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中醫博文

    中醫講的虛不受補,並不僅僅指的是脾虛不受補。我們要弄清楚虛不受補,首先需要了解虛不受補的來龍去脈。那麼虛不受補最先出自哪裡呢?

    “虛則補之”是中醫的基本治則之一,最早見於《內經》,歷代醫家對補虛均很重視。明末醫家綺石將虛損虛勞做一專論而著《理虛元鑑》,詳細論述了各種虛損病證的證、治、防、護及辨疑。而“虛不受補”一詞最早見於清代陳士鐸著《本草新編》,其《十劑論》曰:“或疑需用補劑,是虛病宜於補也。然往往有愈補愈虛者,豈補劑之未可全恃乎。籲!虛不用補何以取弱哉。愈補愈虛者,乃虛不受補,非虛不可補也。故補之法亦宜變。補中而增消導之品,補內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補而補之,更佳也。”

    虛不受補的大概情況有以下四種:

    1、亂用補藥,藥不對症

    補藥是相對而言,當我們人體出現相對應的虛症時,才會採用相關的補藥,這也是為什麼中藥分為補陰,補陽,補氣,補血不同品類的原因。我們只有在正確的辨證的基礎上,才能正確的用藥,正確的用藥,補才能得其所,才可以發揮作用。補藥亂用,對身體來說,就是負擔,有害無益。

    2、“脾胃衰敗而不受藥”

      《內經》雲:“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脾胃為生化之源,水穀之海。諸多虛勞晚期病人,其陰陽氣血俱虛,胃氣已絕,縱使神藥,脾胃不受,也於事無補。這也就是您問題提到的脾虛不受補的一類。屬於嚴重疾病患者和正常衰老後期常見的情況。

    3、補不得法,補藥錯用

    (1)脾胃虛弱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素問、經脈別論》雲:“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對於脾胃虛弱之人,如補益時,沒有考慮到脾胃素虛的情況,一味呆補、蠻補、過補,原本虛弱的脾胃無法消化及運化滋膩的補血補陰之品及稍大劑量的補氣補陽等藥,如此,反而成為身體負擔,加重病情。

    (2)虛實夾雜,只補不清

      臨床上,純虛的病人少,而虛實夾雜的病人相對較多。以虛證為主的病例中,固然應以補虛為主,如果不注意解決標實證,有時會影響補虛的效果。虛實夾雜的情況應該結合病情,先清後補,或者消補同進,如此,才能達到補的目的。

    4過敏體質

    如果對於一些補藥過敏,那就無法使用此類藥物,也無法達到治療的目的。所以就無法針對性的補益。

  • 2 # 中醫養生鄭芝環

    身體有各種虧虛的狀態,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脾虛、腎虛等不同,如果亂補一通,不對症肯定不能取效,這對病情反而不利,出現各種不舒服“上火”症狀,也就是所謂的“虛不受補”。

    比如有些屬於陰虛的人,也是體虛的一種,但陰虛內熱如果採用補陽溫補的方法,只會火上澆油,加重陰虛上火的症狀,對病情不利,反而身體馬上出現上火不舒服;辯證用藥方法不對的,前提是必須辯證準確,如果真正體寒的人,使用溫補的藥材,也不會出現明顯的上火症狀。

    在應用藥物的同時,醫生也要注意患者一些氣候、飲食、生活作息習慣、情緒等影響,因為這些也是藥物之外會導致身體出現不適的因素,這可能也會被籠統的歸為“虛不受補”,需要醫生和患者共同注意,以消除這些不良的影響。

    如果還伴有溼疹的話,更要結合身體虧虛的情況,或補虛的同時,配合用一些祛風祛溼的藥物,需要具體分析。

  • 3 # 保元中醫

    中醫講虛不受補是什麼意思?

    第一個,留邪。

    很多人覺得病後虛了應該補,這個觀念大體沒有錯,但是補講時機的。補藥有一個不好的地方——留邪,補藥會把邪氣困在體內。

    所以一般是這樣,邪氣未盡除,儘量少用補藥,不是說絕對不能用,儘量少用,你純補更加不行。

    但是補藥之中還可以分開來,一般補陽氣類的留邪性質沒那麼重,補陰血的比較留邪,因為它滋膩,它容易把邪困住。

    第二個,很多人有一個錯誤的補的觀點。

    你看通常我們講的補藥是什麼呢?人參、北芪、鹿茸等等,都是溫補,感覺好像溫補才算補,其他不算補,然後受不了溫補他就說我虛不受補,其實他可能是陰虛,陰虛應該是滋補,所以你應該是什麼虛補什麼。

    你看我明明是熱性病,熱性病還沒好,還剩下低熱,你吃個人參,雖然熱性病耗氣傷津,但你吃了人參,補氣的同時它可能也助那個熱邪,馬上可能就出來了。

    所以病後可以補,首先補的前提是什麼虛就補什麼,另外一個時機要掌握好。

    第三個,脾胃虛弱。

    久病重病的人,脾胃功能虛弱,如果突然吃很多大補的東西,尤其是蛋白質高的食物,很難消化吸收,反而加重脾胃的負擔,適得其反。

    如果有溼疹的話,溼邪本不易去除,更加不要盲目進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成年人帶牙套一般要帶多久?每個月要去檢查還要檢查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