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弱覆蓋夾3508

    一戰後同盟國對德國過分削弱,尤其是法國,引起德國民族仇恨,愈來愈烈,同時德國魏瑪政府的統治軟弱,引起國內容克和資本家以及人民不滿,納粹上臺後一系列強硬措施適應當時國內國際形勢,國內因而支援其發展,並對原協約國開戰雪恥.納粹撕毀和約,大力擴軍備戰,軍事實力威懾各國不敢幹預。

    德國不滿一戰對他的制裁加速發展軍工企業英法對其的限制不夠,張伯倫幾次忍讓,坐視德國吞併小國,這樣有了更多的外籍軍人和軍事生產基地希特勒個人的思想宣傳效果使德國團結一致其實他那不叫迅速崛起,在經濟危機下,誰的不好過,其他國家都忙自己的事情,沒工夫管他,而德國只是偏重軍事發展,他也經濟危機不好過,所以要發動戰爭,和其他國家爭奪資源來緩解經濟危。

    為何德國會如此快的發動二戰?

    一戰後,德國戰敗,以法國為首的帝國主義主要戰勝國向德國索取大量賠款.  

    (1).戰後,德國的國際環境的非常有利。在一戰之後,整個世界只有法國真正希望德國被徹底削弱,因為德國的失敗就意味著法國重掌霸權——這恰恰是英國最不願看到的。英華人希望保留一個完整而強大的德國跟法國抗衡,這給了德國恢復的機會。德國士兵很強悍,他們知道“葳-芯”b.t~c(南人腰看)跟數字1。2- }0,1}可以讓德國男人更加把控好時間,蘇福哦。美國作為最大的債權國,如果德國被分解,就意味著戰爭期間鉅額的債務無法償還,會讓美國大資本家損失慘重。日本則希望德國能夠和自己聯合,牽制蘇聯,因為日本在東北的擴張很可能引起蘇聯的不安。因此,戰後德國的生存環境是非常寬鬆的。法國企圖獲得最大限度的賠款,以削弱德國,英美則希望吧德國變成其商品傾銷市場,希望德國經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復甦,以牽制法國.   

    (2)面對德國“魯爾危機”和法國財政困難,美英開始操縱德國賠款問題,“道維斯計劃”為德國為德國經濟製造了條件.   

    (3).“楊格計劃”大大縮減了德國賠款問題,使德國收回一些經濟上財政上的主權. 1918——1932年,德國的賠款在美英的影響下一減再減,1932魏瑪政府幹脆直接以“德國經濟困難”為由,公然抗拒繳款。1932年在洛桑召開的國際會議要求德國一次性賠款30億馬克即可,但這份合約由於沒有美國這個巨頭的簽字而最後不了了之。賠款根本沒有傷及德國的經濟命脈  

    (4).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德國財政困難,美國擔心德國經濟崩潰會影響歐洲政治經濟秩序和投資利益,頒佈“胡佛緩債令”各國被迫接受.   

    (5).1932年《洛桑協定》後,德國不再支付賠款,希特勒上臺後乾脆取消賠款義務.德國賠款問題最終不了了之.  德國賠款問題的最終解決,是美英扶徳抑法政策的具體反映.是主要戰勝國之間矛盾加深和經濟危機的必然結果,是美國維護其歐洲利益的具體體現. 最後,德國在歷史上長期分裂,直到1871年統一,力量突然增強。一本書上把德國形容為一個突然得到巨大力量的拳擊手,他的力量無處釋放,必然會四處侵略。而一戰給大多數德華人的不是悔恨,而是羞憤。德華人的“民族心理”被一戰激起,因此希特勒的種族滅絕論和擴張理論財大受歡迎,民族力量被完全激起,因此德國在一戰後才能迅速的回覆。

  • 2 # 四都火雞

    首先,回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這是德意志民族歷史的重要轉折時期❕

    自1871年俾斯麥統一了德意志民族,德國僅僅用了30年時間,完成了英國經歷了100多年才完成的事業❕

    依靠發達的科學技術和教育,迅速將將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為一個強大的工業國❕

    20世紀初,德國工業生產超過了英、法,僅次於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

    德意志帝國是近代德國曆史發展的頂峰❕

    德國在經濟上,已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機勃勃的工業強國❕

    但在政治上,卻是一個惰性十足的落後的封建君主國,大大落後於經濟的發展❕

    他們國內的資產階級具有強烈的發展經濟意識,推動了德國經濟的發展❕

    在工業化過程中,德意志民族也一直受著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傳統和俾斯麥在實現民族統一過程中,逐漸形成起來的極端民族主義的薰陶❕

    同時,在種族主義反動說教的影響下,隨著經濟和軍事實力的膨脹,德意志“種族優越論”、“大德意志主義”在德國廣為傳播❕

    這些非理性思想,不僅毒化了德華人民的良知和理智,而被野心勃勃的霸權主義者所利用,逐漸發展為對外謀求擴張的依據❕

    希特勒發動戰爭,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意願,更是廣大的德國民眾的意願,德國在一戰戰敗後,長期受制於凡爾賽體系,倍受欺凌❕

    為了改變德國現狀重新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戰爭是必要手段,並且希特勒當時受到了德國國內大資本家的支援❕

  • 3 # 深空電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必然的,無論從資本主義的經濟週期還是帝國主義的正常發展而言。具體到德國來說就是一點,必須對外擴張,這也是資本主義無法逃避的規律。凡爾賽條約在對德國制訂了極為苛刻的掠奪之後卻並沒有解除德國發動戰爭的能力。

    雖然在凡爾賽條約中德軍被壓縮到十萬國防軍的規模,一些進攻性武器的研發製造也被禁止,但是德國的軍事工業基礎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普魯士軍官團也依然存在並且由於國防軍的規模較小反而對德軍的掌控進一步牢固,雖然名義上解散了德軍總參謀部,但是類似的機構仍在德國軍事機器中存在,總參謀部系統的種子被保護了下來。

    德軍雖然規模較小但是卻十分健全,而且訓練良好,裝備技術上也不差,可以說當時的德軍科技水平是世界一極。比如二戰中的各種火箭專家,都是德軍的核心技術支撐,以至於後來的美蘇太空競賽,瓜分德國科學家之後才形成的局面。

    在塞克特將軍看來“在以後軍隊有機會擴編時軍士將成為基幹軍官,而士兵應該成為軍士”,為以後德軍的擴軍做好了準備。除此以外,對於被禁止的空軍,德國以民用航空的名義訓練飛行員和地勤,透過與蘇聯的暗中合作以農用機械的名義在蘇聯境內進行坦克的研發和戰術研究,凡爾賽條約對於進攻性武器的禁止既沒有嚴格的核查更直接被德華人以各種名義繞開。

    川陀太空軍事小組

  • 4 # 渝採風

    德國在一戰戰敗投降的時候,就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種子。知道一戰二戰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一戰德國戰敗投降時,德國的軍隊從將軍到士兵都不承認自己是戰敗了,而一戰的德國海軍更是做了一件載入史冊的大事~“彩虹行動”,在戰勝國瓜分德國海軍艦船前在英國海軍基地集體自沉以捍衛德國海軍的尊嚴。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訊號,只是被當時的各戰勝國政府所無視了而已,而這由他們自己栽種的苦果在20年後,這些一戰的勝利國將再一次品嚐。

  • 5 # 貓圖怪談

    德國能夠很快地從戰火的廢墟中崛起,還組織起相當成功的陸空軍配合,差不多完全是希特勒和他手下一手做到的。但是這種崛起是不可持續的,是以殺雞取卵式的一次性投入做到的。以德國當時的國力和魏瑪共和國留下的財產,要可持續地發展成後來納粹德國那副強盛的樣子,幾乎是不可能的。能夠在二戰中越走越遠,而且在二戰中越打越強,希特勒靠的就是兩手:前期剝削猶太人,後期以戰養戰。

    剝削猶太人這事就不用多說了,希特勒最出名的反人類惡性就是把幾百萬猶太人用各種方法折磨、屠殺致死。但屠殺猶太人本身,並不是希特勒的目的。沒有人會真的對某一個民族痛恨到這種程度。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屠殺,本質上是他對猶太人財富劫掠的一個副作用。一群死了的猶太人,是最安靜的,被剝削乾淨以後也不會對他的統治構成任何威脅。這個觀點,在歷史上也是來其有自的。希特勒最早對猶太人的剝削,僅僅是財物上的,並且以斷絕他們做生意的手段讓德國的民族主義者高興。但是很快,民族主義者的高興要付出的代價就越來越高,他只能不斷繼續剝削猶太人來提供福利、供應軍隊。一直髮展到最後,就是隻能把猶太人弄死拉倒了。

    以戰養戰這個也是一個經典思路,不過歷史上似乎很少有哪個國家像德國一樣這麼高度依賴快速推進和以戰養戰。德國是一個資源不算豐富的國家,尤其是亟需的石油資源。想要獲得足夠的石油和農產品資源,德國需要的不止是資源本身,更是足夠大的防護油田的縱深。在法國和羅馬尼亞,德國的行為邏輯就是這樣的。包括在戰爭中期,德國忍不住去招惹了東邊蠢蠢欲動的蘇聯,也是為了高加索油田的控制權。可以說為了石油的使用權,德國做出了很多錯誤的決定。這一點和日本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在被美國封鎖以後,沒有了石油的日本只能透過一次珍珠港事件孤注一擲,用消滅太平洋艦隊的方式讓美國服軟,最終拱手交出西太平洋的控制權和繼續出售石油。

    所以說,德國在短短20年的時間裡突然崛起,成為稱霸歐洲的大國,是有獨特的崛起通道的。但是在20年後,它的一敗塗地,也和崛起的道路大有關係。正所謂成也元首,敗也元首。

  • 6 # 鷹的家園

    這是大國博弈的結果。

    一戰後西方國家對德政策出現分裂。

    法國往死裡整德國。

    英國為維持大陸平衡,又有對蘇聯輸出布林什維克的擔憂。扶持德國經濟復甦。

    最重要的美國資本大規模的進入德國,是美國幫助德國從廢墟中站了起來。

    德國所有的工業部門都有美國的鉅額投資。

  • 7 # 青年史學家

    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國,在現代國際關係史上,德國的地位非常不一般。一戰戰敗後,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德國又迅速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什麼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裡面,德國會先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其中的原因對當今國際關係的構建與調整非常具有啟發意義。

    首先,一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剝削和壓迫太甚,引起了德國民眾的極大反感,同時也刺激了德國的民族自尊心,因而在30年代,只需要希特勒式的人物一出現,德國立馬進入戰爭動員狀態。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不能擁有空軍,陸軍數量不能超過十萬人,並且對各國的戰爭賠款高達200億元馬克,這對德國的經濟和工業生產來說是巨大的災難。

    其次,1929年開始的經濟危機不僅衝擊了美國,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也遭遇了沉重的打擊,德國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而魏瑪政府又缺乏應對經濟危機的有效手段,因而德國迫切需要向外轉嫁危機,因而擴張主義交織著復仇主義思想,在德國思想界成為主流。希特勒看準了時機,進行復仇式的煽動,並且用國家主義和社會主義來包裝自己的理論,欺騙了很多左派和基層民眾,因而獲得了大量的支援,要知道,希特勒與墨索里尼不同,希特勒是透過德國國內選舉合法掌握執政權的。

    再次,歐美的綏靖主義政策也是導致德國又迅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策源地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戰之後,東歐出現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歐美為了將禍水東引,對德國採取了預設容忍與縱容的綏靖主義政策。因而,在希特勒大張旗鼓的擴軍備戰的時候,整個歐美都假裝視而不見。等到納粹德國對歐美真正形成威脅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

    基於上述原因,德國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裡面,又迅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 8 # 歷史經典影視劇

    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一戰和二戰之間只間隔了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德國在一戰中是戰敗國。德國戰敗後全國上下都哀嚎一片,德華人民的生活簡直不忍直視,二戰爆發的時候德國基本上還沒有回覆元氣。

    那麼為什麼還要和日本一起發動二戰呢?首先一戰後德國對社會主義的分配非常的不滿,德國是一個非常好戰、虛榮心也非常強的國家。再加上日本的慫恿,就想在二戰中為自己扳回一局。

    而對於德國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場賭局,贏了將徹底翻身,但如果輸了就徹底爬不起來。在一戰中戰敗德國是不甘心的,眼看就要勝利就是因為猶太人的參與才會戰敗。

    但德國最後還是戰敗了,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表示德國如果不參與二戰說不定就是現在的五常國之一,再者德國在二戰期間選擇了日本和義大利這兩個豬隊友也真夠倒黴的,你們怎麼看?

  • 9 # 小北最光陰

    戰事,無外乎天時地利人和!

    德國之所以能夠在21年後便再度發起二戰,在小北看來,也是因為這三點:

    第一點,人和。

    德國雖敗,但只是投降,而且德軍一直都在境外作戰,外地根本沒有攻入德國本土,德國是被國內的各種起義革命活動給倒逼的投降的,這讓德華人民敗的十分不甘心,他們這口氣咽不下去。

    德華人民都想再度開戰來挽回失去的利益和榮耀,這是人和!

    第二點,地利!

    德國雖然戰敗,但是他的本土沒有外敵入侵,因此其國內的工業能力根本沒有受到多大的破壞,只要開足馬力,這樣的工業能力仍然能夠支撐德國再來上一次大戰,德國也正是這樣做的,德國雖然投降認輸,但是戰後他國內的工業能力都還是偏向軍事的,一切都要為軍事讓步,也正是因此,德國才能早造出那麼多的飛機、大炮、坦克等先進武器。

    德國本土沒有遭受攻擊,工業能力沒有受到打擊,這就是地利!

    第三點,天時!

    一戰之後,蘇聯飛速崛起,這給英法兩國都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英法兩國這個時候自然不想再招惹德國,再和德國拼個兩敗俱傷了,若是能把德國的目光轉移到蘇聯身上,讓德國去和蘇聯拼個兩敗俱傷的話,那就是再好不過了!

    因此英法兩國開始實行綏靖政策,不斷的容忍德國的步步緊逼,這給了德國不斷擴充軍事實力的時間和空間,直到德國的鋼鐵洪流徹底成型!

    英法兩國實行綏靖政策,這就是天時!

    也正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在德國,所以德國才能在短短的21年之後便再度挑起二戰!

  • 10 # 當代曹植

    因為德國的工業基礎還在,又與蘇聯抱團取暖,並得到了美英的支援。

    德國雖然戰敗,但是本土沒有外敵入侵,工業能力沒有受到破壞。

    蘇聯崛起,給英法兩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因此英法兩國實行綏靖政策,不斷的容忍德國,以便實現禍水東引,這給了德國不斷擴充軍事實力的時間和空間。

    美英兩國支援德國復甦,英國需要一個強大的德國制衡法國與蘇聯,維持大陸均衡。美國需要一個強大的德國,打垮英法,打掉英國的世界霸權與海洋霸權,後來希特勒成功的完成了任務。

  • 11 # 西風悍馬

    我是潘多拉效應,感謝你的問答。德國一戰失敗後能夠21年後發動二戰主要有兩點:

    1、起因: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第一次大戰遺留下一些無法和平解決的所謂對德國的不公平條約和待遇,作為第一次大戰的戰敗國,德國的很多利益被其他強國瓜分,同樣只能是透過戰爭來索回失去的利益。

    另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問題,法西斯就是在經濟危機中上臺的,但不是經濟的發展,正好相反,當時德國國內經濟正在走向崩潰,透過戰爭手段進行經濟掠奪是最佳方式。這種經濟掠奪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並且被某國發揮的淋漓盡致。

    2、目的:搶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征服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僕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歐洲大地瀰漫著瘋狂的氣息。隨著納粹德國的迅速崛起,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這些國家的部分地區也被捲入納粹運動的狂潮中。隨著歐洲納粹分子的日益活躍,法西斯主義的陰霾在歐洲的上空越來越密佈,最典型的國家,則是義大利和西班牙。

    1939年9月1日,被英、法等國壓制已久的德國發飆了。當德國軍隊踏上波蘭的領土,閃電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正式拉開了帷幕。至此,一戰戰勝國苦心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瞬間崩潰,而歐洲也再次淪陷於戰火之中。

    二戰是第二次全球規模的人類大廝殺。從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8月15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三國為主,加上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組成了法西斯軸心國一方,對戰反法西斯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聯合在一起的另一方。這期間,前前後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至少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了戰爭,整個作戰區域的面積達到了2200萬平方千米。

    有不少歷史學家認為,人類浩劫的再一次發生是《凡爾賽條約》的連鎖反應所造成的。這種觀點其實不無道理,但也不盡然。

    回顧《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為戰敗付出了不少代價:損失了十分之一的領土和一成多的人口,喪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丟掉了部分煤產地和不在少數的鋼鐵工業。

    在軍事上,德國也有不能承受之痛。《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萊茵河西岸的領土,也就是萊茵蘭地區必須交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並規定,德軍不得在東西岸50公里以內設防。德軍的規模也被高度限制,德國陸軍被限制在10萬員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甚至,德軍還不能設定總參謀部。德國海軍被限制在1.5萬人以下的規模,而船艦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噸的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不準擁有潛水艇。這些也都罷了,德國還被限制不得組織空軍,不得進出口武器,不得生產、儲存化學武器。而為了限制接受軍事訓練的人數,德國還被要求廢除義務兵役制,而士官士兵的役期也被要求延長到12年,軍官的役期延長到25年。

    在經濟上,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的決定,德國民眾為戰敗而揹負了高達2260億馬克的賠償款,而且這筆賠償款須以黃金來支付。雖然,後來這筆高額的賠償款有所減少,但這終是德國經濟最不能承受之重。

    以上所述這些,都成為推動納粹黨崛起於德國的間接因素。當時,納粹黨巧妙利用德國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憎惡和為此所產生的屈辱感,將德國的民族主義無限放大,並最終演變成極端病態的民族復仇主義、極端野蠻的帝國主義、極端偏激的種族主義。這裡且不論《凡爾賽條約》的條款對德國是否公平,但當時的德華人似乎選擇性地忘記了他們對一戰的發生是負有責任的。不過話又說回來,以德國當時的國情來看,德國根本就無力全部兌現《凡爾賽條約》中的經濟制裁。只支付了小部分賠償金的德國,整個社會變得更加虛弱。而隨著德國經濟狀況變得越來越糟,德國民眾也變得越來越狂躁。

    德國不僅在經濟上“毀約”,其在軍事上對條約的破壞也是極大的。根據約定,德軍的總參謀部必須解散。但事實上,這個解散也不過是形式上的解散。一轉身,德軍便將其改頭換臉,以“部隊局”的形式存在和運作。那個時候,德軍還將自己在一戰中的戰爭經驗,變成了活生生的軍事教材。德國還曾與蘇聯“友好合作”。這個“友好合作”就包括德國可在蘇聯訓練部隊、試驗《凡爾賽條約》中所禁止的坦克和飛機等武器。在二戰爆發前的幾年,德國納粹頭子希特勒就已經下令恢復兵役制,而德國的軍隊也在不斷擴充。德國甚至還擁有《凡爾賽條約》中明令禁止擁有的海軍武器、裝甲部隊和空軍。

    對於德國公然違反《凡爾賽條約》,同在歐洲這片土地上的英、法兩國,還有美國,它們又怎麼會不知道?然而,它們選擇視若無睹。1936年,德國重新佔領了萊茵蘭非軍事區。1938年,德國強迫奧地利與之合併。二戰爆發前幾個月,希特勒宣佈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除蘇臺德地區的其餘部分。德華人慢慢吞併了中歐和東歐的一些國家,這其實就是一步一步地在試探英、法、美三國的反應,而它們卻始終奉行綏靖政策。這些西方大國根本就不在乎犧牲弱小國家利益,它們只知道維護自身的利益。它們恐懼戰爭,為求得一時太平,它們選擇向法西斯低頭。它們還有借刀殺人的歹毒用心,妄圖將法西斯這個禍水引向蘇聯,做著坐收漁利的春秋大夢。

    只可惜,英、法、美三國縱容法西斯侵略的行為,卻是在幫助法西斯將槍口對準自己,這真可謂是自食其果。別無選擇之下,英國和法國也只能對德國宣戰。可是直到這一刻,這兩個國家卻還對納粹分子心存幻想。兩國的軍隊僅僅是駐守在防禦工事裡,實行消極防禦。不過,即使英、法兩國再怎麼不情願,戰爭這個惡魔確實已經從潘多拉魔盒中被放了出來,戰爭已是無可避免的事情。

    無論從任何方面來看,這一次的戰爭都不同以往。戰爭伊始,軸心國聯盟連連報捷,攫取了大量的領土。在歐洲範圍內,當數蘇聯戰場最慘烈、戰爭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在歐洲大陸這片土地上,德國和蘇聯的軍隊多次展開史無前例的血戰。除此之外,德國還不得不在法國北部以及其他地區經營戰事。不過,隨著蘇聯軍事行動的擴大,德國陷入困境。加上美國其後也參與大戰,同盟國的力量得到加強,交戰雙方的力量對比也在發生改變。

  • 12 # 獨家回眸

    我是時光不遇,非常高興回答問題。

    一戰後戰勝國促使德國的《凡爾賽條約》,被德華人視為奇恥大辱,復仇的種子在許多德華人心中生根發芽,這次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清零,本土13%的面積被割走,工業損失極為慘重,不過被瓜分後的德國仍然保持著大國框架,類似於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實力遠不能蘇聯,但也接受了蘇聯的大國骨架。經歷過一戰的德國,其實在經濟上已經是又不付出了,而且還補償了各國的一大堆的補償款,所以對德國來說是致命的打擊,按照道理來講如此的情況,沒有個百八十年是不可能有精力去發動第2次世界大戰的,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

    在一戰結束後短短的20年時間,德國就迅速恢復實力,組成了強大的軍隊,開始了對整個歐洲乃至世界開始的復仇計劃,在希特勒的帶領下,德國聚集108個師,230萬兵力,2400輛坦克的強大軍隊對波蘭的入侵行動做開端指向所有那些曾經傷害過德國的人,而且來自比第1次世界大戰氣勢洶洶。

    德國發動二戰的主要原因自然是第1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諸多無法和平解決的待遇,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很多利益被其他強國所瓜分,所以在規則尚未成型之前,再次透過戰爭去索回失去的利益無疑是最實際的方法,否則在長期的高失業率面前,德國只能等到蘇聯和英法關係惡化到可以戰爭的地步,才能迎來的機會,從這一角度來說,既然避免不了一場血與火的考驗,與其等到被動挨打一片廢墟倒不如率先出手。

    第2個原因就是繞之不去的經濟問題,此時德國國內經濟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戰爭手段進行經濟掠奪無疑是最佳方式。雖然當時名義上有凡爾賽合約的約束,但實際上很多國傢俬底下用各自的方式加強從德國的合作,比如蘇聯就在本國設立工廠和軍校,為後者輸出軍事人才,除此之外另外一些協約國並不像歐洲的天平太過傾斜,也私下為德國提供便利,讓德國準備發動二戰奠定了基礎。

  • 13 # 星球研究局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戰爭,期間有61個國家和地區被波及,並且造成9000萬軍民的傷亡和5億美元的損失,值得一提的是,二戰的爆發,距離一戰也才過去20年的時間,作為一戰的戰敗國,為何德國能夠迅速的崛起,從而再次發動二戰?

    這其實離不開德國元首希特勒的領導,不可否認,他是二戰最為重要的戰犯,但是這並不能否定希特勒在恢復德國經濟方面做出來的貢獻。一戰後的德國,滿目瘡痍,國力嚴重受損,再加上20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的衝擊,大批人員失業,老百姓更加困難。

    開啟APP,檢視更多精彩資訊

    也正是在這個區間,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從33年的737億馬克增長到38年的1.264億馬克,經濟足足翻了三倍。

    但是德國軍工業的發展,也意味著他們必須發動戰爭,才能夠撈回成本,因此德國閃擊波蘭,也是可以預見的事情,其實德國發動戰爭,說不定可以制止,在這一問題上,英國和美國恐怕腸子都要悔青了。

    說起這件事情,就不得不提到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所開設的戰後協約會議,27個戰勝國紛紛派遣代表參加,如今看待這一場和會,只不過是列強們重新劃分秩序和利益蛋糕而已。

    在這場大會上,法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的打壓德國,企圖讓他永無翻身之日,以建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法國的代表是有著“法蘭西之虎”之稱的總理克里蒙梭,他是法國最為激進強勢的政治家。克里蒙梭本人,也對於德國有著強烈的復仇情緒。

    如今來看,克里蒙梭在和會上提出的德國條件可謂是苛刻至極,他提出要求協約國派遣軍隊佔領德國中心萊茵河左岸30年,相當於將駐軍放在德國的心臟部位,這個要求可以說是帶有一些侮辱性質了。

    同時法國要德國要交出自己的工業心臟魯爾工業區,為了徹底削弱德國,法華人依然不放心,還提出了三個要求,首先就是在德國東邊建立一個包括原先德國領土波茲南和但澤在內的強大波蘭。理由是對付紅色俄國的威脅,第二就是想辦法掏空德華人的腰包,要求他們賠償6000億馬克的戰爭損失,而且這筆錢還用黃金來償還,正如上文所說,德國33年總值才有737億馬克,這意味著他們要揹負數十年的債務。

    此外克里蒙梭還對德國的軍隊做出了限制,規定其陸軍不能超過10萬人,並且艦隊的噸位不能夠超過1萬噸,艦炮口徑被限制在280毫米以內。(清朝北洋艦隊噸位都有3.4萬噸)。

    克里蒙梭提出的這些條件,遭到了美國和英國的強烈反對,美國總統威爾遜斥責法華人,這是打算將法國的強大建立在一個國家斷絕前程的基礎上,而英國代表喬治也有顧慮,他擔心法國會“逼死這隻下蛋的母雞”,英美雙方擔心著很有可能引發德國將來的復仇。

    但是他們反對法國的態度也不堅定,有自己的利益考慮,因此除了在萊茵河駐軍這一項之外,英美妥協了法對德國的政策。後來的結果大家也就知道了,兔子逼急了也會咬人,更何況法國惹上的,是一個以謹慎、冷靜、執行力強大的民族,在外部的高壓環境下,德意志內部民族主義盛行,不少德華人都渴望著復仇,擺脫不平等的束縛。

    希特勒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利用他那套瘋狂的種族學說,贏得了絕大部分德華人的選票。如果英法兩國在和會上,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阻止法國對德的過度剝削,說不定德國的局勢緩和,他們也就不會走上法西斯道路,然而世界上並沒有後悔藥可以吃。

  • 14 # 唐格林奇

    本質的原因是一戰與二戰的性質不同,一戰雖然規模很大,傷亡人數很多,但是並不涉及平民,沒有像二戰那樣的大規模戰略轟炸,所以德國的工業設施完好,並且本土並沒有遭到破壞。

    由於工業基礎還在,平民並沒有深切的體會到戰爭的危害,所以德國能快速的恢復實力並且人民支援納粹發動戰爭。反觀二戰,無差別的戰略轟炸會毀滅一切與軍事有關的目標,而且戰爭涉及到了德國本土,人民切身感受到了戰爭的苦難,短時間內就不會再次崛起和發動戰爭了。

  • 15 # 歷史新檔案

    德國在世界近代史上是一個神一般的存在,沒有哪一個國家經歷了那麼多次的大起大落,你把他幹趴下了,只有你不是每天都盯著他,他就會立馬起來進行反擊。但德國的可愛之處在於,他每反擊一次,別人都會脫層皮,他自己也會少一塊。其他的國家都是透過戰爭越打越大,德國例外,他越打越小。

    一戰後的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雖然打敗了,但是他卻把英法和俄華人狠狠地揍了一頓。一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與協約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和約》對德國的各個方面進行了限制,根據《和約》,德國損失了百分之十左右的土地和人口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德國被禁止擁有空軍,陸軍數量也不得超過十萬人。因為《凡爾賽協定》,德華人憋了一肚子氣。

    國際形勢的新變化:

    實際上,在20世紀20年代,由於國際形勢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德國的處境開始慢慢變好。首先是英法雖然一直維持同盟關係,但是英國對於法國在歐洲大陸維持老大地位也非常不放心,因此在20年代也開始慢慢幫助德國恢復經濟,以制約法國;其次,由於凡-華體系對於德國的剝削太過嚴重,因此國際上許多人開始同情德國,比如美國就在20年代初通過了援助德國的“道威斯計劃”,德國的經濟因此得到了長足的恢復和發展。德國的工業底子本身也不差,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德國製造在當時就已經蜚聲世界。

    蘇聯的出現對於當時的德國也是一個重大利好訊息,為了防止蘇聯的紅色政權迅速坐大,英法美把目光和精力都放在了蘇聯身上,對於德國暗中擴充軍備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在經濟大危機爆發後,英法美甚至希望將德國這潭禍水東引。

    所以,到了30年代,當德國已經具備再度發動世界的能力的時候,只要希特勒登高一呼,戰爭的機器就又立馬開動起來了。

  • 16 # 麒麟閣論史

    引言

    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更令人稱道的是一戰德國戰敗後,僅僅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發動了二戰,並且二戰中德軍取得超過一戰的戰果,德國崛起速度之快,令人讚歎。我們分析其中的原因,應該從兩方面去分析,作為戰敗國的德國為什麼有能力發動戰爭,作為戰敗國的德國為什麼敢於發動戰爭。

    一戰前的德國實力非常強大,為一戰後德國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是領先國家,重大發明如汽車、發電機都是德華人發明,因此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的工業產量超過英法,位居歐洲第一,尤其德國的重工業、教育、科技發展迅速,一戰只是德國在軍事上的失敗,德國的經濟、教育、科技研發仍然很強大,工人的素質高,這位德國一戰後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英法之間的矛盾使得戰敗國德國並沒有像二戰後的德國那樣被削弱,反而德國利用英法之間的矛盾最大限度的減輕了戰勝國對德國的掠奪。

    一戰後英法對歐洲秩序規劃是不一樣的。隨著德國的戰敗和沙俄的崩潰,英國希望保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因而不希望過分削弱德國。法國想要稱霸歐洲大陸,因而希望徹底肢解德國。雙方博弈的結果使德國並沒有被徹底削弱。具體表現在:

    領土方面:一戰後的德國只是丟掉了它的全部海外殖民地,德國東部的一小部分領土如西普魯士和波茲南被戰勝國劃分給波蘭,德國的核心領土並沒有被戰勝國侵佔,領土的完整為德國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二戰後的德國被英法美蘇戰勝國分割槽佔領,隨後成立東德和西德,並且當時整個德國的領土被大幅度削減,因此二戰後的德國非常慘,國家的分裂限制了德國在二戰後成為一個一流國家。

    軍隊方面:雖然德國的軍隊人數被大幅度的削弱,進攻性武器諸如飛機、潛艇、坦克被銷燬,但是被允許保留10萬人的陸軍部隊和1.5萬人的海軍部隊。雖然這樣的實力在英法眼中不堪一擊,但是為德國軍隊的復興打下了基礎

    二戰後的日本被美國強制實行非軍事化,軍隊被降為自衛部隊,假如一戰後的德國也被這樣懲罰,德國絕不可能短短21年又重新發動大戰。

    德國在一戰後並沒有被徹底削弱,反而留下了復興的種子,再加上德國的工業基礎好,教育、科研能力強,因此一戰後德國復興是比較快。

    德國戰後一系列富有智慧的決策使德國面臨的不利條件轉變為有利條件

    戰勝國英法要求德國把一戰中的幾百萬軍隊裁撤,德國戰後只允許被保留10萬人,德國作出的應對策略是保留下的10萬人大部分都是軍官,等到後來納粹大肆擴軍的時候,以這10萬人為基幹,就可以迅速建立幾百萬人的軍隊。

    戰勝國英法要求德國不得生產飛機、坦克、潛艇,同時也不允許德國保留飛行員、坦克駕駛員,因此德國把這些人員的培養放在蘇聯,蘇聯和德國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進行了密切的經濟軍事合作,德國為蘇聯提供技術和資金援助,蘇聯為德國提供基地來培養軍事人才。

    戰勝國要求德國賠償鉅額的賠款,德國進行了消極抵抗。德國藉口一戰損失太大,企業大量倒閉,無力償還賠款,導致法國出兵佔領魯爾懲罰德國,但是法國的軍行動遭到了其他國家的批評,因而法國透過懲罰德國進而要求德國積極償還賠款的目標沒有實現。因此戰勝國看到用強硬的辦法不能使德國償還貸款,轉而透過給予德國大量的資金援助,使得德國經濟復興,進而使德國償還戰爭賠款,戰勝國這種政策實施的結果就是,德國只償還了英法80多億馬克,就得到了戰勝國200多億馬克的資金注入,這就使德國的經濟復興的非常快,1929年的時候,德國的工業產值重新躍居歐洲第一,超過英法。經濟的重新復興使為德國的軍備建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一戰後英法都遭受到打擊,雖然英法是戰勝國,但是實力已經被削弱

    一戰的打擊。一戰給英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一戰中英軍死亡74.7萬人,傷169.3萬人,物質損失為5.7億英鎊,海外投資損失1\4,1920年的時候英國外債增加到78.28億英鎊。大戰還摧毀了英國商船的70%。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喪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英國由一戰前的債權國變成了一戰後的債務國,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動搖,這一系列的變化導致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動搖。

    一戰法國受到的打擊比英國還慘重。

    戰爭使法國喪失了1\10的人口,死亡官兵131.5萬人,受傷近300萬人,物質損失高達180億法郎,欠英法的外債一共達到290億法郎。

    而且法國的國土一戰的交戰區,凡爾登戰役使巴黎周圍的工業區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因此英法雖然是一戰的戰勝國,但是實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二十世紀英法的實力剛有所恢復的時候,遭受了經濟危機的打擊,給英法的經濟雪上加霜,使得英法經濟實力進一步下降。

    英國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工農業生產縮減,失業人數增加,1932年失業人數上升到25.2%,經濟危機的打擊下,英國的工業增長速度落後於德國,工業生產佔世界的比重進一步縮減,英國經濟實力的削弱影響到英國重整軍備的計劃。

    法國在經濟危機打擊下,主要工業品減產一半以上,僅僅1935年破產企業就達到13370起,國庫預算連年增加,國庫空虛。

    英國經過一戰和經濟大危機的打擊,實力進一步下降,進而導致英法對德政策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比較軟弱,希特勒看出了這一點,更加有恃無恐。

    德國同樣遭受了一戰和經濟危機的打擊,但是德國的工業基礎比英法強,所以德國的實力在經濟危機後仍然很強大。

    英法是一戰的戰勝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著眼於維護現有利益,德國一戰後受到制裁,所以充滿了復仇情緒,就好比光腳不怕穿鞋的,德國能把所有國家財富投入到軍備建設上,要黃油不要麵包,英法由於經濟危機的打擊顧慮重重,反而不敢大規模擴軍。所以經濟危機後,德國的軍事實力開始迅速上升,逐漸和英法持平。

    一戰後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此後歐洲被分為兩塊,英法和蘇聯互相敵視,德國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分化瓦解,避免了兩線作戰,減輕德國的軍事壓力,如果說一戰德國面對的是整個歐洲的包圍,二戰的時候,德國面臨的半個歐洲的威脅,這樣就使德國在軍事實力沒有完全恢復的時候就敢於發動二戰。

    隨著納粹實力在德國上臺,德國開始擴軍備戰,蘇聯打算和英法簽訂軍事同盟條約,共同防禦德國,假如這個軍事協定能簽訂,我想德國不一定敢於發動戰爭。比如德國為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而製造的“五月危機”中,英法和蘇聯一起發表宣告,保證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希特勒看到三大國的態度堅決,因此把德軍從捷克斯洛伐克撤出,.“五月危機”事件的成功解決證明只要歐洲三大國聯合起來,即使是強如希特勒,在自身勢力不夠強大的情況下,也是不敢輕率發動戰爭。

    但是英法一直敵視蘇聯,註定英法和蘇聯不能簽訂軍事協定。最終蘇聯為了避免開戰後首先成為德國的打擊目標,而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補侵犯條約》。這個條約使德國避免了兩線作戰,大大減輕了德國的軍事威脅,也使德國敢於二戰。

    結語

    德國由於工業基礎好,同時德國在戰後實行一系列富有智慧性的決策,使德國實力迅速上升。與此同時,英法實力遭到削弱,又不能像一戰前那樣組成英法俄三國同盟,集歐洲力量去對抗德國。因此德國能夠短短21年就崛起,短短21年就敢於再一次發動戰爭,且在二戰中取得了驚人的戰果。

  • 17 # 寰球視野新觀

    其實可以反過來說,正是因為一戰戰敗,所以德國才要發動二戰。

    一戰是為了爭奪世界霸權而展開的戰爭,本身就是利益之爭,所以德國戰敗後,協約國,尤其是英法對德國進行掠奪式報復。

    一戰戰後,戰勝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這個條約跟公平正義一點關係都沒有,中國作為一戰戰勝國,但是德國在中國青島的殖民地卻被轉送給日本。

    《凡爾賽條約》儘管沒什麼正義性,但是卻有實實在在得約束力,按照條約,德國喪失八分之一的領土和人口,失去所有的殖民地,16%的煤炭產地和將近一半的鋼鐵工業。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並永遠不得與奧地利合併等等。經濟上,賠償113億英鎊,這也就算了,居然還要求全部用黃金償還,這筆錢直到2010年德國才全部還完。

    其他方面對德國的剝削就不說了,即使是這樣,法國依然不滿意。

    《凡爾賽條約》簽訂不久,就有法國將軍說了,這不是和平,只是20年的停戰期。

    戰勝國對於德國壓榨的實在太慘,美華人都看不下去,德華人更是義憤填膺,憋著一口惡氣。

    一戰結束時,德國軍隊還在法國,比利時等國的領土上,也就是說軍隊並沒有全面崩潰,還有作戰的資本,所以德國有一種說法廣泛流行:軍隊並沒有戰敗,而是被政客,猶太人在背後捅了一刀,是輸給了自己人。

    德華人的尊嚴被踐踏,口袋被掏空,德華人報仇的心理變得極為迫切,重塑大國地位的唯一方法只有冒險開戰,打破《凡爾賽條約》的限制。

    希特勒上臺後不久,德國的總體實力,尤其是工業生產能力已經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蘇聯,而且二戰之前,德國和平吞併奧地利,出兵萊茵蘭,當德國的國民情緒空前高漲,加上希特勒向國民灌輸的種族理論,開戰得到了全體國民的一致同意,二戰就此爆發。

  • 18 # 古歷怪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德國最為戰敗國,丟失了殖民地和賠償了大量戰爭賠款。但又在英法的監控下從新崛起,並在1939發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呢?

    我認為第一個原因是德國雖然是戰敗國,但是在國內本土沒有遭受到戰爭的破壞,學校、工廠、技術工人、科學家還在,這給德國的再次崛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雖然經濟遭受了打擊,但美國和英國給德國貸款了8億馬克來讓德國恢復經濟來還戰爭賠款。

    第二個原因是美國向德國提供技術、石油,英國向德國提供鐵、金屬等原材料。有了這些支援德國的現代化工業持續發展,為再次崛起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第三個原因是希特勒的出現,希特勒的才華和膽識讓德華人看到了崛起的希望,正是因為希特勒的一些政策才讓德國在世界性經歷危機之中度過了出來,成為了在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被經濟危機所影響的國家。

    第四個原因是納粹黨的宣傳,納粹黨的宣傳對德華人很有吸引力,宣揚種族優勢主義,主張迴歸傳統,找回失去的民族尊嚴。

    德國之所以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從新崛起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軍事、人才底蘊還在,再加上遇到了野心家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原因,正所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吧。

  • 19 # 帝國中興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鉅額的戰爭賠款使德國經濟一度接近崩潰的邊緣,直到1924年簽訂的道威斯計劃後德國的賠款問題得到調整,經濟才逐步穩定,同時由於外國資本的湧入也使德國的經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工業生產僅次於英國,位列第二。

    1934年興登堡總統去世,希特勒成為國家元首,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之後希特勒擴軍備戰,在經濟上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在軍事上,公開撕毀《凡爾賽和約》,迅速擴充陸海軍,而且重新組建了空軍。

    1938年英法為避免戰爭爆發,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的地區轉讓給德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隱患,英法雖然一直對德國採取忍讓的態度,但是蘇臺德地區並不能滿足希特勒的野心,

  • 20 # 西秦懶仙

    謝謝邀請!德國受到一戰的制裁,為什麼在短短几年內就能再次發動二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繞不開一戰後的《道威斯計劃》。1924年4月9日,以美國銀行家道威斯為首的專家委員會提出關於德國賠款問題的建議書,即“道威斯計劃”。計劃的主要內容是:(1)對德國賠款總數和支付年限未加確定,只規定該計劃生效的第一年度德國應支付10億金馬克賠款,以後逐年增加,從第五年度起每年支付25億金馬克賠款。(2)德國賠款的支付來源是工業企業和鐵路的利潤,以及關稅和日用品間接稅。(3)向德國提供一筆8億金馬克的國際貸款,以幫助它平衡預算和穩定通貨;貨款大部分由美國提供。德國的財政經濟要受到以賠償事務總管為核心的協約國代表的監督。1924年9月1日,“道威斯計劃”開始實行。 道威斯計劃對歐洲國際關係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巴黎和會賦予法國在解決德國賠款問題上的主宰地位被美英所取代;其次,道威斯計劃給美英資本,特別是美國資本流入德國掃清了道路,從而為德國恢復經濟大國地位和重整軍備提供了條件。計劃實施後,德國戰後發展資金奇缺的問題得到解決,加上從美國得到了大量物資以及經濟發展所需的相關裝備和技術幫助,使其經濟迅速趨於穩定和恢復發展。道威斯計劃”事實上從經濟上扶持了德國。它對戰後德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首先,戰敗後的德國工業基礎並沒有受到嚴重損壞。其經濟並沒有遭受很大的損壞,限制主要是在軍事上。同時,美華人駐軍德國,對戰後德國的經濟重建也給予大量的援助,這也使德國的經濟迅速的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而也推動了軍事的復甦。道威斯計劃”事實上從經濟上扶持了德國。它對戰後德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隨著希特勒的崛起登上總理的寶座,為了實現其稱霸世界的夢想,他首先倡導大力發展經濟,使得一戰後的德國經濟開始了飛速發展,工業也全面復甦。從而也極大地促進了其科學技術和軍事工業的基礎研究。因此,一戰對德國的軍事制裁並未動搖德軍的核心,許多優秀的指揮人員被保留下來。如當時赫赫有名的納粹德國三大名將: 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里安……特別是古德里安創造了機械化的閃電戰。還有就是戰後德國和蘇聯秘密合作生產飛機和坦克,增強了其軍事裝備;因此,在二戰初期,納粹德國綜合實力十分強大,可以說是遙遙領先於世界。這也是德國受到一戰的制裁,為什麼在短短几年內就能再次發動二戰的主要原因。你認為對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杉資本有多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