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是阿維啊

    二戰時,裝備精良的德國士兵往往需要攜帶許多東西,比如聞名遐邇的98k步槍,M35頭盔等。除此之外,他們還會隨身攜帶一個圓形大鐵罐子,上面還有瓦楞條紋,往往放在德軍的胸前或者身後。那麼這個罐子裡是什麼東西,在德軍眾多裝備即先佔有一席之地。

    罐子裡面的東西並不神秘,就是防毒面具。德國士兵裝備繁多,留下一個這麼大空間裝備一個金屬罐子自然是有道理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了預防將來在戰場上可能遭遇到的毒氣戰,以不至於束手無策。

    做出主要決定的其實是德國元首希特勒。當年希特勒自己曾經參加一戰,當年眼睛差一點被毒氣彈燻瞎。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也讓希特勒在二戰時就非常注意防毒,特意讓自己計程車兵攜帶一個防毒面具。

    毒氣彈最早大規模的使用發生在一戰時的凡爾登戰役。由於一戰之初,毒氣彈還並沒有出戰,因此協約國並沒有防禦化學武器的有效裝置。等到毒氣彈大規模使用以後,防毒面具的作用就顯得必不可少,因此在防毒面具研製成功之後,其就成為了戰場上必不可少的防禦性工具。

  • 2 # A0A號解說員

    這個罐子是圓柱形的,很大,大概有25cm左右,金屬材質,一般被士兵們掛在背後,因為挺大的,看起來很顯眼,因此德軍會噴上迷彩色油漆用來偽裝。

    德國士兵裝備繁多,要帶各式各樣的東西,留下了一個較大空間背這個金屬罐子自然有他們的道理。這個罐子德軍把它叫做防毒面具罐,裡面裝的是防毒面具,為了預防在戰場上突然遇到毒氣戰不至於束手無策。

    防毒面具不是單兵必備的裝備,因為在二戰期間,《日內瓦國際公約》規定,開戰雙方不許使用生化武器,即不允許使用毒氣彈。既然如此,德國士兵為何把防毒面具視為生命呢?原來和德國元首希特勒有關。

    中國有句諺語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希特勒在一戰時,眼睛差一點被毒氣彈燻瞎。說起這事有點好笑,希特勒是被自己部隊發射的毒氣彈所傷。最早使用毒氣彈的是英華人,但大規模使用毒氣彈的是德華人,是在一戰關鍵的“凡爾登戰役”中使用的氯氣毒氣彈被德國投入“一戰”之初,英、法等協約國軍隊並沒有防禦化學武器的有效性裝備,於是在防毒面研製成功之後,便成為了一戰戰場上,交戰雙方必備的防禦性武器。防毒面具罐的構造看似簡單,實則頗為複雜。放毒面具罐於1930年開始投入生產,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才停止,如依照長短分類,可分為長短兩型,短型高612.5px,直徑長312.5px,短型仿毒面具罐多分配於空軍使用。長型高687.5px,直徑長不便,長型放毒面具多分配於陸軍使用。放毒面具罐,由鋼製罐體、罐蓋、閉鎖器、尼龍揹帶四部分組成,攜帶方式可背、可掛,重量約0.5kg。

  • 3 # 曉支

    二戰時期,德軍步兵常身背一個直徑約12釐米,高度26釐米左右的圓型鐵罐子,不明就裡的人,就以為是一種餐具,但作為餐具,似乎體積過大了,事實上並不合適,其實,這個圓型的鐵罐子,另有其他用途。

    原來是德軍的防毒面具罐,由於防毒面具帶在身上容易損壞,所以才裝備了這個鐵罐子,專門用來存放保護防毒面具。

    除了防毒抗結霧專用鏡片之外,其他防毒面具配件也都裝在這個罐子裡,二戰期間,實力較強的英法等交戰國,都給步兵隨身配發了防毒面具,只是德軍的這隻圓型鐵罐子比較顯眼而已。

    一戰時,法軍率先研製並使用了催淚手榴彈,其它國家紛紛仿效研發化學武器,德軍也用上了氯氣毒氣彈,造成了英法等協約國軍隊大量人員傷亡,由於化武威力巨大,造成了極大的殺傷和恐怖的心裡陰影,因此防毒面具就應運而生,成了當時交戰雙方部隊的標配。

    1925年,許多國家在《日內瓦議定書》上簽字,同意在戰場上禁止使用化學武器,但締約國卻有保留化學武器的權利。

    正因為毒氣彈只是禁止,但卻未徹底銷燬,所以二戰中很多國家為了以防萬一,還是給野戰部隊步兵配備了防毒面具。

    因為對一戰慘烈的毒氣戰仍然心有餘悸,在二戰中各交戰國並未使用毒氣,但德軍步兵卻一絲不苟的把配發的防毒面具背在身上。

  • 4 # 山海仁愛

    我們常見二戰德軍身後揹負的小型鐵罐,也就是“防毒面具罐”。這種鐵罐裝的防毒面具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軍亦有開始採用,但諷刺的是早在一戰時,首次動用化學武器攻擊的也正是德國。

    開啟網易新聞 檢視更多精彩圖片

    圖1: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佩戴防毒面具的德軍士兵,胸前還掛著一個用來收納防毒面具的鐵罐,但其大小和樣式則與二戰時期的大有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德國軍隊普遍配發M30型和M38型防毒面具給單兵,其配套的“防毒面具罐”自然也大量裝備生產,甚至還有早期魏瑪共和國所生產的樣式。由於裝備極其廣泛,直到戰後依然還有龐大的庫存量。

    圖2:二戰時期德軍主要使用的幾款“防毒面具罐”,左一為魏瑪共和國時期樣式,後四者分別為第三帝國時期的短罐版、長罐版及其長罐版變種

    圖3:二戰時期德軍單兵“防毒面具”系統及其附件物品,包括防毒面具、拭鏡布、備用鏡片、面具固定彈簧架、除化學汙染藥劑及藥膏和一本配套的防毒面具使用手冊

    但使用這類“防毒面具罐”的並非戰時只有德軍裝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如西班牙、比利時、瑞典等歐洲國家,軍隊或民間市場就便開始生產裝備類似款式的“防毒面具罐”。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便也曾列裝過類似款“防毒面具罐”,主要由金陵兵工廠和廣東面具廠生產,並定型號為二十三年式或二十四年式。

    圖4:抗日戰爭時期,使用防毒面具的中國軍隊,照片中不難看到所背的“防毒面具罐”

    圖5:一款由金陵兵工廠生產的二十三年式防毒面具罐(復刻品)

    圖6:比利時在1938年開始生產的L702型防毒面具及罐,圖中這款為出口芬蘭及荷蘭版。該型防毒面具在戰前出口給數個歐洲國家,同樣有極大的生產量

    很多人以為德軍隨身攜帶的鐵罐子是飯盒,其實是防毒面具的包裝桶。防毒面具的工作原理就是透過多種活性炭對“空氣”進行吸附過濾達到消毒作用的,可活性炭並不穩定,容易受潮,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就會失去作用,因此就用鐵罐子將其封閉儲存。那問題又來了,德軍為啥要隨身攜帶防毒面具,寧死也不丟呢?

    其實這正是因為德軍深諳化學戰之道,所以也深知其害,一戰的時候,德軍在與法軍的戰場上率先使用了化學武器,並給法軍造成了大量的傷亡,至此也正式拉開了毒氣彈的序幕,所有國家都認識到了化學武器的厲害,一戰結束時,據不完全統計,有上百萬人死於化學武器。

    二戰時,德軍的對手,包括蘇聯、英國和美國等國家也都儲備有大量的毒氣彈,所以在作戰的時候隨身攜帶防毒面具就顯得十分有必要了。二戰時期德軍規定士兵必須隨身攜帶防毒面具,並且有憲兵隨時檢查。

    德軍隨身攜帶防毒面具,也從側面反應出德軍對於二戰是蓄謀已久,與在華戰場隨用隨配的日軍形成對比,更加顯示出德軍在軍費方面的巨大投入和一戰時使用毒氣彈給德軍自己也留下“後遺症”。由於日內瓦條約的限制,以及交戰雙方各自化學武器的威懾力,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並沒有發生毒氣戰,不過德軍還是很嚴格的執行了隨身攜帶防毒面具的軍令。

  • 5 # 七零後老張愛攝影

    當兵的最怕缺彈藥,和糧食,正所謂是彈盡糧絕,不打自敗!如果別的裝備不離身,肯定是很重要的東西,比如飯盒,子彈盒,還有他們最怕化學武器,還有防毒面罩啥的,大圓桶,就很可能是放防毒面具的,這東西能不離身,首先他們很可能會使用毒氣,怕傷著自己人,可見他們很惜命呀。

  • 6 # 咖哩咖哩醬

    我們經常看到二戰中德國士兵攜帶的小錫罐,也被稱為“防毒面具罐”。這種裝在罐中的防毒面具實際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已被德國軍隊採用,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是第一次使用化學武器。圖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德國士兵戴著防毒面具,還有一個錫罐可用於將防毒面具儲存在胸口,但其尺寸和樣式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有很大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德軍普遍向個別士兵發放了M30和M38防毒面具,即使在魏瑪共和國初期,也自然大量生產了配套的“防毒面具坦克”。由於裝置種類繁多,直到戰後仍有大量庫存。圖2:二戰期間德華人主要使用的幾種“防毒面具坦克”。左邊的第一個是魏瑪共和國時期,後四個是第三帝國的短型坦克,長型坦克和長型坦克。圖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個人“防毒面具”系統及其配件,包括防毒面具,鏡片清潔布,備用鏡片,面具彈簧架,去汙劑和藥膏以及配套的防毒面具手冊但是,這種“防毒面具坦克”的使用不僅僅是戰爭期間的德國裝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在西班牙,比利時,瑞典和其他歐洲國家等歐洲國家,軍事或民用市場開始生產類似樣式的“防病毒裝置”。面膜罐”。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還安裝了類似的“防毒面具坦克”,主要由金陵兵工廠和廣東面具廠生產,型號定為23年或24年型。圖4: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使用防毒面具,在照片的背面不難看出“防毒面具坦克”圖5:金陵兵工廠生產的具有23年曆史的防毒面具罐(複製品)圖6:比利時於1938年生產的L702防毒面具和罐。該罐出口到芬蘭和荷蘭。這種型別的防毒面具在戰前被出口到了多個歐洲國家,而且產量巨大。

  • 7 # 無月文化館

    單純來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納粹德軍的制服裝備是非常好看的。

    從頭上戴的鋼盔,到腳上穿的馬靴,從上到下都引發了二戰迷們的興趣。

    有朋友觀察到,在納粹德軍士兵的腰間,都掛著一個長圓柱形的罐子,這個罐子是幹什麼用的呢?

    我第一反應是這個罐子是用來存放一些乾糧的,比如牛肉乾,巧克力等等;

    第二反應是可能用來存放一些檔案、記事本、軍用地圖之類的紙質物品。

    但其實我都沒猜對,這個罐子真實的用途,是用來存放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是用來防禦毒氣,也就是生化武器的攻擊的。

    生化武器在戰場上是禁止使用的,照道理納粹德軍沒必要再人手一個的帶著這個了。

    但這其實是元首XTL的要求,源於元首XTL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不愉快經歷。

    一戰中,生化武器,毒氣的攻擊開始走上戰爭舞臺。

    英國軍隊第一個使用毒氣,但卻是德國軍隊將毒氣的使用擴大化的。

    當時,交戰部隊都躲在戰壕裡,誰也打不掉誰,為了分出個高下,兩邊都無所不用其極。

    XTL當時是德國軍隊的普通一兵,卻中了毒氣攻擊,而且是德華人自己的攻擊。

    毒氣這東西啊,很輕,所以會受風向的影響。

    當時,XTL所在的部隊使用了毒氣來進攻對面,結果風向突然轉向,毒氣反過來吹進了自己的陣地。

    XTL那一次差點眼睛就瞎了,但是,惡魔救下了XTL,讓他繼續留在人間完成惡魔的使命。

    也正因為這一場慘痛經歷,在元首XTL要求下,納粹德軍人手一個,帶著防毒面具上戰場。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8 # 夏目歷史君

    寧死不丟不至於,因為這罐子裝的是一種裝備,就是用來保命的。

    這個罐子是圓柱形的,很大,大概有25cm左右,金屬材質,一般被士兵們掛在背後,因為挺大的,看起來很顯眼,因此德軍會噴上迷彩色油漆用來偽裝。

    德國士兵裝備繁多,要帶各式各樣的東西,留下了一個較大空間背這個金屬罐子自然有他們的道理。這個罐子德軍把它叫做防毒面具罐,裡面裝的是防毒面具,為了預防在戰場上突然遇到毒氣戰不至於束手無策。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德國自身最早在一戰就大規模使用榴彈炮發射毒氣炮彈,在凡爾登戰役中也大量使用了催淚毒氣彈,這一戰爭方式後為英法所效仿。

    雖然後來所有國家簽署了一項不使用化學武器的條約,即《日內瓦議定書》,但這種紙面協議在戰爭時期沒多大作用。到了二戰時期,大多數國家都有發動毒氣戰的能力,裝備這防毒面具是很有必要的。

    德軍就是毒氣戰的鼻祖,當然也吃過毒氣的苦頭,知道毒氣的威力,希特勒就在一戰中因為毒氣而受傷過。希特勒有了前車之鑑,自然也會讓士兵們做好防毒準備。

    不過德軍自身有毒氣,但除了在屠殺猶太集中營使用過毒氣,在二戰戰場好像並沒有使用毒氣。作為德國的強大對手,美、蘇、英都有不比德國弱的毒氣儲備,德國也不敢先用,帶這個只是單純為了預防吧,畢竟當時把人家蘇聯曾逼入絕境了,而蘇聯為了報復使用毒氣,也不是沒可能。

    其實帶這個防毒面具罐,我個人感覺防彈的作用比防毒作用更實在,因為德國在交戰中並沒有毒氣戰出現,它沒有起到防毒的用處,反而金屬材質有時運氣好剛好打到罐子位置可以減少子彈的傷害。

  • 9 # 大秦鐵鷹劍士

    德軍士兵背的這個罐子可不是水壺或者彈藥箱或者醫藥箱,而是防毒面具!準確的說德軍的這個小鐵桶是放防毒面具的,是他們的救命法寶。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了毒氣彈,所以歐洲各國軍隊都列裝了防毒面具,而德軍是毒氣彈的頻繁使用者,所以他們在毒別人之前會做好自身防禦。

    根據史料記載,1915年在伊珀爾小城,德軍對法軍首次成功實施了化學攻擊性武器芥子氣。芥子氣的主要成分是氯氣,是一種淡黃色氣體,被改造成毒氣彈後威力十分驚人,可以說是所過之處人畜皆亡,不僅雞犬不留就是小蟲子也難存活!一名釋放毒氣的德國士兵曾如此描述毒氣彈的威力:“我們在毒氣彈發出後,再也沒有聽到任何聲響。我們悄悄穿過法軍的戰線,在經過的一英里內,到處是敵軍的屍體,空氣中還能聞到刺鼻的味道,還有動物的屍體。死馬、死兔子、死老鼠到處都是。有計程車兵雙手緊扣著喉嚨、表情痛苦地死去;還有計程車兵忍受不了毒氣在身體內灼燒的痛苦,開槍自盡。”

    德軍深深明白毒氣彈的威力,所以當英法聯軍也研製出毒氣彈後,他們開始在部隊裡列裝防毒面具。據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國研製出了三千多種化學武器,法國最先使用化學武器催淚彈,不過效果不明顯;德國的芥子氣最成功,殺害了數萬法軍,但是後來人們學會了如何對付芥子氣,也就是防毒面具!在二戰中德國使用毒氣殺害了不少猶太人,因此德軍人人列裝了防毒面具,以免被盟軍的化學武器所傷!

  • 10 # 我是越關

    寧死不丟,這個有點誇張了。戰場上的裝備本來就是為了保命的,命都沒了,還要什麼裝備。所以無論是進攻用的裝備,還是是防護用的裝備,在需要保命的時候都是可以放棄的。

    這個罐子裡面的東西一點也不神秘,裝的是一個防毒面罩,也就是一個防具,必要的時候是可以丟棄的。只是令人疑問的是,為什麼二戰期間,其他國家並沒有普及這一裝備,而德國士兵基本上都是隨身攜帶,而且還要裝在金屬罐頭裡面。

    下圖就是德軍生產的M31型的防毒面具

    實際上防毒面具很脆弱,經不起碰撞摩擦,尤其是裡面的慮毒盒,裝有不同種類的活性炭,一旦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之中,會失去“吃毒”的作用。所以為了防毒面具的穩定性,德軍把防毒面具放入了相對密封的鐵製罐子之中。

    下圖為二戰中德軍單兵的全部裝備

    這些東西都是德軍在二戰中必不可少的裝備,除了我們熟知的M35鋼盔、M24手榴彈、毛瑟98K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這個防毒面罩了。

    縱觀二戰之中,除了德國之外,基本上很少有其他國家的部隊裝備防毒面罩。原因在於當時主要參戰國都比較害怕對方使用化學毒氣,所以化學毒氣也就被國際公約禁止使用了。

    但是各國防止對方使用的毒氣的前提就是自己儲備足夠多的化學毒氣,這樣一來德國實際上很害怕在蘇聯戰場上,蘇聯人率先使用毒氣作戰。尤其是日本當時看準中國生產落後,根本沒有儲備任何化學毒氣,所以公然違反國際公約,對中國軍隊使用了大量毒氣,所以為了以防萬一,德國軍方也就給每個士兵配備了防毒面罩。

  • 11 # 科羅廖夫

    很多人以為德軍隨身攜帶的鐵罐子是飯盒,其實是防毒面具的包裝桶。防毒面具的工作原理就是透過多種活性炭對“空氣”進行吸附過濾達到消毒作用的,可活性炭並不穩定,容易受潮,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就會失去作用,因此就用鐵罐子將其封閉儲存。那問題又來了,德軍為啥要隨身攜帶防毒面具,寧死也不丟呢?

    其實這正是因為德軍深諳化學戰之道,所以也深知其害,一戰的時候,德軍在與法軍的戰場上率先使用了化學武器,並給法軍造成了大量的傷亡,至此也正式拉開了毒氣彈的序幕,所有國家都認識到了化學武器的厲害,一戰結束時,據不完全統計,有上百萬人死於化學武器。

    二戰時,德軍的對手,包括蘇聯、英國和美國等國家也都儲備有大量的毒氣彈,所以在作戰的時候隨身攜帶防毒面具就顯得十分有必要了。二戰時期德軍規定士兵必須隨身攜帶防毒面具,並且有憲兵隨時檢查。

    德軍隨身攜帶防毒面具,也從側面反應出德軍對於二戰是蓄謀已久,與在華戰場隨用隨配的日軍形成對比,更加顯示出德軍在軍費方面的巨大投入和一戰時使用毒氣彈給德軍自己也留下“後遺症”。由於日內瓦條約的限制,以及交戰雙方各自化學武器的威懾力,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並沒有發生毒氣戰,不過德軍還是很嚴格的執行了隨身攜帶防毒面具的軍令。

  • 12 # 使用者5770541302

    這個罐子其實是德軍當時標配的防毒面具罐,而且德國士兵寧死不丟倒也不至於,畢竟本身就是一個裝備罷了,而且像戰鬥失利逃亡的時候,重量越輕跑的越快,自然就有更大的生還希望。

    眾所周知,一戰中協約國和同盟國都使用過毒氣這種生化武器,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而如何防護這種武器的攻擊就成了當時雙方裝備研發的重點,於是後來防毒面具這種裝備出現,成了每個士兵的標準裝備。而希特勒一戰中也是一名基層士兵,也是收到過毒氣的傷害的。

    二戰之前,德國在重新建設軍隊時,在士兵的裝備方面自然要考慮到任何現實的需要,其中就包括毒氣戰,所以當時德國士兵的單兵裝備中,是標配一個防毒面具的,與此同時的英軍、法軍等也是這樣的情況。而防毒面具體積較大,放到包中不太方便取用,所以德軍就專門為其研發了防毒面具罐,在不用的時候裝防毒面具,取用也比較方便。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二戰中歐洲戰場幾乎沒怎麼使用過毒氣武器,所以很多士兵後來都不再攜帶防毒面具了,而防毒面具罐,則由於外殼堅硬,容積較大,反而適合裝各種雜物,是一個上好的背囊。所以很多德軍士兵雖然用不上防毒面具,但是依然使用著這個罐子,最終這個防毒面具罐也成了二戰德軍單兵裝備中不可缺少的代表性裝備之一。

  • 13 # 海兵豆知識

    我們常見二戰德軍身後揹負的小型鐵罐,也就是“防毒面具罐”。這種鐵罐裝的防毒面具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軍亦有開始採用,但諷刺的是早在一戰時,首次動用化學武器攻擊的也正是德國。

    圖1: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佩戴防毒面具的德軍士兵,胸前還掛著一個用來收納防毒面具的鐵罐,但其大小和樣式則與二戰時期的大有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德國軍隊普遍配發M30型和M38型防毒面具給單兵,其配套的“防毒面具罐”自然也大量裝備生產,甚至還有早期魏瑪共和國所生產的樣式。由於裝備極其廣泛,直到戰後依然還有龐大的庫存量。

    圖2:二戰時期德軍主要使用的幾款“防毒面具罐”,左一為魏瑪共和國時期樣式,後四者分別為第三帝國時期的短罐版、長罐版及其長罐版變種

    圖3:二戰時期德軍單兵“防毒面具”系統及其附件物品,包括防毒面具、拭鏡布、備用鏡片、面具固定彈簧架、除化學汙染藥劑及藥膏和一本配套的防毒面具使用手冊

    但使用這類“防毒面具罐”的並非戰時只有德軍裝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如西班牙、比利時、瑞典等歐洲國家,軍隊或民間市場就便開始生產裝備類似款式的“防毒面具罐”。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便也曾列裝過類似款“防毒面具罐”,主要由金陵兵工廠和廣東面具廠生產,並定型號為二十三年式或二十四年式。

    圖4:抗日戰爭時期,使用防毒面具的中國軍隊,照片中不難看到所背的“防毒面具罐”

    圖5:一款由金陵兵工廠生產的二十三年式防毒面具罐(復刻品)

    圖6:比利時在1938年開始生產的L702型防毒面具及罐,圖中這款為出口芬蘭及荷蘭版。該型防毒面具在戰前出口給數個歐洲國家,同樣有極大的生產量

  • 14 # 貞觀防務

    準確的來說,德軍隨身攜帶的是防毒面具,而防毒面具的工作原理就是透過多種活性炭對“空氣”進行吸附過濾達到消毒作用的,可活性炭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就會失去作用,因此就用鐵罐子將其封閉儲存,可雖然毒氣彈的危害很高,但也不至於隨身攜帶吧!

    其實這正是因為德軍深諳其道所以也深知其害,一戰的時候,德軍在與法軍的戰場上率先使用了化學武器並給法軍造成了大量的傷亡,至此也正式拉開了毒氣彈的序幕,所有國家都認識到了化學武器的厲害,所以當一戰結束的時候據不完全統計就有上百萬人死於化學武器,二戰時德軍的對手蘇聯、英國等國家都儲備有大量的毒氣彈,所以在作戰的時候隨身攜帶防毒面具就顯得十分有必要了。

    至於國際公約,真正打仗的時候那就是扯淡的,只要打贏了戰爭,用沒用都是自己說了算。當然德軍隨身攜帶防毒面具也從側面反應出德軍對於二戰是蓄謀已久,與在華戰場隨用隨配的日軍形成對比,更加顯示出德軍在軍費方面的巨大投入和一戰時使用毒氣彈給德軍自己也留下“後遺症”。

  • 15 # 歷來現實

    二戰時,每個德國士兵背後都會背一個罐子,這個罐子是圓柱形的,長度約為30cm,挺顯眼的。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他們經常揹著這個罐子,卻幾乎沒怎麼見他們使用過。

    因此,這種現象就引起了一些朋友的好奇。難道里面裝的是小體積大範圍的新式武器嗎?還是一種輔助撤退的裝備,能讓他們急速撤離?實際上都不是,這個罐子裡裝的是防毒裝置,一般來說是防毒面具。

    他們裝備著這個東西,就是怕敵人使用生化武器進行攻擊。好吧,可是這樣的話,新問題就又來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裝備是用不著的,但是帶著它又有一定的麻煩。

    那他們為什麼還要一直將其視為軍需裝置並要求士兵攜帶呢?

    首先,因為有了一戰的經驗,他們不敢放棄這種保命的裝備 。

    我們先回到1915年,這個對於歷史和人類來說不平凡的日子。在這一年的第1次世界大戰中,世界見識到了化學武器,人類創立了毒氣戰。很多朋友看到題目可能會認為德國是一戰中毒氣戰的受害者,其實正相反,他們是施害者。

    1915年1月,他們在歐洲戰場的東線打算對作戰的法軍釋放毒氣,但是因為外部原因未能成功。不過這給他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3個月後的4月22日,他們在空中向法軍陣地投下6000個鋼瓶。之後,這些鋼瓶釋放了180噸氯氣,藉著風勢向法軍飄去。這次襲擊造成法軍1.5萬人傷亡,而其他未死亡的人也感受到了氯氣帶來的灼燒和窒息感,潰不成軍。

    在突破法軍陣地的同時,德軍自身也被這種武器的作用震驚了。因為他們沒想到效果會比預期還厲辣。也正是看到法軍士兵的慘狀,此後他們自己在防毒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

    其次,在二戰時,德國的對手中都普遍配備有大量化學武器 ,這才是他們真正忌憚的地方。如果在毫無限制的情況下,同盟國和軸心國用毒氣彈互懟的局面並不是不會發生。只是一戰後各國在國際上籤訂了公約,使用化學武器違揹人道主義因此被禁止。

    如果在戰爭中他們先行使用毒氣彈對付同盟國國家,那勢必會招來報復,就像後來美國轟炸日本一樣。

    因此,對於這些手中同樣有籌碼的對手來說,他們沒有輕舉妄動。在同蘇聯鬧掰後,因為這個大國手中巨大的毒氣彈儲備數目,也為了防止這個對手像一戰時的自己那樣,他們要求每個士兵都必須攜帶防毒裝備,在上戰場前還會有專門的憲兵檢查。

    再次,在二戰時,他們已經研製出了新式毒氣,因此他們更加明白防毒的重要性 ,1938年,德國法本公司研究出了新型化學武器,後來這種新式毒氣使用它四個研發者的名字命名,起名為沙林毒氣。

    相比氯氣,這種毒氣更加致命。它的致死率和令生物死亡的速度都超過氯氣,正常人暴露在沙林毒氣中很快就會產生反應,流口水,嘔吐,生命體徵會變得不穩定。而這種毒氣最終攻擊的是人的神經系統,也就是說,即使有人能從這種毒氣的暴露環境中生還,也會造成無法康復的神經和腦損傷。

    這種毒氣的可怕功效,也是它遲遲沒有投入戰場的原因之一,倒是在戰後幾十年裡的恐怖襲擊中出現過它。

    正是因為這種毒氣,德軍才更重視防毒,他們怕哪一天對手也掌握這種毒氣,這裡頭的科技含金量,門檻並非特別高。不過,話說回來,題目中說這個裝防毒裝置的罐子寧死不丟也有些誇大,畢竟這個東西就是用來保命的。要是它妨礙逃命,那也不得不扔。

  • 16 # 不正經的軍棍

    不是到死沒丟,而是到死都沒開啟過。

    二戰德軍背的罐子是防毒面具罐,裡面裝的是防毒面具。用薄鐵板衝壓支撐,加上豎條的加強筋,增加強度,密封之後,有一個封閉空間,可以很好的阻止外界空氣進入,同時還可以保護裡面的物品。

    前期德軍用的是M30防毒面具,用帆布做的,後期用的是M38防毒面具,用橡膠做的。防毒面具罐裡面裝的有一個防毒面具,一個備用過濾罐,一副備用鏡片,可以說還是很齊全的。

    防毒面具罐的作用就是保護防毒面具,製造密封空間,防止防毒面具的活性炭受潮,加強防毒面具強度,可以避免被擠壓損壞。關於防毒面具罐,德軍規定的是隨時帶在身上。德軍做的措施還是比較齊整、比較周全的、

    而德軍之所以這麼重視,主要原因在於一戰時期毒氣大量使用,導致很多德軍直接被毒氣所傷,元首希特勒就是其中之一,眼睛被毒氣所傷。一戰中,德軍率先使用,但是,戰爭結束前很長一段時間,德軍都可能被毒氣所攻擊。

    但是到了二戰,坦克裝甲車大量使用的戰爭中,毒氣這種東西已經不再適用了,而且各國關於防毒措施做得都比較完善,毒氣戰無法發揮原有的效果了。這也就導致很多二戰德軍士兵在戰場上壓根沒開啟過防毒面具罐,頂多訓練時使用。

  • 17 # 溫讀

    如果您以為德軍這裡裝的是“義大利麵”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他們可不是墨索里尼“大廚房”中的一員。其實在二戰中,德國兵身上的這個罐子是一種新型的防毒面具。

    為什麼這個罐子被稱為“寧死不丟”

    其實就寧死不丟算是一種誇張的描述,但這種誇張的描述有一定的道理,這一切的原因便是因為德軍懂得化學武器的危害和恐怖。早在一戰的時候,德國就率先的在戰場中投入了駭人聽聞的化學毒氣武器,正是這種武器讓英、法以及各路反對德國的國家感到恐懼。我們就以二戰時最為常用的“芥子氣”來說,一旦有人吸入了芥子氣,所感染的不僅僅是肌膚的表層,這種化學物質會隨著面板進入到人體中,並逐漸遊走和遍佈在人體的血管中,只要幾分鐘便會出現面板的潰爛,以及身體的不適,如果有人不走運的將芥子氣弄到眼睛中,便會導致他的眼角膜全部壞死,然後導致眼球以及眼部周圍出現生理性的發言,然後再毀壞人體的視網膜系統,讓人體的眼球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和破壞。人體出現芥子氣的中毒,不僅會表現在身體上,還會將這些病情出現在呼吸系統中,較為嚴重的可導致人體鼻粘膜的壞死,隨著黏膜的壞死還會導致人體的鼻子部分出現偽模性支氣管炎,最後還會嚴重到肺炎的出現、形成和惡化。除了這些,芥子氣最大的、最恐怖的作用便是破壞人體的神經系統,讓人出現高度興奮的狀態,如果較為嚴重,還會嚴重的損害一支軍隊的戰鬥力。正是因為這些化學武器的威力和殺傷力,我會習慣性的將其稱為“人為的瘟疫”。

    正是知道了毒氣的恐怖,而且德國也是一個製作化學武器的大國,深知高劑量的化學武器能夠給人體帶來怎樣的作用,所以德軍的長官才會在軍營中給戰士們普及類似的課程,並讓他們在思想上形成了對防毒面具的“需求感”和“依賴感”。

    因為軍紀的要求害怕受到處罰

    除了對於性命的保護,德國軍人們之所以將這個小罐子隨身攜帶是源於一種服從上級命令、保護戰備物資的軍人心理。要知道在軍隊中和在地方上可不一樣,不是說自己是隨身的物資是可以說丟就丟的。在當時擁護軍國主義的德國,對於軍人有著更為嚴格的條令條例去束縛,所以德國軍人對於自己身上的裝備的不是說丟就能丟的,如果被上級軍官發現是要受到懲罰和鞭打的。

    因為當時的歷史大勢以及親情的羈絆

    在那個歷史大勢中,毒氣是人類生命中的敵人,所以人人都知道毒氣是能夠要命的,防毒面具是可以救命的,德國軍人雖然好戰,但他們也有家庭,所以為了自己家中的孩子、妻子還有親人,他們不能死,也不想死。所以他們自然對自己身上能夠保命的裝備體現出一種別樣的守護和保留。為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生命,也是為了給家人以希望。

    綜上所述,大家是都對德國軍人誓死不放棄、不丟棄自己的裝備有一定的瞭解了吧?啊他們之所以不丟棄,當中既有對家人的羈絆,也有對生命的自保,還有對軍紀的絕對服從,對軍紀的絕對遵守。

  • 18 # 夏目歷史君

    寧死不丟不至於,因為這罐子裝的是一種裝備,就是用來保命的。

    這個罐子是圓柱形的,很大,大概有25cm左右,金屬材質,一般被士兵們掛在背後,因為挺大的,看起來很顯眼,因此德軍會噴上迷彩色油漆用來偽裝。

    德國士兵裝備繁多,要帶各式各樣的東西,留下了一個較大空間背這個金屬罐子自然有他們的道理。這個罐子德軍把它叫做防毒面具罐,裡面裝的是防毒面具,為了預防在戰場上突然遇到毒氣戰不至於束手無策。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德國自身最早在一戰就大規模使用榴彈炮發射毒氣炮彈,在凡爾登戰役中也大量使用了催淚毒氣彈,這一戰爭方式後為英法所效仿。

    雖然後來所有國家簽署了一項不使用化學武器的條約,即《日內瓦議定書》,但這種紙面協議在戰爭時期沒多大作用。到了二戰時期,大多數國家都有發動毒氣戰的能力,裝備這防毒面具是很有必要的。

    德軍就是毒氣戰的鼻祖,當然也吃過毒氣的苦頭,知道毒氣的威力,希特勒就在一戰中因為毒氣而受傷過。希特勒有了前車之鑑,自然也會讓士兵們做好防毒準備。

    不過德軍自身有毒氣,但除了在屠殺猶太集中營使用過毒氣,在二戰戰場好像並沒有使用毒氣。作為德國的強大對手,美、蘇、英都有不比德國弱的毒氣儲備,德國也不敢先用,帶這個只是單純為了預防吧,畢竟當時把人家蘇聯曾逼入絕境了,而蘇聯為了報復使用毒氣,也不是沒可能。

    其實帶這個防毒面具罐,我個人感覺防彈的作用比防毒作用更實在,因為德國在交戰中並沒有毒氣戰出現,它沒有起到防毒的用處,反而金屬材質有時運氣好剛好打到罐子位置可以減少子彈的傷害。

  • 19 # 大秦鐵鷹劍士

    德軍士兵背的這個罐子可不是水壺或者彈藥箱或者醫藥箱,而是防毒面具!準確的說德軍的這個小鐵桶是放防毒面具的,是他們的救命法寶。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了毒氣彈,所以歐洲各國軍隊都列裝了防毒面具,而德軍是毒氣彈的頻繁使用者,所以他們在毒別人之前會做好自身防禦。

    根據史料記載,1915年在伊珀爾小城,德軍對法軍首次成功實施了化學攻擊性武器芥子氣。芥子氣的主要成分是氯氣,是一種淡黃色氣體,被改造成毒氣彈後威力十分驚人,可以說是所過之處人畜皆亡,不僅雞犬不留就是小蟲子也難存活!一名釋放毒氣的德國士兵曾如此描述毒氣彈的威力:“我們在毒氣彈發出後,再也沒有聽到任何聲響。我們悄悄穿過法軍的戰線,在經過的一英里內,到處是敵軍的屍體,空氣中還能聞到刺鼻的味道,還有動物的屍體。死馬、死兔子、死老鼠到處都是。有計程車兵雙手緊扣著喉嚨、表情痛苦地死去;還有計程車兵忍受不了毒氣在身體內灼燒的痛苦,開槍自盡。”

    德軍深深明白毒氣彈的威力,所以當英法聯軍也研製出毒氣彈後,他們開始在部隊裡列裝防毒面具。據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國研製出了三千多種化學武器,法國最先使用化學武器催淚彈,不過效果不明顯;德國的芥子氣最成功,殺害了數萬法軍,但是後來人們學會了如何對付芥子氣,也就是防毒面具!在二戰中德國使用毒氣殺害了不少猶太人,因此德軍人人列裝了防毒面具,以免被盟軍的化學武器所傷!

  • 20 # 我是越關

    寧死不丟,這個有點誇張了。戰場上的裝備本來就是為了保命的,命都沒了,還要什麼裝備。所以無論是進攻用的裝備,還是是防護用的裝備,在需要保命的時候都是可以放棄的。

    這個罐子裡面的東西一點也不神秘,裝的是一個防毒面罩,也就是一個防具,必要的時候是可以丟棄的。只是令人疑問的是,為什麼二戰期間,其他國家並沒有普及這一裝備,而德國士兵基本上都是隨身攜帶,而且還要裝在金屬罐頭裡面。

    下圖就是德軍生產的M31型的防毒面具

    實際上防毒面具很脆弱,經不起碰撞摩擦,尤其是裡面的慮毒盒,裝有不同種類的活性炭,一旦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之中,會失去“吃毒”的作用。所以為了防毒面具的穩定性,德軍把防毒面具放入了相對密封的鐵製罐子之中。

    下圖為二戰中德軍單兵的全部裝備

    這些東西都是德軍在二戰中必不可少的裝備,除了我們熟知的M35鋼盔、M24手榴彈、毛瑟98K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這個防毒面罩了。

    縱觀二戰之中,除了德國之外,基本上很少有其他國家的部隊裝備防毒面罩。原因在於當時主要參戰國都比較害怕對方使用化學毒氣,所以化學毒氣也就被國際公約禁止使用了。

    但是各國防止對方使用的毒氣的前提就是自己儲備足夠多的化學毒氣,這樣一來德國實際上很害怕在蘇聯戰場上,蘇聯人率先使用毒氣作戰。尤其是日本當時看準中國生產落後,根本沒有儲備任何化學毒氣,所以公然違反國際公約,對中國軍隊使用了大量毒氣,所以為了以防萬一,德國軍方也就給每個士兵配備了防毒面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明與野蠻的本質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