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答道電影
-
2 # 19慕寒
因為周星馳的電影《喜劇之王》才知道這本書,原本以為只是一本蘇聯老掉牙的古板教科書,看作者的演員生涯也不是太成功,越發輕視,覺得只不過周星馳隨便找的戲謔道具。
年末好奇翻閱了一下,對話式的形式,結合師生辯駁,排練實操,挺好的劇院表演理論介紹,“放鬆”、“最高目標”、“連貫性”、“潛意識”,很多理論放到任何事情中都成立(比如網路授課、工作彙報),因為相信,所以實現。在作者本身而言,理論強不一定實踐強;回到《喜劇之王》,專業強也不一定能成功,時也運也,各種唏噓,尹天仇最成功的演出居然是扮演一個臥底,作為一個龍套,演戲之外有“最高目標”便是英雄,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建立的表演體系,自中國開創表演藝術起,一直是中國表演藝術的主流體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現實主義戲劇流派的代表,此外他贊成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研究,並將其與戲劇結合。
這本書以日記的形式,將現實主義表演藝術中的方法論與實踐結合。同時,這本書也是國內表演藝術理論研究的必備用書之一。
但它並不是世界表演藝術的主流體系。表演藝術是個百家爭鳴的舞臺,對於多元化的今天,我們要想更好地發展表演藝術,仍需要接納和運用其他風格的理論和實踐。
所以很多事情並沒有我們看上去那麼簡單,也沒有想象中那麼難,即使本色出演,那麼這裡面的形與神也是經過雕琢才會看上去那麼真實,優秀的演員就是在戲裡自然流露,流露慾望、感情、情緒。有的時候恍惚覺得演的戲更符合人對生活的理解和嚮往,畢竟比起戲更荒誕的是生活。
-
3 # 自律打卡小程
我是一個向來不曾有過崇拜和信仰的人,因為對於我來來說,每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都值得敬畏和尊重。我有自己的喜歡和厭惡、有自己的判斷和思想、有自己的鄙夷和理想。所以,我認同很多人,也欽佩很多人,但唯獨不曾有過崇拜。所以有一次在大學的影視鑑賞課上,老師問我最崇拜的人(演員)是誰?我說我沒有崇拜的人,如果說喜歡,那我最喜歡周星馳,喜歡他的作品,喜歡他帶給我的細膩的感受,同時,更加感謝他在我尚為懵懂的心靈裡種下的那顆人生悲歡的種子。
我為什麼喜歡星爺。大家喊星爺,就像喊華仔、發哥、龍叔一樣,是一種由衷的尊敬和愛慕。我喜歡星爺,是感謝他所帶給我的那些真實的觸動。喜歡他的無厘頭,就像莊周的散文,就像李白的詩歌,邏輯跳躍,縱橫無忌,卻能給人一種內在的真實感,一種美的享受;喜歡他天馬行空、變幻莫測的情節,無論是語言、動作還是表情,星爺都能準確捕捉人物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在看似誇張、滑稽的肢體語言下,人物的心理世界表現的酣暢淋漓,昭然若揭。如果說《百變星君》是對《變相怪傑》的致敬,那他對人物心裡的精準捕捉和再現,也確實達到了世界級大師的水平。正是基於此,我才從他的悲喜之中看到了真實的生活。
這就是我為什麼喜歡星爺了。那裡有我喜歡的藝術和生活的空間。
回覆列表
第一部分,美學原則及戲劇主張。這部分集中表現在《我的藝術生活》這部書中。實際上,在這部書裡他把以後要寫的“體系”集中地寫了一個“引子”。
第二部分,《演員自我修養》。這部分又分成了兩個方面——內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內部技巧中他創造了若干元素,如注意力集中、交流、情緒記憶、想象、信念與真實感、行動與目的等。外部技巧中,他提出了“身體表現力的發展、造型,練聲與吐字、語言與語法、速度與節奏、控制與修飾,以及性格化、舞臺魅力、道德紀律等”。斯氏認為,演員只有掌握了這些元素,才能建立起正確的內外部自我感覺,才能創造出活生生的舞臺形象,因此必須進行嚴格的訓練。如果演員在虛構的舞臺時空中不能獲得在實際生活中同樣的自我感覺,不按照實際生活的邏輯去進行思考、行動、感受,就不可能創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來。
第三部分,《演員創造角色》。比如,演員創造角色有三個階段——(1)如何正確認識劇本和角色;(2)如何在認識的基礎上去體驗角色;(3)如何在體驗的基礎上去體現角色。同時,在創造角色時,斯氏發現了最高任務和貫穿動作、內心獨白、潛臺詞、規定情境、形體動作方法等的重要性。這些都是構成演員創造角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演員的角色創造起到了從不自覺到自覺、從朦朧狀態到清醒、從膚淺到深刻的轉化。
斯坦尼為他的整部“體系”,耗費了畢生的心血。在1938年8月斯坦尼病重期間,當他的“體系”著作由編輯把校樣送給他看的時候,他的病已經很重,右臂也不能活動了。他渴望這本書的封面不要太奢侈,這樣大家都有能力買到它。當他們談話時,他問編輯:“我可以拿來翻看幾頁嗎?”當他拿起樣書時,他的面色變了,而且手指抖得很厲害,但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夠看到它的出版,遺憾的是這部書卻在他死後才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