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斯文虎
-
2 # Ant一Hunter
很多人的觀點認為日本人寫的歷史材料詳實,沒有弄虛作假的成分,不像中國和北韓都有誇大的成分,今天我就拿碧蹄館一戰,來分析一下日軍的奇葩史料 ,這些史料從各處收集而來,但是其內容則是各種大肆鼓吹成風,這讓我開始懷疑日本史料嚴謹性(文章摘抄朋友的)
德富蘇峰《近世日本國民史》中引用的宇喜多秀家注進狀,謂是役(碧蹄館之戰)明軍動員【百萬騎】,最終被日軍討捕【三萬八千餘人】
同樣在《近世日本國民》中引用的《毛利家記》,則聲稱討捕明軍【五萬人】
這個數字在《大日本史料》稿本引用的一則文書中,則精確到【51701】。也就是說日軍在碧蹄館剁死了明軍51701人。日本史料果然嚴謹,居然精確到個位數,在下實在是佩服!
——————————————————————————
以上日本史料號稱明軍在碧蹄館出動了百萬兵力
——————————————————————————
《日本史記·立花宗茂傳》聲稱明軍動員【三十萬】兵力,被日軍擊敗,死亡【一萬餘人】
——————————————————————————
到這裡這裡又變成明軍出動30萬兵力。。。
——————————————————————————
再稍微【接地氣】一點的日本史料,則聲稱明軍在此戰當中一共動員【十萬】兵力‘,被日軍打得大敗逃竄,死了【一萬】多人,典型的有以下幾種史料。
——林羅山《豐臣秀吉譜》
——藤澤南嶽《日本通史》
——《日本外史補·立花氏》
——《野史·小早川隆景傳》
——《續日本史·小早川隆景傳》
——《日本外史·毛利氏》
——《國史纂要》
——《續本朝通鑑》
——《逸史》——————————————————————————
以上是寫明軍在碧蹄館出動十萬到幾十萬的日本史料。
——————————————————————————
再來【謙虛】一點的,如川口長孺《徵韓偉略》,謂碧蹄館之戰李如松僅動用【兩萬人】,被斬首【一萬】。
《徵韓偉略》之記載如下:
「如松留大兵於開城,親率兵二萬到碧蹄館(《征伐記》、《秀吉譜》、《攘錄》曰家丁三千)義弘時在金化城,以素與宗茂交親,遣其臣有馬重臣率兵卒百人援宗茂。京城東大門,長政護之;南大門,景隆守之;景隆弟元康、秀包及宗茂屬隆景,而南大門當明兵衝路。此夜,宗茂兵巡行,明副總兵查大受與北韓將高彥伯領兵數百先行偵查,與宗茂兵暗相遇於碧蹄館南礪石嶺,宗茂臣十時傳衛門戰死,其餘死傷八十餘人,明兵亦多死。宗茂鎧上矢如蝟毛,登小丘而休,長政代奮戰,明兵退。如松聞先鋒戰,馳赴之,過惠陰嶺,馬蹶墜,扶起而進。二十八日黎明,我兵登高遙望,明兵來既裡許。我諸將各求先鋒,隆景曰:“與明決勝敗,在此一舉,我雖老,頗有所思,惟今日之事,請許我。”軍監及諸將以隆景老練,皆從之,於是分部下為三。慄屋四郎兵衛第一隊,井上五郎兵衛第二隊,第三隊隆景自率之,屯礪石嶺下,宗茂、元康、秀包為奇兵也,屯嶺頭。宇喜多秀家、長政諸將出京城,在隆景後,隔坂而陣,隆景亦與敵軍隔嶺端,指揮于山頭,以為號。先鋒慄屋進兵,與如松先鋒兵刃相接,慄屋稍退,井上代而戰,亦退嶺頭。奇兵宗茂、秀包等見機而下山,直衝如松中軍,隆景亦縱橫奮擊,而如松兵有節制,進退自在。兩雄相會,戰甚苦,自巳至午,三成令鎮信、義智當大受裨將張翼、荀文亮,義智等鳥銃亂髮,大呼奮擊。吉川廣家及秀家部將宇喜田安心,爭先進戰。而如松所領皆北騎無火器,短劍鈍劣。我步兵刃皆三四尺,精利無比,左右指揮,人馬皆靡,無敢當其鋒者。如松見勢危急,急撤後軍。楊元來援,如松得力又進,隆景等戮力奮擊,大破之。如松落馬,井上將刺之,指揮李有聲殊死戰,救之,被殺。如柏、寧等奮前夾擊,如梅射井上,墜馬,明兵扶去,如松遁走。明軍遂潰,開城河,溺死無數,諸將欲追擊,隆景止之,凱旋京城,此役,明兵溺死外,兵死一萬餘。」
這裡是以上是說明軍在碧蹄館投入2萬人的日本史料
也有許多日本史料刻意淡化明軍具體兵力而不提的,僅提到明軍大敗或者被斬首【萬餘】
——《皇朝戰略編》
——《漢文內國史略》
——《日本政記》
——《大日本史略》
——石村貞一《國史略》
——————————————————————————
以上是不提明軍投入人數,只寫損失人數的史料,大致說明軍損失萬餘人
——————————————————————————
大正時代的《日本戰史北韓役》對明軍傷亡的統計處理相對來說最【低調】,說只有六千人。
——————————————————————————
以上日本史料是說明軍損失幾千人的
——————————————————————————
以上種種日本史料,說法大致是明軍在碧蹄館之戰出動兵力二萬~百萬不等,死亡6000~51701不等。儘管數字相差懸殊,但這些華麗的數字全部都沒有實際意義,根本不清楚誰真誰假。。。明方第一手的兵力資料,自然是根據《經略復國要編》。據其記載,明軍首次入朝兵力亦不過38537人而且「我兵過北韓者僅三萬六千餘,傷斃平壤者又近千餘,提督憂甚,眾寡不敵,求調遼兵甚急」這樣的情況下,哪還會有碧蹄館之戰出動兵力十萬、三十萬、百萬之說?
碧蹄館之戰中,明軍投入的人數,按照《經略復國要編》的精確演算法
祖承訓、李寧三千前鋒
李如松、張世爵、李如柏一千
楊元一千後繼
總計也就是五千而已
其他史料如錢世楨《徵東實記》中皆有作證,明軍所帶去的不過是小股兵力:《萬曆三大徵考》
二十七日去王京九十里,李將軍引梟騎二千前往踏勘,至碧蹄館,猝逾倭,圍數重。李將軍督將士殊死戰,從巳至午,一金甲倭前搏李將軍急,贛指揮李有升以死護,刃數倭,竟中鉤,墮馬,為倭肢解。李如柏、李寧等乃益遮擁夾擊,李如梅箭中金甲倭,墮馬。會楊元援兵砍重圍入,倭遂潰,而我精銳亦多喪。
《懲毖錄》
隘選兵三千騎,從提督而南。李提督與賊戰於碧蹄館,不利還,屯開城。
《宣祖實錄》
時京城之賊尚有數萬,提督先遣查大受、祖承訓等領精騎三千,與本國防禦使高彥伯遇賊於曙驛前。大受與彥伯縱兵急擊,斬獲六百餘級,諸將因此益輕敵,賊將聞其前鋒為大受所破,悉眾而來,陣於礪山。大受見賊騎勢大,退屯碧蹄。賊分佈山野,漸逼。提督方行路上,見彥伯軍官,詳聞賊勢,遂馳往碧蹄,路上馬蹶,墜落傷臉。時南浙炮兵俱未集到,只有手下精騎千餘。提督既麾已到之兵,進陣與野,與賊對陣。先放神機箭。初一交戰,賊少卻,而已見天兵少,左右散出,冒死突出,直衝中堅,天兵全無器械甲冑,徒手搏戰,提督與手下驍將數十人親自馳射,勢不能支,麾兵四退,提督殿後而還。賊三千餘人直逼提督,提督且射且退,賊遂乘銳亂斫,天兵死者數百。李備禦、馬千總死於賊,提督下馬痛哭。
據《經略復國要編》,稱此戰戰果為明軍斬倭首級167個,自己死264人,一般首級數量是少於傷亡數量的,而且當時明軍人數少,根本無法控制戰場,沒有時間來砍日軍的首級。李如松言稱自己勝利,雖然掩敗為勝,但綜合起來看,說明明軍自身的傷亡並不大。遠遠沒有日本史料中記載的低至六千,上至五萬人。
不過老實說,一些中、朝史料也有對明軍的表現進行誇張的記錄,《再造藩邦志》、《兩朝平壤錄》都說李如松三千破倭十萬,是打了勝仗。這明顯是誇大了事實,《經略復國要編》也稱【碧蹄之捷】,也是屬於諱敗。
《再造藩邦志》--【○李如松以屢勝輕敵,往相地形,僅以家丁三千自隨,倭率精悍十萬圍之碧蹄,如松鼓眾力戰,一以當百,自午至申,殺傷相當,正屬危急,而楊元兵踵至,內外夾擊,斬首一百六十七,自是群倭咂舌咬指,無敢鬥。】
《經略復國要編》--【○以五千孤軍衝擊數萬。】
幾乎所有日本史料裡,提到碧蹄館之戰,都是一頓吹噓,但也有少數例外。
日本史料中寫碧蹄館之戰,最低調的可能是《大日本編年史》,這部明治時代成書未刊刻的鉅著,是用當時最先進的實證主義的史學考證視角下寫的,是《大日本史料》的前身。作者參考了柳成龍的《懲毖錄》,只敢寫李如松【留大軍,獨與麾下千餘馳援之】,不敢再擅自誇大明軍的兵力。最後這個斬首數,也只是很模糊的提了一下明軍【死者無數】,沒提具體數字。
從這些細微之處可以看出,這部史著的編寫是很認真的,沒有犯老前輩的毛病。
也有一些日本史著作犯了笑話,比如飯田忠彥的《野史·外國傳》,雖然參考了諸葛元聲的《兩朝平攘錄》,說明軍在碧蹄館所動用的兵力不過【三千人】,但到了結尾處,仍然大筆一揮,說明軍死亡了【一萬人】。
這種寫法是很可笑的,本質上揭穿了一些不負責任的日本史料的荒誕虛構的可笑。
因為史料多多少少都帶有個人情感因素,所以只能參考,不能作為直接的歷史證據。
-
3 # jimmy77144045
萬曆北韓戰爭,日本人的數字最扯蛋,無論是敵軍還是自己的傷亡都是扯淡式不足為信。分析的話經常發現自相矛盾之處。大明的資料非常隨意,由於國內黨爭互相攻擊,傷亡數字也是隨口就來。三方中以北韓的資料最準確,尤其是對明軍的傷亡資料。主要是北韓缺糧,必須根據明軍的準確數字計算糧食供給。所以分析史料,需要自己判斷的
-
4 # 滴泉溪河江海流
提問題的應該是一個倭雜。倭族被醜化?怎麼可能,倭族人乾的那些事情哪一樣不是人類的底線?被中華文明哺育,一旦發現中國虛弱就趁機侵略,這是一個典型的忘恩負義的民族。在近代史上沒有哪個民族能象倭族一樣去屠殺了千萬 華人。拿活人做人體試驗,簡直喪心病狂!再則,倭族人長的確實矮小猥瑣變態,真是太醜了。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這個民族都變態噁心!
-
5 # 劍三十九
矮化算不上,難道對侵略者還要美化嗎。明朝時的軍隊戰鬥力確實比日軍強太多,確實在那個時候把日本給打服了。明亡,日本舉國哀悼,就跟死了親爹一樣。好長時間沒和滿清建交。甲午戰爭,日本天皇預備著打敗後,逃到北海道以北,取勝後,日本自己都不相信,然後就是狂妄自大,隨時準備發動侵略戰爭,滅亡中國。扯遠了,明朝那些事兒,只要沒把黑的說成白的,就可以了,難道還能給小日本平反嗎。
-
6 # 故國有明卍
剛一進來就感覺有很重的火藥味。當年明月已經很用心了。其他史書都是一堆史官一起編著。但作者只是一個人能寫出這樣的著作已經十分成功了。且不說這本書裡摻了多少個人感情在裡面,但它勾起了我對明朝以及中國歷史的興趣。設立這個題目和參加這個題目的一起噴明朝的人在我看來不過是看日本片子看多了被誤導了,或者是某個朝代的噴子來噴明朝。
說完上面的我再說說對日本人的看法。你們覺得日本侵略者們有好的一面嗎?多次的侵略中國不能夠和平相處,難道心裡不陰暗嗎?中國的援助只換來了多年後的攻擊,這樣的白眼狼有如此的舉動也是正常。史書也確實如此。但還是剛才的那一句話,這裡面有作者的看法。我們可以在文字中讀歷史並且體會作者的感受
-
7 # 小院之觀
《明朝那些事兒》是本好書,不過由於資訊量浩大,一些細節難免出錯,也難免加入作者一些個人感情色彩,小院看了一下,其第五部中描寫萬曆北韓戰爭的部分中也有不少,摘錄一部分如下:
書中原文如此:說句寒酸話,日本歷史中大書特書的所謂戰國時代,也就是幾十個縣長打來打去的歷史,更諷刺的是,最後統一縣長的,竟然是個農民。
事實上,日本戰國時期數十個大名割據,其中不乏有實力的大名,強力大名之間的戰役兵力往往達數萬乃至上十萬,比同時期中國並不差多少。
開啟日本戰國時代的應仁之亂,雙方大名的兵力達到了16萬和11萬,
明智光秀與織田家族的山崎之戰,兵力是4萬對2萬。
著名的長筱之戰,武田軍兵力1.5-2萬,織田和德川家族聯軍兵力有5-7萬人。
豐臣氏對北條氏的小田原之戰,兵力對比是22萬對6萬。
在豐臣秀吉死後發生的著名的關原合戰,對峙兩軍的兵力分別達到了10萬和8萬人。
另外再說說豐臣秀吉,豐臣秀吉原來確實是農民沒錯,他憑藉低賤的出身,能最後統一日本,其經歷堪稱傳奇。這種能力一萬個人也挑不出一個,有人將他比作三國曹操,不過小院看來,曹操的能力還比不過秀吉,曹操本身是官二代,起點已經很高,又有一大家子人幫忙,雖然開創了事業,但最後也並沒有完成統一大業。而豐臣秀吉則完全是個人奮鬥的典型,其出生,其容貌(相傳豐臣秀吉曾被人稱作“猿面冠者”,也就是形容他像穿載衣冠的猿猴,秀吉也承認自己“相貌醜陋、五體貧弱”。)在今天來看完全就是屌絲中的屌絲,然而卻最終完成逆襲,雖然他是日本人,但故事讀來仍然很勵志。
顯然,當年明月用縣長來形容日本的大名是對其矮化了,大明抗倭援朝的明軍實際也只有四萬多人。以農民來稱呼豐臣秀吉,也是對其的醜化,帶有個人感情色彩。其實在書中這部分內容裡,戰爭中明軍和日軍的死傷人數也有許多錯誤,這裡就不一一指出了。
四百多年來日本這個國家反覆給中國製造麻煩,我們可以在戰略上藐視日本,但在戰術上一定要重視日本。
-
8 # 火器工坊
其實這個醜化矮化的部分還真不少,第一個就是開篇說日本大名和大名之間的戰爭就是十幾個縣之間的戰爭,以此來側面說明日本人少。其實日本戰國史上的大規模戰爭並不少,一般來說養一個兵至少要十人口。像戰國時期規模較大的川中島合戰中的淅川之戰,上杉謙信至少出軍8000人,而武田信玄1萬2000人,這麼來看這兩個大名控制的人口至少是10多萬的,就古代那個情況,除了幾個特別的大城市,哪裡有那麼多縣的人口能到十幾萬啊,再說了,這些還不是武田家和上衫家的全部實力。單說武田家幾次會戰下來,總兵力也得有個三四萬人,這能是一個縣的兵力嗎,就按照三國時期的戰爭,這至少也是大半個省的兵力了。
再就是對日本武將的貶低。當年明月認為除了小西行長,其餘的將軍都是垃圾,這其實是帶了很深的有色眼鏡的看法。的確日軍將領的大多數素質並不高,但絕不是隻有小西行長一個人厲害。像島津義弘和黑田長政,也是日本一等一的將領。雖然和李如松比起來不值一提,但是跟大多數明軍將領相比,並沒有什麼太大區別。
再就是誇大了明軍和日軍之間的戰鬥力差距。在第二次抗倭援朝中,明軍並沒有像第一次一樣大的那麼順利,一方面是人數差距較大,指揮官降了一個級別,更大的一個問題是日軍已經逐漸適應了的明軍的進攻方略。因為明軍缺少攻堅重型火炮,所以就是火炮齊發,也只是打一打城頭上的人,基本傷不了城牆。這點在蔚山大戰中表現的特別明顯,日軍加高了城牆,就使得明軍的雲梯夠不到日軍的城頭。於是在蔚山,明軍就打不動了,隨後小西行長的援軍趕到,擊敗了麻貴的軍隊。一連三天,明軍終於頂不住日軍的進攻,敗下陣來。之後在蔚山,明軍再無法推進半步,除了乾耗糧食,也沒別辦法。
最後就是要說,雖然當時日軍弱於明軍,但是沒有當年明月寫的那麼不堪。
-
9 # 老龍故事會
大家好,我是白齊光一個熱愛歷史的學生。下面由我來回答
我一直覺得,《明朝那些事兒》是一本優秀的明史通俗讀物,但是也是一本不夠優秀的明史進階讀物,裡面的錯誤可以說不少。想到當初有很多人看到我當初批這本書覺得我的要求很過分,甚至極盡嘲諷侮辱之能事。但是歷史就在那兒,它不會因為人的意志而轉移。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錯了就是錯了,對了就是對了。既然在吹的時候,有腦殘粉把這本書吹成比肩眾多專業讀物,那麼黑的時候,這些人就不要再出來說“這是本通俗讀物”而已來求寬待。從整體的角度,《明朝那些事兒》瑕不掩瑜,但是往細了看,如果“入門”入的這門有問題,終究不是件好事。儘管由於自己很懶,而且現在的興趣也不在此,沒有把整個第五部的勘誤寫完,但是我還是那六個字。錯了就是錯了。建議看一下妄語臣寫的《獵明》,也是講萬曆北韓戰爭這段歷史的小說。相比於馬伯庸他們寫的小說比較簡略,這本寫得更加細,也很精彩。而且是中日兩個角度來描寫的。對於期間的怪異議和,小西行長與沈惟敬為何各自冒險欺瞞自家老大,也有了更加透徹的分析和見地。對於兩軍的戰場表現,甚至是當時女真人與北韓人的戰力,雖然也不乏個別小說固有的藝術加工,但總體是對各方都更加客觀公允的描寫。
-
10 # 萌大叔來了
對於這本書不太熟悉!按說沒有資格評論!不過,觀看電影《 鳴梁海戰》知道北韓,有一個能打海戰的李舜臣!後來在露梁海戰中就犧牲了!還有明朝的鄧子龍也是在同一場戰役中陣亡的!而這些都指向一個人,島津義弘!(戰國無雙和真三國無雙中和許褚很像的人物!)這個外號叫鬼石曼子的傢伙!也是很牛的人!從這點來看,當時豐臣秀吉的侵略軍隊不是很糟糕!
直到1598年,豐臣秀吉死後,由於日本軍閥(大名們)又開始爭鬥!所以,侵略軍才不得不從北韓撤軍!事實上,這場戰爭,消耗了秀吉家太多實力,這也是使得德川家康崛起成為霸主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之,這場戰爭,中日雙方在北韓半島上的戰勢發展,就是邊打邊談判!以當時日本戰國剛剛結束的綜合實力來說!和明朝綜合實力沒法比!戰敗是必然的!但是,就單兵作戰能力來講,日本也許更強一些!(根據嘉靖年間的倭亂來講,1555年倭寇53人橫行明朝三省共80餘日,殺死殺傷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御史、一縣丞、二指揮、二把總!)這種瘋子武士道傳統也夠可怕的!
不過,最終日本侵略者被趕回日本了,這是事實!豐臣秀吉的一派也因此被德川家康代替,家康成為徵夷大將軍,德川幕府統一日本265 年!
-
11 # 黑暗血緣
這樣講吧,如果當時日本鐵了心要和明朝打一場全面戰爭明朝應該拖不到50年後,日本從來都不是小國。以當時的建奴為列,建奴建奴立國的時候兵不到兩三萬,人口不過50萬,那你猜北韓戰爭的時候日本有多少兵有多少人。我們從來不會說小英國小德國但現實確實英德人口加起來也沒日本人口多?日本一直是中國的大敵。只是隔著海打的少。10萬大軍意味著什麼,除非大一統的中央王朝早期可以壓著打其他時候只能看天了。北韓戰場就是,明朝最精銳的戰士打出的戰損也不怎麼好看。
-
12 # 世界歷史唯物觀
《明朝那些事兒》這部經典,將明朝那段歷史透過小說的口吻侃侃道來,基本還原了明朝這個朝代的歷史。
而且由於其是根據《明實錄》而來,所以在很多細節上,還是做的不錯,尤其是書畫了明朝不一般的這種氣質。
任何朝代都是有著自己獨特的氣質,像漢朝就是霸氣、唐朝是貴氣、宋朝則是雅氣。而明朝則是血氣。
或許很多人依舊認為明朝是個黑暗的朝代,因為明朝沒有幾個皇帝是勤政的,基本都是一些不務正業之人。
但是隻要分析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就能明白明朝皇帝很多地方也是無奈,因為明朝朝政是落在了士大夫手上。
對於皇帝而言,他只要平衡朝政就行,並不要事事親為。很多人認為明朝集權,但是仔細分析就能得知,明朝這個朝代是分工極為明確的一個朝代。
所以即便是萬曆幾十年不早朝,明朝也沒有亂掉,因為皇帝只要籤個字發道聖旨就行,其餘交給那些文官集團就行。
而關於萬曆三大徵之一的北韓戰爭,個人認為《明朝那些事兒》確實存在矮化,但是這也是折射了當時明朝臣民的一種自信。
明朝對於漢夷之辯極為看重,對於明朝臣民來說,燕雲十六州以北的廣大地區,都是蠻夷之地。
這種自信建國的時候便已經蘊含其中,朱棣當年更是不惜多次親征,就是為了把蠻夷驅逐入極北之地。
事實上經歷了元朝統治,漢人對於異族入主中原極為反感,所以明朝建立之後,明朝臣民又拾起了正統和自信。
宋朝時期漢人被欺凌數百年,這種屈辱一直烙印在漢人的記憶之中。尤其是對於南宋滅亡之後的慘狀,更是刻骨銘心。
所以藍玉當年擊潰北元之後,硬是要報復北元皇室,稱這是為南宋滅亡之屈辱進行洗刷。
很難去想象當年明朝的臣民又多麼歡欣鼓舞,因為又見一個強大的政權屹立在中原,而且將蠻夷痛擊驅逐。
正是開朝之時這種血氣方剛,導致了明朝這個朝代不同於漢唐,這個朝代既有強、又有貴,同時也是一個充滿自信力的朝代。
面對倭寇來襲,明朝軍民同樣是鄙夷的態度,以至於在士大夫的記錄中,就是將日軍視為一群野人,並且將日本視為蠻夷未開化之地。
事實上這都是明朝這個朝代的特殊性導致,後世往往認為明朝黑暗不堪,其實讀讀明朝時期的文獻,就能明白,那個朝代沒有華麗的柔美,只有肅殺的血氣和經久不衰的自信。
滿清入關之後,首先摧毀的便是這個國家的自信心,剃髮易服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區分出抵抗意志的方法,而且還是短時間內區分。
回覆列表
當年以明史為藍本改編,沒有查太多資料可以理解
特別對武器不瞭解,也不是練家子,明朝火器繁雜,但是缺少幾何學,數學,冶金學和化學理論支援和設計,基本上都是工匠經驗製造的產物,質量不高,實用不強,與西方火器差距越來越大。比如三眼銃和洪武火銃沒什麼區別,唯一好處是粗糙便宜不易炸膛,射程有個二三十米不錯了,至於馬上射擊,這玩意要兩手操作,可以騎在摩托後座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