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667185315

    拖延症這個詞的最初亮相是在愛德華·霍爾出版於1542年的書裡。幾乎是相同的年代,正處於明清交替的中國,一位名叫錢鶴灘的學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而到了競爭激烈的現代,拖延症卻越來越走入大家的視野,甚至成為很多人無法消除的苦惱。我們就以拖延症為題,在山東大學在校生之中進行了調查,本研究內容包括:首先涉及到山東大學學生拖延的現狀,即拖延的普通性問題,儘管我們發現拖延在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普通存在,但是到底山東大學學生這個群體的拖延程度達到怎樣的水平?是否大多數同學在學習中都會拖延?其次考慮到拖延的原因,影響拖延行為的因素很多。有研究發現自我調節失敗是學習拖延產生的原因,個體因不能對自我進行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導致任務不能按時完成,從而造成拖延。而對拖延這一概念的核心定義與時間密切聯絡: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錯過最佳任務完成時間的拖延行為。在已有的經驗之中可以得出時間管理和拖延是密切相連的,因為只有當一個人有準確的時間觀念和對時間的良好控制,才能更好的利用時間來減少拖延這一行為出現的頻率,對於大學生拖延原因的研究發現,害怕失敗和厭惡任務是大學生拖延的主要原因."而對於山東大學學生而言,這些是否同樣造成他們拖延的原因?再次是對於影響拖延因素的探討,什麼將影響拖延行為呢?最後涉及到拖延引起的後果,國外大量研究發現拖延會造成學生不能完成作業,有較差的學業成績等現象,而這種現象會發生在山東大學的學生中嗎?

  • 2 # 瞌睡的貓

    拖延的原因有好多種,不一定是懶。

    有的可能是,追求完美害怕做了不完美;有的可能是畏懼開始;也有的可能是因為事情,求太高太強,不知道該怎麼做;有的可能就是想逃避,做那些不願意做的事情。

    拖延的原因多種多樣,不能簡單的以一個懶字來概括。不過拖延與否於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是正相關。所以我們面對拖延的時候,也不用太糾結。

    不管因為什麼原因拖延,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拖延。

    首先,要正面認識和麵對拖延。

    拖延的人與不拖延的人,其實是兩種人類,好像是天性一半,也許無法徹底改變,所以,一定要形成一種正確健康的自我認識,並且,巧妙的利用這種天性中的一些因素,為自己服務。

    當你接受自己的拖延症的時候,也許與擰巴著面對這種天性要舒服的多。

    二、降低標準,放棄完美主義。

    對於很多完美主義者來說,在接到任務的時候,給它設定一個什麼樣的標準,非常重要,最好的辦法就是,降低標準,把事情做到“還可以”,而不是“最好”,就會讓你立即開始。

    三、找好節奏,規劃自己的任務清單。

    分別列出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事情。

    對於不能做的事情,如果,確保一天不做 就把它劃掉——這樣可以增加成就感和自信心。

    對於自己需要做的事情,牢牢記住一句話“讓開始也比不開始好”,然後想把事情拆解成小事情小目標,一點一點的完成。

    不要為自己的拖拉而過分的難受,推薦你看一本書《拖拉一點也無妨》。也許看完你可以有更多的收穫,更容易從心裡接受自己的拖拉行為。

  • 3 # 小怪獸啊

    我覺得不一定是懶。懶就是懶得做,什麼都不想動,但是拖延症它是自我調節的一種失敗。在明知道後果的情況下還是選擇延期做這件事,不是說不做,最後結果還是會做,但是做的話效率質量都會直線下降。影響拖延症的實質就是1.環境因素 拖延者往往抵抗不了外界的誘惑尤其是娛樂方面的誘惑 2.任務特徵 如任務難度 越難的拖延的時間就越長;獎懲時限 如果獎懲得當會大大縮短拖延時間;任務厭惡程度 如果對這項任務很厭惡乏味 那麼就會逃避它,如果逃避不了會拖延時間更久。3.個體差異 如自我設阻 焦慮等 所以我覺得拖延症的實質不一定是懶。

  • 4 # 江湖小二

    生活中的你,每次洗完澡,衣服襪子拖著不及時洗,泡在水裡,越積越多,結果第二天沒衣服穿了。

    每天都決定去跑步,卻一直拖著不去,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身材越來越胖,體重越來越重。

    每天晚上決定要早起讀書跑步,第二天卻仍然起不來,睡懶覺,結果晨跑都要拖到下午去了。

    每次放假,你都打算去哪裡哪裡旅遊,計劃好了卻一拖再拖。

    但拖延症的實質並不是因為懶。

    這種拖延的本質則是--自制力和執行力。沒有強烈的時間觀念,所以讓一些很小的事情一直處於未完成的狀態,導致讓我們生活中不得不接受而必須接受的事情上轉移,而且是合理化的轉移。

    3個簡單方法教你拯救該死的拖延症

    1.每天晚上給自己制定第二天的工作時間計劃,時刻提醒自己。

    2.每次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任務,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

    3.將重要的工作安排在一天當中效率最高的時候。

  • 5 # 菲兒YF

    不一樣!

    讀過一本書《拖延心理學》,

    真正完美主義的人是知道自己一定會犯錯的。

    有些人會透過藉口去合理化內心的一種憤怒或者不安,繼而獲得一種控制感。很多人喜歡跟時間賽跑,而跟時間賽跑會給予這些人一種快感,同時,控制時間的感覺是會上癮的。

  • 6 # 每天衡陽

    如果按細點劃分的話,拖延症可以理解為事情拖到最後的時間節點才會去做好。而懶的話是根本不想去做事情,結果可能就是事情沒完成。兩者從事情完成的最後結果來看是不一樣的。

  • 7 # 暖心理

    拖延的根源不是懶,是完美主義。拖延場景一:每年年底的寫總結時,總是發現年初列的一大堆目標和計劃,跑步健身減肥,閱讀寫日記記賬學新技能,等等,不是完全沒有開始的,就是沒有堅持超過一星期的。這型別的拖延是定了計劃沒有完成的拖延,而這型別拖延的特徵就是愛定計劃,且所計劃的都是非常讓人熱血沸騰的讀100本書,寫50篇讀書筆記,或每天跑步…這背後的“完美主義”便是期待自己一年之後完全改頭換面變成另一個人。他們“苛刻”地要求自己全方位地進步,且每天堅持不懈。

    於是,最常見的便是在開頭的時候熱血沸騰,堅持一個星期後因為累或因為其他的原因中斷後,便很難再繼續下去。因為“完美主義”的他們不能接受自己有“不完美”的狀態,一次的中斷會給他們帶來沮喪、自責,也讓最後即便堅持下來的結果沒有原先設想的“完美”,所以他們會更傾向於自動放棄這一項計劃。

    拖延場景二:老闆/老師佈置的任務/作業在一週後要交。這時候的拖延是遲遲不願意開始,背後也是完美主義在作祟,比如會把“任務完成”等於“完美地完成任務”,於是腦海中浮現出達到那個完美的狀態,自己要付出的努力和代價都是非常大的,一想到那個付出的過程,就非常的心累、挫敗。這種場景下,很容易被誤以為是“懶”,但其實真正的“懶”是敷衍了事,才不會想什麼完美完成。拖延場景三:還是場景二中的“老闆/老師佈置的任務/作業在一週後要交。”而另外一種拖延方式是,已經開始去做這件事了,但是會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在完成這件事的前期工作上,比如把一切都調整到最“完美”的狀態,包括本來只是想收拾下桌面,然後竟然把整個辦公桌打掃乾淨了;準備一壺茶或手磨咖啡,然後發現杯子不夠好看,於是逛了一上午的淘寶買杯子;或者就是一直停留在前期的資料收集階段,且常常收集著收集著就偏離了主要內容。

    這個的背後依然是“完美主義”作祟,要最好的狀態來完成任務,任務的各方面也要“最完美/完善/周全”地被考慮到,然後最終發現時間就在自己的準備前期工作中溜走了……

  • 8 # 心夥伴

    生活中經常會聽見有人說自己是懶癌患者,做事情喜歡拖延,不到最後一刻就不想去完成任務。比如你有一篇論文要完成,這個是個大工程,你提前三個月著手去準備,並且提前做好了規劃、信心滿滿的覺得自己一定能完成它;然而一個月過去了,你還沒開始下筆,安慰自己還有時間;日子又飛快過去了,直到有一天你發現離提交日期只剩一個星期,你突然腦袋警覺起來、開始高速運轉,終於在這昏天黑地的一星期中趕完了論文,質量也可想而知不夠理想。這便是拖延者的常態,並且這種習慣性的拖延會給其生活、學習帶來困擾。

    值得注意的是,拖延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只有到這種拖延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並隨之帶來例如長期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時,才能具有臨床診斷上的意義,稱之為拖延症。

    拖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並不都是因為懶。還有一種拖延是由於過度的追求完美所引起的,常常會表現出一定的強迫傾向。具體而言,這是一種過度追求完美的不健康狀態、腦海中始終想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苛求事情不能有瑕疵、否則會覺得難以容忍。這種不合理信念導致患者做事情前難以開始,想要追求每一個步驟都完美,反而因此猶豫不決,生怕自己做錯了哪一步。正是因為強迫性的對完美的苛求,使得他們把事情一拖再拖,始終難以開始。而長此以往,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要意識到,有時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 9 # 青音約

    拖延症其實是一種把事情推後,然後影響了事情的正常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可能產生焦慮消極等情緒的一種行為。拖延症和懶有區別,也有聯絡。

    區別在於,一件事情來臨的時候,懶是不想去做,然後就拖著,但是拖延症是想不著急,以後再做,然後拖著。雖然看似一樣,但是出發點其實是不同的,可能也會影響後續處理事情的方法。聯絡是都是影響了效率,可能導致了消極的情緒。

    無論是懶惰還是拖延,還有一個影響因素,就是習慣。二者都和習慣的養成有關,當你工作中拖延了幾件事,感覺不錯,可能就開始養成習慣了。所以對於拖延,更重要的是改變習慣,習慣的影響是更重要的。對於拖延症,還有人格心理學從人格入手,比如大五人格,哪些人格是更易拖延。所以拖延也有些先天的因素在裡面。

    無論是和什麼有關,是不是懶惰,原因都是次要的,改變拖延才重要。首先要接受拖延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現象,誰都知道不去做事,歇著最好,這樣的認知方式能幫你正確對待拖延。其次就是改變習慣,每天列一個清單,是工作或者學習中常常遇到事,每天一件事不去拖,遇到了就去做。這樣時間久了就養成了好的習慣,拖延也會越來越少。拖延其實不可怕,不耽誤正事,不造成心理的焦慮,緊張,少些消極情緒其實就夠了,習慣的養成是為了關鍵時候不讓拖延拖累我們。

  • 10 # 夯七婚戀指導

    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很多人以為拖延症的根源是懶,實際上,懶只是拖延症的表象之一。實際上,拖延的人內心是十分痛苦的。他們並不喜歡拖延,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及時做事情。那麼什麼才是他們拖延的根源呢?不同的人拖延的原因不同。

    如果說比較根源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

    1.完美主義。可能很多拖延的人搞不懂,自己總是把事情搞得很糟,為什麼會是完美主義者。而實際上,拖延的人對自己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其實這樣的完美主義者是適應不良的。他們雖然對自己要求很高,但同時也不允許自己犯錯。這就導致了為了不犯錯,在他們沒有100%的把握之前,很難付出行動。於是就導致了拖延。

    2.爭取對自己時間安排的控制權。有些人對掌控時間這件事情非常敏感,他們不願意別人來掌控自己的進度條。所以,這時候會有一種逆反心理,覺得如果按照別人的步調去行動,違反了自己的意願。因此,他們選擇拖延,只是為了獲得自己對這件事的控制感。

    3.生理節律。這跟每個人的生物鐘有關係。比如,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效率高的時間段。有的人早上效率特別高,有的人深夜效率特別高。有時候因為內分泌的週期性變化,也會影響我們的效率。假如我們總是在自己效率最低的時間工作,當然就效率低下,讓人消極沮喪,也就變得拖延了。

  • 11 # 戴景暉

    這個不一定。我個人認為,一是當事者根本就不想做,但又不能不做,有牴觸情緒。再就是胸無大志,沒有責任心,渾渾噩噩,好吃懶做整天混日子的人。正所謂:栽種思想成就習慣,栽種習慣成就性格,栽種性格成就命運。

  • 12 # 唐麒

    怎麼說呢,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沒這麼絕對,我只能說,不同的人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

    有一種人拖延症是懶。但是對於另外一種人,拖延症一定不是懶。我大體說下自己的看法吧:

    一,談到拖延症,可能就會想到一些上學啊,上班啊老遲到看起來很懶散,沒有進取心的人,

    然後做什麼事情都是能拖就拖的,也不願意跟這種人打交道的。

    二,如果拖延的狀態一直存在這個人身上,那麼我可以說這個人一定是存在懶性和惰性的。

    如果只是在這個人身上近期發生的,那麼可能跟他遇到的人啊,或者環境啊,或者她內心真實的一些想法都有關係的。

    譬如環境讓他很壓抑又不得不在這裡上學或者上班等等狀況都有的。

    三,我要說的是如果是家長髮現孩子突然這樣,那麼就先安靜的跟孩子好好談談,看看問題出在什麼上面,要及時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四,如果是自己發現自己有這方面狀態,那麼也要趕緊自己好好分析問題出在哪裡,心理狀態嚴重的建議還要看看心理醫生的哦

    好了,今天這個問題就先寫到這裡吧。

  • 13 # 梅姐baofu

    每個人一開始都會有拖延的,這個不是懶,是人性!

    人性本如此!

    小學的時候放寒暑假,要做暑假寒假作業,有的小朋友會在拿到作業就寫完,然後就可以好好玩了。那有的小朋友就先玩,覺得時間還多,可以慢慢做,最後在開學前一兩天,甚至是開學前一個晚上才急匆匆的寫。

    人性如此,到了後面為什麼有不同呢?這跟父母的教育有關係!

    到了長大了,工作了,工作上的事情也是同樣的。有的從小教育好,就會養成自律的習慣,提前做好準備!開始讀書後與父母教育有關,更多的是與學校教育,還有自我汲取知識有了。多讀書養成好自律的習慣,就不會在事情上拖延了!

    自律會讓你的人生開掛!

  • 14 # 原來如此何必憂傷

    拖延症不是懶,但卻因懶引起。

    其實現實當中有很多人有這種情況,打怵去做某件事情,也害怕事件的結果對自身造成的影響和後果。可能是因為你沒有從事情上獲得滿足感,不能給你帶來做事的動力。給我一根槓桿,我感撬動地球,這個是何等的豪言壯語。

    其結果就是你已慢慢習慣,做事拖延,不會積極主動,在他人的催促下,更滋長了你的厭煩心理。如何讓自己動起來,可能第一就是要感受壓力,當然這肯定是正向的激勵,比如,就像有物質方面給你帶來的刺激,如何不能提升,如何不去做,在加上事情本來就對你沒有難度等等。

    有人曾經說過:如果我們選擇承認自己的恐懼,儘管害怕,卻發現我們的內在景觀中有另一種“存在的勇氣”讓我們繼續下去,我們不會屈從感覺良好,那麼我們已經朝著戰勝拖延邁出了第一步。

    加油!GO ON!

  • 15 # 心理師高霞

    首先,要說明一件事。雖然我們常說“拖延症”這三個字,聽起來好像和抑鬱症,自閉症一樣,是個心理疾病。但是實際上,拖延症本身,是個被造出來的詞,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詞彙。

    之所以稱它為“拖延症”,是因為這個現象實在是太普遍了。比如說,早上該做的作業拖到了下午,今天該寫的報告拖到了明天等等。咱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拖延的現象。

    雖然,拖延症並不像抑鬱症,和厭食症等是真實存在的疾病。可是,拖延症在嚴重的時候啊,不光會影響我們的效率,甚至會影響我們的心情。

    那麼拖延症是怎麼來的呢?是因為懶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然不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從生命誕生開始,就會主動積極的向外探尋著周圍的世界,求生的本能也就是內在驅力,讓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勤快”,也就不可能存在懶的狀態,之所以在某種時刻我們覺得自己懶,一種是我們的能量投擲到其他地方了,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我們再其他地方別樣的勤快。比如打遊戲的時候,或者看小說的時候等等。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能量投擲出去但失敗了,例如小時候無法與母親有比較好的親密連結的孩子內心裡常常會產生強烈的分離焦慮,甚至嚴重一些的會有被拋棄創傷,由於在最重要的關係裡沒有被很好的接納、呵護,而在兒時就學會了帶著孤獨和焦慮不安的感覺一個人面對生活,也就是一開始學習“投入”一段關係時失敗了,慢慢長大了去試著“投入”任何關係都變得焦慮不安。

         從精神分析的客體關係角度來講,媽媽是世界上第一個客體,是那個應該接住我的能量和需要的人,如果她可以做的很好,孩子就會感覺可以自由的伸展自己的能量,可以全情投入而不用有任何後顧之憂,投入情感和精力是一件安全、快樂、享受的事情;長大後,這樣的投入模式就會延伸到與工作、以及與其他人等建立的關係中;否則的話就會一想到要“投入”某件事或關係就會被喚起這種焦慮不安,潛意識會憶起曾經全情的投入是痛苦的、不快樂的記憶,因此就會出現各種拖延症,拖延症真正的含義就是沒有足夠的能量去投入,害怕去投入。

  • 16 # 慎獨5835

    解除拖延症

    方法一 : 做計劃的時候,一定要做一個自己完得成的計劃,絕對不要做完不成的計劃。

    那有人說了:我們又不是傻瓜,我們為什麼要做一個自己完不成的計劃呢?但我相信這個世界上跟我一樣的傻瓜有很多。

    我曾經在讀書的時候喜歡做這樣的計劃: 早上5:20起床,5:20到5:40洗漱,5:40到6點幹嘛幹嘛…6點到7點幹嘛幹嘛…7點到12點去上課…12點到1點幹嘛…然後晚上幹嘛……在讀書期間,我們很容易做這樣的時間規劃表。

    那我們上班之後也很容易做這樣的規劃。下班之後讀書三小時或者一年讀20本書。哎,那一年讀十本書吧,十本書好像也不是很多,一年有365天呢。我這個計劃拿出來,說我這個計劃過分的人也不是很多,大家都覺得還蠻合理的。但我告訴你們,這以上兩個計劃就是我絕對完不成的。

    我在上學的時候就做這些計劃,可能一天是可以的,兩天也是可以的,但是第三天的時候發現自己睡過頭了,或者是第四天中午,本來規定好要去學習的,但是我有一個朋友不開心,要來找我聊天。再過了幾天本來規定晚自習要寫英語的,但是因為太困了,睡著了。等等,就經常會完不成這樣的計劃,完不成的時候呢,就會有嚴重的負罪感。

    等到下次去執行這個計劃的時候,比如第二天早上沒有起來床,就會想說,要不今天算了吧,反正以後每天都要這樣子。你知道很可怕的一個思維習慣是什麼?反正以後每天都要這樣,那我今天就不要了吧 ; 反正我給我自己規定了,整個暑假都要學習,那我第一天能不能就玩一下; 反正我已經做了計劃了,要改變了,從幾號要幾號我要努力讀書,所以我今天就不讀了吧。

    “反正以後……”,這四個字,是一個很可怕的想法。

    所以我們做的這個計劃,如果根本就完不成的話。我們就會放棄了,就會感到很挫敗。間接帶來的後果是挫敗感,直接帶來的後果是拖延。

    還有,一年讀十本書這個任務乍眼一看,是不多的,但是這個任務也是完不成的。對於很多人來說,如果你不做規劃的話,一年下來根本就讀不到十本的。真的,一年下來能完完整整讀的書,只有兩本或者三本。甚至有些人一年連一本都讀不完。

    所以對很多人來說,如果做一個我們根本完不成的計劃,就等於在選擇痛苦小路的路口設了一個很大的路障。路障就是你知道這個任務很難完成,所以就選擇了拖延。

    所以它的解決辦法是什麼?解決辦法就是大家一定不要高估自己的執行能力。我們要根據自己以往的工作習慣,學習習慣,讀書習慣,來制定一個自己絕對能完得成的計劃。如果你在過去一年連一本書都讀不到,你憑什麼能認為自己今年就一定能夠讀十本呢?所以你應該做一個小計劃,要提倡小計劃。我今年一年就只讀一本書。

    那我在要開始任務的時候,我以前啊,要讀書的時候想到一年要讀十本書,好多的呢。反正一時也讀不完,我就去幹嘛幹嘛吧 ; 而現在呢,我一年只要讀一本書,想到這個計劃很快就能完成。我就不要拖延了,我就趕快把它完成吧。

    你看,我以前就把我一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的,我覺得根本就完不成,一完不成就有挫敗感。

    現在我不了,我現在會很愉快地開始我的任務。因為我現在給自己規定的是每天早上8點起床,八點鐘起床的時候就會很開心。或者我規定我一個星期只有三天5:20起床,其他都八點起床。那我就想,一個星期七天,我規定自己其中三天5:20起床,那我就趕緊把這三天完成吧,那我以後就可以八點起床了。所以這就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做一個絕對完的成小計劃,這樣我們才有動力去完成它。

    否則你給自己的計劃很大,根本就完不成。一來你不想開始,二來即使你開始了,也沒有成就感,就想繼續拖延。

    所以我們一定要根據自己以往,工作,學習,讀書的習慣,切合實際去做一個絕對完的成的小計劃。因為你知道自己絕對完的成,馬上就能夠獲得成就感,所以你才能夠及時開始。這個辦法是我覺得最重要的,直到現在我還是這樣。

    我現在做計劃絕對不會高估自己了,我不會給自己制定每天回家要讀書三小時的任務了,我現在每天讀書,只讀一小時。讀完了就不讀了。說實話,我是不是喜歡讀書呢?作為曾經的學霸,現在的工作狂人,在讀書和看電視之間,我也是更喜歡看電視的。所以我現在就規定自己每天只讀一小時,讀書軟體上刷一刷,很快一小時就讀完了,然後今天就很開心,完成任務了。

    相反,如果你試想一下,我制定一個計劃,我天天都要讀書。那我突然感興趣一個劇,這個劇每週三更新,那我週三肯定就不能完成任務了。所以做這種計劃,結果完不成,就會越來越拖。所以做這種很難的,根本完不成的計劃,結果並不理想。不如你做一個絕對完的成的小計劃,最後你會發現結果十分驚人!如果說一年讀十本書,這個計劃我完不成,但是透過每天只讀一小時,就可以完得成,這個效果是非常驚人的!

    所以,第一個原則,做一個絕對完的成的小計劃。

    第二個原則是什麼呢?給你的任務做一個重要性排序。很多方法都提過,要給你的任務做一個緊急排序,重要性排序。但是我跟你說,光排序這個事,就浪費好多的時間。因為我這個人的性子又比較急,所以我就沒有辦法耐著性子給所有的事情排序,我只能夠給我今天要做的事情排序。

    為什麼要排序呢?就是為了避免,用不重要的任務來代替重要的任務,延遲重要任務的開始。我前面舉過例子,比如說今天又要洗衣服,又要工作,顯然工作比洗衣服重要。但是當我們拖延症犯了的時候,我們可能不會直接去打遊戲,而是會去洗衣服。因為你覺得洗衣服也是你的任務,所以就非常心安理得的去洗衣服,當衣服洗完發現工作沒做,作業沒寫。因為那個時候你的警惕性非常差,當你打遊戲的時候你還會一直警惕性非常高說:打遊戲不行,打遊戲是不對的,要去工作了,再不工作,明天要挨老闆批了。

    但是如果你做的那個事情本來就是應該做的。比如說有兩項工作,一項工作是你真正的老闆要求你做的真正重要的工作 ,另一份工作是一個你可做可不做的工作,或者說它也應該做,但是很簡單,沒那麼緊急。這個時候你就會很容易用那個簡單的來替代,真正的工作。而且你在做的過程中,警惕性還特別的差。因為你覺得這也是你應該做的。

    所以第二個原則的目的就是提醒大家要警惕了。我現在也是這樣,會本能的用簡單的事情去代替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給大家上課這件事很重要,給我們公司買一個辦公桌,這件事也很重要。顯然買個辦公桌這件事就比較簡單,然後我忍不住就想說 :先公司東西買了吧,再去做這個課件。但是如果我以前不知道這個原則,就會不警惕。現在就會特別警惕,告訴自己不能這樣,辦公桌什麼時候都能買,必須要先把這個ppt做了。

    原則三就是拆解任務,為你的任務列明步驟。在我們選擇痛苦小路的時候,我們不能讓入口一團糟。所以這個原則是為了解決,沒有頭緒,無從下手的狀況。就是拆分一下,看看都有哪幾個部分需要完成啊?這樣就比較清楚,知道里面有沒有你喜歡的部分,擅長的部分,和你能做的部分。

    我原來看過一個方法就是,要從最難的開始,先吃掉最噁心的部分。但是我去實驗了之後,發現這個方法對我並不好用。我無數次早上起床的時候,也打算先做最難的那個部分,先做我最不想做的那個部分。然後完成之後,我這一天就會很幸福,很輕鬆了。但是你根本就無法克服那個“不想幹”的本能。因為那個事情本來就不好,不喜歡非常難。所以這個方法在我身上根本就不能起效果。

    所以我想說就不要這樣子了,因為我覺得進入狀態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如果你能一點一點的把這個事情幹完也是行的。總比你一直都不開始要好。

    1️⃣我就想著把任務拆分一下,我在學生時代是怎麼拆分的呢?比如我晚自習有三個任務,政治英語和數學。但是這三個作業我都不想寫,那我們如何去克服拖延的問題呢?我一想到這三個作業,就覺得好多啊,一團糟,不想幹。

    這裡我要提醒一下,我們要對付的拖延是針對自己不想幹的事情,我們想幹的事情是不存在拖延的。所以我們是從我們不喜歡的任務當中,拆解出自己喜歡的部分,擅長的部分,能做的部分。比如數學,英語和政治三門我都不喜歡,如果我喜歡的話,就不存在拖延的問題了。所以我要從三門都不怎麼喜歡的任務中拆分出自己不討厭的,甚至有點兒喜歡的部分。

    比如說我數學作業呢,函式部分還是可以寫的。那麼我就轉變我的思路,我以前三門作業一擺,不想幹,結果什麼都沒做。

    這三門作業我是都不喜歡,都不想做,但是我能不能先做自己喜歡的那一部分呢?那我就把函式這部分先抽出來做了。做了之後,你就會有一個狀態。真的會往下多做一點的,要多做一點的時候你再想一下,剩下的有沒有我不那麼討厭的了?……就像這次這樣,一步一步的,把自己覺得很難得很重的那個任務給吃掉。

    當然在吃掉一半的時候,你會覺得好累啊,不想幹了,你可以休息一下。但是你會發現,即便是這樣,也比你拖延什麼都不幹要好而且當你休息完了之後,你重新開始這個過程。你看看剩下的任務當中還有沒有自己不討厭的了?迴圈往復這個過程,比你自己什麼都不開始做,拖延到最後一刻,要好得多。

    2️⃣同樣的,在我工作之後,我也喜歡做拆分。拆分不僅僅是從中拆出喜歡的部分,能做的部分和擅長的部分。我也可以透過列明步驟來做拆分。比如說寫演講稿這件事情,我特別喜歡拖延。大家知道最喜歡拖延的人是哪類人嗎?作家。很多作家的天分就被扼殺在拖延症上了。包括你以為的最優秀的作家也是如此,他們有時候需要強烈要求自己閉關寫作,因為太愛拖延。

    比如我對於寫演講稿這件事情,也特別喜歡拖延,那我就做一個步驟的拆分,把它拆分為以下步驟——第一,你要寫個主題; 第二你要寫個大綱; 第三,你要去填補事例; 第四,你再去寫個開頭結尾,等等。

    我以前是怎麼拖延的呢?往桌子前一坐,就說要寫演講稿,然後不想寫,就開始看手機。

    那現在要怎麼辦呢?是要寫演講稿了,不想寫。那能不能把它按步驟拆分開來,比如先寫個大綱,寫完大綱之後發現還能再寫一點點細節的,然後就這樣一個一個可以去完成,從那些步驟裡面先完成一些前面的步驟哪怕是改一句話,多增加一個標點符號,都是可以的。就是把它拆開來,先做一些步驟,也行的。也比你一直拖著要好的。

    只要你開始了就會發現沒那麼難了,最難的時候就是開始的時候。所以我們要學會拆分任務,從能做的開始,能做什麼就做什麼。或者是把你的任務做一個步驟,能做哪一步就做哪一步。最終你要改變的是一個思維方式——不是像以前那樣,我坐在這,我的思維方式是“不想幹,所以我不幹”把它改成“我不想幹,但是哪一部分我可以幹”。

    大家看原則四:做得再差也比不做強。這個原則是能在我的工作當中幫助特別大,尤其是我的寫作工作。有時候我們會被兩個情緒影響,而不能及時開始自己的工作。一個情緒就是完美主義。你是一個非常完美主義的人,結果你沒有那麼大的能力,能把這個任務完成得非常好。所以你沒有辦法去面對那個做出不完美工作的自己。你的工作一開始做,你的文章一開始寫就爛得不得了,其實你是沒有辦法忍受的,所以你會拖延著不開始。

    還有一種人,他可能不是完美主義,但是他太恐懼了,他特別恐懼,碰到那個很差的自己。比如說文章一寫的時候就很差,他根本就沒有辦法面對這樣的結果,根本就沒有辦法面對寫出這樣一坨東西的自己,所以就會選擇躲避,然後變成拖延。

    但是我現在不會這樣了。因為我知道了,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小說,它剛開始的時候作者腦子裡也是一坨粑粑,真的就是這樣子的,那個修改的過程其實比第一稿要重要多了。所以每個作家都是這樣,他們下筆的時候第一稿都是寫的特別爛。

    所以我會要求自己在寫作的時候,即便很差也要開始,硬著頭皮也要寫下去。我今天晚上要寫一篇文章,即使我寫成一坨粑粑我也要寫出來,因為寫出來才有改的可能性,我就反覆告訴自己,即使你做得再差,也比不做強。所以我就會勉強去寫出一個東西來,但是一開始我就發現自己狀態來了,其實也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差,而且我寫完了一改,就發現,咦,也還行。所以這樣的話,我的工作就會進展得非常順利了。我就是這樣來克服拖延的,反覆告訴自己這句咒語——做得再差也比不做強,效果真的非常好。

    第五個原則就是隻做這些就夠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定要給你的任務一個結束的時間。你不能假設說我一天都是工作了,以後每天都是要工作的,不要這樣子,因為這樣的話,你腦子裡的思路就會一直是,我還有多少要幹!應該改成我只要幹這些就完了。比如我現在就很少規定自己第二天一天都要工作了。我現在絕對不從時間出發,一天24小時,我要幹這個幹那個。

    我現在是每天頭一天晚上去規劃第二天的時候,我會拎出一兩個任務,告訴自己,只要把這些完成就可以了。完了之後就真的完了,就真的不幹了。

    大家可能會說,我的任務很多,很忙。但是既然你能拖延,就說明這個任務是給了你一定的時間去完成的。給你一個星期或一個月去完成這個任務,我們才有可能會拖延,如果火燒眉毛你就不會拖延了。

    所以對於這些有一定期限去完成的任務,你不能假設第二天一天的時間都拿來完成這件事情。你要跟自己規定說,第二天我只要做這部分就夠了。像這樣,你每天都只做這些規定……就會發現你的程序比以前規定自己一整天都去做這個事情,要有效率的多,要快樂的多。

    所以我建議大家,但凡是需要在一定期限內去完成一個任務的時候,不要讓自己第二天一整天都塞滿這個任務,而是告訴自己,只要完成這些就夠了,給自己的任務一個明確的結束點。

    所以不論是你規定自己到某個時間點就不工作了,還是隻要“做這些”就不做了,都能夠提高你的效率。都會使最終的效果比你假設自己一整天都在工作,沒有一個結束的時間點,這個任務一天也沒有一個結束的時候,從來都沒有一個馬上發生的成就感,要好太多。

    這個原則五其實是原則一的後續,大家還記得原則一是什麼嗎?原則一是永遠都不要做一個自己完不成的計劃,要做自己一定能完成的小計劃。比如第二天,我做了一個能完的成的小計劃,然後我完成了,那你就一定告訴自己——真的只做這些就夠了。你不能在心態上說,雖然計劃是這麼做的,但是我心裡想著只做這些是不夠的,還得再多做,不能這樣的。

    因為這樣你就永遠都沒有成就感了,而且做的效率不高。當你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學習,沒有一個頭的時候,你的效率真的會不高。所以你要在做之前做一個計劃,然後告訴自己只做這些就夠了。這樣你才能很愉快的開始,然後你就可以很快把它做完,獲得一個成就感。

    然後我自己從這些做計劃的經驗裡提煉了“兩個不能”。1️⃣第一個是一定不能模糊——以後要多讀書,這種計劃是永遠不可能完成的,做計劃一定要做具體了。2️⃣第二個是一定不能高估——你絕對不能做那種每天都要讀書的計劃,如果你高估自己,永遠都學習,那就是每天都不學習; 永遠都讀書,就是永遠都不開始讀書; 永遠都工作,就是永遠都不開始工作。

    我以前呢想玩就出去玩了,可能沒有辦法一下子完成上面思路的改變。我就會想想對付拖延的辦法有哪些?增加了一個思路,多增加一個環節,就會讓你以下的行為發生改變。所以你如果不能一下子完成思路的轉變,可以在想去玩之前想一下對付拖延都有哪些的辦法,這是我提供的轉變思維方式的途徑。

    我在這裡給大家做一個對比,我以前給自己規定下班讀書三小時,結果一年下來,一本也讀不完;現在呢,一天讀一個小時,一個星期六天就是六個小時,一年就300個小時,效果非常的驚人!所以你不用害怕,我們這個方法是不是任務太小了?完成了也沒什麼效果,真的比你以前拖著要好太多。

    最後補充一句話:但凡還能拖延的人,都是還沒有正確道路的人。那些被夢想追著趕著的人,那些找到了使命感的人,足夠忙碌,足夠充實,是沒有時間拿來拖延的。

    自己整理的大神的課。

  • 17 # 歐陽芊雙

    感謝邀請。拖延症不是懶病,不過懶惰倒確實可以產生拖延的行為。看題主的描述,其實並不是拖延症,只是你沒有合理安排好做事情的時間,讓所有事情都堆積到一起,自然不願意去做。我們每個人一天當中做的所有事情都會消耗意志力,做選擇、抵制誘惑、控制情緒等等,當你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裡的時候,看到滿屋子的東西需要收拾,不願意行動是很正常的事情。人天生就喜歡舒適,沒有誰累了一天還歡天喜地的去做家務,只是每個人的自控力不一樣,有些自控力強的人,即使很累也能堅持把事情做完。

    為了不讓這些不願意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對你產生困擾,你可以考慮調整做事的時間,並且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儘量不要積壓家務。

  • 18 # 耶魯腦科學博士琳子

    拖延症的實質就是懶嗎,其實我覺得某種程度上可以這麼說。尤其當你的拖延對於最終的結果並沒有任何好處的時候。

    拖延這個行為並不僅僅是存在於人類身上,其實動物身上同樣會有拖延行為。科學家就做了這麼一個實驗,研究小猴子身上的拖延行為。小猴子和人類一樣,在需要完成一個需要努力很久才能達到目標的任務的時候,他們一開始會偷懶,直到最後才會變得比較努力去完成任務,這就是典型的拖延行為。

    這個實驗是這樣子的,首先科學家訓練小猴子去摁壓一個槓桿,同時看著電腦螢幕上的光點,當這個點從紅色變成綠色,中間經過藍色的時候,小猴子就需要放鬆槓桿,太早放或太晚放都不行。同時電腦螢幕上還有一個灰色的進度條,小猴子每完成一點,這個灰色的進度條就會變亮一點,直到進度條變到一個亮度的時候,小猴子就可以得到一杯果汁喝,小猴子學會了這個模式之後,科學家們發現,當灰色進度條還處在比較暗的狀態下,也就是一開始的階段,小猴子會漫不經心地去完成這個任務,錯誤率會比較高,速度也會比較慢,但是隨著進度條一點一點的變亮,隨著越來越接近可以喝到果汁,小猴子就變得越來越勤勞,正確率大幅上漲。

    其實這和我們人類中的行為是一樣的,當我們覺得一樣事情要在遙遠的將來才能完成的時候,我們會傾向於先去做一些讓我們覺得當下馬上可以得到滿足的事情,而把這件需要長久努力的事情拋在腦後,想要把它放到明天再去做,而如果我們可以擦除掉我們大腦中進度條,把每一次完成任務都當作一個獎賞,我們的拖延症可能就可以被克服了。

  • 19 # 蝸牛背上跑

    拖延症,是這幾年比較流行和熱門的的一個詞語,在當代啊,有很多年輕一代的人也逃離不出它的領域範圍。

    又比如說。自己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從今天開始減肥,而最後等了一天又一天,還沒有減肥。哈哈,逗笑了,每次都告訴自己,明天,明天就減。

    是的,“拖延症”的患者,存在於太多人,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那麼一點點這樣的情況。

  • 20 # 每日談心

    拖延症是懶惰的一種表現嗎?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下拖延症和懶惰的定義。

    1.拖延: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拖延之後,通常會伴有強烈的自責情緒或是負責感,再者就是自我否定和自我貶低,甚至會感到焦慮等等。

    2.懶惰:是一種心理上的厭倦情緒,但往往沒有什麼心理壓力。也能說是人的一種本性,許多時候會讓我們覺得安逸,但實際上會使得我們倦怠消沉。;懶惰的人許多時候也會表現出有計劃也不想去行動的樣子。

    根據定義,其實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出拖延症與懶惰是不對等的。因為拖延的本質是恐懼,對過程或結果的恐懼,而懶基本不存在恐懼,因為也可能懶得思考,懶得恐懼了。

    因此,也可以說,懶惰一定會使得事情拖延,但拖延卻不一定是懶惰造成的。而許多時候,我們出於人的本性,也會說自己是拖延,而不是懶。

    但是,不管是拖延還是懶惰,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來說,都不是一件什麼好事。所以,正視問題,找出讓自己出現拖延或是懶惰的具體應激因素,積極地去解決它。倘若是拖延症的話,更要積極地去應對,因為拖延症無論是對待生活,還是對待工作,都是一個極大的阻礙,甚至會延伸出更多的心理疾病。比如,焦慮症,強迫症等等。

    輕度拖延的話,建議採用清單法來嚴格要求自己及時完成任務,當然,克服心理必然需要。祝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學生,為寫論文。從網上看到一本舊書,無奈買不起,又想得到內容研究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