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韶華傾夢

    諸葛瑾和諸葛亮二人雖是兄弟關係,但卻屬於不同的陣營。兄長諸葛瑾為東吳的孫權效力,而弟弟諸葛亮則是選擇了蜀漢的劉備。而對於兄弟二人的不同選擇,個人認為是:

    因避禍而分屬兩地,且諸葛瑾出仕較早

    諸葛瑾、諸葛亮,諸葛均兄弟三人,以及尚未出嫁的兩個姐姐,之前一直與父親諸葛珪生活在兗州泰山。但天有不測之風雲,父親諸葛珪不幸去世,身為長子的諸葛瑾只能以十五歲的身軀來承擔家庭的重任。聽聞這個訊息後,遠在豫章的叔父諸葛玄向袁術請了假,到泰山來為諸葛珪辦理後事,順便想接諸葛瑾等人去荊州(畢竟,諸葛玄的主公袁術已經倒臺了,諸葛玄的豫章太守也做不成了)。

    但是,天不遂人願。這個時候,曹操的父親在徐州被殺,曹操為了報父之仇,以及染指徐州,開始興兵攻打。戰事很快波及了整個徐州,諸葛玄等人被迫偏離了原來的行走路線。為了避禍,在混亂之中,諸葛瑾只能帶領一部分族人遠到江東;而諸葛玄則帶著諸葛亮,諸葛均,以及諸葛兄弟兩個未出嫁的姐姐到荊州劉表處。(順帶說一句,中原其餘諸候還未展露頭角,袁紹還是處於優勢一方)

    諸葛玄在荊州受劉表的看重,被舉薦為官,但不久也去世了。而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便帶著諸葛均等人到南陽躬耕隴畝,過上了田園生活。而諸葛瑾則不同,在和諸葛玄等人分離後,便逃到廬陽一帶,然後被孫權的妹婿弘諮所看重,弘諮把諸葛瑾推薦給孫權,而後兩人一見如故,可謂神交已久。

    穩定下來的諸葛瑾,也透過多方的查詢,知曉了諸葛亮等人在南陽。但是,諸葛瑾知道諸葛亮有臥龍之志,便也無心打擾。

    不同形勢,不同價值觀下的不同選擇

    在《三國志》中,諸葛瑾和孫權有這麼一段對話:“瑾避席曰:‘瑾與殷模等遭本州傾覆,生類殄盡。棄墳墓,攜老弱,披草萊,歸聖化。在流隸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厲,陳答萬一,至令模孤負恩惠,自陷罪戾。臣謝過不暇,不敢有言。’"

    從上面這一句話中,我們不難發現,在諸葛瑾和諸葛玄等人分開避禍之時,諸葛瑾攜帶的那些老弱族人,是一路艱險地到達江東的。可是到了江東之後,諸葛瑾並沒有就此能夠出頭。畢竟,江東偏離中原地帶,各世家在此紮根很深。作為一個初來乍到的小家族,諸葛瑾並沒有能夠一飛沖天。

    同時,諸葛瑾的出仕之路和諸葛亮的另闢蹊徑不同。諸葛瑾走的是尋常計程車子舉薦之路。在漢代,步入官場的第一步,就是被舉薦為孝廉。雖然經過黃巾之亂,十八路諸侯討董,以及各諸侯的爭搶地盤,使得這種舉薦制度一度低迷。但是,只要有才能,又恰好遇到一個好的伯樂,被舉薦到諸侯那裡還是可以的。

    諸葛瑾就是遇到了這麼一位伯樂——孫權的妹婿弘諮,就是因為有弘諮的舉薦,諸葛瑾才能被孫權看到也正是因為孫權見到諸葛瑾,並相互交談已久,才能被重用。而士為知己者死,諸葛瑾也因為孫權的知遇之恩,才一直誠心的為江東效力。

    至於諸葛亮,則是學姜太公釣魚一樣,願者上鉤。諸葛亮就是一個成功的營銷家,他先不斷的完善自己,然後讓別人取了一個響噹噹地代號”臥龍“。之後,便開始教授當地的一些農民知識,不斷地傳播自己的名聲。最後,等到劉備來時,還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身段,讓劉備對他禮待三分,以及加重神秘感。

    劉備的三顧茅廬,讓諸葛亮很滿意,這不僅體現了劉備對他的看重,更是從中看到了劉備的品性。同時,再加上劉備是一個胸懷大志的漢室宗親,所以,劉備終於通過了諸葛亮的考察。而諸葛亮也為劉備五次北伐,鞠躬盡瘁。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伴君如伴虎

    所謂伴君如伴虎,儘管你能揣測出君王的心思。但是,君王都是多變的人物,如果某一天因為不經意地舉動而惹怒了君王,自個兒被殺是小事,而連累家族就是大事了。

    況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流水的王朝,鐵打的世家。世家大族經過多帶人的發展,其積累了很深厚的家族底蘊,他們大多數情況下都會為了家族的利益而奮鬥終身。

    譬如,潁川的荀家。荀家在當時可是一個名門望族,”荀氏八龍“的稱號更是閃耀的存在。可是,就是這麼一個荀家,不僅在袁紹那裡有子弟出仕,就連袁紹的死對頭那裡,都有著荀攸和荀彧兩叔侄的存在。

    同樣的道理,雖然諸葛家族在當時的確是處在沒落的階段。但是,這並不妨礙著他們會考慮到爭取更大的利益,為自己家族的未來著想。因此,有著大哥諸葛瑾到孫權那邊去尋去發展後,諸葛亮肯定又會去從其他的梟雄中選擇一個自己比較看好的人去為其出謀劃策。(另外,從第諸葛誕還在曹魏出仕)

    而到了公元207年的時候,東漢末年後崛起的那些諸侯已經被兼併的差不多了。只剩下劉表、曹操、孫權、劉備、劉璋、張魯、馬騰,以及士燮等幾位比較有實力的諸侯。

    可是,在這些諸侯中,經過地域、諸侯名聲、地盤,以及價值取向等一些因素的排除,在這些諸侯中。似乎就只有劉備一人符合諸葛亮。更主要的是,這個時候的劉備需要諸葛亮。

    總而言之,諸葛瑾和諸葛亮之所以分屬不同的勢力陣營,除了當時因為避禍而分開到不同地方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諸葛瑾和諸葛亮二人的價值取向不同,對諸侯的擇主標準不同,最終才造成這樣的情況。

  • 2 # 杏林帥哥

    諸葛亮、諸葛瑾以及堂弟諸葛誕,都是知名人物,他們各在一國,有人這麼評價兄弟三人:蜀國得到的是龍,吳國得到的是虎,魏國得到的是狗。諸葛誕在魏國,與夏侯玄齊名,吳國的文武官員則敬佩諸葛瑾胸懷寬廣!

    另外,諸葛亮還有一個親弟弟——諸葛均。在劉備三顧茅廬時,曾露過一面。

    《三國演義》中對此人沒作過多的描寫,史書《三國志》中有一句對他的記述:亮弟均,官至長水校尉。

    在政治品德方面,諸葛亮與瑾、誕相比,可以說是無愧於“龍”的稱號,他出使東吳時,首先辦理外交事物,在公開場合約見諸葛瑾,絕不因私廢公。即使諸葛瑾望圖說服他投靠東吳,諸葛亮不僅不為所動,而且反過來勸說哥哥歸順蜀漢。

    諸葛瑾一生忠於東吳,他拒絕了諸葛亮的反動員,固然有他的堅定性,不過,他接受了孫權的指使,遊說諸葛亮,這反應了他對諸葛亮只是出於兄弟私情,而沒有為他的政治前途著想,而諸葛亮就沒有主動提出要他歸順蜀漢,在這一點上,足以看出諸葛亮比諸葛瑾計高一籌。

    雖然,封建時代的“各為其主”,與我們現在提倡的堅定的政治立場不是同一概念,但在當時,諸葛亮、諸葛瑾兄弟二人各事其主、從一而終,比起那些隨風而倒的“牆頭草”,還是值得讚許的!

  • 3 # 小向侃三國

    一是兩人各自志向和理想不同,諸葛亮自詡臥龍,志向是充分施展其才能,理想是匡扶漢室,孫權也對諸葛瑾有推心置腹,有一例子說明,先主備發兵夷陵之時,諸葛瑾毛遂自薦去勸說劉備罷兵言和,眾皆以為他叛投西蜀,但孫權力排眾議,說出孤不負子瑜,子瑜亦不負孤;二是年齡有差距;諸葛瑾出仕是魯肅舉薦的,在諸葛亮還比較年輕的時候就離開了,江東孫氏政權已經具有一定的勢力範圍,人才也樂於為之效勞,不可能去請一個二十歲“空有其名”的“毛頭小夥”,所以諸葛亮就和諸葛瑾就失去了一起向孫權效力的機會,

  • 4 # 墨雪問心

    三國中,諸葛家族挺有意思,諸葛瑾、諸葛亮和諸葛誕三兄弟分別仕於魏、蜀、吳三國,《世說新語》中這麼記載:

    “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

    那麼諸葛家族的幾個兄弟為何不效力於同一個主公呢?我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遍地撒網,重點撈魚

    因為當時天下政局大亂,到底最後誰能獨佔鰲頭還不得而知,出於對家族利益的考慮,更是為了儲存家族實力,所以作為琅琊大族的諸葛家族就採取了“遍地撒網,重點撈魚”的方法,對曹操、孫權和劉備三方都進行了同等的投資,這樣很明顯就降低了風險,最後不管那一家能夠最終勝出,諸葛家族都能從中得利。

    不得不說,諸葛家族這一招確實不錯,但人算不如天算,雖然曹魏最後統一了三國,但仕於曹魏的諸葛誕不僅沒能獲得很高的官職,而且最後還因為站錯隊被夷了三族。

    二、家族安排,但尊重個人選擇

    雖然家族的大政方針是“遍地撒網,重點撈魚”,但實施的過程中完全尊重個人選擇。所以諸葛兄弟們選擇效力魏蜀吳哪一家是他們自己的權利,家族並不干涉。

    諸葛瑾最先入仕,選擇了東吳孫家;諸葛亮比較看好劉備,一心輔佐劉備建立了蜀國;諸葛誕是一位武將,他選擇加入了曹魏。因此就有了後世所謂的“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這個說法。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所以諸葛亮和諸葛瑾兄弟倆才不效力於同一個主公!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演義》

  • 5 # 錢多多讀文史

    有些人天生謹慎。

    我單位有個同事,一家人出門,必定不讓全家坐一趟飛機/高鐵/汽車,就是怕有不測。

    而且,家裡老弟兄也不在一個行業扎堆—要分散風險。

    諸葛亮兄弟有沒有這種意識?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

    這不好說,也許有。

    但更可能的,是兄弟倆志向與抱負不同,能力也各有差異。

    諸葛瑾也許才能不及乃兄,自知無法去小廟當大和尚,那不如就待在大廟裡當小和尚,更重要的是,他不一定如乃兄所想,以匡扶漢室為己任。

    而諸葛亮,身懷絕技,又和劉備投緣,也願意匡扶漢室。

    他有這個能力,也願意在艱難困苦中走出一條路。

    一句話,人各有志。

    再加一句,每個人的能力不同。

  • 6 # 秦國尉

    1.諸葛瑾很早就出山,當時輔佐的是江東的孫權。孫權這個人雖然年少,卻是個英雄,能和曹劉鼎足三分的人物。而自己的兄長諸葛瑾很受孫權重視,這讓諸葛亮下不了口,因此諸葛亮不願意冒這個險。

    2.諸葛亮在劉備手下效力,當時並沒有完全受重視。劉備部下關張乃是不好惹的主,相當於劉備的半個主子,諸葛瑾是一個老實人,諸葛亮不想讓自己兄長在劉備手下處一個尷尬的地位。

    3.當時孫權的實力雄厚,遠在劉備之上。諸葛亮也沒有不要讓諸葛瑾冒著險,畢竟群雄逐鹿,鹿死誰手,還很難說。孫權很有禮賢下士的名聲,當時文臣武將人才濟濟,而且都對孫權馬首是瞻,因此諸葛亮未必能說動自己兄長。

    4.諸葛瑾交往的圈子大部分都在東吳,比如魯肅、周瑜等人,這些人和諸葛瑾知根知底,讓諸葛瑾再上劉備那裡,等於讓諸葛瑾把自己封閉起來,肯定是自己和兄長不願看到的事情。

    5.諸葛瑾比諸葛亮大幾歲,再說他是哥哥,一個做兄弟的只有好好地侍奉自己兄長,哪裡會有兄長聽命哥哥的道理。或許退一步來說,諸葛瑾在諸葛亮少時,充當了父親的角色,長兄為父,此時哪有哥哥對這個小老弟的話很在意的道理。

    6.兩個人都是讀書人,也都知道不在同一個了籃子裡放雞蛋的道理,大家都有自己的圈子,只有如此,整個諸葛家族的事業才能發揚光大。對他們來說,不管誰的主公統一了江山,都是對諸葛家族的貢獻。後來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保了曹魏,而且做了很大的官職

  • 7 # 人間正道陳德立

    這個根本就不算是一個問題,沒有任何規定同胞兄弟非得要同保一個主子效力同一個主公的道理。志向不同,三觀不同,政治目標方向不一致,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沒有為什麼非得要弄清楚整昀白這個道理的說法,更沒有必要較這個之鑽這個牛角尖,因為這個就不兒算個問題,再正常不過了,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不足為奇!

  • 8 # 史研

    諸葛亮和諸葛瑾他們有著不同的命運,他們的主公都對他們非常的好,他們不會背棄

    諸葛瑾在東漢末年的時候,為了避禍來到了江東。有人將諸葛瑾推薦給了孫權,孫權聽說這個人非常厲害,所以就選擇重用了他,而諸葛瑾沒有跟隨其他人,最主要的就是因為孫權對他非常的好。

    孫權: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

    孫權就算知道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可是對待諸葛瑾還是非常信任的,就像對待魯肅一樣,在呂蒙去世的時候,孫權讓諸葛瑾接替了呂蒙的職位,成為了南郡太守。尤其是在孫權稱帝之後,這個官職又上升了一級,官至大將軍,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江東這個地方已經是很難有人能夠和他相比了。

    而諸葛瑾也為了報答對孫權的恩情,可是一直都對孫權忠心耿耿,當初的劉備聽說關羽和張飛被殺之後,算你這幾十萬大軍去攻打東吳,而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懷疑諸葛瑾認為他和劉備是有著密切相關的跟進,諸葛亮在劉備手底下當了丞相,權力是那麼的大,而現在蜀國率領著這麼多大軍來攻打東吳,都快要滅亡了。

    都連孫權都感到非常的害怕,而這個時候諸葛瑾卻寫信給劉備,義正言辭地告訴劉備,不應該為了自己的私情而忘記了國家的大義,很多人見到這樣的一封信,認為諸葛瑾並沒有是為東吳考慮,而是為了自己考慮,但是孫權卻非常的相信諸葛瑾,對於諸葛瑾的奏摺都丟掉了。

    諸葛瑾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喜歡多疑的人,但是卻能夠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待諸葛亮,竟是這麼的好,諸葛瑾自然是非常的感動,最終也是沒有選擇到劉備這一邊,從剛開始的時候就一直忠心耿耿,甚至都勸說了諸葛亮來到東吳這邊,但是諸葛亮最後還是沒有來到東吳這一邊。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大家都已經是知道了,諸葛亮是經過劉備的三顧茅廬,最終是對劉備感恩戴德。

    諸葛亮是對劉備是非常忠心的,他們之間的君臣關係是古代最佳的楷模。諸葛亮在劉備身邊才能夠得到真正的重用,雖然最後諸葛亮沒有幫助劉備奪得天下,但是也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和諸葛瑾雖然是兄弟,但是在私下裡面的時候,他們都不會談論國家大事,只會聊聊親人之間的事情,他們對於這些事情是非常清楚的。

  • 9 # 萬事之始

    諸葛兄弟之所以星散四處,各自為自己的陣營效力,說起來是歷史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世人說的“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那般。

    古時候,每逢戰亂,大家族往往都要遷移一部分人口到其他地方,其目的在於為家族保留一部分繁衍的種子。諸葛玄這一支就承擔了遷移的任務,諸葛誕這一支就承擔了留守的任務。諸葛家族之所以會在後漢三國,乃至於兩晉時期家族繁盛,主要原因還是家族中人才的出眾和對各自服務的政權忠誠獲得了最高統治者的認可。

    “龍、虎、狗”三兄弟

    諸葛亮兄弟三人,長兄諸葛瑾、次為諸葛亮,三弟諸葛均,其中諸葛瑾效力江東孫權;諸葛亮和諸葛均效力蜀漢,還有一位同族的堂兄弟諸葛誕效力於曹魏,都能忠心耿耿,一時間被世人稱為佳話。其中,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兄弟三人還被稱為“龍、虎、狗”。

    據《世說新語》:“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

    諸葛亮就不用了說了,其事蹟至今還被世人傳頌;諸葛瑾也曾在孫吳政權擔任過大將軍,尤其是其子諸葛恪,更是在孫吳政權內成為了第一人,雖然最後不得其死,但是卻並不是因為反叛,而是他在朝中的勢力太大,自身又不知道收斂,犯了眾怒,其對孫吳政權的忠誠還是毋庸置疑的。

    效力於曹魏的諸葛誕雖被稱為“狗”,但這並不是貶義詞。根據《爾雅 釋獸》中的解釋,狗被視為熊虎的幼崽。而且,諸葛誕在曹魏能夠與玄學大師夏侯玄齊名,看見諸葛誕的學識還是非常高的。後雖因反對司馬昭起兵被夷滅三族,但也能反映出諸葛誕對曹魏的忠誠。

    由此可見,諸葛兄弟雖然效力的陣營不同,但相同的是對效力的政權都抱有絕對的忠誠,這是諸葛家族的特點。

    諸葛兄弟的選擇

    諸葛兄弟世居琅琊陽都,因為漢末的黃巾之亂和軍閥混戰,使得他們在家鄉無法生存。於是諸葛瑾、諸葛亮、諸葛均兄弟三人在叔父諸葛玄的帶領下逃難到了徐州。此時的徐州在陶謙的治理下,還算安全,很多中原的世家大族都逃到徐州,以圖陶謙庇護。諸葛誕這一支諸葛氏留在了當地,後在曹魏出仕。

    公元193年,諸葛玄率領族人來到了徐州。不巧,卻發生了陶謙部將殺死曹操父親,引來曹操報復的禍事。這次禍事使得徐州受到了巨大的傷害,據史書記載,徐州人口被殺幾十萬,那些投奔陶謙的世家大族基本上被清掃一空,好在諸葛家族逃過了一劫。

    徐州雖在孔融、田楷、劉備的救援下得以解救,但是有識之士都清楚,曹操此次退兵,並不全是因為孔融、田楷、劉備的救援,而是曹操的後院起了火,在呂布和陳宮的攻擊下,曹操僅剩下三座縣城,如果不緊急回軍,連兗州的老家都保不住。待到曹操緩過勁來,勢必還要再攻徐州。因此,諸葛玄決定,帶領著家族要繼續南遷。

    歷史在這裡其實是開了個玩笑的,劉備和諸葛亮在此時擦肩而過了。

    公元194年,諸葛玄帶領著家族南下,諸葛瑾此時二十歲,在漢朝時,已經可以授冠了。因此,諸葛瑾決定,自己單獨奔赴江東去尋找機會。就這樣,諸葛兄弟在此時分手了。

    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和諸葛均先是到了揚州投奔了袁術,被封為豫章太守,諸葛兄弟又來到了豫章(今江西九江)。後來,漢獻帝在李傕的逼迫下,任命朱皓為豫章太守。諸葛玄丟了工作,只得投奔老相識劉表,來到了荊州。以後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瞭然。

    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山後,諸葛均仍然留在隆中耕讀,沒有出仕。後在曹操南下之前,諸葛亮把家屬遷往魚腹坡,諸葛均就跟著嫂子同行。劉備攻佔益州後,諸葛均也來到了益州,仍然沒有出仕,在家中潛心研究八陣圖。到了公元216年,諸葛亮舉薦諸葛均擔任長水校尉,一直到蜀漢滅亡。後在遷移洛陽的途中病逝。

    諸葛均相比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確實是默默無聞,這並不是他的能力不行,而是其志不在此。就以在八陣圖上的造詣而言,諸葛均要遠超於諸葛亮的。

    總結

    諸葛兄弟之所以星散四處,各自為自己的陣營效力,說起來是歷史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世人說的“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那般。

    古時候,每逢戰亂,大家族往往都要遷移一部分人口到其他地方,其目的在於為家族保留一部分繁衍的種子。諸葛玄這一支就承擔了遷移的任務,諸葛誕這一支就承擔了留守的任務。諸葛家族之所以會在後漢三國,乃至於兩晉時期家族繁盛,主要原因還是家族中人才的出眾和對各自服務的政權忠誠獲得了最高統治者的認可。

  • 10 # vss射手步槍

    古之大家族的生存之道,逢亂世要分散投資,多頭下注,以免某方失敗後不會全家覆沒。

    諸葛亮效力蜀漢,後期獨攬大權,嘔心瀝血維持,成為人臣模範。

    諸葛瑾效力東吳,孫權稱帝后官拜大將軍,深得孫權信任,兒子諸葛恪更是東吳後期權臣,執掌軍政大權。

    諸葛誕效力曹魏,諸葛誕是諸葛亮族弟,雖名氣遠不如上面兩位,但是也曾拜為徵東大將軍,後因反對司馬昭失敗身死。

    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這就是古代大家族的存續之道,而諸葛家族幾兄弟在三方實力中皆能如魚得水,可知家族底蘊之深厚。

    諸葛恪和諸葛亮均有廢立皇帝的能力,三國演義或也可稱之為諸葛演義?

  • 11 # 歷史簡單說

    我們一般都說諸葛家有三傑,或者說諸葛有龍虎狗三傑,其中龍自然指臥龍諸葛亮,而虎是指在江東的諸葛瑾,另外狗是指曹魏諸葛誕。

    不過,這三個人裡,諸葛瑾與諸葛亮是親兄弟,而諸葛誕與他們並不是親兄弟,不過關係也不會算太遠,都是琅琊陽都人,應該是族兄弟的關係,另外三國裡出現的諸葛氏之人,也都有可能與他們或近或遠的親戚關係。

    諸葛亮還有一個親弟弟,叫諸葛均,在三國演義小說和電視劇有出現過,後來跟隨諸葛亮入蜀,做到長水校尉的位置,可能是才能有限,在史書上的記載極少,遠遠比不上諸葛亮與諸葛瑾。

    那為什麼兩個人一個效力劉備,還有一個效力東吳的孫權呢?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諸葛瑾大諸葛亮七歲,諸葛亮三歲的時候,母親病逝,八歲的時候,父親病逝,諸葛亮還有弟弟諸葛均隨著叔父諸葛玄投奔了當時的荊州刺史劉表。

    而諸葛瑾呢,開始在洛陽遊學,學習一些經學,然後在建安五年的時候,因為中原戰亂,到江東去,見到了弘諮,而弘諮是孫權親戚,就向孫權推薦,成為孫權的賓客,一直為孫權效力。

    而諸葛亮呢,他的幾個姐姐都嫁給了荊州望族,而他自己也娶了襄陽黃氏,同樣也是荊州望族,按道理說,諸葛亮有好幾個選擇,比如到曹操,劉表,江東孫權去。

    但是諸葛亮的志向十分遠大,他不看好劉表和孫權,看不慣曹操,而是選擇了當時並沒有多實力的劉備。

    正是兄弟兩居,又因為諸葛亮的選擇,所以兩兄弟並沒有共侍一主。不過,劉備信任諸葛亮,孫權信任諸葛瑾,所以這個也不影響。

  • 12 # 趣萌文化

    說起中國史上最著名的諸葛人物,想必非諸葛亮莫屬了,其實諸葛亮還有一個哥哥和弟弟,被稱為“諸葛三兄弟”。三國時期,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稱為“龍虎狗”,分佈是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可見他們每個人都是非常厲害的,然而這三個兄弟卻效力三個主公。是不是很有疑問?一起來看看吧。

    1.諸葛亮

    身份:弟弟

    國家:蜀漢

    職位:丞相

    主公:劉備

    諸葛亮不用多說,他在歷史上非常的有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在歷史上的主要成就有:為劉備決策、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協助劉備建立蜀漢、北伐曹魏等,是漢朝有名的功臣。之所以他跟隨劉備,主要是劉備的”三顧茅廬“,打動了他。

    2.諸葛瑾

    身份:哥哥

    國家:東吳

    職位:將軍

    主公:孫權

    諸葛瑾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戰將,只是他的名聲、威望都不及他的弟弟諸葛亮。諸葛瑾是經魯肅推薦,為東吳效力的,他為人溫厚誠信,在東吳也深受孫權的信任和重要,位居大將軍一職。

    3.諸葛誕

    身份:從弟

    國家:曹魏

    主公:曹丕

    諸葛誕是三國時期魏將,最後被魏將胡奮斬於馬下,在一定程度上不及他的兩個哥哥。諸葛誕為漢代名醫諸葛豐之後,起初他得到曹魏朝廷的重要,後因為他忌憚曹魏朝廷,遂舉兵反叛,結局就是被滅了三族。

  • 13 # 胖哥侃歷史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個道理我們都懂,漢末時期的世家大族不會不明白。

    三國時期,諸葛氏的三兄弟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分別出仕吳、蜀、魏三國,並且都取得的極高的位置。諸葛亮在蜀國擔任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諸葛瑾官至吳國大將軍,豫州牧、諸葛誕官至魏國大司空。可以說諸葛家族一時風光無兩,是當時最大的豪門望族。諸葛氏三兄弟分別在三個國家做官,無論最後哪個國家勝出,諸葛家都不會衰落,這大概就是世家大族的處世智慧吧。

    然而,歷史總是充滿意外。

    先說吳國諸葛瑾這一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自幼就聰明異常,長大之後因為諸葛瑾的原因當上了騎都尉。之後歷任丹陽太守、威北將軍等職,公元245年,時任丞相的陸遜因病身故,諸葛恪接替陸遜的位置升任大將軍開始掌控全國軍權。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孫權病危時,將諸葛恪任命為託孤大臣之首。從此吳國軍政大權集於一身,吳國的諸葛家族站在了榮耀的頂峰。

    諸葛恪最初還是做出了一些成績的,率領吳國軍民取得了東興大捷。但隨後諸葛恪開始自滿起來,不斷大舉出兵伐魏,最終慘遭新城之敗。回朝之後為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建興二年(公元253年)十月,同為託孤大臣的孫峻暗中聯合吳主孫亮,將諸葛恪及其死黨以赴宴為名誘入宮中,在宴會上將諸葛恪殺害,時年五十一歲。雖然最後孫休上位後除掉權臣孫綝之後,下詔為諸葛恪平了反,但吳國諸葛家這一支已經不再輝煌。

    再說蜀國諸葛亮這一支,諸葛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世人一直在稱頌諸葛亮的風骨。他不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道德的楷模。

    然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卻沒能繼承諸葛亮的輝煌,大概是父親實在是太出色了,諸葛瞻一直活在諸葛亮的羽翼之下。在諸葛亮去世後,政權最終被宦官黃皓把持,軍權被大將軍姜維拿去,諸葛瞻娶了公主成為了蜀漢的勳貴,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諸葛亮的兒子了。最後在守衛綿竹時,不聽黃崇速佔險要的建議,坐失兵機,出城與鄧艾決戰,導致綿竹失守。後主劉禪出降,蜀國滅亡。諸葛瞻父子都被殺死。但蜀國諸葛亮這一支還有子嗣,最終遷居到河東郡。所以說蜀國諸葛家族這一支也沒能延續輝煌。

    《諸葛亮傳》記載:次子京及攀子顯等,鹹熙元年內移河東。

    再來看看魏國諸葛誕這一支,原本魏國最為強大,也是最有可能統一三國的。諸葛誕出仕魏國,是最有可能笑到最後的。然而他倒在了諸葛家族最大的敵人,司馬家族的手裡。因為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效忠於曹氏的諸葛誕整日惴惴不安。最終他決定騎兵反抗司馬昭,卻正中下懷,被司馬昭的部將胡奮所斬,夷三族。諸葛誕麾下數百人,全部拒絕投降而被殺。

    所以,雖然諸葛家族出於分散投資,利益最大化的考慮讓三兄弟分別出仕魏蜀吳,但人算不如天算,最終,天下還是落到了司馬家的手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社會為什麼還有人一聽是離過婚的男人就嫌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