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伊人倚樓月憑窗
-
2 # 戰國霸王
我們都知道三國有三位主要的君主:梟雄曹操,東吳孫權和皇叔劉備。本來如果是他們三個其中之一,統一了天下,那還說得過去,畢竟人家為了這江山拼命了大半輩子。可誰知這魏蜀吳的天下,最終卻落入了司馬氏的手中。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最後的結局是司馬炎統一了天下,建立了西晉。可為什麼偏偏是司馬炎統一了三國呢?
首先,司馬炎有個好老爸司馬昭,當然更準確的來說是有個好爺爺司馬懿。司馬懿先是耗死了蜀國的名相諸葛亮,再是奪取了魏國的軍政大權,而司馬昭則是進一步掌握了魏國的大權,所以到了司馬炎這裡,魏國基本上已經是姓司馬的了,當然司馬炎也毫不客氣的取曹而代之。
當然劉禪和孫皓的老爸也很給力,給他們留下了西蜀和東吳這麼一大片區域,可問題在於自己是否有能力來治理。
如果說司馬懿和司馬昭奪取魏國江山,是給了司馬炎一個堅實的基礎,讓他出生就含著金鑰匙。那麼鍾會和鄧艾兩人,則是三國後期的一“龍”一“鳳”,讓司馬炎扶搖而上,劍指天下。
司馬炎可以說是“富三代”和“官三代”了,而西蜀方面一直是和魏國勢不兩立的,尤其是繼承了諸葛亮衣缽的姜維,也是一心要伐魏。可正如司馬懿剋制諸葛亮一樣,姜維的計謀屢次被鄧艾所識破,雖然最後的詐降成功了,但也不過是在垂死掙扎罷了。當劉禪在魏國宮中說出“樂不思蜀”的典故時,西蜀已經就已經成了司馬炎的一片屬地了。
至於東吳方面,沒有了西蜀作為盟友,在司馬炎的大軍壓迫之下,也是很快就選擇了上書投降。
古代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能實現一統天下的明君沒有幾人。而司馬炎與眾不同的是,他的“仁”。取曹魏而代之時,司馬炎沒有殺死魏帝;大破西蜀,劉禪就跪在眼前時,司馬炎沒有處死他;接收東吳的投降時,司馬炎沒有為難吳主。
司馬炎給了曾經的敵人莫大的恩賜,封王或者當侯,讓他們一一善終,當然這也造成了君弱臣強的局面,引發了後來的八王之亂。
司馬炎之所以能統一三國,一是父輩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有能幹的手下,三是自己的“仁義”。
-
3 # 洛郗玥
到後期都沒能人了,就三個會帶兵的人,姜維,鄧艾,鍾會,兩個在魏國為司馬效力,一個西蜀姜維還沒權,如果姜維有兵權,司馬也不能那麼早滅蜀?司馬就是等,諸葛亮死了三十年,姜維下野了,才敢動。
-
4 # 趣萌文化
任何一位君主的成功,不是那麼容易得來的,不僅要有智慧,有謀略,有智商有手段,還要有野心。如果要說到三國的終結者那就得說司馬家族,也有很多朋友不理解,司馬家族為什麼能夠一統三國?笑到最後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和最具戰鬥的民族世家聯姻,以增強自己的實力,司馬懿父子在中國開國皇帝中,也不算是戰鬥力爆表的人物,也沒有對競爭對手有壓倒性的優勢和勝利,甚至他被諸葛亮羞辱,還讓一些粉絲都看不下去。司馬師在東關之戰中,還輸給了諸葛亮的侄子,司馬昭就更沒出息了,還向諸葛亮學習兵法,根本就不顧司馬懿在泉下的感受。儘管司馬家的能力沒有那麼大,但是他們善於用人,也善於攀親,而且找到親家的本事都很強,以此來壯大自己的勢力。
他也就是靠著能與最能打的世家子弟聯姻,才讓自己有了最可靠的支持者,最終一統天下。司馬家也提拔過一些寒門出身的子弟,但是這並不是他們核心的物件,這些人還被司馬家看作是鷹犬,這是為他賣命的工具而已。司馬家最看重的就是世家官三代起步的,他們看中了出生泰山羊氏,這可是官7代出生,而且在西晉的時候還出過兩個皇后。儘管羊祜成為了夏侯霸的女婿,但是對司馬人的用人也是很有意見的,只是為了家族的利益,只能站在司馬家一邊。
司馬炎篡位時,他還擔任了關鍵領著一職,也是五大重臣之一,後來司馬昭還將自己的妹妹高祖公主嫁給了杜預,也將其變成了兒子滅吳的超級打手,雖然他不會騎馬射箭,但是腦子非常靈活,也可以說是智勇雙全,如果吳軍想要和他玩兒智商,簡直是在自取其辱。他在滅吳的戰爭中,行軍速度非常快,也取得了一定的優勢。
後來司馬昭的女兒常山公主,就嫁給了王渾的兒子王驥,此人可是官三代出身,而且祖父還是東漢的將領,父親還是曹魏的名將,這也成為了他們重要的依仗。後來司馬炎還娶了胡奮家族的女兒,增加了他的勢力,司馬家最看重的物件,那就得屬琅琊諸葛,諸葛亮的遠方親戚諸葛誕,也是司馬懿的親家,他的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第五個兒子。建立東晉的司馬睿,就留著司馬家和諸葛家的血,有了這麼能打的親家,也難怪司馬家能夠統一三國。
-
5 # 必讀歷史
魏齊王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司馬氏逐漸掌握了曹魏的實權。司馬懿開始著手籌劃統一三國的大計。這時距離蜀漢滅亡還有整整二十年,距離東吳滅亡還有三十七年。
司馬懿的謀臣中,有一位將軍叫作鄧艾,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戰將之一。二十年後,正是他率兵入蜀,滅亡了蜀漢政權。鄧艾除了敢冒險、能打仗之外,還是位有名的財政專家。
在司馬懿籌劃統一時,鄧艾寫了一篇《濟河論》,向宣帝提出了他的觀點。他認為,戰爭到最後,一定是財政的比拼,誰能夠在財政上取得壓倒性的優勢,誰就能贏得最後的勝利。曹魏之所以能夠佔領半壁江山,就是因為實行屯田,積累了足夠的糧食。
現在,如果要將南方半壁收入囊中,必須首先考慮繼續發展農業、儲存糧食。根據鄧艾的計算,如果要征服南方,必須做好長期打仗的準備,十萬大軍,五年時間,或許是最低的估計。而要供應十萬大軍五年的糧食,意味著必須有三千萬石的糧食儲備。
但問題是,怎麼才能儲存三千萬石糧食呢?
鄧艾看上了許都以東壽春地區的土地。在魏國與蜀、吳對峙的過程中,共有三個地方起著戰略樞紐的作用,分別是:魏和蜀對峙的漢中地區,在陝西和四川交界處,這裡也是諸葛亮北伐的基地;位於今湖北的襄陽、荊州地區,魏佔領了襄陽,而荊州先是被蜀佔領,之後被吳佔領,與魏形成對峙;第三個地點就是壽春,即現在安徽的壽縣。
鄧艾認為,由於缺乏水利設施,這裡的土地雖然肥沃卻產量不高,如果合理地開鑿運河進行灌溉,土地產量可以提升三倍。只要五萬士兵參與耕田,加上充足的水源,就可以每年上繳五百萬石的稻穀作為軍糧。六七年後,就可以湊夠三千萬石的糧食,為戰爭做好準備。
鄧艾的提議受到了司馬懿的大力稱讚,並立即實行。大修水利,興兵屯田,曹魏南方的氣象也為之一變,官田和民田交錯其間,一片繁忙景象。
鄧艾的計策為司馬氏的統一奠定了物資基礎。財政成為西晉統一戰爭中看不見的戰場,深深地影響著中國歷史的走向。
鄧艾的方法之所以能夠被司馬懿接納,是因為司馬懿本人也是一位有名的財政專家。起初,作為曹操的手下,司馬懿也是早期提醒曹操要注意屯田的大臣之一。根據他的計算,當時有二十多萬人因為戰亂而脫離了農業生產。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些閒置勞力的存在,曹操才對屯田有了足夠的信心。
洛陽以南的中部地帶,也就是荊州以北,靠近吳、蜀的前線。當蜀將關羽入侵了這片地區之後,許多老百姓逃走了。曹操決定收攏這些逃走的百姓,把他們遷往北方進行安置。司馬懿阻止了曹操的做法,他認為關羽的侵襲不會持久,日後,這些人還會返回家鄉進行耕種,如果把他們遷往別的地方,反而傷害了老百姓的積極性,還讓前線變得更加空虛。
曹操再次採納了司馬懿的意見。這片肥沃的土地仍然保持著繁榮,為日後進軍江南做好了鋪墊。
司馬懿對財政和經濟的深刻理解,更體現為他能夠嚴格把握人民和政府之間的界限。他認為,雖然要重視財政,但是一定要避免擾民過甚。隨著魏國的擴張,一些新的邊境地區加入了魏國。這些地區的人民大都沒有戶籍,政府想透過核查來落實戶籍制度,便於未來徵稅。
司馬懿不贊同這麼早清查戶籍。他說,吳國和蜀國正是因為建立了嚴密的戶籍制度來防範百姓,徵收嚴苛的稅,所以百姓才拋棄了他們。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不要建立嚴密的戶籍網路,也不要干擾人民的生活,讓他們安樂。只有人民安居樂業,政府才會富足,否則,登記戶籍也沒有用。這件事表明他的看法比起一般人都高明得多。
在與諸葛亮的對抗中,諸葛亮屢屢被糧草困擾,而司馬懿卻在陝西一帶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鼓勵人民種田,使曾經荒蕪的陝西再次成為糧倉。當中原地區發生災荒時,司馬懿竟然可以從陝西調糧食來支援中原。
司馬懿一生在征戰的同時,走到哪兒都會發展經濟,保證政府可以獲得足夠的財政來支援戰爭。正是他高瞻遠矚的氣魄,才使他能夠採納鄧艾的提議。對於他來說,一場戰役的勝負,遠沒有完善的財政系統重要。
當鄧艾滅亡了蜀漢,司馬氏的晉國取代了魏國之後,晉武帝司馬炎為了統一全國,繼續了祖輩的政策。他親自參加耕種,並多次下詔鼓勵農業,獎勵那些善於發展農業的地方官員,並積極興修水利。
更難得的是,晉滅吳的兩大功臣羊祜和杜預除了在軍事上出類拔萃之外,在財政上同樣頗有建樹。他們和滅蜀的鄧艾一樣,精於財政競爭。
武帝時,作為尚書左僕射的羊祜被派到襄陽掌管軍事。羊祜到達襄陽後,發現那兒連百日的餘糧都沒有,他立刻發動士兵開墾土地,很快就積攢了十年的餘糧。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武帝發動針對東吳的統一戰爭時,羊祜已經死去,但正是依靠他留下的豐富遺產,晉朝才成功地統一了天下。羊祜也成為伐吳的第一功臣。
晉武帝時期,出現了另一個狀況。由於前期人們發展農業的指導思想過於單一,出現了副作用。
之前,人們總是強調建壩攔水,開荒種地,而種的地以水田為主。可是,由於人們四處建壩,許多地方出現了水災,大水長期不退,造成了災難。
當時的河南尹杜預認為,這時不應該再建這麼多水壩和水田,而是應該挖開一些水壩,將水放走,發展一些旱田。另外,為了應付戰爭,政府曾經留了很多種牛,現在應該把這些牛大批配發給老百姓,讓他們發展農業。
在平吳戰爭中,杜預是晉軍的指揮官之一。除了死去的羊祜之外,杜預是最主要的功勳人物。
長期以來,我們只把羊祜、杜預和鄧艾這三位平定了吳蜀之地的人看作是軍事家,但是,他們首先都是深刻理解財政問題的經濟專家,只有在軍備上做到了極致,才有可能發動戰爭並取得勝利。
更重要的是,只有在財政上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才能在平定吳蜀之後,仍然保持著政權的穩定性,而不是隨著開支的擴大,增加新的不穩定。所以,晉武帝年間,西晉之所以能夠統一的問題,已經超越了軍事範疇,成為一個事關全域性的財政問題。
回覆列表
司馬氏能統一三國有很多原因:其一,曹操子孫的短命以及司馬懿的能活,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暴亡初次託孤,嫡長子曹丕承襲魏王,此時的司馬懿41歲,隨後在十一月曹丕取漢室而代之,是為魏文帝,改元黃初,在位7年,享年39歲,曹丕彌留之際再次託孤,此時的司馬懿47歲,然後其子曹叡繼位,也就是魏明帝,在位14年,享年36歲,這個時候司馬懿61歲有一次承擔託孤重任,這個時候的司馬懿面前只有一個年幼懦弱的天子曹芳和一個飛揚跋扈的將軍曹爽,九年後司馬懿趁曹爽攜天子去高平陵祭祖搶佔後宮迎回郭太后並請郭太后懿旨誅殺曹爽,最後在清除一切潛在的政敵後總攬朝政大權,為後來自己的孫子司馬炎奪權奠定了基礎。三次託孤,一次政變,長期的隱忍做一條蠹蟲,熬死了精明的曹魏三祖,也挖空了曹魏堅實的巖體,上天真的很眷顧司馬懿,如果曹魏三祖能有一人活過十年,都沒有司馬家族什麼事了,但司馬懿能總攬朝政也和當初人才凋零的曹魏集團是分不開的;其二,司馬懿的子孫也很給力,先是司馬師抵禦住了東吳諸葛恪的北伐,平叛毌丘儉,後來的司馬昭抵禦姜維北伐隨後滅蜀都為司馬炎建立晉朝掃清了外在的障礙奠定了內在的基礎;其三,三國後期魏蜀吳都已是強弩之末,曹魏方面子孫的短命人才的凋零,蜀主劉禪的平庸自保不求上進以及諸葛亮姜維連年的北伐掏空了蜀國的國府,東吳大帝孫權晚年昏聵,聽信孫大虎個人好惡的一面之詞,逼死太子,屠戮明臣,為東吳後期本來就動盪的局勢更是添了一把火,至於最後司馬炎能南下滅吳也就不足為奇了。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司馬家族能統一三國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天意造化的眷顧也是分不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