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樂2395379

    康熙多子,傳位自然要優中選優。八子因搞團團夥夥被康熙多次斥責,實際上早早退出人選。十四子不吸取教訓,重蹈覆轍,自然不會入圍。因為擅於兵法,被任命為大將軍王,只是國家需要,與傳位無關。再者,國之大事戎與祀,四子多次代康熙祭天,已經初露端倪。何況,康熙自知病重,怎會讓接班人遠在幹裡之外,給別人可乘之機。

  • 2 # 當狗容易做人難

    康熙皇帝這樣的君主選擇繼承人看的不是誰受寵,而是誰對大清朝有利,誰能保證愛新覺羅家皇權永固。康熙末年清朝已經出現能夠動搖國本的危機,康熙的繼承人必須要能解決這些問題,所以雍正上位。

    1、康熙末年國庫虧空嚴重,大量的國家財富被皇親、大臣們貪汙揮霍,一旦發生戰爭、災害等大事國家都拿不出錢來解決問題。康熙晚年盡力營造一種祥和的政治氛圍不希望撕破臉,這事只能靠新一代帝王,而雍正做得很好。

    雍正登基後,凡是虧空錢糧的人上到皇親國戚下到文武百官一個都沒跑,所有人都要還錢,本人還不起的由子弟、親戚還,雍正也因此得到“抄家皇帝”的綽號。康熙第十二子允裪虧空甚多被雍正逼著變賣家產還錢,傾家蕩產。康熙第十子允誐還不起錢被抄家。

    2、康熙晚年倦怠政務,導致官吏貪汙,吏治敗壞,以各省督撫為首的各級大小官吏盤根錯節,上下串聯結成利益集團,用各種手段抗拒中央的指令,嚴重威脅中央集權。

    雍正即位後嚴刑峻法懲治貪官,規定凡貪汙錢糧白銀一千兩以上者全部處決,不準特赦,對於貪官的家屬抄流放也是常事。僅雍正元年一年裡被查處的地方官即達數百之多。到雍正二年全國官吏被查處了一半,像直隸這樣的天子腳下地區原有官吏幾乎全被撤換。

    3、康熙末期土地兼併嚴重,士紳官吏利用權力掠奪民眾土地。如康熙皇帝近臣高士奇置田產千頃;刑部尚書徐乾學在無錫置田萬頃;江寧布政使慕天顏在無錫置田百萬畝。而且這些士紳官吏還不用繳稅,沉重賦稅、徭役全壓在了普通老百姓身上,民不聊生,很容易就會激起民變。

    雍正登基後強力推行攤丁入畝、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政策,打破了封建王朝官紳不交稅的傳統,減輕底層民眾生活負擔,緩解了階級矛盾,讓滿族徹底坐穩了江山。

    可以說因為推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嚴懲貪官等行為雍正大大的得罪了士紳官吏階層,使得自己譭譽傍身,暴君、刻薄寡恩之名被四處流傳,沒有大魄力、大毅力是頂不住這些流言蜚語的。這些十四爺做不到。

  • 3 # 史海泛舟擺渡人

    選皇帝不是選大將軍,皇帝需要能夠統籌內外駕馭群臣,統兵打仗是大將軍的任務,不是皇帝的任務。十四阿哥能夠帶兵打仗,卻不是治國的能手。從雍正繼位後十四阿哥的表現不難看出,十四阿哥是一個性格衝動,心胸比較狹隘的人。如果讓十四阿哥做了皇帝,清朝肯定會被治理的一塌糊塗。

    十四阿哥的優點

    十四阿哥的優點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十四阿哥比雍正皇帝年輕。十四阿哥出生於公元1688年,康熙皇帝駕崩的時候,十四阿哥只有35歲,正是繼承皇位的最佳年齡。而雍正皇帝比十四阿哥年長了10歲,康熙皇帝去世的時候,雍正皇帝已經45歲“高齡”,並不是繼承皇位的最佳年齡。

    第二個優點是十四阿哥能夠帶兵打仗,康熙讓十四阿哥擔任撫遠大將軍,負責平定青海叛亂,足以說明十四阿哥的帶兵能力並不差,否則康熙皇帝也不會把10萬大軍交到十四阿哥的手中。

    雍正皇帝的優點

    雍正皇帝的主要優點有兩個,第一個優點是雍正皇帝勤奮能幹,是重新整理吏治的最好人選。康熙皇帝晚期,清朝的吏治腐敗,年邁的康熙皇帝對於吏治有心無力。為了清朝的江山穩固,康熙皇帝希望新皇帝能夠勵精圖治,改變清朝吏治腐敗的問題。

    第二個優點是雍正皇帝善於權謀,一個皇帝可以不擅長帶兵打仗,但是必須要懂得權謀。十四阿哥有自己的手段,不過他的手段都是一些小聰明,並不是治國馭民的本領。相比於精通權謀的雍正皇帝,十四阿哥只能算是一個政壇小白。

    康熙皇帝是否考慮過傳位十四阿哥

    自古以來,太子都是留在朝廷裡面等待繼位,只有皇子才會被派到邊疆打仗康熙皇帝派遣十四阿哥出征的時候已經接近70歲高齡,如果康熙皇帝真正想要讓十四阿哥繼位,怎麼會把十四阿哥派到邊疆作戰。

    而且康熙皇帝派遣十四阿哥指揮西北的軍隊,卻讓年羹堯負責十四阿哥的糧草供應。年羹堯是雍正皇帝的人,只要十四阿哥敢於起兵造反,年羹堯立刻就能切斷西北大軍的糧草供應。從康熙皇帝的這一部署來看,康熙皇帝派遣十四阿哥出征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讓雍正皇帝繼位。

    總結

    康熙皇帝選擇雍正皇帝繼位,是一次非常正確的選擇。雍正皇帝是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雍正皇帝繼位之後,積極整頓吏治,改變了康熙晚年貪官橫行,國庫銀兩空虛的困境。假如沒有雍正皇帝的勵精圖治,也就不會有清朝的康乾盛世。

  • 4 # 平楠說史

    從胤禵出任大將軍王那一刻開始,康熙就已經將胤禵,從皇位繼承人的名單上剔除掉了。這是因為,康熙帝需要的是一位守成之君,而不是一位勇武的君主。康熙感情最深的一個兒子無疑是太子胤礽。但胤礽卻屢屢失德、犯錯,這就讓康熙不得不重新選擇皇位的繼承人。康熙所選的繼承人需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一、善於理政,不結黨營私、一心為公。二、性格穩重,能夠善待一眾兄弟。三、母族實力強大,能夠平衡各方勢力,登基後不會屠戮兄弟。

    康熙臨終前曾特意叮囑胤禛,戒急用忍,一定要善待你的兄弟。這就是說康熙覺得胤禛登基後不會屠戮兄弟,但對此依然不放心的康熙,又特意叮囑了胤禛一番。康熙希望繼位的君主,能夠善待兄弟。胤禛不擅長領兵作戰,他所擅長的是發掘人才和治理內政。康熙覺得胤禛登基後會善待兄弟,那胤禵就不會嗎?咱們來看看胤禵的作為:因議立太子一事,胤禵曾和胤祥大打出手。在胤禵和胤祥交手的過程中,胤禵更是推開了上來勸架的胤礽。

    當時胤禵更是說道:不要你假惺惺。這些說明了什麼?說明胤禵敵視胤礽,且胤禵性格容易衝動,喜歡用武力表達不滿。這樣的胤禵一旦登基,必定容不下胤礽。胤禵和胤祥大打出手,胤禵沒有給康熙留下好印象,而胤禛卻不同。胤禛伸手握刀,阻止康熙砍殺胤禵,這就給康熙留下,胤禛重視兄弟之情的印象。

    胤禵一貫和八爺黨走得很近,為了構陷太子,胤禵更是模仿過胤礽的調兵手諭。當時張廷玉就曾出言提醒康熙,手諭上的字不是胤礽的筆跡。事後康熙帝難道不會調查?不管私下裡有沒有過調查,康熙心裡其實都已經有了一個答案。模仿胤礽調兵手諭的人,必定和八爺黨有關。可以說模仿手諭的人,為了達成目的,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大清未來的國君,需要的是一個守祖宗家法的人。胤禵和胤祀等人走得很近,等到胤禵登基、治國時會不會被胤祀等人影響呢?答案是必然的,胤禵任由胤祀等人擺佈,大清的吏治將更加腐敗。胤禵想要擺脫胤祀等人的控制,必然會鬧的劍拔弩張。到那時衝動,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的胤禵,必然會大肆屠戮兄弟,這是康熙不願意見到的。

    胤禵擅長領兵,人又年輕這不假,但胤禵卻給康熙帝留下了一個做事衝動,愛搞小團體,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印象。選擇胤禵為儲君,其他兒子就無法善終。另外胤禵身上還有一個無法繼承皇位的致命缺點:胤禵的出身不如胤禛尊貴。胤禛是佟佳氏皇后的養子,胤禛登基後必然會善待佟氏一族。胤禵的母親是德妃,背後沒有強大的母族。登基後的胤禵必然會大力提拔,德妃的家族子弟。這時舊有的朝堂格局就將被打破,隨之大清內部便會陷入動盪。胤禛登基能夠平衡各方勢力,沒有容人之量的胤禵卻不能。

    除此以外還有一點是胤禵無法成為皇儲的致命傷。胤禵在眾兄弟中,既不是年長的皇子,又不是嫡子,登基後的胤禵很難壓制一眾兄弟。胤禛不同,胤禛的養母是佟佳氏皇后。胤礽被廢,胤禔被圈禁,胤祉因捲入胤礽和胤禔間的爭鬥被康熙放棄。這時額胤禛就既是嫡子,又是名義上最年長的皇子。

    那為何康熙還要封胤禵為大將軍王呢?正如鄔思道對胤禛所說,只有胤禵領兵出戰,清軍才不會被八爺黨掣肘,清軍才能平定西北叛亂。晚年的康熙,需要的是朝局穩定,作為智者,康熙封胤禵為大將軍王必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康熙在接受胤禛的奏請,封胤禵為大將軍王的同時,也答應了讓年羹堯出任四川總督一職。

    胤禛用掌管糧草的年羹堯來制衡胤禵及其麾下的西北大軍。誰又能說,默許了這一切的康熙,不是在用胤禛來制衡胤禵呢?相比起遠在西北的胤禵,康熙無疑更好掌控孤臣胤禛。善於理政,又和軍隊沒有瓜葛的胤禛,才是晚年康熙,牽制胤禵,壓制其他皇子的最佳棋子。康熙被胤禵頂撞,氣得生病臥床時,康熙曾對德妃有過一番嘆息:你生的這兩個兒子呀!嘆息過後,康熙卻晉升了德妃,並封胤禵為大將軍王。康熙此舉無疑是在安撫胤禵,平息議立太子的風波。

  • 5 # blnt

    康熙駕崩之後,隆科多從正大光明的牌匾後拿出詔書宣佈傳位四皇子胤禛!宣讀完之後雍正上位,但是卻有很多人抱有疑問,明明康熙生前那麼重視十四爺胤禵,怎麼會突然傳給四爺呢!

    所以很多人就猜測這詔書做了手腳,畢竟隆科多是有機會篡改的,當時比較流行的一說是隆科多改了遺詔,把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不過現在想想這種說法是何等的滑稽!哪有說傳位十四子的說法,再怎麼樣也應該改為皇十四子吧!更何況皇四子胤禛是最合適做皇帝的人選,康熙傳位給他是非常明智的做法!

    康熙劇照

    自古以來就有皇位之爭,上至天子下至臣民,都會覬覦正主的地位,所以老祖宗創立了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即是嫡長子繼承製,專門解決繼承權利地位相關矛盾!所以每朝每代立儲是個天大的事!

    本來立太子不是件麻煩的事兒,但康熙卻糾結得很!因為嫡長子承祜年幼夭折,然後就立了一週多歲的胤礽為皇太子,由於皇后生下胤礽沒多久就薨逝,所以康熙對於胤礽是非常的重視和寵愛!

    胤礽劇照

    但正是因為這寵愛讓太子胤礽驕縱,德行有失!康熙不得不做出廢太子的決定!而且不再立太子!

    這樣一來就熱鬧了,因為各位皇子都有機會登上那龍位!這就上演了九子奪嫡的戲碼!九子奪嫡最終的後果就是四皇子胤禛殺出重圍,最終登上帝位!

    那為何康熙為何不直接傳位給自己一直喜歡的十四皇子胤禵,而是選擇四皇子胤禛呢?

    雍正劇照

    康熙不選胤禵而選擇胤禛繼承大統的原因

    帝位的傳襲做出的選擇無外乎以下幾種依據。

    第一種依據就是地位

    不但只有母憑子貴,還有子憑母貴,也就是說皇后的嫡出是很大機率繼承大統的!

    中國歷史上君王嫡出居多,胤禵與胤禛都是孝恭仁皇后所出,身份更為珍貴,在九子奪嫡中佔有優勢,而且古代講究的是立長不立幼。雍正佔有更大的優勢!

    第二種依據就是皇子自己爭取的權勢。

    當然這一點在這裡是不適用的,因為主動權差不多掌握在康熙手裡,康熙的意志佔有一個主導地位,也就是說就算胤禛爭權,培養自己的勢力也擰不過康熙!

    康熙只要一句話可以瞬間把他從天堂拉入地獄。這一點提出來那是因為歷史上的皇位傳襲不都是皇帝的意志,比如說最典型的李世民,硬生生的搶了大哥的太子之位,並且讓李淵退位讓賢。因為李世民的權勢已經超過了李淵,所以他才能夠僭越禮制和李淵的意志,強勢的坐上帝位!

    李世民

    第三種依據就是立賢。

    對於“賢”這個字眼可以有很多解釋,你可以說仁愛,寬厚,存百姓。但是有一個詞更貼切,那就是“適合”。能夠滿足上一代君王的期望!

    前面也說了如果康熙的太子胤礽足夠賢德,不負期望。就不會有其他皇子什麼事了,正因為太子的德行不足為人君,康熙為國家社稷著想,也只能做出廢太子的決定,那麼康熙又是怎麼看待四皇子與十四皇子的“賢”呢?

    首先先來說下十四皇子胤禵。

    要說十四皇子胤禵不賢德,估計誰都不信,要不然不會被康熙寵愛。胤禵從小聰慧深受康熙喜愛,康熙每次出巡也要把他帶到身邊,並且經常會給他賞賜,以至於一些大臣都在猜測,康熙是否是把胤禵當做皇儲來培養的。

    十四皇子胤禵

    但胤禵為人比較重情義,他最喜歡的是才華橫溢的八哥胤禩,所以跟他走得很近,成為八爺黨的一員。自從太子被廢后,八皇子胤禩躍躍欲試,利用張明德相面,給自己爭取機會,這種野心也暴露在康熙眼裡,八皇子乃是庶出,不應該有這麼大的野心,從此八皇子算是涼了,在康熙的心中形象一落千丈。

    八皇子胤禩

    有一次康熙訓斥胤禩企圖謀害胤礽時,胤禵卻挺身而出,用性命保胤禩!也就是這一次讓康熙徹底斷了對胤禵的繼承大統的念想!此事件表明胤禵是完全不適合做皇帝的,這是為何呢?

    首先是實錘了胤禵是八爺黨,以胤禩為核心!此時的胤禵已經20歲,早已成婚生子,說的每一句話都不再是小時候的童言無忌。他如此維護胤禩,如果以後把皇位傳給他,必定會受胤禩很大的影響,關係到皇權問題!

    其次胤禵做出如此衝動之事,表面看是他講義氣,看重兄弟感情,但是在康熙眼裡這是愚蠢的做法,根本不懂帝王之道!感性大過理性,不懂得取捨。這種性格是完全不適合做皇帝的,所以康熙這一次是真的怒了,最讓他怒的是胤禵讓他徹底失望,所以當場就氣得拔出佩刀!還好被五皇子勸止。這才只是打了胤禵二十大板!

    還有件事能說明胤禵的衝動不理性!

    康熙去世之後,雍正登基,胤禵回京奔喪,見到雍正卻不肯行禮,以表心中怨憤,被旁邊的侍衛看在眼裡,連忙提醒,但卻被胤禵怒罵,要將其治罪!

    後來還是八哥胤禩出來解圍,讓胤禵下跪!這件事也被列入胤禵的罪狀之一!

    雍正登基已經是塵埃落定的事情,胤禵竟然為了一時之氣做出冒犯皇帝威嚴的事來,可以看得出他是個不會隱忍的人!

    雍正劇照

    隱忍這種性格對於君王來說何其的寶貴,說遠點的有越王勾踐的隱忍,讓他最終戰勝吳國,成為霸主。近點的那就是康熙了,康熙隱忍鰲拜,這才有了智擒鰲拜的精彩一幕!那麼作為康熙的下任繼承者雍正同樣有這種隱忍!這也是他能夠在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太子被廢之後,其他的皇子都蠢蠢欲動,而四皇子胤禛卻表現出與世無爭的樣子,一方面他知道康熙並沒有完全放棄太子胤礽,所以明面上是支援太子復位的,剛好順了康熙的心意,另一方面並沒有與其他的皇子拉幫結派,而是成為一箇中間人物,與八爺黨也保持著一個良好的關係,很好的運用了中庸之道,以退為進!

    果不其然的是太子再一次復位,但此時的太子已經患得患失,為鞏固自己太子之位而做了很多謀劃,但都在康熙的掌握之中!

    康熙再次對胤礽失望,這一次太子是徹底被廢了!

    太子再次被廢之後,胤禛並沒有積極籌劃爭奪儲君之位,此時的八皇子胤禩已經失了聖心,朝廷中呼聲最高的是十四皇子胤禵與三皇子胤祉。十四皇子出征西北,驅逐準噶爾勢力有功。

    三皇子受命開蒙養齋館,聚集有學之士!這在很多朝臣眼裡都是儲位的象徵,因為培養人才與門生大多是太子處理的事,也是為了鞏固太子之位!

    三皇子胤祉劇照

    那麼胤禛在幹什麼呢?他在韜光養晦,在很多人眼裡是一介閒人!對康熙也是至誠至孝。並且時常展現出其治國才能,康熙也漸漸地讓他處理一些政務,出巡的時候也帶著他學習處理政務。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與年羹堯隆科多多有接觸!

    年羹堯劇照

    很多接觸都表現出沒有刻意,但實質上卻籠絡了人心!

    當然晚年的康熙讓胤禛陪同出巡處理政務也可以說明他的用心了!

    這麼睿智的康熙怎麼會看不出來雍正的那些心思,只是雍正確實是最像他,也是最有帝王之相,懂得帝王之術的人!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代帝王是最為有名的,他們都有一顆帝王心,所謂的帝王心就是理性,無情,決絕。不被感情左右!以江山社稷為重。但做得最勤懇的還是雍正,至少康熙和乾隆晚年都開始享樂了,但雍正還是勤政到最後一刻,也正是因為她的勤政導致身體每況愈下,最後暴斃而亡!他與秦始皇還是有點相似,都是勤政愛民的好君主,他也用行動證明當初康熙的選擇是正確的!想對比十四皇子的感性,衝動。你還覺得康熙的選擇有問題嗎?

  • 6 # 別人叫的大師

    十四爺是個軍事天才,在康熙二十多個皇子中是很少見的。康熙五十七年,十四皇子受封為撫遠大將軍,率大軍征討準葛爾部落的策妄阿拉布坦。在臨行前,康熙在太和殿親自授印,王公大臣都要送行,可見康熙對老十四的信任。

    十四爺在軍事排程上確實一個難得將才。用兵果敢,治軍嚴明,並且平定了西南形勢。但是在政治上卻不如自己的四哥。

    十四爺的性格,為人待人還算和氣,以禮為先,但有時過於恃才傲氣,性格上不太沉穩。面對巨大的壓力面前,老十四未必能夠扛得住。

    康熙在考慮皇位繼承人的時候不只考慮個人的才能,也要考慮到當下王朝的情況。此時的王朝是需要一個治國理政的人,不是去開疆擴土的人。此時的王朝需要的是一個沉穩老城的人,不是一個說動怒就動怒的真性情的人。還有就是看看後輩的潛力。所以最終選擇了皇四子繼承皇位。從雍正帝行為上也印證了康熙選擇他的幾個特點,能幹,老城,鐵腕手段。

  • 7 # 老陳有話要說

    在康熙眾多皇子中確實有很多才能出眾的,所以在康熙晚年才出現了九子奪嫡的事情。這是康熙的幸運同時也是康熙的悲哀,很多皇帝都在為選一個有才能的繼任者而發愁,康熙是為了怎麼從這麼多有才能的皇子中怎麼選一個而發愁。

    在康熙眾多皇子中軍事能力最強的是十三阿哥還有十四阿哥都是比較傑出的將領而且年齡幾乎相差無幾。如果只是選擇軍事將領去平定西北叛亂十三阿哥因為外公是蒙古王爺可是比十四阿哥更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是真正的國家大事並不是這樣決定的,所以才會出現十四阿哥被封為大將軍王平定叛亂。

    康熙晚年因為執政時間太長加上康熙比較寬厚所以導致晚年黨爭不斷吏治敗壞,這樣的情況肯定需要一個在政治上具有高超技巧的繼任者這才是選定接班人的關鍵。軍事上只是最後的短兵相接如果把國家治理的很好這樣才能有更好的實力去打贏戰爭。所以有治理國家才能的皇子才是康熙真正的繼任者所屬。

  • 8 # 豪哥讀史

    康熙皇帝到底想把皇位傳給誰,史學界至今沒有定論,從史料記載來看,兩人都有即位的可能性,康熙皇帝到底更喜歡誰,只靠歷史記載,其實很難得出結論。要想知道康熙為什麼傳位給雍正,而不是傳位給老十四,首先要明確一點,康熙選擇繼承人的標準究竟是什麼?

    康熙皇帝曾經表示過,大清帝國將來的接班人要滿足2個基本條件,第1個是有能力有擔當,能夠承擔重任;第2個是年富力強,康熙親口說過一個人超過40歲,精力和體力都會下降,做事的成效也會降低。這樣看來,在康熙皇帝去世的時候,雍正已經45歲,允禵則是35歲,後者似乎更符合康熙皇帝的要求。而且,雍正即位前後也發生了很多無法解釋的謎團,史書記載也存在很多前後矛盾之處。

    首先是康熙病重時,曾經明確表示不允許大臣們上奏,也不要來探病。然而,康熙去世那天,奉命祭天的雍正卻一天3次“奉詔入宮”,這顯然有前後矛盾的地方。有學者推測,雍正並不是“奉詔入宮”,而是趁康熙帝病危之際,專門到暢春園探聽訊息。

    其次,按照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中的說法,康熙臨終前召集7位皇子入內,當眾宣讀傳位詔書,但是繼承皇位的雍正卻不在7個人之列,這一訊息還是由隆科多偷偷告訴他的。如果康熙果真當眾宣讀了傳位遺詔,怎麼會不通知雍正?隆科多和雍正又何必這麼鬼鬼祟祟?

    此外,雍正說皇十七子允禮在當時的7個人之中,但是根據清宮檔案記載,允禮那天在紫禁城當值,根本沒有去暢春園。而且,允禮聽說雍正即位的訊息後,表現得十分吃驚,甚至嚇得拍馬就跑,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隱情,現在已經很難搞清楚。

    最後是雍正拿出的遺詔可信度不夠高。如果康熙皇帝確實留下了傳位遺詔,隆科多為什麼不當眾取出,反而在康熙死後第3天,才重新擬寫了一份公佈天下。而且,康熙臨終前對身後事做了妥善安排,連嬪妃的去處都有相關諭旨,卻偏偏沒留下最重要的傳位遺詔,這有些不合常理。

    以上是史學界對雍正即位合法性提出的一些主要質疑。下面再分析一下,允禵究竟是不是康熙默定的接班人。

    允禵真正成為外界看好的接班人,還是在西北叛亂的時候,康熙皇帝從諸皇子中選擇允禵出任統帥,並冊封為“大將軍王”。而且,允禵出征時,康熙親自主持了皇帝規格的儀式,並且要求蒙古諸王公大臣聽從允禵的號令,還告訴允禵要注意籠絡人心,似乎是在為他的即位鋪路。

    允禵是一個性格耿直、才能過人的皇子,皇九子允禟曾經說過,他們兄弟中沒有誰比允禵更賢能。當然,這可能是一種恭維的話,畢竟在皇八子允禩失勢後,“八阿哥黨”轉而支援允禵,允禟肯定也會站在允禵的身後。但也能從側面看出,當時的允禵確實很出眾,得到了部分皇子和文武大臣們的認可。

    還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太子胤礽被廢之時,允禩受到牽連,允禵為了保護兄長,當眾頂撞康熙皇帝,氣得老爺子差點拔刀殺人。但是經過這件事後,允禵和康熙皇帝的關係並沒有變得特別疏遠,在西北發生叛亂的時候,老爺子依舊對允禵委以重任,這多少能夠說明,允禵在他心目中地位很高。

    但是問題又來了,允禵如果真是康熙選定的接班人,他在病重之時,為什麼不把允禵召回京城?只有兩種可能,其一,康熙不想傳位給允禵,故意把他支走;其二,康熙想召回允禵,但是訊息沒有送出去。究竟哪種可能性更高,後人恐怕永遠都無法知曉。

    再就是允禵被召回京城後,雍正迫不及待地收繳他和康熙皇帝之間往來的奏摺、信件,似乎有毀滅證據的嫌疑。而且,雍正的生母烏雅氏似乎也認為,允禵更有資格繼承皇位,看到雍正粗暴地對待允禵後,她甚至拒絕成為皇太后。當然,雍正並不是烏雅氏親自撫養長大,他和母親的關係不如允禵和母親的關係密切,烏雅氏很可能只是愛子心切,才會做出過激反應。

    不過,僅憑這些內容,並不能斷定允禵就是康熙默定的接班人。相比之下,康熙臨終前讓雍正代為祭天,參考清朝歷代皇帝的做法,這幾乎就等於告訴世人,雍正才是他的接班人。而且,論治國理政的能力,雍正確實更強一些,政治經驗也更為豐富,允禵和他相比,僅剩的優勢可能就是年齡更小和黨羽更多。

    但是,由於雍正即位前後存在太多不尋常的細節,也很難斷定,雍正就是康熙皇帝默定的接班人。個人認為,康熙皇帝也許真的沒有來得及留下遺詔,也沒有做出最終決定,從現實情況考慮,雍正似乎更適合接班,因此才會派他去祭天;從理想狀況考慮,允禵似乎更適合接班,因此才會對他委以重任。

    就在這種猶豫的過程中,康熙皇帝病了,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靜養,他的身體稍微有些好轉,這在史書上都有明確記載。也許康熙皇帝認為自己的身體沒有大礙,還能夠多活幾年,就放棄了書寫遺詔的想法。誰想到,康熙皇帝的病情突然惡化,很快就撒手而去,隆科多出於某種原因,倒向了更有優勢的皇四子胤禛,在他的擁立下,胤禛得以即位,成為雍正皇帝。

    筆者的理由:康熙在世的時候,隆科多站在皇帝一邊,並沒有明確表示支援哪位皇子。不過,隆科多是步軍統領,控制著京城的兵權。因此,當康熙皇帝去世後,無論哪位皇子即位,都需要得到他的支援,新君登基後,他都是“擁立功臣”。在這種情況下,哪位皇子即位,對隆科多來說其實並沒有太大區別,選擇一位關係相對比較近的,並且最有優勢的,才是他真實的內心想法。

    當時在京城的皇子中,老大和廢太子已經失勢,老八早就被康熙皇帝放棄,老三熱愛文學,老五、老七等人保持中立,老四是康熙選擇的祭天代表。就是用腳趾頭想,也知道擁立老四是最佳選擇。老十四遠在西北,而且並不是特別明確的繼承候選人,當你面對相似情況的時候,你會選擇西北荒漠上的允禵還是就在身邊的胤禛?

    最關鍵的是,我們不要忽略雍正為了登上皇位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用了十多年時間韜光養晦,一方面取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另一方面保持著和兄弟們的友好關係,雖然黨羽勢力不如老八和老十四,但是集團成員都很關鍵,特別是年羹堯控制著西北通往京城的要道,既能夠替他牽制允禵,又能夠威懾其他皇子。

    因此,雍正的皇位大機率是搶來的,不過並不是從允禵手裡搶走的,而是直接從康熙皇帝那裡搶到的。正如某位知名學者所說,“奪嫡”必然指的是有人坐在那個位置上,其他人去搶才能叫做“奪嫡”。如果根本就沒有人坐在那個位置上,又何來雍正“奪嫡”之說?最合適的說法應該是:康熙沒有指定接班人,眾皇子展開爭奪,雍正獲得勝利。

  • 9 # 生活的芭蕉

    政治家是敏銳的洞察力,全域性的掌控,以及人才的運用多方面的綜合能力等等,不是你說的這個,你說的是運動員武警什麼的其中一個標準

  • 10 # 均是天涯淪落人

    帶兵打仗和治理天下是兩回事,一個優秀的將軍未必是一個優秀的皇帝,因為二者所需要考慮的事情不同,一個優秀的將軍他需要考慮的是將外界的敵人擊敗最後取得勝利,而在這個過程中自身所注重的只有賞罰分明,因為只有這樣將士才會認可自己,聽自己的命令從而在戰場之上達到號令嚴明,最後獲得戰爭的勝利,但是皇帝不同。

    皇帝在意的不是個人的得失,他考慮的是全域性的事情,因此對於個人的性格有極高的要求,因為他性格如果有缺陷很容易被他人所利用,最後給大局帶來巨大的損失。

    將軍在戰場之上是可以失敗的,因為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是皇帝卻不可以,因為他是天意是權威的象徵,只要他說出的話便必須要人,一個人長期的習慣是很難進行改變的,康熙正是考慮到這些因此才不願意立十四皇子。

  • 11 # 勇敢的柑桔

    按最合理的邏輯分析:皇帝先傳嫡長子,老大不行就老二,孃家的血統很重要,老八就是出身不好,老十四出身沒問題,但是和老十四一樣出身的哥哥太多了,輪不到老十四,能打仗有能力在那個時代沒有出身重要。

  • 12 # 雄鷹143441071

    康熙做為皇帝,選人用人各盡其用,選擇繼承人與帶兵打仗不同,能帶兵之人可為將,能帶將之人才可為帥,治理國家不是光能帶兵打仗就行,治國比帶兵難多了。這可能就是康熙選擇四皇子的真正原因吧。

  • 13 # 靈楓歷史閣

    1722年,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病重,他費勁擠出幾個字:“傳位十四阿哥。”一旁的隆科多和四阿哥對視一眼,此後,四阿哥端著一碗神湯,走上前。十四阿哥回來後,四爺:“趕緊把名字改了。”

    這個場景,是民間流傳最廣的,關於康熙皇帝去世時的場景。

    當時,68歲的康熙皇帝已經病重,躺在床上,說不出話來。他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但唯一讓他放心不下的,是皇位繼承人的選擇。

    他躺在病床上,費勁地擠出幾個字:“傳位十四阿哥,你們要好好輔佐。”

    但一旁的隆科多聽了這話,直接和四阿哥對視一眼,兩人心中瞭然。此後,四阿哥端著一碗神湯,俯在床前,用勺子將湯一口一口喂到了父親的嘴裡。

    很快,這位千古一帝就駕崩了。

    見康熙已故,隆科多拿出剛剛寫完的遺詔,宣佈的不是“傳位十四阿哥”,而是“傳位於四皇子”。

    就這樣,四阿哥胤禛正式登基稱帝,也就是清朝的雍正皇帝。

    此時的十四阿哥,還在邊疆打仗,得知父親去世的訊息,連忙往回趕。但是,幾個月後,他來到京城,還沒來得及為父親服喪,就遭到了四哥的訓斥,還被迫把名字從“胤禵”改為“允禎”。

    原來,這一切都是四阿哥和隆科多的預謀。

    當康熙皇帝說出“傳位十四阿哥”時,隆科多隻需要將“十”變成“於”,就能順利助力四阿哥登基稱帝。

    以上,就是民間流傳最廣的“雍正篡位”的版本。

    除此之外,民間還有四阿哥是年羹堯遺腹子的版本、康熙無奈傳位版本……

    但這些版本,大機率都是四爺登基後,支援八爺、十四爺的人心有不甘,故意散佈出來的。

    為什麼我堅定地認為民間傳說是謠言呢?

    理由有下面幾點:

    第一,現在的“於”,在清朝時期寫作“於”,要如何一筆篡改?第二,清朝傳位詔書稱呼皇子,一般是“皇四子”“皇十四子”,根本不是“十四皇子”,也不好篡改。第三,清朝傳位詔書,一般採用漢語、滿語、蒙語三種語言,前兩種是硬性要求,就算漢語有改的可能性,像符號一樣的滿文要怎麼改?

    只要細想,我們就知道,所謂的“雍正繼位謎”,不過是無稽之談。

    雍正能夠得到皇位,實打實就是康熙看上了他。

    但這裡就有一個解不開的困惑。

    在康熙臨死前,十四爺是威名遠播的大將軍,在民間、朝中聲望都越來越大,而當時的四爺是個閒散王爺,自稱“天下第一閒人”。

    為什麼,康熙最終要選擇四爺繼位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開始說起。

    01【五黨林立】

    康熙皇帝的兒子一共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奪嫡大戰,分別是: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

    這九個人並不都是為自己爭皇位的。

    他們存在於五個奪嫡陣營之中,分別劃分如下:

    支援大爺的陣營:以大阿哥胤禔為主,再加上一些得力的臣子。大阿哥雖然很不受寵,但畢竟是康熙長子,他總覺得只要草包太子退位,自己就有機會替補。支援太子的陣營:以太子胤礽(二阿哥)為核心,還有一堆有實力的臣子,比如索額圖。此外,還有一個在前期一直幫扶太子的“假太子黨”——四爺。支援三爺的陣營:三阿哥胤祉和他的親信臣子。太子平庸,大阿哥不受寵,如果前面兩人都不在了,他也就有了上位的機會。支援四爺的陣營:四阿哥、十三阿哥,隆科多,張廷玉、年羹堯、李衛、田文鏡等人。支援八爺的陣營: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以及裕親王福全、佟國維、阿靈阿、揆敘等人。後來,八阿哥失去繼位的可能性,八爺黨轉而變為了十四爺黨。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顧念去世的皇后,將2歲的二阿哥立為太子,從小帶在身邊教養。

    可是,這個被康熙寄予厚望、從小帶大的孩子,卻越來越驕縱,不僅資質平庸,還觸犯了康熙的大忌——結黨營私。

    康熙的一眾皇子們,盯著皇位,打心眼裡認為二阿哥除了出身,哪裡都不配當太子。

    於是,他們便和朝臣們勾結,明裡暗裡形成了上述幾股陣營。

    初期,五個陣營的勢力還算是比較平衡的,因為康熙始終表現出對太子的偏袒,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02【初廢太子】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殺了索爾圖,康熙和二阿哥的父子關係逐漸緊張起來,於是乎,這段時間,就有傳言:康熙要廢太子!

    五年後在木蘭圍場巡幸期間,大阿哥找準機會向康熙揭發了太子的許多罪行:暴戾不仁,捶撻諸王、貝勒、大臣;截留蒙古貢品;放縱下人肆意敲詐……

    康熙大怒,他可以容忍太子不懂事,但絕對不能容忍太子越俎代庖,動他的貢品。

    恰逢十八阿哥去世,康熙傷心老來子去世,太子無動於衷,還在回京途中偷看康熙的營帳。

    康熙當即懷疑太子有“弒逆”的可能,氣急敗壞,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廢除了太子。

    這便是歷史上的“初廢太子”。

    “初廢太子”的事件發生後,奪嫡的場面就發生了大變化。

    大阿哥是主動揭發太子的人,表面上是有功之臣。但是,康熙也因此認為大阿哥不安分,時時刻刻盯著太子,就等著揪出兄弟的錯處,好自己上位。

    於是,“初廢太子”的大功臣,反而遭到了康熙的厭惡。

    三爺陣營和四爺陣營,暫時按兵不動。

    可急功近利的八爺陣營,在這時候沉不住氣了。

    廢太子後,康熙詢問朝臣,應該另立誰為新太子,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等為首的朝中重臣,全部推薦了八阿哥。

    太子剛廢,這些朝臣就如此一致力薦八阿哥,引起了康熙的高度警惕。

    他不相信這是八阿哥的魅力所致,只相信這是結黨營私的結果。

    這次舉薦後,八爺陣營的儲位之爭,也正式擺到了明面上。康熙,更是開始忌憚這個辛者庫奴才生出的兒子。

    03【二廢太子】

    幾天後,康熙夢到了故去的皇后,又想起他們的孩子二阿哥,心裡很不是滋味。

    就在這時候,三阿哥跑到宮裡去為康熙排憂解難了。

    他告訴康熙,廢太子二阿哥之所以行為舉止癲狂,都是因為大阿哥在府中用魘術進行了詛咒。

    康熙正好順水推舟,革去大阿哥的爵位,把他幽禁起來。

    至此,大爺陣營算是正式倒臺。

    半個月後,康熙對著朝臣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二阿哥放了出來,還封了他為貝勒。

    這樣一番操作下來,一抓一放,誰也沒辦法真正揣測聖意。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諸皇子奪嫡行動越發激烈,康熙感覺朝局不穩,就把二阿哥再推出來,復立太子。

    這一次二阿哥的太子之位,帶著穩定朝局的功能和作用,而不是康熙真正傾心於他。

    可二阿哥不明白這一點,他依然繼續之前的過激行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太子再度被廢,康熙直接下令要圈禁至死。

    曾經,二阿哥是康熙的手心寶,而今卻落得一個這樣的下場。

    三阿哥很心寒,評估了一下自己的實力,當即決定,自己還是退出爭儲,保個安穩日子吧。

    至此,三爺陣營也宣告退出奪位舞臺。

    二廢太子後,朝中基本上就只剩下四爺陣營、八爺陣營了。

    但八爺陣營對皇位的覬覦,康熙早就看出來了。

    可四爺對皇位的渴望,一直隱忍,不曾表現。

    04【四八之爭】

    二廢太子後,康熙已經60來歲,必須要考慮後事。

    可這一次立誰為太子呢?

    康熙自己也非常頭疼。

    就在這時候,“斃鷹事件”的發生,讓八爺徹底斷掉了帝王夢。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在熱河巡視,原本應該陪同前往的八阿哥因為生母祭日,沒有同行。

    於是,八阿哥派太監給康熙送去了一隻老鷹,意在祝賀。

    可沒想到,當老鷹到達康熙面前時,已經是一副奄奄一息的模樣了。

    康熙十分生氣,認為這是八阿哥在詛咒自己,諷刺自己老得快要死了。當場,康熙叫來諸位皇子,直接表示和八阿哥斷絕父子關係:

    “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要知道,想當皇帝,必須具備“孝”的品質。八阿哥這一次,算是被康熙徹底否決了。

    八阿哥出局後,他們多年經營的人脈,就轉而用來支援十四阿哥。

    從此,八爺陣營轉化為十四爺陣營。

    05【四阿哥與十四阿哥】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四阿哥被康熙特批支領宮物。要知道,這在皇子中幾乎是獨一份的特權。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派十四阿哥進駐青海,討伐準噶爾部,還冊封他為大將軍王,允許他用皇帝親征的規格出征。

    十四阿哥在青海的戰鬥,頻頻告捷,康熙非常高興,賞賜也從未斷過。

    而同一時期的四阿哥在幹什麼呢?

    在康熙面前盡孝,尊釋教道學,平時種種田,陪著康熙出巡、祭天、拜祖陵……整個一閒散王爺,他還自稱是“天下第一閒人”。

    這樣一對比,似乎十四阿哥的皇位就是板上釘釘了。

    但就在原來的八爺陣營,後來的十四爺陣營的人,都非常放鬆時,康熙的病情開始加重了。

    康熙六十一年,十四阿哥還在外征戰未歸,康熙就病重去世了。

    當隆科多宣讀遺詔,皇位歸四阿哥時,眾人皆是一番錯愕,八阿哥等人更是不敢置信。

    十一月二十日,四阿哥胤禛,在太和殿即位為帝。

    這就是九龍奪嫡的結局。

    整個過程看下來,所謂的“九龍奪嫡”,四爺陣營好像根本什麼都沒做。

    大爺陣營,是被三阿哥幹掉的。太子陣營,是自己作死的。三爺陣營,是主動退出的。而八爺陣營,則因為斃鷹事件轉化為十四爺陣營,最後在最容易繼位的時刻,功敗垂成。

    但恰恰是四爺的“什麼都沒做”,讓康熙下定決心,將皇位傳給他。

    其一,奪嫡前期的四阿哥,在康熙面前刷滿了好感。

    四阿哥,是最會揣摩人心的人。

    他很清楚,康熙最討厭的就是結黨營私,因此在太子還沒有被廢時,就大搞奪嫡的動作,只會引起康熙反感。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四阿哥都是以一副中立的姿態出現,並且時不時地維護一下太子。

    表面上,四阿哥維護的是太子,但實際上他等同於是在維護康熙。

    當時,二阿哥的太子之位,是康熙堅定的選擇。四阿哥此舉,非常聰明。

    相比之下,八爺黨就冒進多了,只想著“撥亂反正”告訴康熙“二阿哥不合適”。

    在整個過程中,十四阿哥也表現得非常著急了。

    當康熙責罵八阿哥時,十四阿哥不管三七二十一,在朝堂上就和康熙爭了起來:

    “八阿哥無此心,臣等願保之!”

    對於康熙來說,這儘管是十四阿哥顧念兄弟情誼,但同時也是他忤逆自己這個父皇的表現。

    其二,四阿哥非常能夠沉得住氣,但十四阿哥根本不行。

    四阿哥對皇位的覬覦,由來已久,但是他有本事讓康熙到大後期都看不出來。每一次,奪嫡的關鍵陣營變化,四阿哥總有辦法不讓自己陷進去。

    初廢太子是這樣,二廢太子更是這樣。

    值得一提的是,電視劇中十三阿哥因為替四阿哥頂包、遭到圈禁的事情,在歷史上存疑。即便十三阿哥被圈禁,也是在康熙十七年前後,大機率是和二阿哥一起圈禁了短暫的時間。

    整件事情,與四爺陣營爭皇位無關。

    而到了康熙晚年病重時,四阿哥仍舊能夠貫徹自己以前的形象,當個“閒人”,如此沉得住氣,康熙怎麼可能不喜歡?

    相比之下,十四阿哥的脾氣就火爆多了。

    四阿哥登基後,他回來奔喪,不肯跪拜新皇,在康熙的靈柩前當即起了衝突。

    這樣忍不了氣,以前自然也沒少暴露性格。

    身為父親的康熙,對兒子的性格肯定也看在眼裡。

    其三,從能力上看,四阿哥能夠治江山,而十四阿哥只適合當將軍。

    論武力值,十四阿哥完全沒得挑,行軍打仗不在話下。

    可是如果說到治國理政,四阿哥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有目共睹。

    在官員的管理上,四阿哥強調務實,積極整頓,與康熙不謀而合;在朝局上,他既有朝中文官隆科多穩住局勢,又有西北年羹堯的軍事助力。

    並且,二廢太子後,四阿哥經常圍繞在康熙身邊,表面上是在盡孝道,實際上都是在展現自己的理政能力,清查京、通兩倉,祭天、隨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無形之中,將自己治國理政的理念,全部滲透給了康熙。

    在康熙面前,四阿哥是個能夠治理國家的仁孝之人。

    而十四阿哥,雖然打仗厲害,但是在治國理政上,基本沒有長處。

    坐在皇帝位置上的人,可以不懂具體的行軍打仗,但必須要能夠管理好官員、瞭解民間疾苦。這一點,十四爺根本比不上。

    因此,綜合來看,康熙選擇雍正也是以“賢”為標準。

    當然,也有不少野史稱,康熙之所以會選擇雍正,完全是因為他喜歡孫子弘曆。

    但我認為,弘曆對康熙選儲君的影響很小。

    畢竟,康熙選四阿哥當皇帝,與雍正選弘曆當皇帝,完完全全是兩碼事。

  • 14 # 高萬兆

    一是嫡長子繼承製;老二被廢,老大提前出局,老三是徹頭徹尾的文人,對於崇尚文治武功的康熙來說,自然不在考慮之內,何況四阿哥江南賑災,朝堂差事歷練,早已深得康熙嘉許,按長幼有序原則,老四當選屬合理之內、情理之中,朝堂上下可服之;二是包容之心,天子家懷天下,意志力必須堅韌不拔,後來遺詔之中更有明確表達;三是老十四武強文弱,年輕太沖動,和老八沆瀣一氣,立場不堅定,沒有“孤臣”之心之氣,鮮有把握全域性的能力;最後一點也是老十四的缺分項,年幼的乾隆進入康熙法眼,為百年江山大計,為傳承計、為祖宗江山計,老四勝出就很合理了。

  • 15 # 依依爾耳

    小時候在村裡就有人說本來聖旨上寫的是“傳位十四子”後來被改成了“傳位於四子”,然後就一直信以為真,畢竟那會的網際網路沒有這麼發達。等後來大了,終於知道了,那都是一個笑話,那為什麼康熙沒有傳位給別人,而選擇了老四,雍正呢?

    其實,在當時的清朝已經出了很大的問題,這一點在《康熙王朝》中有體現,康熙在大殿裡咆哮,“罷免四個大學士,三個尚書”,這是整個中央朝廷出了很大的問題。康熙雖然被清朝那些文人美化得都成了千古一帝,但是康熙對兒子們的教養真不怎麼樣。“九龍奪嫡”,都在說要不是康熙,哪能有這麼多優秀的孩子出來參與奪嫡呢?但是真是因為有這麼多孩子出來爭奪皇位,整個朝廷,已經向著明朝的黨爭開始了。而跟在老八後面的十四爺,是沒有辦法解決這種事情的。

    還有說,因為一句“好聖孫”,明朝有一個“好聖孫”——朱瞻基,直接在爺爺去世後,幫助父親坐穩了皇位。現在大清也有了一個“好聖孫”,就是後來的乾隆爺。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康熙和乾隆在一起的時間,並不長,算下來都沒有兩年,這樣的時間,要說真的對一個帝國的傳承都能產生影響,這樣太過於誇大了。就是曾經的朱瞻基,在朱棣身邊那麼久,跟著他還上戰場,最後的時候,朱棣仍然想把皇位傳位給老二漢王朱高煦。那麼才這麼短時間,不足以讓康熙因為一個孩子就改變繼承人的想法。

    主要還是因為老四在歷次的歷練中,做實事的態度,沒有那麼多結黨的想法,對於解決此時朝廷出現的問題,才有鐵血手腕解決。最後的結果就是雍正帝上位了,沒有辜負康熙的信任,成了大清最勤勞的皇帝。而老十四就成了一個瀟灑王爺,即便是後來主動向中央示弱,也沒有被重用,一直活到了乾隆二十年。

  • 16 # 紀元的尾聲

    十四阿哥很優秀,但他要還的“人情債”太多了,和雍正的果決、孑然一身完全不同。

    所以胤禵是繼承康熙弊端的兒子,並不是康熙心中最適合的人選。

    在九子奪嫡歷史上,最後的白熱化階段乃是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爭奪儲君之位,世人知道兩位皇子矛盾很重,但卻鮮有人知,這兩兄弟其實是同母兄弟,他們的生母都是德妃烏雅氏,也不知道是康熙刻意地安排,還是命運的註定,讓這兄弟二人角逐大清的皇位。

    胤禵出生的時間比胤禛晚了十年,當胤禵出世的時候,胤禛都開始被康熙準備安排婚事了,所以兄弟二人的年齡差距算是很大,而最重要的是,胤禛最好的兄弟乃是十三阿哥胤祥,卻不是親弟弟胤禵。

    在胤禵長大的過程中,很少有胤禛這位兄長的影子,因為烏雅氏在康熙十七年生下胤禛的時候,她的地位並不高,所以她沒資格撫養皇子,於是胤禛就被皇貴妃佟佳氏撫養,這讓胤禛和生母的關係很遙遠,到了胤禵出生的時候,烏雅氏已經封妃,有資格獨自撫養皇子,胤禵便和胤禛的交集很少。

    這可能是烏雅氏此前的怨氣造成的,因為胤禛的嫡母是佟佳氏,佟佳氏地位更高,是為後宮之首,而且又沒有兒子,所以把胤禛當親兒子養,這也讓童年的胤禛偏頗嫡母,疏遠了生母烏雅氏,從一個母親的角度來說,烏雅氏的不滿是合理的。

    胤禛和親弟弟沒什麼往來,反而和十三阿哥胤祥交際密切,胤禛帶著年幼的十三阿哥讀書識字,講述道理,所以胤禛反而是在胤祥身上體現了自己當兄長的職責。

    正因為這種分裂和巧合,胤禛和胤祥是一個圈子,而胤禵則是和其他的皇子一個圈子。

    因為胤禵出生的時間較晚,所以胤禵是康熙那麼多兒子中較為年輕的,當康熙步入暮年的時候,胤禵長大成人,優秀的胤禵很受康熙的喜愛,如果是年輕時代的康熙,肯定是隻喜歡嫡子,比如胤礽,正因為是嫡而立儲,可隨著康熙老去,他和太子胤礽的矛盾也越來越多,他覺得庶子也是不錯的。

    胤禵的性格開朗,和諸多兄弟都能相處得很好,而在康熙諸子中,有一個“小團體”,地位說高不高,但都很講究義氣,這個小團體的成員正是後來八爺黨的雛形: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年輕的胤禵很欣賞八哥的睿智和九哥的義薄雲天,於是也加入了這個圈子。

    而老九對胤禵的評價是:

    “胤禵聰明絕頂,才德雙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雖然這個誇讚是有些誇張成分了,但作為康熙較小的兒子,胤禵是真的有潛力,八阿哥胤禩雖然聰明,可因為他自己的生母地位卑微,為了在皇子中出頭,他已經有些城府深沉造就的暮氣了,這不是什麼好事,老九口直心快,說出的話,大多數都是現實的反映。

    胤禵就像是胤祥,胤禩就像是胤禛,兩個兄長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兩個弟弟,所以明明胤禵和胤禩、胤祥和胤禛是異母兄弟,他們卻比同母親兄弟更親。

    可這也不是什麼壞事,一個人的一生沒說過一定要和親兄弟最好,人和人的相處,最重要講究一個適合、舒坦。

    假如沒有九子奪嫡,那這一切真的是不錯的。

    但命運弄人,康熙為了削弱已經成氣候的太子胤礽,於是廢掉了太子,用太子之位引得兒子們互相爭奪,將父子矛盾,轉移為兄弟矛盾。

    康熙四十七年,經過大阿哥的“彈劾”,胤礽由於失德被廢,被囚禁起來,這便是九子奪嫡的序幕,九子奪嫡是一個訊號,康熙給予兒子們“平等奪儲”的訊號,不需要生母地位多高,不需要嫡子身份,只要有能力,那麼就能成為太子。

    奪嫡大戰展開,以往就算是關係沒那麼親近的兄弟,都還是會打聲招呼表示一下禮儀,可現在卻是互相提防甚至是反目成仇。

    當然,那些人緣關係好的,受到更多兄弟支援的皇子,就更有優勢了。

    九子奪嫡時期,大概可以將九位皇子分為三個派別:

    太子派: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

    八爺黨: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

    第三派:大阿哥胤禔自成一派。

    從人數上來看,太子派和八爺黨似乎勢均力敵,可事實上,老三老四和十三阿哥,都不是很堅定地支援胤礽,他們只是和胤礽的關係好,甚至可以說,他們是因為胤礽的嫡子地位所以尊重胤礽,這就導致八爺黨在發力的時候,太子胤礽迅速被鎮壓。

    胤禛和胤祥也不是喜歡奪權之人,在九子奪嫡的時候,他們兩個其實是沒有什麼出頭鳥之舉動的,這也是胤禛和胤禵最迥異的性格特點。

    而大阿哥胤禔看似只有自己,但這個康熙的長子卻是戰鬥力極強,廢太子就是他拉開的序幕,是九子奪嫡的發動者,因為胤禔出生很早,所以能力和人脈都很強,有資格角逐儲君,只不過是胤禔太過不擇手段,最終被康熙淘汰出局。

    所以九子奪嫡中,真正值得一提的勢力就是“八爺黨”。

    八爺黨,是一股很可怕的力量,雖然八阿哥胤禩生母地位極低,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卻讓很多人支援他,胤禟捨出生命為他做保,胤禵不顧一切擁護老八,胤餓雖然不及兩人對胤禩的狂熱,但比起太子派來說,支援的力度還是很大的。

    其實嚴格來講,胤禩是康熙諸子中,能力最強,最得人心的一位,但正因為胤禩的能力太強、支持者眾多,康熙才對胤禩感到恐懼,不為別的,胤禩就是一個翻版的胤礽,勢力威脅到了康熙的皇權,康熙很怕自己的皇位會被他取而代之。

    比如在胤禔詛咒胤礽的事情敗露後,康熙趁機向胤禩發難,要處罰胤禩,而胤禵則是挺身而出,給胤禩澄清,為胤禩正名,康熙聽聞後頓時大怒,都要揮刀砍向胤禵:

    “出所佩刀欲誅胤禵,皇五子胤祺跪抱勸止,諸皇子叩首懇求,上怒稍解,命諸皇子撻胤禵”。

    砍兒子當然是做做樣子的,但胤禵為了胤禩和康熙做對,甚至連死都不怕,這不就是胤禩的“死士”嗎,一個皇子都還不是皇帝,卻有了帝王之心,康熙怎麼能不害怕,除此之外,八爺黨同時還涵蓋了一眾朝廷大臣,勢力之強,完全不亞於太子黨。

    太子胤礽既廢,胤禩謀代立。諸皇子胤禟、胤䄉、胤褞,諸大臣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皆附胤禩。

    康熙廢胤礽為的是什麼?難不成真的是胤礽不適合當太子了,康熙需要一個更適合的儲君嗎,其實廢太子、九子奪嫡都是虛妄的,康熙要的,正是一個對自己皇位威脅最小的環境,並不是看哪個兒子能力更強,能夠拉攏人心,胤禩能做到這個地步,康熙不會欣慰,只會提防,所以胤禩沒做錯什麼,卻也早早被淘汰出局。

    胤禩天賦很高,才能很強,他學到了康熙的帝王心術,一個生母出身那麼低的皇子,能拉攏到一眾大臣、文人,這種心智和帝王氣概肯定是很優秀的,但是康熙不需要胤禩有這種能力,他和害怕胤禩有這種能耐。

    而九子奪嫡真正讓人醒悟的事情,正是康熙的“釣魚執法”,實力最強,呼聲最高的胤礽、胤禩、胤禔都因為各種理由被康熙淘汰出局,其實從客觀角度來說,這三人的能力和手段都要比胤禛強很多,但他們威脅到了康熙,所以就被踢出遊戲,三人更是後知後覺。

    胤礽和胤禔後來被康熙軟禁了起來,八阿哥胤禩雖然還是自由之身,但卻失去了康熙的認可,不可能成為儲君了。

    可胤禩是何許人也,此路不通便繞路,既然他自己成不了皇帝,那麼他就把機會讓出來,讓其他的兄弟當皇帝,這就是把利益最大化,而這個機會就給了十阿哥胤禵,八爺黨,也因此成為了“十四爺黨”。

    之所以選胤禵,一是因為胤禵乃是康熙很鍾愛的兒子,靠著康熙的青睞,胤禵可以擺脫很多康熙情緒上傳遞過來的干擾,二則是胤禵很聰明,能力過關,對兄弟也夠講義氣,如果胤禵當了皇帝,一樣不會虧待其他幾個兄弟。

    康熙也沒想到,胤禩能走這一步棋子,但康熙也沒有再打壓胤禵了。

    因為到了奪嫡後期,康熙不能再去隨意打壓剩餘的兩個人選了,就算康熙打壓胤禵,那麼八爺黨,或者說十四爺黨就會徹底消失嗎,其實根本不會消失,八爺黨和十四爺黨,本質上就是一群尋求“新主”的大臣的意志,康熙會老的,也會駕崩的,所以這群人,就在提前投靠。

    他們不在乎是八阿哥還是十四阿哥,只要是支援的皇子登基了,以後必然會有相應的回報。

    所以與其繼續打壓,不如坦然接受,其實康熙也並不否認大臣們有這種想法,大臣提前依附新主,這很合理,只是在康熙後期,康熙認為這種“回報”代價太大了,最終還是沒有選擇胤禵。

    胤禵很優秀,人緣很好,在貴族的圈子混得風生水起,人人敬佩,反觀胤禛,胤禛雖然也有自己的圈子和身份,但是比起十四爺黨,胤禛的勢力太單薄了,而且胤禛的“班底”都是康熙扶持的,比如年羹堯,他是胤禛妾室年氏的兄長,等於是胤禛的大舅哥,比如隆科多,他是佟佳氏的弟弟,等於是胤禛的舅舅。

    胤禛根本沒什麼太大的勢力和圈子,和年羹堯、隆科多之間的關係也不是什麼人情債,朝堂上的大臣幫胤禵說話,胤禵登基後要報答回去,但是胤禛卻不用,人情債很少,可不得不說,這就是胤禛的優勢。

    有的人會疑問,這算哪門子優勢,事實上,對於康熙來說,對於康熙朝末年來說,這就是一種優勢。

    康熙末年,實際上已經和康熙鼎盛的時期截然不同了,因為康熙老了之後,很多事情已經沒有精力親力親為了,所以他後期善於權謀、心術,而為了支撐起整個朝堂,他不得不放縱一些人以權謀私,也是這個開端,讓康熙末年走向了腐敗和衰落。

    皇帝老去,盛世也會老去,正如垂暮的將軍,當年再英勇,身體再好,到此時都已經是殘破不堪了,康熙後期的王朝情況很不好,農業生產減速,稅收被大量貪汙,剝削壓榨百姓的情況屢見不鮮,就連康熙,自己都多次幫著皇商虧空銀兩,康熙知道這樣做不好,但這些人、都是康熙曾經的朋友、助手。

    人情債,不好還。

    做了那麼多年皇帝,康熙知道自己的王朝事到如今是一個什麼樣的境地,假如繼續下去,那麼大清或許就會因此覆滅,假如繼任的皇帝,也學了他,大清的未來就可以遇見了,而他疼愛的十四阿哥,會成為第二個康熙嗎?

    答案是會的。

    其實胤禩也好,胤礽也好,胤禵也好,他們自身優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壞習慣,那就是模仿康熙,心裡把父親當榜樣,可問題是,有些事情不是什麼好習慣,他們就算當皇帝,也只會靠著康熙做的事情去做,最終成為第二個康熙。

    為了大清的未來,康熙下一任皇帝,必須和他不一樣,他不能有太多的人情債要還,不然的話一登基就要償還人情,要官給官,要貪準貪,那麼本就搖搖欲墜的大清,就剩不下什麼了,所以胤禛是最好的人選,活得夠獨,有自己的政治思路,雖然和康熙方法不一樣,但確實適合拯救。

    所以康熙願意讓胤禵帶著大軍征伐噶爾丹,願意給予胤禵天子的旗纛以示恩寵,康熙這不是故布疑雲,的確是真的寵愛兒子,可寵愛歸寵愛,江山大業,卻不能兒戲,因此在康熙最後的幾年,康熙做好了佈局。

    他讓年羹堯在西南負責胤禵出征西北的糧餉,這是輔助,但也是對胤禵的預防、牽制,他讓隆科多在京城任九門提督,對整個京城的武裝力量進行統籌,這是對十四爺黨的牽制,所以康熙六十一年,胤禛沒什麼兄弟幫襯,卻仍舊能夠順利登基。

    胤禛欠人情嗎?

    或許欠了,但是不多。

    甚至後來胤禛以年羹堯、隆科多貪贓枉法為罪名囚死他的這兩個“心腹”,可見胤禛的心之狠,他既是狠,也是明君。

    如果再放任官吏腐敗下去,大清就要走向滅亡了,有些事情該有人做,這也是康熙傳位給胤禛的默契,而胤禵未必會懂,懂了也做不出來,他不可能拋棄他的八哥、九哥、十哥,肯定要給他們共富貴,那這樣一來,大清還不是沒變。

    所以胤禵做皇帝,只會比康熙末期更糟糕,他繼承了康熙,但這種繼承,卻不是康熙想要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福特新世代房車怎麼樣,油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