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業餘設計師西西貝
-
2 # 老朱全國自駕遊
應該說你說的有點道理。很多人也這麼認為。但我有我的看法。除了自己的家鄉,其他地方都是陌人的。既然都是陌生的,為什麼會有選擇的去幾個陌生的地方呢?那就是挑自己有興趣的地方去,這就有每個人的主觀意識決定的。有喜歡人文歷史的,有喜歡大海的,有喜歡美食的等等。
對於我來說,喜歡人文歷史和高山湖泊的。就喜歡往這樣的景點去。再遠再累也會去,因為這是我的興趣和愛好。而美食和大城市我儘量不會去,甚至會避開。因為到一個陌生地方去了解和發現當地的人文歷史和民俗風情,中國這麼大,南北差異,東西差異是很大的。能使自己的知識面、人生觀發生稍許變化。
所以,除了你說的旅遊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去是不太全面。雖然到陌生地方會有好奇和新鮮感,但更多是獲得你平常生活、工作、書本上不能獲取的東西。
這是我個人看法。僅此而已。
-
3 # 來生做豬
這話沒毛病,我是重慶人,小時候就經常在磁器口跑來跑去,每年的11,27學校都要組織我們去白公館,渣子洞掃墓。坐公交去牛角砣都要路過現在的網紅景點李子壩輕軌,那是日常生活,習以為常了。去到陌生地方,人生地不熟,充滿了好奇不是嗎,瞭解當地人文地理,美食,美景
-
4 # 笨笨帶你去生活
旅行確實是從一個熟悉的地方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但這是一種逃離,一種嚮往,一種心靈的救贖。
在喧囂中迷失了自己,便想安靜下來,去看看不同的山,不同的水,或許就能找到那個不同於別人的自己。但更多的是在旅行中,在自然中懂得了生命的意義,懂得了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2017年5月因工作壓力山大,決定給自己放個假。辭職旅遊兩個月走遍了中國六省14市,破有感觸,在旅行中,那些曾經煩惱的心也慢慢的被救贖,被原諒。那些曾經對自己不好的日子,也在那一刻得到了釋放。在黃山蓮花峰的吶喊成為一種發洩方式。在太湖邊上等待日落,安靜祥和。在經歷過世間的滄桑以後,內心已不再有風起雲湧,只有平靜如水。那金色的波光是曾經耀眼的匯聚,那翻動的波濤是生命坎坷的流動。我相信在一座座城市之間的穿梭,也是為了我今後可以更加的遊刃有餘的生活。
-
5 # 曹操在途遊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把自己的看法分享一下。
首先我們要理解旅遊,確實我理解的旅遊就是一個取經的過程,在過程中體會人生中的酸甜苦辣,領悟一些東西。為什麼有人說在旅遊的時候看到或領悟到一些人生的真諦從而的到開悟呢!
所以說旅遊它不僅僅是換了個環境生活,而更多的是檢驗每個人的生存能力,在不同的環境下去適應生活,在不同的風土人情中去學習和領悟,為什麼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呢?就是這個道理!
隨著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大多數人都是為了旅遊而旅遊,為了一張網紅地的照片而旅遊,沒有靜下心來去旅遊,所以大多數人覺得累,因為都滿足了眼睛,而心靈沒有收穫。
-
6 # 自勝者強王老哥
確實是吧 !人生需要一點新奇感,見識一下沒見過的也挺好的,看一看他處不一樣的美景,感受別人的風土人情,嘗一嘗各地的風味小吃,感受一下歷史文化底蘊,靜下心來,就像慢慢的品味一種沒喝過的茶!大海有大海的波瀾壯闊,小溪有小溪的蜿蜒曲折,大山有它的雄偉壯觀,沙漠有它的滄桑之美。人生很短,何不到處走走 ,不止步於城市的繁華 不貪戀靜謐的山村,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
7 # 田園禾舞
直說,我不同意這個觀點。因為如果那樣的話,就一直旅遊好了,不要回家了。相信絕大多數人不會這樣。那麼,為什麼人們不怕舟車勞頓,要出門到別的地方(也就是題目中所謂的“別人活膩的地方”)旅遊呢?
首先,人們常駐的地方(題目中所謂“自己活膩的地方”)也是最熟悉的地方,風景自然都看過了。況且,有的地方也許沒有太多美景,這也是事實。但是別的地方有很多美麗的風景,那為什麼不去看看呢?這不是“活膩了”,只是為了看更多、更大、更美、不一樣的風景。
其次,我們要去的地方,那裡的人也會出去旅遊,但也不是因為在那個地方活膩了。比如我們要去長沙旅遊,長沙是“2018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你能說長沙人在他們那個地方活膩了,或者是呆膩啦?顯然不是,長沙人開心著呢,幸福著呢。
最後,我們常住的地方也會有新的景點建成,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單調和審美疲勞。 最近我就遊覽了連雲港市贛榆區絲路小鎮,就在本地。挺好的,一點兒都不膩。
-
8 # 風雨敲書窗
作為首都的北京比較典型,其他大一點的城市恐怕也大多如此。新疆人節假日去華東、華南、西南地區,而上述地區的人們也會來新疆。
逐新應該是人類的天性,放在旅遊這事兒上再合適不過——“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們常常回憶快樂的童年時光,是因為世界對童年時代的我們來說充滿新奇。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增多,能令我們好奇的事物越來越少,從而生活中便也少了許多樂趣。但對未知世界探尋的心卻始終不變。
看過一篇文章,一個世界著名的登山家克服了重重艱險,攀登了一座又一座山峰,各路媒體紛沓至來,詢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它在那兒”!這句話幾經媒體演繹成為登山界的至理名言。多年以後,人們問他怎麼想出如此經典的回答時,他說當時幾乎所有采訪人都會問差不多相同的問題,他實在是不勝其煩,隨口一說而已。但我想,這是最絕妙的回答。很多事,其實不需要動機,只是喜歡便已足夠。
下了國道後不久,沿著一條土路繼續向山裡前行,路雖然更加難走,但路邊的山上各色野花開得漫山遍野讓人心曠神怡。
到達目的地,我不禁對前來迎接的朋友說:你們家住在畫裡啊。的確,遠山的雪峰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山上松林遍佈,綠草如茵,真的彷彿置身一幅油畫裡。
朋友告訴我,這是冬牧場,每年的5月到11月他們住在這裡。他的兒子每年6月到9月份在夏牧場放牧,而夏牧場在更深的山裡,只有騎馬或者摩托車才能到達。
儘管這兒風光秀美,空氣清新的似乎沒有一點雜質。可在我眼裡,他們的生活是簡陋的,甚至打個電話都得去附近的山上。偶爾來這裡瀏覽美麗的風光,呼吸下純淨的空氣,采采蘑菇足夠浪漫、詩意,但讓我離開令我厭煩的城市而在這裡生活,我斷難取捨。
我沒問過我的朋友是否嚮往過朝九晚五,住高樓大廈,每天奔波在車水馬龍、喧囂嘈雜中的城市生活?但朋友告訴我,因為禁牧,這兩年可能要搬出山裡去城市居住,從而徹底告別逐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他們也將住進高樓大廈,享用一切現代生活的便利。但他們會習慣嗎?這個話題比較沉重,朋友沒說,我也沒敢問。
-
9 # 酒城宇杭兄弟
我不贊同這個的觀點!
如果,遊遊,真是從一個活膩的地方,到另一個活膩的地方!那不是旅遊的問題,而是你自己本身的問題!
如果你內心是一塊冰,走到哪裡,都會是寒冷的感覺!
如果你內心是一團火,走到哪裡,都會感覺到溫暖!
世界一直都豐富多彩,你沒有看到其中的樂趣,是因為你沒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好的心情!
請試著改變一下自己的心態,也許,拐個彎,就能發現不一樣的風景!發現不一樣的美好!
願人生路上,步步好風光,處處是風景!
-
10 # 遇見美好中國
五一黃金週出行的人數數以億計,旅遊景區人山人海,看不到風景,只看見人,出行,更多的是出去湊個熱鬧罷了,要真正靜下來賞景,估計也被人海淹沒了。
你問我說:旅遊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去。這話當然是調侃的,不過說的也確有幾分理。
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都希望快些放假,快點離開工作地方,或者離開家,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去,去散散心,放鬆放鬆。豈不知,想要到的地方,卻可能是別人厭煩之地,別人可能還想到你的地方呢!
但是,話說回來,人都是喜歡新鮮的事物,當在另一個陌生地方呆久了,又膩了,又想自己以前熟悉的地方了。這樣來來往往,東奔西走,是怎樣的情懷驅動他們這樣做的呢?
其實旅行的意義就是在於我們心靈的一次淨化,雖然這次從我們呆膩的地方去另外一個人呆膩地方,但是這個地方對於我們來說是新鮮的,這在我看來就足矣!其他的何必在乎呢?
我覺得旅行是一種享受,我從很早開始就利用各個長短的假期窮遊,因為窮,所以,遊的時候也就只能在一些免費的景點遊玩或者景區門口附近看看,而一些城市的遊樂場反而沒去過幾個,因為我覺得遊樂場大多是大同小異的,而且我的性格又不是可以在遊樂場玩起來的那種人,自然也就不願意去玩。
任何話都不能影響我對旅遊的看法,因為旅行是特別好,特別享受的事情,在陌生的城市享受異鄉的風土人情,和在熟悉的城市是恨不一樣的感覺,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前因為條件有限,人們只能先讀萬卷書,然後在行萬里路。那麼現在交通這麼發達,先行萬里路也無妨。
反正,在路上是一種特別好的狀態,什麼都不想,沒錢了就立刻回家,然後期待下一次再出發,我很享受這種感覺,任何話也動搖不了我。
-
11 # 旅樂音
有人說,旅遊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一個別人活膩的地方,這句話,你同意嗎?
我覺得,這麼說其實也沒有錯,因為感覺好多人都是特別難發現周邊有趣的事情和美好的風景,反而更能看到遠方的風景。或者說,是因為沒有到過遠方,所以覺得遠方的風景會更美麗。
很多時候,我會把我的旅行寫成旅遊日記文章,釋出到平臺上。我發現,我釋出的那些當地出名的景點,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本地人在下面評論說:這個景點或者這條美食街,我們本地人根本不會去,這些都是坑外地遊客的。似乎他們並不欣賞在網路上紅的或者沒有網路已經非常出名的名勝古蹟。
我再回想一下自己,因為我本是東莞人,在學生時代,特別是讀大學的時候,有人問我,東莞有什麼好玩的,我想了一想,竟然發現無法回答,因為我自己都不太清楚東莞的景點魅力所在。
自從意識到這件事後,我故意去了東莞一些比較有名的景點,瞭解一下自己的家鄉旅遊地。
現在,如果人問我的家鄉有什麼值得去的地方,我起碼能回答出虎門炮臺,東莞可園,南社古村等幾個比較有名氣的景點。
也就是說,人一般難以發現身邊人的好,難以發現身邊景物的美,或許等到失去後才值得珍惜。就好比我在廣州上大學時,問我廣州本地的朋友,廣州有什麼好玩,他們就說廣州有什麼好玩,就是吃吃喝喝。
其實廣州也有挺多小清新,文藝,挺好玩的地方,但是一般本地人卻似乎難發現身邊的美好景色。旅遊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似乎在這個角度來說也沒錯,畢竟可能是對身邊的物和景形成了一個習慣,或者是待膩了,所以就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了。
身邊不缺乏美好的東西,缺乏發現美的眼睛。
-
12 # 我的摩托日記
這個觀點有意思,我只知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說法。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一生愛好旅遊,遊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難倒他是活膩味了,顯然不是。他對地理山川的認識足以證明他是個偉大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他在路上所學習到的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是他能成為知識淵博的人的重要保障。這些是一個偉大的學者必備的樂趣與修養,不是活膩味了。
對於普通人而言,經常去其他的地方旅遊,也是一種增長見識和增加生活的樂趣的好方法。不能像大旅行家那樣成為人中翹楚,但也要透過旅遊活出自己的風采。絕不是對本地活膩味了,然後去另一個活膩味的地方。旅遊的意義遠不止那簡單而粗鄙的描述所能理解的。
我是一個熱愛騎行旅遊的普通人,對我而言旅行的快樂,自由,放鬆的感覺最重要。人活著總有一個愛好,而旅行絕對是最有意義的愛好。
回覆列表
不同意!
這個命題內本身就有一個錯誤的引導性,使人朝著題目引導的方向去想。
“從……到……的地方?”本身沒有錯,可題目直接將旅行定義為到某個地方,而忽視了其中的各種體驗。
也許我旅行去的地方是別人厭煩的地方,去的地方多了也許會感覺:香港維多利亞港可能和重慶朝天門一樣美;普吉島的日出和三亞海風那麼相似;歐洲的街頭看久了也會審美疲勞;南亞的風光大同小異。
但是,從旅行開始,邁出的第一步,就像是將自己置身於一張空白的畫卷,這場旅行就像是隨意的在畫卷上塗抹出不同的風景。最終,留在腦子裡的可能不是那些美景,而是在曼谷迷路時候一位俄羅斯老大爺熱情的指路;而是在大阪手機壞的時候遇到熱情的日本小姐姐;而是在清邁的某個青旅遇到的那些熱愛生活的揹包客;而是在宿務一個破舊的房屋裡,那位依舊熱愛生活穿著一身廉價西裝坐的筆直在吃西餐。
在我看來旅行從來都不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不管這個地方是多少人厭倦的或喜愛的,旅行最重要的是在路上遇見的那些人兒和那些事兒。這才是我旅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