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煜媽媽
-
2 # 菲媽育兒說
在我們成人眼中,孩子有很多不合常規的行為,我們稱之為偏差行為。當孩子有了偏差行為時,我們要想辦法找到偏差行為背後的原因。厭學及逆反均屬偏差行為。孩子厭學及逆反背後的原因就是孩子生命中的種種關係出了問題,因為關係是教育的前提,所以我們要幫孩子改善其生命中的種種關係方可解決其厭學及逆反問題,進而提升成績。
孩子生命中哪些關係需要改善呢?一和父母的關係;二和老師的關係;三和同學和學校的關係。而我們做爸爸媽媽及老師因對孩子期望過高:只要成績好一切都好!只注重一種關係即和書本的關係,而忽略了其它關係,致使孩子壓力過大,久而久之產生厭學情緒。
如何引導孩子改善這六大關係呢?一是父母用亮點原則與愛往孩子的感情銀行裡存“感情款”,從而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如果遇到問題經常指責、批評、打罵孩子等等會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糟,導致孩子自信心與價值感削弱或傷害,孩子沒有自信與快樂,他們的心思與精力就會消耗在不良情緒中,哪裡還能提起興趣去學習呢?所以做父母的要多多陪伴孩子,多聆聽孩子的傾訴,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
二是要教會孩子尊師重教。家長言行要與老師保持高度一致,因為“信其師方能信其道”,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評價老師負面的話,孩子無形中在心裡會排斥老師,我們對偏科現象並不陌生吧?孩子偏科就真的是學不會嗎?非也,是因為孩子不喜歡該科的老師。不尊重老師最終吃虧的是將我們自己,所以尊師重教非常重要。
三要與同學和睦相處,愛自己的學校。同學是環境,學校是磁場。一女孩因與同學相處不好而整日鬱鬱寡歡,最終退學。還有位同學上高中時無論如何喜歡不起自己的學校,導致每次返校都悶悶不樂,導致成績怎麼著都處在同一水平而很難上進。
與孩子的各種關係改善好了,想怎麼引領孩子就怎麼引領孩子,因為孩子的成績、生命的喜悅與財富一切盡在關係中。
再說孩子青春期逆反問題,孩子逆反,說明孩子在成長,而父母則沒成長或者是成長的速度跟不上孩子成長的速度。所以要想更好的培養孩子,做父母的就得與孩子一起成長。
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逆反的真相,孩子出生後沒有自我意識,完全是父母的附屬品,但隨著孩子的成長,自我意識也隨著對外界認識而逐漸增強,而此時父母並不瞭解孩子在成長,還是用對待嬰兒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不領情”了,而此刻的父母或許就是一頓訓斥。隨著孩子進一步成長,到了我們所說的“精鬧期”,開始用哭鬧或一些偏差行以求父母關注,而父母往往是“哭哭哭,再哭就不要你了”等等,而孩子呢?你不安慰我,我自己堅強!接下來開始與父母爭奪權利,而父母則更為鬧羞成怒,“哼!還反了你了”,一頓胖揍而告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逆反初期。隨著父母的打壓及孩子的成長,到了可以報復父母的時候了,就是喜歡與父母對著幹,你讓我上東,我偏往西,一位同學曾對我說:“老師,我看到爸媽生氣就特別開心”,這就是典型的報復心理。這就是父母眼裡的“反了,反天了”的逆反期。隨著父母進一步打壓,孩子開始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甚至是自殺!
孩子在成長,而父母沒有成長,沒給孩子足夠的理解與空間,就開始說孩子這也不對,那也不對,整個過程即是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壓,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逼著孩子走上了“逆反”之路。
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我們做父母的要利用冰山理論找到其背後的原因,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不是去找理由逃避!反省自己,改變自己,自我成長,相信,然後影響著孩子一起改變,與孩子一起成長!
-
3 # 老虞同學
好奇心,和愛學習,是人類的天性,那麼,為什麼,會厭學呢?
1、在常規的學習之外,強迫他,學習很多其他的內容。
2、選擇的學校,不是他喜歡的。
3、在學校在發生了,他的內心無法承受的事情,比如,校園暴力,被侵犯等。
4、家庭中發生了重大變故,比如,父母離異,親人死亡等。
只要針對性的處理,恢復到正常的狀態,喜歡學習,是自然的事情。
青春期叛逆,其實,是一種長期以來錯誤的說法。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叛逆這個詞的背後,體現的是家長強權控制,而不是對於生命成長的尊重,理解,陪伴,引導,與支援。
舉個例子,如果父母是房子,孩子是樹,房子不夠高,樹長到天花板的時候,就產生了兩者的對抗,這就是所謂的青春期叛逆。
然而,對於樹來說,並沒有想要叛逆的想法,他只是想長高而已,叛逆,是不夠高的房子,對於樹的說法。
如果,房子足夠搞,那麼,樹可以可以一直自由的生長,長高,從而,叛逆這種事情,永遠也不會發生。
所以,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成長的高度,真愛你的孩子,提升自己的格局,是第一要務。
-
4 # 帆Caesar
這與思維模式有關係,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中,青春期是一場巨大的測驗。我是聰明還是愚蠢?我長得好看還是難看?我看上去很酷,還是一個書呆子,我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而且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中,失敗者將永遠是失敗者。
所以青春期的學生絞盡腦汁,不是為了學習,而是 為了保護他們的自我意識。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是這樣解釋他們糟糕的成績的,貶低自己的能力,我的智商就這樣,考不好也是正常的。或者去責怪老師,都怪他們沒有好好教我。 而那些很聰明的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為了顯得自己聰明以外,就是儘可能的少服努力。因為他們覺得如果付出太多努力,怎麼能證明自己的聰明呢?
接下來我們看看成長性思維模式的學生是怎樣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認為智力是可以提高的,產生學習的有因此傾向於迎接挑戰,面對挫折堅持不懈,認為熟能生巧,從批評中學習從他人的成功中獲得心智,獲得靈感,他們就能取得很高的成就。 父母也要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去面對自己的孩子,不能去誇獎孩子的天賦,而是要承擔他為這個結果所付出的努力。當孩子失敗時,要去考慮是因為他沒有努力而造成的失敗,還是因為他盡力了,確實因為對手很厲害。
最後我想說: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向孩子傳遞著資訊,你是肯定孩子的智力和才能,還是注意他們做事的方法,策略,他們的努力和選擇。當孩子闖禍時,你是建設性的批評,能夠幫助孩子去彌補自己的錯誤,還是給孩子貼標籤或輕率的原諒孩子。
父母經常為孩子設定努力的目標,記住擁有先天的才能,並不是一個目標,拓展技能和知識儲備才是請特別注意,你給孩子設立了什麼目標。
-
5 # 藍莓麒麟
你的問題是學子為啥會厭學?青春期為什麼叛逆?青春期是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時期,年齡一般在十一二歲至十四五歲之間。包含了成長中的男孩和女孩從兒童期到成年期所經歷的一切生理變化。由於身體發育不均衡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就會有厭學、叛逆等現象。
首先我們要了解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徵。青少年正處於生理發育和心理發育變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劇烈的、動盪的時期。在青春期到來時,青少年在身體和心理方面呈現快速發展,表現為身體急劇生長和變化,肌肉、骨骼等組織全面成長、生殖系統的成熟,第二性徵逐漸顯露。隨著身體的發育,青少年需要適應自己的這種巨大變化。然而,由於身心方面的發展不一定均衡,因此會產生不穩定的現象。主要的表現有:
1、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青少年在這一時期萌發了自我意識概念,需要獲得別人的尊重、認可。他們面對呈現在面前的物質世界的形態日益複雜。開始對自己的內心和個性品質方面進行關注和評價,並且憑藉這些來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言行。他們不再對父母表現出強烈的依賴性,而是希望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觀點。但是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並不穩定,沒有一個穩定的個人形象。所以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思想並不成熟,處於上升期,會有不同程度的思想反覆。這是青春期的思想特徵。
2、情感豐富卻易衝動
進入青春期後,青少年的情感變得豐富。但是由於閱歷不深,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沒有形成,常常容易感情用事。生活學習中如果遇到困難或者矛盾,感到委屈或者不滿,他們便會不假思索的去爭吵、慪氣,認為都是別人的錯,嚴重者會做出更極端的事情。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謂的暴風驟雨式的“心理動盪期”。這個時期的少年容易出現叛逆的現象,他們確實需要經歷痛苦的蛻變,才能由一個懵懂的少年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成年人。因此這個時期正是需要進行社會化教育的重要時期。
3、煩惱和矛盾逐漸增多青少年時期情感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豐富心理特點,並非孤立地存在,它們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各種矛盾。
隨著學業的增多,競爭的激烈,學習壓力是每個青少年都要面對的事情。學習成績的起伏是他們最大的煩惱,有些學生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又不能很好的與老師家長溝通,學習自信心下降,會導致厭學的情緒增加。
4、青春期親子衝突的原因除去以上我們談到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徵以外,孩子出現叛逆,與家庭教養方式有關。
(1)父母教養方式
父母教養的方式是父母教養的態度、行為和非語言表達的集合。它反映了親子互動的性質,具有穩定性。
據專家研究發現,不同的教養方式出現的親子關係是不一樣的。權威性教養下的親子衝突比較少,衝突強度也較弱。而專制型教養方式會導致較頻繁與激烈的親子衝突。
(2)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尤其是家庭氛圍對青少年與父母的親子衝突有重要的影響。研究顯示在溫暖、支援的家庭氛圍中,親子間的分歧較少;在充滿敵意、強制的家庭氛圍中,親子之間經常抱怨,這樣的家庭衝突就比較多。
那麼如何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問題。我建議以下幾點。1、採用良好的撫養方法。父母為孩子示範關心他人和對社會負責的模式。比如,權威型的父母為他們的孩子提供了關心他人和更具社會責任的行為模式,而孩子可以透過模仿獲得這種行為模式。專制型或者放任型的父母對孩子要麼過於干涉,要麼缺少關心,因為這些家庭的青少年在青春期就容易出現厭學或者叛逆的現象。
2、良好的家庭氛圍為青少年發展成熟的社會技能提供了更多的支援。研究表明,在權威型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做事更具有積極性。
3、權威型的家庭所提供的信任感有助於青少年期的自我認知和成長。
回覆列表
青春期的孩子心裡都會有叛逆的思想,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是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生長規律,當孩子表現得叛逆的時候,不要一味的去壓制。在青春期如果很聽話的話,其實是父母有很強的控制慾,會讓孩子按照父母的安排來學習和生活兒,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的抑制孩子的叛逆。還有一部分青春的孩子一般是父母說啥啥也不聽,父母樂督促孩子學習,他越就不愛學習了。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孩子為啥厭學1、孩子厭學是因為他們沒有從學習中感到樂趣。那就說明學習的方法不正確,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參與進去。讓孩子在學習中重新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因此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
2、厭學主要是孩子經歷了讓人特別不快樂的學習經歷,學習從享受變成了忍受。讓人厭倦的不是學習本身,而是糟糕學習經歷中包含的消極方法、過程、結果等以及由他們帶來的負面感受。
3、厭學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督促越來越緊的父母,孩子就會越來越厭學。當父母感到焦慮,開始用高壓監督的方式促進孩子學習,使孩子的學習方法、感受都變化了,就會出現厭倦的情緒。而且會出現在各個年齡段兒孩子的各種學習的專案上。
青春期為什麼會叛逆都說青春期是叛逆期,孩子在這個時期心理上會有很多的變化,才會使得自己的想法情緒都會改變。其實所謂的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後邊兒肯定有一對有問題的家長。父母如果和青春期的孩子在溝通中遇到了問題,反思是很必要的。家長在這個時候應該搞清楚孩子現在的心裡在想什麼?對孩子對家長的不滿又有哪些方面?
1、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自己不能以身作則。為什麼父母要求我們做的事情自己卻做不到呢?我們來指出父母的錯誤,那就是頂嘴,而他們用吼叫的口氣來教訓我們是循序漸進。在他們眼裡好孩子和壞孩子區別只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那就是:夠不夠聽父母的話。
2、跟孩子聊天兒只有學習。父母除了每天給孩子準備了他想要的,就沒完沒了的問學習的情況。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很厭煩,總感覺話不投機。每天父母家裡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學習呀、作業呀、考試呀、分數呀什麼的。學習成績好而且又乖的孩子還好點兒,如果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會越厭煩的。
總結: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家長都一定要穩住自己的情緒。其實孩子也不想很父母吵架,很多時候用沉默的方式來面對父母。但是父母在這個時候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聽話,這樣只會讓孩子跟著不開心跟著發火,然後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