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事催
-
2 # 照見
現在比較通用的叫法,叫做『社交焦慮障礙』
英文原文是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ocial Phobia),簡稱SAD。
其實我認為:這個判斷不是那麼重要。還不如直接去思考:你現在的社交情況,你自己是不是滿意,你打算改變嗎?可能你會想:如果我有『社交恐懼症』那我就去『治療』,如果沒有我就什麼也不做了。
但其實,心理障礙在界定和治療的時候,有一條原則很重要的:當事人自己是否覺得痛苦,是否阻礙了當事人實現某些他心裡的目標?——如果這兩個問題裡有一個是否定的,其實不存在『必須去治療』這種說法。
不過我還說一下,科普一下好了。比起專門研究社交焦慮的博士生,我不算熟悉,只能根據讀過的課本和論文來介紹。
最後有一個問卷連結,是測量SAD的國外問卷(中文版)。
社交焦慮障礙表現是:
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存在顯著並持續的害怕。
具體表現1、認為自己會在社交情景中丟臉
2、擔心自己表現不好而尷尬
3、擔心暴露自己的焦慮症狀
4、會迴避參加社交情景,或者雖然很緊張但強忍著參加
5、顯著持續害怕很明顯。一般人在陌生場景都會緊張、有點害怕。但是SAD的人會更加害怕更加緊張、一般人過段時間後心情會平復下來。但是SAD的人會長時間的持續緊張和害怕
6、知道自己的擔心和害怕是沒有道理的、過度的,但是還是害怕
7、可能有明顯的生理反應:出汗、尿急、心跳明顯加快等。
具體機制-注意力
同時,表現出對社交刺激具有注意偏差;
分別是這三種:
注意增強:會更容易注意到某些事物。比如一群人在眼前,首先注意到的都是不開心、憤怒、不友善的表情。而對中性表情、積極表情的反應比較慢。
注意固著:一旦注意到某些事物後,會發現自己很難轉移注意力。比如一直在想剛才看到的某些人的憤怒表情。
注意迴避:這個有兩個意思。
一是,SAD的人會很想很努力要讓自己轉移注意力。
二是,SAD的人注意到外界可能有威脅的資訊(比如上面說的,看到別人表情憤怒)後,注意力如果轉移裡就會轉到自己的內部(比如開始注意自己是不是緊張,開始想自己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不過這第二部分,還是個驗證不夠充分的假說。
這三個成分互動作用促使社交焦慮持續發展。
內向的定義心理學上,內向的定義,並不是說害怕社交。
內向的人,是指:獨處的時候,更能感覺到有活力、有精神、能夠休息好。而和別人待在一起,哪怕什麼都不做,也容易疲憊。
外向的人,是指:和別人待在一起,更能感覺有活力、有精神、能休息好。獨處的時候,比較容易覺得悶。
也就是說,一個內向的人,可能有社交焦慮,也可能沒有。
內向而社交焦慮的人:社交場合持續明顯的感覺害怕,而且很容易覺得疲憊。自己一個人待著的時候,他覺得比較精神。
內向而沒有社交焦慮人:社交場合不容易害怕。但是還是容易覺得疲憊,還是覺得一個人比較有意思。
如果你不害怕社交,但是就是不太願意和人社交。那就是內向。
靦腆和社交焦慮障礙這兩個,確實很接近。
每個人都會有社交焦慮的體驗,但是不一定發展成「障礙」。
目前學術界比較公認的是:心理障礙的一些反應,所有人都會有,只是有些人特別強烈持久所以稱之為「障礙」。這個叫做:連續性模型。
你到底有沒有「焦慮障礙」,按照中國法律和科學態度,是必須你去醫院給有經驗的醫生做診斷的。你必須具體的說說,你到底是什麼表現,什麼感覺;才能夠有個判斷。
有些量表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比如
Liebowitz社交焦慮量表:http://www.apesk.com/lsas/lsas.html
國內的有《大學生社交焦慮量表的編制》是北京大學錢銘怡教授(《變態心理學》這本教材的坐著)的論文。不過我暫時沒找到量表。
這些量表,都是需要先給很多人做過後,才能得到「常模」。簡單說就是:這件事情並不絕對,只是看你所處的國家、文化中,你相比其他人怎麼樣。如果你的程度和絕大多數人差不多,那就認為是「不是障礙」。如果你的程度,很少找到跟你接近的人,那可能就是「障礙」。
-
3 # 鵜鶘心理
當前社交焦慮障礙較為常見,在世界範圍內終生患病率約為3%-7%,多發於學齡前早期和青春期,且女性在某種程度上比男性更可能患此障礙。社交焦慮症的表現與性格靦腆內向有相似點,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DSM-5來看,社交焦慮症須符合以下標準:
一、因社交情境產生明顯的害怕與焦慮;
二、害怕自己的言行導致負面評價;
三、社交情境總會促發害怕或焦慮;
四、害怕與焦慮與實際威脅不相稱,較為誇張;
五、焦慮或迴避社交情境,持續時間大於6個月;
六、也社交焦慮往往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導致其社交、學習、生活或工作等方面受損。
對於一些性格內向的人並且敏感的人來說,也會有類似焦慮障礙的症狀,比如說,害怕與他人社交,尤其是公眾場合演講或表演。但我感覺兩者還是有區別的,最大的區別是社交情境所帶來的巨大痛苦和嚴重影響,並有明顯的迴避行為。
如果你感覺自己是社交焦慮障礙,我建議你儘快到專業到醫療衛生機構就診。藥物治療(SSRIs類和SNRIs類藥物)能夠有效減少社交焦慮症狀,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也可以有效治療社交焦慮障礙。
如果你的確是性格內向靦腆,我建議你放下心裡的包袱,因為性格的內向與外向並沒有好壞之分,每個人都是特別的。性格有可塑性,但是改變較難,建議你把重點放在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上面。
-
4 # 心理諮詢師四四
要區分社交恐懼症和靦腆,首先要弄清楚社交恐懼症是什麼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神經症,表現為對外界過分和不合理地恐懼,恐懼發作時還伴隨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狀。並且患者是知道自己的這種病症的,可是恐懼依然不受他們自己控制。
目前把社交恐懼症的病因分為三類
遺傳導致的,神經症化導致,條件反射的社會環境或者成長經歷造成的。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心理衝突激烈,並且這種衝突是無序的、混亂的。社交恐懼症帶來的痛苦讓患者不得不求醫來緩解。CCMD-3對社交恐懼的診斷標準為:過分和不合理地害怕別人,患者明知道沒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懼的發作。恐懼發作時往往伴隨有顯著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狀。患者極力迴避,或者帶著畏懼去忍受。
我們再看看靦腆是什麼
靦腆,意為,因害羞而舉止不自然。靦腆的人,感受性強,伴隨著緊張,不帶有恐懼的心理。靦腆發生的條件通常是和陌生人之間或者在陌生的環境中,並且經過適應期後,靦腆會消失,不持續影響人的正常交往和生活。靦腆不需要就醫來治療。
靦腆和人格特點有關,是一個人性格的外在體現,社交恐懼症是病,得治。靦腆是一種人類正常面對陌生情境的反應,社交恐懼症不治療就會嚴重影響人的正常生活。
透過可操作性訓練,靦腆是可以改善的。透過自我行為的改變,在社交生活中獲得更多積極的反饋,會增強自己的社交信心。
-
5 # 心理奶爸
1.靦腆內向是先天形成的一種性格。定型的比較早,在幼年時期,你的家庭的教育以及身邊小夥伴的特質決定了你是否內向。社交恐懼症是後天形成的。定型的比較晚,一個十多歲還十分外向的人,有可能在幾年後突然發展成社交恐懼症。
2.社交恐懼症是一個人對社交的排斥、恐慌,他們大都是經歷過多次、反覆的社交失敗,導致自己內心產生了心理陰影。由正常社交突兀轉變成社交恐懼症的情況通常伴隨著環境轉變,比如搬家,轉校,新的環境造成了個體對周圍的陌生,一旦他人被拒絕多次,他就有可能不再願意參加社交,從而變得沉默寡言。3.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心理疾病,而內向是一種性格。對於內向的人來說,他們通常擁有足夠的社交技巧,但他們不願意與別人交流,一個人待著會讓他們非常自在,從而感受舒適,他們享受這種沒人能夠制約他們,或者打擾他們的生活方式。4.社交恐懼症患者通常缺乏足夠的社交技巧。他們經常會在社交活動上出醜,久而久之,為了避免出醜的發生,他們寧願不去參加社交活動。
5.此外他們往往內心渴望參加社交活動,但是擔心會被拒絕,為了避免有可能的這個拒絕,他們寧願不去參加,而選擇一個人獨處。對他們來說,一個人獨處並不快樂,他們非常想要去在人群中證明自己,為了讓別人重視自己,他們甚至會失去自我,過度取悅他人。
-
6 # 火焰的Volg
首先社交恐懼症是心理學名詞意味著心理的病症,表現一個人對社交特別害怕,比內向要嚴重多,社交是人正常的行為特徵,但是到恐懼的地步就是病症了。需要心理醫生輔導幫助。
-
7 # 南燭君
社交恐懼症是害怕和人有接觸,一旦有陌生人就會逃避,是一種心理疾病。靦腆內向是一種性格,不害怕和陌生人聊天,只是在陌生的環境可能有些拘束,如果陌生人會聊的話,那麼內向的人也會和他聊的來。
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一般都是自己不能接納自己,不夠自信,從而覺得別人也不能接納自己。這樣的人往往長時間獨處,沒有社交,變得越來越孤僻。其實有社交恐懼症的人都是很聰明的,只是很多想法加給自己太多了,被別人拒絕後就覺得自己不夠好,然後更不願意去社交。
想盡早擺脫這種心理,就要學會正視自己,嘗試接納自己,被拒絕沒什麼大不了的,人活著不是活給別人看的。嘗試有求於人,你會發現這個世界還是很美好的,願意幫你的人遠比不願幫你的人多的多。人情都是幫出來的,一來二去就熟了。
至於性格內向靦腆,我就是,哈哈,覺得挺好的。
-
8 # 村音小蘭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精神疾病。
主要症狀:擔心自己的行為做法,觀點,或者經常容易緊張,而引起他人的刮目相看(貶義),或者難堪。
造成的原因:自卑,膽小,放不下,不夠不要臉,把別人的看法看得過重。
靦腆內向是一個人的性格。主要特徵:不喜歡跟別人交流,容易害羞,心理拒絕別人。
造成的原因:天生如此;小時候受過打擊,心理受過創傷。
-
9 # 知我心理學
從心理學上看,社交恐懼症(現被稱為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精神障礙,而靦腆內向是一種人格特質。
儘管,看上去“社交”都會引發這兩類人的不適,他們可能也都會想要逃避社交,但實質上這兩類人是非常不同的:
1. 社交引發的不適程度是不同的對於社交恐懼症的人而言,社交情境可能引起他們極大的不適,超出一般人所感受到的不適,他們甚至可能因為害怕社交而丟了工作,無法參加考試,變得不和其他人往來,甚至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內向靦腆的人則不是。他們也許也會對社交感到一些緊張,但他們並不會因此而拒絕與人交往。
比如,下個月有一個聚會,社交恐懼症的人可能從知道這個訊息的那一刻起就焦慮得寢食難安,最後索性不參加任何聚會;而內向靦腆的人則是在當天要出門前才感到有些緊張、心跳加速。
2. 逃避社交的原因是不同的社交恐懼症人之所以迴避社交,是出於他們對於社交情境可能引起的不適的逃避,比如他們非常害怕自己又會因為社交的需要而一整個月睡不好吃不好,於是每次聚會他們都選擇不參加。
而內向靦腆的人迴避社交往往是因為他們對於“社交”本身不感興趣。他們不喜歡在社交場合中泛泛地交談、寒暄,這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尷尬,相比之下,他們更喜歡和一些熟悉的人進行更有深度的聊天。
社交恐懼症(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臨床診斷意義的精神疾病,它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影響,不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如果你有這方面的擔憂,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rlington, VA: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
10 # 產科佳育苓蘢
我覺得本質區別在於一個是屬病態,一個略正常。一個是在社交情境下表現出的心理疾病,一個是個體特徵。
對於社交恐懼症的名詞解釋,您可以去百度,這裡不做解釋。 而靦腆內向屬於性格特質,它又有很大機率可以轉化為社交恐懼症。 所以,它們有區別,但是又有交集。 然而…… 如果你是個靦腆內向的人,如果你非要覺得它和社交恐懼本質不同,而忽視它們之間的關聯性的話,那我只好讓你回家找你的小確幸去吧。
從生理表徵上,它們在與人交往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病態的恐懼症,既然上升到病態,則生理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感:出汗、心跳加速,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行為異常。 而靦腆內向看起來並沒有那麼嚴重,它的表現或許僅僅是緊張、不愛說話、臉紅等等。
它們的不同,還體現在所設定的情境不同: 靦腆內向是拋開了一個社會群體的交流情境,它只針對個體而言。 社交恐懼屬於一種群體形態下出現的一種行為方式。
如何界定是否是性格問題還是已經上升到了病態的社交恐懼症,除了看看是否有非常不合理的恐懼感:極度焦慮、不可控的強迫行為,以及因此帶來的一些生理上的過激反應,還要看看這種症狀是偶發還是頻發。 其實每個人在社交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的緊張,而多半會在不斷鍛鍊和習慣中逐漸克服緊張,而之所以靦腆內向的個體會比較容易演化為社交恐懼,則在於後天的主觀改變意願太弱,這可能又要和從小生活的環境、家庭背景和所受的教育扯上關係了,這裡就不展開了。
總而言之,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病態,是一種消極情緒積蓄到一定程度演化的一種心理疾病,而靦腆內向雖然很容易演化為社交恐懼症,但是隻要主觀訴求上願意去改變,經過後天的磨練,社交恐懼症將無從談起。
-
11 # 青音約
偶爾打個噴嚏和感冒了的本質區別是什麼?是病啊。社交恐懼是精神障礙的一種,也就是精神疾病,而內向靦腆是性格的一種。社交恐懼是焦慮症的一種,是持續時間在6個月以上,面對被審視的社交情況出現的害怕和焦慮;害怕自己的言行或焦慮表兄會導致負面的評價;社交狀況總能導致自己的焦慮,個體儘量逃避使其產生焦慮的環境。而內向靦腆,其實不具有什麼含義,只是性格的一種,表現為不愛說話,喜歡自己獨處等等。其實從社交恐懼的分類可以看出,最主要的特徵是引起人的焦慮和負面評價,而且個體會逃避這樣的社交場合。
內向呢,是不愛說話,社交時候也有焦慮,但是不會時刻的殫精竭慮,不影響正常的社會功能。其實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一個是精神障礙,一個是性格型別。很多的精神障礙的特徵,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在每個人身上。比如誰也有抑鬱情緒的時候,誰也有焦慮,每個人都有社交時候的緊張,但是和疾病的區別是,他們不影響正常的功能,持續時間短,個體不會因為這些消極的情緒而去逃避這些事。
靦腆內向是有一些社交的問題,但是不影響正常的社交,和社交恐懼是沒什麼特定的關係或者相關的,保證正常的交流就好了。內向是能量指向內在,透過獨處等安靜的活動活動能量,而社交行為等是消耗能量的,但是這並不影響其進行正常的交流。而靦腆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成長階段中的一種心理表現,隨著成長和社會化,也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二者與精神障礙都存在著本質的區別。
-
12 # 夯七婚戀指導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心理疾病,患者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場合或社交過程中出現過分的焦慮、害怕,並伴有尷尬和羞辱的感覺,並出現迴避社交的行為。靦腆內向只是個體的性格特點,不是疾病,和社交恐懼症相比,不管從症狀還是恐懼的物件都是不一樣的。
症狀上來講,社交恐懼症主要表現為在社交場合感到害羞、侷促不安、尷尬、笨拙,害怕別人的注視,擔心成為眾人關注的目標,認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被人注視與評論。所以,他們不敢有所行動,包括當眾說話、表演等,總覺得別人能看出他不自然的表情與窘態,並會對他做出否定的或是負面的評價。除了思維上的害怕、擔心,他們還會對害怕的社交場合採職迴避行為或痛苦忍受,並會有臉紅、手抖、噁心或尿頻等軀體不適反應,甚至有時會出現急性焦慮發作,有瀕死感。患者雖然也能認識到這種擔心是不合理的,但無法控制自己,這也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而性格內向僅僅是性格表現,可能他們也不願意去當眾講話,但不會出現明顯的急性焦慮發作的表現,在思想上是可以克服這種壓力的。
在物件方面。社交恐懼症患者所恐懼的社交情景或恐懼個體是沒有特異性的。恐懼物件可以是陌生人,也可以是與自己較為親密的熟人,甚至是自己的親人。社交恐懼症的典型恐懼情境可以是學校演講,也可以是公車、電梯上與陌生人交談,或是與上級、異性見面,接待訪客等等。而性格內向的孩子處於令自己不舒服的環境中,不會表現出恐懼的情緒,而且會很快的去適應。
-
13 # 智聯校園
社交恐懼症和靦腆內向這兩種可能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是差不多的,都是不善於交際的意思。其實不然,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相互之間也沒有直接的聯絡,具體看下列所講的。
社交恐懼症是一個心理疾病,在面對社會交際環境的同時,自身會表現出一種恐懼的心理,排斥他人,對外界的事物有抵抗的行為,自身的心理會恐懼、抑鬱、焦慮的行為,不會去接受自身以外的所有的事物和人。久而久之,會變的與周圍的人脫節,脫離聯絡,不願交流,性格也會變得孤僻,總是一個人獨處,最終逃離現在所在的社交環境。此外,社交恐懼症還會有一些具體的行為表現。第一,害怕與他人交流,害怕認識他人,自己的不自信和明顯的恐懼。第二,覺得自己在社交過程中表現不好,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差,會讓自己丟人,過度地害怕。第三,在社交環境下,自己會有很多心理及生理的反應,莫名地冒冷汗和手心出汗,心跳明顯加快,臉也會有不同程的變紅。
靦腆內向只是一種性格,是在早年形成的,與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和周邊的環境有直接的關係,後天不會那麼容易去改變的,不是說內向的人就不能成就大事,自己的社交環境也很狹隘,社交圈也很有限,不是這樣的。這和內向外向沒有根本的區別,也不是原因所在。不是說內向的人就有社交恐懼症,也不是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就一定是內向的。
-
14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首先,我們知道社交恐懼症是神經症的一種,屬於心因性疾病。而靦腆內向只是人的性格,並不是疾病。這是這兩者最根本的區別。
神經症是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軀體形式障礙等等。社交恐怖症,是恐怖症中最常見的一種,是一種以過分懼怕社交活動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症。患者明知恐怖反應是不合理的但無法控制,而且伴有明顯的焦慮,並極力迴避,從而影響其正常活動。
正常人對社交活動場合也會有一定的緊張、焦慮心理,關鍵看這種恐懼的合理性、發生的頻率、恐懼的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神經症狀、是否明顯影響社會功能,是否有迴避行為等來綜合考慮。
就拿當眾發言來舉例吧。很多人在當眾發言的時候都會感到緊張,主要的原因是害羞、怕自己說不好。一般在過了開始階段、隨著練習的時間增加了、理順思路了或是有充分準備了,這種緊張感也就消失了。
通常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不會刻意去迴避類似場合。
而社交恐怖症的患者感受到的卻是焦慮和恐懼。他們會感到渾身顫抖、全身或者手心出汗、 呼吸困難、喘不上起來、眩暈、心跳加快、口乾舌燥、肌肉緊張、僵硬、噁心 ......嚴重時,甚至導致驚恐發作(有胸悶、氣透不過來的感覺、心悸、出汗、胃不適、顫抖、手足發麻、瀕死感、要發瘋感或失去控制感)。
這些症狀是不會隨著時間推移及經歷的增加而消失的。幾乎可以說是來一次中一次。因此患者是極力迴避的。
這就是社交恐懼症和靦腆內向的本質區別。
以下是具有臨床意義的社交恐怖症診斷標準(DSM-5),大家可以作為參照。
1、在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下都感到顯著的恐懼或焦慮。社交情境例如:與人互動,被觀察、被注視,在其他人面前表現
2、擔心自己的表現(或者讓別人看出自己的焦慮)會被負面地評估(例如會讓自己尷尬、導致別人拒絕自己等)
3、幾乎所有的社交情境都會喚起這樣的焦慮或恐懼
4、由於極度的害怕或焦慮,患者會主動迴避社交情境
5、這種害怕或焦慮是不合理的,相應的情境本不應該激發這樣的恐懼
6、這種恐懼、焦慮、迴避通常會持續半年以上的時間
7、這種恐懼、焦慮、迴避給患者帶來了不可忍受的痛苦,或者給患者實際的社會生活功能造成了顯著的影響(例如無法好好上班、工作、交朋友)
回覆列表
認為社交恐懼症和靦腆內向的本質在於社交恐懼症是屬於一種類似於抑鬱症的病,而靦腆只是一種害羞的性格。
前者是無條件地恐懼置身陌生環境與人相處,無法正常與人交流。而後者只是由於內向羞於與陌生人相處,其內心是渴望與人交流的,只要多見幾次陌生人,略微熟悉後,克服羞怯心理則可自然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