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風苑
-
2 # 平定山人
古人過中秋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稱中秋為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慶祝活動花樣繁多。
追溯來歷、起源一兩頁也寫不夠的!
大抵就是文化娛樂活動,品茗聯對,飲酒行令、填詞吟詩,賞月吃月餅!
關於月,神話“嫦娥奔月”大家耳熟能詳,關於拜月有個小故事講一講;
相傳齊國有個醜女無鹽,因早年虔誠拜月,在某個十五月圓夜,變得容貌出眾,不僅被天子臨幸,還被立了皇后。所以之後,不少女子拜月都是心向”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來之!
-
3 # 孫水潮
風微涼,夜未央,
一壺老酒話情長。
中秋本來月圓夜,
世間應是家國圓。
故鄉情,人之根,
葉落歸根自然定。
曰出日落陰陽論,
盤古開天早定成。
趁夜涼,迎詩對,
賽賽文墨多有趣。
寫春秋,頌豐收,
對聯深奧特無窮。
論華夏,道血脈,
龍的傳人讚美閱。
-
4 # 墨墨情書
中秋節真是最容易風雅有趣的傳統節日了。
我們說中秋最重要的是“團圓”,但這種團圓又和過年不同,不是大家族親戚夥都必須見一面的盛大團圓,而是最親密家人之間的貼心小聚。
家人沒能在身邊的,也可以“舉杯邀明月”,“千里共嬋娟”。
甚至有正當理由玩兒個通宵,嗨嗨~
因為那些繁文縟節,都比不上多看一眼這一年中最圓的月亮。
在古代,大家也基本上只需要遙望明月引詩情,美酒小食寄相思。
為了一輪明月《晉書·袁宏傳》:“謝尚時鎮牛清,秋葉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晉代的時候,人們已經意識到中秋這天通常都會下一場秋雨,雨後雲稀霧少,此時月光最皎潔、最柔和,清輝灑滿山川與江河。當時已有在秋夜賞月賦詩者。
《開元天寶遺事》:“八月十五日夜,(蘇顏)于禁中直宿,諸學士備文酒之宴。時長天無雲,月色如晝。蘇曰:‘清光可愛,何用燈燭?’遂使撤去。”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終於約定成俗。
開元十七年,玄宗將自己降誕之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舉國歡慶。千秋節慶典上,玄宗還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員賜金鏡,被稱為“千秋鏡”。“月宮鏡”就是千秋鏡的一種。
(圖為上海博物館館藏唐月宮鏡)
《東京夢華錄》:“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到了宋朝,有了三天假期,中秋節就更是熱鬧。京城(開封)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夜市就此熱鬧非凡,百姓們爭相登上高高的樓臺,還有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享受家人團圓,共同賞月敘談。甚至一坐就是一夜。
酒與美食是標配唐人過中秋以玩月羹為主,這些多以桂圓、蓮子所製成。輔助一些桂花糕,桂花酒。
宋代人過中秋,店家會出售新鮮的水果和製作精美的食物,但月餅並不是必需品,很多人家都不會刻意在中秋日準備月餅。比起月餅來,飲酒倒是更為普遍。中秋之夜,富人酌酒高歌,窮人也置衣買酒,所謂“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每個人都打心底裡都珍惜這一年中最圓的月。
特殊活動:觀潮劉禹錫《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對於江南人來說,中秋節其實有一出重頭戲就是“觀潮”。
眾所周知,每年八月十八是錢塘潮水最大的時候,這個時間恰好與中秋節是重疊的,所以古人會趁著節日的興致湧向江邊。
其實在唐宋年間,除了錢塘潮之外,長江的潮水也很是壯觀。因為在古瓜州(今揚州),長江的地理狀況跟如今很不一樣,當時的長江口很開闊,而且距離瓜州很近。人們會聚集到長江邊看一年一度的大潮。
沒有月亮怎麼辦?司空圖《中秋》:“閒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唐人認為,中秋不看不見月亮是件很遺憾的事。
歐陽修《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池上雖然無皓魄,樽前殊未減清歡”但到了宋代,即使沒有月亮,中秋節也是要快快樂樂過的。
有一年中秋,歐陽修與好友王君玉備好了酒席,叫來了歌女,只待一賞明月。不巧那年正趕上一場秋雨,空中陰雲密佈,不得見月。但兩人仍賦詩自娛,不眠不休,歐陽修還寫下了這首詩作為紀念。
其實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圓圓的月亮,就在每一個渴望與親友團圓相伴的人心中。
-
5 # 蟲蟲閱讀
中秋節最早源自於古代的祭月典禮,這個追溯到先秦的時候,當時的帝王會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習俗(禮制)。古人認為五穀豐登離不開月亮。中秋節習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才能是從古人祭月與月亮神話演變而來的;
根據歷史記載,“中秋”一次最早出現在《周禮》這本書中,但是到唐朝,才成為固定的節目。在《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時期的習俗主要還是賞月為主要,一大批詩人寫來關於賞月的詩歌,比如杜甫、李白、劉禹錫等。
中秋節有很多別稱,但是大多數與月有關,因為農曆八月在曆法中,稱為仲秋,所以中秋又叫八月半。俗稱月節、月夕。那幾天的月亮圓滿,所以象徵團團圓圓。
直到明清時,提升與元旦一樣重要,成為中國的主要的節日之一,拜月習俗更在盛,
根據《燕京歲時記》記載北京節日風情道:“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皓魂當空,彩雲初散,傳懷洗盞,兒女喧譁,真所為佳節也。”
在此人們重禮家人的團聚,總之這在明清時期中秋節富有更多的功利性,貴人倫,更加註重親情
回覆列表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春節除舊迎新。清明節祭祖踏春。端午節紀念屈原。中秋節團團圓圓。
中秋節起源。中秋節,又叫做團圓節,寓意團團圓圓。八月中秋,皓月當空,家人一起賞明月,吃月餅,共團圓。外出遊子,舉頭望月,思念家人,想念親友,眷戀故土。
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說到風雅有趣,自然是——賞月,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
賞月、拜月《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每逢中秋夜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中秋賞月在唐代十分流行,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明清時期的拜月、賞月活動更盛,各地至今遺存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玩月橋”等古蹟,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當然了,現代人不可能看的到玉兔了,畢竟那是美麗的“嫦娥奔月”神話傳說。
玩花燈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
佛山製作芝麻燈、稻草燈、穀殼燈及鳥獸花樹燈等各種彩燈。
廣州等地小孩子們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燈,橫掛短竿中,豎起高杆上,彩光閃耀。
近年來,一些地方開始流行放天燈,即孔明燈。每逢中秋,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甚是壯觀,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願,呈現吉祥如意的景象。
賞桂花、飲桂花酒中秋之夜,明月朗照,賞著桂花,聞著桂香,飲碗桂花酒,內心極致寧靜。
秋思團圓。追憶古人的風雅有趣,而今中秋來臨之際,家人團聚。遊子思念。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