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你奇思妙想

    雖說對氣候不影響不大,但對人影響就大了,我們北半球,夏季離太陽是遠日點,冬季是近日點。而南半球,夏季離太陽是近日點,冬季是遠日點,同樣緯度,夏季和冬季溫差可就大多了,最好的證明就是南半球,夏季離太陽是近日點,離太陽太近人都曬黑了。

  • 2 # 青山綠水250400698

    地球南北半球不對稱,質量中心偏北。導致其在太陽引力甩轉作用下,北極前傾,形成黃赤交角。

    太陽在公轉過程中甩轉了地球,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導致Sunny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從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

    Sunny直射角的變化是形成四季的主要原因,那遠日點、近日點對氣候有影響嗎?當然有!

    太陽甩轉了地球,由於甩轉運動的固有特性,地球出現遠日點、近日點。又由於地球公轉運動對大氣有甩轉作用,形成“甩轉環流”。“甩轉環流”與黃赤交角共同變化,從而使四季變化更明顯、更具季節特色!

  • 3 # 金童希瑞

    影響溫度的是“太陽初級射線”與地球磁力線的交角,距離可以忽略不計。

    “太陽初級射線”與地球磁力線垂直時產生的電磁波最多,如果兩者平行,則無法產生電磁波。

    在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軸傾斜之前,譬如中生代,應該是沒有季節變化的。

  • 4 # 科學的糾纏態

    近日點遠日點對氣候影響微乎其微。

    比如我們北半球處於冬季時,就在近日點,如果處於冬季還是在遠日點那我們受到的太陽輻射會更弱一點,不過相比較太陽的體積,今日和遠日點的差別可以不用計較,因為這個公轉橢圓非常接近圓,即使在遠日點,南半球處於冬季。但南半球所受到的太陽輻射比北半球少了不到10%再加上南半球的海洋氣候,幾乎對氣候沒有影響。

    因此影響氣候的就是太陽自轉軸的傾斜,使得太陽直射位置的移動才形成了這樣每年進行一次的輪迴,而這種輪迴使得地球冷熱分佈儘可能均勻,不然地球冷的地方太冷,熱的地方太熱,適合居住的地方就會變少。生命的孕育可能也會受到影響。

  • 5 # 木陽說天氣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並不是一個正圓,而是一個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每年1月初,地球到達距離太陽最近的位置,即近日點,此時日地距離為1.471億千米。此時為北半球夏季。

    每年7月初,地球到達遠日點,日地距離為1.521億千米。此時為南半球夏季。

    遠/近日點時,日地距離相差0.05億千米,大約是日地平均距離的3.34%。

    地球上的太陽輻射強度和日地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透過計算可知,對於整個地球而言,遠日點單位時間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比近日點少6.5%左右。

    再來看一下其他影響因素,做個對比:

    1、首先對比一下,冬、夏太陽高度角和太陽輻射量的關係。

    太陽輻射強度,與太陽高度角的正弦值成正比,以北緯30°為例,暫不考慮穿透大氣的衰減:

    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緯30°太陽高度角為83°26′,sin83°26′≈0.993;

    冬至日,北緯30°太陽入射角度為36°34′,sin36°34′≈0.596。

    對比可知,北緯30°夏至日接受到太陽輻射量,比冬至日多66.6%。這比遠近日點帶來的6.5%的差異要大很多。如果考慮到冬季太陽斜射,穿越大氣層更厚的衰減作用,則相差會更大。

    2、再來對比一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

    北半球陸地面積佔39%,南半球陸地面積佔19%,北半球陸地面積遠大於南半球。

    幹泥土的比熱容是0.84×10³ J/(kg•℃)。水的比熱容是4.2×10³ J/( kg•℃),幾乎是幹泥土的5倍。在同等太陽輻射條件下,幹泥土升溫大致要比水快5倍。

    由此可知,南北半球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帶來的影響也要遠超過遠/近日點太陽輻射差異的6.5%。

    3、對比完地球上的情況,還有一點是不能忽略的:

    根據開普勒行星運動第二定律,地球公轉半徑向量,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

    因此,地球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更快,遠日點更慢。

    也就是說:

    當地球處於遠日點時,太陽直射北半球。這時日地距離雖遠,地球受到的太陽總輻射弱,但地球公轉慢,北半球受太陽直射的時間長。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抵消的關係。

    反之亦然,地球在近日點時,太陽直射南半球。這時雖然日地距離更近,地球接受的太陽輻射強,但公轉速度快,南半球受太陽直射時間短。

    綜合以上情況。可以得出結論。太陽高度角季節性變化、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兩個因素,對南北半球氣候的影響,遠遠大於日地距離變化帶來的影響。

    另外,基於行星執行定律,地球近日點公轉快,遠日點公轉慢,還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距離的影響。

    因此,地球公轉的近日點/遠日點,對地球氣候的影響是非常小的,在其他更明顯影響氣候的因素作用下,我們甚至幾乎都感受不到。

  • 6 # 科普大世界

    在地球南北半球的溫帶地區,一年會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這是因為太Sunny直射在地球上的不同緯度時造成的,當太Sunny直射赤道的時候,就是春分和秋分的時期,當太Sunny直射南迴歸線的時候,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同時也是南半球的夏至日,當太Sunny直射北迴歸線的時候,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同時也是南半球的冬至日。

    因為地球的自轉並非垂直於太陽黃道面,而是有一個傾角的,這使得太Sunny直射地球的位置在一年中會不停的變化,電話的位置就在北迴歸線和南迴歸線之間。而太Sunny直射到哪裡,哪裡就接受的太Sunny照能量多那個地方的氣溫就會較高,這是因為太Sunny直射的地方地面吸收的熱量多,相對而言太Sunny斜射的地方地面吸收的熱量就少,斜射的角度越厲害的地方,地面能吸收的熱量就越少,同時也越寒冷。在南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因為太Sunny斜射角度的不同,也造成了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

    實際上地球和太陽的遠近距離也有不同的,地球的遠日點和近日點相差了500萬公里,那麼是不是距離最近的時候最熱,最遠的時候最冷呢?

    從地球所接受的光照總能量方面來講,的確是這樣的,一個星期越靠近太陽所能接收的,光照能量越多,這也是水星向陽的一面非常熱,而火星向陽的一面則比較冷的原因,地球在與太陽距離上的變化,也會有接受太陽,光照能量多少的變化,理論上講是越靠近太陽越熱的。

    但是雖然地球與太陽距離有變化,而且這個變化長達500萬公里,使地球和月球距離的10多倍,然而這個距離相比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來說,卻又太小了,500萬公里的變化只相當於太陽到地球距離(1.5億公里)的1/30,由於太陽的體積比地球大得多(130萬倍),發生這樣的距離變化時,地球所接收的太Sunny照能量並不會有明顯的變化,在地球的表面上也就體現不出來冷熱的變化了,那麼對地球的氣候也就不會有什麼影響了。

    所以,在現有的地球軌道上,地球與太陽距離的變化,並不會對地球這樣的氣候和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對地球表面的生命物種而言,地球的自轉造成的地表冷熱變化和四季交替現象對地球的氣候和生態環境的影響要大得多。

    實際上地球的近日點發生的時候恰恰是地球北半球的1月份,正是冬至日前後,這個時候是北半球最冷的時候,南半球雖然是最熱的時候,但並不比北半球的夏天更熱,說明地球並未因為靠近太陽而增溫多少;而遠日點出現的時期,又恰恰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我們對夏天的炎熱都深有感觸,也說明地球並未因為遠離太陽而降溫多少。因此,地球在軌道上距離太陽的遠近變化,對地球的氣候並沒有顯著影響。

  • 7 # 奇文影視

    我們地球的氣候變化莫測,但是每個地區基本還是有規律可尋的,經過人們多年的觀測和總結,地球上的每個地帶都有自己獨特的氣候特徵。

    最基本的變化就是春夏秋冬的交替,形成這種變化的原因就是地球的自轉軸和公轉軌道的夾角導致的。

    地球在公轉一週的不同位置,導致這一地區受太陽直射的強度不一樣,尤其高緯度地區影響更加嚴重。

    但是為什麼冬天地球距離太陽更近,北半球反而是冬天呢,這個原因好像在小學的自然課中就學過,因為地球是個球體,在垂直於太陽照射的地方的到的熱量多,和太陽照射角度越大,接收到的熱量就越少?

    這就是為什麼南北兩極的冰川終年不化的原因。我們地球的氣候變化雖然是太陽直接照射導致的,但是最終還是受到太陽照射的大氣層影響的。

    氣候變化也離不開大氣層的影響,區域性空氣的冷熱不均,形成了強烈的對流,還有颱風等等。這些都是被人類研究了近百年的時間了。

    其實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遠日點和近日點當然會對地球的氣候變化有影響了,最直接的現象就是季節交替了。

    而不是太陽的直射點造成了春夏秋冬,季節變化就是太陽直射造成大氣層的變化加上多種因素導致的。

  • 8 # 寒蕭99

    四季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地球自轉軸的傾角與週期性的地球公轉造成的,與近日點和遠日點沒有什麼關係。

    我們知道地球的自轉軸與黃道面的夾角為23.5°,詳細講是23度26分,就是因為這個夾角,最終造成了我們一年中的四季。

    因為我們在圍繞太陽運轉的過程中,這個夾角是不會變的,永遠指著一個方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北極星方向,因此,在不同位置,我們接受到的太陽日照時間是不同的。以北半球為例,如下圖中,太陽直射北迴歸線。那麼我們這裡就是日出時間早,日落時間晚,晝長夜短,日照時間較長。那麼自然地表溫度會較高,這就是夏季,日照時間最長的那一天就是夏至。

    當地球執行到軌道的另外一側時,太陽照射南半球的時間就會變長,而北半球日照時間段,晝短夜長,自然地表溫度就會較低,這就是冬季,日照時間最短的那天就是冬至。

    而在中間的兩個位置上,太陽正好直射赤道,那麼對於南北半球來說,晝夜時間均等,太陽照射時間也適中,因此就是春秋分了。

    因此,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自轉傾角有關,與地球相對太陽的位置有關。這兩點造成了地球上日照時間的長短變化,也就出現了地表溫度的不同,就形成了四季。

  • 9 # 心繫宇宙天地寬

    地球的四季主要是由軌道傾角產生的,公轉軌道離心率不是沒有影響氣候,而是在短期內影響非常微小,但可能積累出長期的週期性影響。

    軌道傾角的存在使得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太陽直射點在南迴歸線和北迴歸線之間週期性地變化,其週期為一個迴歸年,時長為365.24219個平太陽日,即365天5小時48分45秒。地球上不同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角隨之變化,進而使得這些地區一日之內接受到的太陽輻射總量發生變化,導致季節變化。

    地球公轉軌道雖然不是絕對的圓,但離心率很小。目前地球公轉離心率大約為0.0167,遠日點152100000公里(1.01673天文單位),近日點147095000公里(0.9832687天文單位)。2012年國際天文學會在北京舉行的全體會議上把天文單位(AU)固定為149597870700米。

    由於行星間的引力作用,離心率經過一段時間會在接近0到約0.05之間改變。

    目前地球的近日點和遠日點出現的時間分別在每年的1月3日和7月4日左右。 由於進動及離心率的變化,這兩個日期也會隨時間發生週期性變化。

    地球和太陽距離的變化,造成地球從遠日點執行到近日點時,獲得的太陽能量增加了6.9%,因為南半球總在每年相同的時間接近近日點時朝向太陽,因此一年之中南半球接受的太陽能量比北半球稍多一些,但這種影響遠小於軌道傾角對總能量變化的影響,多接收的能量大部分都被南半球佔有很高比例的海水吸收掉了,對季節性氣候的影響非常微小。

    從更長的週期來看,地球公轉離心率將會對地球氣候產生明顯影響。

    因為季節的長度對應於地球在軌道上經過四季分點與至點間所掃掠過的面積,所以軌道離心率的極值在遠心點上的時間會比在近心點上要長。北半球在秋季與冬季位於近日點附近,根據開普勒定律,地球公轉速度最快,因此冬季和秋季比春季和夏季短。軸向進動會緩慢的改變四季分點與至點在軌道上的位置,在未來一萬年,北半球的冬季會逐漸變長,而夏季會變得短些,最終因為南北半球獲得的總能量差異的積累,有可能引發下一次的冰河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的頭髮越剃越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