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人如何“變換角度出新意”
關於寫作的話題,古人強調“文章切忌隨人後”,“文若春華貴出新”。意思是說,文章貴在出新,“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要想別人沒想到的,寫別人沒寫過的,避開舊窠臼,開創新思維。
話說唐代詩仙李白曾經為廬山寫過兩首詩,一為五言古詩,一為七言絕句。但最終被人們熟悉的是第二次寫的絕句《望廬山瀑布》,現被選入小學課本教科書。另一首五言古詩因較冗長,意境平平,且兩詩意思重複較多,也就沒怎麼被人記住。
望廬山瀑布二首
其一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閒;
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
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其二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首詩是李白在五十多歲時隱居廬山時所寫,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美妙絕倫的景色:香爐峰上雲霧繚繞,那是因為瀑布濺起的水汽蒸騰,在Sunny的照耀下,形成一層紫色的煙霧。那高空飛瀉而下的白泉,不由得讓人聯想是天上的銀河從九天墜落了下來。
一個景點只所以成為經典,多數是因為文化的傳播。說李白是廬山最早的形象代言人一點也不為過,因為有了這首詩的推介,廬山便漸漸地有名起來,吸引了一大批的文人墨客來到此地遊玩。遊玩之後自然也是正兒八經地作首詩,抒發心裡所感,以代表某人“到此一遊”過。沒辦法,文化人就這愛好。唐代詩人徐凝也是其中一員,讚歎美景之餘也題詩紀念:
廬山瀑布·徐凝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徐凝是個低調的詩人,但有感於廬山瀑布的壯觀,還是忍不住挑戰了一把李白。甚至來不及鋪墊,開頭一句就如平地炸雷般寫出千仞山壁,飛泉直落的壯觀景象;第二句繼續從聲音上突出廬山瀑布的雷霆氣勢;後面再以比喻的手法,襯托出廬山的形狀之美——形如白練,和力量之美——界破青山。
如果沒有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單看徐凝這首詩,顯然也是首不錯的詩作。但因為有了李老先生的“絕唱”參照,徐凝的詩作便遜色了不少。直到多年後的今天,學生們在課堂上賞析這兩首詩作的時候也大多認為:兩首詩其實都各有特點和長處,徐凝唯一敗給李白的理由是——缺乏新意。
不管徐凝服不服,時間會給出真實的答案。
兩百多年後,宋朝的蘇大才子蘇東坡也來遊覽廬山。一進入廬山,蘇東坡便被眼前的美景給吸引住了,只覺得“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間哪有幾人觀”,正待要好好欣賞欣賞,卻被一群遊人蜂擁而上給“圍觀”了。原來在當時,蘇大才子早已名聲在外,遊客和僧侶都是他的粉絲,好不容易見到偶像,豈能白白放過,非要蘇東坡題詩不可。蘇東坡盛情難卻,遂作詩一首: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寫完後又覺有點狂妄,不夠謙虛。又寫了一首中和,以掩蓋剛才微微露出的得意。擱筆後搖搖頭,仍覺不滿意。這時有好事的粉絲遞給蘇東坡一本陳令舉的《廬山記》,上面有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丹青墨跡。蘇東坡拿著書一邊走一邊讀;一邊讀,一邊遊。當看到徐凝、李白的題詩時,不知道為什麼,蘇東坡突然笑出聲來。開元寺的主持見了,認為才子有了靈感,便興匆匆地跑去向蘇東坡討詩,蘇東坡居然非常爽快,提起筆來一揮而就: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
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看得眾人是目瞪口呆!
蘇軾在誇太白神仙之作的同時,毫不留情地貶稱徐凝的詩為“惡詩”,連“飛流濺沫”都不肯捨出一滴,來與徐凝“洗惡詩”,可見有多嫌棄了。嫌棄的原因自然是內行人看門道,高手之間的角力——兩首詩同樣是誇張,徐凝的“千仞”似乎比李白的“三千尺”更為誇張,但徐凝是同類誇張,李白是不同類的想象誇張;同樣是比喻,徐凝詩中的“白練”是看得見的、普通的白絹,而李白卻把“瀑布”想象成了“銀河”,是看不見的聯想。意境不一樣,高度也不一樣。試想,天上的“銀河”豈是一區區“白練”可同日而言的?所以,表面上徐凝的詩架勢更為磅礴,其實只是普通遊客都能發的感受而已,缺乏作為詩人該有的想象和創新。在蘇大才子的眼裡只能算是高階模仿,自然就頗為不屑了。
那蘇東坡自己呢?又是否能夠標新立異,寫出勝過詩仙的佳作呢?
蘇東坡兩次遊玩廬山,前後共寫下詩作七篇,其中六篇都不算成功,直到最後粉絲散去,在開元寺主的陪同下安安靜靜地遊覽廬山時,終於發現了不一樣的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近處,東、南、西、北不同的方位,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都不相同。此時的蘇東坡頓如醍醐灌頂,靈感大發,當即就在西林壁上題詩一首,也是他遊覽廬山的最後一首詩,便是《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中說: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無法窺得全貌。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瞭解廬山的真正姿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此成了千古佳句。高明的詩人不僅寫出了廬山千變萬化的奇妙景觀,還借景說理,把人生哲理透過對景物的感嘆而表達出來。這種變換角度出新意的方法自然勝過了前人,巧妙避開“文章切忌隨人後”,起到了“文若春華貴出新”的作用,讓人回味無窮。
——END——
看古人如何“變換角度出新意”
關於寫作的話題,古人強調“文章切忌隨人後”,“文若春華貴出新”。意思是說,文章貴在出新,“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要想別人沒想到的,寫別人沒寫過的,避開舊窠臼,開創新思維。
話說唐代詩仙李白曾經為廬山寫過兩首詩,一為五言古詩,一為七言絕句。但最終被人們熟悉的是第二次寫的絕句《望廬山瀑布》,現被選入小學課本教科書。另一首五言古詩因較冗長,意境平平,且兩詩意思重複較多,也就沒怎麼被人記住。
望廬山瀑布二首
其一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閒;
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
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其二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首詩是李白在五十多歲時隱居廬山時所寫,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美妙絕倫的景色:香爐峰上雲霧繚繞,那是因為瀑布濺起的水汽蒸騰,在Sunny的照耀下,形成一層紫色的煙霧。那高空飛瀉而下的白泉,不由得讓人聯想是天上的銀河從九天墜落了下來。
一個景點只所以成為經典,多數是因為文化的傳播。說李白是廬山最早的形象代言人一點也不為過,因為有了這首詩的推介,廬山便漸漸地有名起來,吸引了一大批的文人墨客來到此地遊玩。遊玩之後自然也是正兒八經地作首詩,抒發心裡所感,以代表某人“到此一遊”過。沒辦法,文化人就這愛好。唐代詩人徐凝也是其中一員,讚歎美景之餘也題詩紀念:
廬山瀑布·徐凝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徐凝是個低調的詩人,但有感於廬山瀑布的壯觀,還是忍不住挑戰了一把李白。甚至來不及鋪墊,開頭一句就如平地炸雷般寫出千仞山壁,飛泉直落的壯觀景象;第二句繼續從聲音上突出廬山瀑布的雷霆氣勢;後面再以比喻的手法,襯托出廬山的形狀之美——形如白練,和力量之美——界破青山。
如果沒有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單看徐凝這首詩,顯然也是首不錯的詩作。但因為有了李老先生的“絕唱”參照,徐凝的詩作便遜色了不少。直到多年後的今天,學生們在課堂上賞析這兩首詩作的時候也大多認為:兩首詩其實都各有特點和長處,徐凝唯一敗給李白的理由是——缺乏新意。
不管徐凝服不服,時間會給出真實的答案。
兩百多年後,宋朝的蘇大才子蘇東坡也來遊覽廬山。一進入廬山,蘇東坡便被眼前的美景給吸引住了,只覺得“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間哪有幾人觀”,正待要好好欣賞欣賞,卻被一群遊人蜂擁而上給“圍觀”了。原來在當時,蘇大才子早已名聲在外,遊客和僧侶都是他的粉絲,好不容易見到偶像,豈能白白放過,非要蘇東坡題詩不可。蘇東坡盛情難卻,遂作詩一首: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寫完後又覺有點狂妄,不夠謙虛。又寫了一首中和,以掩蓋剛才微微露出的得意。擱筆後搖搖頭,仍覺不滿意。這時有好事的粉絲遞給蘇東坡一本陳令舉的《廬山記》,上面有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丹青墨跡。蘇東坡拿著書一邊走一邊讀;一邊讀,一邊遊。當看到徐凝、李白的題詩時,不知道為什麼,蘇東坡突然笑出聲來。開元寺的主持見了,認為才子有了靈感,便興匆匆地跑去向蘇東坡討詩,蘇東坡居然非常爽快,提起筆來一揮而就: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
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看得眾人是目瞪口呆!
蘇軾在誇太白神仙之作的同時,毫不留情地貶稱徐凝的詩為“惡詩”,連“飛流濺沫”都不肯捨出一滴,來與徐凝“洗惡詩”,可見有多嫌棄了。嫌棄的原因自然是內行人看門道,高手之間的角力——兩首詩同樣是誇張,徐凝的“千仞”似乎比李白的“三千尺”更為誇張,但徐凝是同類誇張,李白是不同類的想象誇張;同樣是比喻,徐凝詩中的“白練”是看得見的、普通的白絹,而李白卻把“瀑布”想象成了“銀河”,是看不見的聯想。意境不一樣,高度也不一樣。試想,天上的“銀河”豈是一區區“白練”可同日而言的?所以,表面上徐凝的詩架勢更為磅礴,其實只是普通遊客都能發的感受而已,缺乏作為詩人該有的想象和創新。在蘇大才子的眼裡只能算是高階模仿,自然就頗為不屑了。
那蘇東坡自己呢?又是否能夠標新立異,寫出勝過詩仙的佳作呢?
蘇東坡兩次遊玩廬山,前後共寫下詩作七篇,其中六篇都不算成功,直到最後粉絲散去,在開元寺主的陪同下安安靜靜地遊覽廬山時,終於發現了不一樣的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近處,東、南、西、北不同的方位,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都不相同。此時的蘇東坡頓如醍醐灌頂,靈感大發,當即就在西林壁上題詩一首,也是他遊覽廬山的最後一首詩,便是《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中說: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無法窺得全貌。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瞭解廬山的真正姿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此成了千古佳句。高明的詩人不僅寫出了廬山千變萬化的奇妙景觀,還借景說理,把人生哲理透過對景物的感嘆而表達出來。這種變換角度出新意的方法自然勝過了前人,巧妙避開“文章切忌隨人後”,起到了“文若春華貴出新”的作用,讓人回味無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