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最大玄機

    《周易折中》清代康熙御命李光地主編,張廷玉等參與,易理精詳。

    淺顯的書你看了也不能有深刻體會的,所以易是天書!十年略有小成,三十年小成,到老時才能算是有所成,但是研究不完的!

    研究得越深,越覺得易經的可怕!因為它無所不能,又深不可測,以人的智慧窮其一生只能理解很小的一部分,然後代代相傳,幾千年研究不斷,但永遠也研究不到盡頭的。到最後你會懷疑是神化傳授給祖先的,否則為什麼易經這麼玄妙!實在難以想象它會是凡人能發明的。

    單單一個先天太極圖就有無盡奧秘,將它印證於現代科學,每每感到祖先智慧無窮,實在是想不通古人怎麼會有那麼高明的世界觀!回頭再讀《易傳》(十翼)原文,字字璣珠,每個階段讀它會有不同領悟。西方人讀聖經,中東人死讀古蘭經,華人死讀易經可矣,易經高出它們無數倍不止。

    高階的書看宋代邵康節的《皇極經世》,但你看不懂。

    那就找些現代人淺顯的書吧,雖然離易的本質甚遠,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倒是能讓你思路開闊,隨便看吧,無所謂了。

    你如果想學算卦的話,直接看《增刪卜易》

    目前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註釋詳盡,內容較多,但是有點貴。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後相因,遞變發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歷史的源流變遷,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就是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卜宗,二為禨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 2 # 趙日金141

    已經不是《易經》的翻譯每個版本都不一樣,到底哪個正確的問題了,而是哪個《易經》版本才是真的問題。

    考古發現,有多個不同的《易經》。

    阜陽漢簡易經,上博館楚簡易經,殘缺。但從儲存的資料看,二者不同,與通行本易經也不同。馬王堆西漢儲存完整,已出版發行。帛書《易經》與《易傳》分離。無論《易經》還是《易傳》都與通行本不同。

    帛書《易經》:一,卦符不同,爻為“一”與“八形”。二,六十四卦卦名多有不同,僅八卦為,鍵,川,辰,筭,贛,羅,根,奪。三,卦辭爻辭多異文,內容大致相似。四,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第一卦鍵,第二卦婦,第三卦掾,,第三十三卦川,,第六十四卦益。

    帛書《易傳》:《二三子問》,《系》,《衷》,《要》,《繆和》,《昭力》。

    兩個不同的《易傳》,哪個才是真傳?

    《史記》記有,“《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這個家喻戶曉的成語出自《易經》,而現今任何一本《易經》也不見蹤影,這說明,司馬遷時,還有一本不同的《易經》。

    這麼多不同內容的《易經》,哪個才是真經?

    附馬王堆帛書周易一書照片:

  • 3 # 易林46

    易經,,分大易和小易經。都是各自為戰。想要弄明白到底對與錯,必須自己掌握全面的知識,但是談何容易啊。大易經就是八卦九宮為基礎。小易經分預測,八字,堪輿(風水)。預測學分許多種類,命理有很多種類。堪輿風水學種類繁多。

  • 4 # 岐黃新問

    沒有什麼正確的版本吧。

    莊子裡有一個小故事:寫在書本上的,可能都是糟粕,不重要的,皮毛的,非核心的,因為書的作者是想傳藝,很多藝是要考實踐感受中學習,如學腳踏車。

    多練習,多讀幾個版本是一種解決這種困境的技巧吧。影片比文字的資訊量大,你可以選擇補充。

  • 5 # 雙子座視角

    提問的朋友,你好!

    所以如果你有興趣研究《易經》的話,我覺得看譯本,只能作為研究《易經》的入門參考,看了之後,需要自己一再推敲,這才是看這些古書的正確態度!

  • 6 # 傳統銀文化

    其實,關於《易經》翻譯內容出入的問題,我認為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最初創立易經時,由於文字不統一,所以在理解,交流上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誤差,所以會出現認識不同的現象。

    二,年代久遠,內容丟失。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的內容遠不止這麼多,肯定多的多,由於時間的跨度,歷經戰火,特別是秦始皇焚書,損失巨大,存世極少。另外,古人的記載,多在骨甲,石碑,竹簡刻些,難以儲存,也要丟失。這樣缺章斷句,難免會使後人理解上的誤差。

    三,後代派別不同,所持的觀點就不同,認識角度就不同,這樣,格持己見,就產生了分歧,自然,就產生了派別。象數派,易理派,當然也有中立派,象數派重視占卜和應用,易理派重視文字的分析和義理的闡述,中立派則認為象數和易理都不能偏費。這樣他們在翻譯《易經》中,由於側重點的不同,看法就會不同。漢代易學就解易而言,可以歸結為三種,以孟喜,京房為主的官方易學,採用奇偶之數和八卦的象徵意義,來解說《易經》的經傳文。以費直,高相為代表的,則拋棄了卦氣說和陰陽災變的思想。以黃老之學來解釋《周易》,這一派講求陰陽變易之說。到了宋,明時代,易學之中的象數學派又拆分為,數學派,象學派,易象學派。易理學派又分為理學派,心學派,和氣學派。這樣他們在翻譯《易經》中,由於側重點的不同,看法就會不同。當然解釋就會不同

    四,翻譯人所處的地位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則直接影響了他們的認識觀點。

    五,地球氣候變化也影響,研習易經者解析易經不同的觀念,並且不斷注入新的內容,從而作出不一樣的解釋。

  • 7 # 界引

    易經,只要翻譯了,便是固束住了,便是錯了!

    易爻,是符號,是無字天書,是體悟的指導工具,這才是易經的核心理念。

  • 8 # 洪山青玉

    最好找老版本,自己斷句的那種,多讀幾次,結合卦象對比分析,有利於瞭解其中的必然聯絡和變化之規,一回受益,終生難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私立學校學費那麼貴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想去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