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殘陽暮裡酹江月
-
2 # 琲琲
贈何七判官昌浩——唐.李白
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嘯吒,思欲解世紛。
心隨長風去,吹散萬里雲。
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
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勳。
老死阡陌間,何因揚清芬。
夫子今管樂,英才冠三軍。
終與同出處,豈將沮溺群。
譯:有時我忽覺心情惆悵,兀然獨坐直至夜半。天亮時空懷壯志,仰天長嘯,,欲為世間解亂釋紛,一展懷抱。我的心隨長風直上萬裡,吹散天空中的浮雲。我羞作濟南伏生,九十多歲了還在啃書本,吟誦古文。不如撰劍而起.到沙漠上去拚殺廝鬥,為國立功。一輩子老死於阡陌之間,怎能揚大名呢?夫子您是當今的管仲和樂毅,英才名冠三軍。我想您終會一起建功立業,豈能一輩子與長沮、桀溺為伍呢?
註釋:(1)何七: 何昌浩,排行第七,故稱何七。安旗雲:”似為幽州節度使判官“。判官:節度使屬官。
(2)匡坐: 正坐。夜分:夜半。
(3)平明: 天明。嘯吒:高號長嘯。
(4)紛: 世間的紛爭。
(5)濟南生: 即西漢伏生,名勝,濟南人。曾為秦博士,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傳九篇,即今文《尚書》。漢文帝時召伏生,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見《漢書·伏生傳》
(6)夫子: 指何昌浩。管樂:指春秋時齊相管仲、戰國時燕國名將樂毅。
(7)將: 與。沮溺:指春秋時兩位著名隱士長沮、桀溺。見《論語·微子》。
賞析此詩最顯著的特點是善於抒發詩人內心的矛盾和苦悶,最終以擺脫這種苦悶而展示出詩人樂觀向上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可分三段,第一段為前四句。開篇”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兩句,直接點出積鬱於心的”惆悵“。這惆悵雖僅時而出現,但對積極進取、樂觀豪爽的詩人來說,卻也是非常嚴重的。為此,他正襟危坐,自夜至明,最後竟不得不用長嘯聲來加以發洩:”平明空嘯吒!“然而,”嘯吒“是無濟於事的,只不過聊以發洩胸中的不平之氣而已,所以用了一個”空“字。”思欲解世紛“,用了戰國時魯仲連的典故。由此可以看出詩人之所以”惆悵“,原因是為了解除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苦難。這就是全詩的主旨所在。詩中的矛盾和苦悶心情也是產生於這裡。
詩的第二個特點便是在積極用世和消極思想的對比之中進行多層次的交叉抒寫。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詩的第二段。這一段共八句,在揭示詩人內心活動方面較之第一段更加深入具體。”心隨長風去,吹散萬里雲“二句,上承”解世紛“作飛動的描寫,用以狀寫理想與抱負的遠大。這是正面的直抒。”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是反面的對比。就李白看來,面對安史之亂的混亂局面,即使自己已年逾花甲,但也不能像伏生那樣,老死於經文之中,於國於民毫無補益。這是一層。”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勳“又是一層。這兩句承上而言。如果自己不能乘風破浪,實現”濟蒼生,安黎元“的抱負,那麼,也應在國難當頭之時,拔劍而起,為統一祖國而建立功勳。這是正面的發揮。”老死阡陌間,何因揚清芬“又是反面的對比。
詩的第三個特點是把古人、友人與自己交織在一起來加以描寫。這明顯地體現在第三段,即最後四句裡邊。”夫子今管樂,英才冠三軍。“詩人用管仲、樂毅來比喻何昌浩,同時,也是在寫自己的懷抱。李白在詩中多次把管仲、樂毅作為自己仰慕和效法的榜樣。最後”終與同出處,豈將沮溺群“二句表示,自己將跟何昌浩一樣,為國為民幹一番事業,而決不能像長沮、桀溺那樣做逃避現實的隱士。
補充:李白的人格中,最具魅力的是他傲岸不屈,鄙視權貴的精神。他是懷著“濟蒼生”的熱血踏上長安之途的,可現實是唐玄宗只讓他做了一個粉飾太平的御用文人,加上宦官外戚的專權,理想離現實是越來越遠。可他錚錚傲骨不肯向權貴低頭,桀驁不馴,最終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黑暗的現實,使得本來就“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的詩人更是對權貴王侯嗤之以鼻。於是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大聲疾呼“安能吹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將近酒》中“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在《設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辭》中“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龍里生”;在《答於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綠林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掛臥事玉階’;在《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中“黃金白壁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從這眾多的詩句中我們感受到了詩人那充斥在胸中如波濤滾滾般的怒氣,對統治者、權貴的極端的鄙棄態度,有不少也是借古諷今斥責豪門貴族之作。
這首詩寫於詩人去世前一年,給人一種對對政治抱有希望,有一種看透世事,卻不放棄的理想與豪邁!這便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
3 # 江湖夜雨92
李白儀表雄偉,氣宇非凡,有灑脫不羈的氣質,傲世獨立的人格,外表一派仙風道骨,有道家風範。且極富才情,感情一旦觸發,詩文便如天際狂飆,噴溢而出。外表屬於道家,但內心卻流著儒家慷慨激昂的血脈,安社稷,濟蒼生,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抱負。到了暮年仍把劍長嘯,欲揚芬千古,用世之心無絲毫減弱,不信,請看《贈何七判官昌浩》:
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嘯吒,思欲解世紛。心隨長風去,吹散萬里雲。羞做濟南生,九十誦古文。
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勳。老死阡陌間,何因楊清芬。夫子今管樂,英才冠三軍。終與同出處,豈將沮溺群。
詩歌背景:整首詩,元氣淋漓,壯懷激烈,借寫給朋友的詩句,表明了自己的心際。他的朋友何昌浩,在家排行第七,又稱何七,原來在鄧州做司戶參軍,管理一州戶口的,為七品官員。當時何昌浩在安徽採訪使,宋若思的幕府做判官。
提起宋若思,不得不說,他是李白暮年遇到的一位貴人,李白參加了永王李麟的幕僚,被流放,是宋若思救了他,據說,是李白和宋的父親曾有交情的緣故。這時,李白也做了宋若思的幕僚,他和何昌浩成了同事。
詩歌第一章,自抒懷抱,再現了用世的急切心情。因為到了暮年,我常常因失意,惆悵,悲傷,端端正正坐到半夜時分,難以入睡。匡,是正的意思。天亮的時候,我會仗劍長嘯,以抒心中之鬱悶。陶淵明有登東皋以舒嘯,諸葛亮有抱吟長嘯。我們也會到山谷中,公園裡,大聲吶喊以發洩情緒。解世紛,用到了戰國魯仲連的典故。魯仲連喜歡為人排難解紛,曾幫助趙國脫離危險,並謝絕平原君的封賞。這裡,指李白也有安天下的願望。
心隨長風起,吹散萬里雲。羞做濟南生,九十誦古文。化用了宗愨的“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的句子。羞於如濟南的伏生那樣,九十歲了,還沒有什麼做為。其實,伏生也厲害,有一技之長,精通古籍,漢文帝派晁錯親自到他家中去請教。
第二章,讚頌友人,表達願與其一起建立功勳的願望。前面四句緊接上文,如果不能運籌帷幄之中,那就手提三尺劍,上陣殺敵,怎麼肯埋沒在阡陌之間,那在麼能揚芬千古呢?
後面四句稱讚朋友何七胸有韜略,才冠三軍,可與管仲,樂毅相匹。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雖有遨遊美,終非沮溺群”,肯定了孔子忙忙碌碌,積極用世的精神。孔子和弟子們周遊列國的時候,遇到了隱居避世的長沮,桀溺嘲笑他們,孔子感嘆到:鳥獸豈可與同群。
結束語:李白雖然在政治上很幼稚,在京都做了一年多的翰林,因小人讒言,被玄宗賜金還山,後來又暗眛於形勢誤入了永王幕府,在用世的道路上屢遭挫折,但他老當益壯,不移白首之心,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碼,精神是詩歌的靈魂,李白有堅定執著的理想抱負,才成就他千秋不朽的詩名。
回覆列表
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也就是李白逝世的前一年,當時李白遭逢大難,且疾病纏身。表達了雖有惆悵苦悶,卻”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欲建功立業的心情。
受禍永王事至德二載(757年),李白五十七歲,因永王事入獄後雖被營救,最終還是被判流放夜郎。第二年,十二月,李白自潯陽出發,開始長流夜郎。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佈大赦。
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
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遊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投靠親友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詩詞解讀這詩寫給幽州節度使判官何昌浩,排行第七,故稱何七。
這首詩可以看到詩人此時此刻的內心的矛盾和苦悶,但仍然有”拂劍起、收奇勳、揚清芬“的期盼,展示出詩人樂觀向上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只可惜,他已經快走到生命的盡頭。
贈何七判官昌浩唐代:李白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嘯吒,思欲解世紛心隨長風去,吹散萬里雲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勳老死阡陌間,何因揚清芬夫子今管樂,英才冠三軍終與同出處,豈將沮溺群?開篇”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 雖然經過此前的變故,我們注意到,他還只是有時出現惆悵,可能這樣的惆悵對於生性豪放的他來說,也是不好接受的。
所以”平明空嘯吒“,長歌當哭,以洩胸中不平。並且還要”思欲解世紛“。這裡用了魯仲連的典故。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於是平原君欲封魯連,魯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魯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魯仲連客遊趙國,正趕上秦軍圍攻邯鄲,聽說趙王準備接受辛垣衍的主意,以尊奉秦國為帝為條件使秦國退兵。他便去見趙國的平原君,責備他並說他能勸退辛垣衍。後來,他施展自己的辯才,說得辛垣衍啞口無言,表示再也不敢言帝秦之事。平原君要謝賞他,他拒絕說:“天下奇士所貴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若為圖報,實在是商賈所為。”於是拂袖而去。
魯仲連在後世成為為人排憂解難和功成身退的人格典型,李白對他非常仰慕,在很多詩作提到他: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 ”魯連及柱史,可以躡清芬。“ ( 《古風》)魯連逃千金,珪組豈可酬。時哉苟不會,草木為我儔。 (贈崔郎中宗之(時謫官金陵))“所冀旌頭滅,功成追魯連”( 《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岧嶢廣成子,倜儻魯仲連。“ (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等等
”心隨長風去,吹散萬里雲“ ”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
從正反兩面來承接”解世紛“,就李白看來,面對安史之亂的混亂局面,即使自己已年逾花甲,但也不能像伏生那樣,老死於經文之中,於國於民毫無補益。
這等抱負真是偉大,要知道,李白為何落得如此下場,就是因為安史之亂他跟錯了人。他以為永王是真心反叛亂的,結果永王自己也有私心,(被逼)叛亂,想反他的哥哥了。可是經過這些大難,李白還有心要解世紛。如此,我們不能再單單以李白豪放任性來看他了,他實則也有憂國憂民的一顆赤子之心啊!
”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勳“ 國難當頭之時,拔劍而起,為統一祖國而建立功勳,豈可””老死阡陌間“啊。
”夫子今管樂,英才冠三軍。“詩人用管仲、樂毅來比喻何昌浩,同時,也是在寫自己的懷抱。李白在詩中多次把管仲、樂毅作為自己仰慕和效法的榜樣。最後”終與同出處,豈將沮溺群“二句表示,自己將跟何昌浩一樣,為國為民幹一番事業,而決不能像長沮、桀溺那樣做逃避現實的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