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其實我不想愛你

    打打打!小小年紀就喜歡動手,這算不算是“暴力”行為?爸媽該怎麼管?看《焦糖貓的99個“育”言》,教你科學管教愛打人的孩子。

  • 2 # 紅粉紅

    小孩子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強。生活中,父母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避免讓孩子學到不好的習慣。

    我有一個2歲的女兒,平時工作時間較多,跟女兒在一起的時間不多,忽略了言傳身教的作用。孩子近期一有不順心的事情就打人,事後總會有對孩子言語上的教育,可是效果不大,反而讓孩子晚上睡覺總是哭鬧。

    對這樣一個現象,自己剛開始不知道哪裡錯了,就想找出原因。其實生活中,我和孩子爸爸就是整天以一種玩鬧的方式就行溝通交流,當我們在這樣方式交流時,孩子就就以為這是正常的交流方式。其實原因就是在於大人,當我們以正常的交流方式開始時,孩子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做好自己,做好言傳身教,讓孩子有更廣闊的天地

  • 3 # TT倆寶媽媽

    孩子的很多動作都是跟著學習的,正如我們樓下的一個孩子,之前特別乖巧,但是自從上咯幼兒園學會了打人和咬人,結果樓下的若干孩子沒有一個人願意跟她玩。後來詢問才知道她跟著學校裡的另外一個小朋友學的。好在後來家裡人及時制止和引導了,不然這個習慣肯定會一直持續。

    遇到這種情況肯定首先了解清楚事情背後的真相,為什麼打人,為什麼抓人,一部分孩子覺得好玩,還有一部分可能覺得那就是跟著學,並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還有一部分孩子為了以此來引起眾人的注意。

    其次,無論原因是什麼,家長都要學會引導,也不能直接暴力的說不。針對不同原因去引導。

  • 4 # 育兒魔法商店

    對於孩子打人抓人的原因及處理方法:

    1、 原因:尋求愛的關注

    當孩子不會運用語言用手揮舞拍打時大人覺得好玩好笑,於是就笑了,趕緊放下別的事情去關注寶寶。那麼孩子理解為:我的行為可以更靠近爸爸媽媽。那麼這會導致孩子下次為了尋求關注再次打人。

    可用魔法:理解並示範可替代行為

    當孩子再次拍打大人的時候,大人可以非常冷靜地說:如果寶寶輕輕地揉我,我就很喜歡和寶寶玩。一邊說一邊拿著寶寶的手輕輕揉自己讓寶寶去感受。

    2、 原因:表達情緒、需求

    當孩子身體不舒服,或者情緒興奮、憤怒的時候會打人。

    可用魔法:觀察並陪伴體會後果

    觀察 其中規律,捕捉到寶寶的情緒點並表示理解, 再陪伴寶寶看到打人的後果:小夥伴哭了,遊戲終止了,被老師批評了等等。再給予建議供寶寶參考。比如:寶寶可以輪流、交換玩具、哭一會兒、告訴媽媽等等。

    3、 原因:模仿家庭成員、電視節目

    家庭中有人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使用過打罵或關於打罵的語言暗示,或電視節目中出現暴力元素,比較幼小的孩子會吸收這些行為,成為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語言暗示如:再這樣我要打你了!

    可用魔法:家庭成員的自我成長

    家庭成員在處理問題時不用暴力及語言暴力方式,及對於電視裡的暴力元素及時為孩子進行說明。

    最後我說下最重要的一點:孩子的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家長在使用以上育兒魔法時要更有耐心並以身作則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用更多智慧方法去解決問題。孩子就是家庭的錄影機,當家長們變了,孩子也就變了。

  • 5 # 時尚育兒圈子

    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感受

    打人,其實很多時候,是孩子發洩負面情緒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而當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時,內心就會豎起“防禦”的屏障,如果這時急著和孩子講道理,孩子往往是什麼也聽不進去的。

    所以,我們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感受,表達對他此刻情緒的接納,和孩子建立情感的聯結,比如蹲下來對他說:“寶寶,你剛剛是不是因為……所以生氣了?”當孩子感覺自己被理解和接納時,會更願意傾聽你說的話。

    當孩子情緒緩和後,引導他自己對剛才的行為做出價值判斷

    當孩子的情緒有些平復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回顧剛才的事件,讓孩子自己對剛剛打人的行為做出判斷,比如可以問他:“媽媽知道你是因為……所以打了他,可是這樣他就會(把玩具還給你嗎?就會跟你玩嗎?說出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讓孩子自己思考這個行為產生的後果是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弊。

    接著可以啟發孩子思考,下回碰到這樣的問題時,可以怎麼做。比如和他說:“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如果下次他還拿走你的玩具,我們該怎麼辦?”如果孩子回答不上來,那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幾個選項,比如“我們可以試著和他溝通,和他說,等我玩好了,再給你玩”或者“我們可以拿別的玩具和你交換”等,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

    家長做好榜樣示範,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物件

    孩子的學習性和可塑性都很強。所以,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進行良好的示範。比如平時在與人相處中,遇到矛盾、摩擦時,家長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在孩子面前與人爭吵,用和善的方式來進行溝通,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物件。

    另外,當孩子出現良好的社交行為,比如用溝通的方式來解決社交衝突時,家長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給孩子良性的正向刺激和反饋,以幫助孩子發展和固化良好的社交模式。

  • 6 # 蜜桃姐姐

    在5歲的時候,孩子會比他3歲或4歲時更能覺察到自己的感受。避免孩子動手打朋友、搶玩具等行為,家長需要教會孩子用語言表達而不是用身體來表達。不妨試試這些方法:

    1.仔細監視孩子。

    如果孩子咬、打其他人,或者抓另一個孩子的頭髮,家長要馬上介入。第一時間把孩子拉走,告訴他,這樣做不好。雖然父母可能會收到一系列“但是”的回答:“但是他不給借我玩具!”“但XXX太小氣了!”“但……”。當孩子說出自己的反對意見後,告訴他,即使他被激怒了,有些事情也絕對不應該做,而打人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孩子繼續侵略,那就收拾好東西,告訴孩子是時候離開了(或帶他的朋友回家)。如果孩子抗議,就冷靜地解釋,如果他不動手,可以玩,但如果動手了,只能回家。孩子可能會流下幾滴眼淚,但如果真的想玩的話,他很快就會明白自己不應該對朋友們大發脾氣。

    2.玩鼓勵合作的遊戲。

    扮演遊戲,如玩過家家。因為這種遊戲強調角色扮演,它們也在教孩子用語言表達感情。如果孩子在比賽中生氣了,就提示他說“你是這房子裡的媽媽。媽媽生氣的時候會說什麼?”如果家長樹立了一個好榜樣,孩子會像家長一樣處理問題:說出自己的感受並解釋原因。

    3.獎勵良好行為。

    幼兒喜歡讚美。當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或和朋友合作玩耍時,要稱讚他。當孩子告訴朋友自己很生氣,而且沒有猛烈抨擊別人時,把他帶到一邊,讓孩子知道家長因為孩子的處理方式有多麼的驕傲。當談到抑制攻擊性行為時,家長可能會發現表揚比懲罰有效得多。

    4.幫助孩子瞭解感受。

    雖然5歲的孩子知道什麼是情感,但也不理解之間的差異,如何表達這些感覺對他們來說還是很陌生。幸運的是,有很多書籍或者繪本內容,能夠鼓勵孩子們去識別他們的情感、談論他們的感受。那麼,這個任務也要交到家長的手上啦~平時可以給孩子聽一些相關的故事、看一些繪本,和孩子討論討論,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處理情緒的。這很有幫助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狗狗壽命有多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