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曹衝過世,曹操痛心不已,作為曹衝的老師徐庶卻要選擇離去,曹操也擔心徐庶會去劉備軍中效力,讓曹丕殺徐庶,而曹丕希望徐庶留下來幫他,徐庶卻死心離去,他為何不留下來幫助曹丕?
7
回覆列表
  • 1 # 健康520

    徐庶不回新野輔佐劉備的原因,就是兩個詞:懶惰和沒必要。

    當然不是說徐庶懶惰和不重要,而是對羅貫中這個小說作者來說,徐庶在離開劉備軍陣營以後,其功用已經完結,沒有必要在他身上多費筆墨。而且前代的史料和戲曲作家也沒給他留下什麼可以用來繼續演繹徐庶形象的好段子,靠他自己來想?還不如把腦漿留給後面的臥龍大發威部分。

    請注意,老羅那時候,沒有鍵盤和輸入法,也沒有Ctrl+F或txt,寫字查書那叫一個辛苦啊,所以多理解他吧。

    說到徐庶這個角色的作用。第一是展示劉備軍配上軍師之後是怎般的猛龍加水,為後面諸葛亮的出場作鋪墊。第二是用徐庶的悲劇展示出縱使才智高絕,也難免受命運擺佈,為諸葛亮的悲劇落幕作鋪墊。第三則是帶起了全書自關東盟軍戰董卓、鏖戰中原之後的真正高潮。

    徐庶離開時,他的作用已經盡了,所以自然就沒有了讓他回新野的理由。小說中則比較巧妙地用徐庶比較重視面子和規則來圓上。

    但是為了照顧到自己乃至讀者的感情,羅貫中還是讓徐庶又出場一次,讓劉備、諸葛、關張趙與曾經的“單軍師”能有一次重逢的機會,並用徐庶拒絕留下,再次圓滿了自身的設定與侷限。

    那麼,讓我們設想一下,要是徐庶能夠回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又回把故事帶向何處呢?

    北上突襲宛城得手?甘露寺打包吳國太和?水戰幹掉周瑜?策反魯肅?南取交趾?完美防住白衣渡江?

    唉,都不是。徐庶如果能回來,那麼他的劇情,其實就是原著裡龐統的那條故事線。

    你們大概會說徐庶個性挺中和,活得長不會死在坡上,後面還可以給丞相搭把手……

    好是很好,但這本中國的曠世奇書,它不叫《完美三國幻想》啊。

    徐庶能做的,其實就是龐統能做的那些,至於要他留在荊州輔佐關羽什麼的,你們看三號軍師馬良在荊州時發揮了多少作用,也就該想明白了。

    說到底,羅貫中也是人,要是讓季漢同時存在諸葛亮、龐統、徐庶、法正四大妖人,他還就真不知怎麼讓曹操不輸了。

    說歸說,羅貫中其實還是喜歡徐庶的,所以在赤壁篇儘管已經出場一次,還是讓他和龐統有了一個互動,作了最後的交代。

    某種程度上,或許徐庶,就是羅貫中自己。

    年少輕狂,中年奮發,獨木難支,主君事敗,亡命天涯,濁酒伴老。

    赤壁篇和益州篇是全書中最讓人歡欣的部分,之後的季漢軍歷史,是一部漸漸向下坡路走,一步步把讀者帶著同入深淵的故事。

    在這個漫長的悲劇裡,我們送走了那麼多可愛的面孔:龐統、關羽、趙累、周倉、王甫、關平、孫乾、張飛、黃忠、糜竺……故事裡的傷心事已經太多,真不需要再多一個徐庶了。

    你看連法正之死,都是輕飄飄的,如同輕煙一般,彷彿沒有引起任何效應,便知道眼瞧著大悲劇第二輪的猇亭之戰將啟,羅貫中是多不願意寫下去了。

    ……

    多年後,成為統帥宰相一把抓的諸葛亮,有了一次與徐庶通訊的機會。

    雖然此生再不能見面,但多一個陽世的老友,總是多一份慰藉吧?

  • 2 # 甲殼蟲騎士

    徐庶不肯幫助曹丕,原因有三如下:

    1.外部因素:出身寒門,折節學問,文人氣節操守,飽讀儒學。

    徐庶字元直,原名徐福,出生死亡不祥,家境平寒,少年時也是喜歡舞刀弄槍,快意恩仇的江湖俠客風雲人物,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期,公元189年,為朋友報仇殺人,後被官府抓住,逼問審訊,要五馬分屍處理,但還是不肯透露自己的名字,後被同夥救出,自己非常感激,一改往日頹廢,發奮上進,飽讀儒家經典著作,最終成為一代名儒,而儒家的宗旨也非常重視文人雅士的氣節,操守問題,更何況徐庶這些早年的經歷,更是堅定後來不肯留下來幫助曹操以及曹丕的決定因素之一!

    2.決定因素:因曹操欺騙其母,使其自殺,有殺母之仇:

    後來漢靈帝駕崩,漢少帝劉辯即位,大將軍何進,下令召地方擒拿誅殺十常侍未遂,何進反被其殺,董卓入京…後又廢了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天下大亂,君不君,臣不臣,徐庶因看不慣這些東西混亂朝政,公元191年,舉家避亂搬遷至荊州,後認識諸葛亮為摯友之交,公元201年,曹操擊敗劉備,而劉備去荊州依附劉表……徐庶前往投靠劉備,兩人一見如故,並委以重任,非常器重徐庶為首席軍師,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要親自前往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徐庶打敗曹仁八卦陣,一戰出名,天下皆知。

    公元208年,曹操大軍南下,劉表病故,次子劉綜率部投降……徐庶舉全家和諸葛亮一起,同劉備逃亡……在當陽長坂坡母親被曹軍所擒,曹操聽聞徐庶有大才想招募,謀臣出計,臨摹其母字寫家書一封,給徐庶,為了保全母親盡孝道,只能投靠曹操,辭別劉備……到曹營報道後回家,看了母親後,母親對其言道一番,自殺身亡,後“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典故出處,來源此處,徐庶從此沒有給曹操盡顯自己的才華,也沒有獻出一個計謀,雖然曹操沒有殺母,但母親卻因曹操期瞞而自殺身亡,痛心疾首蹙額,不能自已,而徐庶離開劉備時曾經說過一句“方寸大亂”……正是其言,這個殺母之仇,是徐庶一生不肯效忠曹魏曹操曹丕的決定因素之二。

    3. 為愛徒守節,疑似曹丕殺弟奪嫡,為了掩人耳目,曹丕稱帝后任其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公元208年,曹操收復徐庶後,讓其為曹衝的老師,曹衝是曹操最喜愛的兒子沒有之一,曹衝生於公元196年,死於公元208年,最著名的就是“曹衝稱象” 的典故,也從側面反映了,其才華洋溢,前途光明,很大可能就是曹操的繼承人, 一說得急病而死,還有一說,曹丕毒害……為掩人耳目,也要轉出一副求賢若渴的樣子,其實就是不殺,不用,不放的原則問題……再說曹魏人才濟濟,層出不窮,也有可能徐庶知道愛徒被害的真相未可知……一想到曹操令其母自殺,又想到曹丕為奪嫡殺弟……自己痛失母親和愛徒,令自己身心俱疲,已與世隔離,如行屍走肉一般,只是軀體靈魂已死而是如此……受到打擊太大,徐庶一生已方寸大亂!

    總結:徐庶是三國最令人痛心不已的一位軍師,尤其才華洋溢而不能用,有其明主而不得輔助,有其母不能自救而行孝,有其愛徒天資聰穎而迷離去世。

  • 3 # 小天MCL

    如果按照電視劇的發展情節來看,徐庶是處於道德兩難的位置,一般軍事都很在意自己的一世清名,如果留下來幫助曹操,會被後人所議論,為了功名投奔曹操,而且曹操那時候根本不缺人才。當然他離開曹操更不會去劉備哪裡,一方面曹操實力雄厚,人多地廣,毀掉一個人的名譽很容易。另一方面劉備已有了諸葛亮,他再回去也是自取其辱。

    當然這也只是片面的看法,並不是真是的歷史,我們可以猜測,一個政治家如果和領導有政治上的分歧,那他已經沒有用武之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不喜歡《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