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苑評史

    這麼好的問題,竟然沒人答,我來答!

    要弄懂俾斯麥為什麼極力提防軍國主義,我們就要了解軍國主義究竟是什麼?

    軍國主義

    納粹是民族主義,而日本才是真正的軍國主義,所以我會以日本為例子。

    軍國主義(Militarism):即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將國家完全置於軍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教等各個方面均服務於擴軍備戰及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軍國主義是一個陷阱,一個看起來跳進去就會無比強大的陷阱,實際上,跳下去就是無底深淵。

    以日本對中國的策略改變,來談論軍國主義與一般政府的不同

    日本自從1840年開始,就對中國又覬覦之心,但實際上從1840年到1945年,這中間日本的政體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這個改變有一個轉折點,那就是1928年“皇姑屯事件”,日本關東軍炸死了中國東北軍閥張作霖。

    1928年以前

    日本對中國早生覬覦之心,自從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就開始著手對中國的侵略。

    最重要的人就是日本傳奇首相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內閣在此期間,定下了“欲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欲要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的大政方略。

    伊藤博文時期,日本已經開始向中國東北傾銷大量的棉花,以此作為經濟入侵的基礎。

    在此之後的幾十年裡,日本開始在東北扶植代言人,最後選定了張作霖。

    張作霖與日本人談事情,向來就是嘴上說的很漂亮,但就是不實行。但是張作霖與當時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有默契,張作霖預設日本的軟入侵,但是日本不能來硬的,而且還要為張作霖服務。

    日本一度為張作霖購買軍械,多達400多萬,而後又幫張作霖建了兵工廠。而日本內閣也如願以償地拿到了移民優惠政策和日本商戶進駐東北的優惠政策。日本人希望透過移民,讓華人變成東北的少數民族,從而侵佔東北。

    張作霖的應對方式是:

    不僅放開對日本移民的限制,也放開山海關,讓關內的人跑到關外來種地。禁止東北人給日本人租住。

    兩條規定,第一條導致日本的移民計劃成了玩笑,日本剛移民100人,關內已經來了十萬人了。第二條讓來了的日本人也留不住,東北那天氣,沒房子住咋行,讓關東軍幫忙建房子,可是關東軍就那麼點人,天天建房子也沒辦法移民多少人啊。

    日本內閣一看,也就只能這樣了,自己棋輸一招,認栽。

    1928年及以後

    內閣認栽,可是關東軍不服氣,所以在皇姑屯炸死了張作霖。

    當時內閣接到訊息,都懵了,沒人知道誰下的命令,內閣不會做出這麼愚蠢的決定。

    所以田中義一就去見了昭和天皇,昭和天皇大罵田中愚蠢,田中很冤枉,召開了會議,追責策劃“皇姑屯事件”的主犯人。而在會議一開始,軍方就開始發難,指責田中義一對待中國的策略太軟弱,田中義一才明白這一切都是衝著內閣來的。

    一年後,內閣倒臺,新的內閣上任,日本已經開始向軍國主義靠攏。

    日本內閣不再進行政治交流,而是對於戰爭無比熱衷,不久就發動了侵華戰爭。

    軍國主義對日本政治的影響

    軍國主義說到底就是:槍決定一切!

    但是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申,一個有前途的國家必然需要大量的政治家來管理國家,而戰爭也應該由政治決定。

    因為政治家足夠冷靜,政治家只思考利弊,會考量風險。而軍人往往失於理智,容易做出對大局不利的行為。

    所以日本在開戰後的相當一段時間,由於對軍隊的建設而一度高歌猛進。這跟兩國的工業水平、經濟力量都是分不開的。

    可是一旦進入僵持階段,日軍司令部屢屢發出錯誤的命令,例如:“長沙戰役”、“崑崙關戰役”、“偷襲珍珠港”、“決戰中途島”等戰役中,日本失去了對大局的預估能力,而是以軍國主義狂熱取代了大局觀,這種情緒一直在日軍參謀總部蔓延。

    這樣不冷靜的領路人是會把國家帶入懸崖的!

    所以俾斯麥是一定不會讓德國陷入軍國主義的夢魘,因為他是一個政客,是西方歷史上最優秀的政客之一。

  • 2 # 修手機的騷年郎

    1815年,對於德國來說,是個不錯的年份。這一年,德國成了德意志聯邦,和其他歐洲國家一起欺負了一趟法國,打敗了拿破崙,開了一次重新刮分歐洲的維也納會議,德國獲得了一筆不錯的戰爭賠款。和近代的日本一樣,德國靠著這一筆賠款迅速從原本的農業國家成為擁有近代工業體系的國家。

    同年,日後有著“鐵血宰相”之稱的俾斯麥出生了,當然了,這時候的俾斯麥幫不了德國太多的忙,因為他要面臨著是吃奶要使多大勁的問題,他的父親是個貴族,外祖父又當過德國的高階文官,家裡有的是錢,有的是奶媽的奶夠俾斯麥吃了。

    按照家族的繼承,俾斯麥成年之後可以繼承一座莊園,當一個德國的土財主,從此衣食無憂,天天都可以來一句“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可他就不是一個安分的人,從他上了大學跟其他人決鬥了27次就可以看出了。他選擇從政,俾斯麥的從政和其他人相比,有一個難得的優勢,語言天賦極高,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荷蘭語,他都精通.。(除了俄語,這些語言都是由同一個體系發展出來的,法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中排名第十,而漢語則是全世界最難學的語言,默默的為自己牛逼了一把。)當時,發展了工業的德國,對於這種能夠對外交流的人,需求極大,所以俾斯麥的前半段職業生涯,基本是幹駐外大使。

    俾斯麥在政壇上一步步地往上爬,使他明白了很多,明白了人性中的善惡,利益和如何分清敵友。但他沒有改變過幫助德國統一起來並重新變得強大。當上首相後的俾斯麥有一個不錯的開局,就是他有一個無條件信任他的德國國王威廉一世,他們將會成為歐洲歷史上一對最棒的CP組合。但情況並非皆盡人意,當時的德國,情況糟糕。除了其他歐洲的強國環伺,德國內部也並不團結,並有一部分領土是被其他國家佔據在手中。

    有人說俾斯麥有著各種巧妙的外交技巧,誠然,俾斯麥是有著極佳的外交天賦,懂得什麼時候該用硬拳頭,什麼時候,只需要用適當的利益去找到更多的盟友去對抗真正的敵人。這樣的天賦,清朝的李鴻章也有,斡旋其中,進退有度,但那只是作為一個優秀的外交家的風度,可若是沒有背後強大的實力支援,也只不過是紙糊的老虎,嚇得住老鼠,卻嚇不住真正的敵人。

    俾斯麥是靠著連續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的三場戰爭的勝利,贏回了德國境內和民族的統一。但俾斯麥首先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像希特勒那樣的戰爭狂人。當德國打贏了三場戰爭後,他並沒有窮追不捨,而是選擇和昔日的敵人重新握手言和,並用利益和友誼交換。這讓德國重新獲得了一次新的喘息的機會,國內的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德國的國力開始不斷地雄厚起來,雖然俄國放棄了與德國的結盟,令德國損失不小,但德國很快建立起了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歐洲。當時的世界,大清國正步履蹣跚,前途迷茫 ;印度,非洲淪為了殖民地;美國還是一個貧窮的國家,只有經過了一戰、二戰的洗禮掠奪,才讓美國成為一個世界強國。當時的德國,在俾斯麥的帶領下,成為了一個世界級的強國。

    1888年,德國的美好時光快走到頭了。威廉一世去世,他的兒子威廉三世僅僅在位99天就去世了。他的孫子威廉二世即位,年輕的皇帝自然不願意和老邁的首相做搭檔,況且是一個有極高聲望的首相。兩年後,俾斯麥被下臺,閒居在家,寫下了三本厚厚的回憶錄《思考與回憶》,這本書不但有俾斯麥一生的治國、外交的智慧,其實還有這位“鐵血宰相”,風趣幽默的一面和不為人知的一面。(想讀的話,慎重選擇譯本。)

    他在書中寫下了這麼一句話:““獻給子孫後代”,以理解過去,並教益未來。”

    俾斯麥去世後,德國迅速走向他生前極力避免的方向——軍國主義,加上國力日漸雄厚,讓德國也打起了海外殖民的方向,這使德國與老牌工業國家——英國發生利益衝突並爆發戰爭——一戰(英國從工業革命開始,乾的就是海外殖民)。德國戰敗,昔日強盛的德國被瓦解,為了賠還鉅額的戰爭賠償款,德國開始不斷加印貨幣,迅速走向通貨膨脹,經濟崩潰,經濟學家凱恩斯曾對此表示反對,認為這不僅拖垮了德國,還拖垮了歐洲。而希特勒便是在這個時候上臺,二戰爆發,德國戰敗

  • 3 # 歷史檔案館

    俾斯麥是非常偉大的政治家,使近代德國的奠定人,以致“俾斯麥的帝國”成為了第二帝國的代名詞,19世紀的政治名人中,能給自己的國家和整個歐洲打上如此深刻烙印的,大概只有拿破崙堪與之相比。

    俾斯麥後半生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防範一個只有他看得到,其他人卻毫無知覺的風險:周邊列強對德國的圍扼。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他合縱連橫,挑撥離間,爾虞我詐,為國家利益不計譭譽,最終獲得了驚人的成功。

    俾斯麥離職的時候,德國跟英國、與俄國、與奧地利等大國的關係都非常友善;與之相反,英俄矛盾、英法矛盾、俄奧矛盾都非常激烈,甚至法俄之間的相互猜忌也是非常大。

    在列國互相殘殺時,德國獨善其身,安之若素,列強為了取得優勢,反而不斷央求德國支援自己,德國輕而易舉地獲得仲裁者地位。

    這實際上是俾斯麥極力抵制潛在風險的成果,但問題是表面的安全,使得大部分德華人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低估了風險。

    從高層官僚到職業外交官,從紳士名流再到普通民眾,他們不願意再支援俾斯麥的政策,不願意再隱藏德國的鋒銳和個性。

    事實上,威廉二世的毀滅性外交,並非他一人的結果,而是德華人民的選擇,畢竟,即便是俾斯麥那麼偉大的英雄,也不可能強迫他的人民去竭盡全力地防範一個他們根本看不到的風險。

    為了不讓德國軍國主義化,用心良苦

    最終,只有災難降臨,國家被夷為平地,歷史才能證明,俾斯麥真的非常有遠見,他並非自私自利,而是真真正正的大政治家。

    即當一個民族與俾斯麥發生分歧時,歷史以毀滅性的災難告訴這個民族,你們都錯了,只有俾斯麥是對的。

    但這又能改變什麼呢?一個曾經如此偉大的民族已經被憤青們閹割了,幾代人的苦難僅僅成全了一個試圖竭盡全力防範這種苦難之巨人的偉名。

    這難道不是最大的悲劇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鮮的蘸料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