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GBTTH
-
2 # 伯虎818
魏源 一一清代思想家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名遠達,字默深、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原邵陽縣金潭)人 。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道光二年( 1822年)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
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代表。
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
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誌。
魏源:別名
魏遠達、魏默深、魏墨生、魏漢士、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於湖南邵陽縣金潭(今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鎮)。魏源七歲從塾師劉之綱、魏輔邦讀經學史,常苦讀至深夜。九歲赴縣城應童子試,考官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極"囑對。魏源摸著懷中二麥餅對曰:"腹內孕乾坤。"
魏源:功名
嘉慶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取秀才。
嘉慶十六年(1811年)辛未歲試補廩膳生。
嘉慶十八年癸酉科選拔貢。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全家遷居江蘇揚州新城。
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中式舉人第二名。道光五年(1825年)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撰《籌漕篇》、《籌鹺篇》和《湖廣水利論》等。
道光九年(1829年),應禮部會試,與龔自珍雙雙落第,房考劉逢祿作《兩生行》哀之,從此龔魏齊名。魏捐內閣中書舍人候補,內閣藏書豐富,乃博覽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時社會動亂加劇,他目睹江華瑤民起義,深感清政權的腐敗;道光二十年爆發了鴉片戰爭,外國侵略危機使他更加憤激,進一步激發了愛國熱情。
道光十二年(1832年),魏源來到南京即相中地處城西清涼山下烏龍潭邊,,史稱"詩巷"的龍蟠裡東側購地建3進草堂,初始魏源為愛屋起名"湖子草堂"後改名"小卷阿"。並在潭邊淺水處建有"宛在亭"。魏源後半生,長年居住此處,其名著《海國圖志》即在此處撰寫完成。其間,他與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往來甚密。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魏源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直接參與抗英戰爭,並在前線親自審訊俘虜。後見清政府和戰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歸,立志著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了《聖武記》,敘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間的軍事歷史及軍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材不競之謂貧;令不行於海外國非贏,令不行於境內之謂贏。故先王不患財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志於四夷,而憂不逞志於四境。官不材,則國禎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的人才論觀點。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魏源再次參加禮部會試,中進士,以知州用,分發江蘇,任東臺、興化知縣。期間改革鹽政、築堤治水。他依據林則徐所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州志》,參以歷代史志、明以來《島志》及當時夷圖夷語編成《海國圖志》50卷,後經修訂、增補,到咸豐二年(1852)成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歷史、政制、經濟、宗教、曆法、文化、物產。
咸豐元年(1851年),魏源授高郵州知州,公餘整理著述,咸豐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編》。後以"遲誤驛報","玩視軍機"革職。旋復職,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亂多故而辭去。晚年,潛心學佛,法名承貫,輯有《淨土四經》。咸豐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於杭州東園僧舍,終年63歲,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魏源是一位進步的思想家、史學家和堅決反對外國侵略的愛國學者。他積極要求清政府進行改革,強調:"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無不除弊而能興利之法,無不易簡而能變通之法。
"他著重於經濟領域的改革,在鴉片戰爭前後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運、鹽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於"國計民生",認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
這些主張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於後來的資產階級變法維新運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魏源堅決反對西方資本主義的侵華活動,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張與辦法。
他對人民群眾的力量有一定的認識,同林則徐"民心可用"的觀點相一致,提出"義民可用"的主張。
他從三元里和臺灣等地人民抗英鬥爭中得到鼓舞。在三元里人民痛擊英國侵略者之後,他滿懷激情地以"同仇敵愾士心齊,呼市俄聞十萬師","前時但說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縱夷"的詩句,熱情謳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憤怒聲討投降派為侵略軍解圍的可恥行經,並在《海國圖志》中寫道:"三元里之戰,以區區義兵,圍夷酋,斬夷師,殲夷兵,以欵開網之而逸,孰謂我兵陸戰之不如夷者?"又說"廣東之斬夷首,捐艦者皆義民","兩禽夷舶於臺灣,火攻夷船於南澳者亦義民"。
他主張利用和依靠人民群眾作為抵抗外來侵略的主要力量,與投降派"防民甚於防寇"的反動政策形成鮮明的對照。
為了有效地進行抵抗,他反對"浪戰",而主張"以守為戰"。
他總結鴉片戰爭的經驗教訓,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一曰調客兵不如練土兵,調水師不如練水勇",主張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設阱以待虎,設以待魚",以殲滅來犯者。
這種相信熟悉情況的當地人民群眾,發揮他們的長處和抗敵的積極性來組織反侵略武裝力量,並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是切合於當時敵強我弱,敵寡我眾的客觀實際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魏源同林則徐一樣,是鴉片戰爭時期"睜眼看世界",最有眼光的人物。他既堅決反抗侵略,又重視瞭解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作為對付侵略的重要方法。
他在《海國圖志》中很好貫徹併發揮了林則徐瞭解和學習西方的思想和做法:
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正確口號,認為"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
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學習西方的"長技"提高到關係國家民族安危的大事來認識,使之在當時社會上發生了振聾發聵的重大影響,針對當時封建頑固派把西方先進的工藝技術一概目之為"奇技淫巧"的無知;
他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必須認真加以學習,而不能盲目自大,自甘落後;
為此,他提出一套具體方案,不但包括了官辦軍事工業,改進軍隊武器裝備的內容,而且提出了興辦民用工業,允許商民自由興辦工業的主張。
其中包含了例如:"量天尺、千里鏡、龍尾車、鳳鋸、水鋸、火輪舟、自來火、自轉碓、千金秤之屬,凡有益民用者,皆可於此造之",主張以後"沿海商民,有自願仿設廠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聽之"。
他還倡議"立譯館翻夷書",並"於閩粵二省武試,增設水師一科,有能造西洋戰艦、火輪舟、造飛炮火箭、水雷奇器者,為科甲出身",以獎勵科學發明。他認為這樣做,即可以"盡得西洋之長技為中國之長技",逐步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從而達到"制夷"之目的。
他滿懷著民族自豪感,對中華民族的智慧才能充滿信心,認為"中國智慧無所不有",中國"人材非不足","材料非不足",中國有著豐富的礦藏和資源,具有自己的有利條件。
他相信華人民有能力掌握西方的新式生產技術,可以逐步做到"不必仰賴於外夷",指出只要經過努力,若干年後,必然"風氣日開,智慧日出,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中國一定能富強起來,趕上並超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魏源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而且也很推崇和歆慕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制度。他稱譽瑞士"不設君位,不立王侯","推擇鄉官理事",是"西方桃花源"。
又說"墨利加北洲(指美國)之以部落代君長,可垂奕世而無弊"。
在封建專制制度長期統治下的當時中國,敢這樣讚美沒有君主和皇帝的政治制度,不能不說是很有膽識的見解。
賦稅思想
在賦稅問題上,魏源主張培植和保護稅源,指出"善賦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而培其本根"。
他指責苛重稅斂,"不善賦民者,譬則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罄不止",認為重稅破壞了納稅人的財產,也就破壞了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彼貪人為政也,專脧富民;富民漸罄,復脧中戶;中戶復然,遂致邑井成墟","有因何不種稻稷?秋收不給兩忙稅,洋銀價高漕斛大,納過官糧餘秸秷。
"魏源主張國家利用賦稅手段保護工商業的發展,認為"士無富民則國貧,士無中戶則國危,至下戶流亡而國非其國矣"。他所強調的富民主要是指工商業者。提出這一思想。有助於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魏源還對生產經營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對財政稅收的影響作了一定的分析,例如他認為淮鹽成本之高是由於細商所支付的浮費和勒索太多。
如果廢除細商專賣制度允許散商憑票運銷,即可大大降低成本從而降低價格,這樣既可促進食鹽銷售,抵制走私,又可增加國家的鹽稅收入。
魏源的這一觀點在中國19世紀以前的經濟思想中是極為罕見的。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海國圖志》對日本"明治維新"起了巨大影響,認為它是"不龜手之藥",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①《海國圖志》之論,實支配百年來之人心,直至今日猶未脫離淨盡,則其在中國歷史上關係不得謂細也。
②此二書(《海國圖志》和《瀛環志略》)在今日誠為芻狗,中國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識,實自此始。
宋恕(啟蒙思想家):近人撰外史,如《海國圖志》、《瀛寰志略》、《四裔年表》等書,題名皆陋。將以尊內,適使外人笑我學者為井蛙,反辱國矣。
《魏源傳》(夏劍欽):綜觀魏源一生,他從理學家轉而為漢學家,從幕友轉而為親民官,從解經箋詩的通儒轉而為關心水利鹽漕的實幹家,從憂時憂民的學者轉而為放眼世界的先驅,都充分顯示他是一名真摯的愛國者。
他因受鴉片戰爭失敗的刺激,時時以湔洗國恥為念,提出"后王師前王"、"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
求學經歷
嘉慶十二年,少年魏源離開了苦讀多年的家塾,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來到了邵陽縣城愛蓮書院求學。
海國圖志
相傳著名文學家周敦頤即在此種蓮,他的傳世名篇《愛蓮說》就在此完成。其中名句"蓮,花之君子者也",即為愛蓮書院起名之濫觴。
愛蓮書院的讀書生活給魏源留下綺麗的回憶,他在《答友人書院讀書之邀》一詩中吟道:"池蓮應入夢,門柳正扶春。""歲時,參加縣考,"前三名魏源、何上鹹、石昌化,聯名如貫珠。而何最少,世稱"三神童"。
縣試之後,補縣學弟子員。參加府試,考取案首。此時的湖南學政是李宗瀚,乾隆五十八年進士。
他是藏書家、金石家和書法家。這位博學多才的學政看中了年輕有為的魏源,對魏源愛護有加。三年縣學使魏源知識面拓寬,為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開館授徒
嘉慶十五年(1810年),魏源回到故鄉,開館授徒。因為他課教得好,"名聞益廣,學徒踵至"。
"腹內孕乾坤"的魏源並不滿足鄉間塾師的平靜生活,他於嘉慶十八年(拔貢是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生員的一種。清代規定,到一定年限,由各省學政在生員中考試選拔優秀生員,保送入京,作為拔貢。
每府學各名,縣州學年)來到省城長沙,進著名學府嶽麓書院學習,準備參加選拔貢生的考名。經過朝考合格,可以充當京官,知縣或教職。
魏源在嶽麓書院的時間不長,但在學習期間,結識了一批良師益友,如湯金釗,袁名曜,李克鈿,何慶元等。這些名士對他一生的事業和成就都起過重大的作用。
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湯金釗。湯金釗在主持湖南拔貢期間,辦事認真,正直無私,錄士極嚴。他在視察嶽麓書院時,對嶽麓書院辦學方針及教學方法進行充分調查,對其嚴格辦學十分滿意。
在學生中,他尤其喜愛才具獨特的魏源。魏源同湯金釗前輩有過較頻繁的交往,從湯身上學到不少知識。湯金釗與湖南巡撫廣厚主持湖南拔貢。這次共選拔人,魏源亦名列其間。
魏源到北京後,本應及時多天不露面。湯金釗去拜見選取他的老師。但是,不善鑽營且只知苦讀的魏源,卻一頭扎進古書堆中,感到奇怪,以為他病了,便親自去拜訪。湯金釗禮賢下士,愛才若渴,躍然紙上。從中也可見,此對忘年交情誼之篤。
袁名曜,湖南寧鄉人。他是魏源就讀嶽麓書院時的山長。他治學嚴謹,辦學認真,為文高遠,談鋒甚健。據《寧鄉縣誌》載:"其為文意格高渾,不落恆蹊,穿穴經史,自達其所見。""足跡遍天下,尤留心輿圖厄塞,河渠險隘,古今沿革。"這位山長對青年魏源有較大影響!
-
3 # 晨曦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邵陽隆回金潭人(今隆回縣司門前鎮)。道光二年( 1822年)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於湖南邵陽縣金潭(今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鎮)。魏源7歲從塾師劉之綱、魏輔邦讀經學史,常苦讀至深夜。母憐其過勤,每夜定時熄燈令臥,他伺二老熟寐,以被遮燈默讀。9歲赴縣城應童子試,考官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極”囑對。魏源摸著懷中二麥餅對曰:“腹內孕乾坤。”考官大為驚異。嘉慶十五年(1810)庚午科取秀才。
嘉慶十六年(1811)辛未歲試補廩膳生。嘉慶十八年癸酉科選拔貢。嘉慶二十五年(1820)全家遷居江蘇揚州新城。
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中式舉人第二名。道光五年(1825)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撰《籌漕篇》、《籌鹺篇》和《湖廣水利論》等。
道光九年(1829),應禮部會試,與龔自珍雙雙落第,房考劉逢祿作《兩生行》哀之,從此龔魏齊名。魏捐內閣中書舍人候補,內閣藏書豐富,乃博覽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時社會動亂加劇,他目睹江華瑤民起義,深感清政權的腐敗;道光二十年爆發了鴉片戰爭,外國侵略危機使他更加憤激,進一步激發了愛國熱情。
道光十二年(1832),魏源來到南京即相中地處城西清涼山下烏龍潭邊,,史稱"詩巷"的龍蟠裡東側購地建3進草堂,初始魏源為愛屋起名“湖子草堂”後改名“小卷阿”。並在潭邊淺水處建有“宛在亭”。魏源後半生,長年居住此處,其名著《海國圖志》即在此處撰寫完成。其間,他與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往來甚密。
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直接參與抗英戰爭,並在前線親自審訊俘虜。後見清政府和戰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歸,立志著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成了《聖武記》,敘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間的軍事歷史及軍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材不競之謂貧;令不行於海外國非贏,令不行於境內之謂贏。故先王不患財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志於四夷,而憂不逞志於四境。官不材,則國禎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的人才論觀點。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魏源再次參加禮部會試,中進士,以知州用,分發江蘇,任東臺、興化知縣。期間改革鹽政、築堤治水。他依據林則徐所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州志》,參以歷代史志、明以來《島志》及當時夷圖夷語編成《海國圖志》50卷,後經修訂、增補,到咸豐二年(1852)成為百卷本。它囊括了世界地理、歷史、政制、經濟、宗教、曆法、文化、物產。對強國禦侮、匡正時弊,振興國脈之路作了探索。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觀點,主張學習西方製造戰艦、火械等先進技術和選兵、練兵、養兵之法,改革中國軍隊。為了捍衛中國的獨立自主,他號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華人能戰勝外國侵略者。他告誡人們在“英吉利蠶食東南”之時,勿忘“鄂(俄)羅斯併吞西北之野心”。他提倡創辦民用工業,允許私人設立廠局,自行製造與銷售輪船、火器等,使國家富強。他主張革新,要求“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並在《默觚》中發揮了“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後知,屨之而後艱”的主張,實為近代中國改良思想的前驅。對清王朝長期昧於世界大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關鎖國的閉關政策和媚外求和的路線予以犀利的批判。
咸豐元年(1851),魏源授高郵州知州,公餘整理著述,咸豐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編》。後以“遲誤驛報”,“玩視軍機”革職。旋復職,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亂多故而辭去。晚年,潛心學佛,法名承貫,輯有《淨土四經》。咸豐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於杭州東園僧舍,終年63歲,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誌。
-
4 # 家是最小國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魏源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史學家和堅決反對外國侵略的愛國學者。魏源同林則徐一樣,是鴉片戰爭時期“睜眼看世界”,最有眼光的人物。他既堅決-侵略,又重視瞭解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作為對付侵略的重要方法。魏源學識淵博,著作很多,主要有《書古微》、《詩古微》、《默觚》、《老子本義》、《聖武記》、《元史新編》和《海國圖志》。6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邵陽隆回人,道光二年舉人,二十五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總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人物生平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於湖南邵陽縣金潭(今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鎮)。
魏源7歲從塾師劉之綱、魏輔邦讀經學史,常苦讀至深夜。母憐其過勤,每夜定時熄燈令臥,他伺二老熟寐,以被遮燈默讀。9歲赴縣城應童子試,考官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極”囑對。魏源摸著懷中二麥餅對曰:“腹內孕乾坤。”考官大為驚異。嘉慶十五年(1810)庚午科取秀才。嘉慶十六年(1811)辛未歲試補廩膳生。嘉慶十八年(1813)求學嶽麓書院,師從袁名曜。嘉慶十八年癸酉科選拔貢。嘉慶二十五年(1820)全家遷居江蘇揚州新城。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中式舉人第二名。道光五年(1825)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撰《籌漕篇》、《籌齒差篇》和《湖廣水利論》等。
道光九年(1829),應禮部會試,與龔自珍雙雙落第,房考劉逢祿作《兩生行》哀之,從此龔魏齊名。魏捐內閣中書舍人候補,內閣藏書豐富,乃博覽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時社會-加劇,他目睹江華瑤民起義,深感清政權的腐敗;道光二十年爆發了鴉片戰爭,外國侵略危機使他更加憤激,進一步激發了愛國熱情。
道光十二年(1832),魏源來到南京即相中地處城西清涼山下烏龍潭邊,,史稱"詩巷"的龍蟠裡東側購地建3進草堂,初始魏源為愛屋起名“湖子草堂”後改名“小卷阿”。並在潭邊淺水處建有“宛在亭”。魏源後半生,長年居住此處,其名著《海國圖志》即在此處撰寫完成。其間,他與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往來甚密。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直接參與抗英戰爭,並在前線親自審訊俘虜。後見清政府和戰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歸,立志著述。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成了《聖武記》,敘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間的軍事歷史及軍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材不競之謂貧;令不行於海外國非贏,令不行於境內之謂贏。故先王不患財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志於四夷,而憂不逞志於四境。官不材,則國禎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的人才論觀點。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魏源再次參加禮部會試,中進士,以知州用,分發江蘇,任東臺、興化知縣。期間改革鹽政、築堤治水。他依據林則徐所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州志》,參以歷代史志、明以來《島志》及當時夷圖夷語編成《海國圖志》50卷,後經修訂、增補,到咸豐二年(1852)成為百卷本。它囊括了世界地理、歷史、政制、經濟、宗教、曆法、文化、物產。對強國禦侮、匡正時弊,振興國脈之路作了探索。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觀點,主張學習西方製造戰艦、火械等先進技術和選兵、練兵、養兵之法,改革中-隊。為了捍衛中國的獨立自主,他號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華人能戰勝外國侵略者。他告誡人們在“英吉利蠶食東南”之時,勿忘“鄂(俄)羅斯併吞西北之野心”。他提倡創辦民用工業,允許私人設立廠局,自行製造與銷售輪船、火器等,使國家富強。他主張革新,要求“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並在《默觚》中發揮了“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後知,屨之而後艱”的主張,實為近代中國改良思想的前驅。對清王朝長期昧於世界大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關鎖國的閉關政策和媚外求和的路線予以犀利的批判。
咸豐元年(1851),魏源授高郵州知州,公餘整理著述,咸豐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編》。後以“遲誤驛報”,“玩視軍機”革職。旋復職,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亂多故而辭去。晚年,潛心學佛,法名承貫,輯有《淨土四經》。咸豐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於杭州東園僧舍,終年63歲,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綜觀魏源一生,他從理學家轉而為漢學家,從幕友轉而為親民官,從解經箋詩的通儒轉而為關心水利鹽漕的實幹家,從憂時憂民的學者轉而為放眼世界的先驅,都充分顯示他是一名真摯的愛國者。他因受鴉片戰爭失敗的刺激,時時以湔洗國恥為念,提出“后王師前王”、“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
-
5 # 付貴寶1
魏源《海國圖志》在日本的影響
魏源(1794年一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陽人,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道光二年(1822年)中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官居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首批知識分子代表。
魏源熟悉朝典國故,於古今成敗、得失利弊,學術流派、河務、鹽政皆有論述。道光中,認為籌防外夷必知夷情,著成《海國圖志》,其它著作有《聖武記》四十餘萬字以及《書古微》、《詩古微》、《元史新編》、《古微堂詩文集》。
中國文化是東亞文明的發源地,一直是周邊國家學習的榜樣,比如日本、北韓、越南等國。尤其是日本一直學習中國,從唐朝一至到晚清。
明朝王陽明心學傳入日本,後來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奠基理論之一。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日本最後一次學習中國,不是在明朝,而是在晚清。甚至日本可謂舉國學習中國的一本書,這就是魏源的《海國圖志》。
1641年,林則除成了鴉牙戰爭的替罪羊,被道光皇帝貶謫革職,與魏源在鎮江相逢。寒暄之後,林則徐將他編譯的《四洲志》、《澳門日報》等文獻資料交給魏源,希望他早日編輯出版,以開化民眾。
隨後一年,魏源收集大量國外資料,最終編訂成《海國圖志》一書,共50卷,計約50餘萬字,較為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狀況和先進科學技術。是當時國內針對西方最精詳的一部“百科全書”。
然而,《海國圖志》在日本卻得到追捧。因為國內賣不出去,1852年書商就拿到日本出售,起初被德川幕府禁售,但黑船事件之後立即脫銷,以至一印再,依然供不應求,一時落陽紙貴。
黑船事件是指1853年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開啟國門的事件。
坂本龍馬,明治維新重要推手,十來歲時,為了搶先閱讀此書,不惜與師兄決鬥。
佐久間象山,洋學接受論,把此書連續反覆閱讀數年,做了20萬字的讀書筆記。
東鄉平八郎,日本海軍之神,對馬海峽的海戰中擊敗俄國海軍,少年時對該書仰慕己久,冒著大雨排了長隊搶購,書買到了,人卻成了落湯雞。
可以說,《海國圖志》成了一本日本全民閱讀的書籍,開啟了日本舉國“睜眼看世界”,為10多年之後的明治維新打下了群眾基礎。
《海國圖志》為何受到日本人的追捧?除了魏源此書太有趣了,淺顯易懂、圖文並茂、內容廣博等之外,還有兩個深刻的歷史原因。
一:鴉片戰爭中,清朝被英國打敗,出乎日本意料,催生了日本的危機意識。
當時,日本普遍認為“清國無論如何乃重要之大國,夷狄不敢輕易問津”,但事實是清朝被打敗。
於是,不少日本學者反思指出清英戰爭”雖屬外國之事,亦即中國之鑑“,以及”唯有全心全意致力武備耳“等。
當時,日本社會精英己經憂慮列強入侵日本的問題了,但日本閉關鎖國,卻沒有相關資料瞭解世界。
二:黑船事件爆發,讓日本直接面臨之國危機,更是急需瞭解西方“夷形夷情”。
《日美親善條約》簽訂之後,西方列強陸續到來,想要將日本變為殖民地,讓日本面臨亡國之危,不希望亡國的日本,迫切需要了解西方知識。
而此時《海國圖志》恰好出現了,正因如此,當時日本很多學堂甚至將《海國圖至》選作課本進行教學。
雖然不能將日本明治維新和近代崛起,全部歸功一本《海國圖志》,但是這本書對日本近代崛起的確起著無以倫比的重要作用。
回覆列表
魏源(1794.4.23~1857.3.26) 名遠達,自默深。著名學者,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距今已226年)生於湖南邵陽,咸豐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距今已163年)歿於杭州。湖南邵陽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全家遷居江蘇揚州新城。道光進士,官至知州。學識淵博,著述很多,主要有《書古微》、《詩古微》、《默觚》、《老子本義》、《聖武記》、《元史新編》和《海國圖志》等。《海國圖志》是其中有較大影響的一部,也是他作為地理學家的代表作。該書有50卷本、60卷本和百卷本三種。他以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為基礎,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編成50卷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擴充為60卷本,次年徐繼畲的《瀛環志略》問世,魏源吸取該書和其他資料,於咸豐二年(1852)增補為100卷本。《海國圖志》內容豐富,記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軍事和科學技術,乃至宗教、文化等情況,並附有世界地圖、各大洲地圖和分國地圖等。此書旨在喚起華人,學習外國的長技,興利除弊,增強國力,抵抗外來侵略。它與成書時間相近的《瀛環志略》是中國學者編寫的最早的兩部世界地理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