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門歷史揭秘

    除了李鴻章之外奕山簽訂的《璦琿條約》是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清國領土劃歸俄國,蘇里江以東的大清國領土也即將不保。1858年5月28日(咸豐八年四月十六日)簽定了不平等條約,後世史家稱之為《璦琿條約》。加上後來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合起來便形成了現有的中俄邊界。

    奕山,他也是滿清宗室,是康熙帝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玄孫,道光帝族侄。在沙俄的武力壓迫下,沒有得到清廷允許便與俄方簽訂了條約。最後被撤職。1878年病死在北京。

    回顧下清政府從1842年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一直到清朝滅亡,總共簽訂了大大小小多達343個不平等條約。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當年有左宗棠老帥抬棺入疆,抬的是皇帝賜他的金絲楠木棺材,而李鴻章簽約,明知要背千古罵名,但還是挺身入局,抬的是自己打造的黑棺材,內心的酸楚無人能體會。

    在甲午戰爭戰敗以後,清政府不得不和日本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根據條約約定,清政府需要割地賠款,其中賠款就達到了2億兩白銀,分8次在1902年付清。加上雙方約定,在清政府賠款交清前,日軍將繼續駐紮威海衛,每年清政府需要支付50萬兩駐軍費。此後的《遼南條約》又約定清政府支付3000萬兩贖遼費。以上各項累計,加上利息,那麼清政府到1902年,將實際支付25472萬兩白銀。

    在甲午戰爭前,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大約只有8000萬兩,扣除各項開支,每年也就勉強維持一個收支平衡。甲午戰爭爆發以後軍費激增,國庫緊張的清政府根本無力承擔。像在甲午戰爭剛爆發時,李鴻章請求戶部立即撥款2、300兩以充軍費,戶部最後只拼湊出了18萬兩,可見國庫之窘迫。

    《辛丑條約》是因為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慈禧帶著光緒皇帝西逃,在逃跑的途中命榮祿、徐桐、崇綺留京乞和,後又派李鴻章等大臣與八國聯軍進行談判。

    12月24日,11國(八國之外加上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共同向清廷提出了《議和大綱》共12條內容。而《辛丑條約》就是在《議和大綱》所提的條件中締造的。

    在《辛丑條約》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中國對各國的賠款,當時的清朝的人口總數為4.5億人,所以八國聯軍將賠償金額定為4.5億兩,每人一兩白銀以示侮辱。

    不過最後賠償方還是清王朝,當時清朝根本拿出不那麼多錢。所以便協議分期付款,分期時間為39年。但是卻有利息,包括利息在內一共要賠付9.8億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方方迷一直強調方方是說"真話”。真話為什麼非得在外國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