是惡魔、有稱之為英雄。不過,與之相類似的事件也曾在上世紀的70年代上演,同樣招致廣泛的爭議。

    1972年10月13日,在安第斯山脈發生了一起客機墜毀事件,飛機上共有45人,最後僅有16人生還。這一事件被稱作“安第斯奇蹟”,90年代又被搬上了大銀幕,譯名《天劫餘生》(又譯《空難驚魂》)

    事件引起轟動,並非倖存者們在極端惡劣的情形下獲救,而是倖存者吃掉逝去同伴的自救行為是否有悖道德法理?就連好些法學院的民法老師在授課時也借用這一事件。

    若以軍事才能論,張巡至少在歷史上也是立碑封神的人物。雍丘之戰,以三千兵馬力拒數萬燕軍於城下;睢陽之戰,僅六千將士死磕十數萬的敵軍,且取得殲敵十二萬的輝煌戰績。

    質疑者認為,這樣的戰績是以三萬條鮮活的生命換來的,雖情有可原,但理無可恕。最終,唐肅宗一錘定音,暫時平息了 “以守睢陽不去,與其食人,曷若全人” 的指摘。

    不歸路

    在城困糧絕之時,張巡是否別無選擇?答案是否定的。本有自盡、投降、突圍、堅守四條路可供張巡選擇,剛好生死各半。不過,在張巡眼裡,僅有精忠報國華山一道。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二月,雍丘縣令令狐潮投降安祿山,鄰縣的張巡受邀堅守雍丘,此時張巡手上僅有區區三千人馬。到了三月初,令狐潮親率四萬大軍將雍丘團團圍住。

    在短短的六十天之內,雙方進行了大小三百餘戰,可雍丘仍牢牢掌握在張巡手中。此時,後方忽然傳來一個壞訊息,潼關和長安相繼被安祿山的燕軍攻陷,玄宗流亡巴蜀。

    皇帝都自身難保,小小的雍丘是否仍有堅守的理由?令狐潮不失時機,修書一封力勸張巡投降。張巡手下的六名將領見大勢已去,也一同勸張巡投降。

    結果,張巡命人在大廳上懸掛玄宗畫像,領著文武官員向畫像跪拜。之後,命左右將勸降的六名將領拿下並將其斬首。至此,再無一人敢說投降二字。軍心算是穩住了,可更大的麻煩卻擺在張巡的面前,城裡已經沒有箭了。

    苦思之下,張巡決定向令狐潮的燕軍“借箭”。到了晚上,巡夜的燕軍士兵發現雍丘城頭上冒出不少的黑衣人,還順著繩索正悄悄縋下,人數約有上千之眾。

    令狐潮當即召集弓箭手,向著黑衣人萬箭齊發。不久後,令狐潮發現黑衣人紋絲不動,方知上當。這些黑衣人只是稻草人,一輪操作猛如虎,被張巡白白撿了數十萬支箭。

    第二天晚上,黑衣人又再次出現在牆頭,這時的燕軍視而不見。可這次的黑衣人卻是貨真假實的敢死隊,當燕軍醒悟時,一切都晚了,幾百上千的黑衣人在大營內將全無防備的燕軍殺得人仰馬翻。經此一役,令狐潮大軍後撤至陳留,幾個月不敢再靠近雍丘。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燕軍大將尹子奇率十三萬大軍,意在直取江淮門戶睢陽。只有三千八百人馬的睢陽太守許遠見軍情緊急,連忙請求張巡增援。

    收到請求後,張巡帶著三千兵馬急赴睢陽。以區區六千八百將士面對十三萬大軍,註定凶多吉少。交戰之初,燕軍首先被打趴下,睢陽城下滿是燕軍將士屍首,十多天下來,燕軍士兵陣亡兩萬。

    不過,隨著戰事的不斷深入,到了七月初,城內已無多少糧食,每個士兵的口糧被嚴格控制,每天只有二兩米,這樣的配給顯然不夠裹腹,樹皮、紙張等能下肚子的一概被用以充飢。

    到了七月中旬,守城將士只剩六百人,而糧食也即將耗光。鄰近的譙郡、臨淮、彭城三支唐軍仍舊按兵不動隔岸觀火。張巡到睢陽前,曾把一支三千人的部隊留在寧陵。

    張巡的最後希望是派人主動請求鄰近唐軍增援,再不濟,拔點糧草也行。決意已定,當夜張巡拔了三十精兵給南霽雲,乘著夜色殺出重圍。

    南霽雲也是一員猛將,在萬軍之中生生撕開一道口子,直奔最近的臨淮賀蘭進明部。讓南霽雲意想不到的,是賀蘭進明不僅不發一兵一卒,還讓南霽雲留下協助自己。

    已經一天滴水未進的南霽雲揮刀砍下自己一根手指,憤而離去,當天即帶著寧陵的三千勇士殺回睢陽。這一仗,能活著進城的只有一千人。守城的將士增加了,糧食短缺的口子卻是更大了。

    張巡深知,若睢陽一旦失守,身後的江淮重鎮必將落入叛軍手中,那是大唐的希望和命根。堅守雖是條不歸路,可忠於職守以身報國何嘗不是軍人的職責所在。

    於是,戰馬首先被充作口糧,隨後天上的麻雀地上的老鼠也被一掃而空。一個月後,再也找不出可吃的東西。城要守,仗要打,張巡把目光鎖定在愛妾身上。

    張巡扛著整整一麻袋,全分給守城將士。從八月到十月,張巡以這種“同類相食”的方式,為守城士兵提供食物。十月初九,僅剩的四百將士架不住如潮水般湧入的叛軍,睢陽終於失守。

    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絕望的張巡登上城頭,向西遙拜: “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無以報陛下,死當為厲鬼以殺賊”。最終,叛軍將張巡、南霽雲等三十六名將領斬首。張巡死時,“顏色不亂,揚揚如常”。

    正是張巡的堅守,不僅拖住了十幾萬的叛軍,更為大唐的勝利贏得了寶貴時間。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軍收復長安、洛陽兩京。正如朝廷上保張一派所說,“巡以寡擊眾,以弱制強,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師,師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

    戰爭總有殘酷的一面,寸土不失,人在陣地在,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勝利,張巡無愧英雄二字。

  • 4 # 風溯漢水飛

    睢陽,江淮門戶,江淮之地,唐朝的糧倉。安祿山幾十萬大軍如果攻下睢陽,江淮就淪陷於敵人。唐朝富庶的大後方沒了,大唐可能真的會滅亡。張巡知道睢陽的重要性,安祿山也知道。所以張巡死守睢陽,而安祿山大軍把睢陽圍了個水洩不通。

    幾番交戰,張巡倒也贏了個七七八八,但是弱兵不到一萬,怎能敵叛軍幾十萬圍城?加上城內嚴重缺糧,張巡守得住嗎?這個時候張巡做出了歷史上最反人類的事:殺人相食,以守睢陽。這件事讓儒術亳無面子,讓中國文明蒙羞。

    張巡死守睢陽的目的是什麼?殺了人吃掉,而且被吃掉了上萬人!就證明了他是一個吃人惡魔,而不是民族英雄。他守睢陽不過是忠君而已,他守的是大唐江山,而不是大唐人民。當一個朝代人民無生存權時,這個朝代也快結束了。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幸虧唐的滅亡延緩了一些,張巡殺人吃人被描寫成了不得己,描寫成了為了君主而不惜一切,他是多麼的忠君啊,當然皇帝老兒喜歡。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才是一個朝代的根本。而張巡吃掉的人,就是那些給他供後勤的老百姓,他哪有愛民的仁心,忠君才是他狂熱內心,他心中的惡最終爆發了。為什麼安祿山造反,也是因為大唐腐敗透頂,底層民不聊生,才給了安祿山反唐機會,有飯吃誰會跟著造反?張巡守睢陽就是在逆歷史的潮流,怎麼是英雄?反潮流殺人相食就是惡魔的本性,他哪象讀聖賢書的文化人!問問睢陽城裡的人,他們願意死守嗎?我想他們肯定會歡迎安祿山大軍,因為他們想吃飯和生存!

    唐朝的張巡在皇帝心中是良臣英雄,而在睢陽城內老百姓心目是一個大惡魔!

  • 5 # 中國文人

    “你大約想的是死了之後名垂青史。沒錯,你死了名聲大好,但這滿城百姓死了,又能有什麼呢?聽不到妻子叫喚,沒有了兒女憐惜,看不到父母慈容,不見了姊妹笑顏。千秋之後,只有一堆白骨罷了。”

    張巡大怒,厲聲喝道:“好賊子,我饒你一命,你卻口出狂言,來亂我軍心!”

    “軍心頂個屁用。不出十日,睢陽必破。你罵我是賊子,我看你才是大賊!別的賊不過借月黑風高,取金盜銀,換取一時富貴;你卻打著忠孝仁義之號,竊走這一城人的性命,換取你千秋百世的名聲。”

    張巡做出了歷史上最反人類的事:殺人相食,以守睢陽。這件事讓儒術亳無面子,讓中國文明蒙羞。

    張巡守睢陽不過是忠君而已,他守的是大唐江山,而不是大唐人民。如果一個朝代,其人民無生存權,那麼這個朝代亡與不亡也沒有什麼區別。

    張巡吃掉的人,就是那些給他供後勤的老百姓,他哪有愛民的仁心,忠君才是他狂熱內心!

    為什麼安祿山造反,也是因為大唐腐敗透頂,底層民不聊生,才給了安祿山反唐機會,有飯吃誰會跟著造反?

    一個政權在無法捍衛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因為自身利益,把百姓當做肉食(除非百姓自己願意,但在古代王朝機制下,有多少人會願意?)來捍衛王朝

    此舉徹頭徹尾打破了一個王朝的政治倫理基礎。

    大家認為張巡的所作所為對嗎,他究竟是個吃人惡魔還是民族英雄?

  • 6 # 劃開歷史的簾幕

    樓主的這個問題根本立不住腳,如果非要做選擇,那就是張巡是英雄,為什麼這麼說呢?假如張巡是吃人的惡魔的話,估計張巡也不會守城守那麼久了,早就逃跑到別處吃人去了,何苦在這裡等到迫不得已才吃人肉,一個吃人的惡魔會為了國家、民族、百姓而守城嗎?一個吃人的惡魔會為別人犧牲自己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弄出這麼個話題,我感覺是對英雄的侮辱,是對民族英雄的貶斥,為了表達我們對英雄的敬意,我感覺這類話題以後還是不說的好。

    拂去歷史的塵土,我們回到大唐安史之亂那個混亂的時代,張巡在別人不是投降就是逃跑的情況下,帶領士兵一直堅守一座孤城,沒有糧食就從敵人手裡去搶,沒有箭支,就從敵人手裡去智取,打到後邊士兵越來越少,人越來越少,幾個人勸說張巡說不如投降吧!張巡不為所動,最終彈盡糧絕,無奈吃馬,馬吃完了呢,張巡為了保衛國家把自己的家眷全部獻上,最後自己也壯烈犧牲,想到此處,淚水悄悄的模糊了我的眼睛,我不由的在想,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愛國精神啊!

    為了國家,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將個人榮辱撇在一旁,只是為了心中的那一份執著,那一份儒家的大義,張巡走的慘烈,但他的精神卻被後人永遠銘記。張巡的事蹟知道的人很少,是主流媒體宣傳的少呢?還是什麼原因呢?我感覺作為英雄應該加大宣傳,不要讓英雄埋沒了。岳飛家喻戶曉,于謙名揚千古,蒙恬世代紀念,雖然他們做出的功績很大,但是在我心中張巡有時候比他們更偉大,更加有英雄的哪種視死如歸的氣質。願張將軍在地下好好的安息吧!

  • 7 # 呆萌小索隆

    歷史是由人民來寫的,如今遍佈在江浙一帶大大小小的張巡祠,就是最好的回答!自楊玉環被攬入懷,李隆基已不是原來的李隆基了!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勢如破竹,拿下長安和洛陽,直逼當時的財賦重鎮——江南,縣令張巡在形勢一派糜爛的情況下,毅然起兵,在雍丘與叛軍令狐潮苦戰100多天後,孤木難支的張巡只好退守睢陽城。

    睢陽城正處在大運河汴河河段中部,是通向江南的門戶,守住了睢陽,就保住了財稅重地江淮。為了奪取睢陽,安慶緒部將尹子奇率十三萬大軍來攻城。張巡與叛軍發生戰鬥四百多次,累計殺傷叛軍萬餘人,堅守睢陽大半年後,睢陽城中守軍僅剩千餘人,糧草殆盡,張巡與將士依靠城中樹皮、草根、老鼠充飢與叛軍繼續死戰,直到城中已無任何東西可吃,士兵飢瘦無法站立。此時張巡親手殺了自己的小妾,以其肉給將士們充飢,由此拉開了軍士吃人的序幕,史書載近三萬百姓成為軍士的口糧,到十月初九,睢陽終被尹子奇攻破,張巡、南霽雲、雷萬春等三十六人寧死不屈,慷慨就義。

    張巡守死守睢陽城十個月,有效遏制叛軍南下的勢頭,拖住叛軍主力數月之久,保證了江南財、糧源源不斷供給朝廷,為最終平叛奠定了基礎,避免五胡亂華的悲劇再次上演。就在睢陽城失陷的一個月前長安被收復,十天後洛陽被收復,睢陽保衛戰是安史之亂的重要轉折點,張巡以犧牲一個城市的代價,挽救了整個大唐。

    唐朝追贈張巡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公元848年張巡繪像入凌煙閣。從唐至清代,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得到歷朝追封和厚愛。

    正因為發生吃人慘象,千百年來,張巡被衛道士稱為衣冠禽獸, 認為張巡如果早點投降,就能保住城中的百姓,張巡之所以不投降,是為了成全自己忠義的名聲而棄城中的百姓於不顧。

    這些衛道士是用今天的道德標準去衡量張巡,據記載,安史之亂平息一年後整個唐朝只剩下人口1960餘萬,安史之亂爆發前約為5600萬。僅僅五年,人口損失就高達3600萬,如張巡一開始就沒守住睢陽,放任叛軍進入江淮地區,死亡人數更定會更高。

    安史叛軍每攻破一城,便縱兵將城內財產搜刮一空,強迫男子為苦力,婦女皆被姦淫,老弱病幼直接殺死,遇到稍有抵抗城鎮,更是屠殺百姓作為報復手段,以安史叛軍的殘暴,張巡即便投降,睢陽城的百姓也不能躲得過安史叛軍的屠刀。

    有據為證:在常山城破之後,叛軍將領史思明、蔡希德瘋狂屠殺城中百姓一萬多人,叛軍攻破陳留郡時,安祿山曾下令讓那些投降的官員自相殘殺,有六七千人死於非命。

    古代戰亂、災荒的時候,“人相食”可說是一種常態,張巡守睢陽,是在紙張、鳥雀、老鼠等抓盡吃光,被逼無奈後才殺愛妾,奴隸、婦人以及男子老弱。在當時的情況下,張巡所做無疑是唯一最佳選擇,如一旦城門被攻破,金國攻破宋國的悲劇或許會提前上演。

    張巡以三萬多百姓為軍糧,肯定有誇大成分,在當時情況下,城中沒有食物可以吃,大批人應該是餓死病死的。所以若說張巡是“衣冠禽獸”則顯然本末倒置,叛軍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堆屍成山,難道不是“衣冠禽獸”?

    張巡犧牲小我,成全了大唐的基業,撐起大唐半壁江山。可謂守一城而得天下。天地之間有桿秤,張巡死後,睢陽百姓就建了張巡祠,至今完好如新。明清以後,張巡、許遠被民間封神,成為“雙忠公”。後來張巡又被封為都天大帝,享著後世香火。這就是公道自在人心。張中丞祠的上下八字:旻天大帝,蔭被南天,至今看來,餘威尚在。

  • 8 # 洛克笑笑

    韓愈曾著《張中丞傳後敘》。此文寫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這年韓愈正四十歲,已召回京師任國於博士。此時距安史之亂已有四十多年了,韓愈政治主張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反對藩鎮割據,維護中央集權。

    《張中丞傳後敘》即表達了這一思想。文中表彰張巡、許遠抗擊安史叛軍的功績,駁斥對張、許的誣衊、中傷,以此來歌頌抗擊藩鎮作亂的英雄人物。

    元和元年(806年)憲宗開始制裁藩鎮。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之下,韓愈重新闡揚張、許功績,無疑是有意義的。

    張巡壯烈犧牲後,唐朝廷對其表彰並在睢陽建祠以為後代祭祀。但當時有人廷議,認為張巡死守睢陽,在敵我眾寡懸殊的情勢下,不該死守,致使城中糧食斷絕,發生了餓死人、人吃人的慘劇,大有貶低張巡偉績之勢。

    韓愈在文中有力地批駁道:“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阻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而文天祥在他的名文《正氣歌》中,歷數歷史上“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的正義忠烈之士,就提到“張睢陽齒”,即指張巡(固守睢陽死難,故名)。

    張巡在守城時,身先士卒,浴血奮戰,常在指揮戰爭、激勵士兵時因對敵激憤過度而把自己的牙齒咬碎。後城破被俘時,敵人用力剔開他的嘴,看見他的牙齒只剩下三四顆。所以留下了“眥目嚼齒”的成語典故

    張巡帶領不足7000的兵力力守雎陽,大戰小戰經歷了400多場,殲滅叛軍12萬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堅持了10月之久。

    公元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就帶領部隊攻打雎陽,當時叛軍一共集合了十幾萬人把雎陽包圍的水洩不通。雎陽城內的張巡力守雎陽,兩方在雎陽城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攻防戰。當時張巡身為守城主帥,先是肅清了城內的反叛勢力,讓全城人合力守城。而且不斷的出城襲擊叛軍,把叛軍打的一敗塗地。

    但是此時外圍的叛軍仍舊包圍著雎陽城,而且在城外收割麥子充實軍糧。張巡先是假裝出戰,當叛軍停止收割麥子的時候,張巡又停止出戰。一來二去,叛軍也對張巡放鬆了警惕,但是此時張巡抓住戰機派兵直搗叛軍軍營,一路斬首頗豐。

    但是城中的守軍不斷的衰減,原本不到七千人現在也只剩下一些殘兵敗將。而且城中糧食所剩無幾,士兵們每天只能分得一小勺米,餓了就只能吃樹皮充飢。城外的叛軍見此情況立馬準備大舉攻城,但是在張巡的組織下城內守軍再次擊潰叛軍。但是城內守軍也損失慘重,最後連原本的一小勺米也分不到了。

    出於無奈的情況下,張巡殺了自己的小妾,將其肉分食眾將,並且帶著城中守軍殺百姓以充飢。但是最終雎陽城還是被攻破了,雖然張巡曾派南霽雲突圍向外求援,但是外面人好像都已經放棄了雎陽城。最終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情況下,雎陽城失守了,而張巡也慘遭殺害。

    叛軍攻破城市前,張巡及守城將士已經吃了三萬多人,雖然有誇張的效果,但是張巡吃人的事情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在當時也是無奈之舉,雎陽城失守,那麼城內百姓也是難逃一死,與其死於叛軍還不如捨命一搏。

    但是最終張巡等人仍舊沒有等來大唐的援兵,反而在張巡城破人死之後,大唐的援軍彷彿神兵天降一般,火速收復了雎陽城。

  • 9 # 奇聞趣事館

    唐朝“安史之亂”的睢陽之戰,張勳將軍指揮著一萬多名士兵和由農村士兵和人民組成的戰馬。他在兩年內贏得了400多場戰役。他殲滅了12萬名安石起義軍。他拯救了唐朝東南方的一半,最終成功地平息了叛亂。

      

      然而,戰爭是非常悲慘的,因為駐軍已經耗盡糧食,人們吃人。戰前,有3萬人傷亡。因此,關於張洵公犯罪的爭論從那時一直延續到後世。

      事實上,戰爭中食人的悲劇只是在必要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的一種極端現象。無論是將崇高與偉大強加於英雄身上,還是以其行為的缺陷否定其自身,都是絕對全面的。我們必須把張勳和食人行為緊密地聯絡起來,然後討論食人行為是否應該是正確的和不公平的,這實際上是這個英雄和所有時代的將軍的恥辱。這種狀況自張殉難以來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是一種歷史的無奈。

      

      朝廷的絕大多數高階官員,甚至是和平與動亂前線的領導人,實際上都渴望張懸趕快死去,成為一名烈士。木秀一定是被森林的風摧毀了。如果一個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英雄能夠倖存下來,並且難以安定下來,這將為法庭上激烈的政治鬥爭增添變數。所謂“亂局”是第二種。

      所以唐朝的援軍被推遲了,就在張死後三天,援軍趕到了。此外,唐朝軍隊可以在7天內收復隋陽,一個月後,擁有10多萬軍隊的叛軍將領尹子奇去世。——原來的皇軍救不了隋陽,這是真的嗎?

      由於隋陽之戰的意義太大,張頭一的英雄人物又太傑出,他們被印上了魯公和魯公在朝廷上的無能,不參與有趣鬥爭的前線將領是多麼的錯誤。因此,隋陽保衛戰最後一刻的悲劇,在那些擁有話語權的人的嘶啞中被放大了一千倍。張玄傑創造了一個超級氣球,他為了一頓飽餐在城市裡殺死了3萬人。

      當戰爭中糧食匱乏時,我們必須首先保證戰鬥人員的供應,其餘的只能靠命運。即使在20世紀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過去三年對城市的圍攻也導致150萬人死於飢餓和炮火。在後一個時期,發生了一場人吃人的悲劇,這是由比古代發達得多的現代生產力所維持的。

      

      因此,在這樣一場殘酷的生存競爭中,如果把將帥的妻妾也放在生存的首位,他們必然會對衛兵感到不滿。——因此,張勳將有殺妾的極端行為,以緩解軍隊的心理。從現代人道主義的角度看,張訓的殺妾、徐遠的殺僕應該受到批判或嚴厲的批判,但在唐代法律中,奴隸與牲畜是平等的,這是事實。

      安石人不需要吃人,因為他們已經掠奪了他們所經過的所有人,毀滅了他們的生命,無論他們攻擊哪裡,都給他們帶來了戰爭和災難。在那個時候,人們要麼死,要麼吃人。還有其他選擇嗎?

      除了過分誇張的食人悲劇,《張玄傳》還有一個沒有被注意到的關鍵點。張玄傳並不認為自己已經獲得了歷史上某些普通人物所享有的忠臣義人的聲譽,認為自己的死是為了報答國王,安慰死者。相反,他後悔自己沒有保衛這座城市,沒有保護江淮成千上萬的人民的生命,並在悲痛和憤慨中死去。即便如此,老搭檔徐原批評他沒有保衛好自己的防禦區域,導致了城市的崩潰,這是“錯誤的國家事務”。三天後,援軍終於到了。七天後,隋陽康復了。十天後,東都洛陽被攻破。幾年後,騷亂終於平息了。但被困在這座與世隔絕的城市裡的張勳可能知道這些?

      張勳所能想象的是,反叛者可以直搗唐朝,橫行各地,每座城市都成了隋陽一樣的地獄,付出了一切可能的代價,最後卻空空如也。為什麼不願意呢!因此,將張勳解讀為一個執著於封建君主、沽名釣譽的愚忠者,是對這位古代英雄最大的誤解。如果張勳被他的妃子打敗了,他應該受到懲罰。他死時極度絕望所造成的令人心碎的痛苦已經在肉體和精神上受到了嚴重的懲罰。——為什麼未來的幾代人應該更挑剔?

      像唐代著名將領、歷代政治家張勳一樣,遺憾的是,他在絕境中所表現出的無奈被後人批判。雖然唐朝最終對他的死給予了表彰和獎勵,但他還是送給了巡撫一幅凌雲閣的畫。然而,它卻被後人的許多善良紳士甚至今天的網路鍵盤俠從道德的高度加以批判,只能說是祖國的小偷。

      然而,張頭的犧牲和奉獻,保護了長江、淮河流域千百萬人民,從而保護了整個唐朝的絕大多數人民。他不太可能掉進李陽的地獄。他是一代偉人,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英雄,無數為他祝福的人們沒有忘記他的功績。

  • 10 # 古今通史

    張巡的功績不僅僅體現在雍丘、寧陵、睢陽三地一線的防守作戰,以6800人的軍民隊伍,二十個月的時間,頂住數萬至十幾萬部隊近400輪衝鋒,斬殺敵方戰將三百、士卒十萬餘。

    張巡的頑強抵抗還為唐軍收復失地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在睢陽城破的三日後,援軍到達,十日後收復洛陽,幾乎就是嚴絲合縫的防線加上嚴絲合縫的時間點,非常完美的抵禦了外敵,為大唐王朝和百姓做出巨大的貢獻。

    做為安史之亂中的大唐功臣,張巡殉國後被皇帝和歷代名士所讚頌,明代、清代的皇帝更是把張巡列入國家祀典,再加上民間口碑的推波助瀾,一時間張巡被塑造為有求必應的神靈角色。

    張巡的英雄一面備受推崇,而他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近乎滅絕人性的一面,一千多年來卻也飽受爭議,這還要從當年的那場戰事說起:

    玄宗李隆基即位後,銳意進取任用賢明,大唐王朝國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但晚年的李隆基也陷於昏聵,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當道,政治清明不在,官員腐敗至極,他們所魚肉的最終還是百姓,土地兼併嚴重,大量農民因破產流離失所成為流民。

    此消彼長,在大唐陷於虛弱之際,邊鎮軍事力量卻在不斷壯大,再加上楊國忠作死一樣的打壓、陷害安祿山,最終讓本就不怎麼忠心的安祿山在范陽誓師反唐,雖然是以清君側討國忠為名,但下手毫不含糊,都是奔著李隆基的老命招呼。

    在這一路戰爭中,魯炅扼守南陽、襄陽,張巡拒敵死守睢陽等地,最終讓安祿山的美夢落空。

    據史料記載,張巡年少時就聰明異常,那時候可沒有什麼八股,他得以飽覽群書,尤喜戰陣兵書,什麼樣的典籍最多看三遍便能熟記於心,性高潔厭攀附愛民如子,他所歷任的所有地方的方誌、縣誌中都對他的治理能力褒揚有加。

    安祿山天寶十四年叛亂,十五年正月兵近睢陽,太守楊萬石投降叛國並安排下屬張巡迎接安祿山大軍充當帶路黨,張巡口中稱是,其實一出門就一溜煙的跑回了真源,這是他工作的地方,也是他起兵禦敵的起點,他趁著祭祀典禮向軍民訴說叛軍的種種惡行,自發自願的組織了一支義軍,保家勤王。

    正月,張巡與賈賁不期而遇合軍一路保衛雍丘,而地方父母官雍丘縣令令狐潮卻投降叛軍,帶著數萬部隊與張巡等人展開爭奪戰,張巡主張避其兵鋒據城而戰,賈賁卻主張出城野戰身先士卒,最終求仁得仁沒有能夠活著回來,眼見戰友喪命,張巡出城突擊,打敗了令狐潮,並被推舉為主將。

    三月,令狐潮率四萬人再次攻打雍丘,當時雍丘僅2000士卒,張巡兵分兩路,守城、應敵各1000人,並以千人大破令狐潮四萬人眾,你來我往300餘戰,殺得不亦樂乎,不但守住了雍丘,還俘虜了2000叛軍。

    令狐潮被嚇破了膽,不再攻打雍丘,但張巡可沒想要放過他,你不來,我就主動出擊,把令狐潮打了個人仰馬翻。

    張巡最大的短板在於,他所率領的隊伍是一支“雜牌軍”,肅宗靈武繼位就給了節度使的虛名,錢糧兵源不見任何補充,這種厚此薄彼的區別對待,致使張巡最終以身殉國。

    叛軍在全國範圍的關鍵戰場中,把張巡的睢陽是重要突破口,原因極其簡單,關中有郭子儀,河北有李光弼,江漢有大將魯炅,只有江淮的張巡是人數稀少的“民兵”組織,所以十幾萬精兵良將奔襲而來。

    面對十幾萬精兵,張巡毫無懼色,與叛軍你來我往交戰四個多月,最終叛軍無奈,只能將雍丘周邊地區佔領,並斷了雍丘糧道。

    三點一線,雍丘、寧陵、睢陽,寧陵和睢陽是咋回事呢?在糧道已斷的被動態勢下,叛軍楊朝宗率2萬人為完成最終合圍直奔寧陵殺去,張巡受到訊息後先人一步到達寧陵,並在城外迎擊楊朝宗,楊僅領殘兵萬人敗退。

    戰事陷於膠著,眼看著“弱雞”一般的張巡部始終不曾被擊潰,叛軍派大將尹子奇率兵13萬進攻,當時的張巡已經聲名遠揚,尹子奇繞過寧陵直奔睢陽,睢陽太守許遠求援張巡,張巡便帶著3000人馳援而至,16天殲敵2萬,許遠自愧不如主動讓賢,而尹子奇寸功未建反倒被張巡手下部將射傷一目。

    尹子奇無計可施,最終只能圍城以逸待勞,城中守軍彈盡糧絕,茶葉、紙張、樹皮攪在一起煮了吃,然後滿城的射鳥捕鼠充飢,致使士卒無力抵抗,大多數人都因為飢餓、疾病、傷痛而死,城中僅剩六百餘人。

    周圍的唐軍沒有一支隊伍相助,有的是因為不敢面對十幾萬叛軍的兵鋒,有的則是嫉賢妒能恨不得張巡早死,只有早先的據點寧陵抽調出2000人進城支援,而在斷糧的情況下,這些人的吃食也很快無以為繼。

    尹子奇率部十三萬人,已有十萬人被張巡所殺,以張巡的正常實力,正常出擊即可大獲全勝,但是在堅守睢陽的十個月中,周邊無一支唐軍馳援,自己的糧草也早已耗盡,在大軍日夜進攻下死傷慘重。

    最後關頭,張巡沒有聽取他人建議,不同意棄守睢陽,因為軍隊一旦撤出,江淮地區將會飽受叛軍塗炭,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等到叛軍衝上城頭的時候他們發現,張巡部在城頭上僅剩幾百人,完全沒有力氣再爬起來繼續作戰,猶如空城一般叛軍輕易佔領了睢陽,張巡被處死,許遠被送洛陽邀功,不久也以身殉國。

    睢陽城破僅僅三天,河南節度使張鎬才堪堪趕到,大敗叛軍,奪取睢陽,唉~也是夠無恥的。

    歷史上的名士頌揚張巡的大有人在,而張巡在戰鬥期間卻也有些行為瑕疵頗具爭議。

    在軍隊糧絕之時,士卒們先是以茶葉、紙張、樹皮充飢,後又抓鳥捕鼠為食,什麼都吃完了,張巡叫出了自己的愛妾,殺死後充當吃食,許遠也把自己的家奴貢獻出來殺而食之,城中的百姓也是易子而食,慢慢的開始向老人、婦女、男子下手,綏陽失守,城中僅剩六百餘人。

    雖然眾臣都說張巡“天下不亡,其功也。”但也有人說張巡在守城期間人人相食三萬口眾,他是有汙點的,或是怒其殘忍,或是妒其功績,這不得而知,反正這一筆是被史家忠實的記錄下來。

    對於張巡的功績存在一些爭議,很多人認為當時的睢陽一線並非最重要的戰場,這是肯肯定的,睢陽的作用連魯炅扼守的南陽、襄陽都不如,但有一點,這裡確是敵軍看來最薄弱的突破口,可以獲取大量的戰爭資源,戰場上沒有哪個點是不重要的。

    至於易子而食,至人人相食,自大清殞滅回溯1700年,正史共有118段時期有“人相食”的記錄,如果把縣誌算上,那······天知道發生過多少次人相食事件了,大多因為自然災害、兵荒馬亂、暴政酷吏等等原因。

    比如明代遼東總兵官,現“旅居”加拿大的華僑祖大壽,兩次降清都是因為錦州城糧食耗盡“人相食”才無奈投降的,這個叛徒捱罵比外甥吳三桂少了幾十萬倍吧^_^,證明大家相對來說對這種不降而降的行為還是有那麼一丁點包容的,更何況張巡了。

    有些事物,確實不能混在一起說,張巡的功勞和氣節堪受萬世稱頌,他發起的“人相食”也難怪被人詬病,畢竟太過殘忍,而且很多人並不覺得睢陽當時有那麼重要,白白犧牲了眾多百姓,但反過來說他能扼守住睢陽,江淮地區受惠的百姓可不止幾萬幾十萬人吶,只能說有功有過難兩全,如果自己有親人在當時的睢陽,又該如何判斷如何評論呢。

  • 11 # 古代勸善故事

    張巡以寡敵眾,堅守睢陽殉國。

    張巡,(709年-757年),唐朝著名將領,祖籍蒲州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出生於河南鄧州(今河南省鄧州市彭橋鎮寺北張),唐玄宗開元末年中進士第三名。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中,張巡在以真源(今安徽亳州西)縣令的身分,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縣),抵抗安史之亂的叛軍。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史叛軍13萬由尹子奇率領攻打睢陽城,當時的睢陽城是南北交通要塞,軍事咽喉之地。叛軍企圖踏平睢陽,奪取江淮富庶之地,在這危急存亡關鍵時刻,張巡挺身而出,與太守許遠共同作戰,率領僅有的6800名將士抵抗13萬叛軍,展開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睢陽保衛戰。

    張巡堅守睢陽,與佔優勢的叛軍前後進行了 400餘戰,殺死敵將 300人,士兵12萬人。當時戰鬥進行得非常殘酷,張巡督戰時“大呼輒齒裂血面,嚼齒皆碎”,及“被圍久,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睢陽血戰是安史之亂時期最慘烈的戰役。張巡、許遠死守睢陽,有力地阻止了叛軍的南下,江淮及江漢的保全為平定安史之亂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

    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張巡和許遠最後城破被俘。張巡毫無懼色,非常鎮定。叛軍主帥尹子奇勸他投降。他大義凜然,寧死不屈。於是,尹子奇將張巡及其部將南霽雲、姚誾、雷萬春等36人同時殺害,許遠也在押送洛陽途中被殺。睢陽保衛戰雖然最終城破,卻有力地遏制了叛軍南下,保住了大唐半壁江山和江淮豐厚的財源,為大唐王朝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物質保障。張巡以區區兩縣的幾千兵力,苦守雍丘、睢陽二個孤城近二年,顯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唐肅宗下詔,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唐大中年間,繪張巡、許遠和南霽雲的畫像置於凌煙閣上。唐朝大詩人韓愈在評價睢陽保衛戰時說“無睢陽即無江淮,無睢陽即無大唐”,可見其重要性,文天祥在《 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中“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宣告萬古香”的詩句更是流傳千古。

    任職縣令盡心盡力 真源起兵勇抗強敵

    張巡自幼就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文不打草稿,落筆成章。長大成人之後不僅有才幹,而且很講氣節,傾財好施,扶危濟困。此外他還通曉戰陣兵法,年輕時就志向遠大,不拘小節,結交的都是理想遠大之人或寬厚長者,討厭與庸俗之輩交往。在開元末年(741 年),張巡中進士,之後以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由於他在其任內治績優良,任滿後被召回長安。然而,當時正值奸臣楊國忠當權,有人勸他投靠楊國 忠,定會被重用,但被他拒絕,答曰:“是方為國怪祥,朝宦不可為也。”於是被調到真源縣再當縣令。

    當時真源縣轄地很多土豪劣紳。其中以大吏華南金為首最猖狂,時時欺壓百姓,當地流傳:“金南口,明府手”的歌謠。張巡到任不久,就把華南金繩之以法,依法處死。張巡為政簡約,很受民眾擁護。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亂爆發。數月後,安祿山就攻陷東都洛陽,稱帝,國號為“大燕”。由於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安祿山早有反意,聲勢浩大,於是許多州縣的太守、縣令早被燕軍的氣勢嚇得手足無措,望風而降。天寶十五年,燕軍將領張通晤攻陷宋、曹等州,譙郡(今安徽亳縣)太守楊萬石投降燕軍,而真源縣正是在譙郡的轄地內。楊萬石降敵後,又逼張巡為長史,並令其向西接應燕軍。張巡得知後很氣憤,率吏民大哭於真源玄元皇帝祠,然後起兵對抗燕軍,響應的僅有千餘人。

    這時候,唐玄宗任命吳王李祗為靈昌(今河南滑縣東)太守,河南都知兵馬使,統合河南兵馬以抗擊安祿山。單父(今山東單縣)尉賈賁、閬州刺史璇之子等人,帶領官兵先到,稱為吳王兵,對宋州展開反攻。張通晤敗走襄邑(今河南睢縣),被頓丘令盧韺所殺。之後,賈賁領兵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與張巡會合,共有兩千餘兵。這時的雍丘縣令令狐潮已經率全縣投降燕軍。燕軍任令狐潮為軍將,率兵向東馳援襄邑。令狐潮擊敗在襄邑的淮陽軍,俘虜了百餘唐軍官兵,並將他們囚禁在雍丘,準備殺害,然後又去見燕軍大將李庭望。淮陽兵俘虜乘機殺掉守衛,雍丘城內頓時大亂。賈賁、張巡等得以乘亂攻入雍丘。令狐潮棄城逃跑。

    以寡敵眾 雍丘大敗叛將令狐潮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二月,令狐潮又率領燕軍一萬五千人意圖奪回雍丘,而雍丘城內的唐軍總共不過三千餘人。賈賁出戰,因兵力懸殊,兵敗而死。張巡馳騎決戰,身上被創無數,但仍然力戰退敵。退回城後,兵士們推張巡為主將,從此張巡兼領賈賁的部隊,自稱河南都知兵馬使吳王李祗的先鋒使。在張巡指揮下,擊退燕軍多次衝鋒,累計殺傷燕軍近萬人,而唐兵也死傷一千餘人;面對唐軍的抵抗,令狐潮不得已退兵。吳王李祗聞之,舉薦張巡為委巡院經略。

    同年三月,令狐潮會同燕軍將領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率兵四萬餘人蜂擁來到城下,企圖一舉攻下雍丘城。這時雍丘城內約有守軍兩千人,而對手則有四萬大軍, 城內軍民大為恐懼。於是,張巡對眾將士分析到:“敵知城中虛實,有輕我心。今出不意,可驚而潰也,乘之,勢必折。”眾將士聽後,大為鼓舞。於是,張巡派一千人負責守城,親自率一千人,分數個小隊,突然從城中殺出。張巡身先士卒,直衝殺向燕軍陣中。敵軍雖眾,但事出突然,驚懼無措,頓時大亂,燕軍後撤。

    次日,燕軍再集結攻城,李環城安置百門石炮(投石機)轟擊,城樓及城上矮牆全被毀壞。張巡於城上立木柵,抵禦燕軍進攻。燕軍紛紛緣城攀登,張巡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焚而投之,燕軍士兵害怕被燒,不敢登城。張巡時而待燕軍鬆懈之際,出城突襲;時而趁夜深人靜之際,偷襲敵營。就這樣,張巡身先士卒,帶甲而食,裹傷戰鬥,堅守雍丘達六十多天,共經歷大小數三百餘戰。令狐潮見在短期內不能取下雍丘,只好撤兵而去。張巡得知燕軍要撤退,便率兵乘勝追擊,果然大有所獲,俘虜叛兵兩千多,幾乎活捉令狐潮。雍丘守軍士氣大振。

    智斬叛將穩定軍心 巧奪敵糧草人借箭

    令狐潮因為撤退而失利,十分憤怒,於是回頭再次圍攻張巡。令狐潮本來與張巡是鄰縣縣令,素來相熟。他知道強攻是不易取下雍丘的,便想誘降張巡。令狐潮在城下像平時見面那樣和張巡互相問候,並趁機在城下勸降道:“天下事去矣,足下堅守危城,欲誰為乎?”張巡答曰:“足下平生以忠義自許,今日之舉,忠義何在!”令狐潮聽後,慚愧而走。

    到五月,張巡與令狐潮已經攻守相持了四十餘天。令狐潮因久攻不下,又添兵加將。這時候,長安已經失守,唐玄宗已逃往四川。由於雍丘與外界早巳失去了聯絡,張巡並不知道這些情況。令狐潮趁機送信招降張巡,說是大局已不可挽回,不如早降。

    張巡接到信後,將情況告訴了眾將官。有六名將官動搖了,要求率兵投降燕軍。那六人認為敵我兵力懸殊、形勢不妙,既然皇上生死不明,不如早降。六人都官至開府、特進,在軍中都有相當影響。六人要降,軍心勢必動搖。於是,張巡假裝許諾,稱明日再具體商議。第二天,張巡在堂上放置了皇上的畫像,率領將士朝拜,然後宣佈了那六人的投敵計劃。全軍上下有感於國破家亡,遂群情悲憤,紛紛指責六人的無恥行徑。張巡把六人帶到前面,責其不忠不義,擾亂軍心,當即推出斬首。此舉大大地穩定了軍心。

    雍丘被圍日久,城中糧食日漸缺乏。這時,恰好有數百艘為燕軍補給的運糧船,剛停靠在河邊,仍末卸糧。張巡從城上發現這個情況,便在夜間把軍隊集中到城的南面,裝出好像要出戰的樣子。令狐潮見張巡軍集中到城南,也把軍隊調到城南來抗拒。張巡知燕軍完全調到城南後,便派遣勇士靜靜的到達河邊,把燕軍運糧船上的糧食奪走千多斛,然後放了一把火,把剩下的糧食通通燒光。

    張巡智盜敵糧,令狐潮大怒,下令全力進攻。連日來,為了抵抗燕軍進攻,雍丘守軍很快就把準備的箭都射光了。在此危急之際,張巡在晚上令士兵們把事先準備好的稻草人穿上黑衣,用繩子綁好,從城上慢慢放下。燕軍隱隱約約看見有成百上千個穿著黑衣服計程車兵,沿著繩索爬下牆來,急忙報知令狐潮。令狐潮斷定是張巡派兵偷襲,於是命士兵向城頭放箭,射殺唐軍。一時間,燕軍兵士爭相施射,一直放到天色發白。待到天色大亮,燕軍這才發現城牆上所掛的全是草人。草人身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白天一數,共得敵箭數十萬只,這解決了軍中缺箭的問題。

    之後一連幾天,還是像前次夜裡一樣,城牆上都出現了草人。令狐潮的兵士見狀,都嘲笑張巡故伎重演,貪得無厭。於是只箭不發。逐漸,圍城的燕軍對張巡夜縋草人以為常,不再防備。幾天之後,張巡挑選了五百勇士,並在夜裡把他們放下城去。燕軍士兵以為這次城上吊下來的仍是草人,沒有防備。五百勇士乘敵毫不防備,突然殺向令狐潮的大營。 燕軍頓時大亂,自相沖撞踐踏,不辨敵我。令狐潮下令集合人馬,但倉皇之中,已不及組織抵抗,被唐軍殺得四散走避。令狐潮縱馬一直逃到十幾裡之外,才穩住了陣腳。

    出城取木詐降退敵 屢破敵軍穩守不失

    不久,令狐潮又糾合兵馬,加緊圍城。張巡讓郎將雷萬春在城頭上與令狐潮對話,燕軍乘機用弩機射雷萬春,雷萬春臉上被射中了六處,仍舊巍然挺立不動。令狐潮懷疑是木頭人,就派兵去偵察,得知確實是雷萬春,十分驚異,遠遠地對張巡說:“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剛才看見雷將軍,才知道您的軍令是多麼森嚴了,然而這對於天道又怎樣呢?)”張巡迴答說:“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你人倫都不懂,你要來談論什麼天道?)”

    這時,由於被圍日久,雍丘城中木材已經用盡,水源也十分枯竭。於是,張巡故意裝出棄城的樣子,對令狐潮放話道:“欲引眾走,請退軍二舍,使我逸。”(我想率軍棄城撤退,請你軍隊向後退出六十里,以便我逃逸)令狐潮久攻不下,不知是計,便答應了。張巡見令狐潮軍一退,便率領所有城中軍隊一起把城外三十里範圍內的燕軍營房完全拆掉,將木材帶回城,以作為護城的工具。令狐潮大怒,立刻下令重新包圍雍丘。

    不久,張巡又向令狐潮傳話:“君須此城,歸馬三十匹,我得馬且出奔,請君取城以藉口。”(如果你要得到這城,可以送馬三十匹,我得到馬之後,就要出奔了, 到時你就可不血刃而得道雍丘)令狐潮取城心切,照數送了三十匹馬給張巡。張巡得到馬後,挑選出三十位驍勇將士,將馬分給他們,相約道:“敵至,人取一將。”(燕軍若來,每人殺一敵將)第二天,令狐潮率兵來到城下,責備張巡失約。張巡答道:“吾欲去,將士不從,奈何?”(我想逃,但將士們不讓我走,有什麼辦法?)令狐潮知又中計,大怒,正想攻城。未等軍陣排好,城內突然有三十驍騎率兵殺出。燕軍因為軍陣未成,一時大亂。三十鐵騎率兵,左挑右殺,擒獲十四名叛將,斬百餘首級,還繳獲不少兵械牛馬。令狐潮退到陳留(今河南開封),一時不敢再攻雍丘。

    令狐潮退兵後,張巡又探知有燕軍步、騎兵七千餘人進駐白沙渦(今寧陵北),想切斷雍丘後路。於是張巡在夜間率兵突襲,大敗燕軍。當張巡迴軍經過桃陵(今河南汜水縣東南十里)時,又與四百餘名燕軍救兵相遇,全部將其俘虜,並把當中的脅從兵釋放,令其各歸其業。在這來回十日裡,張巡威名遠播,民眾脫離燕軍前來雍丘歸附張巡的達一萬餘戶。這時為止,張巡在雍丘被圍已有四月,圍城燕軍常有幾萬人,而張巡僅有千餘士兵,但每戰皆捷。於是,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進駐彭城 (今江蘇徐州市),授張巡為先鋒。

    同月,令狐潮率領叛將瞿伯玉再次攻城。令狐潮先派四人,假裝朝廷使者,說皇帝要詔見張巡,要求張巡前往。四人被張巡識破,經逼問招供後被殺。其餘隨從被壓往吳王李祗處。不久,令狐潮撤退。

    八月,燕軍將領李庭望率領蕃漢兵二萬餘人向東襲擊寧陵與襄邑,夜裡在雍丘城外三十里處宿營。結果,遭到張巡率領的三千士兵手持短兵器夜襲。燕軍大敗,死傷大半。李庭望只得收兵連夜而逃。十月初四,令狐潮又與叛將王福德一同率領步、騎兵一萬餘人進攻雍丘。張巡再領兵迎擊,大敗燕軍,殺敵千人。燕軍敗逃而去。十一月初八,令狐潮率兵一萬餘人紮營於雍丘城北面,張巡領兵邀擊,大敗燕軍,燕軍逃走。

    死守睢陽肅清內奸 鳴鼓擾敵智破叛軍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慶緒殺其父安祿山,接掌大權。安慶緒又命尹子奇為河南節度使進攻睢陽,妄圖向江、淮方向發展,奪取富庶的江淮財賦重地。

    正月二十五日,尹子奇率領媯州、檀州及同羅、突厥、奚族等兵,與楊朝宗部會合,共十幾萬大軍向睢陽進攻。睢陽太守許遠探知後,忙向張巡告急。睢陽地處進入江淮的要衝,萬一失守,江淮一帶便不保。於是,張巡聞訊後,決定率兵與許遠合兵,共守睢陽。張巡僅有三千餘士兵,到睢陽與許遠合兵後,共有六千八百兵。燕軍全力攻城。張巡親自督戰,激勵將士,晝夜苦戰,有時一日二十餘戰,仍然精力不減。許遠見張巡智勇兼備,請求張巡主理一切軍務,自願處其下。張巡接受了請求。從此以後,二人分工,許遠負責調軍糧、修戰具等後勤工作,作戰指揮權都交給了張巡。兩人密切配合,使燕軍久攻不下,只能圍而不攻。

    守城期間,城中大將田秀榮與燕軍私通。有人把訊息告知許遠。經許遠核實,告知張巡。張巡將田秀榮召至城上,斬首示眾。最後,燕軍攻城不下,乘夜退去。尹子奇連夜遁逃,張巡初戰告捷,全軍士氣大振。睢陽守軍連戰十六日,擒獲燕軍將領六十餘名,殺敵兩萬餘人。勝利後,守軍獲車馬牛羊甚多,張巡將之全部分給將士,自己絲毫不要。城中守軍對他更加忠心,殺敵更加用命。

    唐肅宗聞得捷報,下詔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侍御史、姚誾為吏部郎中。張巡想乘勝襲擊陳留(今河南開封)。尹子奇得知後,於三月再次圍攻睢陽。張巡對部下說:“吾蒙上恩,敵若復來,正有死耳。諸君雖捐軀,而賞不直勳,以此痛恨!”將士們聽後,情緒激動,奮勇請戰。張巡殺牛宰羊,犒勞全軍,然後再率兵出戰。燕軍嘲笑唐軍兵少,都不以為意。這時,許遠親在城樓擂鼓助威,唐軍士氣大振。張巡手執戰旗,親率將士直衝燕軍營壘,一鼓作氣把燕軍擊潰。唐軍斬敵將三十餘人,殺傷燕軍三千餘人,又乘勝追擊幾十裡。

    第二天,燕軍又集兵逼臨城下。張巡屢次率兵出戰,時而晝夜交戰數十次,屢屢挫敗了燕軍進攻,但燕軍仍然不停圍城攻打。 五月,正是麥子成熟的時候。尹子奇知道睢陽短期內難以攻下,於是下派兵把睢陽郊外的麥子全部割去,以斷守軍糧源。之後,尹子奇不斷增兵,攻城也更猛烈。張巡為了疲憊敵人,經常於夜間在城內鳴鼓整隊,假裝將要出擊。燕軍以為,張巡又要夜襲,通宵達旦不敢休息,處於戒備狀態。天亮後,張巡卻停鼓息兵。燕軍在瞭望塔上了望城中,見毫無動靜,因一夜未睡,就解甲休息。這時,張巡就乘敵懈怠鬆弛之際,與將軍南霽雲、朗將雷萬春等十餘將,各領五十鐵騎從城門突然殺出,直衝燕軍兵營。唐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殺至尹子奇戰旗下,燕軍頓時兵營大亂。該役,巡軍斬叛將五十餘人,殲敵五千餘人。燕軍銳氣大挫。

    施巧計箭射敵將 守危城奇謀迭出

    張巡明白長久被圍下去凶多吉少。於是,他想出了一條計策:擒敵先擒王,射死燕軍主將尹子奇,燕軍群龍無首,必將會退兵。但問題是將士們都不認識尹子奇,無法辨認主將。於是張巡就命令用蒿草削作箭頭,射向燕軍。被射中的燕軍士兵,十分高興,以為張巡他們的箭頭已射完,就去報告尹子奇。張巡因此認出了尹子奇,即命手下大將南霽雲拉弓射殺尹子奇。南霽雲本來就是名神箭手。尹子奇正得意間,不料南霽雲一箭正中尹子奇左眼。主將重傷,燕軍陷入混亂。張巡便率唐軍將士趁勢出城掩殺過 去,大破敵軍,差點生擒尹子奇。尹子奇帶傷敗逃,睢陽之圍遂解。

    七月初六,尹子奇徵兵數萬,又來圍攻睢陽。本來,許遠在睢陽積存了六萬斛穀物,可以支援軍民一年之用,但虢王李巨堅持要把其中一半份給濮陽、濟陰二郡。許遠堅決反對,但也無濟於事。濟陰得到糧食後,隨即投降燕軍。這時,睢陽城中糧食已經吃盡。將士每人每日給米一合(10合為1升),並夾雜著茶紙、樹皮而食。睢陽守城將士因為死傷得不到援兵,又得不到糧食救應,所以士兵損耗很大,這時的城內僅剩下一千六百士兵,而且大多都因飢餓疾病而戰鬥力不足,以致射箭都難以射準。後來,守軍只好羅雀掘鼠,煮盔 甲、烹弓弦來充飢。

    尹子奇得知城中糧盡,加緊攻城。燕軍先是製造一座高大如同半個彩虹的雲梯,上面安置了二百精兵,推至城下,想令士兵跳入城內。於是,張巡事先在城牆上鑿開三個洞,等待雲梯快臨近時,先從一洞中伸出一根大木,木頭末端上設定一鐵鉤,鉤住雲梯使不得退去,由從另一洞中出一根木頭,頂住雲梯使不得前進;在最後一洞中再伸出一大木,木頭上安置了一個鐵籠,籠中裝著火,焚燒雲梯,雲梯從中間被燒斷,梯上計程車卒全部被燒死。

    之後,尹子奇又造鉤車攻城。燕軍用鉤車的鉤子破壞城上的敵樓,鉤子所經之處,敵樓無不崩陷。於是,張巡準備一根大木,在大木的末端安置個連鎖,並在鎖末安裝一個大鐵環。當鉤車又攻城時,守軍就用大木末端的鐵環套住鉤車的鉤頭,將鉤車拔入城內,折斷鉤車的鉤頭,再把車放掉。

    其後,燕軍又造木驢車攻城。於是,張巡就用熔化的高溫鐵水灌入木驢。木驢全部被燒燬。後來,燕軍在城的西北角不斷堆砌沙土袋和木材,企圖構築成臺階,再登上城去。張巡沒有與燕軍正面衝突,而在每天晚上把松明、乾草等易燃物扔到尚在堆砌中的階道上。一連扔了十多日,燕軍也始終沒有發覺。張巡見時機成熟,選了一個風向有利於的日子,出城與燕軍大戰,同時派人順風縱火焚燒臺階,於是熊熊大火沖天燃起,燕軍無法救火,經過了二十多天大火才熄滅。

    張巡守城,隨機應變,雷厲風行。連燕軍也被他深深折服,不敢繼續攻城,而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溝,並圍城設定木柵,想長期圍困守軍。而張巡也在城內挖了壕溝以防燕軍攻入。

    賀蘭進明拒發援兵 南霽雲斷指表忠心

    戰至八月,睢陽守軍僅剩下六百多士兵。多數士兵都是飢餓而死的,仍然生存者也大都傷病乏力。於是,張巡、許遠分割槽守城。張巡守城的東北面,許遠守東南面。兩位主將皆和士兵一樣,吃的是茶紙。守軍不再出城襲擊,只在城上死守。對於前來攻城的燕軍,張巡常常曉以大義。結果,先後有二百多人向張巡投誠,為張巡死戰。張巡前後說降了很多叛將,無不為張巡死戰。其中,有燕軍將領的李懷忠等人。

    這時候,御史大夫賀蘭進明接替李巨任河南節度使,並屯兵在臨淮,許叔冀在譙郡、尚衡在彭城,三人皆對睢陽戰況擁兵觀望,不施援手。張巡見城中狀況日益危機,命南霽雲率三十騎兵突圍而出,到臨淮向節度使賀蘭進明告急。

    南霽雲出城後,數萬燕軍前來阻擊,南霽雲直衝敵眾,左右施射,所向披靡,突出重圍後僅損失兩名騎兵。南霽雲先到較近的譙郡向許叔冀求援。許叔冀居然送南霽雲幾千匹布,而拒絕出兵。南霽雲怒不可遏,在馬上大罵許叔冀,要與之決戰。許叔冀不敢迴應。

    南霽雲又到臨淮找節度使賀蘭進明。賀蘭進明竟說:“今日睢陽不知存亡,兵去何益!”霽雲答:“睢陽若陷,霽雲請以死謝大夫。且睢陽既拔,即及臨淮,譬如皮毛相依,安得不救!”賀蘭進明一來妒忌張巡的功名,二來與許叔冀有隙,怕分兵出戰後,自己遭許叔冀偷襲,所以百般推託,拒絕出兵。但他欣賞南霽雲的勇猛, 於是不但不發兵,反而想將南霽雲留為己用。他強行留下南霽雲,並設歌舞宴會款待。南霽雲含著淚說:“昨出睢陽時,將士不粒食已彌月。今大夫兵不出,而廣設聲樂,義不忍獨享,雖食,弗下嚥。今主將之命不達,霽雲請置一指以示信,歸報中丞也。”南霽雲說完,用佩刀將一節手指切下。席間眾人大都被南霽雲感動而泣。南霽雲知賀蘭進明無出兵之意,就上馬而去;將出城時,抽箭射向佛寺浮圖,那箭射進佛塔磚面半箭之深,喊道:“吾歸破敵,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出城之後,南霽雲又到真源,李賁送給南霽雲一百匹馬。八月初三夜晚,南霽雲到達寧陵,與寧陵城使廉垣一起率領步騎兵三千人,突入叛軍重圍圈,且戰且行,回到了睢陽城下,再與燕軍大戰,又破壞敵軍營帳。因為大霧,張巡這時才聽到戰聲,喊道:“此霽雲等聲也。”於是開啟城門,南霽雲趕著從燕軍手上劫得的幾百只牛進城,而能從外面衝入城中計程車兵只有千餘人。回到城後將士們得知援軍無望,抱頭痛哭。叛軍得知睢陽已經斷絕援軍,圍攻得更加緊迫。

    城破被俘慷慨就義 精忠報國名傳千古

    睢陽被圍日久,城中可食之物已經吃盡。有人建議放棄睢陽,向東撤退。張巡和許遠商議,認為:“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敵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 且我眾飢羸,走必不達。古者戰國諸侯,尚相救恤,況密邇群帥乎!不如堅守以待之。”(睢陽是江、淮地區的屏障,若棄城撤退,燕軍必然長驅南下,侵佔江淮地區。再說我軍士兵飢餓勞累,撤退必定走不脫。戰國時各諸侯還會還互相救援,況且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朝廷軍隊的將帥!不如固守待援。)

    十月初九,燕軍攻上城頭,將士們已經疲病得不能戰鬥了。張巡向西面拜了兩拜,道:“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無以報陛下,死當為厲鬼以殺敵!”隨後,睢陽終於被燕軍攻破。張巡、許遠都被俘虜。部下見到張巡,無不慟哭,張巡說:“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尹子奇見到張巡後,問道:“聞公督戰,大呼輒眥裂血面,嚼齒皆碎,何至是?”張巡答道答:“吾欲氣吞逆敵,顧力屈耳。”尹子奇大怒,用刀撬開張巡的嘴巴,只見嘴裡僅有牙齒三四顆。張巡罵道:“我為君父死,爾附敵,乃犬彘也, 安得久!”尹子奇佩服張巡的氣節,本想不殺他,但有部下勸止道:“彼守節者也,終不為用。且得士心,存之,將為後患。”於是,尹子奇用刀子脅迫張巡投降。 張巡始終不肯屈服。其餘大將三十六人,無一願降。於是尹子奇把張巡與南霽雲、雷萬春、姚誾等三十六人全部殺害。張巡臨刑前,神色自若,面不改色,慷慨赴難,時年四十九歲。許遠則被押送往洛陽,在途中被殺。

    在睢陽城破之前,唐肅宗已詔中書侍郎張鎬代賀蘭進明為河南節度使。張鎬得知睢陽危機,率兵日夜兼程,趕往睢陽救援,並同時發文書往浙東李希言、浙西司空襲禮、淮南高適、青州鄧景山四位節度使以及譙郡太守閭丘曉,共同發兵救援睢陽。閭丘曉在譙郡,距離最近,但素來傲慢張狂,竟然不從軍令,沒有出兵。等張鎬趕到時,睢陽已被攻陷三日。張鎬一怒之下,召來閭丘曉,用杖刑將其斃命。睢陽破城七天後被唐軍收復。十天以後,唐軍組織大反攻,廣平王李俶一舉收復東都洛陽(當時為安史燕軍的大燕都城)。

    睢陽之戰,張巡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之下,面臨強敵,臨敵應變,屢屢制勝。從757年1月開始,到757年10月陷落,張巡僅用數千守軍,在睢陽苦守了十個月,有力地牽制了燕軍;若算上在雍丘之戰,則共與燕軍共對抗了二十一個月。史書載,共經歷大小四百多戰,斬叛將三百餘人,累計殲敵十餘萬人。由於張巡的堅守,阻擋了燕軍南下,使得富庶的江淮地區得以保全,保住唐朝的稅賦重鎮;此外牽制了大量叛軍,又為唐軍組織戰略反攻贏得了寶貴時間。當時的翰林學士李翰等人認為:張巡蔽遮江淮,沮敵勢,天下不亡,其功也。

    張巡死後,唐肅宗下詔,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許遠為荊州大都督。追封張巡為鄧國公,史稱張中丞;贈張巡妻為申國夫人,賜帛百;又寵張巡子孫,拜張巡兒子張亞夫為金吾大將軍;又免除雍丘、睢陽徭役、兵役兩年。大中年間,更將張巡、許遠和南霽雲的畫像置於凌煙閣上。此後,歷代仍有對張巡加封。

  • 12 # 真理再現人間

    我仔細研究過這個問題,首先說被吃者是否自願,從殺人償命來講,張巡轉生一定會還的。

    我研究發現,如果不是張巡擋住,判軍衝過防線,連揚州江南都難保,死人會更多。像張巡那樣氣節的英雄,中唐時期不多了。

  • 13 # 沱湖岸邊009

    張巡吃人不是為自己,是為大唐天下和黎民百姓。自己最後也戰死,但其歷史功勳並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和肯定。

    漢唐時期,中國出現一大批信念堅定,意志頑強,百折不屈,家國天下,自信自主,豪氣沖天的人物,與張巡同時期的郭子儀,後面守沙洲的張義潮,東漢時十三勇士歸玉門,西漢張騫西域等等,都是在極端惡劣條件下,建立的功勞看起來雖不宏大,但對整個國家來說都是最關鍵最要命的功勳。

    宋元以後,華人還有這樣的膽識和豪氣嗎!為啥漢唐是盛世,就是人的心胸、眼界、家國意識、社會責任等能夠充分舒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經歷讓你覺得中醫真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