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風青春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 2 # 廿歲的影子

    漢,將芭蕉引進皇家及貴族園林;東晉,芭蕉成為文學題材。

    一重山,兩重山。

    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

    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

    雲一渦,玉一梭。

    澹澹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如和。

    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李煜

  • 3 # 星火詩集

    芭蕉是中國古代文學中重要的植物意象和題材。

    早在漢代,人們就開始了對芭蕉的開發利用,但地域分佈的侷限和實用價值開發較晚導致芭蕉進入人們的審美視野比較遲。東晉永嘉南渡之後,芭蕉才成為文學表現的物件。唐五代時期是芭蕉題材創作的發展期,作品的絕對數量和相對數量都有所增加,“雨打芭蕉”、“蕉葉題詩”、“未展蕉葉”等經典景象都成為文人寄託情感體驗的重要方式。宋金時期是芭蕉題材創作的繁盛期,名家名作較多,芭蕉的物色美感得到深刻全面的發掘,芭蕉人格化也在這一時期形成。元明清時期是芭蕉題材創作的延續期,芭蕉成為俗文學和題畫詩重要的表現物件。

    芭蕉地域分佈的侷限和實用價值開發較晚導致芭蕉進入人們的審美視野比較遲,至東晉才成為文學表現的物件,但在唐宋時期出現了相對繁盛的創作局面。

    古代文學作品從葉,花,姿態等多個角度全面深入地揭示了芭蕉豐富的物色美感,並將複雜而豐富的思想情感投射於芭蕉之上,透過芭蕉意象引發了文人悽苦愁怨,清雅閒適,佛性禪心等情感與情趣。

    中唐以來,雨打芭蕉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中重要的抒情意象.雨打芭蕉主要是由雨和芭蕉兩種元素組成,呈現出聲韻,節令,地域等豐富的美感特徵.在欣賞吟詠的同時,雨打芭蕉引發了古代文人羈旅,閨怨,閒適等多種情感體驗。芭蕉普遍的社會利用和獨特的審美價值引起文人的廣泛關注。芭蕉葉與花展示的物色美、特定的環境中呈現的景觀美、人們在長期審美過程中發掘的神韻美等幾個方面共同構成了芭蕉的審美內涵。

    芭蕉不僅是語言藝術的重要題材,而且是園林、繪畫等藝術形式的表現物件,多種藝術形式相互滲透,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芭蕉文化。

    有關詩詞:

    一剪梅·舟過吳江

    宋代: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代贈二首·其一

    唐代:李商隱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

    宋代:李清照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水仙子·夜雨

    元代: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

    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唐多令·惜別

    宋代:吳文英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

    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系行舟。

    眼兒媚·愁雲淡淡雨瀟瀟

    宋代:石孝友

    愁雲淡淡雨瀟瀟。暮暮復朝朝。別來應是,眉峰翠減,腕玉香銷。

    小軒獨坐相思處,情緒好無聊。一叢萱草,數竿修竹,數葉芭蕉。

    長相思·雨

    宋代:万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裡燈。

    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

    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清江引·秋懷

    元代: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

    詠芭蕉

    清代:鄭板橋

    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才舒一葉生。

    自是相思抽不盡,卻教風雨怨秋聲。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宋代:歐陽修

    含羞整翠鬟,得意頻相顧。雁柱十三絃,一一春鶯語。

    嬌雲容易飛,夢斷知何處。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

  • 4 # 綠青蛙

    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絡。《紅樓夢》中“海棠社”的發起人探春,為自己取的別號是“蕉下客”,理由是園中“芭蕉梧桐盡有”,自己“最喜芭蕉”。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淒涼之音。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衝《點絳唇》:“閒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悽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悽惻。

  • 5 # 亦有所思

    衣冠南渡芭蕉雨,詞賦北尋鸚鵡枝。

    從秦漢開始,中國文化一直以北方或中原為主,詩經是河南陝西,樂府也應當以西安和西南地區為主,沒有南方地區,當然除了楚辭以外。南方一帶好像算是蠻化之地,蠻夷之地,北方人也不大瞧得起南方在文化領域的落後。

    《列子》中就有蕉葉,只不過是用來覆蓋東西所用,《左傳》中也用,用蕉來形容地位低下的人,《呂氏春秋》裡的蕉也只是日常用品,而且所謂的日常還只是普通百姓的居家物品,字裡行間也不見得有多尊重或重視。

    芭蕉,俗物也!

    西晉末年,衣冠南渡,大批文化領域的知識分子被迫遷居到南方,南北朝那段時間正是這些亂世文人的傷春悲秋。隨便查一下就可以知道,謝朓在一個秋天的夜裡給自己的弟子講解詩歌,裡面啟動了一個經典組合“芭蕉和梧桐”,詩句是“風振蕉薘裂。霜下梧楸傷”,由此可見,這應當是晚秋季節了。

    多年後的一個夏天,庾信以及一些大臣陪著皇上瀏覽風景,皇上興致一來,君臣寫詩。庾信也寫了一首,詩中有“衫含蕉葉氣。扇動竹花涼”一句,顯然,在這首詩裡,把蕉和梅,竹,蓮都放在了一起。

    芭蕉和雨經常放在一起,應當是在唐朝吧,比如白樂天有詩句“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司空圖“雨洗芭蕉葉上詩”,岑參寫過“雨滴芭蕉赤”。

    所以,至少在小可看來,詩詞中的芭蕉暗中隱藏的就是文化南遷!

  • 6 # 此箋

    李漁在《閒情偶寄》中曾經寫道,“蕉能韻人而免於俗,與竹同功”,是中國古詩詞中一個常見的重要意象。芭蕉作為一種植物的最早歷史記錄,出現在晉代稽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中,“望之如樹,株大者一圍餘”,“一名芭蕉,或許巴苴”。

    芭蕉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裡的重要題材和詩詞意象,則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此之前,多生長在淮河以南地區的芭蕉,多作為奇花異草存在於古代北方的皇家園林之中,以供觀賞。芭蕉真正進入古代文人的視野,始於以下事件的影響:

    其一,永嘉南渡,芭蕉成為流寓南方文人的常見之物。

    西晉八王之亂過後,北方社會動盪不安。永嘉年間,為了躲避戰亂,許多百姓和文人紛紛南下,尋求平安。原本在北方皇家園林才能見到的芭蕉,在南方卻是十分常見的植物,由此成為南下文人吟詠的重要題材。

    在這一時期,像東晉卞承之的《甘蕉贊》和梁沈約《詠甘蕉詩》等,多集中在芭蕉的描摹狀物階段。而梁朝徐摘的《冬蕉捲心賦》,“拔殘心於孤翠,植晚玩於冬餘”,則已凸顯出詩人以芭蕉寄託詩人愁苦心緒的意象雛形。

    在梁沈約的《修竹彈甘蕉文》之中,芭蕉象徵了“非有松柏後凋之心”的奸佞小人。庾信的“甘蕉自長,故知無節”,芭蕉成為“無節小人”的象徵。此外南朝劉令嫻把《題甘蕉葉示人》,直接書寫在芭蕉葉之上,開啟了古代文人“蕉葉題詩”的先河。

    其二,佛學東漸,以芭蕉比喻佛理的譯經之作備受文人喜愛。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發展甚為迅速,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是蔚為大觀。許多文人士大夫也開始信佛,甚至一代帝王梁武帝也信佛,對佛教的發展尤為重視。而在鳩摩羅什、僧肇的譯作中,常常以芭蕉作喻,促進了芭蕉意象的發展。

    在這些佛經中,芭蕉多用來闡釋佛理之“空”。在僧伽婆羅《佛說大乘十法經》中,“一切諸法如芭蕉。無堅實故”。鳩摩羅什也曾翻譯《中論》,“如芭蕉樹求實不可得,但有皮葉。”由此可見,芭蕉的脆弱易斷,與夢幻泡影的意蘊一致。

    因而許多深受佛學浸染的文人,對於佛經中“芭蕉喻空”的現象非常熟悉,由此也影響到詩詞創作之中。如謝靈運的“生分本多端,芭蕉知不一”,王融的“穠華易逝,繁蕉不實”,蕭統的“方空之綬,弱紈之蕉”等,都是當時”芭蕉喻空”的意象體現。

    芭蕉作為一種詩詞意象,發端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但真正形成固定、成熟而典型的意象,則始於唐宋時期。在詩詞內涵上,芭蕉所蘊含的意蘊更為豐富和深刻,成為文人騷客表情達意的重要載體。結合具體的詩詞名句,總結如下:

    其一,芭蕉言愁,抒發離愁悲苦之情。

    芭蕉言愁,是其諸多詩詞意象中最為典型的一種。初唐張說《細題草樹》裡的“戲問芭蕉葉,何愁心不開”,開創了以“未展蕉葉”抒發離愁悲苦之情的先河。這種比喻建立在捲曲未舒的蕉葉,恰似人愁心鬱結的基礎之上。

    因而在詩人的筆下,芭蕉不展象徵著愁苦。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即以蕉葉未展和花蕾未開,來比喻女子思念情人時的無邊哀愁。類似的名句,還有唐代錢翃《未展芭蕉》裡,“冷燭無煙綠蠟幹,芳心猶卷怯春寒”。

    芭蕉言愁,最為經典的代表,則是與“雨”這一意象結合在一起,以“雨打芭蕉”寄託詩人內心的悲愴之情。唐代詩人王維的“雨打芭蕉葉帶愁”,宋代詞人吳文英的“何處合成愁? 離人心上秋。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其二,芭蕉喻空,寄予佛理禪心之趣。

    芭蕉喻空,是在魏晉南北朝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一則,繼承了以芭蕉比喻肉體空虛的佛理,如白居易的“筋骸本非實,一束芭蕉黃”;二則,將芭蕉作為參禪悟道的重要物件,如朱慶餘的“心知禪定出,石頭對芭蕉”。

    “雨打芭蕉”除了寄予愁思,還蘊含禪趣。在很多文人的筆下,雨打芭蕉成為頓悟佛理的重要契機。徐凝的“覺後始知身是夢,更覺寒雨滴芭蕉”,則從雨打芭蕉中頓悟浮生若夢的空寂之境。此外還有皎然的“風回雨定芭蕉溼,一滴時時入晝禪”。

    其三,芭蕉懷雅,歌詠清雅恬淡之樂。

    唐代詩人韋應物的“盡日高齋無一事,芭蕉葉上獨題詩”,一語道破古代文人以芭蕉寄託自己閒情雅緻的審美需求和精神追求。這些唐宋文人不僅種蕉賞蕉,甚至雨中聽蕉,而且繼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蕉葉題詩”的風雅傳統。

    李洪的“階前落葉無人掃,滿院芭蕉聽雨眠”,描寫出文人傾聽雨打芭蕉的閒適之狀;“坐牽蕉葉題詩句,醉觸藤花落酒杯”,則抒發了詩人“蕉葉題詩”與“醉酒賞蕉”的清雅之情;而“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體現出詩人的恬淡之樂。

    其四,芭蕉比德,象徵文人赤子之心。

    不同於魏晉南北朝將芭蕉喻為反面的“無節小人”,宋代由於理學的興起,芭蕉獲得了“比德”的意義。北宋張載的“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願學新心養新德,旋隨新葉起新知”,以芭蕉枝葉茂盛象徵了詩人“盡究其說”的探索精神。

    鄭剛中的“瘦竹犯寒扶直節,蕉花垂老抱丹心”,則以紅蕉的“丹心”來象徵詩人的赤字之心,面對艱難困苦而永保氣節的超拔品質。文人眼裡芭蕉所具有的清雅與貞潔之美,是宋人“花木比德思維”的基本模式。

    綜上所述,芭蕉作為詩詞意象,發端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鼎盛於唐宋時期,是古代文學中表情達意的重要載體。在以上芭蕉所常見的詩詞意象之中,尤其以“芭蕉言愁”最為常見,寫盡了人間的哀怨愁苦。

    此外,蔣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也是芭蕉意象的重要代表。透過色彩的變化,抒發了詞人韶華易逝而人生易老的悲切之感,成為感慨歲月流逝的千古名句。此去經年,但願“芭蕉葉上無愁雨,等閒書字滿芭蕉”。

  • 7 # 天府文藝

    西晉末年戰亂不斷,衣冠南渡,大批文化領域的知識分子被迫遷居到南方,南北朝那段時間正是這些亂世文人的傷春悲秋。有一文人叫謝朓在一個秋天的夜裡給自己的弟子講解詩歌,裡面啟動了一個經典組合“芭蕉和梧桐”,詩句是“風振蕉薘裂。霜下梧楸傷”,由此可見,雖寫是晚秋季節了,可見詩文中開始出現了“芭蕉“。唐宋開始真正大量以“芭蕉"喻情。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衝《點絳唇》:"閒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悽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悽惻。

  • 8 # 周星詞

    自唐朝以來,寫芭蕉的古詩詞越來越多,且多用於抒發離愁別緒。於眾之中,唐朝詩人錢珝《未展芭蕉》可謂構思精妙,獨樹一幟。摘錄如下自行體會:

    冷燭無煙綠蠟幹,

    芳心猶卷怯春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

    會被東風暗拆看。

  • 9 # D東哥

    這個還真不知道啊,古詩詞何時開始有芭蕉意象的,已不好考證,但應該是很早以前就開始有了。

    我們知道,芭蕉,是與孤獨啊,憂愁啊,這些情緒緊緊聯絡的。在中國南方就有絲竹樂《雨打芭蕉》,緩緩聽來,那種如訴如泣聲音感覺,會不禁會讓人淚下。

    在詩人眼裡,芭蕉和細雨更是憂愁的景物,兩物加在一起,更加惆悵了,雨打芭蕉,芭蕉葉上發出的雨聲更能令人潸然淚下。

    所以,芭蕉很早就在文人墨客眼裡,就是代表著孤獨與憂傷,很多詩人就是藉助芭蕉,來達到抒發個人情緒,表達離散之目的,因此,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詩詞作品。

    下面讓我們來欣賞有關芭蕉的著名詩篇。

    1、 《代贈》(唐代)

    一一李商隱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這首詩描寫是一位女子思念遠方丈夫的期盼心情。

    2、《添字採桑子•芭蕉》

    一一李商隱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

    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悽清。

    點滴悽清,愁損離人,不慣起來聽。

    這是李清照南渡時期的作品,一來是思念已經過世的丈夫,二來也是思念家鄉,同時對懦弱的朝廷也有一些埋怨。

    3、《長相思》(南唐)

    一一李煜

    雲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兒薄薄羅。

    輕顰雙黛螺。秋風多,雨相和,

    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

    這首詩描寫了一位女子孤獨寂寞的愁苦心裡。

    4、《戲題草樹》(唐代)

    一一張說

    忽驚石榴樹,遠出渡江來。

    戲問芭蕉葉,何愁心不開。

    微霜拂宮桂,悽吹掃庭槐。

    榮盛更如此,慚君獨見哀。

    5、《一剪梅.舟過吳江》(宋代)

    一一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秋娘渡與秦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6、《連雨 》

    一一白居易

    風雨暗蕭蕭,雞鳴暮復朝。

    碎聲籠苦竹,冷翠落芭蕉。

    水鳥投簷宿,泥蛙入戶跳。

    仍聞蕃客見,明日欲追朝。

    7、《夜雨》

    一一 白居易

    早蛩啼復歇,殘燈滅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

    8、《逢歸信偶寄》

    一一 李益

    無事將心寄柳條,等閒書字滿芭蕉。

    鄉關若有東流信,遣送揚州近驛橋。

    9、雨 杜牧

    連雲接塞添迢遞,灑幕侵燈送寂寥。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10、《芭蕉 》

    一一杜牧

    芭蕉為雨移,故向窗前種。

    憐渠點滴聲,留得歸鄉夢。

    夢遠莫歸鄉,覺來一翻動。

    11、《戲題草樹》

    一一 張說

    忽驚石榴樹,遠出渡江來。

    戲問芭蕉葉,何愁心不開。

    微霜拂宮桂,悽吹掃庭槐。

    榮盛更如此,慚君獨見哀。

    12、《初夏睡起》

    一一 楊萬里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13、《思 》

    一一李煜

    雲一緺,玉一梭,

    澹澹衫兒薄薄羅。

    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

    簾外芭蕉三兩窠。

    夜長人奈何?

    14、添字採桑子 李清照

    窗前誰種芭蕉樹?

    陰滿中庭;

    陰滿中庭,

    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

    點滴霖霪;

    點滴霖霪,

    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 10 # 海峰99

    芭蕉是中國古代文學中重要的植物意向和題材。早在漢代,人們就開始了對芭蕉的開發利用,但地域分佈的侷限和實用價值開發較晚導致芭蕉進入人們的審美視野比較遲。東晉永嘉南渡之後,芭蕉才成為文學表現的物件。唐五代時期是芭蕉題材創作的發展期,作品的絕對數量和相對數量都有所增加。“雨打芭蕉”、“蕉葉題詩”、“未展蕉葉”等經典景象都成為文人寄託情感體驗的重要方式。宋金時期是芭蕉題材創作的繁盛期,名家名作較多,芭蕉的物色美感得到深刻全面的發掘,芭蕉人格化也在這一時期形成。元明清時期是芭蕉題材創作的延續期,芭蕉成為俗文學和題畫詩重要的表現物件。古代文學作品從葉、花、姿態等多個角度全面深入地揭示了芭蕉豐富的物色美感,並將複雜而豐富的思想情感投射於芭蕉之上,透過芭蕉意象引發了文人悽苦愁怨、清雅閒適、佛性禪心等情感與情趣。其中,“雨打芭蕉”是重要的抒情意象,呈現出聲韻、節令、地域等豐富的美感特徵。在欣賞吟詠的同時,“雨打芭蕉”引發了古代文人羈旅思鄉、閨怨相思、閒適情趣等複雜的情感體驗。芭蕉不僅是語言藝術的重要題材,而且是園林、繪畫等藝術形式的表現物件,多種藝術形式相互滲透,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芭蕉文化。

    本人才疏學淺,讀過的關於芭蕉的詩句不多,最熟悉的就是蔣捷的《一剪梅•舟過吳江》: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瀟瀟。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苼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還有杜牧的一首《芭蕉》:

    芭蕉為雨移,故向窗前種。

    憐渠點滴聲,留得歸鄉夢。

    夢遠莫歸鄉,覺來一翻動。

    李商隱的《代贈》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這三首關於芭蕉的詩句是我比較孰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0歲了,創業和穩定的工作,這兩者之間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