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視劇《荼蘼》大膽創新跳出了傳統偶像劇的窠臼,《稍息立正我愛你》感情發展受矚目,3日播出的第6集在中視首播平均收視1.4拿下第一名,創新化的主題為今後臺灣偶像劇的走向開闢了新的道路,這是否說明臺灣電視劇克服和改變剛開始的市場越發低迷、資金短缺、演員流失的現狀和問題,已經開始步入正軌?內地影視行業是否該保持警惕?
回覆列表
-
1 # 丫舌
-
2 # 齊耳世界說
臺灣電視劇從17年前《流星花園》開始可謂是風光無限,大都從日本漫畫快速取材,很快地吸引了一批漫畫迷和少女的注意。“霸道少爺”“憂鬱少年”“明朗少女”等人設屢試不爽。而且那個時代湧現的一批偶像明星,言承旭、周渝民、明道、霍建華、吳尊、郭品超、大S、王心凌、陳喬恩、張鈞甯等等,無論從外型還是氣質本身都非常貼近作品,因此當年臺灣偶像劇幾乎和當年還打著苦情招牌的韓劇是勢均力敵的,甚至風頭更甚。在網路、資訊渠道相對匱乏的那個時候,對於愛情剛剛開始萌芽的女孩子們來說,這樣新穎優質亮眼的偶像劇無疑是奪人眼球的。
比如前兩年比較火的《愛上哥們》從後半段開始,編劇就處於不線上狀態,全靠兩位演員在撐起這尷尬又薄弱的劇情。
其實10年前,就已經有像《愛殺17》、《鬥魚》這樣脫離傳統偶像劇框架的優質聚集,至今回看依舊不覺過時。
但是如今,偶有新意的如《十六個夏天》、《荼蘼》並沒能成為臺灣電視劇的主流導向,仿若曇花一現。現在的臺劇依舊不願意徹底放棄十幾年前的輝煌成因,不願意改變,缺少有力的創作力量和演員團隊,能否再現輝煌真的持觀望態度。
臺灣偶像劇在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2016年最後一個季度終於以一部《荼蘼》再次找回了存在感。很多內地觀眾不禁感慨“臺灣終於出了一部能看得下去的偶像劇。
臺灣偶像劇在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2016年最後一個季度終於以一部《荼蘼》再次找回了存在感。這部由導演王小棣、編劇徐譽庭和“金鐘獎視後”楊丞琳黃金組合獻上的新臺劇,在豆瓣獲得8.7的高分。很多內地觀眾不禁感慨“臺灣終於出了一部能看得下去的偶像劇。”
《荼蘼》中,暌違熒屏五年的楊丞琳出演一個“只是追求稍微有點不平凡”的平凡女子鄭如薇,在人生的岔路口,到底是選擇事業去上海,還是選擇愛情留在臺灣?荼蘼,是春天最後開的花,也是Two Me的意思。該劇將兩個人生方案同時奉上,平行展開。楊丞琳的演技與形象,是歲月曆練後的充滿質感,正如這部劇給人的感覺。
臺灣偶像劇以世紀初的《流星花園》為突破,一舉打破當時日劇、韓劇對臺灣本土市場的蠶食,並強勢征伐海外,版權銷售覆蓋二十多個國家。之後,臺灣偶像劇迅速發展,接棒瓊瑤劇和傳統時裝劇,成為臺灣的主流劇種之一,風行十餘年。2011年,同樣是徐譽庭編劇的《我可能不會愛你》播出,並在次年摘得七項金鐘獎,風光無限。不過這只是臺灣偶像劇的最後輝煌,《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臺灣偶像劇彷彿與內地觀眾失聯。
《流星花園》《惡作劇之吻》《王子變青蛙》《痞子英雄》《敗犬女王》《命中註定我愛你》……很多臺灣偶像劇是內地觀眾的青春記憶,只是觀感卻從最初的新奇,到感到千篇一律、劇情幼稚、審美土氣。臺灣偶像劇從黃金時代逐漸走向潰敗的過程讓人唏噓。《荼蘼》的宣傳海報上有句話“花季結束,花季會再來”。臺灣偶像劇的新時代是否會隨著《荼蘼》的播出而到來呢?
《流星花園》開啟臺灣偶像劇黃金時代
臺灣首部偶像劇可以追溯到2000年播出的《麻辣鮮師》,但真正開啟偶像劇市場的是2001的《流星花園》。該劇改編自日本同名漫畫,由柴智屏監製,蔡嶽勳執導,F4和大S主演,以最高收視6.99刷新臺灣電視劇收視紀錄,並保持到2006年。劇中出演F4的言承旭、周渝民、朱孝天和吳建豪直接以F4組合形式出道,紅遍亞洲。《流星花園》的成功,開了臺灣偶像劇的先河,而且還把版權賣到二十多個國家,成為臺劇行銷海外的先鋒。
2002年起,華視、臺視、東森、中視、八大、民視、三立等電視臺紛紛投拍偶像劇,每年產出有十多部偶像劇,2008年臺灣偶像劇年產量達到頂峰,突破20部。收視方面,2005年首播的《王子變青蛙》以8.05的最高收視打破了《流星花園》保持的記錄。這個數字後來在2008年又被《命中註定我愛你》改寫為13.07。偶像劇已然成為電視臺博收視的不二法寶。
獎項方面,2001年的《流星花園》讓導演蔡雲勳斬獲第36屆金鐘獎最佳導演獎,2005年的《戰神》獲第40屆金鐘獎年度最受歡迎戲劇節目獎。2008年的《惡作劇之吻2》拿下第43屆金鐘獎視後獎,林依晨成為首位憑偶像劇拿獎的視後。2009年的《痞子英雄》拿下第44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男主角和導演三項大獎,趙又廷成為偶像劇史上首位視帝。2009年的《海派甜心》女主角楊丞琳捧回第45屆金鐘獎視後。2010年的《愛無限》則讓潘瑋柏拿下第46屆金鐘獎視帝。2011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橫掃第47屆金鐘獎,勇奪七項大獎,包括最佳戲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視帝視後等重要獎項。臺灣偶像劇屢屢獲得金鐘獎,更證明了偶像劇在臺灣電視圈的地位。
內容方面,臺灣偶像劇基本上講述的都是“灰姑娘的故事”,微笑、堅強、平凡的女主,英俊多金、能力出眾、出身不凡的男主角,擦出愛情的火花。如果細究一下的話,臺灣偶像劇歷經從純愛到現實,從單一愛情到題材融合的發展過程。
《流星花園》《貧窮貴公子》《蜜桃女孩》《橘子郡男孩》《愛情白皮書》《薔薇之戀》都是早期由日本漫畫改編的純愛劇代表。這些劇大多脫離現實,賣給少男少女青春幻想。《王子變青蛙》則拋開日本漫畫,創作有本土特色的浪漫故事,取得了收視成功,並引領了一波偶像劇本土化的熱潮。2008年之後,偶像劇日漸陷入模式化的瓶頸,創作者求新求變的努力下,一方面誕生了講述剩女姐弟戀的《敗犬女王》,以警察為題材的《痞子英雄》,講朋友變戀人的《我可能不會愛你》等關注社會議題,引人共鳴的劇集,另一方面也催生了《下一站幸福》《命中註定我愛你》等劇情離奇催淚,演出搏出位的熱播劇。
衰落之殤:沒錢,沒人,缺內容
臺灣偶像劇熱鬧了十多年,近年來卻彷彿從內地觀眾的眼前消失殆盡了。我們屢屢聽到《步步驚心》《甄嬛傳》《宮鎖珠簾》《傾世皇妃》《武媚娘傳奇》《琅琊榜》等內地劇在臺灣收視飄紅,受到臺灣觀眾追捧的資訊,而我們對臺灣偶像劇的美好回憶卻定格在了《我可能不會愛你》里程又青與李大仁的讓人觸動的故事裡。這些年裡,臺灣偶像劇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衰弱到幾乎沒有了輸出能力。
首先,製作資金短缺。有人對比臺灣和內地的製作經費,內地電視劇一集一小時的製作費,約在五十萬人民幣左右,像今年暑期檔的《幻城》《誅仙青雲志》製作方對外公佈的成本分別是2.5億和2.8億,而正在拍攝中的《如懿傳》光是男女主演的片酬就要1.5億。與此相比,臺劇九十分鐘的戲,能有百萬臺幣的投入就已經相當不錯。
經費短缺帶來諸多限制。2010年的軍旅題材臺劇《新兵日記》編劇李信邦從臺劇發展的整體角度出發,認為臺劇低迷的根源是個“錢”字:“經費日益縮減,沒有錢,怎麼實現製作的理想?” 這種製作經費短缺的整體環境下,我們看到臺灣偶像劇呈現的場景、服裝、化妝等審美要素越來越粗糙、土氣。與同時期製作精良的日劇、韓劇一比較,臺劇在賣相上就輸的很徹底了。
其次,人才流失嚴重。從F4,大S開始,臺灣偶像劇捧紅了很多新人。我們認識了林依晨、楊丞琳、王心凌、陳喬恩、安以軒等一大批偶像劇女主,又迷上了鄭元暢、吳尊、霍建華、明道、阮經天、趙又廷等男明星。然而,隨著臺灣偶像劇黃金時代起飛的這一批明星的年齡增長,接班的新人卻並沒有成長起來。
更加嚴峻的是,因為臺灣本土電視劇經費有限的整體環境一直沒有得到改變,臺灣本土有點知名度的人才紛紛“西進”和“北上”,到內地淘金。其中,流失的人才不止演員,還有各種製作人才。經費短缺,又失血嚴重的臺灣偶像劇,彷彿失去了做夢的能力,這些年鮮少能衝出臺灣,更別說重拾當年的風光,風靡亞洲了。
最後,偶像劇套路單一。《流星花園》販賣“俊男靚女+灰姑娘的故事”大獲成功,隨後湧現的臺灣偶像劇大多以此為殺手鐧。可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的主線劇情,平凡女主搭配魅力男主的人物型別也已經固化,這些千篇一律的故事,再也給不了人多少驚喜。臺灣偶像劇因此開始失去吸引力。
再加上,網路的發展,大大拓展了觀眾可以選擇的觀看內容。從內地觀眾的角度來看,不管是英劇、美劇、還是日劇、韓劇,甚至泰劇,都可以第一時間在網路上看到。市場已經不是《流星花園》剛剛出來,在內地遭到禁播,依然有人買碟片追劇的時代,觀眾隨時都會被更精彩的劇集吸引、分流。如果臺灣偶像劇固守不前,只能被觀眾遺忘。
王小棣領銜推植劇場,開臺劇新紀元
在臺灣偶像劇整體陷入低迷的當下,《荼蘼》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這部劇與傳統的臺灣偶像劇非常不同。它的主題相當貼近現實,聚焦的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在事業與愛情之間的選擇。它也非常在意敘事的結構,採取了呈現兩個方案平行展開的方式。此外,它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金句,是編劇徐譽庭以女性視角對人生的誠意思考。令人驚喜的是,這只是一個開始。
《荼蘼》是植劇場系列的第一部劇。植劇場是臺灣導演王小棣2014年領銜發起的一項電視劇計劃。王小棣、蔡明亮、陳玉勳、瞿友寧、王明臺、許傑輝、徐輔軍、安哲毅8位導演開闢表演教室,密訓24位新人,同時力邀楊丞琳、藍正龍和吳慷仁等金鐘獎視帝視後,徐譽庭、侯季然等金鐘獎、金馬獎編劇加入,聯手打造以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和原著改編為主題的八部電視劇。播出方面,植劇場將登陸臺灣的臺視、八大和內地的愛奇藝影片播放網站,實現臺灣與內地的同步播出。
植劇場首部電視劇《荼蘼》,王小棣導演親自上陣,打出編劇徐譽庭和“金鐘獎視後”楊丞琳兩張王牌,展現愛情成長的主題,全劇製作精良沒有讓人失望。播出以來,《荼蘼》口碑不斷髮酵,讓不少內地觀眾重拾對臺劇的信心,這無疑開植劇場系列劇開了好頭。11月18日,植劇場系列第二部劇《姜老師,你談過戀愛嗎?》也將首播,該劇仍由王小棣執導,第50屆金鐘獎視帝藍正龍領銜主演。
王小棣稱,“製作植劇場是期望臺灣從演員培訓到編劇、導演等各個製作層面一氣呵成,為愛表演的演員,與喜歡看錶演的觀眾打造一個踏實的平臺,也重拾對臺灣喜劇的喜愛。”這個計劃,讓人看到了臺灣電視劇圈前輩重振臺劇的努力,而與愛奇藝的牽手,也可以看到臺劇在製作端從固守本土化路線到對外合作的理念轉變。雖然目前還無法去預計植劇場系列的最後市場表現和影響力,但是它的出現卻有力地打破了臺劇的沉默。雖然我們不知道最後花會不會綻放,但讓人做夢的種子已經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