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回答要詳細,列舉其生平。
8
回覆列表
  • 1 # 星衍史談

    本篇所答人物:東晉權臣——庾亮

    鹹康五年(339年),意圖北伐而慘遭失敗的東晉徵西將軍庾亮因憂憤而病倒。病危之際,庾亮問術士戴洋道:“上天為何如此不公平,戰局對胡人有利卻對我不利?”術士雖以一番巧言糊弄過了庾亮,但是庾亮至死也不知道,究竟為何上天“對他如此不公”。

    少年庾亮

    庾亮,字元規。其姿容美貌,喜好老莊玄學,舉止嚴肅而遵守禮節,當時之人都將庾亮比作曹魏時的名臣夏侯玄、陳群。庾亮早年被琅琊王司馬睿徵召任職,他的妹妹庾文君嫁給了後來的晉明帝司馬紹。以此契機,庾亮也與司馬紹結為布衣之交。

    庾亮

    庾亮的非凡之處從他出仕開始便充分顯露出來——東晉建立前他便追隨司馬睿數次出征;司馬睿建立東晉後將他拜為中書郎,在東宮侍講,深受讚許;加上他多次受賞時禮讓推辭,深受晉室皇族青睞。

    東晉初立,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琅琊王氏扶植司馬睿登基。當時王導、王敦兄弟聯合南北士族,才得以穩定當時東晉局勢。但是王氏家族位高權重,使司馬睿不滿,於是他起用非士族的劉隗、刁協等人,引起了士族的普遍不滿。

    面對這樣的局勢,王敦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得到了士族們普遍響應;但當王敦除掉劉隗、刁協等人之後,終於暴露了自己想要謀逆帝位的野心。但這個時候,不僅是昔日支援他計程車族們,就連他的堂弟王導也表示反對。

    當時王敦忌恨庾亮,庾亮便託病離職躲避王敦。不過,士族們面對王敦兩次軍事行為截然不同的態度,庾亮歷歷在目。他終於明白——這個時代,是門閥士族的時代,士族們只會站在維護其平衡的人的立場上。

    王敦第二次起兵,引來東晉全國反對,庾亮此時再也無所顧忌,重新出任為左衛將軍,參與平定王敦之亂,並因此建功獲封永昌縣開國公,賜絹五千四百匹……但是,這些他都不要……

    平叛獎勵,庾亮僅要了護軍將軍一職——因為他此時大悟,對於他這個出身並不顯貴的人物,丟掉那些沒有實際意義的東西,不僅沒有害處,反而可以為自己換來名聲。

    要想在東晉朝廷這個惡臭的圈子裡壓士族們一頭,只能依靠權力。

    初掌大權

    太寧三年(325年),晉明帝司馬紹病逝。司馬紹遺詔王導、庾亮等共同輔政。及晉成帝司馬衍上位後,早年庾亮打好的基礎終於顯現出了優勢——當時臨朝稱制的太后,明帝司馬紹的皇后,正是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憑藉著外戚身份上的優勢、多年來自己積攢下來的名聲以及良好的公共形象,再加上自己與先皇“鐵哥們”的關係,庾亮一時權傾朝野,連歷任兩朝的“仲父”王導都要被他壓一頭。

    權力既在手中,庾亮便要開始他的作為了。

    庾亮

    《晉書·庾亮傳》載:“王導輔政,以寬和得眾。亮任法裁物,頗以此失人心。”王導為了鞏固這來之不易的新大晉江山,要儘量拉攏門閥士族,所以門閥士族犯法往往王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而東晉早期政治圈關係相當和睦。而庾亮上臺,只看到門閥士族違法亂紀,卻看不到王導當年的用心之良苦。他一有權了便要嚴法治理士族,而早已放蕩成性計程車族們哪裡忍得了這一套?於是紛紛對庾亮不滿,由此庾亮成功地在自以為正確的道路上邁開了錯誤的一步——得罪了他最不應該得罪的集團,東晉門閥士族。

    早在晉明帝去世前,庾亮便開始懷疑南頓王司馬宗和西陽王司馬羕要謀反。出於拱衛皇室和防患內亂的“好心”,庾亮殺司馬宗免職司馬羕。而這個名聲當時已經在開始敗壞的庾亮,還美滋滋地以為自己幹了好事,不料天下人都認為——庾亮在剷除宗室……

    蘇峻之亂

    可庾亮作死的步伐並未就此停下,憑藉著手中的大權,他依舊可以在東晉朝廷呼風喚雨。因其本就真心忠於皇室,且並未做出真正損害門閥政治平衡的事情,當時士族對他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

    司馬宗黨羽中有一人名為卞闡,為躲避庾亮追殺而投奔當時的流民帥蘇峻。蘇峻在王敦之亂中立過大功,東晉朝廷令他率軍鎮守江北。但蘇峻私下招收亡命之徒,暗中培養部隊,對朝廷有不軌之心。

    滿朝文武無人不知蘇峻野心,庾亮當然也知道。然而庾亮再一次作死——他完全不聽王導、卞壺等人的建議,執意徵召蘇峻回京。在蘇峻回京已成定局時,手下本還向他進言,可以在蘇峻未到時截斷通道,一戰決勝負……但庾亮毫不在意,通通不予以採納。

    他將為這一系列愚蠢的決定付出昂貴的代價

    蘇峻之亂

    結果可想而知,蘇峻率軍回京,發動叛亂。庾亮派軍隊抵抗,但是晉室中央孱弱的軍隊完全不是蘇峻手下規模龐大的“亡命徒”部隊的對手。眼看蘇峻一步一步逼近京城,庾亮始終固執己見,錯失無數作戰良機。蘇峻軍攻至京城宣陽門外,庾亮攜兄弟三人一同乘小舟逃走,京城失陷。

    庾亮南逃打算投奔他的好兄弟溫嶠,溫嶠這時卻故作態勢要推庾亮為都統。

    “咱能不開玩笑了不?”庾亮苦笑道,回絕了溫嶠。看到庾亮放下了架子,兩人才一同前去求助荊州刺史陶侃,並推陶侃為平叛聯軍盟主。當時人都忌恨庾亮,都議論說“陶侃會殺了庾亮”,庾亮只能放下架子去見陶侃,還“情真意切”地引咎自責。這一番表演成功騙過陶侃,甚至還得到了陶侃“來歷不明”的欣賞。

    陶侃

    在陶侃主持下,平叛聯軍浩浩蕩蕩地向蘇峻發起了進攻。到石頭城時,庾亮遣人攻擊蘇峻部下張曜,結果反被其打敗。此時的庾亮已經輸不起任何東西了,所以他故技重施——將符節交給陶侃謝罪。不出他所料,真性情的陶侃完全沒有責怪他,反而給庾亮第二次機會。庾亮也很是珍惜這次機會,他率兩千人堅守白石壘配合陶侃。當時來攻的叛軍多達萬餘人,士兵都非常惶恐。唯獨庾亮臨危不亂,激勵全軍拼死作戰,最終擊退了叛軍。

    咸和四年(329年),蘇峻之亂最終被平定。庾亮這時見到皇帝,淚如雨下,立刻跪拜謝罪請求免職(注意了可不是說罪該萬死的話)。皇帝能拿這個舅舅咋辦?只能勸慰他:“這是國難,不是舅舅你的責任。”庾亮一再請求辭職,皇帝沒有答應,他便賭氣出走,弄得皇帝哭笑不得,只能讓有關部門去攔截他。庾亮鬧騰一番後,還是接受任命,出鎮蕪湖。

    對,這次不再庾亮在中央任職,他要出鎮,到外邊去。為什麼要到外邊去?其很大原因便是——他要效仿王敦、祖逖,離開這個骯髒的門閥政治圈,靠自己的手打拼出一番事業。東晉骯髒的政治圈,讓他難以忍受而無可奈何——他之前身在其中,既不能真正有所左右,而憑他這副清高的態勢又無法做到對眼前的汙泥視而不見。既然這個從立國開始便腐朽不堪的國家無法從內部改變,那麼我庾亮,就想法子從外部改變吧!

    可不管從哪裡改變,都得先有實力啊。

    晚年庾亮

    時間已是咸和九年(334年),昔日庾亮最害怕而對他最有恩的陶侃逝世,庾亮由此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在蘇峻之亂後,庾亮“自我流放”於廟堂之外。這幾年裡他還是幹了很多事,主要功績是配合陶侃平定郭默之亂,沒錯,不管是平定王敦之亂、蘇峻之亂還是這次的郭默之亂,要想描述庾亮的功績,必須得加“配合某某”。

    庾亮終歸是重新攀登上了大位,但一攀爬回來他又開始動壞點子——以過去王導對士族、將領違法亂紀的行為不管不顧要求廢除王導。這無疑於是在找死,還沒等王導自己說話,太尉郗鑑就先給庾亮罵了一通。神奇的是,這次庾亮居然就此作罷,沒有再繼續下去。

    庾亮北伐失敗

    可庾亮這個人,立功心切過重。他出鎮在外多年,軍功卻沒見多少。鹹康五年(339年),後趙明帝石勒病死,庾亮便又給自己樹立了新的目標——他要趁亂北伐,收復中原!說幹就幹,他立刻讓輔國將軍毛寶與西陽太守樊峻率兵一萬駐守邾城。在他動員部隊北伐的同時,還派遣部隊攻擊偏居巴蜀的成漢,這一戰竟取得勝利。

    可是對成漢的攻擊剛剛取得初步勝利,庾亮便放狠話:“成漢不足為懼,所以讓我率王師北上!收復中原!還於舊都吧!”可門閥士族們壓根不吃庾亮那一套,太尉郗鑑和太常蔡謨直接跳出來放話:“你庾亮不可能贏得了後趙!”

    結果庾亮面對晉朝中央這一批黑惡勢力,最終還是低下了頭,暫且擱置了北伐的計劃。然而後趙局勢被石虎迅速穩定,大軍南下攻擊邾城。毛寶向庾亮求援,庾亮卻偏要認為邾城易守難攻,沒有及時支援。結果邾城失守,庾亮心中的北伐大業藍圖,徹底粉碎。他再度辭職,不久後終於病逝。

    總評

    庾亮此人,終其一生都沒有背叛過司馬睿、司馬紹當年對他的信任與期盼。他殺司馬宗,要的是防止內亂;他嚴法治國,要的是阻止士家大族的胡作非為;他徵召蘇峻,要的是保國平安;他發起北伐,要的是大晉能真的光復舊都……他這個人,為大晉“效力”這麼多年幾無成果,被後世嘲諷為“廢物”,究竟因為啥呢?

    情商過低。當年王敦東至建康,庾亮不知死活地問王敦:“聽說你有四友?到底哪一個最出眾?”王敦不答,庾亮卻一直追問。旁人都聽出來王敦的意思是自己最出眾,然而庾亮始終沒有停止追問,直到旁人踩他才反應過來。不僅僅是在這個典故中,庾亮為了實現“淨化官場”、“以法治國”這些自以為政治正確而高大上的抱負,不惜得罪了東晉幕後最大的“黑社會勢力”——門閥,以至於後來自己逐漸被孤立出去,屢戰屢敗。

    庾亮執政時的東晉局勢

    固執己見。在上文的故事中,處處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庾亮為了達到某目的,一味地堅持自己構思的策略,從來不接納他人建議。蘇峻之亂的發生與惡化,和庾亮的固執己見脫不了干係。某哲學家說:從思想境界上看,人有三種——沒有思想的人,自以為有思想的人,有思想的人。庾亮毫無疑問當屬其第二種。

    說到最後,還有個原因——就是庾亮這個人實在過於無能。

    這正是最關鍵的原因。

    志大才疏的人,改變不了世道

    咸和四年二月某日,蘇峻之亂剛剛被平定。

    帶著滿身的罪惡感和愧疚感,庾亮向東出走,想要就此逃遁于山林之間。

    出走只是手段,重新回去,重頭開始,實現他未然的抱負,才是目的。

    走到某處高地,風景恰好不錯,剛好能同時盡覽這不止的長江,這江南獨有的田園風光,還有他假意要辭去追尋的秀麗山川,以及……晉成帝遣來攔截他的部隊。

    他選擇忽視。

    或許有那麼一瞬間,他真的就想從此在士族們冷漠的目光中徹底消失,遁形於這山水之中。

    但他朝東望去。

    依依東望,望的,是他畢其一生的抱負。

  • 2 # 螞蟻傳統文化

    邵雍字堯夫。其先范陽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雍年三十,遊河南,葬其親伊水上,遂為河南人。

    雍少時,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已而嘆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獨未及四方。”於是逾河、汾,涉淮、漢,周流齊、魯、宋、鄭之墟,久之,幡然來歸,曰:“道在是矣。”遂不復出。

    北海李之才攝共城令,聞雍好學,嘗造其廬,謂曰:“子亦聞物理性命之學乎?”雍對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圖》、《洛書》、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影象。之才之傳,遠有端緒,而雍探賾索隱,妙悟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及其學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以觀夫天地之運化,陰陽之消長,遠而古今世變,微而走飛草木之性情,深造麴暢,庶幾所謂不惑,而非依仿象類、億則屢中者。遂衍宓羲先天之旨,著書十餘萬言行於世,然世之知其道者鮮矣。

    初至洛,蓬蓽環堵,不芘風雨,躬樵爨以事父母,雖平居屢空,而怡然有所甚樂,人莫能窺也。及執親喪,哀毀盡禮。富弼、司馬光、呂公著諸賢退居洛中,雅敬雍,恆相從遊,為市園宅。雍歲時耕稼,僅給衣食。名其居曰“安樂窩”,因自號安樂先生。旦則焚香燕坐,晡時酌酒三四甌,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興至輒哦詩自詠。春秋時出遊城中,風雨常不出,出則乘小車,一人挽之,惟意所適。士大夫家識其車音,爭相迎候,童孺廝隸皆歡相謂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復稱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別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窩”。

    司馬光兄事雍,而二人純德尤鄉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飭曰:“毋為不善,恐司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氣粹然,望之知其賢,然不事表襮,不設防畛,群居燕笑終日,不為甚異。與人言,樂道其善而隱其惡。有就問學則答之,未嘗強以語人。人無貴賤少長,一接以誠,故賢者悅其德,不賢者服其化。一時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風聞天下。

    熙寧行新法,吏牽迫不可為,或投劾去。雍門生故友居州縣者,皆貽書訪雍,雍曰:“此賢者所當盡力之時,新法固嚴,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賜矣。投劾何益耶?”

    嘉佑詔求遺逸,留守王拱辰以雍應詔,授將作監主簿,復舉逸士,補潁州團練推官,皆固辭乃受命,竟稱疾不之官。熙寧十年,卒,年六十七,贈秘書省著作郎。元佑中賜諡康節。

    雍高明英邁,迥出千古,而坦夷渾厚,不見圭角,是以清而不激,和而不流,人與交久,益尊信之。河南程顥初侍其父識雍,論議終日,退而嘆曰:“堯夫,內聖外王之學也。”

    雍知慮絕人,遇事能前知。程頤嘗曰:“其心虛明,自能知之。”當時學者因雍超詣之識,務高雍所為,至謂雍有玩世之意;又因雍之前知,謂雍於凡物聲氣之所感觸,輒以其動而推其變焉。於是摭世事之已然者,皆以雍言先之,雍蓋未必然也。

    雍疾病,司馬光、張載、程顥、程頤晨夕候之,將終,共議喪葬事外庭,雍皆能聞眾人所言,召子伯溫謂曰:“諸君欲葬我近城地,當從先塋爾。”既葬,顥為銘墓,稱雍之道純一不雜,就其所至,可謂安且成矣。所著書曰《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詩曰《伊川擊壤集》。

  • 3 # 徐州房產資訊

    人物檔案

      姓名:韓侂冑

      字:節夫

      國家:中國

      民族:漢族

      所處時代:南宋

      出生地:相州安陽

      出生時間:1152年11月6日

      去世時間:1207年11月24日

      父親:韓誠

      曾祖父:韓琦

      官職:平章軍國事

      爵位:平原郡王

      主要成就:南宋抗戰派首領,追封岳飛、開禧北伐

      蔡東藩評韓侂冑,言:“光、寧以前誤於和,光、寧以後誤於戰,要之皆倖臣用事之故耳。韓侂冑之奸佞,不賊檜若。檜主和,侂胄主戰,其立意不同,其為私也則同。檜欲劫制庸主,故主和,侂胄欲震動庸主,故主戰。蘇師旦筆吏進身,程松獻妾求寵,以卑鄙齷齪之徒,欲令其運籌帷幄,決勝疆場,能乎否乎?蓋不待智者而已知其必敗矣。”

      蔡東藩的評價,與後世許多人對韓侂冑的評價差不多。開禧北伐失敗後,人們下意識的將罪責安放在主持這次北伐的韓侂冑身上。而韓侂冑的確有做的不好的方面,但是卻不足以完全承擔開禧北伐失敗的全部罪名。

      韓侂冑在北伐之前,做了許多的準備,練兵屯資,的確是想要一舉成功的。而在北伐前夕,宋軍也的確佔有優勢。但是因為韓侂冑選將的失敗和朝中主和派的干擾,最終使得這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

      基於《宋史》的評價來看待韓侂冑這個人,本身就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歷史人物的評價,就算是史學家也是帶有主觀想法的。所以我們今人在評價韓侂冑,看待韓侂冑這個人的時候,還是應該多思考,自己判斷,下一個自己肯定滿意的結論。

      後世在修《宋史》的時候,將韓侂冑與秦檜相併論,列入《奸臣傳》中。但是觀韓侂冑的政治生涯,與著名的大奸臣秦檜,甚至是說沒有進入《奸臣傳》的權臣史彌遠相比較,都還是算好的。所以他為什麼會被列入奸臣傳中,許多人表示疑問。

      其實很簡單,因為韓侂冑在執掌朝政的時候,幹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慶元黨禁”。他將以朱熹為首的理學思想,打上“偽學”的稱號,對理學思想進行全盤否定。不僅禁止理學的發展,還殘害了一大批理學思想家。

      不過今天的人們都知道,程朱理學從形成到朱熹這兒大一統,一直到歷經宋元明清,都在封建思想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後世的文人,甚至科舉考試,都受“理學”主導,所以朱熹才有“朱子”之稱。

      史書都是文人修訂,而當面對反對自己思想的歷史人物的時候,怎麼可能會輕易放過。元脫脫就是理學的一位忠實支持者,在修訂《宋史》的時候,自然也就依據前列,將韓侂冑放入《奸臣傳》之中了。

  • 4 # 講講歷史那些事

    那麼為什麼說孔融志大才疏呢,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少有異才,勤奮好學,是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讓梨裡面的主人公,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孔融當時擔任北海相,立志平定國難,匡扶漢室,因為孔融深知曹操袁紹以後必會篡奪漢室,所以不願意依附當時的強大勢力他們,但其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連戰連敗,最終不得已投身於曹操門下。

    但投身於曹操後,他在政治山極力鼓吹不切實際的“古王畿之制”,上奏說要按照古禮,方圓千里不得封侯,得罪了曹操的利益,公元200年,曹操為了節約糧食,支援戰爭,下令禁止飲酒,但是孔融專門寫了吃酒好處的文章,甚至於當者孫權使者的面誹謗曹操,最終曹操大怒,孔融被滿門處死。所以,孔融意圖匡扶漢室,卻沒有才能實現抱負,身為臣子,卻狂妄無禮,妄議朝政,最終喪命。

  • 5 # ji1234

    1.孔融從小就表現出了機敏善辯的潛質,長大後的孔融入朝為官,在軍事和政治上沒有什麼建樹,庸庸碌碌。

    2.李自成本是一農民的兒子,在當時的形式下,給逼的造反了,後來隊伍越來越大,成為了對抗朝廷的一股勢力。後李自成抓到這一機會,直接打到北京去了,從而逼死了當時的崇禎皇帝,放任手下的兵士燒殺搶掠,霸佔民女,甚至搶佔那時鎮守“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的夫人陳圓圓,直接導致了吳三桂的投清,這李自成僅僅當了42天皇帝,就被清軍打得落花流水,一路潰敗

  • 6 # 暗夜9527

    孔融

    《後漢書·孔融傳》:“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東漢時期,孔融竭力維護漢獻帝的利益,對曹操的政策進行諷刺與反對。為節約糧食,曹操下禁酒令,孔融則寫文章大吹喝酒的好處,當著東吳使者的面說曹操的不是,結果被曹操殺頭。後人評說他是志大才疏的人,辦不成大事。

    董卓

    董卓進洛陽是帶了大義名分的,並且透過一些手段震懾朝中文武官員,可他不應該為了建立所謂威望去廢立皇帝,一下就把自己從一個正面人物變成反面人物。

    廢立的理由也十分的可笑,那就是廢掉笨皇帝改立聰明的成留王(漢獻帝),他所沒有考慮到的是這難道不是愚笨的皇帝更容易掌控?

    於是造成了後來諸侯討伐他時,在虎牢關牢掌握在手中的情況裡,卻輕易的放棄天下的中心洛陽城,然後撤退至西北長安,這就再次犯下巨大的錯誤。明明是個軍閥的才幹,偏要掌控中央,這樣大的權力不是誰都能輕易控制的,他這樣做,那也是活該。

    袁術

    袁氏一門四世三公,可以稱得上是天下間有數的大族,而且袁術又是袁家嫡子,所以在門閥當道的東漢末年,這個身份是很忽悠人的。但是可惜袁術也是志大才疏,被一方玉璽砸暈了腦袋,所以在漢室還未被天下人徹底拋棄的時候,袁術就僅僅憑藉兩州之地魯莽的就敢稱帝,但從另一種角度來說不過好歹也做過幾天皇帝,算是死得其所了。

  • 7 # 使用者793748509189

    什麼是志大才疏?應該好好探討一下。成功了就偉大,失敗了就志大才疏?習慣思維害死狗!生命的意義在於存在,存在就是實踐。任何事不經實踐如何判斷成功與否?只要不違法,不違揹人類基本的價值,都是可以實踐的。人類的基本價值:人權,自由,平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多大可以用手抓著吃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