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書彬

    的確是糟粕。

    可以把《弟子規》看做一本清朝的《小學生守則》,而且,這個守則,比起今天的各種守則,更加死板、僵化。

    《弟子規》的每一條,都是行動指南,都是讓人照樣去做,都在讓人不要開動腦筋。個體意識必然會對這一套東西有強烈反感。而且,讀《弟子規》的,多數是被家長推著去讀的青少年。這個年紀,正處於個體意識萌芽、發展的時期,卻要受到這種偽裝成經典的文化木乃伊的壓制,哎,《弟子規》給青少年帶來了多少痛苦!

    壓制,可以形成表面的秩序,也必然會導致強烈的反彈。 我之前帶過一個國學班的青少年遊學武夷山。這些孩子,在有老師盯著的時候,的確能按照《弟子規》的那些守則來做,但同時,也是一個個悶悶不樂的樣子。只要老師沒盯著,孩子們開始各種放飛。 這些孩子們和《弟子規》和老師的關係,簡直是犯人、監獄規章和獄卒的關係。

    如果孩子們能遠離《弟子規》,那自然是離開它越遠越好。 至於國學教育,我贊成魯迅那句話:“少讀中國書。”

  • 2 # 貪玩的小玉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弟子規能流傳下來,能夠被學生再次起用,肯定是有精華的。比如,文中的,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以及寬轉彎,勿觸稜等等好的行為規範,都是精華。 弟子規,弟子規,就是學子的行為規範,因為是古代的文化經典,肯定有一些陋習或者說不與時俱進的觀點。比如:騎下馬,乘下車,過有待,百步餘。意思是騎車乘馬時,有老人經過,要下馬,下車,等老人走有百步多,再離開。現在社會肯定沒必要這麼做,但是這部分體現了古人尊老愛幼的品質。

    要說到糟粕,偉大的四書之一《論語》也有糟粕,難道因為有糟粕就不學了嗎?那“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的先做再說的行為規範,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偉大抱負從何而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句話本身就是,好的部分為我所用,糟粕部分棄之不用,這才是重點。

    但是我認為弟子規中的糟粕也不是一文不值的。古代陋習有助於我們瞭解古典文化。只有瞭解到所謂的糟粕文化,才能體會到《三國演義》裡孟宗的哭竹生筍的孝,《水滸傳》裡英雄相見的“揖深圓,拜恭敬”,《西遊記》裡唐僧善良過頭的“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還有《紅樓夢》裡俾僕眾多對應“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所以應該正確看待古文化的精華糟粕。

  • 3 # 鄭禮

    無論是什麼東西,都有它的兩面性,就看你怎麼看待了。《弟子規》中,固然有封建社會的綱常倫理,長輩視晚輩如同私有財產。但它所宣揚的“信”“仁”其實是中國幾千年來,儒家一直在推崇的核心理念,也符合華人為人處事的價值觀。

    沒有必要牴觸,也沒有必要追捧,去粗取精,吸取你認為的就可以了。畢竟,這些書籍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讓你一言一行都按書中要求的去做,而是到最後,做一個有品性對社會無害的人。

  • 4 # 已登出你妹

    提問題的人腦子有問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人長腦子是用來幹嘛的,就是過濾糟粕,保留精華的,你如果連這點本事都沒有,那要腦子幹啥?有點問題的東西就直接遮蔽,那你家裡人有個生病的啥的,你是不是直接活埋了他們?別說弟子規沒用,你先讀懂了再說!別說論語沒用,你看看裡面你認識幾個字!領導人也有犯錯的時候,也是有缺點的,咋滴,你去滅了他們?你去試試看!

    腦子是個好東西,要善用,明辨是非!什麼都搞一刀切,要腦子幹啥。豬吃飼料還知道撿著好吃的下肚呢,你連豬都不如?

  • 5 # 白sir讀書

    對於說弟子規是文化糟粕的那些人,我只想說都是誰你給我過來,弟子規全文一千零八十個字吧,你嫌棄它是糟粕這種行為,簡直自扇一千零八十個耳光都不足以讓你長記性。古代的禮儀雖然繁瑣,可能會讓人覺得有點作,但其實顯示了一種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尊重和行為文明表現,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不必拘泥於繁瑣的禮節了,但是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尊重和自身行為文明這些東西依然不能丟不能丟不能丟。我們在吃飽喝足快樂成長之餘不要忘了,一個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隨時處在茫茫人海中的,你不僅要讓自己快樂,還應注意不要汙染別人的視聽。況且,弟子規全篇大部分講的是我們要對父母兄長尊重和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行為的一些學習、自律和規範。

    身為社會上普羅大眾裡的一個平凡的人,不要求你有聖人的無私和先輩的禮儀,但是起碼,出於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原則,至少應該對父母兄長和自己身邊的人有應有的尊敬和孝敬。一個嬰孩,生下來到成年之前十幾年間都不具備獨自生活的能力,都是你的父母親人和身邊親近的人在養活你照顧你呵護你教育你,你有什麼理由不對他們以禮相待?雖說現代社會不口口聲聲講階級禮法了,但是你也不能理所應當覺得自己可以無法無天目中無人為所欲為。思想開化開得都開始否認古代的文明禮儀文化了,隱約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社會敗類。

  • 6 # 玉洪說人文

    首先《弟子規》肯定不是文化糟粕,不但不能被遺棄,相反應該大力弘揚。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跟大家回憶這樣一個故事。

    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

    諾貝爾獎獲得者說:

    "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

    飯前便後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

    做錯了事情要改正;

    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

    我一直是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

    十年文革,小平同志說最大的失誤是教育。其實,這背後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文革摧毀了幾千年以來中國社會維護秩序穩定的規則。儒家思想中的“三綱五常”是中華文明得以綿綿不斷的保障。

    現在很多有識之士都呼籲對華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也得到國際上學者的支援。英國著名學者湯因比博士說,“要解決21世紀的社會問題,一定要藉助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教”。

    聖人的教誨經歷了中國幾千年代的驗證是最適合華人的教育理論。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得以延續沒有終斷,就是因為有了歷代這些聖賢的教化。

    雖然自五四運動以來被激進的知識分子們多次批判,但是殘酷的事實證明,沒有這些優秀的文化做傳承,不僅我們的文化不能延續,更多的是沒有規則的文化,會引起社會的諸多不穩定。為什麼現在會出現很多社會問題,其中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人們缺乏了這種秩序的教育。

    雖然時代變了,但是這些國之瑰寶,不能忘記。《弟子規》以孔子的教言展開,用《論語.學而》這段話作為總綱。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規》一共有7個主題:首先是孝、悌,之後是謹、信,在次是泛愛眾、親仁,最後是有餘力學文。

    《弟子規》根據這7個主題列舉出在孝順父母、兄弟和睦、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是培養兒童啟蒙養正,講究信用,仁厚愛人的最佳讀物。

    中國古代以孝為先,判斷一個人的好壞首先是看他是否是孝子。其次對兄弟姐妹是否和善,為人處世是否誠實守信,小心謹慎,是否親近品德高尚之人,對待他人是否慈悲關愛,德行好了,如果有餘力,再學習各種文化技藝。

    古代重德,人才要先有德行,再看才華。現代好像反了,重才輕德,所有才出現各種社會問題。加強傳統教育,可以說是勢在必行。

    所以,我們不但不能遺棄《弟子規》,還應該用《弟子規》為我們補上規則教育的一課。這不僅是對兒童,對很多成年人更有必要。

  • 7 # 雲捲雲舒看世界百態

    什麼時候都不會是文化糟粕,裡面講的仁義禮智信,哪個不是現在社會的需要?

    越來越多的違法犯罪,哪個不是違反了仁義禮智信?

    裡面具體的要求,可以與時俱進,加以修改,但是其核心理念卻可以源遠流長,這才是我們文化的傳承。

    其永不會過時,因為仁義禮智信是人類文明的基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情商太高怎麼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