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爺使者envoy
-
2 # 遇見歷史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有兩點其實很重要。
一、歷史原因:猶太人有多苦多慘其實大家都知道,沒有國家,四處流浪,不過這還算好的,雖然沒有家,但猶太人聰明能幹經商很厲害,倒也生活得很好。但是呢,正是因為這點,猶太人富得很啊,但是很多人仇富啊,很多歐洲人都覺得他們是毒瘤,打破了他們的社會秩序,都討厭他們。舉個例子來說,就像我和你在一個集體中,這個集體裡面的所有人都討厭我們倆,都排斥我們倆,我們倆能不走到一塊兒嗎?關係能不好嗎?所以猶太人必須團結,一個在當時連國家都沒有的民族,如果自己還窩裡鬥,能存活下來嗎?
二、宗教原因:猶太人信的猶太教,而歐洲人信的什麼呢?基督教,關鍵是,猶大出賣了耶穌,害的他被釘死,你們猶太人害死了耶穌,害死了基督教的信仰之神,所以歐洲人在宗教上也難以接受猶太人,對於我們來說,可能不是特別關注宗教,也沒有特定的信仰,所以不容易感受到宗教的凝聚力,不過真的要是信仰相同,在很多時候還是比普通人更容易成為朋友,更何況還是在整個歐洲都排斥猶太人這個大的背景下。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會影響一個民族的團結,但是這兩點可以說是最關鍵的因素了。
-
3 # 李建秋的世界
猶太人並不團結。
我就舉個例子,就以今天的以色列來說,以色列國內的猶太人分為兩種:一般猶太人和哈瑞迪,這兩種猶太人幾乎水火不容。
哈瑞迪是猶太教的最保守的一部分人,部分更加極端的哈瑞迪甚至拒絕以色列這個國家,因為根據聖經舊約的規定,今天的以色列是不應該存在的,以色列人為的存在,妨礙了彌賽亞的降臨。
哈瑞迪男子終身從事宗教活動,不工作,不服兵役,全靠國家養,女的養育孩子,供養男人,整個哈瑞迪群體是以色列最貧窮的一類人,甚至比居住在以色列的穆斯林還貧窮,一方面這部分人不工作天天領福利,另外一方面,這部分人不服兵役,導致不少較為世俗的猶太人對其非常不滿意,經常產生衝突。
這類人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當年以色列的國父本古裡安在建國之初,由於政治原因對這類人進行的妥協,誰也沒想到經過幾十年了以後,這部分人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成了以色列的心腹大患。
猶太人內部矛盾還表現在對於阿拉伯國家的態度,伊扎克·拉賓曾經是以色列的總理,在對阿拉伯國家作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就擔任上校旅長,負責打通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的交通線,同時還輔助過以色列傳奇英雄摩西達揚,指揮第三次中東戰爭,又一次立功,可以說拉賓本人是以戰功當上以色列總理的,然而由於拉賓和阿拉伯國家的和解,居然成為猶太極端主義的刺殺目標,兇殘的歹徒用國際明令禁止的達姆彈刺殺了拉賓。
不但是拉賓遭到猶太極端主義者的刺殺,連公認的強硬派阿里埃勒·沙龍在擔任總理的時候都遭到以色列右翼的指責,聲稱其不愛國,要知道沙龍可是幾乎打滿全部戰爭,號稱以色列屠夫的人。
如果說猶太人為什麼沒像穆斯林那樣分成什葉派和遜尼派互鬥,也沒像新教和天主教以及東正教那麼死磕,其主要原因還是猶太教信仰的人數太少,以至於幾乎不可分,猶太人不過是世界眾多民族的一個,不特殊,也不需要把他們神話,畢竟這個族群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中連自己的國家都沒有,個體猶太人的成功不能推廣到整個猶太民族,今天的以色列依然膽戰心驚的生活在阿拉伯人的汪洋大海,或許猶太人能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千次打退阿拉伯人進攻,但是隻要阿拉伯人贏一次,以色列可能就不復存在。
-
4 # 最美還是藝術史
歷史學家湯因比在研究民族延續之模式時提出了“流散”一詞,專門用來指失去主權國家的保護但卻仍然具有極強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文化傳統也因此沒有中斷的民族,而猶太人正是這一型別的代表。
在今天被人們稱為猶太人的民族還處於部落時期時,他們便為躲避自然災難離開了民族的發源地——迦南,這也埋下了時到今日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等地區依舊戰亂不斷的根源。這些部落最初前往埃及,後在民族首領摩西的帶領下“出紅海逃離埃及”,"接受十誡",標誌著猶太民族和猶太教的形成。
此後,除了大約公元前11世紀大衛王和所羅門王的短暫統一外,猶太民族一直處於分裂狀態。直到公元前6世紀新巴比倫最終掠走猶太貴族和手工藝者,史稱“巴比倫之囚”,徹底結束了猶太人民重新統一的實際可能性。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因為沒有主權國家的保護倍受欺侮,被要求佩帶大衛星用以標識身份。然而,外部的壓迫反面促進了內部的認同,哪怕是被迫的。猶太人開始主動或被動地生活在一個叫作ghetto的區域中,中譯名為“隔都”,非常形象、非常準確。在隔都中,猶太人保持著極其封閉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時局緊張時進入隔都還要經過檢查。
猶太人不與外族通婚、不接受外族入教,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他們高度重視衛生,提高抗病能力;重視教育,提升自身修養;但由於沒有土地,只能發展商業和手工業。猶太人雖然沒有社會地位但確實非常有錢,哪個國家缺錢了,猶太人也就離被洗劫不遠了。猶太人常常用一個布袋子就裝滿了全部家當奔赴逃亡的不歸路。長期的壓迫使猶太人的民族認同感非常強,有時他們確實出於對死亡的恐懼會表現出“不團結”,但這個其實沒必要過度強調的,客觀的說,面對全世界的排擠,猶太民族沒有消亡確實是一個奇蹟,據說,也只有在中國的猶太人被同化了。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猶太教中加入了對未來重返迦南的展望,猶太人在被欺凌中滿懷希望,期待著彌賽亞來拯救他們重回故土,與其它宗教中的來世和重生不同,猶太教中的希望是非常現實的。1945年以色列建國,猶太民族信仰中的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 -
5 # 深度書痴寶木笑
最近入手一本關於第一次猶太戰爭的書,我想對這個問題有很大幫助,書的名字《約瑟夫斯與第一次猶太戰爭》作者是 [英] 德斯蒙德·蘇厄德
當猶太人在公元66年反抗羅馬時,耶路撒冷貴族約瑟夫斯被任命為將軍。被羅馬人俘虜後,他得到了皇帝韋帕薌的好感,從而保住了性命。之後,他擔任羅馬軍團的顧問,他認為猶太人生存的唯一希望就是向羅馬投降。
耶路撒冷變成一片廢墟,累計近100萬人死亡,倖存者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公元70年4月,人間四月天,但對猶太民族來說卻是玉碎花落,當年秋天,城破人亡,城內60萬人打得只剩下7萬。
約瑟夫斯目睹了這一切,在他可以稱得上享盡榮華的後半生,他寫下了《猶太古典史》和《猶太戰爭》,這兩部書被譽為“除聖經之外讀得最多的古典作品”。
雖然對他這個人爭議不斷,但有一點卻是史學界共識:如果沒有他,現代人對公元一世紀和以前的猶太史便無從得知。然而,沒有一個猶太人為約瑟夫斯表示祝賀,如果詛咒靈驗,恐怕約瑟夫斯根本活不到提筆寫作的時候,因為這位猶太將軍在耶路撒冷毀滅前投降了敵人……
不知為何想起《血戰臺兒莊》裡那個被槍斃的師長,重傷的他曾帶著一群傷兵跑下陣地,他在臨死前對李宗仁哭著說:“給我們師留點兒種子吧。”
傳統猶太人的住宅是圍繞猶太會堂建設的,目的為了相互照應,共同應對危機困難。猶太會堂,是猶太人的聚會場所。根據猶太教,律法,成年男人一天必須由10人以上聚集在一起祈禱三次,猶太會堂最早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設立的。猶太會堂不僅為了祈禱,還用,於公共活動、成人和學齡兒童的教育等,由於猶太人大部分從事商業,猶太人的子女放學以後一般會在教堂做完作業後回家吃飯。猶太會堂有兩位領導者,一位是大家公選出來維持教堂事務的大拉比(精神領袖),另一位是負責宗教事務的“拉比”(負責解決猶太人的煩惱或猶太家庭紛爭)。猶太教徒每天早晨、下午、傍晚要祈禱三次,每天的祈禱可以在家裡或辦公室裡進行,但安息日和重大猶太教節日必須聚集到教堂集體祈禱,根據不同的祈禱人,要安排在不同的房間,比如兒童們在一起,少年在一起,男人們,在一起,女人們在一起,同一家族在一起等。
在猶太人的世界裡,男人是按照每十人為一個任務團隊,每個團隊的組長是由大拉比指定並聽從他的指揮。另外,猶太教區內的女,人和孩子也是按照“十人制”進行組織的,猶太家庭的孩子們上學和放學都是按照“十人制”進行組織的,
回覆列表
猶太民族是聰明能幹,勤勞勇敢,善於經商建坤民族。它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愛憎分明。有良好的父教,母教,從小受到良好的做人品德素質教育。為了民族的尊嚴,猶太民族團結一心,以民族的興旺為重。猶太民族從不打架吵架團結一心,民族就是家園的實際熱愛生活的氛圍,直接撼動著世界民族之林的文明。由其猶太民族的智商擅長善於做任何生意的成功嚮往,歷來被歐州德國日耳曼民族的嫉妒,來者不善,從一戰,二戰以來之後,德國希特勒用日耳曼民族的眼光看待猶太民族視為不祥民族,認為世界上存在猶太民族就是對德國日耳曼民族的最大挑釁。影響德國民族利益的發展和經濟利益的的發展,其中,希特勒最嫉妒猶太民族的聰明,所以右近代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希特勒主義定要把猶太民族趕盡殺絕。所以猶太民族是堅強的團結熱愛和平民族,被世界熱愛和平的各國民族的認可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