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格局分析員
-
2 # 一老沈一
據專家們估計,現在世界上,有七八千種人類語言。德國的《語言學及語言交際工具問題手冊》,統計了5561種。
那麼,人類語言的起源是什麼?
許多學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難的學術問題”。
為什麼難?因為要徹底明瞭這個問題,必須要靠實證研究。但如何復原人類語言誕生前後的情景?幾乎沒有可能。所以,長時間以來,特別是18、19世紀以來,儘管眾多學者孜孜以求對此進行探索,不過基本上處於“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的局面。
關於“人類語言的起源”的假說有多少呢?學術界有個形象說法——和研究者的人數一樣多。
雖然眾說紛紜,但不是不能歸納。總體來看,重要的觀點有兩類。
一類是連續起源說和非連續起源說。連續起源說,是說人類的語言,從人由進化而來的“前輩”——古猿那裡連續發展而來。非連續起源說,則說人的語言和靈長類沒關係,完全是自己“發明”的。
另一類,是一源說和多源說。一源說,是說現代人類的語言,都出自一個源頭。多源說,則不同意,認為人類語言有多個“發源地”。
但不論是連續說抑或非連續說;一源說或者多源說,總有人類語言“脫穎而出”的那個時間點吧?那麼,起到關鍵“催化作用”的因素是什麼?於是,又有手勢說、感嘆說、摹聲說、勞動說、契約說、突變說、漸變說、本能說等等。還有神授說。各有各的道理。最不被接受的是神授說,因為其已經脫離了科學的範圍。
隨著科學的進步,研究手段的多樣化,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對此問題的研究又“熱”了起來。而且,加入進來的學者型別大大增加,有語言學家、考古學家、心理學家、生物學家、人類學家,遺傳學家等等。
此時,用上了各種新的科研手段和新的研究方法。比如,用解剖學,對古猿化石和遠古人類化石進行比較——以發現生理結構對發聲的影響(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證明了古人類在能夠“講話”的生理結構方面發生的進化)。還比如,用計算機進行模擬——試圖創造或者說還原人類語言起源環境。等等。
其實,在1990年代以前,也有未“沉寂”的科學家。他們做的一些研究也非常有意義。比如,上世紀50-70年代,凱洛格夫婦、海斯夫婦、加德納夫婦、心理學家普瑞馬克、魯姆博夫等等,用30多年時間,分別想盡辦法,嘗試教黑猩猩說話。結果是,接受訓練的黑猩猩學會了用複雜的手勢或輔助工具交流資訊,但無論如何仍然“緘口無言”。專家由此認定,透過語言進行交流,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顯著的特徵。這個排除性結論,對於定義人類語言以及起源研究,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還要提到,是科學家們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對人的個體語言“發育”的研究。生物學中,有一個重要理論——"個體發生學概述了種系發生史"。據此,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和人腦研究的學者,開展了對嬰幼兒語言學習的研究。發現,嬰兒出生約3個月開始“學話”,週歲左右能說一些單詞。對於嬰兒,單詞就是片語或語句。例如說"車",孩子表示的是"我看到了一輛車",或者"我們上車吧",或者“我在坐車”等等。一般來說,2歲左右的幼兒,可以說由二、三個單詞構成的片語,並能使用較簡單的句法。專家們由此推斷,人類語言的最初階段,也應該是類同的漸進發展過程。
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科學家發明了基因檢測技術。這給人類語言起源研究也帶來了新“曙光”。專家們猜測,人類語言或許與基因有關。因為,醫學上發現了語言障礙具有遺傳現象。同時,非常多的職業語言學家恰好是語言學家的後代。
20世紀90年代,英國牛津大學威康信託人類遺傳學中心及倫敦兒童健康研究所的科學家開展了這個方向的研究。牛津大學遺傳學家安東尼·摩納哥(Anthony Monaco)和他的研究小組,用了幾年時間,在1998年,把範圍縮小到人腦的7號染色體區域。然後在近百個基因中,終於確定了一個被稱為“FOXP2”的基因。這個基因對人的語言能力具有重要影響。“FOXP2”基因,被定名為“語言基因”。
後來,德國遺傳學家斯萬特·帕博(Svante Pbo)領導的小組,與英國學者開展合作,測定了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獼猴以及小鼠的“FOXP2”基因,並與人類“FOXP2”基因序列進行比較。他們在2002年8月14日的《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人類的“FOXP2”基因在大約7000萬年以前直到600萬年前,只發生了一處改變。而在約600萬年前左右,人類與黑猩猩分離。這以後,又發生了兩處基因改變。而恰恰是這兩處改變,使人類祖先具有了更強的控制嘴和喉嚨肌肉的能力,以致能夠發出更豐富多變,利於表達的聲音,為語言的產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德國科學家們認為,這兩個基因的改變的時間點,不晚於距今20萬年前。這正好發生在人類進化的智人(現代人)出現的時候。這一改變,使智人具有了巨大的優勢。用以色列赫拉利《人類簡史》中的話說,能夠“八卦”的語言能力,讓智人迅速跨越了原始祖先,並排擠掉其他競爭對手,取得了主宰地位。
客觀地說,“FOXP2”基因及其作用的發現,只是敲開了人類語言起源的第一扇生物學之門。是否還有與語言有關的其他基因(或許有幾十個數百個上千個)?“FOXP2”基因的作用機理如何?到底何種原因促成了“FOXP2”基因向能夠使人類開口說話的方向改變?等等,還有更多的課題需要研究。科學家們認為,破解這些問題,或許還需要幾十年上百年的探索。
-
3 # 戲品聊齋
第一,語言的起源的爭議。語言學和語言哲學史上曾經有過很多種關於語言起源的學說,比較有影響力的有神授、摩聲說、手勢說、感嘆說、歌唱說、舞蹈說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摩聲說被很多人接受和認可,認為語言是人類最初是透過模仿自然界的各種聲音而產生的。感嘆說認為語言來源於感嘆詞,也就是情緒的自然流露和本能的喊叫。梵語又認為語言來自於唱歌,還有的認為“舞蹈是一切語言之母”,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學家和語言哲學家最終認為這些關於語言起源的說法只是一種假設,是經不起推敲的,也就是缺乏有力的證據支撐。因此,上面的關於語言起源的說法不可信。
第二,語言產生於實踐。馬克思主義的語言起源說認為,語言產生於實踐,“勞動產生語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透過藉助某種訊號來傳遞資訊、情緒、調整和改變他人的行為等,這種訊號就是以聲音作為標誌,並且逐步成為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自覺活動,最終形成了人類最初的語言。10世紀30年代,在法國召開的語言類的世界大會決議上,認定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當代,對於語言的猜測都是空談,要求以後禁止關於語言起源的問題一直到現在,關於語言起源仍然沒有科學的定論。
第三,語言起源研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就目前情況看,關於語言起源的說法還是停留在猜想階段。我個人認為,是否可以綜合考慮這些問題?我們都有養寵物的體會,有些動物非常聰明,甚至能夠模仿人的一些簡單的單詞發音,還有鸚鵡等聰明的鳥類,能夠模仿主人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這些動物如此,又何況我們人類呢?實踐告訴我們,語言來自於實踐,在實踐中方能得到發展。比如流行的網路詞彙,比如科技領域的特有的聲音等等,這些在古代是沒有的。所有這些都可以證明,語言的起源是來自於生活、來自於實踐的。勞動產生語言是完全正確的。
-
4 # 全球軍事防務觀察
人類語言的起源和發展是個值得深思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今天的我們張口就某某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維,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意思,自己明白對方的想法。今天的語言雖然有很多種,但每種語言都是一類人共同認同總結且不斷演化而來的。那語言的起源與進化具體是個什麼過程!
我認為這取決於兩個方面,第一,人的本能。第二,學習能力。今天的語言越加複雜,精確。有詞語、句子、名詞、形容詞、動詞、副詞……。主語、謂語、賓語、……。音節、音調、重音……等等。顯然這些都是語言逐漸發展的產物。
許多動物身體構造都有發聲的部位,無論是聲帶,翅膀,只要能引起空氣振動就能發聲,以哺乳動物為例,最簡單的聲音莫過於嚎叫。而原始人也是會嚎叫,再加上哭,單個的原始人嚎叫,哭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最多是對恐懼、疼痛、飢餓等等的表達,那麼當兩個原始人遇見時,嚎叫就有意義了,至少另一個原始人知道對方是餓了或者疼痛,從動物來看,狗遇著狗會一起打鬧,狂吠,無論是出於一種自我保護還是簡單意思表達,對方都能明白,原始人也是如此,雙方遇著也會伴隨一些簡單的聲音,但聲音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對多個事物,想法的表達總是嚎叫,對方也不能明白。原始人四處遊走,尋找食物生存,肢體會產生很多動作,動作就顯得重要,一些手勢的表達也能讓對方瞭解明白意思,所以手勢與嚎叫,哭能逐漸擴大意思的表示,但手勢也有侷限性,夜晚光線黑暗對方就看不見。那麼怎麼辦?原始“聲調”的產生就能彌補這一難點,原始人透過嚎叫聲的輕重,長短讓對方明白,當然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嚎叫的變化,對方是不能明白的,往往需要長時間,且加上肢體動作對方才能明白,長時間的重複,在群體間形成了共識,多次後,其他原始人便能明白。當然,那時候的一個嚎叫,一種發聲代表的意思有很多很多,今天我們餓了,我們會說我餓了,天熱了想洗澡,我們會說去洗澡,蘋果就叫蘋果,香蕉就叫香蕉,詞語對應的意思更加具體化,精細化,原始時期,一個嚎叫,一個動作對應的意思有很多很多。
原始人(野蠻人)是不具備能力突然生成複雜的語言。人不斷進化,身體,精神都在進化,而動物也在進化,但動物只進化身體,精神思想卻沒有多大的改變,數萬年前的狗,到如今也是狗,最多外形,種類變了些,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甚至許多動物逐漸滅絕絕種;而人類的變化卻十分巨大,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精細人類語言的起源和發展是個值得深思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那麼導致這兩者如此區別的原因在於什麼?我認為是學習能力,人有學習能力而動物不具備學習能力,動物最多有簡單的模仿能力。那麼學習能力與語言的起源有什麼關係呢?當單個的原始人嚎叫聲音的輕重變化,長短變化,經過多次且與肢體動作使用後,其他原始人逐漸明白意思,以後要表達該種意思就可以使用這種嚎叫聲音,原始人也在逐漸的學習。當然這與哺乳動物有關,與原始人的進化有關,哺乳動物的智商要高於其它動物,而且原始人的智商也是參差不齊,生存下來的是最聰明的一批原始人。
語言的起源發展非短暫的隻言片語能敘述清楚,如嬰兒說話一般,是一個長久相互“感染”的問題,只是嬰兒學習語言有現成的模板,所以幾個月便能學成,原始人語言的起源形成沒有模板可依,需要一次次的表達,經歷數十萬年百萬年才能形成,語言的形成加速了人類的發展,人類走上了快車道。
我們每個人都會說物體的整個進化過程從簡單到複雜,但有沒有真正去理解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和意義。
-
5 # 恢復新北京共識綠色引
人類語言的形成一直是很有爭議的問題,由於人類產生時人數不多、所掌握的物質也相當簡單,一開始是幾種野果後發展到動物和植物作食物,生產工具也很簡單的石器、木棍,人與人的交流也只是比畫到發出聲音,人數多了發展到部落需要交流了,自然會有頭領幾個研究創造一點文字和讀音代表食物、工具、人和事,然後就不斷的補充交流,發展到各部落自然就有各部落的發明語言,相互交流又相互補充,因為不是一兩個人就能發明很多文字和發音,所以沒有記載誰發明,且不是一兩個年代的創造發明,所以後人也無從考究是哪個朝代哪個發明,爭議一直無結果,就象現在網上發明的文字,一兩個字也沒人去記載誰的發明但卻有不少用,所以人類的語言是自然形成的。
-
6 # 世界語世界
我們今天討論的題目是“人類語言的構成要素,組織步驟大概框架!”為什麼要討論一下這個題目呢?好比一個百貨商店要開張,必定要先裝修店鋪,就是商店開在毛坯房裡面,店主人必須做的一件事情是把各種貨架支起來,以便生意開始後,能夠把各種商品分門別類地進行放置,方便與顧客做買賣,我們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就好比是開一家新的百貨商店,這個商店能不能開起來,開得好,完全靠老闆的勤奮打理與必要的組織技巧了。今天我們就討論這必要的組織技巧。讓大家一下子就把新語言百貨商店開起來。
別人怎麼說,甚至於那什麼家怎麼說的,那是他們的事。我認為人類語言的基本構成要素,從小到大,用中文表示是這個樣子的:音素,記錄音素的符號,字根,字綴,字,詞,詞語,句子成分,句子,文,章,劵,冊,典,庫。為什麼我要這樣講,接下來就是我的人類語言的組織步驟,只要這種組織步驟本身能夠自洽,我以為創造這樣一套理論沒有什麼大不了,理論創造從來不是那一家能夠壟斷的事情。
只要從人嘴裡面發出來的語言,因為大家的口腔結構都是一樣的,外星人除外,能夠用微波或超聲波溝通的除外。所以都是以音素開始湊語言的,所以一切人的語言由音素開始組織的(盲文與手語也完全受口語的組織形式影響)。首先,人類語言文字的創造大師們以特定的符號記錄音素,然後用這些特定的符號組織成字根,字綴,字。字根,字綴和字本身排列組合出更多的複合字。這是人類語言的第一大製造繁榮之源。字根,字綴,字,符合字四個一起合力,排列組合成詞與詞語。詞與詞語排列組合成句子的部分,將句子的各部分按照聽說習慣,或者押韻的需要,以特定順序組合在一起最終形成句子。句子可以比較完整地傳遞一個概念,描述特定事物,經過,結果等,把人類製造的資訊保留下來或者傳播開。複雜的資訊或者事物,一個句子描述不清楚,必須要很多句子一起來做描述或記錄,於是便有了文體。這些被描述或記錄的資訊,在一定程度上有內在的聯絡,比如因果,時間次序,地理空間關係,可以組成更大的一個共同體等等,又可以編為篇章,由篇章整合冊典,冊典放在一起成為庫。整個人類的語言,消除種類區別,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框架。
為什麼我我們學習一門外語首先從句子下手?答案很簡單,比句子大的文,各種語言的組織方式都是一樣的,比記錄音素的符號小的音素,因為人的口腔結構都是一樣的所以音素都是一樣的。語言變成外語是從記錄音素的符號開始變的,比如中日韓,拉丁文,阿拉伯語,梵文,對同一個音素,其記錄符號不一樣這是語言文字不一樣的發端。再來,就是這些符號組織成,字根字綴,字,肯定不一樣。字排列組合成詞語又再一次不一樣,詞語在一個句子中的擺放位置習慣又再一次不一樣。四次不一樣的疊加,或者說四次迷障,搞出了世界上近7000種不同的語言文字。很多語言大師,花費大量的時間研究不同的語言文字,為每一種語言文字在這四個疊加不同的地方編寫大大的大部頭,所謂的語法書,他們的徒子徒孫,又不斷地抄襲,編排,或刪減或補充這些大部頭,搞得熱鬧非凡,搞得人們的語言文字研究遺產好像很“汗牛充棟”一樣。他們不抓重點的忙碌,只不過讓大家在語言學習上成為無頭蒼蠅,到處亂撞,大家互相撞來撞去,忙得不亦樂乎,成就語言學習上的經濟繁榮,創造出很多就業崗位,上市公司,所謂語言教育產業就是這樣一回事。我以這種詼諧粉刺的語言描述這個事情,我並沒有一絲鄙視或者批評的意思。相反,我覺得這就是人生,這就是人道。好比參禪悟道,一頓悟,你就注意到空性無所不在,無所不至,無所不是。然而我們的肉身,它必須要幾十年,甚至一百年才能慢悠悠地爛掉,不亂七八糟地整七整八,一座到死,真的就是最好的修行嗎?
突破語言文字的第一次迷障,比如日韓,可以把他們那些彎彎扭扭的符號轉寫成拉丁字母或相應的讀音,你會發現,學習日韓語不過就是多餘的一種拼音文字而已,沒有什麼好神秘的。再把這些拼音還原一下,你會發現裡面幾乎都是漢語和英語拉丁語,這樣就大大降低了你來學習這兩種外語的難度。
突破語言的第二,第三次迷障,你會發現,整個印歐語言系統,他們的字根,字綴,字其實是混用的,你既然已經學好了英語,就不要浪費,趁機把其他印歐語都一起學會吧。如果你正準備學習印歐語又找不到門,那麼依據天下難事必作於易的原則我推薦你先學世界語,再學其他印歐語,會很容易。
突破第四次迷障,你會發現,這根本就不是什麼迷障,只是習慣加愛好而已。謙卑的南韓人,那麼喜歡“思密達”,你學著做就是了。如果你學習世界語,因為裡面有“賓格”或者“目的格”這種語言運用智慧和記號,這些句子成分的顛三倒四,根本就不是個事。當你發現世界語的句子成分還可以自由地,按照押韻作調整,你也許馬上想成為世界語斌體文高手,成為抒情歌作者,成為詩人,你可能會不自覺地顛鸞倒鳳,玩個不亦樂乎!
佛曰,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作為一個人,你值得收放自如的。不要害怕,好好的人生,舒舒服服,開開心心地玩起來。想參悟佛法無上道,就好好學習漢語,想到全世界交朋友,到處逛逛就好好學學世界語。這兩種語言都學會了,閒得慌的話,不用浪費,藉著這兩種語言去學學其他語言統統都是能學通的。
回覆列表
教科書上給的答案是“勞動”。不能算錯,但還不夠,其所謂“語言”和“勞動”都太狹義。
廣義的回答應該是:人類語言起源於動物語言,伴隨物種進化,由動物語言一同進化而來。
一般流行的觀點認為,語言、勞動、使用工具等,是人類獨有的能力,是人高於動物的地方。這其實是不對的。就語言、勞動、工具等而言,人與動物的區別不是“有”與“無”,而是“階”,只是程度不同,級別不同。
人類語言也不是一夜獲得的,不是一開始就像今天這樣。一萬年後,肯定又會大不一樣。
與語言進化相應,我們可以來問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詞彙分類的問題,即:語言詞彙能且僅能分多少類?它們是一同產生的嗎?還是有一個必然的演化順序?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裡面潛藏著世界的演化規律。還有一系列問題都與之相關,譬如:物種分類、個體發育、思維機制等。