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腓特烈威廉馮
-
2 # 天使愛情人
在一盤散沙的歐洲的“皇帝”稱號就是一個名義,比國王高一級而已。關鍵還得需要教皇授予,否則下面的國王們即使口服心還是不服。名不正言不順。歐洲“皇帝”武力在強大,還得屈尊於教皇。
-
3 # 達瓦里希
歐洲歷史有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大部分的君主都自稱自己是國王,只有一小部分君主會自稱皇帝。即便是曾經輻射四方的“太陽王”路易十四也從未自成果自己為皇帝。這與我們的中國古代歷史有很大的不同。那麼在歐洲人的理解中國王與皇帝有什麼區別。這就要先看皇帝產生的歷史。
理論上講凱撒開始建立羅馬帝國的時候,其實已經是有了“皇帝”的意思了,我們也經常稱之為“凱撒大帝”,只不過這個表述在西方語言裡,比如英語中就是“the Great”,並沒有用到皇帝,“emperor”一詞來記述。普遍認為皇帝這一稱呼主要還是從屋大維開始的。也標誌著西羅馬帝國的正式確立。之所以要強調這段古羅馬往事,就是因為之後西歐地區的“皇帝”成為與這段歷史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理論上講只有繼承了西羅馬帝國,結果屋大維的CROWN,才能被算作是正統,也就是一些書籍中描述的“共主”的概念。羅馬帝國分裂一直到衰亡,皇帝這個稱號也就飄飄散散的。
直到公元800年,法蘭克的國王查理在羅馬的大教堂接受了教皇的加冕,宣佈成為“羅馬人皇帝”,也因此查理被稱之為“大帝”,教會承認了查理羅馬帝國合法繼承人的身份。不過這個身份並不代表著真的在實際上就對帝國範圍內有絕對的權力,相對而言更是一個“名頭”,義務大於權力。
公元11世紀,來自德意志的奧托一世受到教皇加冕宣佈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從此在名義上神羅的皇帝就是歐洲的“共主”,而其他人也沒有稱帝。從現在來看,這個皇帝身份不僅榮耀不多,而且承擔的不必要的義務有特別多。在封建制、領主制的歐洲並不能真正的將王權集中起來。16世紀的西班牙王室對自己帝國的控制體系都要比同時代的哈布斯堡家族強很多。當然後來哈布斯堡家族入主西班牙之後,神羅皇帝卡洛斯一世曾經擁有跨越洲際的帝國。
18世紀以後,皇帝這個稱謂才逐漸跳脫出與羅馬正統這個必要聯絡之外。比如說沙皇彼得一世被俄羅斯的元老院加冕為“皇帝”,即沙皇,更主要的是因為他強大的君權。之後拿破崙也曾經加冕自己為皇帝,並且最終被歐洲的王室所承認。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實際上也曾經是女皇,不過正統的認可來自殖民地,所以準確點講就是“印度女皇”。
-
4 # 夜裡挑燈看劍123
首先:“皇帝”(Empror)和“國王”(King)兩個詞,在歐洲歷史上有著截然不同的定義。“國王”從一開始就指世襲專制君主,而“皇帝”在拉丁文中最早是“將軍”“軍事統帥”的意思。因此,羅馬帝國的君主可以自稱“皇帝”,但絕不能自稱“國王”——因為從理論上,羅馬皇帝的權威來自人民和元老院,是元老院授權的首席元老、執政官、軍事統帥、護民官和大祭司,並不是“世襲專制君主”。
1.皇帝。事實上,早期羅馬帝國很少使用“皇帝”一詞來稱呼君主,而一般稱之為“愷撒”或“奧古斯都”(到了哈德良時期,“愷撒”又被用來稱呼皇帝的繼承人),直到現在,德語、俄語中的“皇帝”和“愷撒”還是一個詞根(“沙皇”就是“愷撒”的意思)。到了戴克裡先執政之後,拉丁文的“皇帝”一詞才普及起來,成為羅馬君主比較常用的稱呼。
歐洲的帝制可以追溯到 Julius Augustus Octavian,之後他的繼承者都可以稱之為皇帝,直到西部羅馬帝國滅亡,但東部Byzatium Empire還是實行帝制,直到1453到被Osman Turk所滅.在中世紀也有皇帝加冕的兩位即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皇帝即查理大帝和奧托大帝,之後他們的繼承人也自稱為Augustus,但歐洲其他野蠻國王從來不理他那一套.法國大革命,拿破化取代神聖羅馬帝國之後,也被教皇加冕稱帝,最後這也成為拿哥歷史上的一敗筆,畢竟宗教改革之後教皇就什麼都不是了.沙皇俄國的老大沙皇本身也是AUGUSTUS的意思,即(Czar=CAESAR=AUGUSTUS其實 兒皇帝CAESAR和父皇帝AUGUSTUS在四帝共治時代才同時運用).
2.國王。國王更簡單了,就是BARBARIAN KINGDOM的老大了,但神聖羅馬帝國除外,畢竟800CE的時候被加冕了,沙皇們也是個例外,他們也以皇帝自居.
“皇帝”是中國本來就有的詞,身為中文使用者,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歷代中國皇帝所共有的一些特徵,諸如領土遍及天下(在當時中國就是天下)、中央集權下的最高權威、在家天下思想下由世襲繼承、天命所歸而帶有神聖性等。
然而,這些特徵更接近對西方國王的描述,例如在日耳曼語系中,英文king或德文K?nig的原始意思就是指“有高貴出身的人”,所以國王們都根據其血統世襲繼位,也都帶有君權神授的地位,並且基本上都是單一民族國家內的最高權威,唯一的差別只在於歐洲國王的領土都遠沒有中國這麼大。
-
5 # 穿插游擊隊
你在讀歷史書,或者聽歷史故事的時候,一定聽過皇帝和國王這兩個詞。比如古代中國和古羅馬就用皇帝這個詞,而法國和英國就用國王這個詞。
皇帝和國王,都是一個國家裡,最有權力的人。那你有沒有想過,他倆到底有什麼區別呢?今天這條問答我就來跟你說一說,皇帝和國王有什麼不同。
簡單來說,皇帝的位置比國王更高,皇帝更有權力,管的地盤也更廣、更大。因為皇帝擁有的地方叫做帝國,而國王擁有的地方叫做王國。一個帝國裡面可能會有很多個王國。
(古代中國的皇帝形象)
不過,這只是一般情況,現實要複雜得多,所以我們也不能簡單下結論說,皇帝就一定比國王厲害。
(古代西方的國王形象)
就拿以前的歐洲來說吧。歐洲大陸很長一段時間,名義上只有一個皇帝,那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在16世紀以後,這個皇帝的位置,一直被一個大名鼎鼎的家族,也就是哈布斯堡家族佔據著。
後來,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了,哈布斯堡家的人又成為了一個新的帝國,奧地利帝國的皇帝。再後來,奧地利又和匈牙利聯合統治,變成了奧匈帝國。
在這個巨大的帝國下面,有許許多多小的國家,這些小國家也有自己的國王,比如西班牙國王、那不勒斯公國國王等等。
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歐洲大陸上,這些數不清的小國家,都是自己管理自己,國王說了算,皇帝根本沒辦法插手。
甚至有的地方的國王,還有權力選舉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些國王還有個專門的名字,叫做“選帝侯”,侯爵的侯。
到了17世紀,歐洲很多地方的小國家,勢力變得越來越強大,這些地方的領導人,甚至可以自己稱自己為皇帝,管自己的國家叫做帝國,比如拿破崙就稱過帝。
(拿破崙)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問了,那咱們中國的情況是什麼樣呢?
其實,中國歷史上,也有過這樣的情況,比如周朝就只有一個周天子,但是,下面的諸侯國,比如趙國、楚國、秦國等等,他們也都是自己管理自己,基本上不搭理天子。這就是你在歷史課上學到的“春秋戰國”時期。
不過,等到秦國統一了中國以後,這種情況就不太發生了,中國就只有皇帝,下面不再有國王了。
回覆列表
歐洲歷史程序和中國不一樣,歐洲封建社會和中國周朝一樣,講究一套封建禮法和封建秩序,因此不會出現大的政治更迭。
羅馬帝國滅亡是日耳曼人入侵的直接結果,西羅馬滅亡後,西歐統一的公共政治權力實體消失,代之以的是各日耳曼國家。日耳曼社會文明發展程度較低,統治已經被開發的西歐就感到行政手段不夠,因此還必須使用羅馬帝國的政治文明和權威。因為基督教是西歐都信奉的宗教,基督教權威又掌握在羅馬主教手裡,羅馬主教就有了權威。
羅馬帝國是帝制國家,其最高君主叫做Kaiser(就是凱撒),而日耳曼國家國王想要從羅馬主教手裡取得世俗權力,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讓教皇給與他凱撒的名號。
隨著西歐封建化程序加快,法蘭克王國逐漸強大,公元九世紀,國王查理曼南征北戰,幾乎統一了中西歐,並從教皇處加冕為皇帝(即凱撒),這是日耳曼君主第一個獲得此名號的人,德華人稱其卡爾大帝,法華人稱其查理曼大帝,他建都亞琛(今德國的阿亨)。查理曼的帝國包括今天的法國,德國,義大利等等,因此也就成了中西歐第一個號稱羅馬人皇帝的日耳曼君主。
查理曼帝國分裂後,中西歐普遍採取分封制,國王很多,但是沒有出人武功,不從教皇手裡取得凱撒稱號,還是無法成為真正的皇帝。
德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後來抵禦了馬扎爾人的入侵,被授予皇帝稱號,建立了日耳曼人神聖羅馬帝國,其主體在德意志(此處德意志指中世紀的德意志地區,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士,部分法國等地),奧托的帝號在神聖羅馬帝國君主中流傳,歷經霍亨施 陶芬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其中哈布斯堡王室發源於奧地利,統治德意志歷史比較長,一直到1806年被拿破崙廢除帝位。
因此,在中西歐中世紀曆史上,一直以來只有一個人擁有皇帝稱號,那就是神聖羅馬的皇帝,其他君主都只是國王。從實際權力上來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只是個大的封建諸侯,對本土德意志的政治局勢尚且無法左右。
而在另一邊的東羅馬帝國,其君主一直保持著羅馬皇帝稱號,因此東羅馬君主也可叫皇帝(凱撒)。
1453年,土耳其人滅東羅馬,其公主索菲亞談到俄國,嫁給俄國大公伊凡三世,伊凡遂以東羅馬繼承人自居,加冕為Kaiser,也就是所謂沙皇,並以東羅馬雙頭鷹為徽記(現在俄國國徽也是這個)。
綜上,中世紀西方的皇帝是個榮譽名號,並不代表實權。封建社會的權力實際由大大小小的封建領主掌控,並構成有層次的等級制度。封建等級雖固定,但其實力是也由其掌握手下的程度決定。而且歐洲國王繼承權不固定,兒子,兄弟,直系親屬,女婿都可訴求,也就沒有相對固定的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