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家網推薦

    三國向來公認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單論軍事綜合實力,那必然屬於魏國老大哥的,畢竟那麼大的體量,古代戰爭動員力量要遠遠比剩下的兩個國家要優秀,但是有關誰排第二,向來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支援蜀漢的人動輒就擺出蜀漢摁住曹魏一頓爆錘的北伐經歷以及孫十萬的一生之敵合肥城來說事,而支援東吳的人會把赤壁、夷陵以及背刺關羽奪荊州等戰拿出來說。

    總而言之,這裡面的爭論向來就是這麼激烈和複雜,我們先說支援蜀漢的一方所舉出的北伐例子和合肥例子的對比,北伐屬於蜀漢的一項基本國策,先後有諸葛亮、姜維等人在這道路上努力奮鬥過,這條大道上有曹魏的老臣司馬懿女裝的姿態、有曹魏老將張郃被亂箭射死的慘狀、還有子丹佳人的曹子丹曹真的數出無功以及鍾會鄧艾的同歸於盡。

    毫無疑問,在北伐這條國策上,蜀漢用有限的國力已經打出來了最優解,基本上在北伐裡面,曹魏這個體量第一的三國之一的國家,經常被蜀漢打得丟盔卸甲,落花流水。再看看合肥之戰,合肥之戰最大的黑點就是孫權,孫權率領的十萬大軍被張遼張文遠帶領的八百壯士左右衝殺,以至潰不成軍,孫權就此得到了孫十萬的諢號,而張遼得到了可止江東小兒夜啼的美名,張文遠威震逍遙津的故事至今仍然在傳頌著。

    兩相對比就會給人一種極為明顯的感覺——同樣以體量最大、綜合軍事實力最強的曹魏做標準,蜀漢這邊在北伐時期可以吊打曹魏絕大多數名將,而東吳在御駕親征、魏國實力空虛之際,依舊會遭到慘敗。由此看之,東吳的進攻能力似乎遠遠比不上蜀漢。

    那麼我們再聊聊強烈支援東吳這邊的一方人的觀點,他們所列舉的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背刺關羽之荊州之戰,無一例外都是酣暢淋漓的大勝利,這種大規模的勝利毫無例外全是改變了當時三國世界的大勢,成為了一個又一個大變數。

    我們先說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曹操“與將軍會獵於吳”,足足幾十萬的大軍,懷揣著宇內一統的雄心,居然在這種絕對優勢下幾乎全軍覆沒,曹操就此對統一一事走向消沉態度,可見東吳這邊的主場作戰能力以及防守能力有多突出了。

    同樣的還有夷陵之戰,對比赤壁之戰,我們也會發現,這場大戰同樣也是進攻方實力無比強大,軍力絕對佔優,且也是一流名將帶領——劉備親征,結果在夷陵遭遇滑鐵盧,數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與赤壁類似,這場戰爭也屬於東吳的主場作戰,依舊可以看出來東吳那驚人的軍事防守能力。

    至於背刺關羽贏得荊州之地的戰爭過程,則充滿了陰謀詭計與靈巧的四兩撥千斤,且對插入時間也把握得剛剛好,恰好選在關羽最脆弱的地方,於是整個過程進行的幾乎完美,白衣渡江的故事充滿了夢幻,整個作戰與其說是硬碰硬的正面作戰,不妨說是一場完美的特種潛入配合的穿插作戰。東吳人很擅長這方面的戰爭,甚至還特地有解煩軍的設定。

    總而言之,我們不得不承認,東吳的軍事實力一旦涉及到防守、破襲作戰將會非常優秀,可一旦設計涉及到非本土的進攻戰役,往往就會跑肚拉稀,不堪一擊,而蜀漢剛好相反,極為擅長大兵團進攻戰。

    但總的來講,反防守能力並不突出,不管是面對東吳這種防守怪物,還是面對寧可女裝也打定主意龜縮司馬懿,蜀漢的表現都很普通。

    因此,綜合來看,儘管東吳甚至沒見到淮河,但是東吳軍力比蜀漢要強

  • 2 # 阿戴有話說

    三國中,大家在印象中,東吳是最沒有存在感的,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三家分天下,曹操佔的是天使,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佔的是人和,靠皇叔的身份,走遍天下。東吳是地利,依據長江天險。論武將的名氣,劉備有五虎上將,曹魏也有五子良將,而在東吳這邊,最出名的其實各個階段的都督,從周瑜到呂蒙,再到陸遜,都是比較年輕就早早過世,其實東吳也有江表十二虎臣,也不是吃素的。但是這時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幾乎沒有開疆擴土的功勞!為何會這樣?因為吳國與魏蜀兩國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曹操平定北方,自然多得五子良將的助力,而劉備進益州也離不開五虎將的扶持。與這兩家相比,孫氏一族佔據江東,最主要的依靠則是孫策。小霸王孫策以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卻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就佔據了整個江南。在這一過程中,除了程普、黃蓋、韓當等孫策老爸孫堅的舊部之外,其他“虎臣”們或是沒有投靠孫策,或是還過於年輕職位不高。而即便如程普等三位老將,他們在整個平定江東的戰鬥中也遠不如孫策出彩。可以說,是一個過於優秀的孫策,掩蓋了江東眾將的光芒。江東平定後,孫氏集團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平定內亂和守禦國土了。而唯一的一次擴張,最大的功臣卻是呂蒙和陸遜。於是,也就很難在“江表十二虎臣”身上找到開疆擴土的戰績了。

    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刺,黃忠

    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

    江表十二虎臣: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

    另外就是,兩川雖小也有十萬戶,但是東吳地廣人稀,戶數還不如兩川,前期還是一直在開發嶺南,而西蜀雖然只有益州一個州,但是這裡作為曾經高祖發源之地,其實戰火在之前一直也沒有延續到這裡,劉備在佔有西蜀之前,劉焉劉璋父子在這裡發展的還不錯,天府之國也不是浪得虛名。尤其是前期還佔有荊州的時候,領土面積超過東吳,甚至可以叫板曹魏,但是夷陵之戰,一把火燒掉了西蜀所有的復興希望。

  • 3 # 滄海一聲笑970918CID

    我認為:蜀國比吳國強一些!文有諸葛亮和龐統,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後主是個英明的君主,文有蔣婉,武有姜維。

  • 4 # 李治亞文史部落格

    自然比蜀漢更強,不要被小說三國演義欺騙了。

    事實上,東吳名將輩出。這些名將都可以稱得上是文武雙全,或者叫儒將,而且都有拿得出手的戰績。早期的孫策打出了江東的半壁河山,甚至是江東班底。他的盟友周郎更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著名的好戲火燒赤壁,更是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說諸葛亮未出茅廬一直天下三分,相比周瑜卻是著名的實幹家,一番大火讓曹操八十三萬人馬逃回北方,可以說周瑜是當時最著名的將星。

    周郎英勇善戰,呂蒙也能出奇制勝,蜀漢大將關羽就死在呂蒙手裡,所謂白衣渡江,兵不血刃拿下荊州,就是這位呂蒙將軍。當初呂蒙是一個大老粗,是孫權逼著呂蒙讀書,後來成了有勇有謀的大將。

    至於魯肅,其人智勇雙全,有時不亞於諸葛孔明,和蜀漢結盟,此人功不可沒。

    陸遜是三國後期的大將,一把火燒掉了劉備的精銳。火燒連營成了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戰例。

    至於丁奉徐盛陸抗等人都是著名的大將。三國時期東吳的兵力比蜀漢強,相比曹魏稍顯不足,不過東吳總能應付自如,讓人叫絕。

  • 5 # 釣海翁

    在襄樊之戰前,蜀漢的實力是整體強於東吳的,當時劉備坐擁荊益兩州,實力僅次於曹魏。劉備稱帝后賜予了關羽假節(也就是對荊州有獨斷之權)後,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後,東吳怕蜀漢實力更強大,於是偷襲荊州導致關羽首尾不能相顧最後敗走麥城,關羽戰死後劉備失去荊州,直接導致劉備實力弱於東吳的還是劉備與東吳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後蜀漢實力大損,而且損失了多員大將,至此蜀國實力在三國中最弱偏居益州,在沒有足夠的人口、土地和人才的情況下諸葛亮北伐無異於勞民傷財,最後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在劉禪後期軍備廢弛,在鄧艾的奇襲下毫無抵抗之力,最後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雖然諸葛亮數次北伐都無果,但其盡忠報國的決心著實令人敬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是對天命的抗爭吧!

  • 6 # 神人院長黃老邪

    首先,我們要分析強弱問題,必需得有一個時間點的確立,那麼強弱之分才有個定論其次,要說強弱,我們一般是從兩方面來考慮的,一是兵力,二是領土,領土是資源,兵力是武力再次,我們都要知道,無恆強,無恆弱從以上三點作為基礎我們來分析三國中的曹魏、蜀漢、東吳的強弱我們才會有一個比較準確的答案。

    時間的定位我想分兩個時間點來分析。

    我們先將時間定在蜀漢獨立,劉備稱帝的時間點,因為那是三國兩國獨立稱帝,也基本上定下了天下三分的時期,這個時間點非常具有代表性,為什麼,因為東漢在這一刻起,宣佈了正式滅亡:

    魏國:強,強大指數100分,

    蜀國:強,強大指數85分,

    吳國:弱,強大指數45分,整體格局,兩強一弱。

    這個時間點,蜀國佔了益州漢中荊州,可能大家都不感覺強,但是,你們要知道,益州和漢中是什麼地方,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天府之國,可以說是兵多糧廣之地,更重要的是,當年劉邦打天下就是從這裡打出去的,這個地方其實真的可以算是易守難攻之處,劉備拿下了益州之地,再加上荊州四郡(其中荊州一半是在東吳手裡並非荊州全部)可以說是佔據了各種優勢,而魏國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所有的資源好的北方州郡都在他手裡,強大是肯定的了,至於說東吳,有人說東吳實力很強什麼什麼的,其實錯了,東吳非常弱,可以說赤壁之戰遇到曹操一來,幾乎整個東吳半數人都想投降,能夠打贏赤壁真的是走了大狗屎運了,然後赤壁打完,本來荊州是整個赤壁之戰的戰利品,卻無力收回,被劉備借荊州玩得團團轉,不是他不想收回荊州,是他沒能力收回荊州,要是真能武力搶回荊州四郡,說不句好聽的,你劉備算個什麼東西,你皇叔關我屁事,我收回荊州我還要發展我還要發育呢,借你幹嗎,而劉備當時赤壁之戰的時候,你要知道差點被曹操給滅了,強大指數最多隻有10都不到,還是依靠劉琦的江夏發育才得以生存下來,連東吳都要和劉備聯合起來對抗曹操,你可以想像,他是有多弱?

    所以,劉備在拿下了荊州一半之後,其實強大指數達到了20,而拿下了益州增加35,拿下了漢中增加了20,資源及兵力指數再加10,強大指數達到85,是真的達到了中等強大的程度。

    第二個時間定位,我們要定位在劉備死後,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真正的三個國家鼎立的時候:

    魏國:強,強大指數100分,

    蜀國:弱,強大指數50分,

    吳國:弱,強大指數65分,整體格局,兩弱一強。

    蜀漢在劉備死後,幾乎是比東吳還弱,因為首先關羽失了荊州四郡,幾乎是整個荊州軍團被團滅,劉備夷陵之戰幾乎是打掉了整個家底,因為當時劉備確實是感覺自己有能力一舉把荊州拿回來,甚至是打到東吳老家的,所以整個出動的大軍幾乎是在四川整編出來的川軍團,所以這一時間真的是大傷元氣,而東吳拿回了荊州四郡,把劉備那20分給拿了過來,但是從此之後東吳幾乎都再也很少有大動作了。

    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咱們要知道,正是因為兩弱一強,才能夠墊定住穩定的三國局面,如果不是的話,兩強一弱,最終肯定是會被成了南北朝,咱們想像一下如果劉備夷陵之戰贏了的話會怎麼樣,魏國會看著嗎?肯定不會,肯定立刻出手,東吳肯定會被蜀漢和曹魏聯合給瓜分了啊,所以最終三國的鼎立,就是肯定是一強兩弱的局面:

    蜀吳聯手,和平

    魏打吳,蜀出手救吳

    魏打蜀,吳出手救蜀

    蜀打魏,吳不出手,或者是偷襲

    吳打魏,蜀不出手,或者是偷襲

    所以三國的後期的局勢基本如此,這就是三國這兩段時間的強弱之分

  • 7 # 圖文繪歷史

    東吳肯定強過蜀漢,這個沒有疑問,雖然219年劉備封漢中王時實力達到頂點,但也只有趕超東吳的趨勢,後來呂蒙過江奪荊州,關羽、張飛接連被殺,夷陵之戰蜀漢慘敗,再無力對抗東吳。

    圖為三國遺址昭化古城。

    三國中,蜀漢的實力是最弱的,東漢共有13個州,蜀漢只佔據了一個益州,而東吳有三個州,蜀漢的人口不足100萬,東吳的人口200多萬,蜀漢人丁興旺的快,佔據益州後兵力瞬間得到補充,五虎上將盛極一時,最兵力最多也就10萬,還是舉全國之力;但蜀漢凋零的也快,隨著伐荊州失敗後,關羽、張飛連同兵馬基本覆滅,再無力東討。

    圖為劉備惠陵,位於成都武侯祠。

    蜀漢和東吳也有相同的情況,掌權者都是外來者,但東吳從孫策收攏江東勢力,到孫權登位,已歷經三代幾十年的統治,政權比較穩定,而劉備進蜀沒幾年,一直無法解決跟士族的矛盾,對南蠻的控制始終不得力,南中、越雋、永昌等地經常叛亂,消耗了蜀漢的國力,而蜀漢軍對外的戰爭,都是以失敗告終,戰鬥越來越羸弱。

    圖為南京石頭城遺址,是當年東吳的第一軍事要塞。

    最後再說一下,《三國演義》的毒很深,羅貫中嚴重矮化了曹魏和東吳,把蜀漢刻畫的很高大上,但實際上東吳團隊是非常厲害的,草船借箭就是孫權乾的,風流倜儻的周瑜儒將,陸遜文武全才堪稱社稷之臣,反之真正的蜀漢,無大將也無文官,決不像小說寫的那般。

  • 8 # 正義威武

    國力東吳後期強,戰力蜀漢強。江東鼠輩不是隨便叫的,除周瑜外都是偷襲!荊州,猇亭,石亭!北伐了一次就不敢再伐了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戰鬥力與實力是兩碼事。

    如果你指的是戰鬥力的話,蜀漢軍的戰鬥力強過東吳軍。

    如果你指的是綜合實力的話,東吳強過蜀漢。

    首先看東吳與蜀漢的人口與地盤對比。

    蜀漢的人口與地盤一直不太穩定,波動較大,但一直沒有超過東吳。赤壁之戰前,劉備僅有江夏郡一半,還是靠劉琦才有立足之地。赤壁之戰後,劉備拿下荊南四郡,後又向孫權借來南郡,共佔有荊州五郡。

    無論赤壁之戰前後,劉備的人口和地盤與東吳相比相差甚遠,這也是孫權肯把南郡借給劉備的原因之一。當時的東吳佔有江東六郡,人口是劉備荊州五郡的數倍,地盤也比劉備大。

    劉備取益州後,荊州經雙方湘水劃界,劉備在荊州僅剩三郡,在漢中之戰後,劉備的地盤達到最大,總共是一州加三郡,益州+漢中+荊州三郡,總人口約140萬,總兵力約14萬人。

    而同期的東吳,擁有揚州六郡+荊州三郡+交州,總人口約200萬,總兵力約20人,雙倍於蜀漢。

    再之後,劉備的蜀漢開始走下坡路,荊州三郡丟失,關羽被殺,夷陵之戰後,數萬蜀漢精銳毀於一旦,國力衰弱,幾年無力對外戰爭,更不用說和東吳比了,論實力,東吳差不多是蜀漢的兩倍。

    再說蜀漢與東吳戰鬥力的問題。

    曹魏善於騎兵作戰,蜀漢善於山地作戰,東吳善於水上作戰,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蜀漢的前身是劉備在北方的一路拼殺,劉備在動亂的北方,兵不過數千,將領只有關羽和張飛,一路拼殺,不斷地投靠他人,在無數諸侯陸續被消滅,劉備始終存在,並以獨立的姿勢存在。

    而之所以存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劉備的戰鬥力相當強悍。

    北海相孔融因為被黃巾軍圍困,派太史慈向劉備求救,劉備馬上親自救援孔融,大破黃巾軍,要不是劉備戰鬥力強悍,孔融為什麼求救劉備,要知道孔融手下的太史慈也是一員勇將。

    北方大大小小的軍閥,如袁紹、公孫瓚、劉岱、袁術、呂布等都被消滅了,劉備還活著,要不是戰鬥力強,頭腦靈活恐怕早被消滅了。

    南郡之戰時,關羽和張飛都協助周瑜攻城,歷時一年,拿下江陵城。劉備打益州,歷時三年,野戰全勝,基本上是圍城戰,客場作戰的劉備軍也實易不屬,要不是戰鬥力強,也拿不下益州了。

    漢中之戰時,劉備傾益州全力與曹操爭奪漢中,硬碰硬,斬殺夏侯淵,曹操親自來戰也無能為力,劉備奪取漢中,平生第一次憑戰鬥力擊敗不可一世的曹操。

    襄樊之戰時,關羽軍可謂戰鬥力強悍,首先擊敗呂常和曹仁,圍了襄陽和樊城,之後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這戰鬥力簡直秒殺東吳,最後的失敗也是東吳偷襲。

    夷陵之戰時,前期劉備軍進展順利,擊敗東吳守軍,一直推進到夷陵,最後的失敗也是因為劉備的失誤棄船上岸,導致被東吳水軍包圍,並切斷長江兩岸的聯絡,才失敗。

    然後諸葛亮五次北伐,以贏弱的國力,打得強大的曹魏只能採取守勢,戰鬥力不可謂不強大。並且北伐還取得了不少成果,奪了武都、陰平二郡,殺了王雙、張郃等名將,曾大敗司馬懿。

    反觀東吳,赤壁之戰主要是東吳所長,用水軍擊敗曹操。南郡之戰是周瑜領導的攻城戰,打江陵城打了一年才拿下。

    東吳軍打山越賊和交州倒是很順利。

    數次合肥之戰,孫權基本無功而返,十萬大軍被張遼800人按在地下摩擦,還成了一生的陰影。

    蜀漢軍積極進取,戰鬥力強,東吳軍守士有責,進取不足,戰鬥力弱於蜀漢軍。

  • 10 # 貓眼觀史

    天下三分之後,各個國家不同的發展以及實力情況都不同,由於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戰略方針,因此整個天下就逐漸形成了三種不同作戰風格的互相爭鬥。其中,每一個國家的作戰風格都有著非常大的優勢。

    就比如,魏國由於它的地盤大部分都處於平原的地區,因此魏國多騎兵,他們的作戰風格也是偏向於用步兵來戰鬥,可以說,就光靠步兵的正面進攻而已,魏國無疑是三個國家當中最強的,其中最厲害的當屬曹操的虎騎豹,它的戰鬥實力已經可以相當於現在的特種兵了,十分的恐怖也很強大。

    蜀國相對而言就比較差點,因為它的整個地盤都被困在了漢中和蜀中,不像魏國一樣,一眼望去全是平地。蜀國的大山和樹木還是非常的多的,所以,他們的戰略方針就是擅長使用山地軍,他們一般只會在有山地的地方進行作戰,因為這樣可以擴大已方的優勢。並且蜀國的一切關於作戰前的準備和鍛鍊,基本都是在山地裡面完成的,所以,論起山地作戰,蜀國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就連魏國也不是其對手。

    吳國的話,其實它的存在感並不強,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發現,吳國雖然名義上是跟蜀、魏兩國鼎立的國家之一,但是卻很少有關於它們的戰事,就好像這個國家只知道默默的發展經濟一下,吳國很少會出去打仗,其實他們這麼做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的作戰方針就是等蜀國和魏國打得你死我活了,然後再跑過去坐收魚漁翁之利。其實這個做法還是相當聰明的,因為這樣做就可以避免掉很多戰爭,從而可以安心的發育自己的國家實力。

    這一點就跟現代的美國很相似,基本上就是保持著中立,前後分別跟蜀、魏兩個都有做過盟軍,但是時間都做的不長。吳國主要發展自己國家經濟的兩個中心,分別為武昌和南京這兩個地方,其中長江是屬於中下游的地區,因此吳國的水軍都會非常的發達。可一旦真的打起仗來的話,那麼陸地的軍隊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吳國的陸軍實力就連蜀國的山地軍都不如,就更別談魏國的威猛鐵騎了。也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吳國才甘心保持中立,畢竟誰也打不過。

    後來,隨著經濟慢慢的發展,再加上江南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所以其資源和和經濟漸漸就超越了蜀國,並且還是蜀國的好幾倍都不止。蜀國的土地基本上全部都是大山,而吳國的土地地理環境相當的優越,最重要的還是它們水陸都非常便利,要單輪實力而言,雖然說可能比不了強大的魏國,但卻可以完勝蜀國了。

    但就是這麼一個強大的國家,在北伐裡面的作用甚至於還不如蜀國的山地軍大,整整二十萬的吳國大軍一直都被困在了大蜀山一帶,甚至於就連淮河都沒有看見過。搞得到最後明明可以直取北魏的要害,直接滅了北魏的大好時機,直接就被浪費了,且原本還非常大的優勢,被這些吳國大軍搞得愣是一點優勢都沒有了。可以說,經濟發達繁榮的吳國對魏國所產生的威脅,還不如蜀國的大。

    其實,吳國之所以會這麼的弱,倒不完全是因為他們陸地軍隊不行的原因,而是來自於他們內部的猜疑不斷和人心不齊。

    由於吳國在此之前一直都是保持著中立的態度,可後面魏國實在是太強大了,蜀、吳兩國這才不得不暫時聯合在了一起,共同的去對抗魏國這個龐然大物。可雖說是作為了盟軍,但是吳國一直以來都非常的忌憚蜀國,並不是真心想把他們當作盟軍的。

    在蜀漢大舉出兵正要北伐的時候,作為盟軍的荊州守將卻是搞得比北魏還緊張,生怕蜀國突然就把荊州給搶回去了,不斷的要求吳國中央派兵過來支援,也正是因為吳國的這種不相信蜀國,才最終導致的北伐失敗。這也難怪最後諸葛亮會因為太過於勞累而死,實在不是因為打不過魏國,而是因為身邊帶了一個豬隊友。

  • 11 # 古今歷史拾遺

    可能受《三國演義》影響,大部分人看三國都是把蜀國和魏國當主角,把東吳當配角的,但其實不是,其實這三家都有一統天下的心思,魯肅也給孫權想過東吳版的“隆中對”。

    東吳也有過北伐,只不過東吳北伐的結局有些鬱悶,其始終被一個地方擋住了——合肥。在當時東吳如果想北伐其實只有這一個方向可以選擇。

    於是就有了三國曆史上幾次著名的合肥會戰,但問題是合肥這個地方易守難攻,曹魏那邊也不是吃素的,所以合肥沒打下來,這才導致孫吳就算是奪回了荊州也只是被困在合肥以南。

    在三國穩定後,東吳軍隊的數量比蜀漢要多,而且其核心戰力——水軍相當強悍,一直到西晉滅吳的時候,東吳水軍都是一支令人忌憚的力量,只不過東吳的軍制非常混亂,某種程度有點像將領的“私兵”,畢竟東吳這個政權本身就是各江南豪族聯合捧起來的利益代言人,所以東吳軍隊很難形成合力。

  • 12 # 星火彪WarOH

    陸遜以逸待勞,火燒蜀軍40座營寨。

    三分天下的局勢下,東吳以割據江東,保住江東為主,斷然不會貿然過淮河線。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東吳佔據的是南方依附天險而據,易守難攻;蜀漢佔據的是偏西北方。

    東吳如果覺得沒必要打,守著天險也是很難被攻佔的。

    ▲東吳樓船

    從經濟發展方面來看,到了東漢末年江東的地主勢力逐漸擴大,有幾大姓氏的地主不僅財力豐厚,更有頑強的宗族勢力,所以說話都比較有權威。並且他們對江東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主導作用,當穩定的發展下,著眼於眼前的貿易發展,他們肯定不會贊成加入軍閥的紛爭中去的。後期的東吳的朝堂又大部分是這些貴族姓氏人才,所以很大程度上他們並不贊成用,用現在擁有的穩定生活,並且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去消耗在戰爭中去。這麼一來東吳在軍事上還是比較有謀劃的,一方面防著了腹背受敵,兩線開戰,另一方面東吳當時也是休養生息了幾十年。

    東吳就不像當時基本統一了北方的曹魏了,同時出擊吳、蜀,引來雙面夾擊。

    從夷陵之戰來看,當時的東吳戰鬥力還是比蜀漢更勝一籌,國力也因此有所受損。當時這場戰役是劉備發動的,但是這個戰役卻被成為史上著名的防禦戰。並且當時東吳有陸遜這名大將率五萬兵力出征,他用的是以逸待勞的戰術。他當時看穿蜀軍求勝心切,士兵氣勢高漲,所以決定不正面迎敵,以防禦為主後再伺機突襲。並且當時的吳軍直接退到高山上去,蜀軍到了那裡根本不熟悉地貌,完全沒辦法進攻只能對吳國叫陣。但陸遜就是不出兵,讓他們消耗兵力與物資。

    ▲三國陸遜

    然而炎熱的酷暑到來,蜀軍只能將營地搬到深山密林裡,但此時對於吳軍來說已經是反攻成熟的時機,陸遜先派遣小分隊試探敵軍,找到破敵之法後,決定半夜用火攻,並且讓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絡。當時蜀軍大亂,陸遜集中兵力進攻,燒燬了蜀軍四十座營寨,並且殲滅蜀軍近萬人。

    這場仗打打下來,算是有效打擊了蜀漢的戰略部署並且也是大傷元氣,直到後期有諸葛亮幫忙治理蜀國,才開始恢復國力,最後外交上吳國與蜀漢也和解了。

  • 13 # 西府趙王爺

    三國曆史中,吳國和蜀國在不同的時期擔當起了對曹魏的頂樑柱重任,因此才長期的維持住了三國鼎立的基本格局。

    尤其是在赤壁之戰中,東吳軍隊的表現更突出,人數更多,起到的作用也大。但形勢一直在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東吳在後期的表現則給人感覺非常的疲軟,面對曹魏,敗多勝少。

    之所以出現這個狀態,跟吳國的實力和軍力變化有關。

    相比於中後期的弱勢,吳國在初期之所以強勢,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才。如果對比經濟實力,吳國初期是不如中後期的。但在帶兵將軍上,吳國一直在走下坡路,而且是飛速的下滑。吳國最強的將軍莫過於孫策。

    孫堅死後,孫家危機四伏,他憑藉少數人馬蕩平江東,穩住了局面。孫策的好兄弟周瑜更是才華出眾,周瑜是三國曆史上罕見的文武雙全。不僅能夠上陣殺敵,還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同時其在政治領域,也很有頭腦,是曹操的主要對手之一。正是憑藉孫策和周瑜的神奇表現,吳國才從弱變強。無奈這兩人都很短命,周瑜之後的接班人魯肅和呂蒙,能力還尚佳。再加上當時還有很多東吳老將軍坐鎮,一時之間也讓曹劉倍感壓力。到了陸遜,陸遜的個人謀略很強,但身邊的大將就不多了。陸遜之後,東吳就再無名將,比較拿得出手也就是陸抗,別說是進攻曹魏,防守都有壓力。

    除了人才匱乏,東吳還有一個更重大的劣勢,這直接決定了它無力北上。

    那就是東吳軍隊不善陸戰!

    首先東吳的戰馬耐力不足,相比於曹魏的北方戰馬,東吳戰馬輕盈快速,但不適應長期行軍。

    東吳大軍如果要進攻,就必須拉長戰線。人力縱然可以堅持,但馬力不足。如果出動大兵團,吳國又拿不出足夠的兵力執行坦克式推進,因此進攻無力。而東吳地處水鄉,其軍隊士兵大都是南方人,擅長水戰,而不善馬戰。這就是為什麼說東吳的強項是水師,而非陸戰。當年孫權領著一幫老將在逍遙津大戰張遼,十萬大軍對八百騎兵,結果慘敗,自己都差點被捉。由此可見,東吳硬體上的缺陷。

    除了人才和軍隊的原因,還有就是自身國家形勢了。

    東吳地處水鄉地區,管轄地區包含今天的安徽浙江江蘇等地。可以說是經濟發達,不缺糧食。但是這裡家族勢力盤踞,吳國事實上是孫權和江東土豪們共同的財產。

    他們的第一選擇不是逐鹿天下,問鼎中原。而是在保證江東無損的前提下,圖取中原。而蜀漢就不一樣了,他們在益州一直是外來戶,無法紮根,他們的奮鬥目標就是打回中原,興復漢室。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三國之中實力最為弱小的蜀漢,卻是鬧騰得最厲害的。

    同時東吳君主,普遍庸碌無為,即使是孫權,做到了晚年也是昏庸無道。他們相比於曹家的曹丕和曹叡,軍政能力差了一截。當然蜀漢的劉禪,也不咋樣,如果沒有諸葛亮,蜀漢恐怕內部已經亂成一鍋粥。但是諸葛亮最終還是鎮得住局面,在他的領導下,蜀漢連續北。總的說來,東吳在三國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牆頭草,和稀泥,這才有了數十年的偏安一隅,只求穩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時尚雜誌可以真正提高審美水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