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零壹肆
-
2 # 錦翼
榻上策發生在公元200年。
這一年曹操和袁紹正在官渡開戰,袁紹人多,曹操人少,袁紹地盤大,曹操地盤小。
除了曹操的幾個謀士如郭嘉等,堅信自己主公會贏之外,其他人都認為袁紹會贏。
但是魯肅在和孫權在榻上喝酒的時候,魯肅就料定將來東吳的敵人一定是曹操,而不是袁紹。然後魯肅提了三點:
第一、漢室不可復興:大漢朝已經完蛋了,別想著復興了。
第二、將來你不可能一下子打贏曹操,但是可以聯合其他力量和他抗衡。
第三、現在北方亂糟糟的,我們應該趁機擴大地盤,消滅江夏的黃祖,吞併劉表。然後乘機稱帝,大業可成。
可以說後來孫權江東大業的發展基本就以此為戰略的。
所以魯肅活著的時候,才能那麼積極聯合劉備,就是為了給曹操多培養幾個敵人。
其實曹操陳兵長江的時候,很多人都勸孫權投降,只有魯肅不,也是在踐行他當年的戰略。
後來孫權登基稱帝的時候,魯肅已經死了。
孫權對張昭說:“你知道嗎,魯子敬二十九年前就料到了今天,我要是聽你的,現在不過是曹魏手下的一個侯王。”
————————
至於為什麼沒有隆中對有名。都怪羅貫中啊。
因為三國演義裡把劉備當主角啊,劉備和他的手下不管是關張還是諸葛亮都是頭戴主角光環,一出馬就閃瞎人眼。
他們有的故事就可著勁吹。
有的事他們沒做過也要安到他們頭上。
隆中對,有諸葛亮大神的神話光芒照耀,有劉備三顧茅廬的虔誠拱衛。
自然大家一看就奉若神明瞭。
東吳政權在三國演義裡就是作為一個配角出現的,整個沒有什麼存在感。
魯肅在這部書的作用不是孫權的謀士,而是作為一個忠厚老實的人襯托諸葛亮英明神武的。
至於這麼牛的戰略規劃,不是你魯肅的事,所以也就不提了。
-
3 # 閒將西話
三國的精彩,九成在於謀略。魏蜀吳三國形成過程中,都有謀士替自己的主公提出過一統天下的戰略計劃。
曹操方面是荀彧,劉備方面是諸葛亮,孫權方面是魯肅和周瑜等。他們洞觀天下局勢,各抒己見,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一、荀彧的“兩步走”
首先,今以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間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後南結揚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三國志 荀彧傳》)
其次,原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後修復舊京,南臨荊州,責貢之不入,則天下鹹治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以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三國志 荀彧傳》)
荀彧的戰略規劃的第一步是先東破徐州呂布,再聯合孫策,共討淮南袁術。第一步實現後,南陽張繡投降曹操,荀彧又為曹操規劃了第二步:北定河北,南臨荊州劉表。
這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規劃,但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曹操兵敗赤壁而擱淺。
二、魯肅的“榻上策”
孫權繼承孫策不久,建安五年(200年)冬,魯肅榻上建言孫權。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三國志 魯肅傳》)
魯肅的意思是說,漢室已經敗落,曹操強大,短時間內不可滅除。我們的戰略就是佔據江東,和曹操劃江而治。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 魯肅傳》)
魯肅又接著分析,東吳雖不夠強大,但曹操忙於北方,無暇顧及江東。我們就可以乘機剪滅黃祖,討伐劉表,將整個長江據為己有,天下何愁!
魯肅的“榻上策”很具體,其中心內容是消滅黃祖,打敗劉表。而東吳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夏,就成功的斬殺了黃祖。同時也是在這一年,劉表病死。
緊接著,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擊敗曹仁獲得荊州。可以說,魯肅的“榻上策”戰略規劃基本實現。
三、諸葛亮的“隆中對”
當時劉備依附劉表,建安十二年(207年),他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三分天下之策。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休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的戰略規劃,較為明顯,那就是荊州為家——西川建業——再圖天下,為劉備指明瞭方向,很有可行性。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從曹操手裡奪取漢中,諸葛亮的隆中對基本實現。
五、周瑜的“一統論”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又為孫權提出統一天下的戰略規劃。
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三國志 周瑜傳》)
周瑜的戰略規劃是對魯肅的“榻上策”的補充和延伸。
我們再細細捋捋:他是先取巴蜀劉璋,再吞併漢中張魯,然後與關西馬超聯盟,以襄陽為翹板,對抗曹操,圖取北方。它就是魯肅的“榻上策”的後續。
那麼,為什麼說諸葛亮的“隆中對”遠比魯肅的“榻上策”有名呢。
就孫吳的兵力與所據有的地盤而言,魯肅周瑜等人戰略有可取之勢。孟子在議論取天下的時候說:“雖有智慧,不如取勢。”
三顧茅廬時期的劉備,兵只有數千,勢力遠不同於孫權、曹操。劉備那時屢次被人從存身之處趕跑,北方已經沒有可立錐之地。
雖南投劉表,但處境尷尬。劉表雖“以上賓禮待之”,但是“疑其心,陰御之”。在外人眼裡,是“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在這種寄人籬下,兵數千的情形下,諸葛亮替劉備謀劃,確實很難。這不僅需要諸葛亮明白天下大勢,廣收資訊,還需要遠見卓識,更有膽識。除此之外,諸葛亮還要深諳劉備的素質和優缺點。
從隆中對的全篇來看,諸葛亮對人、對時、對地的分析是正確的。三國局勢的發展,基本符合諸葛亮的預測。
而魯肅的“榻上策”,只是具體一點,但遠不如諸葛亮的“隆中對”步驟清晰,可操作性強,措施得當,內容豐富,包括了政治、軍事、外交、民族政策等多方面。
小結:荀彧的“兩步走”,魯肅的“榻上策”,周瑜的“一統論”,他們都是在他們的主公有一定勢力的前提下提出的戰略規劃,並且內容大多偏於爭伐。
而諸葛亮的“隆中對”,是諸葛亮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情況下做出的決策。這一決策有太多的人性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所以要出名的多。
-
4 # 杏林帥哥
“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這是後人對諸葛亮隆中對的高度讚譽。
另外,“隆中對”還有許多大同小異的姊妹篇,像魯肅的榻上策以及下面這一段論述:今漢祚日微,曹操彌僑。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已觀劉表,慮既
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圖之。……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
是不是也像極了隆中對?
說這話的人卻是一個糾糾武夫,他就是孫權手下的大將——甘寧。
一員武將尚能有此見解,身為重臣的魯肅、以及大名鼎鼎的諸葛亮擁有自己的想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
5 # sunjin6278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形成了軍閥割據局面,你爭我奪,民不聊生。在這種情勢下,各方勢力的智謀之士,都為自己服務的一方,出謀劃策,推演各自的發展規劃思路。像荀彧為曹操的“兩步走”謀劃,魯肅為孫權“二分天下”的榻上策,周瑜的一統論和諸葛亮為劉備“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等等。要說最為著名的莫過於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了。
魯肅的榻上策是在與孫權分析天下形勢時提出的,當時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將接近尾聲。主要內容是漢朝已不可復興,曹操正興不可與爭,只能聯合他人徐圖,但曹操這時在北方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們可趁機滅黃祖並劉表,跨長江與曹操抗衡,然後並天下成大業。這個規劃聽起來確也很完美,但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為何諸葛亮的隆中對比魯肅的榻上策更出名呢?其一實施的難易程度不同。魯肅提出榻上策是在200年,當時孫吳佔江東已歷三世,雖內部仍有叛亂,但已基本穩定,人心安附,可以說已是兵精糧足,實行起榻上策來還是很有實力的。而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在207年提出的,當時曹操已一統北方,東吳更加穩定,劉備呢?卻還是在荊州劉表帳下的寄居客,處在新野彈丸之地,兵僅有兩三千,將僅關張趙。可以說以之打天下真的前途渺茫。諸葛亮能在這種頹廢的形勢下,洞察先機,提出隆中對策,可以說諸葛亮也真的很有自信心很有預見力了。其二實施的結果不同。魯肅的榻上策雖使孫吳滅黃祖,佔荊州,但最終結果並沒達到他預測的二分天下了。相反後來天下的走勢,正是按諸葛亮隆中對的分析而發展,這就是說,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真的實現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更具可行性和真實性。其三兩者的完美程度不同。魯肅的榻上策只是著重對孫吳以後發展方向的分析,顯得籠統不具體,操作性不強。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則是一篇很完整的戰略規劃,分析涉及到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諸方面,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當然,榻上策和隆中對比起來還應有其他方面的差別,這裡就不再一一苦思冥想了。榻上策、隆中對,都是智略高士對後世的規劃設想,只是天下形勢的發展,最終是按隆中對的預測進行的,吸精采華,後人自然更晴睞於隆中對了。
-
6 # King的影視剪輯
諸葛亮出名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三國演義,而羅貫中撰寫的三國演義裡魯肅的角色相對平庸,這都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
7 # 公元前
公元200年,孫策被人刺殺,孫權成為了江東最大統治者,隨後周瑜把魯肅推薦給了孫權。
孫權與魯肅暢談了一番,隨後孫權發現魯肅是一位飽學之士,並且魯肅還給孫權分析了當時亂世局勢,這就是東吳版的《隆中對》,魯肅提出的三分天下的戰略要比諸葛亮的早7年。
當時的江東也被分成了幾派,東吳朝野並不是同心同力,孫策死後,張昭等孫策的舊部自成一派,他們認為只要江東在亂世之中能夠自保就可以了,無需征戰四方,圖成霸業。
魯肅與周瑜則是另一派系,他們認為以江東為根據地,奪取荊州,進取西川,再北征曹魏,然後就可成就帝王霸業。
後來孫權採納了魯肅的意見,並重要了魯肅,還有孫權也是看中了魯肅的軍事才華。
公元208年,在魯肅的建議下,孫權同劉備形成了聯盟並在赤壁大敗曹軍。
但在赤壁之戰結束後,孫劉聯盟卻因為荊州的歸屬權差點破裂,後來在魯肅的建議下孫權同意將荊州分成兩家而治,荊州被孫劉兩家平分了。
魯肅為了孫劉聯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不料周瑜卻突然病逝了,於是東吳的重任就壓在了魯肅的身上。
在整個孫劉聯盟的合作中,魯肅和諸葛亮維護聯盟形成的關鍵人物,也是兩家最理智、最聰慧的代表人物。
公元217年,魯肅逝世,當時他年僅46歲。隨著魯肅的離開,孫劉聯盟開始破裂,東吳趁關羽攻打曹操之時,將荊州收為己有,關羽在孫權的命令下被斬殺。孫劉聯盟徹底破裂。
回顧三國曆史,魯肅在江東的霸業之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甚至可以和周瑜相比,周瑜在赤壁中大敗曹操保住了江東的根據,而魯肅則是孫劉聯盟的發起人,促成了孫劉合擊抗曹的成功局面,長期維護了東吳在三國中成為一方霸主的局勢。
魯肅的離開是東吳最大的遺憾,可以這樣說,江東可以沒有周瑜但是一定不能沒有魯肅,因為魯肅才是真正可以輔佐孫權成就帝王霸業的人。
-
8 # 聆水居士
自古都是成王敗寇。諸葛亮的隆中對之所以出名,除見解獨到、高瞻遠矚外,還應是與蜀漢劉備的成功有關。就像創立品牌一樣,馳名品牌的背後總有歷經艱辛、披荊斬棘的奮鬥故事,被人們津津樂道、奉為楷模。別的小品牌也有歷經艱辛、披荊斬棘的奮鬥故事,因為知名度太低而鮮有人關注。這就是傳說中的名牌效應,隆中對“牌子”比榻上策要“亮”一些,因而出名一些。以上僅是鄙人拙見,如有不妥,望海涵指正!
-
9 # 江水趣談
三國演義中,魯肅是東吳陣線中一個重要的大臣,歷史上的魯肅有豪爽之氣,有遠大理想,有卓越見識。
在他身上有一股豪氣,也可以說是英雄之氣。生於戰亂,卻毫不畏懼。家有財產,仗義疏財。甚至更早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見解,那麼,諸葛亮和魯肅,誰的“隆中對”更高明?
魯肅的“江東對”列出了孫吳集團發展的四個步驟,第一步是與曹操、劉表“鼎足江東”,穩固根本。請注意,“鼎足”一詞在此首先由魯肅提出。
第二步佔據揚州,攻取荊州,窺探長江上游。第三步,併吞益州,統一南方,形成南北對峙局面。第四步建號稱帝,徐圖天下。這一番話如撥雲見日,讓孫權暢快無比。他把魯肅比作東漢光武時“開初議之端”的鄧禹:“魯肅始與一語便及大計,與禹相似。”
魯肅“江東對”和七年後諸葛亮的“隆中對”作一比較,我們會發現其內容實質大致相同,都是經過歷史證明有遠見卓識的時勢分析。兩者也都有驗與不驗的成分。
總體而言,魯肅之議前期效果顯著,造成曹孫劉三分天下局面,魯肅功不可沒。明代朱明鎬《史糾》雲:“吳大帝與漢昭烈併力拒魏,此魯子敬本謀也。迎昭烈於當陽,追公瑾於鄱陽,皆倡自一人,非關別議。”
諸葛亮“隆中對”則後期得分較多,但其“跨有荊益,保其巖險”之議亦有明顯失誤。諸葛亮的“跨有荊益”有過於理想的色彩。這也是“隆中對”的整體特色。它的謀劃在當初是很朦朧的,只是指出了一種發展的方向;
而有沒有力量實現,如何實現,建策之初誰也說不清。也就是說,在謀劃的可操作性上,“隆中對”不如“江東對”;而一旦應驗,“隆中對”讓人炫目震驚的前瞻效果則又遠超“江東對”。這應該也是“江東對”雖創議“三足鼎立”之說在先,而“隆中對”卻獨擅美名在後的原因吧!
回覆列表
提起諸葛亮的《隆中對》,知道的人很多,提起魯肅的榻上策知道的人很少。因何如此?我認為是受《三國演義》影響所致!
提起魯肅,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覺得魯肅是一個忠厚老實到迂腐無用的人。其實不然。歷史上的魯肅豪爽俠義,深得人心。
《三國志·魯肅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說他“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本傳則說他“性好施與”魯肅家大約是比較富有的,魯肅卻不趁機發國難財,而是“大散財貨”,接濟窮人,資助英雄。周瑜當居巢縣長的時候,曾經向魯肅借軍糧。當時魯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石,魯肅就隨便指一囷送給周瑜。這就是著名的“指囷相贈”故事。從此周瑜和魯肅成為好朋友。在周瑜的建議和推薦下,魯肅投奔孫權,和張昭、周瑜一起,成為孫權最信任的人。
魯肅也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人。魯肅投奔孫權後,孫權馬上就接見了他,而且和他有過一次合榻對飲的密談。這次密談,堪稱“魯肅版”的《隆中對》。
當時孫權問魯肅:“如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孫某既然繼承了父兄的餘功,便也想建立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霸業。先生既然看得起孫某,不知有什麼辦法可以教我?”
魯肅說:“將軍怕是當不成齊桓公、晉文公了。想當年,高皇帝也想尊奉義帝成就霸業的,但是不行,因為有項羽為害。今天的曹操,就是當年的項羽。有曹操在,將軍怎麼成得了齊桓、晉文?”
但這決不等於沒事可做。做不成齊桓、晉文,做什麼呢?做皇帝呀!於是,接下來魯肅說了兩句極其重要的話:“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所以,為將軍計,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那麼,天下會不會有“釁”呢?會有,因為“北方誠多務也”。多務就是多事,多事就破綻百出。等到北方處於多事之秋時,我們就向西進軍,滅黃祖,伐劉表,將整個長江流域都據為己有。那時,將軍就可以“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了。
這就是魯肅的榻上策,由此也可看出魯肅並非忠厚老實到迂腐無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