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城市科普
-
2 # 暖陽清松
當然這個問題因為時間久遠是有爭議的。普遍認為的應該是,孔子的嫡傳弟子曾子,在孔子死後繼承了儒家的正統。由他發起集結了老師的語言,匯聚成《論語》。應該由他傳給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的門生傳給了孟子。
《大學》和《中庸》就分別是曾子和子思的作品。所以這中間學術一直在傳承,並且在不斷的發揚。
-
3 # 上岸資訊
中國被稱為文明古國,經千年顛沛而魂魄不散,歷萬種災厄而總能重生,就是因為我們重視文化教育。早在文化的源起,就已經把孔子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列為中國文化的精神圖騰,孔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孔子和孟子的主張及思想,綿延幾千年,源遠流長。是很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是非常具有社會價值和歷史意義,需要我們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胡錦濤主席在十七大報告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並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但是電子產品的飛躍發展為社會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危害,電視、電腦、iPad、手機已經成了家庭必需品,英國業界權威雜誌中發表的《兒童疾病檔案》已經證實,兒童沉迷於電視、電腦、手機遊戲將損害其日後的發育,帶來長期的身體危害。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3歲以下嬰幼兒尤其應避免經常面對電子螢幕。《兒童疾病檔案》的作者、心理學家埃裡克·西格曼博士指出,只要在電腦、iPad前僵坐兩個小時就會對孩子的身心發育造成負面影響,增加日後患肥胖和心臟病的風險。英國教育專家馬丁·洛森說:“如果你能讓孩子在12歲之前不看電視,他們終生都將獲益。”
在電子產品盛行的今天,我們做不到讓孩子完全脫離電視、電腦、iPad、手機,但我們可以想盡一切辦法去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填滿他們的時光。怎麼才能讓傳統國學文化和現代科技結合起來,有沒有一種產品既能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又能讓孩子學到知識?
“孔孟之道”人決定潛下心來,全身心的投入到國學教育研究中。從國學文化的傳承發揚,到“孔孟之道”的誕生成長,“孔孟之道”人孜孜不倦,以弘揚國學文化為己任,形成了以突出的自主研發能力、堅實的技術積累、創新的產品規劃和策略、嚴格的服務質量保證體系為突破口的企業發展模式。從研發到生產,從銷售到客服,從外觀設計到產品質量,用心於每個環節和細節。
教材由國學研究中心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的國學研究專家、兒童教育專家、心理專家以及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著名播音藝術家,精心研製。外殼選材一定要用一款對孩子無傷害、對社會環境無汙染的材質,經過反覆論證、實驗,最終確定為竹子。竹子最為合適,古代一直都將竹子用作書寫工具,其筆直的線條和中空的結構本身就有極其深刻的象徵含義,對於學者文人意義極大。產品採用
-
4 # 大武漢麼詩多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答案:
一、單從孔子到孟子之間的學術淵源看,是曾子和子思。孔子的嫡傳弟子曾子。孔子死後,曾子自然繼承了孔子儒家的正統,由他發起集結了老師的語言,匯聚成《論語》。曾子又教育了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深入學習孔子思想,並把思想傳授給自己的門生、孟子。他們分別著作了《大學》和《中庸》。
二、孔子思想到孟子思想是孔子學生及廣大勞動人民。孔子提出的仁義禮智信、仁愛、德治、禮治及強調教育等思想,在春秋末年當時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學習和推廣,包括當時列國列強首領等統治階級,正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發揚,才使得能夠延續到孟子,這中間學術一直在傳承,並且在不斷的發揚。因而說,人民群眾也是孔孟之道中間的傳承者。
-
5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你知道儒家的孟子跟孔子到底是什麼關係嗎?很多朋友認為他們是師徒關係,其實真不是。
一
咱們先聊聊儒家三位殿堂級的大神,分別是孔丘,孟軻和荀卿,堪稱儒學思想史上的“TF boys”。只可惜,集大成者的荀子由於提倡“性本惡”一直被廣為詬病,也正因如此,人們常會說孔孟之道,直接把荀子給“開除”了,所以荀子連孔廟都進不去。
實際上這三人分別代表儒家的三個發展時期,孔丘是春秋末期,孟軻是戰國前中期,荀卿是戰國末期,儒家在不同時代的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孔子的“仁”,孟子的“善”,荀子的“惡”。但是由於荀子“性惡論”的原因,使得人們多提倡“孔孟之道”。
二
仁和義有什麼區別呢?“仁”是整部《論語》的核心觀念,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義”則為後來的孟子發展成為儒家的一個主要概念,幾乎可以和仁並列,所以叫“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說仁是指一個君子的內在修為,義是指一個君子的處世之道。所以叫“仁內義外”,義其實是仁的一種外在表現。因此,有句話叫“你不仁,我不義”,我們可以翻譯成:
你的人品有問題,休怪我不講道義。
問題來了,雖然說孟子自稱是孔子的嫡系傳人,但其實中間是有斷層的,兩人的中間差不多隔了179年,快兩個世紀了。很顯然,他們兩並不是師徒關係。
所以,孟子到底如何傳承儒家思想的呢?我們先來看孟子的一句話:
“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認為孔子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其實孟子就是孔子的頭號粉絲,相當於“追星族”。
那麼孟子和孔子有師承關係嗎?朱熹覺得有,在他的《中庸章句序》裡稱孟子受業於子思,而子思受業於曾子。曾子是孔門之學的重要繼承者,所以他的意思是說孟子是孔子的再傳弟子。
這個說法其實很匪夷所思,179年過去了,孔子的孫子居然活得那麼久?如果你去查一下就會發現,二人的年代並不重疊。子思去世的時候,孟子還沒出生呢。
所以呢?或許孟子的老師確實是個儒生,但是並不出名,當然也不排除孟子是天縱英才,自學成才。因為是極度崇拜孔子,加之又跟孔子的“仁政”思想相同,所有也就自稱是孔子嫡系了。
這一點,很像有個叫郭德綱的相聲藝人,非要投靠名門“侯家”一樣,拿到個正規軍的車票,即便一開始是個站票也行。
誰知,由於天時地利人和的關係,郭德綱還真做大了,因為有了師承,於是成了“名門正派”。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理解為什麼孟子為什麼非要進入“孔門”了。加之,孟子也確實很給力,成了戰國時期影響力最大的大儒,於是孔孟也成了最大的組合。
但其實二人之間還有很多儒生在孜孜不倦的發展儒學,比如曾參,子夏,顏淵,冉有,子思等人,只不過他們的名聲和想象力都沒有孟子大。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在孔子去世以後的179年裡,儒家一直生生不息,但是沒一個能打的,雖然都是推崇孔子的思想,但是影響力並不大。直到孟子的出現,才改變了這種情況,使得儒家在戰國時代能與墨家一併成為顯學。
實際上,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徒弟們馬上“分家”了,各說各話,互不相讓。一直到孟子出現才重新講儒學聚攏在了一處。
三
我們總結一下,孟子在思想上傳承了孔子,雖然二人並沒有直接到師承關係。但是二人在儒家思想發展史上有舉重輕重的地位,也正因此,孔子被稱為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
-
6 # 重慶研究
我們一般說孔孟之道,便是指代儒家學說。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其順著這條傳承脈絡,我們可以發現,真正發揚儒家的奠基者,應該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漢武帝,他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重新興起。此後,儒家一直興盛。
傳道大代表人物,分別是: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孟子、荀子漢朝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建立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讚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
宋朝:程頤、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陸九淵程頤與其兄程顥同學於周敦頤,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世稱“二程”。他的學說以“窮理”為主,認為“天下之物皆能窮,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目的在於“去人慾,存天理”,認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宣揚“氣稟”說。
朱熹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陸九淵,陸九淵為宋明兩代“心學” 的開山之祖,與朱熹齊名。陸九淵主張“心即理”說、“發明本心”、“尊德性”、“大做一個人”、“踐履工夫”等, [2] 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茍知道,六經皆我註腳”。上承孔孟,下啟王守仁,形成“陸王學派”,是中國儒家精神的真正體現,不僅對中國,也對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的思想和社會變革產生過重大影響。
明代:王守仁創立陽明心學。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陽明心學和與陳獻章的學說堪相一致,已是學界的共識。
-
7 # 智遊誦讀
你說的是孔子和孟子中間這段時間的話,非常簡單,我來告訴你。
孔子的學生曾子傳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嫡孫(孔鯉的兒子),子思的門人,傳孟子,孟子不是子思的直接傳人,是子思的徒孫
-
8 # 夢想舞臺欄目
中國長期是一個超穩定結構的國家,這是我們具有強大的同化異族的同時也有了儲存文化的強大力量.以中國儒家文化為中心的儒道法佛文化是中國民間和統治階級共有的文化傳統.其中講究個人的道家和佛教都一直相對處於弱勢地位,處於文化的邊緣.而儒家和法家是中國的顯形
文化,是獲得了統治階級的首肯和支援的,從漢以來,經同志階級的操作,儒法在很大程度上合而為一.這中文化具有同政治互補的最大可能性.一個政權如果掌握了這個道理,也就獲得了道理上的合法性.
例如元朝一開始就排斥儒家文化,企圖以草原部落的文化來指導整個國家,這從一開始就導致了它的失敗.而清朝政府就很明智,主動地與儒家文化套近乎,康熙皇帝更是有名的榜樣,學習儒家文化,重用漢人,這種政治與文化的合謀造成了政治的穩定.正因為這樣,孔子以後漫長的兩千年來,儒家文化獲得不同政權的追捧,以此而綿延不絕.作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的東西都完整的儲存了下來,這也是證明中國的文明沒有斷絕的一個例證.
但是不知道這種超穩定的文化結構是好是壞,在它是我們有很長的歷史認同的同時,也長時間的遭受這種文化的戕害
-
9 # 一眼千年58
孔孟之道——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和主張的統稱,指儒家學說。
◎孔子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世尊奉他為“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儒家是先秦諸子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一個學派,在世界上也有很大影響。
記載孔子言行即思想和主張的著作,是他死後由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而成的《論語》,歷來被視為儒學經典,被作為古人入學必讀的教科書,對傳承儒學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部著作,漢代即列為“七經”之一,唐代又列入“十三經”之一,南宋朱熹將其和《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它也是今天我們研究孔子思想的最直接、最可信、最重要的
資料。
◎孔子的學說在他生前並沒有被社會普遍接受。但由於他的思想和主張有利於維護社會統治秩序,在他死後,儒家學說最終得到重視和傳播,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正統信條。
孔子死後,儒分為八:有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八儒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當屬“孟氏之儒”。
孟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受業於孔子的嫡孫子思的門人,他的思想正是透過子思而上繼孔子。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並將其更加系統化,他也因此成為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封建統治者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孔孟之道”即由此而來。
◎西漢武帝時,董仲舒從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統治的目的出發,把儒家學說進行加工改造,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從此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統治思想的正宗。
……
-
10 # 文史逍遙遊
孔孟之道只能由我們及我們的子孫來傳承,小學語文的核心應是傳統文化,這個時段是鑄造孩子思想靈魂的關鍵期。傳統文化斷代一百年了,再不恢復就來不及了。一個民族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民族的思想道德喪失,那一切都完了。
回覆列表
孔孟之道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它是由歷史各朝代的君王推行,然後老百姓執行而傳承下來的。孔子思想,已經傳承了幾千年,翻看歷史除了秦朝,每一個朝代的都尊儒。孔孟之道也是中華民族有別於其它各國民族的一個重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