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點要記住,所有家庭經歷都會給孩子留下痕跡,留下關於怎樣被愛的某些觀點。
在有些家庭中,愛是無條件的,人人都以他們本來的面目被接受,這樣的家庭就容易培養出健康的孩子。而在其他一些家庭中,愛是有條件的,在一個家庭中被接受的東西或許在另一個家庭不能被接受,例如在有些家庭中,愛,表現在對相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的關心,在於噓寒問暖,而在另一個家庭中,這樣的行為會被認為是一種打擾和冒失,甚至肉麻,不莊重。這樣的家庭中,愛被給予的是那些能夠照顧好自己,並對他人不做強求的人。
一個孩子,他或許會漸漸認識到,只有當他扮演好家裡某些特殊角色時候,他才有可能被愛,這樣一來,他可能會陷入焦慮中。一個孩子覺得自己會被愛,在只有當他是一個完美的孩子時,他會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別人做的事情他也能做到,遵守家裡的規矩等等,這些條件代表了孩子被愛的前提,但這個前提是否有可能被滿足呢?即便一個孩子滿足了這些條件,他是否就能接受到愛呢?這仍然是一件沒有保障的事情,這就是不安全感的來源。而且如果他是在這樣狹隘的條件下才被愛的,那就意味著只有這個孩子的某些部分受到了歡迎,透過把自己的某些部分隱藏起來,而使自己那些被允許的部分得以維護,一個孩子可能會感到這是他獲得愛的唯一途徑。
向家庭長期以來所持的觀點發起挑戰,並試圖改變它是一件令人痛苦而困惑的事情,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不安全的依戀型別這麼難以克服,它不僅是改變一個習慣的問題,它還涉及改變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問題,然而當你打通了被創傷所以掩護住的能力,跟自己的另一部分相接觸時,你會從自我完整性的伸張中得到極大的喜悅,這樣的自我整合才是自尊的真正基礎。
有一點要記住,所有家庭經歷都會給孩子留下痕跡,留下關於怎樣被愛的某些觀點。
在有些家庭中,愛是無條件的,人人都以他們本來的面目被接受,這樣的家庭就容易培養出健康的孩子。而在其他一些家庭中,愛是有條件的,在一個家庭中被接受的東西或許在另一個家庭不能被接受,例如在有些家庭中,愛,表現在對相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的關心,在於噓寒問暖,而在另一個家庭中,這樣的行為會被認為是一種打擾和冒失,甚至肉麻,不莊重。這樣的家庭中,愛被給予的是那些能夠照顧好自己,並對他人不做強求的人。
一個孩子,他或許會漸漸認識到,只有當他扮演好家裡某些特殊角色時候,他才有可能被愛,這樣一來,他可能會陷入焦慮中。一個孩子覺得自己會被愛,在只有當他是一個完美的孩子時,他會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別人做的事情他也能做到,遵守家裡的規矩等等,這些條件代表了孩子被愛的前提,但這個前提是否有可能被滿足呢?即便一個孩子滿足了這些條件,他是否就能接受到愛呢?這仍然是一件沒有保障的事情,這就是不安全感的來源。而且如果他是在這樣狹隘的條件下才被愛的,那就意味著只有這個孩子的某些部分受到了歡迎,透過把自己的某些部分隱藏起來,而使自己那些被允許的部分得以維護,一個孩子可能會感到這是他獲得愛的唯一途徑。
向家庭長期以來所持的觀點發起挑戰,並試圖改變它是一件令人痛苦而困惑的事情,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不安全的依戀型別這麼難以克服,它不僅是改變一個習慣的問題,它還涉及改變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問題,然而當你打通了被創傷所以掩護住的能力,跟自己的另一部分相接觸時,你會從自我完整性的伸張中得到極大的喜悅,這樣的自我整合才是自尊的真正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