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混元形意掌門人

    “九子奪嫡”倒是真有其事,於是野史、小說和民間故事就沿著這條線再發展,就出來了雍正修改遺旨的緋問故事。

    稍微有點常理就知道,康熙在病死前就指定了胤禛。

    反正吧,康熙好幾個兒子,無論傳給哪一個人,後世都會懷疑是哪一個害死了康熙。因為康熙死的有點太突然,之前好好的生病不到半個月就突然死了。讓後人覺得很奇怪。但是大家想想,工作勞累加班猝死的人很多,何況康熙還是一個快70歲的老頭了。

  • 2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雍正的繼位,是很有爭議的。尤其是曾靜秉承呂留良反清思想,將與允禩、允禟有牽連的人散佈的謠言進行加工,故而有了後來雍正帝在《大義覺迷錄》中辯護的罪狀之一:弒父篡位。

    雍正帝

    雍正繼位,成為了宋初“燭影搖紅”後的另一樁疑案。乾隆時人蕭奭,自稱“草澤臣”,對雍正帝的繼位極力讚賞,認為是名正言順,在《永憲錄》中駁斥謠傳篡位者為“一二奸頑造作無稽,以汙人聖德”。

    這樣的話,不免是受了《大義覺迷錄》的影響。雍正帝自證清白,說:“夫以朕兄弟之中,如阿其那、塞思黑等,久蓄邪謀,希冀儲位,當茲授受之際,伊等若非親承皇考付朕鴻基之遺詔,安肯貼無一語,俯首臣伏於朕之前乎?”

    蕭奭又說,康熙駕崩後,是隆科多先護皇四子雍親王回朝哭迎,守在宮內,而其他皇子“非傳令旨不得進”。難道康熙駕崩,只有隆科多陪著胤禛在場?這有弒父篡位的可能!

    胤禛拿出康熙的念珠,說是康熙帝臨死前親授與他,要他戒驕戒躁多冷靜。但還是不能證明清白,只能留下謎團。

    康熙遺詔

    康熙遺詔,雍正所修的《清聖祖實錄》和乾隆所修的《清世宗實錄》,以及現在已發現的遺詔實物,內容大致相似,在場的人員也是一樣,且稱先當著胤禩等的面宣讀遺詔後,胤禛才匆匆入場。這都是在為胤禛不曾弒父提供證據。

    康熙最後確定儲君時,主要競爭者大多被拘禁或被調離,皇太子胤礽被廢拘禁了十年,皇長子胤褆於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因謀奪儲位被削爵囚禁,老三胤祉主要從事文化事業建設,老八胤禩屢遭貶黜被邊緣化,老十四胤禎被派到了西北前線。留給後世的懸念,是康熙以胤禎為大將軍王,最有可能,但他被調離京城遠在數千裡之外,即便選擇他為儲君,勢必造成京城內訌,手足兵戎相見,於國於家都是一場流血的災難。康熙帝沒有那麼蠢!

    故而說,他最後不露聲色地指定富有理政經驗的胤禛即皇帝位,算是準確的考慮。而名正言順,那只有歷史知道!

  • 3 # 日小堯茗居

    謝謝!由邸曉居MBA侃歷史來說說他對雍正帝即位的看法:肯定的說,雍正帝的即位是合情合理的,有根據嗎?有,近幾年來 ,清史學家就雍正帝的即位是否合理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調研,首先就康熙帝的“遺詔”問題就說明了一個不可以更改的事實。遺詔是一式兩份,而且遺詔的內容是用滿漢合璧對文字來書寫的!

    (博物院存檔的康熙遺詔圖片後半部分)

    另外:這個遺詔的書寫一定是繁體字書寫,取遺詔的時候,需要兩名以上的上書房大臣加上領侍衛內大臣,還要有侍衛保駕,宣讀的時候不管是隆科多,還是哪一位也好,一定會是“滿、漢”兩位大臣宣讀,漢大臣宣讀漢字部分,滿洲大臣宣讀滿族文字部分。(網路圖片)

    為什麼出現了雍正帝的皇帝位置是否名正言順這些話流傳至今呢?邸曉居MBA侃歷史的看法這就是雍正帝的登基以來的執政的方略問題,以及在康熙帝駕崩以前由於廢太子所產生的九王奪嫡,留下了一個政治漩渦。雍正帝登基以後大加整頓,吏治、刑名、庫銀虧空、等等一系列的措施,這嚴重的侵害了資本利益集團,那麼這個利益集團又在朝廷極其各個地方省份、州、府、縣衙門當差,在雍正帝的這個國策一旦觸犯了官僚資本利益集團的時候,他們就會對雍正帝進行打壓,誹謗,攻擊,甚至懶政。(來自影檢視片)

    還有一個問題,雍正帝在登基的初期,國庫的存銀不到一千萬兩,所以雍正帝透過康熙帝遺留下來的問題進行了改革,積極推行新政,在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制度,在浙江、河南等地推行了官員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及攤丁入畝等重大改革,雍正帝的這項改革遭到了以八爺黨和旗人的反對,說違反了祖制,違反了祖宗的家法,那麼各地的官員更加不遺餘力的橫加干涉,主要就是觸犯了官僚的利益。(來自網路圖片)

    還有就是由於湖南人“曾靜”引起的策反滿清漢軍嶽鍾琪部反清復明一案,此案引發了全國各地的文字獄,由於雍正帝的這次清理,使那些一度對滿清王朝存在偏見的反對派的文人墨客消聲滅跡,特別是傳說中的山東的呂劉良一家,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雍正帝還親自編寫了大義覺迷錄,讓曾靜到全國各地進行宣講,這實際上造成了很壞的影響。雍正帝的執政時間是十三年,很短,但是在民間留下了負面影響很大,特別是八阿哥允禩家中的流放人員的一路的負面散佈謠言,給下一代留下了對雍正帝不可磨滅的流言蜚語,真真假假的流傳至今。史必如鐵,關於雍正帝即位目前沒有說過屬於纂位。(圖片來自網路)歡迎網友們一起互動、評論、以上觀點只代表本人,留言必回覆!

  • 4 # 隨便123840952

    不正,現在我們看到的史料都是篡改過的。沒有問題為什麼要大幅的刪改?解釋不通啊。但是雍正確實還是一個比較合格的皇帝。

  • 5 # 步武堂

    雍正皇帝的皇位是否明正言順?這個問題至今為止都有不同的意見,並且不同的意見之間也有爭論,這種不同的意見和爭論,讓我們看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的皇帝。就是在文藝作品當中雍正的形象也是兩個不同的極端。

    那麼為什麼雍正皇帝的皇位是否“名正言順”會成為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呢?說起來這個問題並不是雍正皇帝本身造成的,造成爭論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因為康熙朝慘烈的“九子奪嫡”的後遺症——奪嫡失敗的一方甚至多方的“情緒發洩”。第二個是因為康熙皇帝本人在傳位繼承人確定上的猶豫和失誤——預設傳位繼承人而以傳位遺詔傳承皇位,這就給朝野,主要是九子奪嫡失敗的一方提供了製造輿論的空間。

    假如康熙活著的時候明詔就確立太子的話,哪怕是在臨死之前公開確立太子的話,那麼無論是誰繼承皇位,無論這個繼承人是否合格,無論這種繼承是否合理,都不會有“是否名正言順”的猜想和質疑。

    但是很遺憾,被兒子們慘烈的奪嫡之爭搞怕了的康熙,最終選擇了一個註定要給繼位者帶來麻煩的傳位方式,這種方式保證了康熙自己的穩定,但繼任者就不是那麼理直氣壯——雍正就是被這個“名正言順”逼的親自寫了一個《大義覺迷錄》的小冊子,本意是想說清楚自己得位之正統,但是這種事,越描越黑,雍正是無論如何也說不清楚了。這個“傳位不正”的鍋,一直背到現在。

    其實,以我們現代社會的觀點,做了皇帝,並且有這個能力做皇帝,也在皇帝位置上盡心盡力政績不俗,就應該是一個好皇帝,和正或者不正又有多大關係呢?

    漢高祖劉邦,創立了大漢四百年的基業,他的得位正否?唐太宗建立了唐朝,開創了盛唐時代,他的得位正否?宋太祖趙匡胤搶來的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富裕的國家,他的得位正否?

    朱元璋呢?

    所以,應該說,既然雍正已經得到了皇位,並且在皇帝位上勵精圖治,勤勉上進,國富民安,這應該就算是“名副其實,名正言順”了吧?

    回到問題的本身,對雍正繼位正統性質疑的依據,其實都是站不住腳的,但是某些猜測,尤其是“陰謀論”的猜測,雍正真的是無法淡定,因為猜測是不需要依據的。

    關於雍正在康熙臨死前夥同隆科多篡改遺詔的說法,顯然是沒有確鑿的依據,並且在邏輯上也是行不通的——漢字可以篡改,滿蒙文字的篡改應該是不可行的。

    矯詔,也就是偽造一個遺詔,理論上是可行的,這就是猜測,猜測矯詔,是不需要證據,也不可能有證據——皇帝的詔書很少有皇帝自己親自書寫的。

    但是懷疑矯詔的根源,是對雍正繼位的不滿,這種不滿在繼位之初表現為不服氣,比如八爺黨就不服氣,比如十四阿哥就不服氣。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有同等機會登上皇位的,同時也自認為如果自己做了這個皇帝也會幹的很好,甚至比雍正乾的更好。

    但是後來的不滿就已經不是不服氣,而是對雍正執政理念的反對了。雍正推行的各種新政,都多多少少的觸及了很多的既得利益者,這些被侵犯了既得利益的人或集團就會形成一個合力,對雍正的新政橫加阻撓甚至詆譭,詆譭的主要依據,就是雍正的新政違反了“祖制”,違反祖制的繼承者就是不合格的繼承者,這就是雍正繼位“不合祖制”,這個不正統更加的厲害。

    在兩種聲音的不斷攻擊下,雍正的反擊也是變得過於強勢,過於刻薄,這就給了反對派也就是質疑雍正繼位是否正統的集團一個反對的口實。

    其實,雍正做了十三年皇帝,也就算是忍辱負重了十三年,但是在這樣惡劣的政治環境下,雍正還是完成了大清國力的積累,整肅了日益敗壞的吏治,讓康熙盛世得以延續至整個乾隆時期,成為康乾盛世承上啟下重要的一環,也真的是難能可貴了。

    為什麼一定要糾結於本來也就無法完全說明白的“是否正統”呢?這對雍正不公平啊!

  • 6 # 超越愛影視

    康熙遺照中的一段: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康熙遺詔》雖然並非康熙的真跡,但也不能因此而推斷雍正皇帝是篡位的。因為在康熙去世前,雍正已基本掌控了清朝的核心權利,遠在西北打仗的十四阿哥手中的軍隊,其後勤的保障也完全受制於雍正。因此,從政權平穩過渡的角度來看,讓皇四子胤禛即位登基,似乎是康熙皇帝在臨終前能做出的唯一選擇了。

    大部分的史學家判斷,康熙的遺詔有滿文、漢文、蒙古文幾種語言。按照民間所說其修改了漢文,但是蒙文、滿文是不能修改的。而且民間傳說為傳位十四皇子,被隆科多改為傳位於四皇子,但按照清朝官方檔案書寫規則,並無四皇子十四皇子之稱,而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迄今故宮所藏約一千萬份清朝檔案中,並無例外。於字在古代只做人名,傳位於應該是傳位“於”,從書寫習慣和內容上分析,民間傳說基本可以肯定為謠傳。

    因此雍正的皇位名正言順,絕無篡位之嫌。

  • 7 # 磨史作鏡

    雍正繼位是清初三大迷案之一,既然是迷案,肯定就不那麼名正言順,有幾個疑點:

    1.康熙皇帝死的太快,而且他臨死之前只有雍正和隆科多在旁邊,所以康熙皇帝死因成迷,如果是真是病死的還好,雍正繼位即使沒有傳位詔書,也算不得篡位,因為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康熙皇帝有決定意義證據的傳位詔書,就是說康熙死前可能根本沒有時間起草詔書了,太突然了,所以當然說雍正篡改詔書肯定是無稽之談,但是他直接“偽造”一份詔書的可能性還是有可能的。如果雍正弒父並偽造詔書,那麼他是篡位無疑了。反之不算。

    2.雍正即位後殘酷對待他曾經上位的“功臣”隆科多和年羹堯,先後處死了二人,多少讓人覺得有“殺人滅口“的嫌疑。隆科多當時宣讀詔書,而且是掌握京城警衛力量御林軍的九門提督。年羹堯為陝甘總督,佔據要衝,堵住了雍正最大政敵十四阿哥、撫遠大將軍王胤禵的回京之路。

    3.對曾經的政敵,也就是親兄弟們殘酷清算,老八、老九、老十都不得好死,十四阿哥胤禵因為是自己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他不好做的太絕,但是也打發他看皇陵軟禁起來,直到乾隆年間才放回來。

    4.總之,雍正繼位是個迷案,兩個迷惑點:康熙之死和詔書之謎,這個詔書到底是康熙皇帝生前擬製的還是雍正自己給自己的,沒有絕對的結論可以說。

  • 8 # 史無止境

    公元1723年10月,康熙不顧69歲高齡,到南苑狩獵。十幾天後,他忽覺得身體不舒服,就回京在暢春園休養,至11月12日病情本已穩定,但13日病情突然惡化,當日夜裡即一命嗚呼。14日大殮。幾天之後,皇四子胤禛登基,年號“雍正”。

    雍正的突然繼位,震驚朝野。

    各種傳聞甚囂塵上。時至今日,歲月已過雍正六年,有人投“逆書”,列雍正十大罪狀:即謀父、逐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好色、誅忠、任佞。如果“謀父”實有其事,那麼,雍正的繼位就值得懷疑了。

    據說,康熙病重時,胤禛進了一碗人參湯,隨即康熙就死了,接著,胤就繼了位。

    即是說,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此說似乎也在理:因為原來康熙病情已經穩定,而13日驟變,突然去世實在令人生疑。又據說,當時有個義大利人馬國賢曾身臨其境,認為即使不是毒害,也出現了不同尋常的變故。另據推測,暢春園是處在隆科多的嚴密控制之下的,他負責康熙的安全警衛及執掌衛戍兵權,而他又是雍正的舅舅,那時只有他能接近康熙,因此不排除他參與下毒的可能。

    照此推理,雍正不是繼位,而是篡位。那麼,雍正謀父之後,又是如何“篡位”的呢?據說是隆科多擅自篡改了遺詔,將“十四子”改為“於四子”,將“胤禎”改為“胤”了,雍正依詔登基,順理成章。還有人說,雍正初年,他藉口殺了隆科多是為了殺人滅口,讓篡位之事變成永遠的秘密。還有人推斷,雍正之所以在皇十四子返京之前“謀父”,也是怕節外生枝。究竟雍正是弒君奪位還是正常登基,歷史上尚無定論,也許這會是個永遠的謎案了。

  • 9 # 帝國及時雨

    雍正帝的卻是個非常非常有魅力與爭議的皇帝,而且還是清朝唯一一個即位與死亡都非常有爭議的皇帝,在我看來,他同樣是整個清王朝時期最勤勞並且最敢於用改革的皇帝,火耗歸公,設立軍機處,成立血滴子,粘杆處等風聞組織這一點與朱棣一樣,是個好到極致壞到做絕的人物。

    關於他即位的問題我先來說說,雍正年間,對雍正繼位的談論便不絕於耳。雖然史學界對皇位合法性尚無定論,但流傳的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是不成立的,因為現存於遼寧省檔案館的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擬就並頒佈天下,並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不能說明問題。 主張篡位說的學者中,有的認為康熙去世過於突然,未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詔,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佔了先機;有的認為康熙生前兩立兩廢太子,對立儲君一事勞心傷神,直到臨終前才屬意皇十四子為儲君。 按照正統繼位說學者觀點,如果沒有實在的證據證明其他皇子為康熙所屬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並且在詔書中一般都是加上個皇字的,比如傳位於皇四子,假如這樣”十“改為”於“是沒有根據的。

    另外還有他的死因之謎 關於雍正之死,史書記載非常簡單,只是說,前一天,雍正在圓明園行宮病重,第二日下午病危,急召大臣,當晚即死掉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雍正的死亡,史料沒有記載。

    但是他的卻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皇帝,並且十分的有性格,所做的事情都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其登基伊始就說:“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奸,夤緣請託,欺罔矇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從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朕之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較之古來以藩王而入承大統,如漢文帝輩,朕之見聞更過之。”

    他深知康熙後期的社會問題,如朋黨鬥爭;吏治不清;依靠富民政策的實行,加速了貧富矛盾的積累;西北用兵不停,需要繼續解決與準噶爾部的矛盾;國帑空虛。他針對現實,結合自己的理想,產生他的政治綱領。雍正帝在即位的當月,諭令大學士、尚書、侍郎:“政事中有應行應革能裨益國計民生者,爾等果能深知利弊,亦著各行密奏。” 緊接著,在雍正元年(1723年)元旦,給地方各級文武官員分別釋出的上諭中,講古代純臣,皆“興利除弊,以實心,行實政”, 發出為國計民生進行興利除弊的政治改革的號召。

    他的改革思想包含如下內容:第一,反對因循苟且。雍正帝認為他即位時“人心玩愒已久,百弊叢生”,“若不懲創,將來無所底止” ,屢屢告誡臣下,不可“因循玩愒”。 他針對康熙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主張“著意搜剔”,把攻擊這是“多事”的人斥為“淺見無知輩”。 他反對因循守舊,是為清除改革道路上的思想障礙。 第二,整頓吏治,以利民生。雍正帝在前述元旦給總督的上諭中說:“今之居官者,釣譽以為名,肥家以為實,而曰‘名實兼收’,不知所謂名實者果何謂也”, 實際上發出整飭吏治的通告。他在登極一週年的時候又說:“朕纘承丕基,時刻以吏治兵民為念” 表明他企圖透過整頓吏治,達到富國裕民的目的。

    第三,反對朋黨。雍正帝從親身體驗中深知朋黨的危害:朋黨各行其是,破壞朝政統一,損害君主權威。朋黨之間互相攻擊,任用私人,不僅失去正常的用人原則,也干擾了君主行使用人去人的權柄;朋黨各抒政見,自我標榜,批評朝政,擾亂君主視聽,妨礙堅持既定的政策。所以他說“朋黨最為惡習”他反對的朋黨包括科甲出身官員的師生同年的宗派關係,因此宣稱,欲“將唐宋元明積染之習盡行洗滌”。 “務期振數百年頹風,以端治化之本”。 表明他為澄清政治、醫治痼疾的決心。興利除弊的改革思想是雍正帝政治思想的一個內容,此外,他認為“有治人無治法”,以為好的君主和官吏就可以把政治辦好,這是他的基本觀念。 他主張“為政務實”,即從實際出發,踏實地辦事,這是他的思想靈魂。他主張施政嚴猛,要有雷厲風行的辦事作風,這是他施政的策略思想。在雍正帝的全部政治觀念中,興利除弊是其核心內容,因而是他為政的基本特色。

    內政上雍正元年(1723年),接受山西巡撫諾岷的建議,施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財政收入,並限制地方橫徵暴斂。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又針對康熙末年各地虧空錢糧嚴重,決定嚴格清查,對貪官汙吏即行抄家追贓,對民間拖欠,命在短期內分年帶徵。清理的政策,地方凡有虧空,限三年之內如數補足,如限滿不完,從重治罪 。

    軍事上,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準備對準噶爾部用兵,雍正七年(1729年),用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出西路,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出北路,進軍征伐。但前線連吃敗仗,雍正帝囚禁嶽鍾琪,屢換北路軍營將帥。到後來,雙方都打不下去了,開始談判。 雍正帝消滅對方的目的沒有達到,究其原因,雍正帝、嶽鍾琪、傅爾丹等輕敵驕滿是重要因素。未出師前,雍正帝自稱:“選派將領,悉系鎮協中優等人才,揀選兵丁,率皆行武中出格精壯,殊非草率從事。” 與西北用兵相配合,雍正設立軍機處,協助他處理軍務。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雍正帝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以及親貴中指定充任,如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大學士鄂爾泰等,都是以親重大臣兼任軍機大臣。還有軍機章京,由內閣、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門官員中選充。所有這些人都是兼職,他們的升轉仍在原衙門進行。因此,軍機處設立之初,“無專官”。 軍機處沒有正式衙署,有值班房,在隆宗門內,靠近雍正帝寢宮養心殿,以便於軍機大臣被召見議事。無專官,無衙署,就使軍機處成為一種特殊的機構。

    思想上,雍正帝加強思想統治,大興文字獄。雍正七年(1729年),發往西北軍營效力的前工部主事陸生楠,著《通鑑論》十七篇,論述封建、建儲、兵制、君臣關係、無為而治等問題,涉及到當朝朋黨之爭等敏感問題。雍正帝說他“借托古人之事幾,誣引古人之言論,以洩一己不平之怨怒”,下令將其在軍前正法。也在軍前效力的監察御史謝濟世,藉著批註《大學》,“毀謗程朱”對理學提出責難,雍正帝命在處死陸生楠時用其陪綁,以示懲誡。 同年,發生曾靜遣其徒張熙策動川陝總督嶽鍾琪謀反的投書案,牽連到已故理學家呂留良,雍正帝遂大興文字獄,以作為控制思想、打擊政敵、提高自己權威的手段。 雍正帝把他批閱過的奏摺選擇一部分輯成《硃批諭旨》。他對臣工的諭旨,由張廷玉等紀錄編成《上諭內閣》、《上諭八旗》。他的各種體裁的文章被後人輯為《御製文集》。

    對待少數民族上,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貴州古州、臺拱的苗匪在邊境滋事,雍正帝命哈元生為揚威將軍,統領四省官兵征討。又命果親王胤禮、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協同辦理苗疆事務。命刑部尚書張照、副都御史德希壽幫辦苗疆事務。不久哈元生平定了貴州的苗民叛亂。

    他的死至今為止都有多種說法,官方記載是,雍正帝在位時期經營了圓明園宮苑,常在圓明園與大內兩處居住。他青年時中過暑,以後就怕炎熱,故以較涼爽的圓明園為棲身之所,住在冬暖夏涼的九洲清宴、四宜書屋、萬方安和等處。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帝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辦事”, 至二十三日子時就駕崩了。 雍正帝崩後,根據他的秘密立儲方法,由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繼位。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泰陵。 至此,一代大帝雍正歸於天堂,但是他留下的傳說直到幾百年後的今天還有人屢屢提起!

  • 10 # 萬壑山

    我們先來看流言。

    第一個流言認為雍正是矯詔繼位。說康熙帝在病中曾令大臣隆科多召十四子胤褆回京,欲傳位於十四子。隆科多隱瞞了或是故意拖延,導致胤褆沒能在康熙駕崩前趕回繼位。而康熙一死,隆科多便假傳聖旨,雍正才得以當上皇帝。

    第二個流言認為雍正是篡改遺詔繼位。說康熙遺詔上寫的是傳位十四子,被隆科多將“十”改成了“於”。於是雍正皇帝繼位了。

    現在,舉起小拇哥。

    在遼寧省檔案館收藏有一份康熙遺詔,該遺詔同時用滿、漢、蒙三種文字書寫了同樣的內容。該遺詔中有一段這樣寫道“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恭,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這四皇子胤禛,就是雍正。雍正於康熙四十八年受封雍親王。

    這份詔書足以捅破流言的那層可憐的窗戶紙,證明雍正得位的正當性。因為沒辦法改!滿文中的“於”和“十”完全是兩個字,而清朝漢字裡用的是繁體的“於”,而並非現代漢語的簡體“於”,因此流言可破。

    雍正在康熙四十八年冊封親王后,在諸皇子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並先後二十二次參與祭祀,比諸皇子都多。康熙很喜愛雍正之子弘曆,謂其母乃有福之人,而這個弘曆就是乾隆。由以上,可證明雍正是康熙指定繼承人。

    雍正可算是一個好皇帝。之所以會有這麼多關於他得位不正的流言,大抵是政敵的中傷。加之他在位期間多有殘害手足,殺害功臣的史實,民間才有如此多的傳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購買新車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