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白她二大爺

    當今反坦克武器主要就是兩種彈:穿甲彈和破甲弾,反坦克導彈,RPG等都是破甲彈,彈頭採用錐形裝藥戰鬥部,擊中目標後會產生強大的金屬射流來燒穿坦克裝甲。穿甲彈就是純粹的硬碰硬,利用堅硬的彈頭,強大的動能擊穿目標裝甲,要提高炮彈的動能,就需要提高火炮的膛壓,使彈丸獲得更高的速度,但是線膛炮不能承受太高膛壓,並且膛線會降低彈丸的初速,進而降低了彈丸動能。二戰前坦克炮基本都是線膛炮,膛線會使彈丸旋轉,能極大提高精度,二戰後期主戰坦克裝甲越來越厚,普通線膛炮發射彈丸穿甲越來越力不從心。滑膛炮+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出現很好的解決了精度和初速不能兼顧的問題,彈丸出膛後套筒分離尾翼彈出,炮彈能以極高速度穩定飛向目標。此外滑膛炮還有一個極大優勢就是可以發射炮射導彈,比如說:有兩輛坦克一輛裝備線膛炮另一輛裝備滑膛炮,相距五千米,同時發現了對方,這時如果雙方用坦克炮攻擊,很難命中目標,即使命中也沒有殺傷力,要想摧毀對方,裝備線膛炮的坦克必須逼近三千米以內才能有機會消滅對方,而裝備滑膛炮的一方,在五千米距離可以用炮射導彈摧毀對方,即使一發兩發打不中,也可以在對方逼近時用“放風箏”戰術繼續在對方有效射程外繼續導彈攻擊,相對線膛炮,滑膛炮優勢是壓倒性的,這就是三代主戰坦克都使用滑膛炮的原因(英國“挑戰者”除外,這傢伙依舊使用線膛炮)。

  • 2 # 鐵血戰盟影片

    滑膛炮沒有膛線,生產快、價格低,壽命長,承受膛壓高,加大炮彈初速和射程,

    現代坦克的主要彈種只有兩種: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破甲彈,隨著現代坦克的複合裝甲和反應裝甲技術的不斷進步,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將發揮主要作用。

  • 3 # 總說裝甲

    現代滑膛炮與線膛炮相比,主要有三方面優勢:一是因無膛線,炮管應力作用小,在滿足規定的內彈道效能情況下,就可減輕炮管重量或相應提高火炮膛壓,增大彈丸初速。而當火炮初速一定時,炮管又能設計得更短,易於實現整車的平衡及穩定,因而能提高坦克行進間射擊精度。例如,前西德120mm滑膛炮比L7105mm線膛炮炮管長,前者膛壓達7000℃、初速1700m/s,而後者膛壓僅3600巴、初速1500m/s;二是從生產成本和經濟效益看,滑膛炮生產工藝簡單,價廉;三是採用現代高新技術,使滑膛炮能發射更多型別的彈藥。許多國家正在對120mm滑膛炮進行彈藥種類方面的改舊研新。隨著先進生產和冶煉技術的應用,將能生產出新型超高壓火炮,其初速會再度提高。

  • 4 # 一滴水d平靜

    熟悉槍炮發展史的都應該知道,從槍炮誕生以來,最早出現的是滑膛槍炮。而之後的軍事科學家們發現,如果在槍炮管裡刻築膛線會使槍炮的精度和威力大大增強。不過就大炮而言,起初由於軍工技術的限制,很難在炮筒中刻畫出螺紋狀的膛線。最終隨著軍工技術的不斷提升,直到18世紀初才逐漸出現了線膛炮。正是由於精度高的原因,線膛炮一面世便快速取代了滑膛炮,槍械也是如此,目前現代的槍炮基本上都是有膛線的。

    線膛炮和滑膛炮,顧名思義,炮膛內有膛線(螺旋狀的細紋),這種設計,會讓發射時的炮彈在炮膛內旋轉加速產生動能來打擊目標,由於炮彈的自身旋轉從而增加了威力和精確度。知道了線膛炮,滑膛就容易理解了,就是一個內壁光滑的炮管,沒有螺紋狀的膛線。如果懂得一些物理知識的人都知道,有了膛線的炮管,會讓炮彈旋轉而出,這種旋轉的狀態自然會增加威力,就像衝擊鑽一樣。而且保持旋轉狀態的物體,空中執行時,也會盡量保持自身的穩定,減少外界對其狀態的影響,因此就增加了精度。

    我們知道了線膛炮的好處,也就理所當然的認為這種設計有利於武器發揮其殺傷力,按道理說現代的大炮都應該採用線膛炮,精度好,威力又大,技術又允許的情況下何樂而不為呢?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陸戰之王”坦克炮卻反其道而行之,它的主流炮管卻偏偏採用最原始的滑膛炮,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在軍事科學家們發現膛線的好處的時候,早期的坦克都是採用的線膛炮,在軍工技術允許的情況下,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主戰坦克都採用的是線膛炮。

    比如中國早期的59式、69式、80式等主戰坦克都採用的是線膛炮。而這種主流的坦克線膛炮一隻持續到上世紀60年代,直到前蘇聯把滑膛炮應用到T-62主戰坦克上,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後,世界各軍事強國突然發現,原來使用滑膛炮的坦克優勢如此突出。至此,世界各國包括歐美國家的主戰坦克都開始換裝滑膛炮筒。當然,現在有些主戰坦克因為設計問題,依然會採用線膛炮,比如印度的阿瓊坦克和英國的挑戰者坦克,還有一些小國主戰坦克還在繼續使用線膛炮。

    那麼滑膛坦克炮到底有什麼優勢,可以迅速取代線膛炮的位置呢?上面已經大概給大家講過,滑膛炮因為沒有膛線,所以工藝相對簡單的多。而且炮彈一般都是滑著出去,對炮管的磨損也相對較小,增加了炮管的使用壽命,因此坦克使用滑膛炮的明顯好處就是工藝簡單成本低。反之線膛炮的缺點就更加突出了,雖然增加了一定的精度和威力,但製作工藝複雜,炮彈對炮管的磨損問題也相當嚴重。舉個例子,滑膛炮管發射5000枚炮彈才需要換炮管,而線膛炮可能是發射500枚就需要換炮管了。

    其次,由於坦克炮沒有膛線,炮彈射出時阻力也相應減小,同時火炮可以發揮更大的膛壓(火藥爆炸時對炮管產生的壓力,壓力越大速度就越快),這樣勢必會增加了炮彈的射程和初速度。同樣我們反過來看線膛炮,因為有膛線阻力,所以要增加射程和初速只有增加炮管的長度和膛壓。而炮管加長又會影響炮彈的口徑,口徑的大小又影響了膛壓,膛壓高了又增加了膛線的磨損程度和阻力,甚至會炸膛。所以說,線膛炮想要提升威力,就會牽涉一系列的問題,必須在某個方面做出妥協才可以。此時可能有人會說,線膛炮的優點很大,它的膛線可以讓炮彈發射出後高速旋轉,這種向心力不僅能保持穩定,還有較強的威力,這一點是滑膛炮不能取代的。其實不然,軍事科學家們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動,就可以讓滑膛炮炮彈做到穩定且具有同等威力。舉個簡單的例子,炮彈在空中飛行需要穩定,可以借鑑弓箭射出後的樣子,如果給箭尾加上羽毛,就像給炮彈加上尾翼,這樣即便是不自轉也照樣可以提高精度,另外威力也可以透過調整炮彈來改變。穿甲彈我們都知道,一般現在的主戰坦克都會使用帶尾翼的穿甲彈。這樣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坦克炮的打擊威力。眾所周知,現代坦克的複合裝甲可不是開玩笑,老式的破甲彈根本不是對手,所以現在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成為了坦克互戰的主要攻擊武器。脫殼,顧名思義就是外層包裹彈殼維持口徑,而主要打擊是依靠殼內的穿甲武器,外殼在炮彈飛行途中會分離,因此叫脫殼穿甲彈。有人會說,既然外面有殼,那線膛炮也可以發射此類炮彈啊,事實真是如此嗎?事實上,這種帶尾翼的脫殼穿甲彈並不適合線膛炮,因為當炮彈發射時,勢必會收到膛線的阻力或限制,會隨著膛線旋轉,而這種高速旋轉會導致長條形的穿甲彈形成一定的切向力,炮彈的頭尾會產生跳動,出膛後精度會大大降低,線膛炮的優勢也就不復存在。另外,在現代化戰場上,坦克的主要對手還是敵軍的裝甲部隊,而穿甲彈也是主要彈種,所以線膛炮的精準可以用滑膛炮發射尾翼穿甲彈代替,反之,滑膛炮的優勢對於線膛炮來說卻無法替代。這樣看,也難怪現在的“陸戰之王”會採用原始的滑膛炮了。

    各國的主戰坦克採用清一色的裝備線膛炮,中國的59、69、80系列坦克也都曾採用過線膛炮。到了60年代,蘇聯首次在其T-62坦克上採用滑膛炮,之後西方國家紛紛效仿,目前世界上陸軍大國的新一代主戰坦克基本上都採用了滑膛炮,只有英國的“挑戰者”系列和中東的一些小國(進口挑戰者)還在使用線膛炮。 L44/L55滑膛炮也伴隨著豹2主戰坦克的成功走進了各國軍隊。滑膛炮之所以受各國青睞,主要是因為其相對於線膛炮有很多的優勢。首先,滑膛炮沒有膛線,其生產工藝簡單、價格低廉,同時由於沒有膛線磨損,其炮管壽命要長於線膛炮(雖然滑膛炮的高膛壓抵消了部分壽命方面的優勢)。第二,滑膛炮由於沒有了線膛炮因膛線根部應力集中而容易產生裂紋的問題,可以承受更高的膛壓,這樣對提高彈丸初速和射程有很大幫助,而線膛炮要想獲得高炮口初速必須付出更高的膛壓、更長的身管長度和更大的膛線磨損,而這些對於坦克炮來說都是有極限的。第三,為了使線膛炮也能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有的國家裝備了滑動彈帶,使裝甲彈可以不旋轉,但這種結構密封性不好,再加上膛壓上的差距,很難獲得象滑膛炮那樣的高炮口初速。中國的125滑膛炮的炮初速已經接近1800米/秒,而英國挑戰者2上的L30的炮口初速只有1500米/秒左右。而更高的炮口初速對於現代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 5 # 瘋狗的輕武

    因為時代變了

    本來吧,比如二戰前期的一堆破車都還是拿著線膛打炮的,畢竟陀螺效應穩定~ 炮彈飛的又穩又遠~ 800裡外一炮端掉鬼子機槍手

    然後二戰打著打著大傢伙都尋思這陸戰都快打成坦克世界了,如何擊穿對方的裝甲和不被敵方擊穿自己的裝甲成了主題。就在這種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情況下出現了下邊這種

    然而這種局總不能一直下去,因此到了二戰末期,反坦克分成了兩個流派,次口徑物理學派和錐形裝藥化學派

    次口徑流相對比較傳統,它基本可以算是傳統AP彈的演化產物。二戰中的APCR和APDS已經有了現代的APFSDS的雛形

    前邊不是說了,二戰中的坦克戰變成了面多加水,水多加面麼。但一味的增大口徑和裝藥、炮管長徑比不是個辦法。材料極限擺在那裡,而且還燒錢,重的彈丸在遠距離的彈道表現還差。因此他們當時設計了APCR和APDS這兩種僅彈芯採用硬質穿甲體的次口徑穿甲彈。依靠更輕的彈丸,更高的初速,更集中的能量去穿透裝甲。

    (圖為APCR,彈體只是提供質量,穿甲靠彈芯)

    (APDS則是發射後脫殼)

    然後問題來了,上邊兩個口徑是次了,初速也是高了,但彈芯侵徹體的質量還是太輕,增粗是不可能的,那麼只能增長。

    不過彈芯侵徹體增長之後會出現個問題,高速旋轉的長杆子在飛行中非常的不穩定(一般長徑比超過6-7倍左右的圓柱體就不適合高速旋轉),既然旋轉反而還不穩,那要膛線何用。還不如加上尾翼,學弓箭一樣自穩算了(尾翼的作用是,如果彈杆發生偏轉,那麼尾翼的迎風面就會增大,然後被風阻吹的自正)

    而且去掉了膛線還能減少彈體在炮膛內的摩擦,使得初速更高。

    而錐形裝藥流派不用線膛的原因比較耿直,直接看圖片。

    它的穿甲原理是炮彈接觸到坦克之後,炸藥爆炸,錐形彈體受到爆炸衝擊而變形,向前射出一道高速、高溫,夾雜金屬細碎粉末的半流質金屬射流(門羅效應)

    然後問題來了,如果說這枚彈像常規炮彈一樣高速旋轉會發生啥?

    金屬射流被旋轉的離心力甩的四周都是!所以,旋轉會降低這類彈的穿透力,要啥膛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花錢入職體檢說我不合格,也拿不到體檢報告。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