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小編虎哥

    鳳雛不死,仲達不敢出!”,司馬懿覺得自己的計算謀略一點都不如龐統,在龐統在世的時候,如果班門弄斧強行裝逼,反而會引來笑柄,還不如安安靜靜,低低調調。等一個機會,而龐統死掉之後,他就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不管是幹什麼都沒有了後顧之憂,考慮事情也更加周全了。

  • 2 # 浣熊缺黑衣

    因為司馬懿是高官之後,曹操是宦官之後。在東漢末年最講究的就是門第,做官要舉孝廉。平心而論,司馬懿壓根看不上曹操,加上曹操為人陰狠霸道在朝野上下出了名。司馬懿不敢得罪曹操,恐怕有殺身之禍。

    第二,當時曹操身邊人才濟濟,最不缺乏謀士,他到了曹操賬下頂多就是一個後備人才,很難有大作為。

    第三,司馬懿為人野心極大,他是狼顧之像,要是人在背後叫他,他可以身子不動,頭直接轉回去和人說話。在古代這種相格堪比反骨,最為人君所忌。所以,司馬懿怕自己在官場漩渦中死於無妄之災。其實,司馬懿的擔心都是不無道理的,他的隱忍給他帶來了很多好處,對曹操最初的拒絕讓曹操更加明白他的價值,對於大人物的招募最好的方法就是欲拒還迎,便如一個絕美的女子哪怕再喜歡一個男人,對於男人的求愛也要故作矜持地拒絕一番。司馬懿自然沒有這個心思,但是曹操卻對他更加感興趣,,他的拒絕的確可以提高下自己的身價,稱得上無心插柳柳成蔭。

    畢竟,詐病是他的特長,後來騙過曹爽才有了高平陵之變。不可不說,他的詐病是曹操逼出來的,裝病才能不做官,曹操派個刺客都試不出他是詐病,所以演技很重要,需要生死來考驗。希望讀者多學司馬懿,懂得韜光養晦。

  • 3 # 君臨萬方

    這就涉及到1種制度、2個政權,還和當初的社會風氣密切相關。1個制度即兩漢的“察舉制”,2個政權分別為曹魏、西晉。背後折射的,更是寒門與世家的無形鬥爭。

    察舉制下的司馬懿

    察舉制就是太守以及三公九卿這樣的高官,有權利向國家推舉孝子廉吏,這就是所謂的“舉孝廉”。自西漢以來,朝廷一向有詔令讓相關官吏推薦人才,等到了漢武帝以後,形成了一年一舉的制度。發展到後來,更是成為入仕的主要途徑。

    這種制度下,一個人想要做官,就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首先本人要符合孝子廉吏的標準。第二,要有太守及三公九卿這樣的高官來舉薦。對照這兩條標準,司馬懿都是不缺的。

    (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服膺儒教。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潁川太守俊,字元異。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晉宣帝司馬懿)即防之第二子也。

    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司馬懿從祖上就歷代高官,在官場上有豐富的人脈。甚至秦朝末年,司馬懿的祖先就是將軍,一起討伐暴秦。司馬懿本人才能優異,家族在官場上有著強大人脈。因此,在察舉制度下,司馬懿想要出來做官,是分分鐘的事。對於寒門高不可攀的機會,對司馬懿來說卻是不值一提。除此之外,這還和東漢以來的“氣節”密切相關。

    東漢以來的社會風氣

    自戰國以來,“五德始終說”有著很廣泛的市場。其核心思想,便是需要聖人(或者說皇帝)“德行”需要超出眾人,這樣才能坐穩皇帝的寶座。如果皇帝的德行不夠,上天便會降下各種災難,以此來警示皇帝。在這種時候,皇帝便需要“修德”,並選擇新的聖人來禪讓皇位。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把儒家思想注入到”五德始終說“裡。隨著”獨尊儒術“的確立,”五德始終說“有著廣泛的支援基礎。到了西漢末年,王莽便是以此種學說為基礎,繼而攫取了西漢的政權。

    等到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後,害怕再出現王莽這樣的人物,自然是無法再容忍這樣的”邪說“。因此,劉秀便大力提倡”氣節“,所謂”忠臣不事二主“,死心塌地服務一家王朝,便成為理所當然。一姓天下便該傳之萬世,臣子永遠是臣子,皇帝永遠是皇帝。這樣,劉秀便把”五德始終說“給剷除了。後世帝王,又有哪個不同意劉秀的舉動呢?

    所以,曹操既然承認是西漢名臣曹參的後代,那麼曹氏便永遠是劉姓皇帝的臣子。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便是”國賊“,曹操被稱為”曹賊“,便是由當時的社會風氣而來。當初王莽的一切行為都被否定,曹操自然也無法翻案。

    因為從最高統治者都提倡”氣節“,而”氣節“成為士人入仕的重要砝碼,所以東漢士人對名節的追求,甚至到了一個病態的地步。

    對於那些舉薦自己為官的高官,士人更是視為”恩主“,他們把恩主當作父母一樣對待,甚至比對父母都要好,藉此獲取更大的名氣,撈取更多的從政資本。這樣一來,便逐漸形成了士人和”恩主“的人身依附,到後來更是發展為門閥政治。

    這些被舉薦計程車人,等他們做到太守那樣的高官後,怎麼報答曾經的”恩主“呢?最好的方式便是推薦”恩主“後代出來做官。透過自己舉薦或者官場上各種輾轉請託,這樣的舉薦自然不難。

    所以,做官對於汝南袁氏、弘農楊氏、河內司馬氏這樣的家族來說,簡直不要太簡單。因為有無數曾經被他們舉薦的高官,想著在”報恩“。

    魏武帝(曹操)為司空,聞而闢之。帝(晉宣帝司馬懿)知漢運方微,不欲曲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打探的意思)之,帝堅臥不動。

    做官的機會對司馬懿來說,俯拾即是。而且,司馬懿拒絕到曹魏政權任職,是不欲曲節”曹賊“,這為司馬懿贏得了更大的名聲,從政的資本自然也更足了。

    曹魏與西晉政權的性質

    從上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司馬氏是服膺儒教的豪門大族,代表的是豪門大族的利益。因此,西晉在取代曹魏政權的時候,遇到的阻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服膺儒教的司馬氏獲取政權,能更好地代表這些世家的利益,因為他們是一個階級。

    而反觀曹操,父親曹騰是宦官曹嵩的養子,在當時被認為是閹宦遺醜,是屬於寒門階級。而閹宦遺醜,在儒家經典教義中,是不能佔有政治上的地位的。因此,曹操不對儒家豪門打擊,則無法立足,更別提和儒門豪族人物袁紹爭鋒了。

    因此,曹操實行的是”申(申不害)、商(商鞅)之法術“,注重法術和刑名。曹操啟用了大批寒族士人,藉此維護自己勢力集團的穩定。但曹操對於儒家豪門,也並不是一味打擊,而是有打擊、有拉攏。比如荀彧這樣的豪族人物代表,便隸屬於曹操陣營。曹操對司馬懿的徵辟,也是屬於拉攏儒家豪族之舉。

    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緣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司馬懿)懼而就職。

    官渡之戰的勝利,代表著寒門戰勝了儒家豪門,儒家豪族階級不得不暫時隱忍,尋求機會恢復。到了曹丕,為了奪取東漢政權,對這些豪門不得不採取妥協的措施。因此,當儒家豪門代表陳群,提出”九品中正制“時,曹丕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曹丕藉此得以建立曹魏政權,但官員的任用,後續逐漸被豪門大族所把持。

    因此,等到曹氏子孫孱弱的時候,司馬氏趁機奪取了曹魏政權,從而盡復東漢時代儒家豪族階級統治的全盛局面。

    綜上所述,司馬懿之所以一開始不去做官,是因為在當時的察舉制和社會風氣下,這樣做官的機會並不值得司馬懿珍惜。而且,拒絕了”曹賊“的徵辟,能為司馬懿贏得更高的社會名聲,撈取更大的政治資本。再者,曹操勢力集團,不能代表司馬懿儒家豪門的利益,這也是司馬懿不願做官的重要原因。

    司馬懿不願做官這件小事,卻深刻反映了,當初的政治選拔制度、東漢以來的”氣節“影響以及曹魏、西晉政權的性質,更反映了寒族和豪族的無形鬥爭。曹操甚至發出威脅,才換來司馬懿表面上的合作,但也埋下了後來曹魏政權被顛覆的隱患。

  • 4 # 公明淏

    司馬懿是誰?

    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晉武帝司馬炎詔書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曹操的恩師司馬防)

    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少年時期就胸懷謀略。東漢末年,司馬懿生於亂世,“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曹操是誰?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頗有名望。漢桓帝時,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東漢末年,由於像司馬懿家族那樣的大士族把持朝政,迫使漢靈帝不得不用外戚和宦官來制衡士族!這才有了何進和張讓、趙忠們的政治地位。可以說是如荀家、袁家、包括司馬家族的死敵!

    政治上的死對頭、精神上的垃圾,這些功高蓋主的大夫士族們會瞧得起宦官嗎?這在《三國演義》開篇就營造了這樣的氣氛:

    議郎蔡邕上疏,以為蜺墮雞化,乃婦寺干政之所致,言頗切直。帝覽奏嘆息,因起更衣。曹節在後竊視,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於罪,放歸田裡。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

    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曹操正是宦官集團的後代?宦官還有後代?司馬懿如果能下架於曹操,那豈不是貽笑大方了嗎!可是後來事情有了變化:

    由於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與曹操政權對抗。因此曹操必須壓抑以清議名士為代表的地方豪族勢力,如:破壞朋黨交遊,就是舉措之一、頒佈唯才是舉令等選拔人才的措施。沉重地打擊了地方士族,使得他們惶惶不可終日。(東漢最大計程車族代表袁安,”袁安困雪”圖)

    但在戰亂時期,曹氏政權還須依靠地方名士,因為他們在鄉里有較高的聲望,完全廢除鄉里評議是不可能的。曹氏政權所能做到的,只是把清議納入政權軌道,使名士與政權合作。這才有了司馬懿找了個臺階,順杆也就下了。

  • 5 # 戶外榴芒教授

    剛開始的時候,司馬懿並不想涉足官場朝政,後來由於被逼無奈,只好入朝做官。

    後來受到了曹丕的重用,他的官職也是越來越大,甚至後來還成了託孤大臣,再後來他發動了兵變,奪得了政權,司馬懿的變化逐漸逐漸的非常大,由此看來,他的奪權奪政的野心,並不是一天一日形成的。

    在古代,要想奪得政權,不做出一番大事的話,就不可能有成功,不做出一些齷齪的事情,也不可能成功,沒有了廣闊的胸懷,也不可能成功,如果太軟弱,也不可能成功。

    他為何一開始不去做官呢以下幾點:

    1.他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曹操現在手底下的人個個聰明絕頂。

    2.曹操不喜歡手下的人,比他聰明,害怕被殺。

    3.司馬懿祖上有幾代漢臣年少的時候也受到家庭的教育影響,有忠於漢室的思想,所以不想去給曹操當臣子。

    所以一直裝病,各種推諉,等待真正的合適的機會,後來假裝被曹操逼迫著做了他的秘書。

  • 6 # 公元前

    一、當時曹操重用草根人士,世家不願與草根為伍

    曹操趕走世家之後,就開始在自己的的地盤裡扶持草根,以此來對抗世家。

    于禁和樂進,本來是民間耍雜的,後來被曹操看重,崛起於行伍之間;劉備原本是一個賣草鞋的,後來得到諸葛亮的相助才在三國中立足。曹操當初沒有殺劉備,就是為了給世家一個訊號:我離開你們,照樣可以雄霸天下。張既,本來只是郡裡的一個小吏,後來被曹操拜為議郎,封為武始亭侯。

    在司馬懿的心裡他是看不起這些人的。二、司馬懿當初不出來當官,有兩個心理原因

    在曹操手下做官,可能隨時就會掉腦袋,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在曹操手下當官,是沒有安全感的。曹操是太監的後代,沒有人願意在一個太監的後代手下做事,更不願意與武把式、草鞋匠、小吏這些人為伍。

    (1)很多學者認為司馬懿是在作秀,以退為進,明面上是拒絕曹操,實際上是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這也是三國時期很多人都願意用的招數。很多出身卑微或者官場失意的人,都願意用這個招數。而司馬懿出身貴族世家,家族隆崇,“司馬”二字,就能把司馬懿的身價抬高很多。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司馬懿是被逼出來的,並不是作秀。

    (2)也有一部分人認為當時局勢並不明朗,司馬懿害怕跟錯了人。官渡之戰結束之後,袁曹之爭已見分曉,曹操稱霸中原已成定局,雖然還有荊州劉表這個勁敵,但是劉表的年齡已經很大了,他也沒有參與紛爭的心,他根本就不是年輕曹操的對手。至於江東的孫權,當時的中原人都認為孫權不會成氣候。司馬懿出身權貴之家,他對當時的局勢看得非常清楚,曹操必定會成為中原霸主,跟著曹操,肯定能夠成就一番霸業。

    透過以上分析可知,建安五年前後,那些世家貴族看不起曹操,司馬懿為了保命,不敢在曹操手下做官,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馬懿也看不起曹操和曹操的手下,不願意與他們為伍。

  • 7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司馬懿就看不上曹操,寧願敲斷自己的雙腿,都不寧願跟著曹操混。

    曹操丟了自己的江山,活該。自找的……

  • 8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曹操第一次邀請司馬懿入朝做官的時候,天下的局勢還沒有平定,曹操只是一個比較有實力的諸侯,袁紹、劉表、劉璋、馬騰、孫權等諸侯都虎視眈眈。當時曹操的所作所為很像董卓,很多士人都不願意接近曹操,畢竟在董卓倒臺的時候,一大幫士族都跟著倒了黴。司馬家族作為當時的名門,肯定不願意趟這趟渾水。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曹操第一次邀請司馬懿出來做官,發生在公元201年。雖然公元200年曹操剛剛擊敗了袁紹,確立了自己北方霸主的地位,不過袁紹在退回北方之後,很快平定了北方的叛亂,實力仍然不遜於曹操。而且曹操因為衣帶詔事件的影響,已經被很多人罵做亂臣賊子。

    東漢末年是一個典型計程車族社會,士人們最在乎的不是官職的大小,而是名氣的大小。一個士人只要能夠得到其讓人的尊敬,哪怕不出來做官,仍然會有很高的地位。如果一個士人背上了亂臣賊子的罵名,那麼這個士人做再大的官,也不會被任何人尊敬。

    史書記載當曹操的使者進門的時候,司馬懿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就好像真的癱瘓了一樣。曹操派來的人信以為真,便放棄了徵召司馬懿做官的打算。後來司馬懿在院子裡面曬太陽,天突然下起來大雨,司馬懿從床上跳起來就跑,被周圍的一個丫鬟看到。

    曹操聽說這個訊息後,再次派人來邀請司馬懿做官,司馬懿趕緊扔掉了柺杖,乖乖的投奔了曹操。司馬懿投奔曹操的時候,已經是公元208年,這時候的曹操不僅統一了北方,還準備帶領大軍南下剿滅孫權和劉表,大有一統天下的局勢,因此司馬懿才會投奔了曹操。

    總的來看,司馬懿最初不投奔曹操,主要是因為司馬懿擔心投奔曹操會毀壞自己的名聲,給自己的家族帶來災難。後來司馬懿主動投奔曹操,則是因為曹操已經擁有了強大的實力,而且司馬懿已經欺騙過曹操,如果他還是不肯投奔曹操,肯定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 9 # 三句半剛剛好

    是他認為時機未到,不想過早的暴露自己,他有才智他胸懷大志,他不甘於一般的官位,他沒有必要去過早的暴露自己的實力而導致他人的加害或者是對他的封殺和障礙。

  • 10 # 秦始皇大帝

    第一點:當時曹操與世家為敵。

    曹操是大太監曹騰的後代,而其父曹嵩則是來歷不明,被袁紹譏為“乞丐攜養”。曹操拼不起爹,就拼拳頭,他將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奉天子以令諸侯。他打人時,拳頭上寫著兩個字:討逆,誰要是打他,他就在人家的拳頭上寫上另外兩個字:叛逆。曹操拼拳頭,強者為王,打破了世家賴以生存的“網”。

    本來,世家掌握了80%的社會資源,只要太陽從東邊出,他們就能世代為官,讓自己的生活像花兒開放一樣幸福,安閒地看著曹操和劉備這樣的人為幸福乃至最起碼的安全感而奮鬥。可是,西涼土棍董卓來了,用刀槍把世家們的座椅砸得稀巴爛,世家奮起反抗,各地討董義軍首領,大都是各個世家的代表人物,義軍聯盟首領,都出自袁氏家族,北是袁紹,南是袁術。最後,西遷的世家,在王允的領導下顛覆了董卓,奪回了世家的話語權。可是,橫空出世的曹操,搶先一步,控制了皇帝,自任司空,掌握了朝柄。

    世家們不願意了,他們好不容易從董卓手裡奪回話語權,豈能甘心讓一個“贅閹遺醜”騎在頭上拉屎!世家對曹操的反抗開始了。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逸,天下知名”(《為袁紹檄豫州》),是地方世家代表。因為不怎麼看得起曹操,邊讓就在,言語上對曹操多有冒犯,曹操一怒之下,殺了邊讓,滅族。曹操當時對世家的態度有點過激:看不起老子,老子就讓你人間蒸發!太尉楊彪,就是楊修的父親,隨漢獻帝帝回到洛陽,曹操去“迎”漢獻帝到許昌時,楊彪甩臉色給曹操,曹操立馬楊彪下獄,劾以大逆不道,幸虧孔融據理力爭,並以辭官要挾,才把楊彪從屠刀下救了出來。楊彪的十二世祖楊喜,在漢高祖時

    因誅殺項羽有功,被封為“赤泉侯”。楊家世代為官,楊敞是漢昭帝時的丞相,從楊震到楊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和“四世”的袁氏都是中央世家的代表。曹操對世家下手格外很,一出招就是要人命。最狠的,曹操在官渡戰後,把從袁紹那裡俘虜來的七八萬人,全都活埋。

    曹操與世家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就是那麼一塊權力蛋糕,本來世家佔了80%以上,曹操要得到更大蛋糕,必須從世家手裡搶。沒有誰願意放棄擁有的一切,那曹操就讓他“人間蒸發”——死人是不能出來搶蛋糕的。

    二 當時曹操重用草根,世家不齒於草根為伍。

    趕走了世家,曹操就在空出來的地盤裡扶持草根,藉以對抗世家。

      于禁和樂進,本來是民間武把式,卻崛起於行伍之間;劉備,本來是一個賣草鞋的,被呂布攆出徐州後投奔曹操,程昱勸曹操殺了劉備,曹操一反對袁紹、邊讓與楊彪的冷血鐵腕,無比憐惜地說:“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三國志》)曹操所說的“收英雄”,是招攬草根英雄,而非重用世家才俊,因為世家都在祖輩的蔭庇裡佔著位子呢,根本不用“收”。

      曹操不殺劉備,恐怕就是給世家一個訊號:老子離開你們這些繡花枕頭,照樣玩得轉,你們不配合老子,自會有人配合老子!

      張既,本來是郡裡的一個小吏,給世家子弟都不配的人,可是也被曹操拜為議郎,封為武始亭侯。曹操頒佈《求賢令》:“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明揚”就是發現,“仄陋”就是居住在狹窄簡陋的貧民窟的有才之士,絕對不是“世家”,曹操“唯才是舉”,不正是對付世家的一步妙棋嗎?

    三 司馬懿當時不出來應召,很可能是基於以下兩個心理:

    在曹操手下做官?活膩了?一句話不合適,惹惱了殺人狂曹操,腦袋落地,可不是好玩的!在曹操手下,是沒有安全感的。

    在曹操手下做官?不要臉了?哪一個世家子弟願意為一個太監的後代效勞呢?哪一個公子哥兒願意與武把式、草鞋匠、小吏這些全身冒著寒酸味的人做同事呢?在曹操手下,是沒有幸福感的。《晉書》記載:“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 屈節”了,就沒有幸福感了。

    四,對其他看法的看法

    (1)

    有人說司馬懿是在作秀,以退為進,明是拒絕徵召,實是抬高身價,這也是當年一些人用濫的招數。當時採用這一招數的,大多數是出身寒門或者官場失意的人,世家子弟司馬懿,家聲隆崇,“司馬”二字本身就具有無限的品牌效應,司馬懿當時並不需要抬高身價。而且,後來事實是司馬懿石碑逼出來的,不像是作秀。

    (2)

    有人說當時形勢未明,司馬懿怕跟錯人。當時官渡之戰已經結束,袁曹之爭已見分曉,曹操獨霸中原已是定局,雖然還有競走劉表叔叔這個勁敵,但是天下人都知道劉叔年齡大了,進取心弱了,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至於江東孫吳,當時中原人從來不會認為吳越之地會對自己夠成威脅。身出權貴之家,司馬懿對時局應該是洞若觀火的,他應該會看到曹操成了中原老大,出來混,必須要跟著他。

    所以,以上兩種說法,皆有不合情理處。

    結論:建安五年前後,曹操對世家態度不好,司馬懿為自保不敢為曹操做官,另外,司馬懿也看不起曹操和曹操的手下,不屑與之為伍。

  • 11 # 嘴邊有條魚

    因為利益,剛開始就去討不到好處還可能得罪人,司馬懿在曹操生前低調行事是為了防止曹操發現他的野心把他剷除,等後期曹氏離不開他是再慢慢展露才華,而且緊握權柄絕不放手,最後為司馬昭三兄弟贏得抄底曹家的機會。但是可惜可能是得位不正,司馬家江山沒坐多久就大權旁落,最後在南北朝時期被劉裕殺光,直到現在學術界最鄙視最不願提起的也是司馬家的晉朝

  • 12 # 歷史時燒錄

    司馬懿出生貴族家庭,從小聰明好學,但是有著心高氣傲的性格,本來不愁吃穿,又有點反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所以沒有立即答應曹操。

    司馬懿,字仲達,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也常常和朝廷的一些大官有來往,經常聽他們談論國家大事,而他自己對國家的政治、軍事情況以及當時的形勢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到他家來的人都對司馬懿十分讚賞。

    司馬懿的名聲很快傳到了曹操的耳中,心想有這麼一個傑出的年輕人,一定要收歸為自己的部下,讓他服務於我曹家。於是曹操寫了一封招聘的信,特意派人給司馬懿送去。

    司馬懿也立刻回了一封信給曹操,假裝說:本人一沒武藝,二沒天才,幹不了什麼大事,不是當官之料,不如在家讀讀寫寫,過逍遙自在的生活,順便在信中讚揚了曹操的雄才大略,對曹操的聘請感到榮幸。而在信的最後,還說自己近來得了麻風病,一口回絕了曹操。

    曹操對司馬懿的拒絕感到很生氣。本來司馬懿如果一下子同意的話,或許曹操不一定重視他,然而這麼遭到拒絕,反而引起曹操重視,於是決定一定要將司馬懿請來。

    話說司馬懿心裡也料到曹操不會罷休,一定還會派人來檢視,因此他常常裝病。曹操派來調查的人也很狡猾,那人趁著夜晚時分來偵探司馬懿,發現司馬懿果然象麻風病人一樣躺在床上,但還不確信,於是用刀刺向司馬懿。

    但狡猾的司馬懿也知道曹操愛才,不會輕易殺人,於是堅持不動。那人見司馬懿果然沒有躲閃,以為他真的病了,於是回去如實稟告曹操。

    《晉書》: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未動。

    司馬懿就這樣躲過了曹操的第一招。建安十三年,當上丞相後的曹操決定還是要將司馬懿招來。這次曹操派曹洪,並且交代他:“假如他肯來就禮待,如若不願,就抓來。”司馬懿聞知曹洪的脾氣倔犟,於是不敢裝病,只好出門跟著曹洪來到了曹營。

    《魏略》:晉宣帝好學,曹洪自以麄疏,欲屈自輔帝,帝恥往訪,乃託病柱杖。洪恨之,以語太祖,太祖闢帝,乃投杖而應命也。

    總之,司馬懿反感於曹操為宦官的養子,且是當前的權臣而不願輔佐他,可是,他後來反而也是地地道道的權臣,並且奪取了曹家政權,以致後人都說他奸詐。

  • 13 # 以史勵人

    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司馬八達”,東漢末年河內望族司馬家族司馬防的八個兒子個個才能出眾、遠有賢名,世人將這八位賢才成為“司馬八達”。

    司馬防和他的八個兒子都在魏國曹操這邊任職,並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成就。最為出色的就是司馬懿了,他是曹魏三代的託孤重臣,與諸葛亮鬥智鬥勇,後代更是篡奪了魏氏江山。

    才智絕倫的人走到哪裡都有故事發生,與諸葛亮的“三顧茅廬”一樣,司馬懿在出仕曹操時也發生了一段小插曲。

    公元201年,22歲的司馬懿已經是名聲在外。求賢若渴的曹操專門派人徵召他到曹府任職,司馬懿假裝患有痛風病臥床不起而拒絕了出仕。後來在公元208年曹操成為丞相後強勢威脅司馬懿出仕,司馬懿這才走上仕途。

    那個在曹操第一次徵召時司馬懿為什麼沒有出仕呢?

    司馬懿小心甚微,愛惜名聲

    公元201年曹操早已挾天子而令諸侯,雖然剛剛打完官渡之戰,但是袁紹勢力還沒有被徹底收服。打完官渡之戰的曹操元氣大傷,基本上也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此時劉表、孫權、劉璋等幾個有實力的諸侯還是有搞一下曹操的實力的。司馬懿認為曹操一是宦官之後,而是禍亂朝政有被諸侯群起而攻之的風險,所以打算再等等看。

    此外,曹操徵辟司馬懿是徵召他到自己的私府任職,並不是以東漢朝廷的名義任用。司馬懿如果答應了也就違背了古人忠於君王的追求,有損自身名聲。

    而且司馬家族此時大部分人都是在曹操處任職,司馬懿潔身自好也算是給家族留一個後手,萬一曹操失敗了司馬家族也不至於全軍覆沒。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公元201年是曹操勢力的迅速發展之年,這一切都因為他們團結一心搞倒了袁紹。曹操的謀士班子荀彧、郭嘉、陳群、荀攸等人的才能也開始名揚天下。這個時候司馬懿去了估計也就是從一個小小參謀做起,自己的才能會被那些成名的謀士所掩蓋,很難引起曹操的重視。司馬懿自然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選擇了韜光養晦。

    郭嘉於公元207年去世,曹操失去了一大助力。正如曹操所言“知我者,奉孝也”,郭嘉是曹操的首席謀士,什麼事情曹操都會與國家商討一二,尤其是在行軍作戰方面。

    郭嘉的去世讓司馬懿看到了自己迅速崛起的機會,所以在曹操第二次徵召時順水推舟。

  • 14 # 玉滿華夏

    司馬懿出生士族家庭,世代為官。那時沒有科舉制度,凡從政者完全是世襲制。曹操出身庶族,起事之後主張“唯才是舉”,大量提拔下層人士,使士族受到嚴重打擊。司馬懿雖出身高貴,卻不是紈絝子弟,自幼好學,才華出眾。知名名士崔琰、楊俊評價他“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常之器”。曹操平定北方之後,邀請司馬懿出來做官。司馬懿看出曹操身邊“謀士眾多”、“猛將如雲”,自己去了未必進入上層,藉故有病,拒絕出山,但曹操令嚴,不得已到曹操手下為官。司馬懿看不起曹氏集團,曹操也不重他,只是利用司馬氏家族名聲壯大自己的實力而已。

  • 15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司馬家族是河內郡有名的望族,其祖上都是東漢時期的大官,標準的漢室臣子,司馬懿也算當時的管二代了,而且司馬懿本人博學多才,有非常有謀略,比當時的曹操也就小二十四左右(曹操生於公元155年,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按理說憑著司馬懿的家世背景,要想出仕做官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只要向朝廷舉薦一下就可以了,但一開始司馬懿是拒絕入仕做官的,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司馬懿不願出來做官的呢?亂世之秋司馬懿經常感慨然憂天下心 但無心做官

    《晉書》裡是這樣評價司馬懿的

    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司馬懿是讀過儒家聖賢書的文人,對於亂世,也曾像曹操一樣是想在亂世中幹出一番事業來,以求能報銷國家,建功立業,但當時漢室衰微,名存實亡,司馬懿猶豫了,他在等待一個值得自己去輔佐的明君,可惜沒等到,等到的是一個宦官之後的曹操。文人身上大多有瞧不起宦官的特點,因為東漢的衰微與宦官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面對當時執掌朝堂的司空曹操,司馬懿從心裡是瞧不上這個宦官之後的。

    司馬懿是個演技派 透過裝病來表達自己拒絕出仕為官的目的

    公元201年,曹操聽說了司馬懿這個人,想徵召這個司馬懿,但司馬懿不想做官,於是裝著有麻風病,就是癱瘓,曹操可不是一個好欺騙的人,曹操私底下派人去探聽虛實,結果司馬懿裝得真像,司馬懿躺在床上一動不動,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曹操可不會徵召一個身有殘疾的人來自己府中效力。

    話說司馬懿的演技真是可以,一次裝病騙過了奸詐無比的曹操,達到了自己不出仕的目的,而下一次裝病就是在公元248年,不僅裝得奄奄一息騙過了對手曹爽,還一舉奪得了曹魏的軍政大權,控制了曹魏的政權。

    司馬懿這病一裝就是七年,到公元208年曹操廢三公,稱丞相後,用強制手段徵召了司馬懿,如果司馬懿不肯來做官,就把他殺了,司馬懿不得不出仕到曹操的府中任職,或許曹操已經識破了司馬懿的伎倆,但內心裡司馬懿還是不情願的。

    至於《魏略》裡記載,司馬懿恥於與曹洪交往,被曹洪打小報告,才去曹操那做官。筆者認為是不可信的,司馬懿善於隱忍和裝病,透過裝病已經做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了,何必再搞個柺杖招搖過市,但也從側面可以看出司馬懿是真的不想與曹家有瓜葛,才拒絕曹洪的。

    對於司馬懿一開始不願入仕做官,您有何見解?文中選取了三個不同演員扮演的司馬懿形象,不知您覺得哪個最好呢?

  • 16 # 戲君看史

    司馬懿不願意做官的原因:一是漢室式微,不願意在曹操手下為官;二是司馬懿性格好猜忌,內心嫉妒,不敢在曹操手下做官。

    司馬懿生於士族,名聲在外。

    司馬家的祖先司馬卬被項羽封為殷王,定都河內。漢朝建立後,規定河內為郡,自此司馬家就在河內發展。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是京兆尹,司馬懿是第二子,少年時就有謀略,聰明博學,南越太守楊俊見了不到20歲的司馬懿,就覺得他非同尋常,尚書崔琰也誇讚司馬懿超出常人,可見當時的司馬懿是名聲在外。另外因生於漢末,又少有奇才,所以司馬懿“常慨然為天下憂心”。所以這時候的他其實是想為官從而建功立業的。那為什麼他剛開始不去呢?

    其一司馬懿不願意屈於曹操。

    建安六年,曹操任司空的時候,河內郡官員推薦司馬懿為計掾,就是州郡掌簿籍並負責上計的官員。恰好曹操也聽說過司馬懿,就派人去召他,讓他到府上任職。

    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

    司馬懿常為天下憂心,這個天下是指的漢室天下,但現在漢室天下已經群雄割據,一片亂世。司馬懿不願意或者可能是不看好曹操,所以就推辭,說自己有風痺之疾,不能正常起居。直到曹操任丞相後,強行徵辟司馬懿,說:“若覆盤桓,便收之”,如果再不來,就了他,司馬懿害怕,只好就職。

    其二,司馬懿性格好猜忌,曹操性格也好猜忌,所以司馬懿害怕曹操。

    從流傳最廣的一句話“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我們就能看出曹操性格好猜忌,也因此殺了很多人,這個司馬懿都看在眼裡。

    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

    《晉書》評價司馬懿好猜忌。而曹操也逐漸察覺到司馬懿的“雄豪志”。一次司馬懿跟眾人一起走路,曹操讓司馬懿回頭,司馬懿頭轉過來而身體不動,曹操認為這是“狼顧之相”,心裡就很忌諱司馬懿,對曹丕說:“司馬懿將來必定會干涉我們的家事”。

    司馬懿知道後,努力交好曹丕,曹丕總是迴護他。司馬懿也更加的勤於職守,每每工作到廢寢忘食,曹操才感到放心,沒有殺害司馬懿。

    最後,司馬懿有“雄豪志”,而且曹操不是他的理想輔助物件,所以他一開始不想當官。

  • 17 # 豹眼看歷史

    毫無疑問,司馬懿是有足夠的能力做官的,而且官做得還相當不錯。

    但能力是一回事,願望是另一回事,司馬懿對於做官並沒有多大的興趣。

    任何人對於做官,無非是出於幾方面的需要:

    第一,為了生活,千里做官為得吃穿。

    士農工商,作為讀書人,將來就是要做官,為得一份工作,為了生存的需要。

    范進中舉了,周大老爺、張大老爺都來了,而且稱兄道弟,老丈人胡屠戶也另眼相看了。

    不僅吃飯問題解決了,而且還可能發個財。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比種地的收成就好多了。

    第二,光宗耀祖,這一點有些人或許認為並不重要。

    其實不然,等有了足夠的閒錢,就知道只有錢是不夠的。

    徐州富商糜竺兄弟,之所以傾家蕩產也要資助劉備鬧革命,為得就是這個。

    在當時,無論錢再多,也是個賤民,沒有社會地位。要進入上層社會,就必須要入仕。

    第三,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任何時期都不缺少熱血青年。

    像諸葛亮這樣的優秀青年,並不是為了高官厚祿,也不必去光宗耀祖,但卻有自己的理想,不想一生默默無聞,埋沒自己的才能,就需要做官來實現自己的志向。

    但所有這些東西,對司馬懿來說,都無所謂,都引不起他的興趣。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裡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

    司馬懿出身於河內郡的豪門士族,既不需要依賴他做官養家餬口,也不需要他光宗耀祖。就個人而言,他也沒有很強烈的人生價值實現的需求,對於功名利祿看得很談,做一個隱士似乎更符合他的理想。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舉他為計掾,曹操得知他的名聲,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看到漢室國運衰微,不想在曹操手下做事,就藉口風痺病而推辭。曹操不信,就派人去刺探,果然看到司馬懿夜裡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的染上了風痺病一樣。

    也不僅僅是曹操請不動他,其他人恐怕也引不起司馬懿的興趣。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後,再次逼迫,司馬懿不得已才出來為官。

    今天看來這似乎不可思議,其實,在古代這是常事,並非人人都喜歡做官。特別是在社會動亂時期,為官要承擔很大的風險,還不如待在家裡圖個自在平安。

    司馬懿之所以特別能韜光養晦,這也與他出仕的目的有很大的關係。他不與人爭名爭利,僅僅為了保全性命,所以淡定。

    其實,拋開政治因素,司馬懿的人生哲學是值得好好品味的。

  • 18 # 趣萌文化

    下面我來回答一下你的問題,司馬懿為何一開始都不願意做官了?

    根據晉書記載,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藉口自己有風痺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才闢司馬懿為文學掾。還說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所以不肯重用他。

    不過據《魏略》則記載,司馬懿好學,曹洪自以為才疏,想讓司馬懿去幫助他,司馬懿恥於和曹洪來往,假裝拄拐不去。曹洪記恨司馬懿,去跟曹操打小報告,曹操徵召司馬懿,司馬懿立刻扔了柺杖去見曹操為其效命。

    其實,司馬懿之父司馬防與曹操原本相識,長兄司馬朗早就為曹操效力,司馬懿沒什麼理由不願意在曹操手下做官。而且司馬懿早期不受重用,主要是因為當時曹操已基本統一北方,招攬人才的活動已經結束,相同境遇的還有王凌。很有可能是晉國的史官故意虛構了上述內容,造成司馬懿本不願為曹操效力的假象,為司馬氏代魏找理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女朋友交往三個月,過年了想給送點東西給他父母,應該送什麼,應該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