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嘟嘟媽成長記
-
2 # 田小田育兒說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而不是“他控”,關鍵在於要放下焦慮,尊重孩子,少一些控制,多一些鼓勵。
1.當孩子有權力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時,內心就會有責任感產生,責任感又滋生內驅力,幫助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所以家長要避免打著愛你的藉口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2.當孩子沒有控制好自己的行為時,家長要給予孩子充分的空間讓孩子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體會不同的情緒。一旦孩子體會到因為自己的行為而產生不良後果時,孩子就會在挫折中看清方向,學會如何做事。
讓孩子學會自控,幷不意味著家長完全放棄,我們要在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給予鼓勵與支援。
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多一份溫暖,少一些羈絆。
讓孩子多一些機會發現自己,找到自己,成為自己,自控力的培養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
3 # 隨心舞者小山楂
作為獨生子女的孩子,我特別明白孩子不聽話,什麼豆隨性的做法讓我 很無助。所以想過很多方法讓孩子更聽話,更有自控力。先說說孩子的兩大趣事吧。
1.有一次我家的親戚小孩來我家玩,大概8歲,正好帶我家孩子玩,結果呢?他要做什麼就讓親戚家小孩跟她後面做,親戚家小孩稍不答應,她就找到我告狀,後來,親戚家小孩玩了3天就要回去,實在受不了他了。可是本來人家準備待到暑假結束才回去的。
2.每天上班我必須得跟孩子說好再見,注意安全,但是最近我都是6:00就要去上班的,沒辦法。大概7:30左右肯定能接到我媽的電話,說孩子哭不停,一定要跟我說再見的,我就在電話裡安慰她一番才好。
3.孩子要是逛街時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定要買回家,要不然他就賴著不走了。
看來我是個失敗的媽媽,但許多媽媽同樣有這方面的苦惱,這也不是我特意慣出來的,孩子才兩三歲就懂得。後來我發現他還是怕他爸爸的。原來爸爸是這樣做的
1.遇到這種犟脾氣的,吃什麼要一次性吃完的孩子,先給他一頓打,有時棍棒教育還是有效果的。但是不要常用,這樣孩子會懼怕你,打要打在關鍵時候,讓孩子長長記性。
2.冷處理,不要在他哭和提出不合理要求時就去哄她,等他稍微穩定下來後再跟他講道理。
3.遇到小孩看電視成癮的,一定藥給孩子規定觀看時間,要不然孩子會看一天都不覺得累滴。
自控力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在生活中要一點點地約束孩子得行為,才能培養出有節制講規矩的孩子。
-
4 # GZ百味生活館
一. 教育中的這些場景:
場景一:你4歲的兒子和他6歲的哥哥又在吵架,不斷升級的爭吵聲告訴你,他倆從相處和諧的血肉至親又變成了不共戴天的敵人。
下面的情景並沒讓你感到吃驚:你4歲的小兒子一邊躲在角落哭泣,一邊用手揉著頭,毫無疑問,他的哥哥打了他;而你的大兒子耀武揚威地拿著會說話的巴斯光年,這是看完《玩具總動員3》後你買給小兒子的。當你問“出了什麼事”時,你的小兒子繼續飲泣,而老大隻輕描淡寫地說了聲:“我想要。”
場景二:你非常吃驚,你12歲的女兒告訴你,她改變了週六晚上的計劃,不和朋友們在一起了,她願意看護小孩!鑑於在過去的兩年裡,每週六的晚上到朋友家過夜,是她雷打不動的活動, 你問她為什麼。明顯地,小姑娘並不願意討論這個問題,她邊向自己的房間撤退,邊不耐煩地說:“而且,我想你願意我更有責任心些,賺點兒零花錢。”話音未落,她身後的門就關上了。
場景三:你和你的先生決定週六的晚上在外過夜,享受一下清靜的二人世界,你那18歲的兒子說他願意留守在家。週日你們回到家,兒子坐在門外的臺階上,還沒等你下車,他已經過來道歉。趁你們不在家,他請了些朋友來玩,但聚會很快就升級到了他無法控制的飲酒狂歡。最後在鄰居的幫助下,他解散了人群,但一盞燈已被打破,客廳的地毯上灑了些紅酒。你當然很生他的氣,但他看起來對自己更生氣:“我真的很抱歉,媽媽。我會賠弄壞的東西。”他並沒為自己辯護。
二.場景背後是什麼?
6歲孩子的還非常不完善,而12歲和18歲的孩子可以用語言尋求外界的幫助,來加強他們在自我控制的能力。
12歲的女孩不喜歡聚會中蠢蠢欲動的男孩的騷擾,她學會了自我控制中最有效的一招:打不過就跑。
18歲的男孩高估了自己的控制能力,但他知道如何求救,並對後果有深刻的反思。他在學習可以相信自己到什麼程度,誰可以依靠。
這些孩子都在以和自己年齡相襯的方式,加強他們的自我控制技巧,而這些努力讓他們可以很好地應對尚不完美的自控。
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曾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麻煩,但所有這些孩子,都在和自己的自控系統鬥爭。作為家長,最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幫助孩子建立並鞏固一系列自控策略。
二.培養孩子自控力,家長怎麼做?
1.可以做
給孩子樹立榜樣,教給他們什麼是好的自我管理策略。不要插隊,不要不耐煩地拒絕等待,不要闖紅燈。當孩子踏上自我控制的征程,記得把孩子的爸爸拉進來,他可以起到保護作用。
要捨得讓你的孩子嚐嚐痛苦的滋味。當他們面對越來越高的,但還能應付或勉強應付的挑戰時,我們要勇敢地放手。做父母最痛苦的經歷是,看著你的孩子糾結,還得忍住不伸出援助之手。
你那已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又把作業本忘在書桌上了,因為沒給他送去,害得他明明做完了作業,但還是捱了老師一頓批評,他回家後很生你的氣。不要打電話給他的老師解釋說明情況。
孩子們需要這種“成功的失敗”,這種失敗可以加強他們處理問題的技巧。對你年紀尚幼的孩子來說,這種三年級忘了帶作業本的‘失敗”,他還是能承受得起的。
當你的孩子能夠對大多數人說“不”時,別吝惜你的表揚。當你的孩子第一次說“每個人都(說謊、喝酒、抽菸),可我覺得那不好”時,是值得慶祝的。你的孩子在自我控制方面所做的種種努力,無論是當朋友搶了他心愛的玩具,他忍住不動拳頭,還是在學校沒聽朋友的唆去玩性遊戲,都值得你心生敬佩。不要過分插手,這種時刻應該完全“屬於’你的孩子。
2. 不可以做
不要奢望沒有你的引導,孩子就能自行學會如何自我控制。他們需要有人給他們演示如何轉換目標、如何轉移注意力、如何轉移精力。
“與其在這兒千坐著等醫生,我們幹嗎不看本故事書呢?”“旅途是漫長的,但我們可以看看,誰能第一個發現掛外地車牌的車。一當我不太高興的時候,我發現到外面跑一圈對我很有幫助。”
在巨大的沮喪把他們壓倒之前,我們要給他們解決方案。無法忍受的沮喪是個非常壞的老師。
面對孩子的壞心情,不要試圖弱化或不承認它。自我控制的很大一部分就在於我們有能力面對那種令人不愉快的感覺,同時尋求健康的解決方式。
如果一個面對重大考試的孩子,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焦慮,他就不會鋌而走險地作弊。現在不是說這種話的時候:“哦,別擔心了,不就是場考試嗎屍嚴肅對待孩子的不安情緒,想辦法幫助他們緩解焦慮(制訂學習計劃、請家教等)。即使有別的孩子作弊,你也要堅定他的信心:他完全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即使我們的孩子有了些自制能力,也不要放手不管。繼續關注你的孩子都交了哪些朋友,還有他的行蹤,保護他能經受同伴的壓力,不做出自毀的行為。作為回報,這為他們贏得了足夠的心理空間,使他們有能力思考和找到增強自控能力的方法。
記住,自我控制是貫穿我們一生的學習,我們永遠需要在這上面花精力。而家庭,是孩子們的避風港,是他們可以隨時補充能量的地方。
-
5 # 辣媽的養成日記
讓孩子將來能夠有所成就,這是所有父母的心願。作為父母,你覺得決定一個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是性格?是才藝?是智力?為了找到這個答案,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米歇爾教授做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他邀請許多四歲的孩子參與這個遊戲,遊戲規則很簡單,在房間裡放了很多棉花糖,在他離開房間的15分鐘內,沒有吃棉花糖的孩子會得到一顆作為獎勵。實驗結果是大多部分的孩子沒有堅持到15分鐘就把棉花糖吃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熬過了。14年後他找到了當時參與棉花糖實驗的孩子進行後續調查,發現當年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更具備競爭力,在事業上更成功。
媽媽們每天都會面對諸如“孩子玩手機玩電腦,說好只玩一個小時,但玩著玩著就停不下來,作業也不寫了....怎麼辦?孩子做事虎頭蛇尾,沒堅持兩天就放棄了,練琴是這樣,跑步是這樣,就連喜歡的舞蹈也常常拖著不肯去跳。”的非常典型問題,這些問題反映出來的就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怎麼才能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呢?分享給你5個有效的方法。
信守承諾:很多父母為了圖省事常常給孩子開空頭支票,比如,你聽話媽媽就獎勵你個玩具,可事後根本不去兌現,這種欺騙行為使孩子的自控力受到負面影響,潛意識裡對父母的承諾不信任,慢慢樹立起延遲享受不如現實享受的思維,所有父母們一方面要掌握訓練孩子的延遲享受獎勵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
反習慣遊戲:很多小孩子都玩過紅燈停綠燈行的遊戲,家長喊紅燈,孩子就停著不動,喊綠燈孩子就可以走,為了鍛鍊孩子的自控力,可以改編一下這個遊戲,比如給孩子放音樂,音樂響起來就跳,停下來就不動,然後再改成音樂響起來停住,停下來就跳,這種反習慣的遊戲目的就是訓練孩子注意力和抑制衝動的能力。
角色扮演遊戲:家長們都有一個感受,讓孩子靜靜的呆上兩分鐘特別困難,你告訴他你現在是國王,要守住你的城堡,他可以呆上五分鐘一動不動。因為角色扮演都是有規則的,孩子會非常認真的對待這些規則,在遵守規則的同時,就達到了訓練的目的。角色扮演的遊戲場景很多:醫院、商店、學校、市場等等,父母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設計。
做好計劃:計劃能力強的孩子,自控力都比較強,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培養孩子做計劃的能力,逛商場的時候,計劃好買什麼不買什麼買多少,這樣就能避免撒潑打滾的情況出現了。家長在計劃上同樣要有自控力,不能隨便打破計劃,這樣反而會影響到孩子。
學一門外語:學多種語言是為了讓孩子在說一種語言時,必須抑制另一種語言的干擾,而自控力本質上就是抑制誘惑的干擾,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目標上,雙語的孩子一開始就練習他的自控力了,因為他們比單語的孩子自控力強也不足為奇了。
孩子往往更貪戀當下的安逸,很少願意犧牲掉眼前的快樂、舒適,去換取日後的成功和幸福。但是當孩子能夠放眼未來,勇敢的承擔當下的責任,他們就會知道,那種高度的自律帶來的是高效率、高自信。同時也會帶給他們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和更大的自由度。
終有一天孩子會明白,自控比放縱更幸福。
-
6 # 積木育兒
自控力,也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指一個人為了達到長期目標,能夠主動調節(或壓制)某些行為衝動或慾望的過程。當面臨著某項任務時,我們通常需要抵制一定的誘惑和衝動,比如在看動畫片之前需要先把作業寫完。
棉花糖實驗提到自控力,往往會讓人想到一項經典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美國心理學家招募了一批學齡前兒童,研究者讓孩子們獨自坐在房間裡,桌上放著一塊棉花糖,研究者告訴小朋友,他不得不離開一會,如果可以耐心等他回來,就可以得到兩隻棉花糖。然後研究者關上門走出去,有的孩子立馬吃掉了糖,有的孩子忍了幾分鐘後吃掉了糖,有的小朋友則試圖通過蒙住眼睛、唱歌和踢桌子來轉移注意力,最後堅持到底沒有吃糖。之後的半個世紀裡,實驗人員跟蹤並研究這些孩子的成長軌跡,發現那些堅持到最後的孩子,在校期間擁有更好的學業成績,工作期間表現出較強的社會競爭力、較高的工作效率。
理解孩子的慾望現實中,很多家長訓練孩子自控力的方式,是讓孩子自己去壓制和對抗自己的慾望,比如孩子想要吃糖,媽媽說你需要等5分鐘再給你,時間還沒到呢,你怎麼就忍不住呢。這會讓孩子覺得:我“想要擁有某些東西”是不對的、羞恥的,或者,我需要乖、聽話、順從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孩子的自控力不是他壓抑自己的需求去討好父母的能力,而是孩子發自內心的控制自己行為的努力。對美好東西的“嚮往”和“渴望擁有”是人類的本能,也是一種最美好的期待。我們不應該因為孩子的要求多、無理,就無視它、打擊它,同時,還逼迫孩子去否定它。讓孩子們逼自己不去喜歡糖、不去喜歡看電視、不去喜歡想要的玩具。
當然,一味的滿足也是不對的。嬰幼兒原始的慾望是無窮的:吃完一個冰淇淋,還會再要一個;家裡有一模一樣的玩具,超市裡看見還想再買;看到別的孩子吃棉花糖,他哭鬧著也要吃,這時,我們需要有策略地幫助孩子。
自我管理的策略父母更應該教會孩子地是如何有策略地進行自我管理,教會他方法,讓他學會改變思維方式,去克服這些誘惑,欣賞孩子控制自我而做出的努力。
就像棉花糖實驗中的那些小朋友做到的:或者把椅子搬遠一些,持續的敲打凳子享受自己製造的撞擊聲;或者玩假裝遊戲,讓自己始終保持忙碌狀態;或者放聲唱歌,讓自己不去想棉花糖。
其實,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一套“冷—熱系統”,“熱系統”指那些讓我們頭腦發熱的誘惑,“冷系統”指帶有策略性的冷靜思考。我們可以透過啟用理性的冷系統,抑制衝動的熱系統,比如孩子吃完一塊糖,還想吃一塊,這時父母需要幫助處於“熱”狀態的孩子冷靜下來,可以和他說,寶寶可以做些什麼才能不吃它呢,也許我們可以把這塊糖藏起來。
-
7 # 希樸羊
根據發展心理學研究者楊麗珠教授的理論,兒童的自我控制是指兒童自主的選擇目標,在排除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控制、調節自己行為的過程。發展心理學研究者謝軍的研究結果表明,3-5歲是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
目前,綜合大量發展心理學研究結果,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自控能力的發展有著直接而顯著的影響作用。研究表明,民主型教養方式的父母是促進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發展的最好的教養方式。民主型的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積極肯定又具有原則性,對孩子提出的要求與願望進行積極的迴應,對孩子的不當行為主要以原則性的說服、示範來規範兒童的行為舉止。研究表明,民主型的教養方式有助於孩子形成合作、自我控制的個性,也易於培養兒童建立內在的行為自律準則。
此外,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放任型的教養方式是促進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發展較弱的教養方式。放任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控制不足,缺少必要的規則教育,因而這種教養方式會導致兒童出現任性、缺乏獨立性、缺乏責任感、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學研究表明,專制型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高控制,表面上看會促進兒童有一定的自控力,但其實對於促進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最後,研究表明,冷漠型教養方式是很難促進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發展的教養方式。冷漠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待孩子缺乏基本的感情的投入,對孩子缺乏最基本的關注與瞭解,更缺乏對孩子的行為控制,這種教養方式會使兒童形成目中無人、自以為是、攻擊性強,不良行為較多而自控能力差。
-
8 #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孩子自控力不好,是普遍現象,是正常現象。
科學表明,自控需要消耗非常多的能量。自律自控是有代價的,它會讓人處於一種“自我損耗”的狀態。處在這種狀態時,你的意志力更薄弱、慾望更強、對事情更容易反應過激。專家說,長期自控對健康的影響等同於慢性壓力。
孩子如果長時間處於自控的狀態,就會出現“失控”的情況。大家經常發現的孩子上課一段時間之後,不自覺的會走神,會做小動作,其實就是自制力薄弱之後的“失控狀態”。
如何提高自控力?根本的目標是把行為變成習慣,變成自覺行為,成為習慣。凡是需要孩子長時間動用自控力的情況,都會出現失控狀態。
課堂上的諸多問題,比如:走神,做小動作,說話等等,根本原因不是自控力薄弱,而是沒有養成好的習慣。
比如走神,可能是上課的內容沒法聽懂,那麼大腦就會出現逃避現象。就好比大人去做讀一本很晦澀的書,時間一長也會出現走神現象。
做小動作,是平時沒有養成長時間安靜聽講的習慣。孩子日常生活中,比較任性的做事情,沒有形成依照規則,等待的習慣。
培養自控力有以下幾種方法供您參考:1、不要一次要求太多
我們管教孩子時,要考慮到他的自控力損耗的情況。很多家長在給孩子輔導作業的時候,一次提出了多個目標,甚至是完美的目標。你要認真看題,不要粗心,寫字要好,計算要全對,寫完要檢查。
但這套程式還沒有形成自動化之前,你一次性提這麼多要求,需要消耗孩子極大的能量。而一旦能量消耗得差不多了,孩子就會出現錯誤。當孩子一有疏漏,你又批評指責,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主的能力。
2、自控力可以部分遷移
自控力有個特點,一個人在小事上如果練出了自律,那麼他在大事上也有同等的自律水平。比如,把屋子收拾整潔是有用的,環境的有序,有助於讓我們的行為更有序。
這也是我為什麼經常強調要讓孩子做家務的原因。
3、在遊戲中練習自控力
遊戲都有規則,有等待,有接受懲罰。孩子多參加集體遊戲,可以有效的提升自控力。前提是,孩子在遊戲中遵守規則,而不是自我為中心。
4、延遲滿足
很多時候,孩子對某個慾望比較強烈,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大的獎勵,但是必須要過一段時間得到。這是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可以一定程度上鍛鍊孩子的自控力。
5、轉換場景
很多孩子在超市的時候,鬧著買一樣東西,這時的衝動非常強烈。你可以考慮跟孩子說,來,我們站到超市門外商量商量,或者說,咱們先出去辦點別的事,然後再談這個事情。當場景變了,剛才的衝動就會變弱,孩子需要動用的自控力就小了。
6、最後一點,理智
這一點,需要孩子具有理性思維之後,能夠透過自己想通來說服自己,一般需要大孩子採用。
回覆列表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不如說先培養家長的自控力。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爸爸媽媽的自控做的很好,那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下,孩子的自控能力也不會差。如果只是一味要求孩子,不約束自己,那隻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再多的說教也是事倍功半了。
舉個例子,比如說,父母一回家就手機不離,購物玩遊戲,把應該有的親子互動,或者是答應孩子的事情拋到一邊,這就是缺乏自控力的表現。等你要求孩子的不玩手機認真寫作業的時候,你的話還有多少說服力!再比如,家裡父母沒有收拾,又髒又亂,生活沒有秩序,那你怎麼能要求孩子不丟三落四,做事邏輯清晰呢!
所以,自控力不是隻交給孩子,更是管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