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磊哥撩文化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體》裡描繪的未來農業耕作,是人形機器人拿著鋤頭等手工工具在勞作。

    這個和我們現在科技發展的方向,以及科技發展趨勢背後的邏輯截然不同,但是似乎也有深刻的道理。

    現在我們說農業的技術發展方向是無人化、自動化。所以現在智慧農機的概念非常熱。假如人形機器人用於農業呢?效率會不會更高?想想也挺好玩的。

  • 2 # 申屠錫麟

    三體除了故事精彩外,還裡出現很多腦洞科技,但是也屬於前沿物理學範疇。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維度攻擊,三體之前看過的科幻作品沒見過這種點子,大劉真是腦洞大開,還創造了一個網路熱詞“降維攻擊”。希望中國科幻多出三體這樣的史詩級作品。

  • 3 # 電影剪輯師飯飯

    三體這個標題就很科幻,兩個質子,水滴,脫水,二向鉑,降緯打擊,大擺鍾或可以任由讀者想象的上帝文明,太多太多一言難盡,這小說好的關鍵在於,把這些科幻事物描寫的惟妙惟肖,讓現實讀者認為這就是真實的!越看越來勁!期待續集,期待電影作品

  • 4 # 例外狀態

    可以從一個比較理論的看度,看看《三體》的有趣和深度。我們知道,(西方)現代主義的一大追求是回到自然、追求透明與無中介,這既是對主體的想象,也是對再現主體的語言本身的要求。而前現代的的語言觀即是認可語言的透明化,將語言等同於觀念。劉慈欣想象了某種透明的語言機制,可以直接將文學的“內容”呈現給讀者,並與讀者進行“交換”與“對話”。這如同劉慈欣寫作中的“上帝視角”,可以同時看見過去與未來,“站在同時可以看見兩個過程的地方”,在這樣的觀照下,“歷史也是透明的”。

    所以他在短篇小說《詩云》中說地球“被掏空了”,變成了氣球。那個“宇宙深淵中的舞臺”,是“無限薄的平面”,“沒有厚度”等等,這些小說中描寫到的細節也印證了上述機制。

    事實上,《三體》中最關鍵的一個細節是關於思維的“透明”與否,這甚至關乎文明根本的差異及其存亡。三體入侵者的思維是“透明”的,這也對應著面壁者與破壁人之間的激烈交鋒。這是小說中非常具有想象力的設定。因此,小說對“透明”機制的呈現也是雙重的,既有具體宏細節與微觀事物的描繪,也是對某種想象力的自覺實踐。某種意義上,科幻小說的誕生即來自這種“透明”的慾望與神秘感。《三體》的文學性可能也體現在這裡。

  • 5 # 2017年寒冷的星空

    就是二向箔降維打擊啊,類似的事件在地球上曾經發生過啊,在地球形成之初,由於紫外線和宇宙射線輻射、雷電等放電現象之類的各種反應,使得地球原始的海洋裡產生了很多氨基酸之類的簡單有機物,然後因為一個我們不知道的原因原始生命產生了,最初的地球上沒有氧氣,原始生命也都是厭氧生物,他們依靠這些自然產生的簡單有機物為食,幸福的生活著,可是【大海里自然產生的有機物是有限的】,古代地球上環境極度惡劣,可供生命生存的海洋也是有限的,這樣持續下去早晚有機物會吃光,然後生命滅絕。可是有一種原始單細胞生命不甘心,它利用基因突變改變了自己,讓自己能利用太Sunny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製造一種毒氣(氧氣),並且還能利用這種毒氣分解有機物製造二氧化碳和水,這下可不得了,這種邪惡的新生魔王不停的繁殖,不停的向空氣中釋放毒氣。終於,改變了大氣成分,把其餘的所有生命都毒死了。。這不正是把自己該造成二微生物,然後發動二向箔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子5歲,經常喜歡把自己喜歡的剛買的東西送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