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九曲十八彎

    中國的酒文化的歷史很長,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時代,但是在元代之前,都是以發酵酒為主,現代的白酒是蒸餾酒,我們國內的白酒蒸餾,從歷史文獻裡面可以看出,是始於元代,也就是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距離現在也就800多年的歷史。

    但是,蒸餾技術的出現,是在公元5世紀,然後把蒸餾的技術用到酒上面,已經到了公元9世紀,傳到我們中國的時候,就已經到了元朝的時候了。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面有提到“燒酒”非古法,自元始創之!

    現在市場上的酒可以說是百花齊放,但是總的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三類:發酵酒、蒸餾酒、配製酒。發酵酒的代表就是我們中國的黃酒,而中國白酒是蒸餾酒的代表之一,配製酒也叫作露酒,像竹葉青就是配製酒。

    而關於酒的起源,目前比較被認可的說法有三種:儀狄造酒、杜康造酒、猿猴造酒,歷史更是可以追溯至三皇五帝時代。

  • 2 # 浪蕩子

    中國白酒的發展歷史

    唐代

    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云:“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

    田錫寫的《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燻令如漆,然後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

    元代

    元代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徵西歐,曾途經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章穆寫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現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

    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現代吳德鐸先生則認為撰寫<<飲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當時是用蒙文的譯音寫成“阿剌吉”,而並未使用舊有的漢文名(燒酒)。故不應看成是外來語。忽思慧並沒有將“阿刺吉”看作是從外國傳入的。

    至於燒酒從元代傳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縱野先生認為“ 在元時一度傳入中國可能是事實,從西亞和東南亞傳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為人們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縱野:中國白酒起源的探討(<<黑龍江釀酒>>,1978年))明代時稱白酒為火酒。

    明代

    1998年8月,在成都市錦江畔以外發現的明朝初年的水井街坊遺址,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連續生產白酒長達800年的酒坊實證。中國有著世界上獨創的釀酒技術。

    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坂口謹一郎曾說中國創造酒麴,利用黴菌釀酒,並推廣到東亞,其重要性可與中國的四大發明媲美。白酒是用酒麴釀製而成的,為中華民族的特產飲料,又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蒸餾酒,通稱烈性酒,成為全球酒類飲料產銷大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清代

    白酒是清朝發揚光大,逐漸替代“杜康”的朝代,絕大多數的蒸餾酒名牌都創始於清朝。

  • 3 # 遠成酒說

    中國酒文化---白酒

    公元前4000-2000年,即由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早期到夏朝初年,這個段落,經歷了漫長的2000年,是中國傳統酒的啟蒙期。用發酵的穀物來泡製水酒是當時釀酒的主要形式。

    酒聖杜康從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歷時1800年,這一段落為中國傳統酒的成長期。在這個時期,由於有了火,出現了五穀六畜,加之酒麴的發明,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用曲釀酒的國家。醴、酒等品種的產出,儀狄、杜康等釀酒大師的湧現,為中國傳統酒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在這個時期,釀酒業得到很大發展,並且受到重視,官府設定了專門釀酒的機構,酒由官府控制。酒成為帝王及諸候的享樂品,“肉林酒池”成為奴隸主生活的寫照。這個階段,酒雖有所興,但並未大興。飲用範圍主要還侷限於社會的上層,但即使是在上層,對酒也往往存有戒心。

    因為商、周時期,皆有以酒色亂政、亡國、滅室者;秦漢之交又有設“鴻門宴”搞陰謀者。酒被引入政治鬥爭,遂被正直的政治家視為“邪惡”。因此使酒業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歷時1200年,是中國傳統酒的成熟期。在這一段落中,《齊民要術》、《酒法》等科技著作問世;新豐酒、蘭陵美酒等名優酒開始湧現;黃酒、果酒、藥酒及葡萄酒等酒品也有了發展;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酒文化名人輩出。各方面的因素促使中國傳統酒的發展進入了燦爛的黃金時代。

    酒之大興,是始自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主要是由於當時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戰亂紛爭,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不少失意者,文人墨客,崇尚空談,不問政事,借酒澆愁,狂飲無度,使酒業大興。到了魏晉,酒業更大興起來了,飲酒不但盛行於上層,而且普及到民間的普通人家。

    這一段落的漢唐盛世及歐、亞、非陸上貿易的興起,使中西酒文化得以互相滲透,為中國白酒的發明及發展進一步奠定了基礎。公元1000年的北宋到公元1840年的晚清時期,歷時840年,是中國傳統酒的提高期。其間由於西域的蒸餾器傳入中國,從而導致了舉世聞名的中國白酒的發明。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起始創其法。”又有資料提出“燒酒始於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年)”。時已迅速普及了酒度較高的蒸餾白酒。

    從此,這800多年來,白、黃、果、葡、藥五類酒競相發展,絢麗多彩,而中國白酒則欣欣深入生活,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飲料佳品。自公元1840年到現在,歷時150年,是中國傳統酒的變革期。在此期間,西方先進的釀酒技術與中國傳統的釀造技藝爭放異彩,使中國酒苑百花爭豔,春色滿園;啤酒、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及日本清酒等外國酒在中國立足生根;竹葉青、五加皮、玉冰燒等新酒種產量迅速增長;傳統的黃酒、白酒也琳琅滿目,各顯特色。

    特別是在這一時期的後期,即新中國建立的40多年來,中國釀酒事業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來就很差勁的男朋友,為什麼還喜歡貶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