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之殤以之為鑑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來聊一聊,二戰史中,為什麼德國的“閃電戰”在蘇德戰場上沒取得成功?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閃電戰的特點

    閃電戰的特點是快,講究的是出其不意。這種戰術對小國絕對是無往不利,但對付蘇聯這種超級大國就不行了。蘇聯擁有遼闊的戰略縱深,豐富的戰略資源,國力非常雄厚,雖然德國的閃電戰在前期確實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但蘇聯人利用遼闊的戰略縱深節節抵抗,不斷消耗德軍的力量。隨著德軍的快速推進,德華人很快陷入了困境。

    因為蘇聯是如此的遼闊,德國推進的越快後勤補給壓力越大,加上蘇聯泥濘的道路和惡劣的天氣,特別是夏季連綿的降雨和冬季的冰雪天氣,讓德華人的機械化部隊和後勤補給部門幾乎抓狂。當德軍推進到莫斯科的時候,德軍的後勤已經嚴重跟不上,前線的德軍連冬裝都沒有,只能穿著單衣和蘇軍在冰天雪地作戰,德國要是能贏就怪了。莫斯科會戰後,德國的閃電戰已經起不到什麼作用,德軍一直在為後勤補給頭疼,德國為了能發動一場戰爭往往要準備很長時間,給了蘇聯人難得的喘息機會。戰爭後期,德國已經沒能力再發動閃電戰,即使發動也起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德華人只能和蘇聯人慢慢對耗,最終輸掉了蘇德戰爭。

    蘇聯國力

    蘇聯實力很強,這是蘇聯能扛住德國閃電戰的先決條件。如果換成泰國、希臘這種二流國家根本扛不住,一個罩面就掛了。不過閃電戰只是一種作戰戰術,雖然很厲害,但戰爭打的是國力,拼的是工業,並非僅僅靠一兩種戰術就能獲得勝利。德國的閃擊戰屬於典型的一波流,一波幹不掉很可能就會陷入僵持,一旦陷入戰爭的泥潭,拼的就是國力了。蘇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世界第三大工業強國,總體實力不比德國遜色多少。

    蘇聯戰爭初期被德國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主要是德國的閃電戰來的太猛,蘇聯被打蒙了。如果是蘇聯先發制人率先進攻德國,德國未必能佔多大便宜。不過蘇聯體量非常龐大,硬是憑藉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國力頂住了德國的進攻,讓德國止步不前。當戰線穩定在莫斯科至斯大林格勒一線的時候,德國其實已經沒有多大勝算,因為雙方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閃電戰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剩下的就是拼國力了。蘇聯國力不弱,又是本土作戰,可以說佔盡了優勢,德國在蘇聯境內和蘇聯人對耗,自然佔不到什麼便宜,耗來耗去德軍就盯不住了,逐漸呈現出敗像,蘇聯人逐漸進入反攻階段。

    蘇聯軍事實力

    蘇聯不僅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還有美英兩大強國幫忙。蘇聯是世界屈指可數的幾個軍事強國,特別是陸軍,非常強大。蘇聯軍隊的特點是徵兵成本低,動員能力強,軍隊數量多且不怕死,加上海量的廉價武器裝備,能夠迅速的補充戰爭損失。可以說,蘇聯的人海戰術有效的抵消了德國閃電戰的優勢。

    綜上,我認為以上三個原因是閃電戰在蘇德戰場上沒有取得成功的原因

  • 2 # 騎蝸牛回西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以閃電戰席捲了歐洲,其中46天佔領波蘭,42天佔領法國。當德國在津津樂道以為在很短時間可以拿下蘇聯時,而現實卻給了一個狠狠地耳光,由此也進入了二戰的轉折點。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集義大利、羅馬尼亞、芬蘭等多個國家大舉入侵蘇聯。聯軍出動了550萬軍隊,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各類火炮、190艘戰艦以及60萬輛運輸車,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可是卻失敗了,是什麼原因呢?

    1、蘇聯擁有廣袤的土地,如同中國一樣,戰線過長,可以活活耗死你。

    2、蘇聯的氣候。特別是冬天的嚴寒,一般人根本受不了。零下三四十度家常便飯,德國後勤補給跟不上,冰天雪地的沒吃沒喝忍凍捱餓,用不了多久就得撤。

    3、蘇聯時工業強國。它可以源源不斷為前方提供武器彈藥,且武器裝備不亞於德國。

    4、蘇聯可是號稱戰鬥民族。民風彪悍,戰鬥意志堅定,可以說全民皆兵。

    5、德國還有後方英美的轟炸和對蘇聯的援助。

    6、德國錯誤的估計形式,認為蘇聯也可以瞬間拿下,沒有做好持久戰準備。

  • 3 # 寰球視野新觀

    德軍在西歐的敵人主要是波蘭,法國以及其他的一些小國,這些小國主要是領土面積狹小。

    法國也好,波蘭也罷,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戰略縱深狹小。德國的閃電戰是以空軍和裝甲兵部隊為主的一把鋼刀,所以進攻速度快,攻勢強大,難以阻擋。加上以上各國被進攻時多少都有一些猝不及防,沒有充分準備,或者戰術不當,因此一旦陷入劣勢就會導致全軍崩潰,狹小的領土讓法國等國軍隊沒有休整的機會。

    反觀蘇聯戰場,蘇軍在初期面臨著巨大的損失,西部戰場上百萬軍隊被德軍擊敗或俘虜,蘇聯防線全線崩潰,只能進行零星反抗。

    但是蘇聯廣袤的土地拯救了蘇聯,德國進展雖快,但是遲遲打不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戰略要地,給了蘇軍調整的時間。當德軍攻到莫斯科城下之時,蘇聯從西伯利亞調集的數百萬大軍已經集結完畢,有能力與德國一戰。

    蘇聯領土面積太大,德軍的物資要從德國運到前線,需要數千公里的鐵路,物資運輸十分不便,而且還會遭到蘇聯游擊隊的層層阻擊,戰線拉的越長,對德軍越不利。早在二戰之前,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就已經超過德國,加上人口數量龐大,蘇聯的戰爭潛力巨大,德國耗不起蘇聯。

    另外,法國失利後,以貝當元帥為首的法國政府很快宣佈投降,但是蘇聯方面強硬的態度讓蘇軍頑強抵抗起了重大作用。

  • 4 # 賽門之略

    首先,閃電戰是"坦克之父"——古德里安建立的戰爭模式,納粹德國三大名將之一,《孫子兵法》曰:“兵貴勝,不貴久”,作戰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戰速決,最不宜的是曠日持久戰,寧可“拙勝”,不求“巧久”,我想古德里安深知孫子兵法的利害關係。其次,看看德國閃電戰二戰初期在歐洲大陸所取得的驚人戰績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到1940年期間,德國閃電戰橫掃歐洲大陸,一年不到的時間裡先後擊敗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希臘;其中德軍出動150萬軍隊36天征服100多萬的波蘭軍隊,1天時間征服丹麥,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蘭,18天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30天征服希臘,佔領了大半個歐洲。讓希特勒嚐到了不少甜頭,德軍閃電戰初期屢次不爽,震驚世界,閃擊波蘭還算不上是經典戰例,最讓希特勒得意是閃擊法國,充分發揮了德軍裝甲部隊縱深突擊和分割包圍的機動性優勢,把閃電戰用的淋漓盡致。英法聯軍四十個師被德軍包圍在了敦刻爾克,如果不是希特勒的畏首畏腦,英法聯軍難逃被德軍圍殲的厄運。

    “兵貴神速”是閃電戰的核心理論,主要以裝甲部隊與空軍活力的配合,快速擊潰敵方陣線,後快速迂迴、穿插到敵後,配合己方地面部隊合圍敵軍,核心的是裝甲部隊的機動突擊,在極短的時間以最小的代價內取得最大的勝利,並且這種戰術可以常常做到出奇制勝、以少勝多,隆美爾、曼斯坦因對這戰術都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種戰術在縱深很淺的地區幾乎是無敵的(首先是德國強大的軍事工業能力,加上德國資源少,經不起消耗戰),縱深小、補給能力強大,不需要兩線作戰,歐洲大陸幾乎都是一馬平川,國土面積小,運用閃電戰是最合適的戰術。

    最後,德國閃擊蘇聯前期還是取得很大的成果。德國閃擊戰縱橫歐洲,卻敗給了蘇聯,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蘇聯疆域廣闊,腹地縱深,蘇軍的戰略是以空間換取時間,有很大的緩衝地帶,正好1941年趕上蘇聯最寒冷的時間,冰凍的冬季,道路泥濘,致使德軍裝甲部隊與後續步兵嚴重脫節,機動性完全沒發揮出來。

    2、被蘇軍拖入了曠日持久站正與閃電戰戰略相違背,犯了兵家大忌;由於閃電戰初期沒有拿下蘇聯伏爾加河地區和高加索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再加戰略物資儲備不足,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縱線長、補給跟不上,裝甲部隊嚴重缺油,致使進攻受阻。閃電戰是有“頂點”上限的,當達到上限後,進攻方逐漸由強變弱,反攻方由弱逐漸變強。

    3、閃電戰的要求是士兵經過時間嚴格的訓練磨合,一旦被消滅,損失的都是精英部隊,德軍孤軍深入短期很難補上兵力;而蘇軍靠的大部分是人海戰術,本地作戰人員補充及時。

    4、德國被迫兩線作戰,被日本坑了,由於日本轉下東南亞作戰,蘇軍不再擔心日軍北上進攻蘇軍的可能,蘇軍把遠東地區的精銳之師拉回主戰場;以此同時,德國不得不多線作戰,蘇聯,西歐,北非戰場等東西線作戰,戰線達1800公里,顧此失彼。

    閃電戰有利有弊,而蘇聯正是閃電戰的“剋星”,別忘了蘇軍還有個恐怖的戰術——壓路機戰術,這就是為什麼德國閃擊蘇聯會失敗!

  • 5 # 雙馬尾班長

    我是軍事妹子,在二戰時期,德國閃電戰有個剋星,叫戰略縱深。

    二戰初期,德軍將領古德里安發明的閃電戰戰術,為希特勒攻佔波蘭,橫掃歐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種依靠己方裝甲部隊以及空軍部隊進行快速機動,並協同步兵進行的立體化戰術,在二戰初期幾乎是無敵的作戰方式。那麼,為什麼德國的閃電戰在蘇聯卻遭遇了慘敗呢?

    圖為德國閃擊波蘭

    首先,德國選擇在夏天對蘇聯發動進攻。雖然戰爭初期的幾個月德國軍隊的確將措手不及的蘇軍大量俘虜,甚至佔領了幾個主要工業城市。但是隨後蘇聯冬天的嚴寒,是所有德國將領都沒有想到的——由於嚴寒導致燃油被冰凍,德軍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變成了一個個“鐵棺材”,很多車組人員甚至被深埋在積雪中,和他們心愛的戰車一起被凍成冰雕。而也就是這個冬天,德軍攻勢的減弱,導致蘇聯軍民有了足夠的喘息時間,並發動了反擊。

    圖為蘇德戰爭初期,執行巴巴羅薩計劃的德軍

    其次,蘇聯的國土實在過於廣闊,德軍在戰爭前夕發動閃電戰導致戰線被延伸過長,補給難以供應。雖然繳獲了大量蘇軍武器裝備,但由於規格不符以及德軍的自尊心,導致德軍幾乎沒有使用繳獲的蘇軍裝備。而蘇軍在自己國家的國土上依託城市以及中小型城鎮進行戰鬥,後勤補給問題幾乎不存在,甚至有“T-34剛剛從工廠出廠就投入了戰鬥”的說法。

    圖為德軍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示意圖

    閃電戰在閃擊歐洲各國時,雖然體現了極高的戰術價值,但歐洲大多是國土不足百萬平方公里的一些小國。戰略縱深較低,一旦遭遇到蘇聯這種國土遼闊,戰略縱深大的國家,其補給線過長的問題就會尤為突出,這也是德軍進攻蘇聯失敗的主要原因。

  • 6 # 葦說定製化運營

    閃擊戰又名閃電戰,出自於中國古代兵法《孫子兵法·風林火山》,風林火山的羅馬語為:Fūrinkazan;日語為:ふうりんかざん,原典《孫子兵法·軍爭篇》:“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閃擊戰例數不勝數,日本名將武田信玄更是對《風林火山》頂禮膜拜,而真正將閃電戰發揮到極致的,卻是兩千多年後的希特勒。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世界各國還停留在一戰時期的陣地戰和消耗戰,而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等德軍將領卻主張,應將德國陸軍和空軍集中使用,像黑夜裡突然出現的閃電一樣地打擊敵人。

    自1939年9月閃擊波蘭開始,德軍27天征服了波蘭,1個小時拿下丹麥,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蘭,18天攻克比利時,39天征服了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為了檢驗閃電戰的效果,波蘭便成為了閃電戰威力的試金石。

    1939年9月1日4時40分,德軍用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大軍的防線。

    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數量龐大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至1939年10月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3萬人陣亡,13.37萬人受傷,91.1萬人被俘,而德軍僅陣亡10600人,受傷30300人,失蹤3400餘人。

    面對閃電戰開山之作波蘭戰役的輝煌戰果,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心裡有底了。

    在緊隨其後德國入侵挪威和比利時、荷蘭、法國的戰役中,德軍都採用了閃電戰和類似閃電戰的戰術,即大規模集中運用坦克和機械化部隊,與航空兵和傘兵高度協同作戰,實施突然攻擊、快速突破、縱深迂迴包抄,這種作戰形式後被稱為"閃電戰"。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時再次使用了閃電戰,同樣取得了輝煌的戰果,眾所周知,蘇軍面對德華人的閃電戰,付出了難以承受的損失和恐怖的傷亡數字。

    平心而論,面對德華人的閃電戰,也就是蘇聯這樣的龐然大物,換做別的國家早就撐不住了。

    在德軍的閃擊戰理論中,精神勝利可謂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閃電戰作戰的突然性,可以彌補兵力上的不足,能夠以寡敵眾。

    其二為震懾敵手,其實在閃擊戰的設計中,"震懾"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人追求的效果。例如德軍在橫掃西歐時,德軍軍隊的數量和坦克數量遠不如英法聯軍,而在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展開時,德軍軍隊的數量和坦克數量也不如蘇軍,因而也被稱為"窮人的戰爭",但不可否認的是,窮人打敗了富人。

    由於德軍的閃電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出的巨大的威力,即使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軍事學者一直在潛心研究閃電戰並勾勒出一個詳細的閃電戰全貌。

    "閃擊戰"大略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集結、展開、突破、突穿、擊虛與鑽隙、席捲。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雖然已經進入了現代化戰爭模式,但世界各國無不對閃電戰推崇備至,無論是中東戰爭,還是海灣戰爭,閃電戰都成了戰役獲勝的不二法門。

    閃電戰的基礎在於機械化,前提是擁有制空權,強調的是空、坦、步的協同作戰。

    閃電戰的戰術精華在於一點兩面,戰役發起之前先找到突破點,戰役發起之時由空軍和炮兵開啟缺口,裝甲部隊進入缺口並穩定住突破口的兩翼,裝甲叢集隨後展開攻擊,後面緊隨機動步兵,配合正面部隊迅速合圍敵主力步兵集團。

    閃電戰的前提就是要確保制空權,然而德軍在戰爭後期遇到了擁有絕對空中優勢的美軍,德軍便無法予取予求了,例如德軍發起的"突出部戰役",沒有空中優勢的德軍最終無功而返。

    閃電戰也有它致命的弱點,控制與補給就是閃電戰的最大弱點。

    如果佔領區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只要敵軍留在後方的部隊沒有被完全消滅,很容易遭到敵人從後方發動的反攻或將補給線切斷。由於閃電戰的快速進軍,補給線一夕之間被迅速拉長,一旦補給跟不上,前方部隊很容易成為強弩之末,攻勢停滯並可能受到敵人的反攻。

    例如德軍在1941年進攻蘇聯時,蘇聯巨大的縱深、糟糕的路況、惡劣的天氣,多次使德軍的攻勢成為強弩之末,在後勤補給上的缺陷更是暴露無遺,而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恰恰忽視了閃電戰的致命弱點。

  • 7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德國在二戰時期運用的坦克裝甲叢集戰又叫“閃電戰”,在在橫掃西歐和入侵蘇聯前期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這個畢竟是屬於戰術理論,只適用於國土面積有效防禦縱深較小的國家。但是對於的國土面積龐大的蘇聯來說,雖然能進行有效的戰術打擊,但是卻不能完成戰略打擊。

    與之相反的是蘇聯有著一套國土大縱深防禦理論的支援,和中國抗戰時期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理論是一個道理。閃電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但是它來得快去得也快,很容易出現後期乏力的現象,一旦碰上持續的消耗戰拼的就是國力的消耗。一旦後勤以及國力跟不上,那麼很容易就會出現崩潰現象從而導致失敗。

    在早期入侵蘇聯的時候,德國的閃電戰還是發揮了巨大的效果。在明斯克戰役中,蘇軍62.5萬人中損失了42.5萬人;在斯摩稜斯克戰役中光是被俘的蘇軍就多達30萬;而在人類史上最大的包圍行動中——基輔會戰蘇軍被俘人員就高達66.5萬人。到莫斯科戰役前蘇軍已經傷亡和被俘的人員就高達139萬人。要知道德國國防軍也不過只有100多萬人。所以德國的閃電戰還是取得巨大的效果的,只不過遇上了西伯利亞的寒冬。不過春秋季節進行了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高達133萬人的兵力去打德國90多萬人,雖然蘇軍以損失60萬的人數殲滅了德軍20多萬人,在戰術上德華人佔優,但是在戰略上還是蘇聯佔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情走到最後都會變成親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