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數學思維派

    首先,

    教育過程開始於一個人的出生並持續終身,對人產生持久而深刻的變化。有些人甚至認為教育可以開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透過外部的言語和音樂來影響子宮裡成長著的胎兒,進行胎教,希望給孩子以積極的健康的發展。

    而"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語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引出"。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人透過受教育實現社會地位的變遷。教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與人類社會共始終。

    其次,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即學校教育,它不僅包括全日制的學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業餘的學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廣播學校和電視學校的教育等。

    它是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

    然後,教育的本質為:

    (1)內涵:所謂教育本質,就是指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的根本特徵,即"教育是什麼"的問題。它反映出教育活動固有的規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徵。

    (2)關於教育本質的四種觀點:上層建築說;生產力說;特殊範疇說;多重屬性說。

    (3)關於教育本質的第五種觀點"意識替代說":

    唐震認為,文化教育的本質也許可以概括為:用我們已經掌握了的關於我們的物件及物件關係的知識,教給新的個體以應付物件的方式方法。它以一種意識改變另一種意識,以意識之間的碰撞、磨合、滲透及變革為目的,是一種意識覆蓋以至消除另一種意識的、令個體可能產生痛苦的過程。由於任何兩個個體所面臨的物件均有不同,從不同物件中得來的意識之間就具有差異性或衝突性,文化教育活動的受體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現實社會中,人們為了減弱受體的排斥心理,一是讓教育活動主要在長幼之間進行。年長者(或者先得知識者)一般居於教育者地位,年幼者(或者後得知識者)知識匱乏,像個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二是透過功利等方式加以誘導。比如古代有"學而優則仕",今天有"知識就是財富"等教育目標的召喚,使得教育活動能夠正常地開展下去。

    教育關於意識替代,作家三盅則說:我們強迫孩子用死記硬背替代想象與創造,於是我們易中天多,而陳景潤少,甚至一萬個易中天裡挑不出一個陳景潤。

    文化教育透過改變個體的意識空間來改變個體的選擇指向。人類透過文化教育增大了個體的意識空間,從而找到了教給個體選擇物件的方式方法的捷徑。人類的文化成果透過教育者附著在個體的意識當中,塑造了新的個體,為個體關於未來的指向提供了透視器和顯微鏡。

    (4)人類的教育有社會性、目的性,這與動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質區別。人類教育本質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第三,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關係。

    教育的性質為: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

    1、政治制度,即政治體制。是指統治階級為實現階級專政而採取的統治方式、方法的總和。包括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國家結構形式、政黨制度及選舉制度等。

    由於國家的型別不同,或同一型別國家所處的具體歷史條件不同,其政治制度也會有差異。

    2、經濟制度是指國家的統治階級為了反映在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發展要求,建立、維護和發展有利於其政治統治的經濟秩序,而確認或創設的各種有關經濟問題的規則和措施的總稱。

    經濟制度是組織社會經濟活動的根本原則,是在社會經濟活動的一定(或全部)範圍內,人們普遍承認,並且實際共同遵守著的一種行為規範。

    教育的性質可以認為是教育內容的延伸和內涵,知道內容達到教育的意義!

  • 2 # 不語說故事人生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的性質與內容究竟有什麼關係?”

    什麼是教育?

    教育的概念是“教誨和培育”

    廣泛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它可能是無組織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組織的、系統的。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指教育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的方向變化發展的活動。

    這是“教師資格證”考試教材上對教育的定義。

    而我個人對教育的理解就是,貫徹於我們整個的人生,目的在於教會我們怎麼去做人為主要目的,其次是傳輸知識和能力,讓我們可以很好的獨自在社會中生存。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簡單的講就是透過一系列的培訓等方式對人進行教育,使得人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身心上都可以更好更快的融入到社會中,適應社會的發展。

    教育的性質與內容究竟有什麼關係?

    對於教育的性質,我個人的理解是: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是一種培養人成為獨特的,有思想的一種活動。

    而教育的內容,是多樣化的。

    家庭教育,是自從我們出生就接觸到的教育,它教會我們使用手抓東西、吃飯、走路、學習、與人交流等,但是我想家庭教育更重要的一點是教育我們怎麼去懂得感恩、讓我們知道“情”

    社會教育,是在我們不知曉的時候就滲透到我們身邊的一種教育,它教會我更多的是怎麼樣生存,怎麼獨立的更好的生存,怎樣與人相處共事等。

    而學校教育,教會我們的主要是學習知識,培養學習習慣等,然後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前讓我適應社會,學校就是一個小社會。

    總結:

    教育中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是教育我們怎麼去做人,而做人這是一個很大的學問,也是需要我們一生中都需要去學習的,

    然後就是家庭教育在家庭、社會、學校中是最重要的。家庭是直接對我們產生影響的,也是根源的教育。

  • 3 # 腦洞零次元

    什麼是教育?教育是教書育人的工作。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築人才,鑄造人的靈魂。因此,教師因其“使命”工作而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教育的本質:教學是用知識和智慧啟迪人的心靈,教人學習,不斷激發人的求知慾,引導人努力增長知識和智慧的手段和方法。教育,就是用理性和行為來影響和培養人的良知,認同社會道德,遵守公共秩序,成長為一個完全健康的社會人。

    教學與教育的關係是互補的,“教學”中的“教育”與“教育”中的“教學”。

    俗話說,教人釣魚比教人釣魚好。“教”只是一種手段,“學”是目的。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是個人的”就是這個意思。

    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全過程。因此,教育過程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鉅性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成敗。因此,教育也是一項社會綜合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 4 # 做教育的寶媽Helen

    教育的定義是什麼?自古以來,由人類的開始,有傳承、有傳播,教育就在進行著……有了文字,有了研究,也有了各種教育的定義。

    “教育”這一詞的漢語最早來源於《孟子》《盡心·上》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古代“教”和“育”是分開的。《學記》中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說文》中的“育,養子使作善也”;“教”傳授,指點;“育”培養,培育。“教育”就是將知識,經驗進行主動的或者被動的一個傳授過程。

    隨著人類不斷地進步,有了更多、更高的追求,對教育也有了與時俱進的解讀。比較廣為接受的名家觀點有:

    英國的斯賓塞(斯賓塞:19世紀中後期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家):“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蔡元培(蔡元培: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教育獨立議》:“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家、思想家):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我想這些觀點我們不一定能完整的背下來,但多少都聽到過、聽說過。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不是參加教師自各考試,無須倒背如流的去記這些定義。於我們老師們、於更多的家長和未來的家長,其實更多的是要去理解定義的本質,和如何能夠實現真正的教育,做好孩子的父母和老師。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社會的不斷進度,對人的要求也在不斷髮展,相比較以前的教育,我們的教育也在發生著改變。

    一個人接受的教育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學校教育是人成長過程中最為正式的教育。就像我們國家推行九年義務教育,所以在青少年時期,我們很多人都是在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年來,我們也看到一些現象,對應試教育的一些疑問也不斷暴露出來。

    其實,作為一個素質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很關注國外的教育發展。很多人都知道世界上教育最好的一些國家,例如芬蘭,也知道在素質教育方面像日本、德國都有很值得我們借鑑的一些做法。

    我們的學校教育過多餘重視考試和升學,在人的綜合素養甚至是一些創新素養方面涉及卻很少。但幸運的是,我們的教育改革也在發生變化,就像我們從事少兒財商教育的,也開始進入到一些學校的第二課堂、430課程,其實都是我們教育的進步。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查德·萊文曾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教育是以人為本。

    在一些國家,提倡創新思維和批判思維,尊重個體差異,鼓勵動手實踐。

    不論是我們的應試教育也好,未來的新型教育也好,我想教育的本質從未改變。

    教育都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實現自己!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有人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

    我說,人的本能是自我發展,教育只是那個指明燈,帶領孩子找到方向!

    蘇格拉底: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開發你的內心。

    願所有的孩子都在最好的年華被尊重、被愛護、被支援、被引導,願他們都能做順應人格發展的那個自己,輕鬆、愉悅、平衡、幸福!

    教育也便不負使命!

    教育的性質和內容的關係,嚴格意義上來說,教育的性質決定了教育的內容。

    教育的性質由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定決定,在設計或者說規劃一個屬性教育的時候,就決定了教育的內容。不同的教育階段和教育層次相互區別,在教育內容上滿足本教育屬性。

  • 5 # 李老師010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現在大了感覺好正確!

    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良好習慣。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意思是說小時候養成的良好習慣,就如同自然發生的行為一樣。

    兒童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希望家長們能讓孩子們養成這七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一、從語言開始文明習慣的培養

    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明語言習慣的培養從禮貌用語做起,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懂禮貌、有教養、舉止文雅的人。

    如果父母平日說話就是溫和有禮貌,再加上日後親子閱讀裡多給孩子接觸詩歌、經典、文學作品等,那麼這個孩子的語言素養一定不會差。

    優美的語言能慢慢發酵出說話和氣、舉止文雅的好氣質。

    二、從進食培養孩子的規則習慣

    進食是培養孩子規則習慣最重要的契機。

    家長可以從細節做起:教孩子正確拿筷子的方法、等大人動筷子後才能吃、吃飯時手扶著飯碗、嚥下嘴裡飯菜再說話、吃飯時不要吧唧嘴、喝湯時不要發出響聲、禁止用筷子敲打飯碗、不能隨便更換座位、不能將筷子插在盛著米飯的碗裡,以及吃完飯後碗裡要一乾二淨、添飯時不能說“要飯”或者“再要一碗”。

    吃飯是一個孩子每天要經歷好幾次的事情,所以透過吃飯養成孩子的規則意識,這個契機非常重要。

    三、從自己穿衣開始培養勞動習慣

    勞動習慣,同樣是一項應該從小培養的行為習慣,現在父母常常會過度保護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覺得他們太小了,長大一些了,又心疼孩子忙著學習沒時間,生活上這些小事都處處代勞,這樣孩子就一再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自然難以培養起自立的品格。

    其實家長不要以為這些生活瑣事不值一提——孩子自立的意識正是從穿衣、穿鞋穿襪開始的;責任感正是從幫助爸爸媽媽洗碗掃地抹桌開始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正是從自主自己的生活開始的;自信正是從輕鬆掌控自己的生活開始的。

    所以,放手讓孩子去做,你會慢慢看到驚喜。等等教育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 6 # sony1005

    教育,不是灌輸,不是懲罰,不是洗腦,不是再造,不是培育,不是功利,而是大愛,是啟發,是引領,是明理,是實踐、是鬥爭!

  • 7 # 興海亭

    教育的本質就是育人,培養未來千千萬萬有文化的勞動者,如果其中出現了領袖,出現了科學家,出現了企業家,那就更好。

  • 8 # 邏輯分析師A

    教育改革 刻不容緩,文化要跟上時代發展,封建時期的功利文化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絆腳石 ,比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樣的功利教育出來的人能不貪財好色?很多迂腐之人把古老文化奉為寶典可笑至極!比方當代戰爭都是高科技了那些誤國殃民的專家還推薦大刀長矛可笑至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切爾西vs拜仁:德甲巨人防線存隱患,藍軍能否再現2012歐冠決賽以弱勝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