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戲品聊齋

    第一,“三曹”是“建安風骨”的典型代表。漢魏時期,公元196年,曹操改元“建安”,企圖狹天子以令諸侯,重建統一大業。曹操不斷招賢納士,在北方逐漸形成了一個文學中心,以曹操為代表的曹氏集團靠顯赫的政治勢力和傑出的文學創作成就,為中國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並且確立了“建安風骨”這一詩歌的美學風範。其中,曹操、曹丕、曹植是突出代表,也是“三曹”的主要成員。

    第二,“三曹”的文學創作特色。曹操一生躍馬揚鞭、南征北戰,但是手不釋卷,非常酷愛文學。他的詩歌主要以四言最有特色,如《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五言詩《篙裡行》也膾炙人口,深受後人喜愛。曹操的詩歌很少有絕美的華麗辭藻,結構不是很精細,喜歡從大處著筆,語言質樸,氣勢雄偉,內涵厚重,抒發情感往往悲涼慷慨,情節跌宕起伏,彰顯出鮮明的個性色彩。曹丕精通經史,醉心詩文,一生經歷了從貴公子到帝王的歷程。他現存的40首詩歌形式多樣,四言、無言、六言、七言、雜言無所不備。曹植才華橫溢,詩、賦、文俱佳,被譽為“建安之傑”。前期作品大多是書寫個人的志趣與抱負,後期作品則是流露出對政治迫害的失望與悲觀情緒。

    第三,“三曹”的文學地位極其影響。從曹操開始,樂府歌辭開始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曹操的散文被魯迅稱為“改造文章的祖師”,這是魯迅對曹操文學創作的中肯評價。曹丕的作品多數是對人生的感慨抒發及人生哲理的思考。比如最著名的七言體詩《燕歌行》便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七言詩,對後來的七言詩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曹植的賦很有特色,以賦詠物、抒情、敘事等都非常有特色,如最有名的是《洛神賦》。在五言詩方面,曹植堪稱是文學史上五言詩的奠基人。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三曹”的文學成就各有所重,各具特色,不分上下,無法究其一點而定高低。公平地講,“三曹”的文學成就在文學史上是相得益彰的,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缺少哪一個都會失去應有的光彩。

  • 2 # 讀書不孬

    前言

    不孬堅持認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三曹”在文學史上是建安文學的代名詞,他們三個人文風上各有特色,但內在之中又有相似相通之處,這三個的文學成就,還真的不好分開孤立的去看待。不孬在這裡也只能簡單地分享一下自己對他們三人作品的體會。

    作為後來人,我們應該更多的去欣賞他們所帶給我們的文化享受,提升我們自身的文學品鑑力,而不是一味地、簡單地去給他們一個定位,“三曹”這個IP,不是他們中一個人所樹立的,他們三個字也不好評論文學成就高低,更多地應該去看他們三個人在文學史上所做的貢獻。

    “三曹”各自的文風特點

    曹操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一句足夠家喻戶曉了吧,一個人的文風是受到個人成長經歷以及當時的歷史環境所影響的。他的文風屬於剛勁有力,慷慨豪放。曹操的《龜雖壽》、《觀滄海》、《蒿里行》更是無不體現的曹操作為一代梟雄的雄心壯志以及作為一位政治家心懷天下的格局。

    曹丕

    《燕歌行》應該算是曹丕的代表作了,它也是迄今最早的一首七言詩了,講的是女子思念丈夫的情感,曹丕的詩多以思念之情、男女之情為主題。風格屬於婉約細膩、情意纏綿。這也與他稱帝前的個人家庭成長經歷有關係。

    曹植

    《七步詩》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了,以這首詩的創作時間點,可以把曹植詩的風格劃分為兩個階段。前期階段,詩風屬於活潑開朗,昂揚豪邁。後期階段,因為收到排擠與打壓,詩風轉為慷慨激昂,但情感暗隱悲傷淒涼之感。

    筆者的話

    “三曹”作為建安時期的詩人,他們生存在同樣的亂世之中,作品有著同樣的“建安之風”,他們父子三人,因為家庭身份、歷史地位、個人經歷,所以詩風又獨具個性。也因為這些,“三曹”在文學史上成為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他們更是建安文學中不可替代的IP,他們影響了後世一大批著名詩人,李白的浪漫主義、杜甫的現實主義、陸游的“軍旅詩風”、李賀的“暗黑”詩風等等,所有的這些都能在建安文學中找到源頭。李白總結:“蓬萊文章建安骨”,這不就像是“天下武功出少林”一般地評價。

  • 3 # 般若自在

    論文學成就,應該是曹植。

    論文治武功,當屬曹操無疑。

    三曹的文風特點,各有千秋。

    曹操是建安時期傑出的文學家和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開創了建安文學的新風氣,風格清俊通脫。曹丕擅長詩文及辭賦,其名作有《燕歌行》、《與吳質書》等,其中《燕歌行》全詩均用七言,句句押韻,在中國七言詩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個大力創作五言詩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詩的發展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標誌著文人五言詩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洛神賦》美不勝收、《與吳季重書》和《與楊祖徳書》是兩篇有名的散文詩札。

    曹操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曹操手跡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闢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者,今存其樂府詩20餘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寫了軍閥混戰時期的慘景,《短歌行》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傷感為題材。兩首《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其所著《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是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流傳下來的詩賦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繪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樑甫行》,描寫愛情的《美女篇》,《洛神賦》等,曹植寫《七步詩》的原委

    ,更流傳為盡人皆知的佳話。李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學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 4 # 華華寫寫

    拋開曹氏父子三人政治上的恩恩怨怨,中國文學史上“三曹”的魅力令人著迷永不衰竭。文學成就最大的當屬曹植。

    人生大起大落的變化,往往會導致個人理想和風格的鉅變,幸還是不幸?曹植,曹操的兒子,曹丕的弟弟,父子三人在文學史上被稱為“三曹”,他們因為曹氏集團的顯赫政治勢力而高居文壇成為建安文學的領袖人物。開創中國山水詩派的謝靈運是一個極其自負的才子,他對曹植是這樣評價的,“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繼之。”雖然此評價有些誇張,但也寫出了曹植過人的才華。

    曹植七步成詩大家是很熟悉的。“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是曹植面對哥哥曹丕要殺他時作的救命詩。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稱帝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因為他的才華出眾深得父親曹操的寵愛,幾乎被立為太子。但是,曹植他雖然才思敏捷,風流倜儻,在政治上的表現卻顯得稚嫩,沒能經受住父親曹操的一系列觀察和考驗,終於註定了太子之爭中的失敗結局。曹操何許人也,天性浪漫放任不羈的曹植,怎麼能經得起他老人家的考驗呢?這也說明了曹植不適合政治爭鬥。

    因為父親的庇護,這段時期他過著高貴顯赫優哉悠哉的貴族子弟生活。但是自從他哥哥曹丕被立為太子繼位魏王丞相,曹植的苦難日子開始了。如果不是他們的媽媽卞太后的極力勸阻,曹植一定是被曹丕殺掉了的,因為和曹丕爭奪太子地位的就是這個弟弟曹植。即使是有母親的勸阻,曹植也充滿了生命危險。所以他七步成詩,因為曹丕說如果他七步作不成詩,就會將他處死。還好曹植過人的才華拯救了他的命,曹丕最終沒有處死曹植,但對他的打擊和迫害是很嚴重的。曹丕的兒子曹叡繼位後,曹植的政治處境沒有任何的好轉。可以說,曹植遭受了曹丕父子兩代人的打擊迫害。一個是他的親哥哥,一個是他的親侄子,這樣的人生迫害情何以堪?曹丕父子能夠重用信任司馬家族的人,卻處處提防打擊迫害曹氏家族的人,這也間接導致了曹魏滅亡,曹魏的命就是被司馬家族給滅掉的,正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古代任何一個朝代的權力之爭都是很殘酷血腥的,兄弟殺戮骨肉相殘。我就不明白,爭鬥勝利的一方坐上了皇帝寶座,那就好好治理天下,何必還要對兄弟姐妹趕盡殺絕呢?爭鬥失敗的一方坐不上皇帝寶座,那就好好理順關係,兄弟同心,治理好天下,何必還要心有不甘惦記那個座位呢?爭來爭去結果就是兄弟之間不信任,嚴重猜忌,拼命打壓,你死我活,連帶後代子孫也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這樣的家族貴為皇親國戚,可是又有什麼幸福和意義呢?整天生活在提心吊膽,腦袋隨時不保的境遇中,怎麼可能心情舒暢,延年益壽呢?

    曹植死時年僅41歲。從他父親病卒到他離開人世的12年間,受到了曹丕父子兩代人的壓迫,人身自由被剝奪,終年過著苦悶鬱悶沒有任何快樂甚至沒有任何安全感的生活。六次被更換封地,親朋好友之間不允許往來,參與政事更是不可能的,就連曹植死後朝廷給的諡號都是一個“思”字,意思是讓他反省自己的錯誤。這樣的生活讓自幼聰明,才華橫溢,曾經深受父親寵愛,過著養尊處優的貴族生活的曹植肉體和精神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所以英年早逝就是必定的人生結局。

    曹植生於東漢末年天下紛爭的時代,他沒有跟隨父親上過戰場,但他見過戰爭的殘酷破壞性和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他寫過一些滿懷報國之志,激越昂揚的詩歌,比如《贈白馬王彪》,就是他詩中最傑出的一篇。不過,曹植最著名的作品還是他的那篇描寫人神戀愛的《洛神賦》,其中,對美貌多情的洛神的描寫生動細膩,淋漓盡致,這篇文章被後世人稱為文學史上的傑作。

    曾幾何時,曹植意氣風發,寵愛有加,幾乎被立為太子。然而世事變遷,瞬息萬變,政治上的失意,心緒的被壓抑被打擊,讓他體驗了人生最黑暗最苦悶的滋味。這對曹植來講是幸還是不幸?這種人生鉅變導致了他前後期詩歌創作內容和風格的巨大變化。不幸的是他個人命運的多舛,心靈的痛苦,肉體的折磨讓他英年早逝。幸運的是這種打擊反倒玉成了詩人曹子建,使他攀登上了建安詩歌的崇高的藝術頂峰,成就了這位漢末文壇的“建安之傑”。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崇高地位的《洛神賦》就是在被皇帝哥哥曹丕勒令回封地的途中,經過洛水有感而發寫下的千古佳作。

    曹操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的政治影響力大於他的文學影響力。曹植的文學影響力大於曹操和曹丕的文學影響力。父子三人文學影響力,曹丕當排在第三。拋開父子三人政治上的恩恩怨怨,中國文學史上“三曹”的魅力令人著迷永不衰竭。

  • 5 # 好說文學

    先說結論:”三曹“的文學成就各有千秋,不同的人對他們有不同的評價,就文學本身而言,沒有”最好“一說,見仁見智罷了。若非得分出高下,我個人認為“三曹”裡,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

    關於“三曹”

    “三曹”分別是曹操、曹丕、曹植三人,他們是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人物,在文學史上,“三曹”與“七子”是建安文學的主流,所謂“建安風骨”就是指他們的文學風格。

    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曹操

    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把曹操塑造成一個“奸雄”的形象,但在歷史上,他其實是個偉大的文學家。曹操好以樂府題創新詩,如《薤露行》、《蒿里行》等,將本是樂府輓歌的題名用以記錄當時的時事,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深刻地反映了漢末動亂,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詩人的不忍與無奈盡溢於詩中。另外他也有反映自己雄心抱負的詩句,如《觀滄海》、《龜雖壽》等,他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反映了他想做一個”治世能臣“的理想。他的詩作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慷慨悲涼的氣魄。

    2、“秋風蕭瑟,草木搖落”-----曹丕

    與乃父不同,曹丕作詩擺脫了”悲涼“的情調,他以一種文人的眼光作詩,體現出文人視角的“哀傷”與“幽怨”之情。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文人七言詩《燕歌行》出自曹丕之手,這首詩以遊子思婦為主題,詩中體現了思婦的柔情,如:“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這說明曹丕與其父相比,有著更多細膩、委婉的情思,他不再強調戰亂、民生、抱負,而更多專注於生活和個人情思。又如他在《丹霞蔽日行》中寫道:"月盈則衝,華不再繁。古來有之,嗟我何言。”體現他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對時間的敏感,對生命的珍視,是建安詩人普遍有的心理,這種心理在曹丕身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3、“幽並遊俠,七步成詩”-----曹植

    曹植的詩作比他的父兄豐富,這可能與他大半生深受迫害、觸發胸中幽憤之情有關。他早期有著強烈的建功立業志向,他的詩中出現“幽並遊俠兒”的形象:“控弦破左的,右發催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而後期他的詩作多反映自己身處困境的無奈,如《野田黃雀行》:“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他因政治上的失利,眼見朋友受迫害卻愛莫能助,故而有此感言。他自己也因為兄長的逼迫而七步成詩,從一方面說他是藉此機會抒發自己胸中早有的情思,另一方面也體現他非凡的文學才能,另外,曹植工於起興,他的詩歌如”高臺多悲風““明月照高樓”“高數多悲風”等開頭,表明他深受《詩經》傳統影響。但他又對詩有所開拓,他創作了大量五言詩,發現了音律對詩歌節奏的作用,就這點來說,曹植與曹操、曹丕相比,他在詩歌史上的地位更加不可忽視。

    2、歷來各家對“三曹”的評價

    關於“三曹”文學成就的優劣,各家說法不一。

    離建安較近的六朝時期,鍾嶸的《詩品》大大肯定了曹植的文學成就,評價他“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情兼雅苑,體被文質。”將其列於上品詩人之列。而曹丕和曹操卻被鍾嶸分別置於中品和下品,可見當時文壇以曹植為宗,他也被譽為“建安之傑”。謝靈運也曾評價:“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可見曹植在文人心中的地位甚高,歷經百年,皆是如此。

    到了明清時期,陸時雍在他的《詩鏡》中不以曹植為然,反而極其重視曹操與曹丕,這是因為他論詩主“情”,曹操的慷慨情思與曹丕的婉轉哀怨被他所器重,但他以為曹植作詩以辭藻華美取勝,故而對他的文學成就存有保留的意見。

    所以,關於三曹的文學成就,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標準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3、筆者淺見

    我認為,“三曹”在文學史上都有不容忽視的成就與貢獻。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曹植更像純粹的文人。曹操一生南征北戰,他的詩作有反映現實的成分,也包含著他的建功立業之心,他的詩作質樸無華,直敘雄渾,而曹丕後半生作為帝王,也注重從政治角度強調文學的重要性。但曹植,他早年視文章為小道,志在建功立業,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但事與願違,他一生在政壇未能得志,反而為文成果豐碩。

    我認為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是基於兩個標準:一是三曹中,曹植詩作的成果最多,種類最多,四言五言均有,詩作風格多樣。他早期膽氣頗盛,便作《白馬篇》這樣的詩作,後來仕途失意又轉作遊仙詩,還有《贈白馬王彪》一類的贈作,表達自己曲折複雜的感情。二是他為後代詩歌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他能七步成詩,與曹操、曹丕相比多了一層詩人的天賦與敏銳度。另外,他的詩作開始注重文采、辭藻,但又不失內涵,同時,曹植是最早有意識注意詩歌聲律的作家,他的詩歌音律和諧,可以說,是曹植影響了後代五言詩的發展、乃至促進了律詩的形成。

    感謝看過贊過評過的你~

  • 6 # 海浮山頑石

    曹操、曹丕、曹植三人在中國文學史上合稱為“三曹”。同屬“建安派”詩人。為中國的詩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人的詩歌風格不盡相同 ,現分別略述一二,以供參考。

    一、曹操現存詩歌二十餘篇,全部是襲用舊題的樂府歌辭。他是開創一代詩風的人。他汲取漢樂府民歌的“感於哀樂,緣而發”的精神,“用樂府題目自作詩”“敘漢末時事”,對後世社會批判詩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他的詩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無論是四言詩還是五言詩,都以充沛的感情、質樸的語言和雄健的氣勢,寫得生動勁健、蒼涼激越,有著政治領袖人物的胸懷和氣魄,表現出明顯的個性特徵。建安時期的文學開始向抒情化、個性化轉化,曹操的詩是這個轉化的表徵。

    對曹操詩歌藝術風格的體察,古人有大體相近的看法。鍾嶸:“曹公古直,其有悲涼之句:”(《詩品下》)敖陶孫曰:“魏武如幽燕考將,氣韻沉雄。”(《詩評》)王世貞曰:“曹公莽,古直悲涼。”(《藝苑卮言》卷三)胡應麟曰:“(魏武詩)豪邁縱橫,籠罩一世。”(《詩藪》外編卷一)周履靖曰:“魏武帝,自然沉雄:”(《騷壇秘語》卷中)徐世曰:“蒼茫渾雄,白有開創之象。”(《榆溪詩話》)陳沆曰:“曹公古直悲涼,其詩上繼變雅,無篇不奇。(《詩比興箋》卷一)劉熙載曰:“曹公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藝概·詩概》)古人將曹詩風格歸納為悲與健兩個方面,是基本準確的。這裡所要強調的是悲與健不是孤立的,而是悲中有健,健中有悲。悲中有健即為悲壯,健中有悲即為雄健。悲壯與雄健凝成了籠罩大地的浩然之氣。以天下為已任的責任感、使命感給曹詩以健之力、浩然之氣;深沉的憂患意識給曹詩以凝重之態、悲壯之勢。曹操詩歌的這一風格在中國詩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

    二、曹丕現存詩四十多首,其詩多寫遊子思婦之情,對人生進行哲學的思考。他的《典論·論文》被學術界視為文的自覺的號角。他的詩大部分為樂府詩,語言清新自然,通俗明白,描寫細膩,感情真摯,表現出明顯的抒情化、民歌化的特點。形式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無所不有。其中五言體最多,成就也較高語言精羨,氣韻諧婉,在藝術上很成熟。他的七言詩體是一個創舉,有開折性意義。在他的許多雜言詩中,《大牆上蒿行》最有特點,全詩長達364字,句式有長有短,參差變化,靈活自由,對後來作家產生了一定影響。當然,由於各種生活條件的限制,曹丕的詩歌成就遠不如曹操。在內容上,他的詩無外乎描寫男女愛情、離愁別恨和貴族享樂生活,反映的生活比較狹窄。在風格上,纖弱而少風力。劉勰說:“子桓慮詳而力緩”(《文心雕龍·才略篇》沈德潛說:“子桓詩有文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古詩源》〉。明代的鐘惺更說:“文帝詩便婉孌細秀,有公子氣,有文上氣,不及老瞞遠矣”(《古詩歸》)。這都是中肯的評價。

    三、曹植,他因後來死於陳,死後諡“思”;故世稱陳思王。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作家,“鄴中諸子陳王最高(皎然《詩式》),鍾嶸《詩品》稱為“建安詩傑”。從他留存下來的作品看,其成就確實高出同時代的作家。

    他是一個很有才氣的人。他在幼年就表現出特異的文學才作,“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千萬言,善屬文”,能“言出為論,下筆成尊”(《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因此很為曹操所寵愛,曾幾次想立他為太子。但終因他“任性而行,不白彫勵,飲酒不節”,“性簡易,不治威儀”(同上)而失去了曹操的歡心,結果在與曹丕爭奪太子地位的暗鬥中失敗。

    生活上的巨大變化,直接影響著他的詩歇創作。曹植留存下來的詩作近八十首,多半是樂府詩,五言體為其主要形式,並且多為抒情詩。他的詩作印記著他的生活足跡,體現著他一生的生活情緒

    。在曹丕稱帝以前,他在父王的庇廕寵愛下,過著飲宴遨遊、舒適安樂的貴公子生活,展現在他前的是一片光明的前景,所以這時期的作品多是些貴族生活的自狀,如《公宴》、《倚太子坐》《箜篌引》、《鬥雞》等,“敘酣宴”、“美遨遊”,表現的是翩翩公子的情致。他的後期(公元220—232)創作,則是他痛苦生活經歷和感受的記錄,更多慷慨悲苦之音。《贈白馬王彪》是他後期詩歌的代表作。在這篇作品中,作者以沉痛激憤之筆,抒寫了骨肉間生離死別的悲苦和政治上受迫害的憂憤,對曹丕所加於他的難以忍受的迫害,進行了大膽揭露和情的抗議。全詩充滿著不能自已的哀怨、憤慨之情,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在殘酷政治迫害下的苦悶心情。此外,《七步詩》以萁豆相煎比喻骨肉相殘,真實驚人地寫出了迫害者與被追害的緊張關係和作者的沉痛心情;《吁嗟篇》以轉蓬為喻形象地描寫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漂泊生活;《野田黃雀行》則曲折地表現出對曹丕排斥異己,殺害丁氏兄弟的憤怒和反抗。從這些詩中可以見出作者這一時期的處境和思想感情

    曹植一生的理想是“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他這種建功立業的雄心就是在曹丕父子迫害的險惡處境中也沒有衰歇。他在《責躬詩》、《求自試表》、《陳審舉疏》中都很明白地要求得到立功自效的機會,但從未獲得曹丕父子的允許。因此,抒寫以身許國和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也成為曹植後期詩歌創作的重要內容。《白馬篇》中,作者借描寫遊俠少年,抒發了自己的報國情懷。遊俠少年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忠勇,正是作者不惜犧性,以身許國精神的寫照。《雜詩六首》則打寫了他渴望獻身於統一事業而不能的苦悶,一股壯伓激烈、慷慨悲憤之情溢於言外。這些詩寫得慷慨悲壯,很能反映作者這一時期的思想情緒。

    另外,曹植還寫了一些遊仙詩。這些詩有的由於作者受了當時盛極一時的道家迷信思潮的影響。但有些遊仙詩,是借神仙之事以寄情懷,其中不乏“憂患之辭”,分明是發洩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激憤。

    曹植的詩主要是抒寫個人的不幸和情懷,很少反映社會現實。

    曹植的詩在藝術上有很大的獨創性,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鍾嶸《詩品》評其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敖陶孫《詩評》說:“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風流自賞。”這的確抓住了曹植詩的藝術風格。他的詩富有生活氣息和真實感情,充滿著熱烈的追求和反抗。特別是他的歌唱理想抱負、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詩篇,寫得壯懷激烈,氣勢縱橫,形成一種剛健深厚的“壯美”。但是,他的“骨氣奇高”,又不同於曹操的“古直”,而是達到了與“詞采華茂”的統一。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評他的詩是“以情緯文,以文被質”可謂一語破的。曹植的創作,述重藝術表現技巧,講究詞藻豐富華美,善於運用比喻、安排警句,在對偶、煉字等方面也頗下功夫。所以他的詩呈現出“辭極贍麗,然句頗尚工,語多致飾”的特點。在曹植以前,詩家對語言精美的要求尚不自覺,因此語言古樸率直有眾而文采不足。詩至曹植,風格一變。

    他以極大的藝術獨創性,拓展了五言詩創作的新天地。他的五言詩脫胎於漢樂府,而又有很大的發展和革新。首先他將樂府的以敘事為主轉向以抒情為主,靈活地運用樂府形式抒寫自己的情懷,使詩有了鮮明的個性。其次,曹植在汲取漢樂府民歌清新流麗、質樸自然的特點的基礎上,又加以創造和發展,改變了漢樂府的古樸的言風格,形成了個人新穎優美、雅麗自然的話言特徵,從而提高了詩歌的藝術性,為後來文人詩歌創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因而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 7 # 使用者7123075187600老

    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若說“三曹‘裡誰’的文學成就最高?南朝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健獨佔八斗’之說,文學批評家鍾嶸亦贊曹子健‘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桀溢今古,卓而不群。’並在<詩品>中把他列為品第最高的詩人。

    王士貞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來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雖古人早有定論。但我個人認為。文學成就上三曹各有千秋。實在不好比對出誰第一,誰第二。

    曹操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者,他的<短歌行>:<龜雖壽><觀蒼海><碣石篇>等詩篇近2000年來一直都是膾炙人口,經久不衰。他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方面,一方面他的詩歌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另一方面,他又在詩歌中融注了一代霸主的廣闊胸襟和氣派。

    曹丕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傷感為題材。他的<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言七言詩。並且曹丕的<典論.論文>開文學理論之先河 ,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他也因此被稱為文藝批評的始祖。

    曹丕的文藝理論首先表現在他第一次肯定了文學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其次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的文氣說,然後對文章的體裁和特徵進行總括。這些對於後來文學的進步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曹植

    字子健,是建安時時期最有才華的詩人。其五言詩聲調和詣。有韻有節。這對於五言詩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時他的章表詞賦均突顯出個人的才氣與智慧 。曹植的文學作品與他的生平經歷密切相關,文章特點也較為鮮明。

    前期。其作品多表現他的政治抱負與對建功立業的渴求,同時也有些揭露社會現實與關心人們疾苦的詩篇。如《白馬篇》。<雜詩><泰山樑浦行>等。

    後期或者說曹丕繼位以後。由於曹丕的政治打壓,曹植的創作轉向另一個層面,這一階段其作品揭露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表現出有志難伸的壓抑悲憤之情。在詩歌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贈白馬王彪並序>其中他寫的‘’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嘆息‘’。‘太息將何’為,天命與我違‘’。悲憤之情傾瀉而出。曹植的七步詩幾乎人人皆知。

    三曹父子都很出眾,各有特色,很難評價高低, 如果一定要我選的話,我選曹操。

  • 8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曹植)

    子建幾近屈原騷,開天劈地第二遭。

    天下才人紛紛現,還無見誰與之高。

  • 9 # 紅塵彌勒

    三曹指的是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時代,擁有北方雄厚政權實力的曹氏父子三人。計有:曹操,曹丕,曹植。

    三曹在歷史上,不僅是群雄逐鹿縱橫捭闔的雄主,最終獲得禪讓承襲了大位。在文學史上也是獨樹一幟,高標獨蹈,首開建安文學的先河,雄渾樸拙,骨氣奇高,被後代奉為勁健超拔的建安風骨。

    曹操,無疑是第一代文學拓荒者。他不僅是一位政治奇人,唯才是舉招賢納士,身經百戰一統北方。還是一位卓著的大詩人,大文學家。他的詩風雄渾浩蕩,氣魄宏偉;散文清峻端肅,慷慨悲涼,無愧為一代雄主,一介文學奇才。是他開啟了被後世極度讚譽的建安風骨,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的初期創作。

    無疑,曹操是一位文學的開創者。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

    他的二子曹丕,則在他的政治基礎上,直接迫使皇帝讓位,最終得以御極天下。尊曹操為太祖,史稱魏武帝。

    曹丕於文學方面的最大貢獻,在於他第一次將七言詩直接納入正式文學文字,並得以傳襲後世,為後代格律詩的空前繁榮奠定了發端的基礎。

    曹丕的另一個巨大貢獻,在於他首開了文學批評的先河。他的《典論·論文》一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系統性的文學批評專論。受他的影響,後世的《文賦》《文心雕龍》等文學批評著作相繼問世,對正確開展文學批評起到了正向引領作用。

    曹植,可是一位文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建安文學最負盛名的代表人物。其文學成就超越了乃父乃兄,在文學史上青史獨標,享有八斗之才的美譽。

    曹植的文學才情更具獨創性和引領性。他的詩歌、散文和辭賦都有突出成就,不僅清榮峻茂、華彩丰姿,還是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由樂府詩歌轉向文人詩作華麗蛻變的第一人。曹植一生創作頗豐。前期,跟隨父親縱橫天下,寫出了不少激越慷慨的詩章,尤以《白馬篇》為代表,書寫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慷慨赴死的心懷和氣魄。後期則受制於其兄,境迥而意彪,蹀躞而躑獨,大多是椎心泣血的憤恨之作,卻依然文才彪炳,垂範丹青。

    曹植留給後世的文章也最多。其中最能代表他個人文學成就的,有《洛神賦》《吁嗟篇》《贈白馬王彪》等等傳世名作,一時無出其右,獨佔鰲頭。

    綜上論述,三曹之中以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但我個人更喜愛曹操的作品,不惟是政權的肇始,更是風骨的再現。

  • 10 # 希望星晨58298869

    中國文學史上的“三曹”:指曹操與他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父子兄弟三人;在東漢末至曹魏期間,這父子兄弟三人憑顯赫的政治地位和卓越的文學成就,對當時的文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認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後人合稱他們為“三曹”;三曹中,文學成就最高的,個人認為,當為曹植。

    魏武帝曹操是建安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與文學家,被認為是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戎馬倥傯的歲月間隙,樹立了獨特的、清俊通脫的文學風格,其代表作有《龜雖壽》、《觀滄海》、《短歌行》等。

    曹丕擅長辭賦,《燕歌行》、《與吳質書》是其名作;其中《燕歌行》行詩均用七言,而且句句押韻,為中國七言詩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第一首可以考證的七言詩。

    作為詩人,曹植是第一個身體力行地倡導創作五言詩的作家,他憑一己之力,把文人五言詩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說是五言詩發展曹魏時期的集大成者,他的文人五言詩風靡文壇,也標誌著這種文學形式到他已完全成熟;而且他在散文和辭賦方面也有很高的文學造詣,顯示了超凡脫俗的思想性和嫻熟的藝術性,其著名的《洛神賦》膾炙人口,美不勝收,至令為人們所喜愛!在散文方面有《與吳季重書》和《與楊祖徳書》也為人津津樂道!

    曹植的作品,很多都流露出了他的政治抱負和操守,凸現了他對建功立業、治國安邦的夢寐以求,也有揭露殘酷的社會現實的篇章,也有認識到了人們的疾苦詩文,如《白馬篇》,《泰山樑浦行》等等。

    後期,由於曹丕的政治打壓,他的創作表現出壯志難酬的壓抑之情;其“煮豆燃豆箕”為七步成詩,隱藏憤懣之情,幾乎人人皆知。

  • 11 # 湖畔悠悠心

    “三曹”文學成就之比較

    “三曹”的文學成就誰最高?這個話題爭論了千百年,至今仍是眾說紛紜。

    我認為:雖然“三曹”各有千秋,而最高者當屬魏武曹操。曹植取中,曹丕居三人之末。

    一.我以為把“三曹”的文學成就放到歷史的長河中去評判是解決問題的根基。

    評價一個人的詩文優劣,文學成就的高低,離不開產生他的那個時代。

    “三曹”也好,“七子”也好,還有那個女詩人蔡琰。他們都是“建安文學”的驕子。談他們,離不開談產生他們的“建安文學”的那個時代;談“建安文學”的那個時代,離不開“三曹”“七子”這些馳騁建安文壇的驕子。

    評判“三曹”父子的文學成就高低必然離不開談“建安文學”的形成及其“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地位成就等。弄清楚了“建安文學”是怎樣形成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地位成就等,也就搞清楚了“三曹”的文學成就,我們再進一步比較“三曹”父子文學成就的高低也就容易多了。

    二.建安文學的形成及風格

    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他的意思是:文學的變化會受到社會情況的影響,其興衰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關。

    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歷數各朝各代社會的情況與時代變遷對文學的影響。

    當談到建安時期他說到:

    “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

    “試看這一時期的作品,常常慷慨激昂;的確由於長期的社會動盪,風氣衰落,人心怨恨,因而作者情志比較深刻,筆意比較深長,作品也就常常激昂慷慨而氣勢旺盛了。”

    這段話中所言“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即“長期的社會動盪,風氣衰落,人心怨恨”是怎樣一種情況呢?

    這是一個充滿動亂、流陟、兵燹、屠戮、骨橫朔野、魂逐飛蓬的人心不安,社會動盪的時代。

    朝政昏暗無比,以至於人民怨聲載道,終於導致了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藩鎮藉著剿滅黃巾的機會,發展自己的力量,地方勢力漸漸強大起來。東漢王朝在風雨飄搖、天下大亂之際搖搖欲墜。

    亂世出英雄。曹操挾獻帝遷都於許,藉著天子的名義使令諸侯之後,漢獻帝以經成為了一個傀儡。

    而儒家的正統思想統治,則在東漢末年的戰火紛紜中轟然倒塌。於是各種離經叛道的思想觀念,突破了儒家思想道德觀念的束縛,紛紛應時而出。

    此時人們的觀念更注重個性意識的發揮。文壇也隨之發生了新氣象。

    建安時期的文學,就是在這種文化大背景下迅速崛起的。

    在建安時期,尤其是漢獻帝遷都,曹操平定冀州後,文學的發展獲得了一個相當寬鬆的社會文化環境。

    有許多文學士人積極進取、尋求建功立業的機遇(比如建安“七子”等)他們最終來到鄴下。此時,實際執政者曹氏父子同時又是詩文領袖,他們和圍繞在他們周圍的作家——七子,蔡琰等形成了一個鄴下文人集團。

    在此艱難亂世之際,他們慷慨悲歌,以風骨著稱,作品反映社會動亂與民生疾苦,悲天憫人,表現亂世英雄建功立業,收拾金甌的使命感。當然也不乏人生苦短的哀嘆。

    你看!他們:“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灑筆一成酣歌,和墨以藉談笑”(劉勰)

    他們創作出許許多多表現時代精神,反映時代生活,展現時代風貌的文學作品,使得建安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繁榮時期。被魯迅稱之為我過文學史上的“自覺期”(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稱魏晉是“文學的自覺時代”,又說:“這時代的文學的確有點異彩。”隨著社會思想的演變,文學日益改變了為宣揚儒家政教而強寓訓勉的面貌,越來越多地被用來表現作家個人的思想感情和美的追求,由此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即所謂文學的自覺。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一個門類,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

    既然“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上有如此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對於“建安文學”的開創者——曹操理應大書特書其功勞的必要了。

    對於三曹在建安文學的形成中的作用劉勰做了這樣的描述說:“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建安之末,區宇方輯。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琅:並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

    他的意思是:“自從漢獻帝流離遷移,文士也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蕩輾轉四方,到了建安末年,北方地區方才安定。魏武帝曹操以丞相和魏王的崇高地位,一向愛好詩歌辭章;魏文帝曹丕以太子的重要地位,善於寫作精妙的文辭詩賦;陳思王曹植以大家公子的豪華,文采像珠玉般美好。他們都殷勤地接待傑出的文士,所以一時文采極盛。”

    劉勰之言是真實而公允地評價了三曹對建安文學的貢獻。

    三.為曹操正名,還他一個公道。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程序中。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被視為“犯上做亂”的“賊子”。對於曹操的評價,毛澤東主席說的最正確。

    據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毛澤東書信選集》記載,周士釗對1918年的《過魏都》記憶猶新。周士釗是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的同班同學,關係甚好。

    毛澤東年輕時就對曹操十分推崇。1918年8月,他路過河南,特地與羅章龍、陳紹休三人到許昌瞻仰魏都舊墟,憑弔曹操,並與羅章龍作《過魏都》聯詩一首:

    橫槊賦詩意飛揚(羅),

    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蕭條異代西田墓(毛),

    銅雀荒傖落夕陽(羅)。

    詩中表達出毛澤東對曹操的欽佩之意。

    在毛澤東看來,曹操是中國古代少見的一位集政治、軍事、文學才能於一身的人。因此,他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及曹操,並給予高度評價。

    1954年夏,毛澤東在北戴河吟誦曹操《觀滄海》一詩後,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

    “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陳晉主編:《毛澤東讀書筆記》,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0頁-761頁。)

    1958年11月,毛澤東在接見河南安陽縣委書記時談到曹操,他說:“曹操這個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賢納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還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發展農業生產。”

     同月20日,毛澤東在武漢召開的座談會上又談到曹操,他說,《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對曹操的評價是不同的。《三國演義》把曹操當做奸臣來描寫,《三國志》則把曹操當做歷史上的正面人物來敘述。他還說:曹操是天下大亂時期出現的“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可是因為《三國演義》又通俗又生動,所以看的人多,加上舊戲上演三國戲都是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編造的,所以曹操在舊戲舞臺上就是一個白臉奸臣。這一點可以說在中國是婦孺皆知的。

    毛主席說:“說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

    “現在我們要給曹操翻案,我們黨是講真理的黨,凡是錯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兩千年也要翻。”

    史學界聞風而動。郭沫若、翦伯贊等歷史學家紛紛發表文章,從而在1959年形成了一股為曹操翻案之風。1959年8月11日,毛澤東在廬山會議上又說:“曹操被罵了一千多年,現在應恢復名譽。”

    從此,曹操被恢復了歷史名譽,京劇舞臺上的曹操,在眉心添加了一紅點,以示是好人。

    我不厭其煩地敘述以往主席為曹操翻案的經過是想說:

    千百年來。對於曹操的評價是不公平的。所以也就不可能公允地評價他的文學成就。

    我以為不能公允評價他的文學成就的原因有四點:

    1.提到曹操,人們更多的是從政治家,軍事家層面考慮。正像劉勰所說:“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

    劉勰的意思是說:“曹丕的帝主之尊掩蓋了他的文才,而人們對半生困窘的曹植的同情,給曹植的文才增添了光釆”

    人的思維定勢:曹操是個政治家

    是個亂世梟雄。於是掩蓋了他的文學成就。

    2.千百年來,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把犯上作亂,視為罪大惡極。儘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儘管他一直沒敢稱帝王。但是千年來人們按照封建的正統觀念給他潑了很多髒水。

    1958年12月,毛澤東讀《三國志集解》中盧弼對《讓縣自明本志令》的註文時,針對盧弼對曹操的指責,氣憤地寫了這樣一段批語:“此篇註文,貼了魏武不少大字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李太白雲:‘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此為近之。”

    盧弼已是近人尚且如此,(在此我絕無貶低盧弼之意)

    今天非議曹公的也大有人在,可見那些以著書立說為生的歷代封建意識濃厚的文人墨客怎可把魏武曹操的詩作評為上品呢?

    3.那些封建文化的壟斷者把控著文壇輿論,有些詩論者即使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敢輕易說出真話。

    悠悠千年,有沒有對曹操的詩作做出公正評判的呢?

    真有!

    四.對三曹的詩作的評判:

    明代“後七子”首領王世貞。他在《藝苑卮言》中說:“曹公莽莽,古直悲涼。子桓小藻,自是樂府本色。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遜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

    王世貞的一句“實遜父兄”就把曹植的文學成就從“譽冠古今”的三曹第一,拉低到第三。並說曹植的詩文太花哨了。

    王士貞雖然沒有提曹操和曹丕詩作誰第一,但他能否定歷代對曹植的多數讚譽之詞,說明他有自己的主見。

    清人王夫之說曹植詩作不如曹丕:“曹子建鋪排整飾,立階級以賺人升堂,用此致諸趨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紙揮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韻,以絕人攀躋,故人不樂從,反為所掩。子建以是壓倒阿兄,奪其名譽。實則子桓天才駿發,豈子建所能壓倒耶?”(《薑齋詩話》)

    顯然王夫之貶曹植而褒曹丕。

    我以為:從留給我們的作品來看

    曹植無論從數量還是文學性來斷定,曹植在建安文學中他確實勝過曹丕。曹植的文學技巧要比曹丕強。曹丕心在治國又一帆風順而曹植命運坎坷。隨時都有殺身之禍。一個作家只有經過痛苦不幸“意有所鬱結”才可獲得創作活力而形成能力。這一點曹丕不如曹植。

    李白說:“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杜甫說:“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正所謂:“詩窮而後工”。

    不能一味地否認曹植文采的作用。

    人們愛華麗的辭藻,入眼美呀,就如同一個風姿卓越的女子,像那曹植筆下的洛神,回頭率總是高的。曹植的粉絲多,一則其得益於《七步詩》。誰不同情弱者?二則是得益於他的文采。曹丕的詩有人諷刺“如聽小兒語”,一個女人如果外表平平,而內心又不太美麗,誰會一下子就喜歡上她。所以曹丕的粉絲少。

    曹丕拿手的當是他那篇《典論》,還有他的七言詩《燕歌行》,形式完備標誌著七言詩的成立。不過是文人偶爾模仿歌謠而寫的樂府辭。而且它的形式還是句句用韻的“柏梁體”。

    曹操的詩作粉絲多,據記載他的

    樂府詩當時就有很多人傳唱。可惜文人學者只知道他是“奸雄”。

    鍾嶸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並把其詩列為“三曹”之末。

    我以為明代詩論家許學夷講得好:

    嶸《詩品》以丕處中品,曹公及睿居下品。今或推曹公而劣子桓兄弟者,蓋鍾嶸兼文質,而後人專氣格也。然曹公才力實勝子桓。——《詩源辯體》卷四

    還有徐世溥(明末文學家):

    子建詩雖獨步七子,東坡文雖雄視百代,然終不以孟德明允、蒼茫、渾健,自有開創之象。——《榆溪詩話》

    馮班(明末清初詩人):

    漢代歌謠,承《離騷》之後,故多奇語。魏武文體,悲涼慷慨,與詩人不同。——《鈍吟雜錄》

    陳沆(清代詩人文學家):

    曹公莽蒼,古直悲涼。其詩上繼變雅,無篇不奇。(《詩比興箋》卷一)

    講得最貼切的是劉熙載:(清代文藝理論家):

    曹公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建安諸子,未有其匹也。——《藝概·詩概》

    對於曹植的詩作提出批評的最有力的當是中國現代文學大家郭沫若

    他認為:“認真說,曹子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意識湊成了他。人們要忠君,故痛恨曹操和曹丕,因而也就集同情於失寵的曹植。”這和劉勰所指出的那種“文帝以位尊減才,子建以勢窘益價”極其相似。

    郭沫若貶抑曹植文學成就的另一條理由是說他好模仿。他說:“子建的詩和文都有濃厚的新鮮綺麗之感,這是不能否認的,但它總也顯示著一個未成品的面貌。他的作品形式多出於模仿,而且痕跡異常顯露,……幾於無篇不模仿,無句不模仿,可謂集模仿之大成,模仿得有時雖然比原作更華麗,但每每是隻徒誇張,不求統一”

    曹植的某些作品,如《洛神賦》是“感宋玉對楚王說神女之事,遂作斯賦”(《洛神賦序》),《七啟》是“昔枚乘作《七發》,傅毅作《七激》,……餘有慕焉,遂作《七啟》”(《七啟序》)。《酒賦》是“餘覽揚雄《酒賦》……”之後受啟發而作,等等

    還有郭文所列舉的《魏德論》、《髑髏說》都是模仿之作。

    五.劉勰最早提出異義:

    在曹丕、曹植死後近三百年,生於齊、梁之際的劉勰率先在《文心雕龍》中對曹丕“舊談抑但在他眼裡之,謂去植千里”的評價作不平之鳴,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競於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迭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他的主要意思是說:曹丕的帝主之尊掩蓋了他的文才,而人們對半生困窘的曹植的同情,給曹植的文才增添了光釆,所以才產生了丕“去植千里”那樣不公允的評價。

    既然說“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那麼同理,魏武曹操更是“以位尊減才”了。

    更何況曹操這位尊者,千年來被封建統治者所控制的“主流媒體”披上“亂臣賊子”的外衣而“千夫所指”,哪一個詩論者敢把他的詩作評為一品?

    所以鍾嶸,在其《詩品》中給曹操評為下品。而給曹丕評為中品,給曹植以無與倫比的地位。他以無比景仰的語氣讚歎道:“籲!陳思之於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爾懷鉛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餘暉以自燭。”

    他為什麼對曹植這麼高的評價呢?

    我以為:

    1.曹植“以勢窘益價”。

    曹植到了被逼作七步詩的地步,

    同情弱者是人之常情。

    2.

    最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偏好文采,專以雕章琢句為能事的時代。所以這就是他的評判標準。

    六.曹操是“建安文學的”開闢者和領路先鋒沒有他就沒有“建安文學”。他大膽創新,沿用樂府舊題又不受束縛寫下至今家喻戶曉的不朽詩篇。

    曹操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是:

    “上馬橫槊,下馬談論”的文武全才的一代梟雄。

    正是這樣的身份使他的詩文

    有著一般文人所不具備的那種雄偉博大的情懷,寬闊高遠的視野。深邃敏銳的心智。

    這一點和毛偉人有相似之處。而曹丕曹植雖然和父親親自出徵深知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寫下了一些現實主義的詩篇,然而和居於政治、經濟、文化領袖統帥地位的父親相比,他們的心胸,才智要差得很遠了。

    “風格即人”,曹植和曹丕他們的詩文境界怎敢和其父相比!

    正如《魏書》記載,太祖手不捨書,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他一生文集繁富,是建安風骨著名的代表人物。曹操大膽創新,沿用樂府舊題表述新事,記錄了社會現實、軍旅見聞、山水景觀及遊仙神蹟,抒發了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魯迅評價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師"。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的

    詩作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文學風格吧!

    一首《蒿里行》,那其中: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寥寥數語盡顯悲涼沉鬱之氣 ,堪稱"漢末實錄"的"詩史";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經碣石寫下了著名的《步出夏門行》組詩。《觀滄海》為正文第一篇,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山水詩,流芳百世。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沈德潛贊《觀滄海》"吞吐宇宙氣象"(《古詩源》);明人鍾惺曰:"直寫其胸中眼中,一段籠蓋吞吐氣象。"(《古詩歸》)

    寫大海廣闊無邊,以天宇日月星辰襯托之;寫浩瀚星空無垠以大海廣闊無邊渲染之。天上海中渾然一體,此情此景覽遍古今詩文只有曹公那博大的胸襟方可道出!

    在中國文學史上,由於作家的世界觀和處境等種種原因,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然而,曹操卻能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沈德潛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曹操他的兒子曹丕曹植其“襟抱”

    “學識”豈可與其父曹操相提並論!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征至長江,即將與孫權決戰。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當空,曹操檢視水寨後置酒擺宴,即興橫槊賦詩,吟誦曠世名作《短歌行》。

    篇首噴湧憂思,豪情未減: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詩人感慨光陰飛逝,但並未消沉落寞。而是懷有雄心壯志“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作者憂思深重,以周文公"一飯吐三哺"映襯自己求賢若渴,盼早日成就大業。此詩情感豐沛、語調雄渾、氣魄恢宏。大戰在即,手執長矛、對月抒懷,一位曠世英雄的形象躍然紙上!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神龜雖然長壽,卻難得永生。首句發生命有期的慨嘆,隨即語出千古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曹公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意志曾激勵著多少有志之士發奮圖強。

    最後看曹公的遊仙詩。

    曹操存世詩作二十餘首,其中游仙詩七首,約佔總量的三分之一,包括《氣出唱》三首、《秋胡行》二首、《精列》及《陌上桑》。這些作品描寫詩人飛天入仙境、與神仙共遊及修道養生等事。且看《氣出唱》:

    駕六龍,乘風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歷登高山臨溪谷,乘雲而行。

    行四海外,東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來翱遊。

    驂駕六龍飲玉漿。

    河水盡,不東流。

    解愁腹,飲玉漿。

    奉持行,東到蓬萊山,上至天之門。

    玉闕下,引見得入,

    赤松相對,四面顧望,視正焜煌。

    開玉心正興,其氣百道至。

    傳告無窮閉其口,但當愛氣壽萬年。

    東到海,與天連。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當專之。

    心恬淡,無所愒。

    欲閉門坐自守,天與期氣。

    願得神之人,乘駕雲車,

    驂駕白鹿,上到天之門,來賜神之藥。

    跪受之,敬神齊。

    當如此,道自來。

    曹操是不信神仙的,他的求仙詩不可和秦皇漢武的求仙詩相提並論。從這些詩中我們應更多的看到他思慮人生苦短而想幹的事還未完成,從現實的苦悶中為獲取解脫,便馳騁想象來追求理想境界。實際是他積極進取精神的另一種表現。從文學藝術手法的角度應是浪漫主義的表現。

    縱觀曹孟德的作品他不僅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他還善詩歌,有文采情深意長。他站在時代的高度寫下了《蒿里行》、《觀滄海》等傳世深廣佳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

    另外,曹操喜愛墳典和六藝之學。在統一北方的混戰中,就注意對圖書的保護和收求。

    建安五年(200年)他擊敗袁紹後,下令“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任魏公後,設定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廣收在戰亂中散佚的東漢官府和民間藏書,“採輟遺亡”,藏在中外三閣和秘書省。還請蔡邕之女蔡文姬講其藏書之事,蔡文姬“繕書送之,文無遺誤”。由於他重視國家的文化建設,逐步建立了魏國的國家藏書。 這些作為這種貢獻都是令人敬仰稱道的。

    魯迅:曹操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歷史學家范文瀾:“他是撥亂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

    總而言之:他除了是成功的軍事家、政治家外,還是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的詩人。

    遍覽其詩文:觀滄海,上太行,蹈堅冰,駕六龍,乘雲而行;執槊賦詩,歌以言志。一代豪傑、文韜武略,魏武大帝之華章蘊乾坤,奇句展雄風。

    結束語:

    對於“三曹”詩作,有這麼幾句概括了他們各自的特色:

    曹操:詩風格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

    曹植:詩如三河少年風流自賞。

    曹丕:詩如樓頭思婦華麗幽怨。

    沈德潛說:“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

    三曹文學成就排序愚以為

    1.曹操→2.曹植→3.曹丕

    最後我以毛澤東主席的話結束本文:

    他說:曹操的文章詩詞,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灑脫,應當學習。

    還說:我還是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8歲還單身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