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由人84173

    《資治通鑑》為什麼有的章節不全?是原本遺失嗎?北宋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原本不可能遺失,司馬光其助手劉恕,範祖禹等人的通力協作下,歷時十九年編寫完成,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書。《資治通鑑》這部書總結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該書主要時間為鋼,事件為目,從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下世宗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歷史,成全書二百九十四卷,約三萬多字,另外《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中華之寶,可惜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遺失了章節。是宋朝,元朝,明朝的幾百年戰亂再加上清朝的文字獄原本的歷史記載沒有完整的遺留下來。這是中華民族歷史遺產的最大損失。

  • 2 # 天邊的一團雲

    一般古書越古,這種自然不可抗的差缺往往越厲害。所以很多古書就有“善本”和“補納本”之說。

    所以應該不是原本遺失,而是從宋朝至今好久了,在朝代更迭和一代代人抄錄印刷過程中出現一些差缺是很自然的。

    比如黃帝內經,最常見的兩種版本的原型都是殘本,但兩種版本持有人卻做了不同處理。

    比較古一點的版本《太素》,在隋朝太醫楊上善拿到一種殘本了,他沒做整理,缺的地方就寫缺,這個版本就相當於“善本”,善就是比較好的,可信度高的版本。

    比較新一點是王冰版的《黃帝內經》,隋唐道士王冰拿到的是另一種殘本,他大膽依據手頭資料對他得到的殘本進行了重新”補納”就是補缺和納入可能的篇章,這個版本就相當於“補納本”,定型成今天通行本的《黃帝內經》(內分靈柩和素問),流傳下來。

    因為善本可信度高,補納本比較全面,各有特色,所以慢慢就各有市場、各自流傳。而源頭就是歷史更替造成的缺漏,對缺漏的兩種態度就衍生出兩種版本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拍黑白人像照,該怎樣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